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科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光电子技术科学的概述
1.1 光电子技术科学的概念
光电子技术自从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开始之后,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光电子技术科学是一项将光子、电子两项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高新技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相对,光电子技术具有一定的优点。而光电子技术科学包括了光电子学、电子学、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其将各学科进行相互的融合、渗透,是光电信息产业的基本和核心。
1.2 我国光电子技术科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在各地中大量的兴建产业园区,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 WTO之后,对于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规模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目前在我国的各个地域中都建立了具有合理性的光电子产业园区,使我国的光电子产业格局得到初步的确定,但是对于光电子产业园区来说,其仍然处在发展阶段中。在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光电子技术在众多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光电子技术科学的实际应用(见图1)
图1 光电子技术科学的应用
2.1 光电子技术科学应用于民用领域
(1)液晶显示器。利用光电子技术对有源阵列液晶显示器进行制造,其主要是利用光刻技术,对薄膜晶体管着、色滤波器的阵列进行制作,并且通过对光学检测技术的利用,对显示器产品进行最后的监视。在显示器的制作中,光电子技术一直贯穿着整个过程,尤其是在诊断工艺的时候,对微粒的控制和检测则利用光学之后,还利用紫外光解决液晶在密封上的问题,最后,在对加工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上利用了激光对其进行查找定位、处理。(2)信息储存。在进行信息储存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DVD、CD等方式,其主要采用的技术就是利用光储存信号来进行储存的,而储存的容量大小则需要由写入的光源来进行决定,光盘储存量则和光斑之间具有反比的关系。从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光电子激光器来说,主要采取的是气体激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半导体激光器。此时,当写入的光源产生的光斑则会与激光波的平方产生反比例的关系,使VCD、CD的储存量得到有效扩大。(3)通信技术。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应用光电子技术具有保密性高、信号容量大、结构轻便、通信距离远等优点,主要是利用激光技术,将信息都加载于激光束之上,利用激光束快速传播的方式来进行通信,与无线电技术相比,激光通信多了光电和光电转换过程,经由信号的转变其,将已有的影像、声音等进行转换,使其转成为电信号之后,将信号利用调制器进行调制成为一束激光,由于此调制成的激光参数会受到信号控制的影响,从而使信号在激光上得到加载。此时将激光利用发射端进行发射,在接收端进行接收,利用光检测器对电信号检测,最终使用调节器对信号进行还原。
2.2 光电子技术科学应用于军事领域
(1)激光测距仪。在飞机、坦克、火炮和舰艇中,激光测距仪是这些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技术装备,使各战术武器装备在系统上具有更强的攻击力,并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能够使其首发的命中率高于80%,使各武器装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2)热摄像仪。在目前的热摄像仪中,GaAlAs/GaAa QW IRFPA是热摄像仪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而非制冷IRFPA的热摄像技术,不仅使在极度低温冷却的工作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使热像仪在密度和成本上更具优势。在目前,非制冷热像仪主要应用在低中挡的传感器中,其所采用的阵列主要分为640×480、320×240,其可以进行探测的温差为0.05K。(3)预警和干扰设备。利用飞机对目标进行一系列的侦测,其主要利用的是加载在飞机上的光电子预警设备,其可以对空间坐标、技术参数等进行确定和侦测,经过相关判断之后,对存在的危险目标进行预警。其主要是利用在不同的物质上、背景上所产生的光电子电磁波存在不一致的反射,将四周反射出来的电磁波与目标进行差异性的比较,以此来得以识别和发现目标之后对其进行跟踪、预警。目前在火箭、导弹中的红外预警器得到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光电子技术科学作为一项新兴的高新技术,其是在微电子技术之后进行发展的,可以说,光电子技术科学主要的重心点和中心点是光子学的研究,而为其进行支撑的则是电子学的研究。由于光电子技术科学的产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的调整和改造,因此在民用领域和军用领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作战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西方科学;中国逻辑
中图分类号:B81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4-0041-02
