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课标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4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标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教学论文

篇1

1.教学观念落后

一是在教学中,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严重,教师不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在教学中缺乏民主,很多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而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颖观点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在教学中使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导致课堂乏味、缺少生机。三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强调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共鸣,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2.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这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表现得很消极,缺乏学习的激情,学习欲望低,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学生缺乏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很大一方面原因。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将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素材合理利用,使得政治理论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很深刻地理解知识,课堂氛围沉闷,影响了教学质量。

3.探究教学应用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探究过程,并把握探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协作能力。但是很多政治教师并没有将探究教学的内涵很好地领悟,只重视形式、忽视成效。如有的教师将有关的知识点简单一提,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也不予点评,在讨论后也没有及时做总结,不仅学生缺少深层次思维锻炼的机会,而且也没有学到明确的知识。有的教师还认为一节课中探究活动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收效甚少,这都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背离。

二、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新课标下,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教师是学生政治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而不再纯粹是知识的灌输者,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关注,尤其不能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行为和情感需求,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关心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从而更有欲望去进行政治课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氛围。第一,政治教师要有提问意识,在上课前可以将要提问的问题做好准备,设置的问题不应太难或太易,要有重点,在课堂上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方式和技巧,提问时既要鼓励爱发言的学生,又要注意那些不积极的学生,对回答正确的要给予表扬,回答不正确的也不应立即给予批评,要鼓励其找出问题不断改正。第二,政治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依据大纲、教材,还应联系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学生更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如可以插入一些当前时事政治、热点话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三,政治教师还应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教学语言多样化。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众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知识、丰富教材,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政治教材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变为具体、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更易去领悟,进而提高政治教学课堂效果。

3.开展灵活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政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并结合小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探究中政治教师必须适时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最后还要对讨论结果做出评价,通过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含义步骤要求观念问题效果

英语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飓风,涤荡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催生着崭新的教育理念和

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等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思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输入与互动”的理论基础上,强调语言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关注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笔者认为,英语课堂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中而形成的。学生通过可以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对语性互动”,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各项任务,进而产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语言交际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主要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

1、前任务

前任务就是教师引入任务,即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生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isc?时,教师出示“不良社会公德”的宣传画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会公德”的图片内容问学生:Whatshouldwedo?诱导学生说:wecansay:Wouldyoumind(not)…?couldyouplease(not)…?

将学生分成两组,准备一些小纸条,在纸条上面写一些动作,每组轮流让一人上讲台来抽取纸条,在本组的同学帮助下完成纸条上的任务(必须使用英语)。

2、任务环

任务环就是在任务实现后,学生能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环节。在学习新知识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很难把握好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教师宣布明天是学校开放日,到时会有多位外校的教师和家长到校观摩。小组讨论: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将所需要的内容列表(为学校开放日做准备)。

3、后任务

后任务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后,还必须对其进行巩固。在对新的知识没有达到一定熟练之前,学生是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因而要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结合任务,共同进行对话交流等活动,能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学生对新知识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备新知识点迁移的活动情景,供学生自主运用。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新知识迁移,达到活用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起组织点拨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一种发展自我的成功体验。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时,通过以上学生带着各种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组细致,评出等级奖励。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1)教师要用流利的口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按照课本和准备好的教案上课。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必须从“演讲者”变成“交流者”,必须能够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自然地交流。这样才能下达清楚的命令,适时引导,提出建议。

(2)教师要调控管理课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给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控。比如,确定参与任务的人数,虽然课前有所准备,但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生变化。

(3)教师要及时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效果。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得到锻炼。

(4)教师要适时评价结果。

有人说,“评价之于教学,犹春风之于花木。”然而,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对活动结果的激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的结果应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因任务而异,有口头形式的鼓励,有小组或班级及时评比,有的要具有观赏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师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要求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学各环节应充分体现伙伴关系,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强制式。并且,教师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总是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教态和体态。

四、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要解决的几个观念问题

1、教师要跨越狭隘的科学界限,建立起“大学科”的观念。如果将外语教学理解为仅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必然对思维训练、对审美情趣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体验置于不顾,甚至会觉得它们浪费学习时间。这种观念在保证语言训练时间的表象下,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润被降低了。

