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4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大学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击者小刘称,前天下午4点20分左右,他从综合楼电梯出来,隔着玻璃看到有个女孩躺在地上,两个保安正将一床被子盖在她身上。“她穿着中裤,头发直直的,有一点点胖。她应该是先摔倒一楼台阶,而后被弹到马路上,当时鲜血就流了出来。”事发后,保安在周围拉起警戒线,随后接警的民警也赶到现场调查。
地学院一名大二的男生说,坠楼的女孩姓杨,天津人,是家中的独生女,事发前在该学院读研三,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我在学院的活动中见过她,感觉不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该男生说,他听人提起过,死者的毕业论文不符合要求,并在答辩中出现差错,怀疑其坠楼可能与此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吴军老师昨日证实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说,事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领导也立刻赶到了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从天津赶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绪激动,泪流不止。“地学院的领导进行了接待,并会配合家属进行后事的安排。”
对于该女生是由于毕业压力过大而轻生的传闻,吴军表示未曾听说。他称,学校将会就此事对死者的舍友、同学进行心理辅导。
我国化学的基础研究逐渐开始与|世界前沿化学研究接轨,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化学科研队伍有了较大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良好、年龄分布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化学研究队伍,优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形成多学科前沿创新研究团队。研究水平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曰益增强,在国际组织和期刊中任职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凸显我国化学学科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初具规模,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和必将作出重要贡献。国家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创新研究环境达到较大改善,具备了从事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我国在化学领域发表的文章总数和被引用文章数以及论文的引用次数逐年上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在化学研究领域发表的SCI论文总量列世界第2位;2007、2008年成为SCI论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见图1、图2),在此期间论文被引用次数名列世界第四位;2005—2008年,中国在化学领域被引论文的数量超过曰本,成为重要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出国家之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质量提高更快(见图4)。中国化学在国际化学界顶尖1的论文比例从1998年的0.3%增加到2008年的8.1%中国人在化学领域发表的文章从19W—2!丨n3年的9%上升到2丨104—2丨IIm年的17%(有中国作者在内的所有文章)(源于基本科学指标.汤姆森-路透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化学家在包括IUPAC重要学术机构的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学家担任包括Acc.Chem.Res.,Chem.Soc.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重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副主编、编委、顾问编委。
我国化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力口。2009年中国化学科学领域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件数已经超过曰本和美国(见图5)。
我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升,2009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化工产品大国(图6)。
中国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化学领域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专利申请有了较快增长,在国际化学界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化学的发展与具有传统研究优势的欧美和曰本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国际顶尖科学家还很少;研究队伍在化学的各个分支研究方向结构不甚合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缺乏化工产业的核心技术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缺乏引领作用等。因此,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化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维护我国化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
一是要保持已有优势,发展新的特色领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以化学合成及理论为核心,以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发展定向、高效、低耗、绿色的化学合成、能量和物质转换体系及相关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思想和方法向原理器件设计和制备技术的转化,强化探索和创新意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加快化学科学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鼓励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提出,鼓励变革性研究项目,对重大基础问题科学研究应给予持续性的支持,使我国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些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使我国在化学科学的若干领域的研究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且在一些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是要在化学科学的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学科学的前沿及其新兴领域,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在揭示分子及其组装体的可控合成、设计规律、性质与微观结构的本质关系,在高性能、不同凝聚态结构化学材料体系的制备、表征、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在高效能源和物质转化催化剂的设计和机理,在关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药物设计和合成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四是要加强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生长点,有重点地发展一些新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瞄准化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与结构,注重和加强化学科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推动学科建设,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赋予化学科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前瞻性地重点部署和发展一些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例如:能源、环保、生物、催化等),组织学科交叉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五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性成果。深入开展与化石能源高效绿色转化、太阳能和核能利用相关的能源科学和材料研究,深入开展与光、电、磁等的发生、转换、存储、输运、显示和掩蔽相关的信息和防护科学和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检测、诊断和治疗药物和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与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相关的农业科学和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以水资源、土壤和空气等相关的分离净化科学和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地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群体突破。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校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本文针对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素质教育 价值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教育部于1999年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1],在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途径之一,作为一门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熏陶人格气质、修养的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此门课程的开设“虽不能产生明显的实际利益,但它的价值是无形的、间接的,它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伦理行为的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学习传统文化是让我们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展望未来。