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思想政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政治课的延伸,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内容是重叠的,为此就应注意处理好与高中已学内容知识交叉部分的讲授,防止学生产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高中课程的重复,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专题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关注社会问题为特点,同时要求教师要打破教材体系,从纵横两方面整合课程内容,这样才符合大学生思想具有社会性、认知具有能动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也存在知识的重合,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也有相关的表述,专题式教学可以根据教材体系,挖掘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不同课程的重合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既有效确立不同课程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又凸显不同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2.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高度压缩,表述抽象、理论性强和跨度较大等特点,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如果仅仅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忽略教学时数、学生层次、院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熟知教科书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打破章节的限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形成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而鲜明的若干教学专题。
3.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应注意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教师来说也就形成不同的讲授风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专题,这样可以把每一位老师的特长和个性充分体现,课程具有了个性特征,才更容易打动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教师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原来分别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学为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专题式教学将教师从现有的教学任务繁重“、一人一讲到底”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人只需完成所负责的教学专题,这也就意味着一位老师一个学期只准备一个或两个专题,备课时间充足,甚至可以弥补教师本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相关问题讲精,讲透彻。因此,专题式教学是解决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理论结构矛盾的有效手段。
二、思政课中实施专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教学大纲,归纳教学目标
专题化教学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因此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但是这个创作要有标准和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各有偏重,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专题化教学,所有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共同归纳出若干个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原有教学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2.针对教学专题,整合教学内容
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专题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要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理出,然后重点讲授,理论本身要系统而彻底,也就是要有的理论根据,观点正确而清晰,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但仅仅把课本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合还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如果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与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大相径庭,达不到学生听课期望,即使是专题教学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自己讲授专题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备好课。在确定专题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历层次等具体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对专题内容和方向做出调整。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各专题内容的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专题教学法,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但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施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从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等要素出发,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研究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师生双向交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营造共同探讨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对这门课程学习有兴趣,学习的内容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结合专题化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正是由于相对稳定使得我们难以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它。当前坚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掉。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却被“雪藏”于理论之中,没有人进行专门挖掘。在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往往也是就业。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价值取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模糊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忽视从而始终敌不过现实,往往理论让位于了现实,就业与否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功利性和狭隘心态,导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往往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口号。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滞后
当前,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富于理想、易受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可能不如农民工收入,读大学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面对这样一种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实现二者统一是需要我们予以回答的。
(三)片面理解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由于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忽视导致在实践中对于该价值取向的理解不统一或者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工作,因此,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国家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由于片面的理解,在定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往往只重视择业的学生,忽视其他在校生。其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只是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片面理解也使得我们把学生就业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坚持就业指导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应处理的几对主要关系纠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辩证地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做好就业指导与突出人文关怀
就应然的角度而言,人文关怀应当内含于就业指导当中。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人们通常会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是技术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学生找工作,从而割裂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么忽视人文关怀,要么轻视人文关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方法等原因,当前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还存在水乳难融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正确处理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将二者炼成“一块整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并在做好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能培训,学生择业观树立等等就业工作的同时,在择业学生中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排查、帮扶,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干预,家校联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等等人文关怀机制。
(二)积极引导与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时,学生往往片面地被理解为教育的客体,成为了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忘记其实学生本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也是主体,而且内因是根本,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校外实习、求职,实习的忙碌、求职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择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自己就是最好、或许是唯一的“老师”。因此,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实现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这样的转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
毫无疑问,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青年只有在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修身成才,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这样,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把握多样性与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
1.学习和生活上自我管理状况良好。
从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期望合理,包括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66.6%)、让父母幸福生活(21.9%)、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6%)。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59.3%的同学表示自己认真刻苦有钻研精神,29.9%的同学表示要把专业知识学好。至于参加课余活动的目的,46.2%的学生希望锻炼自身能力,32.9%的学生是发展个人兴趣,14.1%的是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较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但仍有35.5%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13.1%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除了受主流消费意识的影响,还与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费能力有关。据调查,月消费在800元以下的占79.9%;在消费的对象上看,购买日常用品超过了50%,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上网、交话费、聚会。可见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消费,这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普遍现象,平均每周上网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学生占72.8%,电脑的用途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课余玩游戏看电影(41.4%)、用于学习查阅资料(24.4%)、用于编程网页制作等个人爱好(13.5%)。所以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提高信息辨别力和认知力,将网络与学习和生活正确结合起来。在恋爱态度方面,大学生中63.3%的学生赞成恋爱,33.4%的无所谓,只有3.3%的学生不赞成谈恋爱。对于恋爱的动机,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名,前五位分别是追求美好爱情(30.9%)、满足心理生理需要(19.6%)、选择人生伴侣(12.5%)、打发时光(11.2%)和缓解学习压力(10.4%)。可见,感情追求是大学生恋爱的主导动机,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是重要动机,大学生恋爱的趋向非常明显,这不仅是他们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正确教育,正确引导。
