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现存问题
1.1缺乏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需求较多,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资源时,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依赖程度较高,基本将信息资源载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通过系统各项功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及分析。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分类及分析,而是需要更多的功能,如传输、共享、预判及资源置换等。现阶段,计算机处理技术缺乏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功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1.2网络平台安全性能较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虚拟活动场所之一,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信息资源,拓展视野,还能实现资源互置与共享,加强现代社会的资源流动。但是,现阶段的互联网平台安全性能较低,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网站、购物、交流、预定出行工具时极容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容易丢失企业信息资源,内部系统感染网络病毒,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3缺乏精准的信息资源筛选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网络平台的依赖逐渐增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找需要的资源及信息资料。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缺乏相对精准的信息资源筛选系统,不能十分准确地提供人们所需信息,导致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信息时不仅需要准确输入信息关键词,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人为筛选。这种情况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不便,还降低了现代人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认同感,不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1.4数据传输技术发展缓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云计算”“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给现代社会企业及个人带来了便利。大量的数据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及性能良好的信息传输技术作为支撑,不断增加的数据传输内容给计算机传输技术带来了较大压力。现阶段,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无法满足网络信息资源传递的需求,需要计算机技术科研人员不断探索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传输与储存能力。
1.5缺少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人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无法满足“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处理需求、信息资源传输需求、信息安全保密需求。现阶段,我国缺少优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人才,不能针对问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深度开发与探索,导致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缓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传输、保存与保密时,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对企业软件及硬件设备进行维护,没有专业人员对多余的信息数据进行清理与转移,也没有专业人员对计算机联网安全进行保护,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企业数据资源丢失。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措施>>>>推荐阅读: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存问题分析
2.1应用于信息资源处理,实现“数据化”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信息资源处理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加工技术,为现代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快速的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传输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计算机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其中,信息获取技术是将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融合,为计算机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平台,确保工作人员在保证信息资源安全、稳定的同时获取需要的信息。信息加工技术是重新整理已经获取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有序处理,工作人员可以运用DEEPWeb数据感知、数据索引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相对完善的“大数据”模式。信息传输技术是要在计算机信息资源处理体系中引进网络功能,建立网络传输通道,将信息数据传输到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
2.2应用于数据储存,促进存储技术发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因此,工作人员要大力发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存储功能,促进存储技术发展,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后,将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空间中,为使用者后期调取和查看做准备。要提高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首先,积极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选用"Hadoop"技术,计算较为复杂的数据,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分析能力。其次,引进WebService接口技术,实现网络储存,避免大量的信息数据占用计算机系统,防止计算机系统瘫痪。最后,引进计算机操作系统与服务器,将数据功能与网络存储功能相结合,实现数据一体化处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化发展。
2.3应用于数据信息保护,强化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交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与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购物、网络订票、网络交友、网络教育等多种网络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的数据信息保护功能尤其重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提升计算机信息保密性已经成为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首先要处理现阶段网络平台安全性能较低的问题,结合人们开展网络活动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聘请专业计算机人才进行定期维护,避免计算机由于防护功能漏洞受到网络病毒侵害。其次,工作人员要引进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如防火墙、木马监测系统等,彻底隔绝网络病毒,防止不法分子盗取计算机信息。最后,人民群众应自觉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登录正规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2.4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计算机专业人士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此种情况,要重视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重视计算机学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和计算机应用意识,为我国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各地区的中职、大专、大学本科院校要积极开设计算机信息专业,加大专业教学力度,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计算机专业人才。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处理技术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平台安全保密、信息储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促使其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使用需求,就要与时俱进,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推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完善与进步。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孙振军.试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5).
[2]杨俊.互联网下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12).
[3]潘海波.基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8(11).