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大学本科毕业生相比,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应具有很高的素质素养。因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培养,而一个人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综合考量一个人的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并且此类大学生在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R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努力开拓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走上社会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没有人文素养的底蕴,那么,培养的不是社会人才,而是职业的工具。高职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上。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日益明显。我们过于片面地追逐教育的功利价值,似乎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就业、晋级、升迁等。某些大学生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个人主义现象不容乐观。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有用的工具培养,而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培养。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各阶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必是未来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某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比重大;人文课程学时短、学分少,比重小。中国文化概论也被相应地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理科类专业不开设。有的高校压缩课时,有的以讲座形式授课,而有的甚至不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假期到广东的5所兄弟院校考察,5所院校均未开设此课程。在宁夏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也是凤毛麟角。目前,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课时的压缩使得教师讲课时倍感压力(16课时),需要讲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中国文化概论课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学生也就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忙于各类等级考试,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渐渐变得陌生,而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情有独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却不感兴趣。这种盲目的崇外,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多会选择“美国文学”、“外国名著导读”等,而选修“论语导读”、“古代诗词欣赏”、“国学导读”等的较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大学生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三)学生素养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忽视能力培育过程中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养成。因此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有的大学生精神无聊,沉湎于网络游戏、上网冲浪、交友聊天。因此,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素质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作用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修身、养性、立志、齐家、治国、安邦的大智慧,这些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今天仍然影响、制约着当代中国人。在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那生动的文化掌故,鲜活的文化现象,浓郁的文化情绪,深邃的文化哲理,能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因此,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涉及伦理道德、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书法、绘画、建筑、饮食等多方面,同时向大学生传授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可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服务。
(二)了解既往传统,认清当前国情。
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恰恰是认识过去。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同时带来因袭的重负。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准确认识当前国情的必经之路。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伦理道德、重和谐统一、重实际与稳定、重人文教化,以及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贵和尚中、求真务实等民族精神,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会通等,往往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只有熟悉传统、深刻理解、把握传统,才能辨别良莠,更好地变革传统,认清传统因袭的重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培养学生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要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和谐更为中国人所看重,重和谐和协调,不走极端,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这种思想便衍生出“亲情仁爱”、“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以“和”为内核的中国文化,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孕育了中A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当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民族地区,家庭孩子在一到三个之间。但是整体来说,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染有自私、偏执的毛病,待人接物时一般只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感受,不善人际沟通,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应该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贵和”的和谐精神,可以将其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中,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身心人格,培养他们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综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更是精神的培养、生命内涵的领悟、对终极价值的叩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总结,她富含生命哲学,是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118-121.
【关键词】韩剧 大学生 心理 行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外电视剧不断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尤其是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甚至掀起了一股被称作“韩流”的热浪。而且,从早期的电视定期传播,到最近的网络视频同步更新,中国观众能越来越方便地收看韩剧。其中,以网络为主要接触媒介的大学生,更成为观看韩剧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这也使得中国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充满“韩流”气息的大学生。