西方科学从演绎出发,探求从一般到个别所具有的必然联系,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就一直在寻求这个过程的必然性途径。真正地实现了一般到特殊的演绎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倘有理论而无经验,认识普遍事理而不知其中所涵个别事物是不中用的,正如一个医师如果只有理论而无经验是不会治好病一样,因他治的是‘加里亚’、‘苏格拉底’等个别的人,而不是一般的人。”[1]“从这里便产生了构成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概念的特殊复杂性。一般,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生成和变化之因。因此,正是由于它和通过它,被感知的特殊的东西就能被理解、被思考、被解说。科学必须陈述:从用概念认知的‘一般’如何得到被感知的‘特殊’。另方面,在思想中的一般就是特殊所由论证、借以论证的根据。据此,理解和论证是同一个东西,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推论。”[2]106亚里士多德的主要逻辑学说三段论正是基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推论而创造出来的,“将它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之一上――即特殊从属于一般的关系。这理论的唯一问题总是:一个概念(主词)是否应该从属于另一个概念(宾词)。三段论必须处理的只是这样一些思维形式,即按照这些思维形式,借助于中间概念,必须判断:是后发生一个概念从属另一个概念。亚里士多德极其详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三段论的持久价值和其意义的局限性均基于此”[2]287。“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一个概念之被推得或导出,是由三个更一般的概念(次高的种或类)加上一个特殊的特性标记或差异形成的。”[2]396因此,从这里可以推出西方传统形式逻辑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必然性推论,它强调的是从属到种之间的既是自然又是必然的过渡推论,这种推论的基础,是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基础出发的,同时又为西方的认识论基础服务。
中国古代的思维传统与此正好成为鲜明的对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样式是从直觉思维出发,从事物之间的推类上去认识、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先哲们的思维里,心物同构,万物皆备于我,万物同构,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大宇宙,把个体事物看成小宇宙,自然、大小宇宙之间有相似相类之处,因此,便可以“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便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和“温故而知新”;也可以“以往知来”,和“以见知隐”;“以近知远 ”以及“以今知古”。有不少现代的学者,如H•Wilhelm Fberhard,Jablonski,尤其是Granet把这种思维样式称为“关联式的思考”(coordinative thinking)或“联想式的思考”(associative thinking)。这种直觉的联想系统,有它自己的因果关系以及自己的逻辑,有其独特的思想方式。这种思想方式偏重于事物之间的外在因果关系,在这里,“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互相隶属或包涵,而是处于一种平等并置的关系,强调的是同类事物的相互感应或作用。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可能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推论,而是从个别到个别、一般到一般的“推类”。对于这种思维样式,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显然地,从历史看来,中国在技术上的许多发现,并未受到发现者们的宇宙观的质的影响。而且不能因为著书者的宇宙观未曾发展出伽利略与牛顿那样的科学,便使那些他鄙视的中国古籍里的经验知识的价值,减低丝毫。反之,我以为适当的结论应该是:中国人之关联式思考或联想式思考的概念结构,与欧洲因果式或法则式的思想方式,在本质上根本就不同。……中国人关联式的思考绝不是原始的思想方式。也就是说,它绝非处于逻辑的浑沌,以为任一事物皆可做为其他事物的原因,而让魔术师纯粹的幻想来指导人的观念。”[3]276Jablonski在解释其老师Granet的观点时说:“相互关联的观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取代了因果的观念,因为万物不是有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关联。”[3]360
由此,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西方科学基础和中国古明的一段话:“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来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4]147惊奇吗?一点也不惊奇,这是因为就如同“几何学是希腊数学的特征,而代数为中国数学的特征”[3]379,西方的演绎传统走上了理论科学的道路,而中国的推类思维传统则走上了技术科学之路,这是推理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于逻辑推类与科学假说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由于推类不是必然推出,而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联想推出结论,它的性质便是结论超出前提,从而使得结论具有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必然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驰骋,而或然性则可以展开无限的科学联想,正是由于归纳推理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培根才认为归纳是科学发明发现的方法,把归纳看作是唯一的或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维方法。所以,推类的联想很容易形成科学假说。在假说的提出阶段,最常用的推理形式是类比推理。应用类比推理可以提出事物存在型假说和经验定律型假说,也可以提出科学定律和原理型假说。正由于提出假说时常常要用类比推理,所以,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在谈到类比推理时这样地赞美道,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的秘密。黑格尔更像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似地指出:“类推的方法很应分地在经验科学中占很高的地位,而且科学家也曾按照这种推论方式获得很重要的结果。”[5]恩格斯更把类比同辩证的思维形式联系在一起:“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6]这种与假说有着密切关系的性质,使得推类在人类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现象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了定律。”[7]正是推类这样的推理形式,使得一个个科学发明被接二连三地做了出来。“大量的事实说明了,在科技领域中,有许多发明或发现是由中国人先做出来的,……中国人自诩的‘古已有之’,固然是一种封闭心态,但事出有因。”[8]