2、学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语言。大部分的教科书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规定的内容。这可能对学习者造成压力。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的机会,但允许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吸收和产出的语言。它打破狭隘的单目标意识,允许学生有个沉默阶段,允许他们在有把握时才输出语言。

3、语言学习过程的尝试与错误是有价值的。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尝试与纠错的过程。尝试中的错误往往是学习发生的标志。错误的语言可能是学生的“中介语”,这个“中介语”系统一直处于向目标语系统的变动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积极地尝试使用语言,促使他的“中介语”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任务型的活动重在信息的传递和做成事情,语言形式是第二位的,这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创造性地使用他们的语言经验,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接触正确的语言形式,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会自然地朝着目标语系统改进。

4、沉默不等于没学习。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前期,学习者可能有一个沉默阶段。学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语言,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他们可能说不出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学生会说外语,并将此作为学习发生的证据。教师如果没有在一节课内教“会”几个单词和句子,他们也会有未尽职责的内心压力。事实上,沉默不等于无知,学生可能是在内部加工和理解所听到的东西,当他们有了足够的语言输入,有话可说的时候,他就会开口的。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多数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改变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高涨且还持久,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同程度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笔者任教的班级,不但英语成绩在学校同学科评比中独占熬头,而且还有几位基础好、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当上业余英语导游。

综上所术,选择恰当的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新课标英语》的要求,也是大势所需。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选择“任务型”教学途径,在英语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赵淑红

2.《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于森

3.《初中英语教学的情趣教育初探》新课程教育网

篇3

这个阶段是对前两个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全面梳理课堂中的知识脉络,把握好重、难点,对每个小组的方案提出中肯的评价,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成绩。师生再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由学生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总结,结合理论知识提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的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总结时,教师要尽量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育,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把学生带入到教学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能集中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就是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从故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比批评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一堂课中,如果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从而不能集中,如果穿插一些妙趣横生的实例,很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性案例,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能较快的进入到课堂中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学习。

(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案例为中心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针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自参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通过与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及其他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三)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案例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结论也是开放并多元化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会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提出的其他见解也不能被认同,学生学会的是背诵、机械记忆,从而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中,案例里的问题没有所谓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学生只要通过思考及广泛调查,围绕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有理有据的观点及解决方法即可。各小组中得出的答案可以不尽相同,把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教师再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一般而言,都能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合乎情理的答案。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其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各样途径选择并编写出最合适的案例,而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反应及时加以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本身及涉及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而且,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要掌握课堂中讨论的主流方向,不能偏离主题,要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这对于教师的掌控能力有很高要求。其二,在教学中不仅学生之间活动,教师与学生也有互动,通过共同研讨.教师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交流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只有当作文教学真正让学生自愿去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而不仅仅是外部压力时,学生才会真正做到主动探索,不断努力进取。笔者将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为写作创设良好的氛围。笔者把高中学年分为三个阶段,对应的内容有哲理意蕴的名言佳句、精美短文和时文短评。每一阶段的时长是由每个班的学生数决定的,且上台发言的内容都应事先做好准备并由笔者审核通过。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可以看出有明显的起色,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如“给生活做道减法,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笛卡尔)、“别让心灵成了身体的仆人”(于丹)等。

省质检的题目是“有益与无益”,就有学生非常轻松地从哲理故事《妙用劣势》中受到启发。故事讲的是:高原苹果因味道佳美备受顾客青睐,可一场特大冰雹把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身陷绝境的苹果园经营者杨格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于是他在每一个苹果箱里都附上一个简短的说明:“这批苹果个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苹果的特有的标记。”收到苹果的买主们尝了带有疤痕的苹果,发现果真如此。从此,人们更青睐高原苹果。杨格能利用好劣势,劣势就变成优势。那么“看似无益的事物是可以变成有益的”的立意就有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写起作文自然驾轻就熟了。他们推荐的美文涵盖面很广,有刘墉的、林清玄的、毕淑敏的等等,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学生的底蕴明显提升了。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于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多借鉴规范文体“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作家如此,学生在范文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的能力亦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借鉴中感悟,使学生作文“有章法可循”。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按照教材每个写作单元的安排,专项过关,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并力争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除了必要的作文训练,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每周摘抄。很多师生把摘抄看作任务,草草了事,花了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摘抄的作用非常大,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与作文教学内容同步。比如,当作文教学在教议论文的结构时,学生知道了基本的四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就规定学生在摘抄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标注清楚属于哪种结构,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会模仿并具备快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要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很重要。《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多元评价,要变教师的单一批改为边评边改,或是学生自评自改,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再通读文章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总结