传播效果理论之一的“涵化”假说认为,媒介内容通常不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塑造或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认为,在各种传播手段中,影视作品的“涵化”效果最为突出。传者将想要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植入影视作品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受众欣赏美学表现和叙事曲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其思想和观念。因此,韩剧为韩国文化的传播和韩国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已有成果看,韩剧对中国大学生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尚缺乏实证研究,更未见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中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比较韩剧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包括满足度、审美观、爱情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对影视传播、尤其是跨文化影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研究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方式,一共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各100名。问卷设计里,包括了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对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影响等内容。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抽取其中20名(中韩大学生各10名)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提高研究的效度。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参见表1: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受众是影视剧的传播对象,也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界就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差异性和主动性。卡茨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逻辑,即: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的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①
在韩剧的传播过程中,制作方十分重视韩国文化的传播,往往在剧中加入大量具有韩国特色的元素,特别是演员服饰、拍摄场地、饮食文化及科技产品等,试图让受众在关注情节的同时,注意到一些具有韩国特色的事物,由此产生更加广泛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就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1)了解韩国风光,2)感受韩国特色文化,3)看到喜欢的明星,4)自我励志,5)追赶时尚潮流,6)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7)放松娱乐,共七个方面,从“不能满足、不大满足、一般、大半满足、能满足”五个维度分析,通过比较中韩大学生对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我们发现:韩国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在3.5左右,而中国大学生约为4,即后者更加满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并列),3)了解韩国风光,而韩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了解韩国风光,3)放松娱乐、可以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并列)。
可见,中国大学生对韩剧的整体满意程度高于韩国大学生。而且,经卡方检验发现,在“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
2、韩剧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975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文化规范”论,强调以传播媒介作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的间接和长期的效果。②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效果,即促使受众发生种种变化。
根据实施问卷调查前的预调查得知,中韩大学生认为,他们观看韩剧后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容的态度,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3)关注韩剧的拍摄地点,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5)对爱情的态度。因此,实施问卷调查时,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考察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影响。
(1)对整容的态度。韩国的整容业闻名遐迩,韩国明星的整容率居世界首位,韩国民众对整容也普遍持认可的态度。面对“看过韩剧后,您是否有整容的想法?”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中,87.2%表示“从未有过”,仅12.8%表示“有过”,而韩国大学生中,79%表示“有过”,仅21%表示“从未有过”。可究其深层原因,应与韩国整个社会风潮密切相关。
(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在了解“看过韩剧后,您是否购买过电视剧中出现的物品,诸如食品、服装、饰品或电子产品”时,回答“买过”的中国大学生为27.6%,而韩国大学生为69%,后者远高于前者。不过,反过来看,在回答“想购买,但目前还未买过”的样本中,中国大学生的比例(60.9%)远超过韩国大学生(27%)。也就是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心动”,后者主要表现为“行动”。
或许,与韩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购买相关物品的迫切性、便利性都弱一些,但不管怎样,韩剧在引起受众消费欲望和行为方面的能量不容小觑,至少可以说,韩剧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引发了欣赏、消费韩国产品的潜在购买态度。
(3)关注韩剧中的拍摄地点。我们针对中韩大学生提问“看过韩剧后,是否想去韩国旅游或是去韩剧相关拍摄地点旅游?”经卡方检验发现,P=0,即中韩大学生在观看韩剧后的旅游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韩剧中出现的旅游地点,韩国大学生表示“去过”的比例高达69%,而中国大学生仅为14.8%,考虑到双方的客观条件,这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具体地看,中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还未去过”的比例超过八成,仅1.1%对此“没有兴趣”,而韩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尚未去过”的比例为31%,无一人表示“没有兴趣”。
由此可见,韩剧中表现的韩国风景和拍摄地点,对中韩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十分成功地构成了引导中国大学生赴韩国旅游的潜在的巨大商机。
(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韩国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对演员的严格训练,以及他们的美好相貌、优良素质。通常,韩国男演员帅气高大,女演员活泼可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为此,我们考察了中韩两国大学生对韩剧明星的态度:“看过韩剧后,您是否会喜欢韩剧中的某个演员?”中国大学生中,表示“会”的比例为73%,而韩国大学生中,更高达94%。
总的来说,韩剧演员给中韩两国大学生都留下了的正面、积极的印象。
(5)对爱情的态度。韩剧以爱情题材著称,因此,我们从恋爱观的角度,考察了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影响,询问“看过爱情题材的韩剧后看,是否会影响到您个人的恋爱观?”在此,恋爱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恋爱对象的态度,二是处理恋爱关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50%表示“有点影响,但不明显”,39.8%表示“有明显影响”,合计近九成,而韩国大学生持这两种观点的比例总和,略高于中国大学生,超出九成,比中国大学生高出约7个百分点。同时,中韩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被影响”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别为约10%、3%。
由此可见,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恋爱观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语
综上,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消费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即韩剧对韩国大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力只略强于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整体的受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也就是说,韩剧对中国和韩国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和消费行为的综合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中韩大学生在影视文化的认知上存在共通性,这对于促进中韩两国影视文化的交流,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②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2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项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被肆意破坏与污染等危机中。这些危机的产生会逐步威胁到国家发展与稳定。因此,要求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供给、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最终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报告中着重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追求的科学目标,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必要基础,并且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来说,应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出发,弘扬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内容与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成为十会后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深入人心。因此,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为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高校大学生们必须凝聚共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文明责任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汇聚生态文明的思想,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在“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社会的良好运行机制以及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成果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生态文明观进行普及和教育。生态文明观是人对其所生存环境的认知,是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生态文明一系列思想和观念的集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指导。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首先做好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是作为培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其生态文明观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工作尤为重要,是保持我国经济快速且稳定的基础条件。