一、大数据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
(一)云储存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云储存服务是当今社会有效储存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数据信息价值分析与利用的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储存技术相比,云储存服务在大大提升自身储存容量,并且能够分类储存不同领域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抛弃固定化的储存设备,通过快捷、方便的储存来发挥出该技术协同性、综合性的功能。云储存技术帮助系统利用对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提升信息存储效率的目的,同时数据储存较高的安全性也能够为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信息安全技术
由于互联网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其中互联网平台开放度比较高、不同领域数据信息联系紧密,一旦外来病毒、木马攻击互联网平台,部分数据就会受到病毒的感染,并且对其他存在一定关联的数据信息造成不利的连带影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中需要有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来发挥出防护病毒、木马的作用。并且我国还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不断的研究与经验积累来弥补差距,从而也为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信息准确性、安全性的提升作出贡献。
(三)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作为资源管理技术的一个分类,能够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为各类不同的场景提供需求,降低了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的生产成本,还有效提升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扩展性、可行性、综合性较高的虚拟化技术成为了许多企业与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使其在大大降低人力、财力、物力的同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分析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从而顺应时代潮流,做好对虚拟化技术的创新研究,通过较高的科技水平来发挥出虚拟化技术的特点。>>>>推荐阅读:研究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现状
二、大数据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商业通信领域的应用
由目前情况可知,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商业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通信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来有效分析与记忆所有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与需求,从而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提升以及通信企业的良好发展发展。例如,IBMSPSS作为一款测预分析软件,它能够实时掌握用户的信息,通过精准的分析来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需求;而功能更加丰富的XO分析软件以通信用户的消费行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评估报告,不断发掘用户潜在的消费心理,同时它还可以借助网络分析加速器,来检测自身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开心的制定出解决方案。
(二)商业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优化工作结构,做好企业各部门作职责的分配,同时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来实现数据信息的汇总、处理,从而通过线上或者是线下多种方式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在用户信息的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Gognos技术在设备上建立起即时功能平台,用于用户信息的查询。例如,景区里的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电脑、手机等实时共享设备实现对进出游客的实时控制。
(三)企业信息解决方案方面的应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还可以用于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深入挖掘来掌握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以及风险评估。首先是数据取样环节,企业人员需要在所销售的产品之中随机抽取代表性强的产品,其次是信息收集整合环节,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计算分析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帮助企业有效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规避市场风险的目的。
三、结论
结合本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渐渐的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有了紧密的联系,在企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各个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技术保障。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应当适应时展要求,以提供优质、安全的数据管理应用为目标,从而在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存储环节中发挥出高效防护、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郝雅萍.基于大数据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6):166[2019-04-22].
[2]卢凌.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探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9(01):85-86.
[3]王志国.大数据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3):103-10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子系统;构建
【前言】“互联网+”指的是现代“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实践所获得的经济效果,在促进经济目标不断发生演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各行经济体在实体中的综合活力,为我国各行各业通过信息化的作用促进改革、创新、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相对广阔的网络发展平台。简单来说,“互联网+”的意思就是互联向以及传统实体行业的有机结合,但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结合,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前处于良好发展阶段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经济行业,通过改革促进新型的发展战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意义与目标
从当前发展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的作用非常广泛,不仅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管理之下的管理质量,也通过这种新时代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引起了院校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关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所建设的专业性网络教育平台,对于计算机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合理引入网络教育平台的技术,不仅能够为院校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提供合理的技术依据,通过有机结合网络教育平台的信息化处理模式,过去大量的教学资源得到科学性的整合,并将整合以后的教学资源投放到实际的培训项目中,同时扩散到网络教育平台中,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信息化的教育服务,除此之外,利用当前计算机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学生的兴趣,加入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高端的学习途径,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贯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由运用,通过有机结合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的实践过程,使广大的学生群体能够更加深刻掌握个人的学习所得。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目标: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务管理资源等,如何实现整体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并发挥更加全面的作用,需要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基础上,再加上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无缝衔接,通过课程设计员以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融合到教育资源综发展的建设工作中。创造更加简单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员往往只需要通过联网功能,就能够将现有的不够完善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辑与调整,改善以往课程设计员在互联网课程建设的高门槛条件,令课程设计员能够自由地在教育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由上传教学课程,同时加上管理员资源维护的身份,即可自由操作课程的编辑与课程站点的建设工作;为广大的师生以供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师生可以自由地获得所需教学资源,并且能够参与到实际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而教务管理团队则可以利用资源平台的网络作用,审核并监督教学课程的设计与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与进度,有效促进课程中心与资源中心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将课程中心作为重点的资源平台建设,能够有效避免院校重复投资的情况,课程中心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方便学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平台上完成综合教学资源的控制与利用。
