时间:2023-02-17 21:0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平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九册《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2×2、1/2×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生:能……
师: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几道题(出示1/2×1/4、1/2×1/2、1/2×3/5),你们会不会?
生:(摇头)不会
师:这几道题虽然是新知识,但凭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样可以解答。这样,谁能解答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谁解答了但是解答错了也能得到一份奖品。
……
师:大家有办法了吗?
生1:我觉得……
生2:我觉得应该……
师:说的不错,谁能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生:……
师:好,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颁发奖品“计算法则”。
生:(笑)笑的如此甜美。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手段,也是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就充分说明的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规律。
二、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少年时就曾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人刮目相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都说画过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嘴角一转——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
学生“啊”了一下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本课需要。)
生1:……
生2:……
方法还真多。有的甚至拿出了看家本领——素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三、提供尝试的机会,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四、化解学习活动的心理困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引言
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八年了,经历了教科书的多次改版,每次教科书的改版,都很有针对性,体现了每一个时代思想性,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感受的科学性,也蕴含对学生心理素质渗透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新课题,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是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科的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应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便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关键要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目前已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工作中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语文、思想品德等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的知识相对要少一些。但是数学教材中都编插有许多蕴含心理教学内容。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第71页中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第106页中的: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大约在两千年前成书的我国的《九章算术》中,已经会用方程解一次方程组。一直到三百多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等等。这些都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好材料,也是教师应该挖掘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爱国情感的好素材,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数与代数一类的课,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至的计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应该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计算时,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象可通过聚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数学教科书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上完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思想品德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课。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编辑在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下子往下讲,而是放缓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就是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教师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建设学校优美育人环境,规范教师自身良好行为
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和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教育的良好途径。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教师着装的整洁、得体,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干净、整齐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看教室里不需要亮着的电灯,随手关灭,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主要大家伸出热情的双手,世界的明天会更好。
五、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作为一名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厌学、逃学,他们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道德培育,无论是对学校还是社会,在当今这个多元思想充斥着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必要明确什么是“德”。我认为“德”是人心里所存的善。可以把人的“德”概括为九个字:“勤”、“知”、“恩”、“善”、“温”、“忍”、“和”、“节”和“爱”。而用心理健康的视角看待“德”,不难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情绪良好、有责任感、积极向上、善于理解帮助他人等。因此,可以说注重心理健康有利于实现道德培育。本着这个信念,我们这个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作了如下尝试。
一、统一思想
1.找出“心理健康”和“道德良好”之间的内在联系,先从影响人德行的基本心理活动着手,如了解“气质”、“性格”、“良心”、“想象”、“语言”、“意志”、“需要”等,把对这些心理现象的了解和有效把握作为道德培育的着力点。
2.各学校的工作内容都围绕“着力点”进行,由于不同学龄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老师也相应调整教学语言、案例和教学方法。
3.始终本着培养人的良心与责任感、爱心与正义感的理念,把关注身心健康作为核心,使“德”的常规工作由班主任统率,各科教师协同,全校各部门协调并进,由学校影响社会。
二、操作方法
1.教师先通过培训和自我感悟,体会人为了心理健康而要了解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知识,感受拥有健康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带着这些力量,以新的姿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
2.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班主任共同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比如“气质”这一课,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势与劣势;要欣赏、赞扬别人的优点;要宽容理解别人的缺陷;要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引导,这也是教师自身提升的必要。
比如“良性情绪”这一课,让学生知道“良性情绪”习惯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高尚情感的形成。事实上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经常违纪乃至犯罪的人,他们从小到大往往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良好情绪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人的“现在”――喜欢学习、与人交往,以积极的心态工作,更有利于“未来”――避免心理障碍、心疾病和犯罪。
比如“良性想象”和“良好性格”,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具体“抓手”。我们地区学习材料中 《良好性格标志》诗这样写道:殷勤不可懒惰,谦虚不能骄傲,温和不可急躁,诚实不能虚浮;乐观向上有信心,知恩图报有良心,节制悔过能清心,立志培训责任心。这种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易于让学生对良好的性格形成形象记忆,便于自律。