2.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大学生需培养生态文明观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需要发展科技与提升意识的双重支撑,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则是强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帮助大学生构建生态文明观,重视其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对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道德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一些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不能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人类中心意识严重,这样很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实际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来。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和普及工作。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必须强化其参与意识、提升其参与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提升思想、更新观念,还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增强对校园周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力度。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校园风气,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来。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教书育人主渠道作用。增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选修课,把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作为重要的章节进行讲授;把生态、环保、节约能源等方面的观念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生态环保节约意识的一代高级人才,从而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尽早实现。
2.采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途径。高校通过组织班会、团活、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把十会议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或通过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利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水资源保护日等纪念日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宣传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把这些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防止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在校园的蔓延。
3.利用信息技术开辟教育新渠道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抓住网络阵地。高校可以利用QQ群、飞信、人人网、辅导员博客时时有关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最新新闻,并建立有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专题网站定期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动态。与学生沟通,不断了解学生的相关思想动态,并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4.以大学生为载体激发他们自身的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以学生为载体激发他们自身的民族精神。高校通过增设国情学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或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善恶感、良知感和正义感。增强其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把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为自身行动的方向,从而肩负起实现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5.健全制度为实现科学目标提供保障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把生态文明意识、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写入学生手册。组织学生、教师认真学习,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使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6.邀请专家、知名环保人士进行讲座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学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组织还应定期邀请专家或知明环保人士来校做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最新情况的讲座,使同学们从更加直观、快捷、真实的角度去认识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能源节约的紧迫感,从而强化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不无关系。本文借鉴信息系统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IDEFI及目标管理方式对职业决策过程进行了流程式设计,并以此为依托,沿着职业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得出大学生自我决策和管理能力包括职业决策能力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目前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时性、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三、结论
【关键词】 和谐完美主义;信度;效度
The Development of Syntonic Perfectionism Scale. Wang Jinqiu, Xu Qiang,Li Jianwei. School of Tourisrn, Huangshan College, Huangshan 245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scale for measuring rational cogni tion and behavior of syntonic perfectionist. Methods On the basisof analysis of theory andinterview, collecting data and managing with items of perfectionism scale of Ch inese adolesc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content analysis, residue structured andf 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firm items and dimensions of syntonic perfectioni sm, 400 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CPS and testing reliability andva lidity. Results Syntonic perfectionism psychology was constitut ed with five dimensions: rational belief, self-improvement, motivation of perfe c tionism, introspection and pleased others,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 anged from 0.75 to 0.88, test-retest reliabilities ranged from 0.71 to 0.86,con tribution rate of cumulative variance was 61.57%. Conclusion Syn tonic Perfectionism Scale had satisfying 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and was s uitable for applying to native students.