西方的演绎样式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的推类样式也同样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二者之间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智力上的、水平上的差异。所以,中西逻辑理论和思想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不是同一,也不是对立。“即便是爱因斯坦指证的两点之一――中国的贤哲没有像希腊哲学家那样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我们也不能就此作抽象的理解。必须承认,中国人在形式逻辑的传统方面确实不及西方,而且这一点确实构成中国在近代科学方面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认为,不是不及,而是互补――引者注)。但是,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应当能够辨明以下几点:第一,形式逻辑的传统是否始终是而且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二,中国人是否自然地、而且先天地不可能产生任何形式逻辑思想?……然而就形式逻辑的思想而言,中国在先秦的《墨经》中有很高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决不亚于印度的因明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9]东西逻辑思想有差异,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地方,会通的地方,不能贬此褒彼,当然也不能褒此贬彼。
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对植根于汉民族思维中的这种逻辑思想,应当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玉珂 西方逻辑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133
[2]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黑格尔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1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6
[7]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7
三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碎片观测和空间机械臂操作等空间维护技术科学试验。这是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9次发射。(航讯)
老挝一号通信卫星通过
初步设计评审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在京组织召开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用户级初步设计评审及第二次季度管理评审会。老挝方面及与会专家对中方的卫星研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卫星系统的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会议纪要。老挝一号通信卫星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以及第二次季度管理评审,并转入关键设计阶段。
老挝一号通信卫星项目于2012年12月1日正式启动,实现了中国卫星出口东盟“零”的突破。作为基于东三B平台研制的首颗国际商业卫星,这颗卫星计划在2015年老挝建国40周年之际发射升空,将为老挝提供高清电视节目、远程教育、政府应急通信等服务。(杭文)
液氧煤油发动机500秒长程试车
再获成功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500秒长程试车再次获得圆满成功。
本台发动机试车状态为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一子级飞行状态,通过长时间试车,对发动机长程工作的可靠性、伺服机构与滚控装置联合工作的协调性等项目进行了考核,并覆盖了发动机的飞行时序、额定工况关机等项目。本次500秒热试车完成后,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已超过上百次,累计点火工作时间已超过40000秒,发动机的固有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向型号首飞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航讯)
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三子级热试车成功
7月1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805所抓总设计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三子级热试车在六院101所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热试车主要考核三子级动力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协调性,尽量模拟发射场流程,暴露箭上、地面设计和操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后续设计改进提供依据。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无毒无污染的新型液体运载火箭,火箭一级、二级动力系统试验分别于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顺利完成。加上本次三子级热试车,新一代小型液体运载火箭已经圆满完成了全部系统级热试车,为火箭未来如期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航讯)
