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博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6: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博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博士论文

篇1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提升要依附于两个思路,即管理理念创新思路和服务意识树立思路,这是其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一)要敢于打破现有局面,渗透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大多都有较长的办校历史,这些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思维,也已经拥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他们依靠固有的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电大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新时期,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会阻碍广播电视大学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在日常的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管理人员进行新型管理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对学校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反复分析,对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要让电大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当前电大的教育环境和面临的新的教育形势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和理念的自觉意识。鼓励管理人员树立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在新形势下的位置。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尝试,让他们逐步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改造。

(二)要关注服务对象,树立高度服务意识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是为社会和学生服务的,但是很多电大教学管理工作中都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够把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新时期,基层电大必须要关注服务对象,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要认真做好社会调研,搞清学生的需求,建立能够服务学生和社会的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匹配的教学服务。

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化,引入ISO900体系管理理念

ISO900体系是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管理理念,它凝聚了成功的管理实践和经验,将这种管理理念应用到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的管理中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提高基层电大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基层电大的管理中引入该体系,着重要体现两个理念的树立和创新:1.树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理念。依据ISO900标准的阐释,顾客是服务的焦点,对基层电大来说,学生就是其顾客。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关注学生,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要本着服务学生学习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茫无目的的瞎学,相反,电大作为服务载体,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电大要积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材料、指导方法等,由电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积极的研究,督促电大教师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自学服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2.树立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ISO900标准提出了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而事实上,电大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电大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实现管理的高水平化,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理念,而全员参与管理强调的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协同管理。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这个全员理念,要明确教学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几个管理人员的事,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和事业。只有全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才能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实施,才能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确保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引入规范化流程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需要标准制度来作支撑的工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化的管理。例如,要建立教学管理限时完成工作制度,对教学管理中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教学管理进度;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差错处理制度,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环节要责任到人,根据制度规定进行相应处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建立教学管理审批制度,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事宜的操作进行审批,确保每项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按步骤执行的;建立教学管理质量监测制度,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学籍管理制度,为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确保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考务制度,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提供依据,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要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明确学生报考工作流程、明确考场工作流程、明确成绩登录工作流程、明确课程注册流程、明确毕业审核流程、明确学籍建立流程等。将流程管理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基层电大的管理水平。

(三)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

新时期,电大教学管理手段应该更先进,更具时代特色,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要依托现有的局域网,建立多媒体教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的技能,要对课堂教学、广播教学和专业课程录制等进行全程监管。要具备建立在线教学管理系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支持,给教师提供在线资源下载服务等。要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系统,建立在线考试系统,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教学管理内容的细节化,确保管理无死角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够顾此失彼,而应该树立全面统筹的管理理念,确保各个教学管理细节都被重视。要加强教师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资格要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加强对教师业绩考核的管理,加强对教师评价的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这个管理是从学生入学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的,是一种全程管理,对学生入学考试、在校教育情况、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情况、学生所学课程设置情况、面授辅导情况、教师网上教学情况、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学生日常考核情况、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等,都要进行有效管理;要加强学生管理,包括学生注册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评价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毕业证办理管理、学生退学管理、学生考核管理等;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管理,对教学资源更新情况的管理等。

三、结语

篇2

“川大最牛博士”追踪

一位是著作等身的博导,一位是音韵文字世家的传人……北师大博导周流溪先生投师川大名门之后赵振铎再读博士一事经本报报道后,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网友们评论说,大师级人物非如此不能得,非为名,非为利,乃为学问,值得学习和尊敬!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雷汉卿确认,周流溪乃为赵老“论文博士生”。

两年前两位泰斗首次见面

2007年秋季,赵振铎教授前往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刚好周流溪也来到现场,这就是两位泰斗的第一次见面。“2007年之前我们没有见过面,也没有过其他方式的接触。”昨日,在家中钻研《集韵》的赵振铎说,在这之前他虽然知道北师大有个周流溪,也看过他的一些论文,但仅属于神交而没有谋过面。

那天的会议上,赵振铎第一次听到周流溪教授的演讲,他感觉“这个人还挺不错的”。赵振铎回忆说,在那次会议不久之后,周流溪教授找到他,提出想要在他门下读博的请求。“听起来有些突然,但也

合情合理!”在获得赵老的首肯之后,周流溪很快向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提交了申请。2007年底,周流溪正式成为赵振铎教授的“弟子”。

