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时政热点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3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时政热点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政热点论文

篇1

事件概述

圆圆的月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团圆美好,是中秋节送给家人朋友的传统礼物。然而近年来,中秋节送月饼已经逐渐脱离传统习俗,演变成一种“礼品习俗”,送月饼已经并不是单纯为了品尝,增强节日气氛,而是为了社会公关。一盒月饼从最早的几块钱已经演化为成千上万元的“高档”的月饼,出现“鲍鱼月饼”、“黄金月饼”等,“黄金月饼”已经完全脱离“品尝”的本质,成为礼品收藏品或者叫纪念品了,通体黄金,或者镀金,其本质在于馈赠。洋月饼的侵入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变种,如哈根达斯月饼。很多月饼制造厂瞅准这一商业机遇,将月饼赋予更加华丽的包装、更加心意的别名,更加创意的造型来打造“天价月饼”。这种高价、奢华的月饼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政策,对月饼市场及月饼价格进行限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相关评论

1.《财经频道》秦辰:有业内人士分析,月饼市场之所以成为中外商家的必争之地,一是因为月饼虽是短期内批量生产,但利润空间极大;二是因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月饼作为礼品销量惊人。月饼的高价与泛滥,在商家看来很正常,与其他商品不同,月饼属于时令性商品,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根本不属于暴利范畴。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文规定,放开价格并不等于一味抬高价格。如果无限制地抬高价格成为“奢华”、“极致”、“盛宴”,违背“质价相符、公平交易”的原则,就有暴利嫌疑。

不管商家承认与否,在“洋月饼”的示范作用下,中秋节的月饼市场正吸引着众多“门外汉”分一杯羹。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但您可曾听过竹叶青月饼?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品牌也不约而同的瞄准了这一市场。

事实上,从洋月饼开始,中秋月饼泛滥就已出现端倪,“其实,现在过中秋节月饼泛滥,这是‘人情月饼’带来的‘中国式浪费’的表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社会学领域研究专家崔凤看来,中秋节一直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

毋庸讳言,尽管目前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中秋佳节自己享受天价月饼“饕餮盛宴”的人寥寥无几。从注重情感到注重形式,月饼的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已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送礼“道具”。

2.《新华日报》聂伟: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对月饼过度包装整治。中秋临近,记者走访镇江市场发现,今年上市月饼大多成功“瘦身”,但千元以上的豪华月饼并未绝迹,相反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高档月饼“过度包装”的少了,但价格却并没降多少。记者在镇江解放路苏果超市看到,价格数百元至千元不等的高档月饼,依旧招摇上市。专柜销售人员表示,今年的豪华月饼豪华在“一内一外”上。“一内”是指厂商在馅料上大做文章,基本以鲍鱼、鱼翅、燕窝等为卖点。“一外”是:按照国家规定,月饼里不得再搭售其他商品,厂家就纷纷打出降价优惠活动,有买10盒打8折,有“买一送一”的,还不乏买月饼另送茶叶、茶具等礼品。

另辟蹊径、改头换面上市的豪华月饼,让月饼强制性“国标”的监管盲区暴露无遗。2006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只对产品分类、技术要求、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其他的一些国家政策、法规也多把目光聚焦在“月饼外包装和是否有搭售”上。

对此,各主管部门也深感无奈。由于关于月饼的强制性“国标”只规定了标准,并没相应处罚规定,即使厂家出现违规生产或销售,管理部门也很难实施处罚,只能参照别的法律法规,既“名不正言不顺”,也缺乏监管力度。

此外,国家对月饼实施的是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分段管理制,工商部门只负责检查月饼流通中是否执行“国标”;质监局把关月饼企业生产加工中材料来源和过度包装;卫监部门则监管月饼质量、过期等;物价部门对豪华月饼的价格及成本很难界定。记者致电市消协,对方声称也不好管,因为豪华月饼没侵害到购买人的消费权益。各部门多头管理,但都基本管不了。

有民俗学家提出,遏制月饼“豪华风”,最关键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指导,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一个部门为食品监管主体,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权责统一,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此外,还需要整个社会弘扬正确的礼仪文化,摈弃过节选礼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观念,倡导理性消费。

3.《人民日报》张昊 李欣:3月20日,《上海市月饼适度包装暂行办法》出台,以行业自律的形式限制月饼包装。7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公告,明确规定月饼销售不得搭售其他商品。9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月饼过度包装。