世界最大推力电动振动成测试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知识的积累,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道出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好坏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所学的课文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我用相机把家乡植物园里形态各异的植物的叶拍摄下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做成一段视频。学生欣赏着优美图片,听着动听的音乐,好像亲身处在景色秀丽的植物园中,自己犹如变成一片美丽的绿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通过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意境,学生的心情会无比的愉悦,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主动去学习,就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多种多样的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形成一种情境场,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认识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包罗万象的知识和现象,如教学观察蜗牛这篇课文时,老师不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白板上,让蜗牛像人一样介绍自己的特点,学生仿佛处在童话世界,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听觉、感觉等多角度进行感受,自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让体现了科学与语文的联系,体现科学的综合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两种图片进行对比。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是有差别的,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新课程理念要求,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应考虑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网络搜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概括一下大体有几种,并做好记录,学生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对小鸟的叫声感兴趣,有的对海浪的声音感兴趣,有的对火山喷发的声音感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发展。利用电脑播放科学小故事,汇报时让学生自由汇报,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在做实验时,填好实验报告单,把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自我。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炉砌筑;施工准备;施工顺序;施工方法
高炉是钢铁厂炼铁的主要设备,它具有产量大、生产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高炉冶炼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炼铁原料从高炉炉顶加入后,经过预热、铁氧化物的还原和熔化、铁氧化物的还原和熔化、铁和渣下滴流动及分离、焦炭的燃烧及产生煤气等一系列过程而获得生铁。
1. 高炉砌筑的施工准备
(1)根据高炉及其附属设施的工艺布置,合理布置现场施工平面,主要的临时设施有耐火材料仓库、高炉炉前大棚、泥浆搅拌站、喷涂站、配电站、砖加工筛选场,卷扬机房、预砌筑场、炉内炉外进料平台、工具库房。
(2)施工前,对高炉炉底、炉缸等部位的耐火砖要进行选分。高炉砖经过挑选或加工后,分部、分段进行配层。
2. 高炉的砌筑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1)炉底下部冷却管区域不定形耐火材料的施工前,先将基础表面清扫干净,除去冷却管表面浮锈。浇注料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浇注时,应填充密实。浇往沿每列冷却管的中心向两端进行。并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每列浇注完毕,在浇注料终凝前将四周溅附在管壁上的残灰擦净,再覆盖草袋,浇水养护。炉底钢板在冷却水管之上,冷却水管中心线以上的碳素料施工,应将工字钢两侧翼缘板下的碳素料捣打密实,后捣中间的碳素料,采用风动捣捶以一锤压半锤的方式进行捣打,直到捣打密度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捣实后的碳素料应略高于工字粱上表面,再用铲平刮刀沿工字钢上翼缘将碳素料铲平。对局部底凹处,应挖去约30mm深,重新铺料捣打密实。
(2)炉底板下压入碳胶前,把压浆嘴内外及周围炉底板上的灰渣、浮锈、油污吹扫干净,用压缩空气将压浆嘴内的灰渣吹扫干净。然后逐个进行测量编号,每编一个号即在压浆嘴侧测量出地板初始高度,并做好记录。碳胶的成分按照材料厂家的配比说明进行配比。将调制搅拌好的碳胶从压入机流出,经由软管导人炉底板焊好的短管。压入板内。在压入过程中用水准仪逐一观察压浆周围炉底板的隆起高度,并用大锤在压浆嘴周围对炉底板进行敲打,促使地板下碳胶顺利流入。压入必须按编号顺序进行,整个压入过程连续施工,中途不得停顿,以免碳胶在管中硬化。压入碳胶完毕后。自然养护24小时。待其硬化凝固后,割除短管,焊上封板。
(3)设有冷却装置的炉底板垫层表面,砌砖前用碳素捣打料找平。炉底碳素找平层的表面平整,需要采用扁钢隔板控制。利用扁钢为导面逐条进行找平。施工时,以焊扁钢带最为重要。焊接前,先在炉底板放出设置扁钢(50mm×lOmm)分条的行列线(间距800mm),沿线每隔400mm距离焊接焊接角钢立柱,将扁钢带侧贴在角钢立柱上端,并用夹具夹紧,然后用水准仪监控,并调整扁钢带上的标高,使其达到碳捣层的设计标高后点焊固定。复查确认合格后再满焊。
(4)碳素料的捣打采取隔行分层捣打的方法进行。以体积密度作为控制捣实密度的标准。捣打前,先将炉底表面清扫干净,铺料时应控制松铺厚度为100mm,用木刮板将料面刮平,先用捣固锤沿两侧扁钢带捣打密实,再用风动捣锤往返振捣3遍,直到压下量达到规定值。接着进行上一层铺料和捣打,直到顶层达到规定的标高。最上层表面比设计标高高出5ram以便于刮平。找平时,将铲平刮刀横放在碳捣料两侧扁钢带的上面,用两台风镐沿条带从一段推进,往返两遍找平。表面平整度是用3m长的钢靠尺进行检查。靠尺与碳捣层表面的间隙不得大于2mm。用水准仪测量各点的相对高差小于5mm。