“只不过是比周流溪蠢长了一些岁数!”赵老谦虚地说,“其实,周教授研究语言学方面的课题已经很长时间,也是一位专家,他来投师,其实更多的时候不是学习而是为了找我确定某些知识信息的正确性,是一种交流和探讨。”赵老说,“周教授经常会来成都,和他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也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

文新学院:周是“论文博士”

众所周知,读博士、拿博士学位,一般

要经过一些考试、面试和毕业论文等流程,那么周教授是如何在川大读博士呢?据川大文新学院副院长雷汉卿介绍,现在博士生招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博士学历教育,读博之人要经历入学考试、面试等流程。另一种是“论文博士”。雷副院长介绍,“论文博士”是国外较通行的一种学位授予方法,“‘论文博士’要求本人已经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刊物上也发表过一定数量有影响的论文,至少拥有中高级职称,然后导师同意接收此学生,就可以省略一些入学考试的科目。”

雷副院长说,“论文博士生”入学之后,毕业时也同样要拿出相当于博士毕业生学

篇3

(一)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广播电视时代,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相比其他普通高校是比较先进的,电视台、闭路电视,录像机、电视机、接收电线等体现着那个时期电大教育信息化的特色。自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迅速兴起,特别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明确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使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省级电大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悄悄分化,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到目前,基于网络的省级电大教育技术支持形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服务外包型,学校只做信息化规划,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则由技术力量强的第三方(一般是企业)来做。第二种是校内承包服务型,学校技术部门就像公司一样运行,对内负责学校技术支持,对外实行社会服务,实行承包制,由于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有的学校引入相关公司加盟。第三种是单纯校内服务型,按照中央电大的技术支持要求,配备一定的人员,保障学校的技术支持,省级电大绝大部分是这种模式,山东电大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环节牵涉到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环境建设、电教资源建设等。山东电大按照“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网络设施方面,山东电大中心机房2012年改建升级完成。占地100平方米,主存储器容量为40TB,备份存储器一台容量为20TB,服务器20台,并对物理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出口带宽502M。对网络核心设备、安全产品等都进行了升级。综合来看,我校的中心机房在省级电大中居中等偏上,基本上能够满足我校现有业务的需求。为加强网上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山东电大加强资源整合和平台集成,先后搭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全省电大网站群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另外,省电大通过送服务器、电大在线平台、计算机到教学点等活动,支持电大教学点信息化建设工作,省电大下派技术人员到基层教学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市级电大及教学点领导重视、认识到位,逐步加大投入,重在应用。上述措施和工作基本上保障了网上教学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资源建设能力方面,拥有设施完备的280平方米电视演播厅,配有满足各种电视节目制作的先进设备,拥有先进的全数字标清电视课件制作平台,中心累计制作电视教学节目3000多课时,并承担过山东电视台大型电视节目的直播。直播课堂已累计制作IP教学课件800多讲。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省级电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我省电大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划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未能充分适应各级电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现实条件。

2.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标准不完全统一,应用访问接口缺乏,形成众多信息孤岛式的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一是难以实现信息挖掘与校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等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另一方面,不能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无法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在电大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资金投入和实际需求不太合理。

4.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耗资较大,维护成本较高。随着应用需求的递增,学校不得不购买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而相应地需要增加更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和更多的维护运行成本。

5.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管理制度应该完善以适应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6.信息化资金投入相对偏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持续大投入的过程。广播电视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均衡区域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支撑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和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在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山东分部的大环境下,研究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来适应未来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为全省电大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近期目标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分步分层次实施的原则,现阶段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目标如下:

1.以新一代校园网为核心、打造融合最新信息技术的强大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加之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全面深入多层次推进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认证平台等基础平台,加强系统集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提供直接支撑。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全面丰富的远程教育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形式包括文本、视频、音频、课件等多种类型。

4.建设多通道、多种类的远程学习平台。建设支持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持终端三种访问方式的各类远程学习平台,提供多类型课程学习、学习档案、学习交流等功能,完善各类网络通道,形成多样的资源传送模式,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

5.完善规范高效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6.建设全面的山东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在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山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基础上进行吸收、扩展和新建,形成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系列交换规范,为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可遵循的标准,从而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通,完成资源在各系统间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

三、山东电大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

所谓一体化建设思路,是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机制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要素和三个层次来着手开展。