短短半年,针对中秋月饼的“瘦身令”一道紧似一道,豪华包装、天价月饼随之淡出。这是否意味着中秋礼品从此告别奢华?中秋节临近,笔者暗访上海市场发现,“瘦身令”后,中秋礼品又“玩”出新花样。当笔者以公司公关采购的身份调查后,却发现豪华月饼的暗流依然涌动;其他高价礼品有取代以往天价月饼成为主角的趋势。

一纸“瘦身令”,却为其他高价礼品带来了市场,对此尴尬现象,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严三九教授认为,商家的推波助澜,一定程度上推动并助长了高价礼品成风的社会现象,而商家之所以能够持续获利,是因为他们看到高价礼品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几乎是个恶性循环。看来,要破解这一恶性循环,在“瘦身令”之外,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4.《内江日报》钟睿:月饼本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它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情感诉求和良好祝愿。随着市场经济的演化,最近几年里,这种寄托着国人浓重感彩的商品,不断地朝着高档、贵族化的趋势进化。与其说某人在吃“月饼”,还不如说某人在“吃”面子。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此人地位之高贵。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商家的这种“月饼文章”,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专门出台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力求规范月饼价格、质量、包装及搭售等行为的出现,违反者可处千元不等的罚款。但是“高价月饼”依然屡次出现在各大超市的柜台却值得我们深思。

模拟题

国家曾出台过相关政策打击高价月饼,但今年中秋部分地区又出现了天价月饼,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为国家GDP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社会的现象,如题目中所说的高价月饼,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污染,更严重危害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曾出台过相关政策打击高价月饼,但今年中秋部分地区又出现了天价月饼,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提高警惕。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第一,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打击高价月饼,但是政策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对天价月饼生产销售厂商形成一定的威慑力,需要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确定,不能只喊口号,不做出行动。另外,《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只对产品分类、技术要求、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其他的一些国家政策、法规也多把目光聚焦在“月饼外包装和是否有搭售”上,对于流通、销售环节的规定存在相应的制度盲区。

第二,监管责任不明确,分头管理不合理。国家对月饼实施的是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分段管理制,工商部门只负责检查月饼流通中是否执行“国标”,质监局把关月饼企业生产加工中材料来源和过度包装;卫监部门则监管月饼质量、过期等;物价部门对豪华月饼的价格及成本很难界定,各部门多头管理,但都基本管不了。

第三,关于月饼的强制性“国标”只规定了标准,并没相应处罚规定,即使厂家出现违规生产或销售,管理部门也很难实施处罚,只能参照别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销售天价月饼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低,无法对违法商家形成威慑力,个别商家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国家政策的存在。

第四,个别商家在利益观念上具有相当的偏差,缺乏诚信,只注重自身利益,为了谋取暴利,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能进行诚信销售,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形象。

第五,作为月饼流通直接通道的消费者,在购买月饼时,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的意义,盲目追求奢侈月饼,无论用作公关,还是赠送亲朋好友,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整顿:

第一,在国家出台相应的打击政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落实,只有政策却没有落实,那么政策就只是一纸空文;政策落实到位,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国家在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实际监管问题,填补制度盲区,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明确一个部门为食品监管主体,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权责统一,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监管得力才能促进政策的落实。

第三,制定惩罚措施,加大违法销售的惩罚力度,对于个别投机取巧的商家,一定要严惩不贷,增加其违法成本,形成制度威慑力。

第四,大力宣传,广泛教育,提高商家经营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树立诚信意识。

篇2

早读完之后,开始分发鸡蛋,每人一个。农村家家都养鸡,鸡下蛋,可是,那些鸡蛋大人是要拿去换油盐酱醋的,根本舍不得自己吃。没想到,学校会免费给大家分发鸡蛋,这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朋友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发鸡蛋时,有个男孩子一口将鸡蛋整个吞了下去,噎得直翻白眼,老师们又是拍背,又是抹胸,又是倒开水,好不容易才帮助男孩子将鸡蛋强咽了下去。每次想到这个情景,朋友心里就异常难过,他知道,那些可怜的孩子,因为难得吃到一次鸡蛋,才会那样馋的啊。

