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兴趣不会自然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互动兴趣激发出来。情境创设要贴合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不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让情境更生动、更具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教师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癌症”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就目前而言,癌症属于不治之症。为此,在课堂开始,教师便创设图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癌症患者的图片,包括一些资料,让学生们直接感知癌症其实离我们很近。紧接着,教师便利用问题带动学生互动的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癌症难以治疗吗?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始自发互动起来,分享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癌症的知识。由此可见,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重大作用。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互动学习。
二、丰富互动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还可以是生生互动。教师要丰富课堂互动形式,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互动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而应逐层深入。
(一)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关系
师生互动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互动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师生互动以问题为牵线,但是问题基本都停留在表层次,未深入到深层次阶段,因而互动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促成师生有效互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贯穿课堂,引发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节课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问题,逐层推进。
(二)生生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生生互动是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另一种具体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讨论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动画形式的减数分裂过程,引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强化学习印象和效果。紧接着,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如下: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你能说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吗?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列举出其中的差别之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开始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些讨论问题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表格形式列出其中的区别,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讨论活动,小组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拓展互动空间,提高互动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拓展互动空间,全面提高互动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探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一主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这个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全程自主设计实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再加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束缚学生,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探究活动进行前,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验注意实效,引导学生先列出实验步骤,再不断完善,再实施,从而优化实验效果。
四、采取互动评价,增强课堂实效
评价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并采取互动的评价方式,增强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互评,互相指出互动学习中的表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互相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对方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先表扬对方的优点,再委婉指出缺点,从而促进学生改进。在互动评价时,学生基本都能客观地进行评价。有学生评价:这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都能结合自己的生物认知提出观点,值得表扬。但是,如果稍微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打断他人,那么可以吸收更多更好的观点,促进进步。在这个评价中,学生表扬课堂上积极提观点的学生,但也委婉地道出这名学生学不会倾听,并指明改进的方向,从而能让被评价者认清改进的方向。互动式的评价让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实际表现,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彼此促进。
五、结语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教师的课前准备,另一种为学生的课前准备,这两个准备缺一不可。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教师的准备主要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教学方法的准备,如果教师不认真解读教材内容,就会在课堂中出现含糊不清的讲解,而教师含糊不清的讲解会对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准备。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反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信心,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的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上课前就不知道要学习什么,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没有目的,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初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实验,实验前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有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材料的准备。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对实验进行准备,实验教学也就无法顺利和有效开展。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初中生物课本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从内容的分布上来看变化较多,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另外,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多变的教学手段也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视听疲劳。比如,在教学显微镜的相关内容时,很多教师会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然后讲解原理,最后才让学生按照具体的要求进行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求知欲也会大大降低。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将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结合到一起,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通过对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理解这部分内容。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认知事物的效果要比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好得多,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通过自己的探究去理解、发现,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贮备还不足以独立完成所有的实践认知,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合作学习。而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不愿与人合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如在青蛙的解剖试验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对活的动物进行解剖,尤其是女生不敢动手,这个时候就需要男生和女生的密切配合,否则实验将很难进行。笔者经常会利用此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以小组为主的团队活动中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团队意识,只要有困难他们就会自动抱团进行攻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1.了解学生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2.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题多变。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把原因和结果对调,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对调,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做,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训。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
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这一思维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在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教师通过适当的鼓励会使得学生树立对生物学科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程度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数量,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掌握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程度来改进教学,及时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对于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三)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中积极提问,能够反映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生物学科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