(一)从四个要素入手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要素为“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软件环境、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体制建设”。信息化基础环境是指机房、网络、存储等校园网基础硬件设施及为保证其安全、稳定、便捷的运行和使用而构建其上的基础软件,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如学校教学、教务、办公等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课程资源建设,包括电视节目资源制作、网络课程与课件制作、移动学习资源制作和虚拟现实课件资源制作;信息化体制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是重点,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信息化体制建设是保障。信息化基础环境方面,当前,很多省级电大正在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改善机房配套设施,优化配置服务器数量和档次,合理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云服务技术、建设标准化、集中化、虚拟化的高可用数据中心是高校基础环境建设的一个选择。根据山东电大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数据学校除了继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外,数据中心是选择自我运维管理、服务外包还是购买云服务?我们的建议是:保持我校中心机房的现有规模不变,当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后,采取购买服务,最终过度到完全或绝大部分采取购买服务上来。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的96号文《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这是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2014年3月浪潮云计算中心建成启用,位于济南高新区,园区占地面积242亩,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计可部署3.04万个机柜,容纳约100万台服务器,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这为我校购买专业服务提供一种可能。信息化软件环境方面,山东电大近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到业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上,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建什么样的平台?简单来说就是有什么样的业务需求就建什么样的平台,业务需求引领平台建设,平台应用推进业务发展,没有业务支撑的平台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何来建?多种模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等,建议采用委托开发为主,购买为辅,考虑学校技术队伍现状,自主开发作为补充。如何推进?作为学校,如何用好平台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保障平台应用。如果将网络环境比喻成场地,平台比喻成舞台,资源就可以比喻成表演的节目了,最终吸引观众的不是场地有多大、舞台有多炫丽,而是节目有多少、有多精彩,精彩的节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排练出来的,需要演员长期的磨练而成。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最应该有的,最应该做的,最能够做的,也是能够做成的就是教学资源。缺乏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是所有高校的普遍现象,为此,各高校已经开始网络资源的建设了,IT公司研发制作教学资源的软件不断推出,世界著名高校成立了MOOCS联盟,不少公司专门成立了教学资源制作部门。在这种情势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资源制作具有传统优势,与普通高校相比,这是我们的强项。我校的教学资源规划和制作机制与全国其他省级电大差不多,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现在成立专门资源制作部门的电大已经不多了,现在基本是分散的、以教师为制作主体的模式,当然就不专业了。基于现状,山东电大资源建设建议采取“整合+购买+分享+制作”的模式。推动成立数字资源研发与运营中心,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学校各单位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服务。完善数字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及数字资源门户,促进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充分利用。积极探索优质资源进入市场的有效机制。在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中,还需要强调管理规范的建设和信息化支持机构的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之后是运行,正常运行才是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的保障,而只有建立好管理规范和支持机构,才能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山东电大2013年5月先后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宗旨是增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快速、有效地推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发展。

(二)通过三个层面来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

三个层面为“规划、建设、应用”,即科学总体规划,协同有序实施,加强信息化应用。科学总体规划。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努力做到:第一,管理、技术相结合。信息化的成败,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许多高校的经验证明,信息化的成功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好一个总体规划,需要有学校高层的管理人员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符合学校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有我校信息化支持部门参与,这样才能保证与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衔接;还需要有资深的信息化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与IT技术发展的统一。第二,实事求是、周到细致。要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规划,而不是根据技术来定规划;要了解学校信息化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情况,根据实际投入来定规划,而不能做成太过理想不能实施的规划;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方针、策略,也要有细致的实施计划。第三,站在整体的高度全面规划。我校信息化落实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牵头实施,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做全面的规划,不能站在部门的立场来看问题。协同有序实施。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相关部门间需要协同有序展开工作。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如教务系统和网上教学系统涉及到教务、教学处,社区教育涉及到继续教育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则涉及到各个部门。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最好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协同、有序的进行,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通用的接口与平台,这样才能形成有机集成的我校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应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是落脚点,规划和建设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使用信息化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重在应用。学校各部门和各级工作人员要增强应用信息化的意识,主动接受信息化。第一,从事远程教育的工作者,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应该继续加强;第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推动信息化的应用;第三,不断总结信息化工作的优缺点,及时进行优化升级,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篇4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认同;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1—0029—03

文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表述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本文在认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学校内,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学校教师、学生、职工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气候与氛围。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学生,大都市上海“每80个上海市民中就有一个电大毕业生,每8名在读大学生中就有一名电大学生”。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有人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文化没有自己文化特色,因而没有文化。笔者认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特质不突出,但是没有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没有特色只是一个文化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广播电视大学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不强。本文现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化认同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任何一所大学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而言,文化认同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学校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只有那些体现在师生员工身上,绝大多数师生员工认同、遵守并信任的文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组织到底提倡何种文化或价值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员工对文化是否认同。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尺度。