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框架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整体的框架设计原理需要从不同学科、课程信息等资源实施分类,通过管理员定期的上传与管理,每一个课程模块中都可以引入与课程有所关联的学习资源;包括几个重点模块。
(一)个人用户的自主管理
用户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团队,通过个人账号的申请,并通过注册认证,从而产生的访问记录等资源。
(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指的是综合性教学资源的管理,应当设置严格地权限认证与合理的分配,用于系统日志的管理工作。
(三)教学课程资源的管理
课程资源的管理应用于资源库的管理,该途径需要有权限资格的个人用户才可进入,用户可以自由地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分类将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上传、维护、利用等操作。
(四)教学资源评价管理
针对有权限资格认证的用户可以对教学资源库所有的教学进行浏览,同时还有评价功能,提供用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及发表个人的教学观点,并提出个人对于该模块的教学资源在细节中的改进,通过反馈与意见的方式,完善教学资源库并提升整体的资源质量。
(五)在线交互系统
在线交互系统的目的在于降低网络的实际流量,通过组播技术的干涉,保证在线交互系统的流畅运行环境。在线交互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仔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同步浏览、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白板绘画、幻灯片白板绘画等方面的发送与接收工作,统一系统内部中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该系统进行学科、课程知识的自由沟通与交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网络答疑功能,通过网络的作用,优化了教师与学生关于教学与学习的工作效率。推荐阅读>>>>分析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
(六)考试系统
考试系统子的具体作用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大纲,在系统上上传考试的试题,系统自动生成试卷,通过线上功能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考试系统的管理人,不仅只有教师能够进行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上传试题,该系统能够自动辨识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权限,教师的权限能够自由针对试题进行录入、修改、浏览、审核和试题资料库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进行操作,而关于学生的权限则包括:自由浏览课程试题,线上实现答题功能,在提交试卷之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分析成绩单并上传。
(七)基于Web的教学管理系统
基于Wcb的教学管理系统是目前相对通用的一种管理系统,可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数据信息上传、管理以及无条件下载的功能,同时系统当中的Web界面,能够提供信息专栏的动态开发,以及专人制文档的权限内支持树型文件目录结构的文件管理功能,包括普通的文件目录、超链文件目录的动态开发与删除,并保留权限内随时可恢复已删除文本目录的权利,用户也可以随时修改文档的目录属性,以及新用户的注册管理,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自由地个人权限管理,除此之外,系统也可以自动根据不同用户注册的级别来实现对用户系统在功能上的使用提示以及针对用户个人系统中大量信息作出访间处理。帮助用户维护个人系统的文档、信息内容。同时还具备分布信息的功能,保障用户的文档信息能够及时更新,降低中间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环节,影响用户系统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根据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行业需不断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脚步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实现"互联网+"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模块与职业教育的条件上出发,与时俱进根据“互联网+”不断发生变化的最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了解,合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的发展。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3]任友群.智慧校园: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转折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20-21.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1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数据库建立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最开始就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框架进行设计,并且同时需要对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进行改进,而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是需要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来作为支撑,要不然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就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系统数据库的搭建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整个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之间需要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最终才能使系统的软件运行,同时也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的安全性。在软件工程数据库一开始建立初期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应用范围,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在初步形成了数据库的总体构架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功能的完善,提升整个软件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当这个软件在不断更新升级改进后它的功能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在抵抗外界的干扰方面也是会做得更好,此外数据库也要及时进行更新以免出现使用故障问题。编程技术是形成计算机数据库的基础,各功能的协调是解决软件技术问题的主要途径,软件在开发出后投入市场让用户进行使用中要有效利用好计算机数据库中的资源,使得软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自动更新,来解决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增加一些必要的功能。在做软件过程中工程师要合理的选择汇编语言,然后进行软件框架的编程,这样就能更好的做出所需的软件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数据库文件建立
2.1类型比较
数据库需要处于读取的条件下才能对数据库的文件进行建立,为此在数据库进行数据建立的最初阶段需要做好对比工作,防止出现在读取的过程中出现数据的丢失却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通常采用对比的数据读取方式更能够保证数据读取的稳定性,同时在文件读取出现问题时也更能够直观的发现问题,也更能够找到合适的类型。在文件读取时要做到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并且短时间地对数据进行读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保证软件运行的流畅度和稳定性,更不容易出现运行故障问题。
2.2创建数据库
一般情况下是在文件建立之后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且在创建之后系统将会对访问的权限进行限制,会限制用户之后的相关操作,特别是在当系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时,由于权限限制的原因将需要对各方面进行调整,需要更加有效的关联才能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较高的保障。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可以采用分模块的形式来对系统的多个功能进行逐一控制,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库各功能的稳定性,保证系统的流畅运行。而一些在外部安装的软件就相对来说在对数据库创建时简便很多,在对外部软件进行安装时可以采取私人模式的安装方法可以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同时需要根据软件的具体特征来建立合适的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中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此外还需要不断对编程技术进行改进。为了能够保证系统在系统出现问题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保证系统快速的快速恢复运行,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做好备份工作。
3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
3.1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存储模式选择