(5)铺满炭块炉底砌筑时,各层和各列间的炭块均以薄缝连接。垂直缝不大干1.5mm,水平缝不大干2mm。满铺炉底炭块炉底有卧砌和立砌两种形式。高炉采用卧砌的形式。砌筑前。测定和画出每层炭块的层高线和十字中心线,根据中央炭块列长度,画出端部控制线。
(6)砌筑从炉底中心开始,撂底时,应根据预砌筑的编号,沿中心准确砌筑中心炭块列。中心列砌完后,再次复查其平面位置,砖缝厚度和表面平整度。然后再砌第2列砖。当一侧砌完3列以上炭块时,即可两侧同时展开砌筑,操作千斤顶同步对称同时进行,避免炭块砌体产生偏离位移。每列砌完3块即用支撑杆将其顶紧。靠炉壳的每列炭块两端处的垂直缝,则采用反、正木楔楔紧。在砌筑中,及时检查已经砌完的炭块砌体的位簧是否准确。砌筑炭块的碳素泥浆,根据周围的空气温度,进行隔水加热。一层炭块砌筑完毕后,用碳素料将周围的胀缝分层振捣密实。研磨找平层是最后一道工序,为下层炭块砌筑创造有利的条件。先用3m长钢平尺沿砌砖排列的方位进行检查,对高处部位打上记号,随后操作研磨机沿着钢平尺检查的方向做S形路线向前移动,边研磨边检查,直到全部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为止。
(7)炉缸的环形碳块砌筑前,通过出铁口中心在其底层上画出高炉的十字中心线,并在中心设置半径规,画出炭块的内圆线,利用炭块本身的顶砌筑。根据预砌筑图的编号,从出铁口中心开始干排,即将出铁口对面的的炭块干排至出铁1:1中心线的两侧,然后按与砌筑顺序依次向两边进行,当两侧均已干排15块炭块后开始砌筑。每砌一块炭块,均借用吸盘将炭块的放射缝方向挤紧,使其缝隙泥浆饱满,并达到尺寸要求。每砌5块砖在炭块端头与冷却壁间塞上木楔。
(8)砌炉铁口组合砖时,依据铁口中心线确定组合砖外线,并将其画在冷却壁,炉壳,底部耐火砖层上,根据配砖图逐块逐层砌筑。铁口组合砖与炉壳间膨胀缝的碳素料在砌筑周边小型砖的时候,随砌随填捣。顶层砖与炭块层应保持统一水平。铁口通道中心偏差控制在3mm以内,砌体砖缝控制在2mm。砌筑铁口组合砖外的环形碳砖时,应拉线检查控制,防止已砌好的组合砖产生位移。在铁口组合砖砌筑至一定高度后,环形炭块也可以跟随砌筑。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B49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技术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到技术、专业以及管理各个方面,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单位的良性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做到责任明确、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安全生产以及相应的措施准确到位,不断建筑工程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以及保证施工质量,从而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保障建筑工程按部就班的进行。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工程的各项技术活动和工作以及相关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以及评价的过程,是有效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延伸和具体化,对于协调施工工序,促进施工正常进行,保证施工安全以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因为技术而产生的错误施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作用,提高施工单位在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效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完全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符合技术管理的规律性,可以高效的完成各种施工人去,是施工的技术和成本控制、质量和进度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企业不断创造更多的精品工程。
二、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虽然许多的建筑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施工技术的管理,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措施,但是在实际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单位对技术管理的主体不明确,责任意识模糊,分工不够细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很少甚至从来不建立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对工程各分项和环节的技术控制和管理力度不够,无法科学有效制定接下来的施工技术以及资源分配等内容,对施工质量的检查和考核不及时,从而导致了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要求、技术实施、材料准备以及质量管理等环节、步骤出现脱节的现象,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技术管理规定落实不到位,施工的质量不能达到要求。
其次,对施工接卸设备和材料管理不到位。从实际的施工过程来看,许多的施工单位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各个阶段施工的技术规划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工程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有效管理,就有可能出现在采购工程原材料过程中收回扣的显现个,这就会导致引进资金不足的情况,使得材料价格比较高,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机械设备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的工期和质量。
最后,对工程施工的图纸会审不严格。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降低施工费用,对施工的图纸不断的进行修改,不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从而很难达到施工的目的。同时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没有认真对待对图纸的会审工作,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检验,比较排斥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无法合理的简化施工工艺和方法,不能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和优化施工技术,导致在施工过程很难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施工的工期和质量。