篇5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较重,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分数,将学生的考试分数神化,使分数成为甄别学生优秀与否的手段与工具,而忽视了评价应有的对学生成绩与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由于高中政治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非常看重学生在平时以及模拟测试中的卷面成绩,考试成绩高,则欢呼雀跃,进行一顿褒奖;考试成绩低了,则垂头丧气,进行一顿批评。因此,学生考试的分数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便是改变这类仅仅注重学生分数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转而重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每次考试过程中的进步,平时学习态度端正,在考试的过程中进步较大的学生应给予高分,给予鼓励和表扬,针对考试成绩徘徊不前,进步较小的学生则在评价过程中给予较低的分数。新课程标准还倡导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改变仅仅依靠高中政治教师一人进行评价的现实,让学生、同学、班主任以及家长都能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过程中,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改变

以书本为主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生活化与选择性过去的高中政治教学在授课时,以课本为主,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不然,高中政治课本属于学科理论范畴,知识存在于理论层面,学生进入社会,很难用发展的观点审视现实社会发生的现象,总感觉所学非所用,总感觉书本知识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一种教育,离开了现实生活的高中政治教学是建造空中楼阁,是一种假象。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所学不能偏离实际生活,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需要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过去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侧重于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识记与背诵,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要求将知识划分成三六九等,最重要的重点讲授,不理解的则要求强加记忆,并将这部分知识视为考点,而对于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则在授课过程中粗枝大叶一带而过。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便是记忆,知识背诵的越多考试分数越高。新课标要求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时展的特点植入多媒体、网络、微博等教学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篇6

历史所学所教的内容都是过去了的事物,不可能再重复经历,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媒介,相关的电子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作为主要手段,把历史事件转化成文字、图表、声音、动画等,再通过PowerPoint、Flash等形式呈现出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含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通过多媒体,可以演示过去的录像,还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模拟历史事件的过程。对于讲解的历史人物生平事迹,战争发生的状态等抽象知识,以及国家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都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当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成分在里面,需要教师严把信息入口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呈现积极向上的信息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只靠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有时候会让人捉摸不定,生涩难懂。相反,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内容呈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习心理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发生转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另一方面讲,多媒体教学是新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亮点。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成果具有易保存性和再利用性教师在组织多媒体教学时,多采用课件的形式,课件是教师教学的结晶,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同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能够被以电子版的形式保存下来。不像是教案那样,不容易长期存储和修改,课件可以多次被使用,根据时化做出适当的调节。

2新课标下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多媒体,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在新课标下,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不得不按照学校的要求,增加多媒体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几乎形成一种没有多媒体参与就不能代表一节课的成功的误解。就连最基本的板书,都被省略掉了。多媒体教学采用的PowerPoint、Flash等都是教师自主设计、自己制作的,无一不包含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误区二:教学方法上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量,不敢放开手脚,在课堂上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生怕因为自己的参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

误区三:过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够对学生做出有效的价值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学生由于青春年少,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都比较少,对社会对历史都不能有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冲动做出错误的价值评判,对某历史现象或结果做出绝对的非好即坏的评价。而历史教师虽然有着丰厚的阅历,却不敢在课堂上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做引导,对学生的任何观点都表扬和肯定,生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探索的动力。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遵从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反而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

误区四:教学内容仍以课本知识为主,对非考试内容不重视虽然新课标中多次强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加强学生的“经历”“体验”“感受”“愿望”“独立”“兴趣”等主观经历,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期望、社会舆论等多重压力的束缚,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于“非考点”的内容,在课堂上一带而过甚至绝口不提。有兴趣的学生还去看一下,没兴趣的学生根本不予以理会。