比如“需要”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需要都是应该满足的,但也是有社会制约性的,人应该把握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的原则。激发归属与爱的需要,会使人增加对集体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激发尊重的需要会让人从原理上明确对他人尊重的好处,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安宁;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挖掘人愉快奉献的潜能和积极性。总之,对人的需要的了解与激发有利于培养完整人格。
以上内容,由于各学段学生理解程度不同,教师要选择适合的实例和语言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会充分启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幸福感,同时使大、中、小、幼学生得以在道德的培育上有机衔接,使个体教育纵向连续,成长轨迹真正实现螺旋上升。
三、几点思考
用心理健康视角突破道德培育的课题研究使班主任工作增加了计划性和预见性;使一些棘手问题被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德的培养经常化、具体化;使人人都注意心理健康并把保持良好心态的习惯扩散给周边的每一个人,使人人在为和谐作一份努力的同时享受和谐的温馨;人的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缺乏、教师工作疲劳、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不够娴熟,还需为教师设立“心理舒缓”场所,创设心身调节的空间和人文氛围,定期安排心理保健讲座,提供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注重预防教师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用真诚的心,赢得家长
这里的真诚,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真诚,对学生的真爱付出。对家长的真诚,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直接感知到,对孩子的真爱,家长也可以体会到,而这些,无疑在促使家长更紧密的配合我们的工作。要做到真诚,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爱心……
在与每一位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前,我都要告诉家长这样一段话:“孩子的真实表现,我必须要如实告诉您,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们共同制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才是我们该做的。” 班上明明的家长,刚刚接触时,给我的感觉是:孩子我交给学校了,教好教坏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每次与他谈话,他都两眼朝天,两臂环抱,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经过一年的沟通,明明爸爸经常借接送孩子的时间,找我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咨询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们班的怡怡、悦悦是双胞胎姐妹,俩人感情非常好,以至于一次怡怡生病发烧,妈妈来带她回去看病,悦悦也非要跟着回去。第二天怡怡没来上学,悦悦撅着嘴,两眼泪汪汪的走进了教室。在上课以前,我对全体同学说:“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位同学:昨天,她还做不到一个人留下来学习,今天她却能自己来上学了。”我话还没说完,同学们的目光就已都转向了悦悦。悦悦刚才还紧绷的小脸挂上了笑容。当天中午,悦悦妈妈就打电话给我:“周老师,谢谢您!对孩子,我真得好好学学您的细心,多想点办法。”从此,悦悦的家长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二、多方式沟通,为家长提供便利
第一次和家长们接触时,我就向家长们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家庭电话、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便利的现代科技工具,为我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此外,除了用飞信、QQ、邮箱等便捷联系方,我还充分利用送孩子放学时,与接孩子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用写纸条的方式,与通讯不便的家长交流;利用家长会,让所有家长了解我们的班级;利用温情互动师长会,有效的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提高。
在我单独与家长沟通时,我都会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真实表现,继而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在有孩子参与的交流中,我会以表扬、鼓励为主,引导孩子在家长面前自己反思在校的表现,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对于比较特殊的孩子,“温情互动师长会”效果较好。记得一次是周六,我好不容易约到一位动不动就打孩子的家长,带孩子到校共同交流。刚刚坐定,父子两个就开始了交锋:一个嫌孩子不好好学,一个说家长就知道打,从来没真正关心过自己。等到两位意识到我还在时,我和风细雨的就孩子和家长说过的话进行引导,最后,家长恳切的对我说:“周老师,我再也不打孩子了,有啥问题我可还得请教您。”孩子也高兴的说:“我一定好好学!”家长的微小变化,带动了孩子的巨大变化。
三、家长学校,为家长排忧解难
家长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即使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有时也束手无策。家长学校的目的就在于有针对性地把家长引到科学、合理、系统的家庭教育轨道上,逐步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家长学校应用最多的方式是向家长朋友们印发学习材料,由学生带回,家长自行阅读学习。印发材料的内容由学生刚入学时的温馨提示,到现在的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或家教中的误区等等有针对性的编发学习材料,这也引导我从单纯的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过渡到研究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研究如何引导家长全面关注孩子,如何与家长更好的联手,过渡到了为孩子铺就一条健康成长之路上来。
针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我编发了“一日三餐吃出孩子好身体”;春末夏初,手、足、口病流行,我又编发了手、足、口病的特征及夏季常见病的防治,在与一位一直不太关注孩子的家长交谈时,这位家长诚恳地对我说:“周老师,你们那么忙,光孩子的学习就够你们操心的了,你们还要管孩子的生活、身体,和你们相比,我实在不称职。你放心,孩子的家庭作业绝对不会再出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所做的一切,不仅学生的眼睛在看着,家长也在关注。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家长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及时调研,掌握家长所需
上学期,针对向家长印发什么样内容的学习资料,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1、90%多的家长认为刚开始的温馨提示对他们的帮助最大,近60%的家长感觉“定能生慧”、“为了孩子您跟上了吗”等直接的要求与方法介绍对他们帮助最大;有近50%的家长认可“惩罚,使孩子成为弓上箭”、“状元妈妈的育子经”等案例式经验介绍;但对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却几乎无人提及。
2、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寒香报》上的“三好家长”经验介绍很好,95%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要想培育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有爱心的孩子,必须先要以身作则。
……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进行《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未能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若能顺利开展下去,将起到填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因地区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部分经济窘困,勉力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贫困学生还占据着一定比例。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成功,无疑可让我们广大贫困学生以正常心理学习和生活,从事实上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贫困学生心理困惑与障碍不知所以的问题,使本课题具有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他把焦虑分成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学习者再现模仿行为的影响,模仿得到奖励,行为即内化,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有人主张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学说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心理是健康的,而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生活中事件和思考问题的人,会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学生厌学与知识类型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学说把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嘲笑、羞辱、轻视等都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严重干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探明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探究产生的问题症结,探索帮助他们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等行为的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为高中贫困学生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身心获得和谐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立足学校,对高中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业状况、心理负担等进行调查研究统计。