三、合理提高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品个,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要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体系,从保障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保证施工的各项工作能够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同时要成立专业的技术管理小组,对有段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技术管理人员能够高效的落实工程技术管理规定和措施,促使他们能够尽职尽责,能够及时发现在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能提出有效措施和合理手段进行解决。为了更好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第一,要严格图纸的会审制度,在正式施工开始前,要求施工人员深入了解和熟悉施工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第二,要坚持和完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为促进建筑工程下一步施工和竣工验收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要不断变更施工技术的审批制度,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定的施工技术等要进行严格的逐层审批,不能存在任何的纰漏现象,如果进行技术变更,要组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最终确定技术变更的方案,要有效的避免不符合规定技术变更;第四,要制定质量检验制度和评级制度,在工程施工竣工完成后,要根据工程特点,有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制定整个质量检验和验收的方案,在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处理,有效的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二)在施工过程中要明确技术管理的主体,要建立健全技术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及时抓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和调度环节,因此,施工单位要不断引进技术型符合人才;同时要明确施工技术管理的主体,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工序的技术以及资源配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部署,防止因为技术管理不到位而引起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要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约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和方案,明确施工各个阶段的施工要求和质量管理、控制以及验收标准;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加强施工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增强施工单位技术素养,促进施工顺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三)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因为施工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施工工程材料具体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种配件等。施工单位要提前制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方案,严把质量关,详细规定材料的材质、规格和数量等,保证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在采购施工材料过程中,要按照施工的实际需要购买,避免出现材料的浪费。同时在材料购买完成后,要做好相应的保管工作,注意购买的顺序,防止出现材料相互挤压的情况;对材料要进行分类保管,随时做好材料的抽查审贮备,保证抽查和检验的结构准确客观,真实有效,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还要加强对图纸会审结果的落实力度,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理解设计的意图,保证施工进程完全按照设计和既定的目标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变更。对于设计图纸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施工的标高尺寸符合设计和工程施工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针对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科学合理的提高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促进施工单位实现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 牟杰.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3)
[2] 王锋,庞德江,李颜东.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门窗.2012(11)
[3] 王锋,郭威.浅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业家.2012(19)
关键词: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机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053-02