(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交流和掌握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知识扩展程度,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个性,对于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缺乏自信心,不确定自己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通过正确的回答坚定学生的信心;对于找不出问题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维,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沟通和交流。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轻松和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够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丰富想象空间的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沉下心来思考问题,不断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不能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提出问题,将教学引至深入。
(三)鼓励学生树立质疑的学习态度学生要创新
要学会提问,要学会独立思考,首先要有质疑的学习态度。学生只有具备了质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才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打破传统的已经得出的结论,在“为什么”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思维,通过问题的提出发现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获得自信心和肯定之后继续对问题进行思考。
(四)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把握和控制节奏,使这些特定的环境与学生知识结构相关联,能够吸引并且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扩展。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进一步思考然后提出新的问题。
(五)合理安排学生提问
时间和教学节奏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把握节奏,合理安排。教师通过特设的环境和突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课程内容之中。或者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提问安排到课程结束之前的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之内,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根据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这种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总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首先作为教师应长期有计划地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修养,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意对知识的点滴积累,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其次要深研教材,精练各章节教学内容,针对高考要求,做到:章节知识考点化,考点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能力化,以此为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结论”、“轻过程”,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我们可以参照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他们的研究过程为主线,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联想、推理、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观点。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教材采用的是简单陈述性的语句,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而且难懂,教学中可将此过程设计改编成一个科学家(假想成学生自己)具体的研究情境,教师加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就会逐渐明白,为什么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如何进行噬菌体标记?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讨,就能轻松地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法指导———体现自主学习理念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针对部分典型教材内容,以下略举几例说明。
1.比较学习,使知识条理化
对于知识结构中某些并列知识,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例如:列举比较线粒体、叶绿体结构功能的异同点,几种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的比较,动植物有丝分裂异同比较等等,让学生掌握比较法,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
概念与概念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结构呈现清晰的层次,例如: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过程,可按“点———线———面———体”依次展开:“点”指DNA的组成单位,“线”指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面”指DNA平面结构,“体”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3.发散和联系,使知识网络化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点,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很难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答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再集中思维、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如减数分裂可以和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联系,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多倍体、单倍体的形成相联系,和人类遗传病相联系等等,这样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发散,使知识构成一个网络,从而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可迅速地探索和正确的解答,使学生更能适应“学科内综合”的需要。
四、总结
1.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死板、枯燥的课堂授课方法是无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悬念的授课方式,通过悬念自身的诱惑力来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举例,在巧设悬念时,可以通过广告、流行歌曲或者名人名言的方式来开展实践。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将其赋予生物学概念怎么能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众所周知,周杰伦的《青花瓷》就被改编成了生物版:糖类是好东西,每餐都须有,血糖若太低,头昏手无力……老师可以提出“请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大家一起分析,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2.通过灵活记忆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在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和名词,需要精确记忆,这是因为生物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需要严谨的态度。这些概念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话,不仅晦涩难记,而且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灵活记忆专业概念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结构的时候,可以形象地用枣泥蛋糕来比喻膜结构,把磷脂分子看作是糕,蛋白质分子就是其中的枣,镶嵌、覆盖或者贯穿于其中。其实古诗词也是可以用在其中的,比如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比喻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可以比喻成“逆水行舟”,协助扩散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灵活的记忆方法,不仅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3.生物知识生活化:联系生活,通俗易懂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不仅能够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过植物的新陈代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怎样提高大棚内蔬菜产量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水分、肥料、温差、光照、CO2肥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比如空腹喝牛奶的非科学性、酸菜的制作过程等,这些生活实例都是与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演示及多媒体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断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这是因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和动画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科中的图片内容。很典型的例子有生物教程中的DNA结构和复制一节,如果单纯只是参照课本来给学生讲解,不仅老师觉得吃力,学生也会难以完全理解。此时运用多媒体图片和flas来对DNA的整个复制过程进行演示,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形象逼真的动画和图片也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本节内容。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生物课程,归根结底,始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运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科知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就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性课堂。比如生物课中证明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的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鲜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小白鼠也很快死亡,若将蜡烛与绿色植物、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分别放进同样的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不易熄灭,小白鼠也不易死亡。