分区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存储模式状态,但是这项功能又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数据库的存储的作用就是对用户的各项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这种访问权限是被分为多个访问级别,不同类型的访问用户,进入系统的页面信息也会有所区别,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建立了文件类型数据库后,更加有利于文件的访问,在进行系统的功能设计时需要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要做好合理优化系统资源,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3.2数据库文件的加密保护
文件加密主要是防止用户的个人重要信息被他人盗取而采取的保护措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在用户进行使用时需要设置登录密码来保证信息安全,同时在登录数据库时也需要密码,这类分等级分类型的密码设置可以保证技术人员高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保证数据库和用户的信息不会被木马等其他病毒攻击窃取信息,损坏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加密选择来解决,通过结构优化来解决功能冲突问题,最终保证系统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
3.3数据存储模式使用方法比较
使用方法的对比过程影响着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在软件处于工作状态下进行判断系统是否处于不稳定运行的状态,最终技术人员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在网络如何进行选取完全看之前设计时的功能选择,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决定的,最终可以达到提高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解决策略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系统这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在保障数据库的信息安全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一般性的软件技术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软件都能稳定运行,此时在系统获得到信息后能够自动进行选择分类,这样就能保证数据库调动数据的效率和速度,同时软件也会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自动更新,而这都需要各系统间高效配合才能实现。同时系统会对各模式进行筛选,找出其中的问题,优化整个运行系统。
3.4开发设计中的编程技术选择
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是选择哪种编程技术的重要参考标准,得到编程技术能否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有保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通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程来解决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当系统出现不稳定时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软件不会出现较大的功能问题影响到软件的正常运行。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问题诊断时也要针对性的进行检查,保证系统能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安全运行。所以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编程技术的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编程技术选取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因此要选择最为适合特定软件开发的编程技术。在一开始的软件开发阶段遇到问题可以对软件开发的基础框架进行优化,以保证之后的开发能够有效进行,这就对编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程技术能够实现软件特定功能的同时也要保证软件的安全性。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得发展,因此在很多非计算机类的工程领域内也越来越需要懂得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面对这门较为复杂的学科一开始学习都会有所困惑甚至退却。本文就关于数据库系统做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对相关的使用人员有所帮助,也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学习方法。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范丽萍.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164-165.
[2]张程誉.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6).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写作毕业论文是一门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标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传感器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身临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即让用户在人工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角色的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是指观察者对虚拟世界的情感反映,这种感觉能使用户全方位地投入这个虚拟世界,这是虚拟现实的首要特征。交互性,是指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响应,并能通过监控装置来影响用户和被用户影响。想象性,是指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媒体、一个高级用户界面,还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了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设备与虚拟场景交互,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2.网络虚拟实验室
所谓网络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区域网或互联网,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实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在虚拟实验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在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虚拟实验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验室,也没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物的操作。
3.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构建专业虚拟实验室,其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及管理三个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软件方面,一个是实验室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它与网站建设相联系;另一个是网站的内容(实验内容)建设,这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虚拟实验室应有可以做的实验来支撑,不然软件平台就是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同时,该平台上还应有实验管理的支持,对实验仪器、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实验成绩及网上答疑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对虚拟实验室进行监控,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实验管理模块,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等组成。写作硕士论文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登陆成功后可浏览实验项目,查看实验的详细资料,预约实验项目及做实验的时间,在线发送和接受消息,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实验登记,实验完成后可通过网络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报告。教师管理方面,可对实验内容添加、修改、整理、删除,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列表,批改实验报告,填写评语和成绩,提交批改结果,与学生进行讨论。仪器管理方面,对新设计开发的虚拟仪器上传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实验使用。成绩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实验次数、实验报告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提供查询等。
(2)仪器展示模块,对虚拟实验室可用虚拟元器件、虚拟仪器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供学生在实验时进行选择。
(3)实验指导模块,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准备、实验任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
(4)实验报告模块,主要对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供相关的实验报告模板,供学生下载,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实验的结果,完成后上传电子版实验报告,由教师进行批阅,并进行记载。