误区五:历史课堂评价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在历史课堂上经常出现“旧瓶装新酒”的矛盾现象,采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却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多次强调要对学生实行多种评价方式,不能只注重考试成绩。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早就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既要注重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又要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表扬他们正面的进步的地方,发现闪光点,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历史的信心。

3新课标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在一些探索性或条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把一些由教师讲解演示的内容分配承包给合作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候学生合作探究会浪费一些课堂教学时间,但是这种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在合作研究中体验教学内容的快乐,增进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把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按兴趣分配在内,而不是少数优秀生的表演。探究不仅要真的利用时间去搜集资料,去归纳整理,去反复验证,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矫正,而且要认真做好,不能流于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学科是一个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学科,因此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固然是好的,但是也有其不足,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历史基础、学科兴趣不同,自主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发展欠缺成熟,虽然有着独立思考的愿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碍于青春期强烈自尊心的特点,有时候遇到难题时不愿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反馈信息,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师要选择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表明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通常是教师慎重地选用几种教学方法,遵循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原则有机地组合起来,而不是随机地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拼凑,随意搭配。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出发,精心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滥用多媒体教学。

4总结

篇7

长期以来,对文学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中,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无非是分析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家风格、基本常识、中心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结构形式、情与景的关系、表现手法等等,甚至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叙述(描写、塑造)……表达(提示、表现、抒发、赞美、批判)……我们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用(这些常识性、技术性的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是说不能用这些内容去代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给作品贴上“标签”,再教学生“辨认”,或者把学生们赶进教师的“陷阱”里,因为这些毕竟还不是文学教育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而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薛毅先生在《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那套阐释体系也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教师教学生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像上帝一样审判芸芸众生。他们说,《项链》批判不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是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这样一来,那个女主人公活该倒霉。这样一来,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大概也都是自作自受。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的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这种教育现状决非个别而是较普遍的现象,作为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对此是深有感受的。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一个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很难设想,一个心灵狭隘、思维单调、情感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文学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可以做得好的,而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经验去对作品作个性化的解读,去感受去感悟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的指导意见是这样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标准”中强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不是教师的“教”。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种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却绝不是正确的最终答案。这些知识在被个性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讲毫无意义可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我们对知识的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的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学习的取舍性与取舍度。学习者在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者脑袋中,日常生活形成的经验已构成一个预结构。所有学习者都是以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即认知的预结构)作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生长点,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土壤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预先经验,不能把新知识作为一座凌空飞架的桥梁,高架于学生的经验水平之外。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来自于学习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这种建构的完成。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有个性,甚至有它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个性的、多义的乃至不确定性的东西,决不是用一些统一的大概念能概括得了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却正好相反,千千万万个读者只有一个路瓦栽夫人,只有一个鲁四老爷,只有一个王熙凤,个性化的东西被概念化了,文学性被政治化了,人性人情的东西被理性化了,审美的意识被格式化了,难怪我们的文学课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那么,文学课应该怎么上呢?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也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我很赞成张炜先生的说法,除了一些文学基本常识等技术性的部分外,课堂的分析、由分析而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结论是不应太多的,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文学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导每一学习者,让其个体经验复活,活生生地,一个一个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让具体的生命有了具体的感动,而不是把大家的感受搅在一起,模糊化,统一化,格式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为主体服务,为每一个学习个体提供更大经验、思维空间的发起人、主持人和导航者,引导学生达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因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建构来完成的。

这正如《学记》中讲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目标、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示范,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完全融进作品之中,陶醉于其中,在“走进”与“走出”中完成与作品的对话,完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的解读。

篇8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比如《在家里》一课,我让学生通过家里的照片,展示、介绍自己家里的陈设,创设一种学生到别人家做客的场景,此时,我说:“这些陈设还会变魔术,看,它们变成了汉字娃娃,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只要你们能正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这样一引导,使他们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兴趣。学生情趣盎然,认真地读、记词语。再如《菜园里》一课,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看颜色、闻味道、摸软硬,再读词语,识汉字,充分调动他们的五官参与识字过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牢牢记住了汉字。