通过实验鲜明地观察和具体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学到知识,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三、结语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师,教师从原来的单项知识传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资料准备,学习资料的形式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践者———美国的两位老师用PPT录制了一款自己的微视频,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家里观看。考虑到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精力不多,教师不应给学生准备太多资料,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教学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还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课前准备工作。翻转课堂需要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自主学习的程度关系到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但教师难以深度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也不能第一时间解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由此产生了对知识理解的分歧,因此,很多翻转课堂的实践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实验方法,比如,北京一所中学进行初中生物翻转课堂的实验,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然后会接受4~5个的问题检验,看看他们对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多少,并且根据检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和讨论。
3.课堂活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是一个将知识转为学生能够消化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已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深入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4.结论与评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结论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呢?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除了要求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做出评价外,参与的教师也要互相指导,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讨论,从而提升翻转课堂这一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二、初中生物实验翻转课堂的支持系统
初中生物实验翻转课堂支撑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将教师和学生维系在一个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支持翻转课堂的进行。
1.在线课堂的实施。在线课堂分为教师上传视频和学生观看视频两部分,教师要上传知识资源,这需要教师专门制作,此外,还包括一些相关学习资料,如初中生物实验的链接、实验练习作业,等等,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则应学习老师提供的资源并提交作业,由此,翻转课堂才算得以成功开展。
2.进行交流。交流是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它包括多种途径,如撰写实验博客、参与论坛讨论和微信聊天,等等。实验博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是怎么进行学习的,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话题探讨,通过话题探讨进行沟通和研究,以利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沟通。
相对而言,生物属于一门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需要以学生的感性理解为基础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界具体的生物特征及其一些生活习性却往往缺少最直观的、感性的理解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仅仅具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很难继续深入探讨学习。教师要克服这些教学弊端,就必须把抽象的、间接的、微观的知识概念,通过有效转化,能够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使其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里,还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善于以教材为点,通过网络搜集资源,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让间接的变成直接的,微观的变成直观的。例如,在学习“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时,由于学生对草履虫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它的活动视频,让学生直接感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放大草履虫外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再用显微镜来观察、对比,从而理解细胞的具体结构。又比如细胞分裂,即便用显微镜观察,学生也很难发现。过去仅仅依靠教材的文字描述来理解,让学生直接背诵理解,这有点形而上学;然而现在却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将细胞分裂过程通过“慢镜头”慢慢呈现,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再比如,学习“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这一章节,如果仅仅靠说教,让学生明白这些濒临灭绝动物的现状确实有点困难,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了解东北虎、大熊猫等濒临灭绝动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的破坏对这些动物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这样通过演示对比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印象,从而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有效展示,巧用多媒体进行重难点突破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生物的生理功能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依靠传统的讲解说教,教师不仅感到很辛苦,而且还会事倍功半。毕竟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对此理解自然非常困难,甚至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畏难情绪。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利用快捷、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以及具体生动的文字解说,不仅图文并茂,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自然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另外,引进多媒体,通过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乃至情境再现的形式,还可以丰富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鱼是怎么呼吸的”。如果单靠教师说,或者出示实物,让学生去想象是有点困难,自然理解也就很难到位。这里,教师可以把鱼的呼吸过程制作成动画,可以把鱼的呼吸道的有关位置、具体部位,以及颜色变化等,都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针对重点部分,比如腮,教师还可以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以及具体作用;针对细微部分,比如腮丝,教师可以截取,再次放大,引导学生观察血管,用动画形式表示水的流动方向,空气的行径路线等,甚至还可以用动画展现氧与二氧化碳在腮血管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样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讲解,边思考、边分析,就会明白鱼鳃为啥是红色的,水中的氧是怎样在鱼鳃中进行交换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鱼的呼吸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光合作用”的教学也是如此。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章节里,并且安排了三个实验,分别来说明原料、条件以及产物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难度,让教师便于教、学生便于学,但是如果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则可以一节课完成,并且学生也容易理解。比如,通过“天竺葵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个演示实验就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具体生成物是淀粉,而光则是必须的条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
三、有效呈现,善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化教学
生物学科中,具体的生理进化过程比较缓慢、比较细微,甚至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直观的、具体的。比如,血液的流动、呼吸、细胞的变化等,相对而言,属于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微观变得宏观,可以让静态缓慢变得动画而直接。因此,教师在整合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心选择图片,精心选择音乐,甚至还需要设计每张图片的播放形式,从而让整个播放过程与生理过程趋于一致。这样,有效的动态呈现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还需注意图片的科学性,图片线条要清晰、色彩要柔和、比例要大致相当,从而在整体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美。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推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学。过去,有很多教师喜欢直接讲解,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背诵。虽然也有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既能清晰呈现整个血液的流动过程和心脏的跳动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情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出具心脏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血液先经过那个心室,后流经哪里。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用光点先把“腔”进行强化,接着再强化“瓣膜”。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用血管与腔联系,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强化。教师还可以强化“心脏”,通过多媒体呈现心跳的动画。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时间控制。可以边讲解边显示,一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巩固知识,二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结果显示,利用多媒体教学,85%的学生能够通过回忆画出血液循环图,90%的学生能够具体描述血液循环内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