2.人生价值观念总体上积极进取,但同时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调查显示,72.7%的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55.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1.7%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9.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存与发展;63.1%的学生认为通过生活的积累形成人生价值观;53.2%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还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向贫困的孩子捐款。可见,多数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普遍认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价值观的偏斜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关于诚信,高达90.4%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对于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7.2%的学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还有18.2%的学生难以判断;对于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11%的学生表示了同意,27.9%的同学难以判断;对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29.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还有13.6%的学生认为竞争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明当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需要引起注意。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应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演讲、辩论、观看教育视频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老一辈英雄人物事迹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拥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灌输式、管理式的教育转变成引导式、交流式、启发式、帮助式的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避免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或以大道理压人。例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使他们敢讲心中所思,乐言心中所想;又如可以创造条件,通过与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社区问卷调查、承办各类会议、支教活动等与专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
3.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格局。我院已建立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学生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方法,导致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院需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增进内部交流、组织各类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渠道,形成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政工队伍。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促进就业并提升就业质量。
针对部分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虚度大学时光的状况,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任意选修课列入全院必修课,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求职过程中,提高自我的综合就业能力,避免消极被动的等待。
5.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微信的使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指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当前大学生更多地使用微信等进行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而传统的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加上微信的去个性化、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弱化,校园网络的监控、渗透、引导的难度正在加大,这无疑增加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同时,微信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的同时,也会加剧大学生的“宅”现象,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增强现实环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引导大学生从“宅”中走出来,在现实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二)微信的使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首先,微信的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提出了挑战。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除了必须具备应有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相应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简单的移动通信技术素质,只有对微信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微信分散传播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以前的中心地位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如何将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周围,在主客体的互动中实现顺应和同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微信的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提出了挑战。在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扩大,在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人际沟通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的迷失。微信的技术复制这一特点可以使他们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立体化方式的无限复制,这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也极易产生大量的重复与垃圾信息,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微信使学生的搜索依赖进一步加强,只不过是由过去的网页搜索转为软件搜索和语音搜索,习惯的力量将会加深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同时微信让现实转化为影像,容易造成了空间距离感的模糊,客观上进一步消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容易产生偏差,变成懒于思考的“平面人”。
(三)微信的使用影响着现行的道德与法律
微信有“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等多种新型即时通讯功能,在手机网络覆盖处就可随时随地与陌生人聊天,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壮大了大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胆量,所以微信被大学生称为“交友利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信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通过“微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微信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由于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精确,可以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从利用微信犯罪的事实来看,犯罪者多为年轻人,并以盗窃、抢劫、诈骗和敲诈勒索等为主,同时还存在侵害被害人人身权利的现象,受害者多为女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犯罪态势在逐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主体逐渐由社会人士变成了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经开始从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微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微信的制度化建设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微信的外部法律环境。国家的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微信的监督、管理和规范,充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高校可以与微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与反馈制度,微信运营商通过对微信用户的监管,制定出针对大学生的监管方法,并把有效信息反馈给高校,从而使高校不断提高与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最后,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的监控制度。学校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微信信息收集分析,加强网络监控,建立一支由技术人员、学生政工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微信监控队伍,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针对有特殊倾向的大学生要尽快加以辅导与心理疏通,避免大学生受到微信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牢固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积极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育者发挥正面引导激励的作用,及时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在沟通中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基于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积极能动地接受教育或进行自我教育。这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主动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熟练、科学的使用微信。微信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微信的各种功能,加以创新,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LBS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学生的喜好,找出相应的话题,与学生加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烦人对讲机功能,及时相关通知和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发现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校园热点,并通过现实教育活动,加以深入剖析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随手拍”功能,提升学生校园公共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增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信的“摇一摇”与“漂流瓶”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置于移动网络,让学生在好奇与趣味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引导他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和正确使用微信的理念。让学生在具体的使用中要遵守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不利用微信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不沉溺于网络、不依赖与微信,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微信交友的发散性,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引导,教会他们与各种陌生人打交道,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与不法分子的辨识度和警惕心。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对自己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做一名文明、理性的微信使用者。