(5)实验答疑模块,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实验。同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6)论坛交流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实验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及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整改7)虚拟实验模块,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进行虚拟实验,写作医学论文以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该模块内容根据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实验建设条件,可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设,可以引入其他学校的虚拟实验室中。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见效较快。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软件购置费用,同时也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有一个磨合期。另一种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和实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任课教师或聘请部分专家组成开发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虚拟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连接到虚拟实验室中,逐渐扩充直至完善。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且经费投入较少。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性不够,水平有限。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一是引入、购置部分自己不宜开发的实验项目,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虚拟实验项目等。
二、加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用户管理,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对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做虚拟实验等进行登记保存。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虚拟实验室,在上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做好实验,努力提高虚拟实验室的人气。
2.全天候开放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实自己动手组织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实验,整理和总结实验数据,写作职称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发展模式转变。
3.组织专业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参与论坛讨论交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服务。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快给出帮助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室论坛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师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应充当好学生实验的合作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的角色。
4.对学生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及实验效果进行
评价。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网上提问、论坛发帖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和评价,反馈给学生,写作英语论文并与该课程的正常实物实验一起记入实验总分。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征求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硬件设备跟不上实验的要求、学生实验时间不够用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实验,要“虚实”结合,既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在虚拟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作风。
参考文献
[1]王嗣源.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4).
[2]蒋光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虚拟实验模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新乡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论:1、大量学生使用电脑及手机上网,沉溺网络已经引起一部分学生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2、大学生上网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意识不够;3、部分大学生缺乏一些相关的教育及指导;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沉溺网络对身体的危害和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2、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及上网的时间;3、上网一定时间之后应适当活动;4、建议采用推拿按摩等中医方法缓解上网时间过长产生的各种不适症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仅仅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现在的大学生不仅面对现实世界同时面对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今后发展的一个标志。当有限的课余时间全部在由手机电脑陪伴的虚拟世界中度过,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宽裕,但是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课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同时同学们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同学们将大量的课余甚至部分上课时间花费在电脑和手机上,忽视人际交往沉溺于虚拟自己的小天地中,这些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上网时间越多,则运动时间越少,身体素质越差。上网时间过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运动锻炼,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乡市的五所大学的400名在校大学生。
1.2 调查内容
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的上网状况,包括上网时间、课余活动的安排等相关方面。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3.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新乡市的五所大学,在每所大学每个年级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以学校为单位,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由笔者在发放问卷前做统一布置,统一要求。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367份,问卷有效率94.6%。
1.3.3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运用Ext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3.4 访谈法
在抽取学生中选择一部分进行访谈,对其进行保健动作指导,寻求建议及问题反馈,了解并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E时代的到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四所学校一共调查四百人,受调查者涉及大一到大四,而且每所学校被调查者中男女调查人数相当,使调查研究达到科学性。
2.2 学生使用电脑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不论所学习的专业是否和计算机相关,相当一部分同学每天都使用电脑,同时每次的使用时间都比较长。由调查得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在一次使用电脑的最长时间(5-8小时)中占的比例反而超过了计算机专业与的同学。每周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的同学比例并不高,特别是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
2.3 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功能日渐增多几乎任何一款手机都具备上网功能。同样手机的功能也不再是仅仅有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作用,在大学校园中人手一机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又由于手机的体积和功能特性使得今天使用手机微博、聊天、浏览网页的使用频率更是远远高于电脑。
2.4 大学生上网后身体的不适及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统计
从表4、5可看出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沉溺网络对身体有害的意识并没有随之普及,也很少有学生在上网时采取保健措施。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大量学生使用电脑及手机上网,上网已经引起一部分学生出现不良的躯体反应。
3.1.2部分大学生缺乏一些相关的教育及指导。
3.1.3只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上网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3.2建议
3.2.1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沉溺网络对身体的危害和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3.2.2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及上网的时间,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及作息习惯。
3.2.3上网一定时间之后应适当活动,采取远眺、肢体伸展运动、头部运动等方式缓解视力及身体各部位肌肉的疲劳。
3.2.4 可以在电脑前摆放防辐射的植物,减少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及划分网络成瘾上网时间阈限的确定[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陆小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网时间、运动时间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4):61-63.
[4] 刘佩霞.互联网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