可是,发鸡蛋没几天,就出现了意外情况,不少孩子拿到鸡蛋后,并没有自己吃,而是偷偷藏了起来。他们为什么要将鸡蛋藏起来呢?情况很快就弄清楚了,那些将鸡蛋偷偷藏起来的孩子,是舍不得自己吃,他们想将发给自己的鸡蛋带回家,与自己年幼的的弟弟妹妹分享。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做出了强制规定,发给每个学生的鸡蛋,必须自己吃,而且必须在早读后立即吃掉。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将发给他们的鸡蛋吃掉,学校还组成了一个监督小组,负责检查、监督学生们每天吃鸡蛋的过程。朋友是监督组的成员。

朋友告诉我们,真没想到,那些山里的孩子,为了能将发给自己的鸡蛋省下来,带回家,竟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监督老师“斗智斗勇”。

有个瘦瘦的男孩子,每次拿到鸡蛋后,就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噼里啪啦很夸张地用鸡蛋敲击桌面,剥完壳,张着大口,一口将鸡蛋吞了下去。嘴巴还“吧唧吧唧”地嚼得很响,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朋友站在教室的窗外,一连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了这个男孩子的秘密:每次他剥好鸡蛋后,都会悄悄将鸡蛋藏在一个塑料袋里,而将空手往嘴里一塞,装作将鸡蛋塞进嘴里的样子。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将鸡蛋藏起来,男孩说,他的父母都在遥远的城里打工,几年才回来一次,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想将鸡蛋带回家给奶奶吃,让奶奶补补身体。

有个女孩子,拿到鸡蛋后,总是吃得都很夸张,嘴巴里鼓鼓囊囊全是白色的蛋清和黄色的蛋黄。朋友仔细一观察,发现了问题,每隔一天,女孩子的嘴巴里才会鼓鼓囊囊,第二天,则只是“吧唧吧唧”的空响声。原来她是隔一天,吃一个鸡蛋,另一天的鸡蛋则被她私藏了起来。有一天,朋友不声不响走到她身边,意识到自己的秘密被老师识破了,小女孩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她轻声说,家里穷,没钱买肉,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菜园里的蔬菜,难得有荤菜,她隔一天,省一个鸡蛋带回家,是为了让妈妈将鸡蛋做成菜。

朋友说,每发现一个孩子偷藏鸡蛋,他的心就会既酸楚,又温暖;既难过,又感动。这些将鸡蛋藏起来的孩子,都是为了省下来,带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吃。对这些偏僻的山里孩子来说,鸡蛋就是人间美味了,他们不想独吃,而希望与家人共享。但是,给每个学生每天发一个鸡蛋,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他们是大山的未来啊,鸡蛋必须是孩子们吃掉的。因此,学校想尽办法,除了监督外,有段时间,甚至要求孩子们吃完鸡蛋后,将蛋壳上交。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孩子,想方设法将分给自己的鸡蛋省下来,藏起来,带回家。

不过,每次“抓”到藏鸡蛋的孩子,朋友从不当面指出来,他不想让这些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难堪。而自知被他发现了的孩子,会当着他的面,将鸡蛋拿出来,恋恋不舍地吃掉。朋友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对想象不出来,那些孩子吃鸡蛋的样子,那么投入,那么享受,那么有滋有味,仿佛他们吃的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似的。

篇3

在辽宁丹东,一座刚建成两年多、投资数千万元的公铁立交桥和一座同样建成才两年多的办公楼,因为要为高铁建设让路,而面临“被拆除”的窘境。当地居民将这种做法戏称为“败家子工程”。然而,工期并没有因为种种非议而延期。

从三峡“明珠塔”到灾区“黄金厕所”,从贫困县“千万广场”到阜阳“白宫”……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出现的“败家子工程”,除了浪费的巨额社会财富令人震惊,其折射的深层次问题也发人深省。“败家子工程”频繁出现,病根何在?谁该为“败家子工程”造成的损失负责?这值得深思。

首先,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建设缺乏一个明晰的思路和规划,在城市建设上带有浓重的长官意识和个人色彩,朝令夕改,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败家子工程”的出现。以辽宁丹东的这一“败家子工程”为例,事实上公铁立交桥和办公楼开工前,沈丹高铁建设计划已立项,但建设方根本不考虑立项计划,照样上马建设。这样大的工程由于没有规划好,在出生时就被判了“死刑”,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篇4

关键词:政治中招,启示,课堂教学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② 两年来郑州市政治中招考试成绩统计及其考试分析。