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比较枯燥,为了提高识字效率,减少生字的回生,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

比如《在家里》一课,学生认读完词语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图和带有相应词语的卡片,让学生把它们一一对应。学生想把卡片和图上的事物一一对应就必须牢牢记住生字,识字的过程就在游戏中完成。再如《画风》一课,学生交流完识字方法后,我出示学生喜欢的喜剧明星赵本山、宋丹丹的照片和他们的名字,顿时学生乐开了,有的说:“这不是大明星吗?我认识他们。”有的说:“对呀,他们演的小品可好看了。”看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顺势说:“看来大家都很喜欢他们,那可要叫准他们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学生争先恐后地读出了他们的名字。我又出示大家耳熟能详的、带有本课生字的电视节目名称:艺术人生、文艺节目、综艺大观让学生认读。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没有疲劳,课堂充满了惊喜与笑声,识字效率大大提高,回生率大大降低,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还有“摘苹果”、“识字大王”、“走迷宫”等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加深影响,减少回生率,提高识字效率。

二、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

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着华夏祖先的非凡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世界公认为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把这个观念点渗透于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如果教学中让学生只在游戏中识字,虽然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但学生也仅仅是因为好玩才喜欢识字,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汉字的热爱。因此,让学生在识记汉字的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领略华夏祖先的非凡智慧,欣赏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在指导学生书写“卜”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字形,看看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摆才好看。有的学生说:“‘卜’字是一竖加一点。这一竖是萝卜的根,点是萝卜的叶子。萝卜拔出了很久,这片叶子已经枯了,所以这一点是往下的。”“卜”字非常生动、形象地被学生说清楚了。我赞叹道:“瞧,我们的古人多聪明呀,把萝卜的样子用汉字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小朋友们赶紧把古人的智慧牢牢记住,”学生很快领略到了华夏祖先的非凡智慧,欣赏到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敬佩之情。有的学生说:“这一竖要写直,田里的萝卜就是直直地栽在土里的。”“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生字娃娃一定想和你成好朋友。”听了我的夸奖,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继续主动研究汉字的字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范写“卜”字。但这时有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老师,你这个点写歪了、写胖了点,就像眼泪一样,不好看!”他的话顿时引起了一片哗然,学生们炸开了锅。我一看的确如此。老师犯的错对学生来说影响更深。我没有批评他,更没有忽略掉这个问题,而是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你真能干,观察得很认真,大家看,我们的生字娃娃多美呀,但老师写得不好,生字娃娃生气了,伤心地哭了,不想和老师做好朋友,你们想和这个生字娃娃做好朋友吗?那可要漂漂亮亮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经过我的引导,学生非常容易地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焕发出了喜欢汉字、要主动写好汉字的情感。

再如教“睛、清、情、请、蜻、晴”这些字时,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偏旁不一样,右边都是一个青字,学生感悟到形声字声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的特点。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很快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能通过偏旁推测出字的大概意思。看见学生对形声字产生了兴趣,我对学生说:“瞧,我们的祖先多聪明呀,用偏旁表示字的意思,用声旁表示字的读音,这样大家就算不认识这个字,只要根据声旁和偏旁就可以大致推测出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学生发出了阵阵赞叹,眼睛闪烁着敬佩的目光,并举一反三列出了自己认识的许多形声字,总结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识字方法。

经过不断地渗透这一理念,汉字的魅力、华夏祖先的智慧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同时焕发出喜欢汉字的情感,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三、生活与课堂相结合

语文来源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生活与课堂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

如我在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识记“必”字时,有的说:“我在药盒上看见‘芬必得’中间就有这个‘必’字。”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见‘必须抓好经济建设’这句话里有这个字。”这时,一位学生指着“必”字说:“我在我妈妈的书上看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中有这个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仅感叹学生的知识面的广博,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当堂发给该生小五星,并鼓励全班学生像这位学生一样多看课外书籍。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自信心增强,对主动在生活中识字有了更高的兴趣。

每节课我还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剪贴、写画等方式制作的识字集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认得最多的被评为班上的“识字小能人”。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在学好课本上的生字的同时,在生活中努力认识其他的汉字,使他们感受到自主识字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