(2)沟通家庭,延伸社会,由为学生服务扩展到相关人群,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从个体因素、民族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多渠道、全方位地去探寻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焦虑厌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4)探索对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障碍治疗,建立健康心理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有效疏导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研究的方法选择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为主,以实验为主。具体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资料研究法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书籍。
(2)借助于学校网络和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的机会得到贫困生库,结合测试数据得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库。
(3)采用“调查总结研究实践改革”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每一个月在新生班级进行各种形式的理健康教育如看电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
(5)在具体工作中采用“定点跟踪”方法对我校个别贫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
(6)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以我校的教师为主,以本校学生为实验对象,按照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拓展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教育对策。
2.研究的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两次调研,分析和研究贫困高中生产生目前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贫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等。调查我校现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新生进行调研;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每类心理问题的特点;分析每类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误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研究对策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权威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分阶段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每周定时开展心理咨询;针对不同的类型开展各种心理训练。
关键词:家长心理素质现状;关注;家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37-03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校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则高达60%。近几年来,各级领导专家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又是培训,又是观摩课,教师比较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但或因教学任务繁重,或因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伸向广大农村家长同志。所以,关注家长的心理素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显得意义重大。
一、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年秋,我们从“家长文化程度”、“孩子向家长求教情况”、“对孩子的期望程度”、“教子方法”等方面对4个自然村99名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
从表中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长年劳动在田间、工地,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也忘得所剩无几,闲暇时间只是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来消遣时光。
因家长帮不了孩子学习上的忙,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卑、缺少自信、厌学、养成作业对付或经常抄袭的不良习惯。
2.“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却很难尽责任与义务。通过调查了解,99名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64名家长计划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县更好的初中就读。但如何帮助子女成才,在家庭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大都思考很少,对育人的方法了解得也微乎其微。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关心有余;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很少了解,对开发智力的投资少之又少。孩子的课外读物非常少,有的孩子到现在从未去过二十几公里外的承德市,这导致多数家长们把育人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学校。
3.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存在误区。现在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好转,手头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也强了,他们愿意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玩的,对孩子的冷暖温饱关怀备至,可就想不到在孩子智力上投资;在家长看来孩子高分就是学习好,低分就是学习不好。只看语文数学成绩,而不看其他学科成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方法,社会交际、健体锻炼、心理问题等很少过问。个别家长对孩子在校与师生稍有不愉快,也不问青红皂白,风风火火来到学校就与老师甚至领导大吵大闹,甚至扬言:“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打了人家我有钱给治。”家长的教子误区,使孩子变得自私、专横、懒惰,动不动就采取报复行为。
二、提升家长教育素质的对策
1.乡镇政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家长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证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提高家长素质的硬环境。落实的途径很多:一是广泛利用乡、村广播、板报,宣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乡镇村干部利用群众集会、专题会议之机,对广大群众广泛宣讲村民公约,宣讲党的“三农政策”,开拓家长思路。三是中心校定期组织文艺宣传小分队,编排些家长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意在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相处的小节目,深入村组演出,这样普及面大,效果深刻。
通过以上形式的宣传,既能增强广大家长的法律意识,减少初中生的辍学率,又能为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基层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把培训纳入乡教育工作计划之中。一是利用农闲时间,分幼教、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分别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由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领导和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兼任。选择针对性强,有普遍意义适合绝大多数家长接受的学习材料,再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学习、竞争、交际等现状,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学习。二是请优秀家长谈育子成功经验。村村户户之间,家长们彼此都很关注别人家孩子的学习如何,那么请他们成功育子的人现身说教。这些例子,看得见,听得清,信度高,会引起家长的效仿作用。三是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问题只能解决一阵子;教师下村家访,也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创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从其他资料上摘抄或优秀家长的现身说法,或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学生下发给家长。如果家长不识字,就让学生念给家长听,低年级的家长就由高年级同学念给听,然后由家长写反馈意见交给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们办了十几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班主任教师要实行开放式教育,增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子女的了解,达成教育共识。中小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多起来,教师引导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愿意跟老师、家长倾诉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开放式教育,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上课、一起体验、一同享受、共同快乐。
一是请家长到校,开好家长会。时间在学年初、学年中、学年末,家校双方交换意见、讨论方法,增进了解,达成一致。不让家长会变为“告状会”,伤家长自尊。力争使家长会成为动员会、激励会、谈心会,成为家校联谊会,让每一次家长会都充实有效。家长会活动理念要新,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
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造)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