1.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纵观各高校中的大学生,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对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恐惧则是导致这种思想困惑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经济发展日益蓬勃,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所要求掌握的专业能力,其需要的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适应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了职业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
大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中会体现其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一种能够将人们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进行反映的观念。人的价值观会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作为价值观的一种,职业价值观也不例外。凭借一个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训,能够引导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学习的时间,就是能够改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好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形成如下的意识: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获得社会声誉,才能被人们所肯定,被社会所认可。
3.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4.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三、结语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
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
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大学生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创新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开展创新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创新。在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所以,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此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教师团队,对教学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1)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创新教学。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精神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提高。(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教育目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关注,在遇到问题时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3.建立师生互动机制。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使教学顺利进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需要完善师生间的互动机制,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顺利完成。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传递,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主要有以下方式。(1)在课堂学习时进行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认真探究思想政治理论,增强他们的信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互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教师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网站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让学生从他们自身做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还可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教师根据社会发展中的热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思想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并让他们把自己的见解写到博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通过网上积极的互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3)加强师生间的心理互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从心理上关注学生,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到在面对挑战的同时还存在机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
4.在创新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及载体的不同调整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就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以及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的优良传统。这些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途径。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哪些,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更,直至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学分又不得不上课,从而产生倦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表现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倦怠主要是大学生对纯粹理论性质的课程缺乏兴趣或学习动力而不得不为时之表现出来的思想倦怠和行为倦怠。对理论课没有兴趣,消极看待甚至是采取逃避的态度,逃课、旷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拼凑作业、考前突击背一背等行为。刘驾云老师曾对安徽省内三所高校的学生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而且有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中“学分”是主要因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为了研究生、教师和公务员等考试。从刘老师的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多是被动性学习,缺乏主观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可以说动机有些偏差,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之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长期的厌倦心理还会连带的排斥对其他学科学习。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还会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会丧失教学热情,就会减少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甚至可能会产生教学倦怠。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倦怠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建设。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体育不好,那就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残次品”,若德育不好,那就是“危险品”了。所以解决思想政治倦怠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认识误区。
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古板,找不到兴趣点。很难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课后根本不想看有关的书籍,甚至有些动机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对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才有些许作用,而对以后的其他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在理工类,艺术类学生中,这种想法更显著。现在学生大多只重视实用性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用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中的辅导课。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有效沟通。
当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占着相当大的地位。而在刘驾云教授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枯燥占一定的比重。一些老师较多重视科研而有些忽略授课,不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少,课堂纪律差,甚至有的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至于学生是睡觉还是玩手机并不在意,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倦怠。老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挖掘深层及的原因,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三)家庭的环境作用弱化,不能积极影响。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所以理论教学应与各种生活各种环境有良性的互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逐渐的渗透的,是深远持久的,是不可替代的。而现在的教学现状中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良性作用正在弱化。比如,家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只重主科,忽视副科等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子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而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中国并不是人人都关注时事,大多是男性关注时事新闻,女性大多关注娱乐等,这也使子女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容易在理论课上出现倦怠现象。
(四)校园教育主阵地丧失,学习氛围不理想。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同学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校风和班风都不浓郁,大学生在平时很少阅读思想政治相关的书籍,只是考前学霸,本着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现在的网络科技非常发达,一些网红、关系户的说法更引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空谈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用。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弱化,使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措施
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实用性有选择地接受。而且新颖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改善倦怠的现状,应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引起倦怠的根源。大学生应用理论武装自己,切记盲目跟风,要有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教师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倦怠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武宏伟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允许学生讨论,并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最后,引起倦怠问题的内因是根本,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因即环境。学校应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平台。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应改大班教学为应材施教。学校净化校园环境,不能只是场上抓考风,还应场下严抓纪律,改变考前学霸,缩印答案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武志宏.任命校长要科学民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09.
[2]彭.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光明日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