1 概述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阶段。煤炭行业在地质状况中由中厚、厚煤层赋存条件较好环境下,煤矿开采生产使用综合机械化的技术利用程度是大幅度的稳步提高,前景广阔。r可是,在地质环境赋存薄煤层的自然条件受到制约状况下,总是认为机械化装备投入大,要求设备性能高,适应性强,使用效能低,从根本没有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机械化程度,解放劳动力,改善劳动作业环境为出发点。驱使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扩展应用始终处在滞缓的徘徊当中,是在矿井薄煤层开采范围现行技术上的短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就能否在薄煤层特殊环境条件下广泛推广应用,我煤矿经过对多个薄煤层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回采,在其实践中,通过潜心研究和科学的论证,系统分析判断总结了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在薄煤层开采的技术上良好利用的机理,摸索出一套薄煤层综采技术采煤工艺成熟的科学合理的开采技术经验,综合解决了综采工艺应用在薄煤层回采中技术上遇到的难点和制约机械化作用效能的发挥,且效益显著。
2 薄煤层综合采煤工艺特性
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应用技术的特性,是由于开采的煤层薄,工作面采高低,而支架体积占用空间大,操纵支架和支架升降范围需要一定的距离尺度。采煤机割煤强度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机体较长较厚。其综采设备维持正常的综合空间高度,就目前支架、采煤机、溜子型类的组合几何尺寸需要保持在950~1 050mm,工作面顶底板出现波状起伏时,其空间高度亦要增加150~200mm。操纵支架需要采用邻架控制。且由于回采工作面开采薄煤层过程中形成的矿山压力对煤壁产生破碎的程度较低,煤体坚固,煤质硬度大,需要采煤机截割滚筒有足够的切割能力和装煤效果。由此可见,其工艺特性是采高低,综合机械化设备装备及操作运用占有一定的空间高度,作业环境狭窄,设备强度要求高。在薄煤层使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因其受客观条件因素的限定,理应选用综合机械化设备支架、采煤机、溜子要配套合理匹配,采煤工艺技术要求含量精准。
3 薄煤层综合采煤工艺技术机理
薄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回采应用技术机理要领就在于突破工作面狭窄空间安装支护使用的液压支架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采煤机机面上方预留的过机空间富裕高度,采煤机的截割强度与装载效果,以及要满足采煤机在工作面过地质构造顶板破碎带或断层时出现煤层顶底板波状起伏不平区段条件下的过机空间富裕高度的技术参数要求。
在化解薄煤层工作面因采高低,支架占用空间大,支架升降尺度范围受到限制,不易在其本架支架支护空间操作问题上,则采用邻架先导液控换向阀操纵技术控制,让支架操作工不是在纵动作支架体下直接操控,既保证了支架工操作的安全性,又易于方便支架的操作。支架油缸立柱应采用双伸缩双作用式,用于加大支架升降行程距离和支架支护支撑高度的使用范围。薄煤层液压支架液控装置应选用凡尔矿业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FHS125/16/31.5X型邻架先导液控换向阀,其主阀公称流量为125L/min,先导阀流量16L/min。其主阀公称流量在薄煤层工作面液压支架液控装置取值上,应尽量偏小,利于对液压支架的升降支护使用进行稳妥的操纵和控制,保证液压支架支护状态稳定。
在工作面过地质构造顶板破碎带期间,则应采取及时带压移架,尽量减弱对直接顶板的破坏性,若顶板掉落的硬岩块应及时从溜子道内拣出,翻入老塘或是待煤机行过后载入溜子运出,避免硬岩块卡阻溜子,减少溜子故障的发生。在工作面过断层条件下,出现煤层顶底板波状起伏不平区段,应由工作面推采方向必须考虑,采煤机割煤卧底量/刀不能过大,应为50~80mm,防止出现支架前移后出现支架顶梁下垂支设,使支架支护高度骤然降低,致成压架现象存在的发生,甚至采煤机机面上方预留的过机空间富裕高度极端缩小,采煤机行走不能过机;在工作面过断层构造地质条件下,出现煤层顶底板波状起伏不平区段,亦应由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必须考虑,采煤机割煤后应尽量顺平底板,不能出现急剧凹凸波状起伏,防止溜子起伏使采煤机较长机体出现抬起,受过机高度限制机体触及临近支架顶梁,影响采煤机过机。
另外,薄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矿山压力对煤壁破裂的程度较低,煤体坚固,煤质硬度大,采煤机滚筒割煤必须有极强的截割能力与装载效果,我矿率先推举启用JBX型楔形截齿配用TZB改进型螺旋滚筒,利用其良好的截割性能原理,即JBX型楔形截齿破煤过程参与挤压的刃部成斧头刃状,能对煤岩产生较强的拉应力,其破煤过程系挤压拉伸,可充分利用煤的层理节理较发育的特征,不会形成较大密实核,对煤岩体产生极强的切割能力。从滚筒设计上,改制螺旋叶片垂直与滚筒筒毂组焊为向装载面倾斜7。组焊f于滚筒啄离心梁抛向溜子焕上"且对下方的落煤豺上的提搔P众提高滚筒的装载能力共擅夯慕馗钣胱霸啬芎慕档?0%,装煤效果达到86%,粉尘明显降低,采煤机机械能耗的降低亦同时减小了机械的负荷量,提高了机械的寿命性。
4 薄煤层综机设备技术要求
薄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回采应用,主选设备液压支架、采煤机、工作面溜子,在制造材料上,应选用材质优,材质强度高,耐腐性强,耐磨损,抗变形,不易涨裂等性能的材料加工制作,便于机体结构组件体积小,占用工作面空间小,以利于整体设备机体结构匀称紧凑,又能保证可靠的适用强度要求。在设备传动机构上,应选择结构合理,传动力矩强,不易扭变构件变形的技术加工制作。二者缺一不可,以保证设备有较好地机械工作性能,有利于设备在薄煤层环境条件下适应性,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5 回采工艺特别要求
薄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回采中,在具体遵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在薄煤层开采技术上的机理,统一协调组织劳动循环作业运作外,还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由于采煤机割煤截割的工作面煤壁的煤体较硬,采煤机的截深一般是500~550mm为宜,适度减少采煤机割煤负荷量,确保采煤机不在长时间重负载状态下运行,减少采煤机的事故频发性。
(2)采煤机截割硬岩或割煤负载运行时,行走速度应适度放慢,不得使采煤机运行中,出现强行硬割,以减缓机体振动,降低设备故障率。
(3)因回采工作面上下端头为工作面溜子机头、机尾布置位置,则应使采煤机具有一定的采高范围,以此来确保工作面溜子机头机尾和端头支架有足够的富裕高度,避免端头支架触压溜子机头机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