【Key words】 Syntonic perfectionism; Reliability; Validity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作为《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重要诊断标准, 被认为是参与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重要人 格特质,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1] 。
近20年来,西方研究者的大量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自杀倾向与自杀企图、心理 健康、抑郁、焦虑、自尊、拖延行为及神经质等均存在密切关系[2,3],同时,它还 是强迫性 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准[4],然而,真正推动和加深了完美主义研究的还是国 外一系列定量方法的运用,突出地表现在由单维到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上[1,5-7 ]。
国内众多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建伟、宋广文等从个体一生的认知 、行为领域相继编制了中国青少年和中国大学生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8-11],开 拓了 国内研究完美主义的新视角;但遗憾的是量表未能对完美主义的积极和消极维度作详细说明 。我们认为,完美主义作为人类前进的最纯洁动力,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是由于个体自身内 部 的完美主义心理结构失衡所造成,因此,构建平衡而和谐的完美主义心理是今后衡量个体具 有积极或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准绳,故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编制合理而科学的和 谐完美主义量表,以便更加准确而详细地了解个体完美主义心理状况。
1 研究一
1.1 对象与方法 运用《中国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8]、《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 量表》[9] 对200名中学生和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决定截取完美主义总分小于和等于平均数减一个 标准差的被试为重点访谈对象,因为相关研究认为,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总体上呈负相关, 即完美主义心理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2,13]。从中遴选出低度完美主义者83 名,其中, 中学生49名,大学生34名,要求他们对完美主义的积极、合理的行为、表现认知特点等 进行列举,最终截取列举强度大于等于0.67的23条项目,同时,从《中国青少年完美主义量 表》[8]、《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9]选取28个条目,然后增添13条 根据积极完美主义 心理内涵所编制条目,将64条项目重新打乱顺序后,另选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要求对所 有项目进行1“不符合”到5“符合”的自身符合度评分。
1.2 结果 求出问卷个别题项间的临界比率(CR值),同时,进行鉴别力分析及各题项与问 卷总分的相关分析,删除不当题项,将决断值未能达到0.01显著水平的题目及与问卷总分相 关系数小于0.20的题项予以删除。对剩余项目进行萃取式因素分析,取样适当性问卷效度指 标为0.902,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6382.320,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是 适当的。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最大变异法求出旋转因素 负荷矩阵。最后,依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因素的特征值>1;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 据碎石图显示确定因子;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结果,得到一个43个测题的测验,二次 因素分析显示,所有项目最终集结在5个因素上,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9.86%,题项的最高负荷 为0.80,最低负荷为0.37。根据每一因素中的项目载荷将因素命名如下:因素1合理信念、因 素2自我提升、因素3完美动机、因素4自省、因素5悦纳他人。
2 研究二
2.1 对象与方法 选取2所大学400名学生,男189人,女211人,平均年龄20.08岁;对研究 一的43个项目进行修订,最终获得57个项目的问卷。采用《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9]作为效标检验工具。
2.2 结果 采用研究一的方法发现,57个项目最终有效分解为5个维度,保留有效项目33个 ,解释了总变异的61.57%,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80,最低负荷为0.38。因素命名不变。合理 信念主要反映了对个体合理认知的测量,要求和谐的完美主义者应具有“不求全,不苛责” 的认知风格;自我提升主要是对高标准的合理应用和接纳,要求和谐完美主义者须追求合理 而适度的高标准;完美动机反映的是个体完美主义者所具有的期待知与行有美好结局的心理 ,这符合人类之天性;自省反映了个体对过往或当下之知与行的梳理、总结和思考,旨在提 炼经验,总结教训,更好地明确方向,健康和谐地发展自己[14];悦纳自己反映的 是和谐完 美主义者应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优点和成就,能够欣赏他人。详见表1。
和谐完美主义各个因子与《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的完美期待、高标准、自省成显著正 相关,与担心错误、父母要求呈显著负相关(|r|=0.13~0.54,P
3 讨 论
完美主义研究已在国外的资质优异教育(gifted education)领域取得极大的成果,Schule r等的研究[15-18]结果显示,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academically ta lent ed)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而且完美主义者的比例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组 群中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提高;Klin和Short的研究[19]则表明,资质优异的 女性青少 年的完美主义更倾向于随着年龄的递进而加深。因此,如何塑造个体的和谐完美主义心理, 对推进资质优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和谐完美主义心理的五维心理结构:合理信念、自我提升、完美动机、自省、悦纳他人集中 反映了个体完美主义心理积极、健康的维度,反之,则表明个体的和谐完美主义心理处于较 低 水平,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因此,和谐完美主义心理的建构对个体发展和完善合理的完美主 义心理提供了较理想的理论和量具依据。
本研究实证了和谐完美主义心理的五维心理结构,但未能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常模数据,因此 ,今后的研究重心将放在和谐完美主义心理常模的建立和进一步的维度修正上。
4 参考文献
[1]Frost R, Marten P, Lahart C, Rosenblate R.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 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90,14:449-468
[2]Blatt SJ. The destructiveness of perfectio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 t, 1995,50:1003
[3]Hewitt PL, Flett GL, Ediger E.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Longitud inal assessment of a specific vulnerabil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 hology, 1996,105:276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l disorders (4thed.) . Washington, DC: Author, 1994:150
[5]Burns DD.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elf-defeat. Psychol Today,1980,14(6):34-52
[6]Hewitt PL, Flett GL.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in unipolar depress 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1,100:98-101
[7]Johnson DP, Slaney RB. Perfectionism: Scale Development and a Studyof Perfectionistic Clients in Counseling. J Coll Stud Dev, 1996,37(1):29-41