1.文化认同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大学师生对本校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尤其在我国当下“单位人”未能完成向“社会人”过渡的情况下,广大师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能够与学校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就是凝聚力。

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他们都是成人,有着学校、家庭和单位三个行动空间,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不同,获取知识的先后也不一致。学员的特点是比较“散”。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广播电视大学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的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同时,作为一种心灵的黏合剂,它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身文化的周围,使师生员工对广播电视大学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凝聚力,使广播电视大学不仅仅是现在的或过去的学习场所,更是自己的心灵家园。

2.文化认同可以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大学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大学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广大师生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大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大学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大学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

广播电视大学的校规校纪即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约束力,前者是带有强制性的正式行为规范,后者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两者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就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规章制度无论多么完善,都不可能明确到每个教师、学生的每个具体的行为。尤其是有了工作的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即使开除学籍,他的成本很低,而全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的约束力就能有效地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通过校园文化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营造出一种大家共同推崇和遵守的、高雅文明的精神文化氛围。

3.文化认同可以形成得以传承的学校品牌

现代符号学认为,能指和所指不可分割,能指对所指具有唤起性,特定的能指和所指构成特定的意指关系,这种意指关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特定符号的产品通过广告、公关等扩散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就在品牌符号信号的认知与品牌产品消费体验中接受了该符号的产品,而且连同符号本身——“品牌”。

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塑造着大学的形象。良好的大学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大学成功办学和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学校形象除对本校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本地区乃至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巨大辐射作用。这种作用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认同感不强

与国内底蕴丰厚的大学相比,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历史积淀不厚,底蕴不深,表象是广播电视大学历史文化感不厚重,无法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特色,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广播电视大学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不强。

1.先天的“补课”功能,阻碍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广播电视大学从规模看任何一个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比。但由于广播电视大学诞生于高校资源稀缺、大批未能人大学的成人急需“补课”拿文凭和当时先进的传播工具这三个条件。那时的红火有它的特殊性,可以理解为计划经济的 遗产。而当下这三个条件都将减弱或消失。这就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自信不足,从而阻碍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2.对普通高校的文化克隆,放弃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认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如果一个人置身于某个文化情境中,不与异文化接触,可能谈不上有认同的需要或冲动,认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是个体(群体)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

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历史文化不厚重,在羡慕一些名校的同时,开始克隆这些名校的文化,这样在短期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人云亦云,跟在知名大学的后面,邯郸学步,最终丧失了自我,等于放弃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因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不仅要有高校的特点,更多的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载体和个性。这种个性正是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区别其他大学文化的地方。如果这种特质逐渐消失,广播电视大学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3.浓厚的行政色彩,遮蔽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缺少普通高校应该具有的文化元素,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文化行为中,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地位未能真正的确立,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从广播电视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可以看出,省市广播电视大学根本就没有按照学科专业设置内部机构,而是按照行政事务设立机构。加之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育人的主要参与者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普遍过重,而且游离于教学和管理之间,大部分教授、副教授都是校长、处长、科长。学生也不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认可自己的教师,更多地把广播电视大学当成行政单位,这种行政化,遮蔽了广播电视大学师生的文化认同。

三、广播电视大学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路径

面对广播电视大学当下文化建设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的差距,因为大学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妄自菲薄,必须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意识地挖掘、培育和张扬,更要生成、凸现和彰显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具有操作性的路径进入:

1.“一朝注册,终身学习”,生成广播电视大学“发了毕业证,可以不毕业”的学习文化

广播电视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办学理念命名的一所大学。保罗·朗格朗认为,在当今变化的社会,人们不可能获得一种知识或技能就享用终生,教育的意义不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终身教育思想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开放的学习,必将成为公民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的主要学习形式。而承担终身学习的载体非广播电视大学莫属。因此,广播电视大学要底气十足地大力宣传这张文化品牌,宣传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不仅让学习者认同,更要让教育界的其他系统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了解广播电视大学,认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方式、办学理念。

操作上,可以采取“一朝注册,终身学习”的办法,使学员终身在广播电视大学内,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比较优势。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及多媒体技术构筑虚拟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交流空间,不仅使文化传播更为开放和便捷,也更有利于人的认知能力、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同时,广播电视大学可以广泛开展“发了毕业证,可以不毕业”的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从而生成广播电视大学新的学习文化。