[8]李建伟,宋广文,李飞.中国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007,15(4):346-348
[9]李建伟,宋广文,王淑娟,等.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三).中 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377-378
[10]李建伟,李飞.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 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8:384-386
[11]李建伟,胡凌燕.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一).第十一届全 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心理学会,2007,11:465-466
[12]杨宏飞,孙黎黎.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8(2 ):126-127
[13]杨宏飞,张小燕.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 4,18(9):647-648
[14]孙楚航,刘文政,李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理由取向的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7 ,11:63-65
[15]Schuler PA. Voices of P erfectionism: Perfectionistic Gifted Adolescents i n a Rural Middle School (RM99140). Storrs, C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the Gifted and Talente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999:96
[16]Silverman LK. Perfection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worldConference on Gifted Talented Children, Hong Kong, 1995:231
[17]Orange C. Gifted students and perfectionism. Roeper Review, 1997,20 :39-41
[18]Schuler PA. Perfectionism and gifted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Se 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Ⅱ, 2000,6(4):183-196
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CUBA各个球队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关键词:河南省 CUBA 调查研究
1、引言
CUBA随着1997年11月28日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组委会的成立而诞生。经过十一届联赛可以看到,CUBA虽然处于新生阶段,但是却表现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韵味,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问题以及处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学校所培养的基本还是运动员大学生,学生来到大学以后还是以运动为主,而对于文化课学习很难抓起来,这样的结果是队员的文化课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教育达不到正常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究其原因,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度出现了漏洞。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CUBA中国大学生联赛河南赛区的5所学校7支球队为研究的调查对象,CUBA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问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 “文化课学习制度”以及“CUBA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进行搜索,作为本篇论文的支撑依据和理论支持。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的学习、招生管理问题
根据调查,河南省招收高水平篮球队的高校都是在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招生办、教务处、体育部、学生处以及运动员所在的院系一同管理球队,各部门分工不同,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由主管部门来负责,由教练员去具体执行,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由教练和辅导员共同负责,学习由学院以及教务处负责,招生由教练员体育部领导和招生办共同负责。
3.2教练员对运动员学习的监督问题
从对河南省CUBA运动队教练员的走访中看到,大多数教练员对学生的文化课只是单纯的口头监督,并没有付出行动去督促运动员学习,教练员只重视他的竞技水平与取得的名次。这种现象在全国可能是普遍现象。
3.3学校对运动员学习的奖惩制度与学校对队员的特殊政策
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中原工学院五所学校奖惩制度基本一样,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水平运动队在奖惩制度上的统一性。
3.3.1奖励办法:运动员训练刻苦,认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比赛成绩突出者,按各个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以及运动队体育竞赛奖励办法和学生奖惩条例,给予表彰,并且酌情给予物质奖励。
3.3.2惩处办法:运动员不能认真,刻苦训练,经过帮助教育仍不改正者,由主管院系,报经学校批准,取消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或进行其他相应处理。
3.3.3高水平运动队考试特殊政策
在考试特殊政策中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三名的学生,文化课考试按卷面成绩*70%+5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而在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前八名或者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前四名的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5分-考勤分=最终成绩,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取的前八名或者河南省冠军的队员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70%+40分-考勤分=最终成绩。
3.3.4高水平运动队免交学费特殊政策
经过篮球专家和主教练认可技能水平确实很高,在队伍中能够起到核心无法替代作用并且团队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可以酌情申请办理免交学费。
3.3.5高水平动队队员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特殊政策
CUBA篮球队的核心主力球员,比赛成绩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名的主力球员的队员,由于文化基础太差,确实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文化课考试成绩仍未达到学校毕业生管理规定的要求,思想表现好,有教务处、学生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可酌情处理授予该队员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管理部门对文化课学习的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未能严格落实。
4.1.2对CUBA运动员文化课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措施,应制订相关制度。
4.2建议
4.2.1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各高校建立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以缓解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4.2.2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的条件,进行统一性的强制性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课管理条例。
4.2.3在改善学校训练条件的同时,加大文化课教学管理的力度和倾斜度,加强文化课教学硬件的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定.
[2]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学籍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