2.“一代名师,皆教电大”,凸显广播电视大学“请全国名师,上电大讲堂”的包容文化

一所大学,表面看,在硬件,在生源。但其核心在于教师,在于大师。一个大师,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前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大家都熟知的。

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围墙,高楼更少,校内短期不可能产生大师,普通大学之间,大师面临选择,而广播电视大学有包容的能力,其开放性决定了它可以聘请全国的大师。因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不仅仅是学习硬件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学习软件的开放。完全可以在教师和教材上博采全国之长,聘请全国高等院校每一学科的优秀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各方面专家,由他们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形成“一代名师,皆教电大”的氛围,从而凸显广播电视大学“请全国名师,上电大讲堂”的包容文化。

3.“亦生亦师,互教互学”,彰显“面向社会,学用结合”的实用文化

前面所述,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克隆普通高校的文化,放弃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大学。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或理智”,笔者认同这一说法,但这是普通大学的观念。

广播电视大学教职员工几乎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开始就打下了普通大学的文化烙印,使得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因此,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除了聘请名师外,要有意识地从广播电视大学学员中选择事业、学术有成就的优秀学员担任教师。“亦生亦师,互教互学”,彰显“面向社会,学用结合”的实用文化。这样一方面,与实际相结合紧密,另一方面,增强学员对广播电视大学的认可度,长期坚持,必将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并成为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敏.一所成人开放大学的“大爱”[N].解放日报,2010-05-22.

[2](关)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篇6

1)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 作者. 文章题目. 期刊名, 年份, 期数, 起止页码(参《山西大学学报》).

例:[1] 王磊磊. 一种基于全景图的三维房间导航方法. 软件学报, 2002, 13, 31-35.

  [1] Lei-lei Wang, John Smith. Error Analysis of the Pure Rotation-based Self-Calibration. Chemistry Institute, 2002, 13, 31-35.

2)文献为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参《山西大学学报》).

例:[1] 王磊磊. 三维房间导航方法.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 54-56.

  [1] Lei-lei Wang. Error Analysis Methods. Cambridge, Cambra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4-56.

3)文献为其他类型成果(获奖、专利、鉴定等)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 作者. 项目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篇7

拜罗伊特大学法学和经济学系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是在当天的会议上做出这一决定的。校长吕迪格·博尔曼会后对媒体说,古滕贝格“没有客观地遵守”科学标准,逐字或者按照原意引用他人文本段落,同时没有充分注明出处,这是不允许的。

博尔曼说,委员会没有就古滕贝格在论文撰写中是否存在有意欺骗行为展开调查,因为这一调查过程耗时过长,而且古滕贝格此前已经请求校方退回他的博士论文。

古滕贝格当天在德国联邦议院就“论文抄袭”风波接受议员质询时再次承认错误,但否认存在有意欺骗行为。反对党议员纷纷指责古滕贝格是“说谎者”“伪君子”,要求总理默克尔解除其职务。

古滕贝格21日承认,在博士论文撰写中犯有“严重错误”,他向因此受到伤害的所有人道歉。他表示,“不再使用博士头衔”,但拒绝辞职。

近日,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尔-莱斯卡诺和法兰克福大学法学专家费利克斯·汉施曼说,古滕贝格的博士论文《宪法与宪法条约:美国和欧洲的宪法发展》有多处抄袭,有些段落与其他文章一模一样,却没有写相应的注脚和出处。

篇8

2013年9月23日、24日下午,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uremberg)的Axel Kuhn博士给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主持,系副主任张美娟教授、姚永春教授、许洁博士和出版科学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23日下午的讲座主题为“德国的图书产业和图书市场”,主要面向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本科生。Axel Kuhn博士从出版商、中间商、零售商、书商协会等方面对德国图书产业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并通过一系列商业数据展示了德国图书市场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情况。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讲座结束后,Axel Kuhn博士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24日下午的讲座以“数字环境下的德国国民阅读现状”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信息管理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前来参加。Axel Kuhn博士从经合组织和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的两个调查项目讲起,展示了德国国民的阅读频率、人均阅读量、家庭藏书量等阅读现状,分析了德国国民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他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伴随着移动阅读器的广泛使用,读者的阅读模式、情境、习惯和体验正进一步分化。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武汉大学于2007年与其正式签署《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换项目协议》,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和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交流紧密,专业合作计划与交换生协议顺利开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本次Axel Kuhn博士来武汉大学做讲座,对开阔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