篇5

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时政教学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政教学的提出也有几年之久,但实际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把“关心了解时政”作为时政教学的唯一目的,期末总结、临时突击更是老师们常用的招数,而真正的时政教学需要学生从时政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在活动、感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好时政教学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探索时政教学的多样性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经过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时政教学模式,共同分享:

一、时政播报

时政播报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主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内容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省内新闻、要闻评述几部分,被称为课堂上的“新闻联播”。这种方式虽说比较传统,但用时短、涉猎广、灵活好操作,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并锻炼他们搜集、筛选、整理消息的能力。

时政播报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除了经过长期努力自发地掌握了一些简便、实用的搜集新闻的方法外,还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学创新性地设置了“校园新闻”的环节,捕捉校园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有些同学则模拟新闻频道主持人进行播报;还有些同学从最初的读报报道到后来制作幻PPT播报,还有一些小组专门为时政播报制作了视频……这些形式丰富多样,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二、时政竞赛

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时政竞赛可以视为时政教学的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方式。定期组织时政知识竞赛既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时政知识竞赛是比较合适的,一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政知识积累量,二是学期的期末考试也会有相应的时政考查,通过时政知识竞赛也能为学科考试做好准备。

时政知识竞赛只是竞赛形式的一种,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主题组织一些形式更加灵活的竞赛:比如,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可以举行以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现家乡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2013年,全国人民共同编制“中国梦”,我们可以抓住此主题举办“我的梦中国梦”小论文比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把个人梦与祖国梦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诸如此类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只要有心有创意,老师们可以把时政竞赛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三、时政课堂

思想品德学科的时政性要求我们除进行时政播报和竞赛外,要开设专门的时政课。如何让时政课充满乐趣,并达到时政教学的目的,我们尝试着把时政课设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时政速递”、“热点观察”、“漫”说时政、“时政竞答”。

“时政速递”环节,让学生们提前搜集近期的热点时政,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时政速递环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此环节对时政的要求是求精不求多,所选时政内容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精挑细选后共同分享的方式培养了一些小小时政“专家”,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料的负担。

“热点观察”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选出几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们围绕这些时政热点进行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就主题发表看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发挥出极大的能动性,会把对一个问题的观察分析交流变成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漫”说时政,是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漫画让学生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漫画、分析漫画的能力,由于漫画带有幽默色彩,此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

“时政竞答”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整个课堂所学的一个巩固,即把本节课所涉及时政内容以试题竞赛的形式重现,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四、时政论坛

时政论坛是时政课堂中“热点观察”环节的一个延伸,它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一些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一般是先设时政主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组员们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这种方式重在对热点时政和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评与论上,目的是让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较深层次的关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认识社会实际的意识与能力。

时政论坛的设置极大调动了学生时政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们看到同学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新闻、播新闻,而是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议”新闻,甚至不打草稿“评”新闻;同学们不仅仅会自己选取新闻主题,阅读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生们的认识也许还不成熟,但却是他们经过自己认真探究得来的;学生们的评论也许还很稚嫩,但却是他们经过努力思考得来的,在时政论坛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更是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时政渗透

前面所述的几种方式都属于时政教学的独立环节,但是思想品德课本身都有着时政性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渗透也是时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导入新课引时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选取与课堂所讲内容联系的时事作为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思路快速进入思想品德课堂;课堂学习用时事:时事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接纳,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取与课堂内容相一致的时政,设置“案例中谈启示”、“热点问题辩一辩”等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课堂巩固议时事:在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的环节中,要选取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练习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几个环节下来,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也可以使时政教学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

篇6

突出时政性是高中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政治课时代性特征,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高中政治课突出时政性,主要是指在政治课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要学习时事,关注时政,课堂上渗透时政,能力培养凸现时政,使时政贯串其中,以增强政治课的效果。

一、高中政治课为何要突出时政性

1.突出时政性是政治课自身性质和内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政性,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议论时事新闻,谈论热点事件。因此,教师只有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我们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特定要求,才能永葆政治课的生命力。

2.突出时政性是适应政治学科高考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科命题所要体现的重要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大都以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国内外重大时事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整份试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果高中政治课不关注时事、不关心社会,没有广泛的时政积累,没有开拓的政治视野,读死书,死读书,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

3.突出时政性是克服现行高中政治课教材弊端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引用的事例都是五六年前的材料,甚至某些是十年以前的材料,已失去时代感,教材中阐述的有些内容、观点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解释不了当前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如果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不渗透时政,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课将会变成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政治理论将变得苍白无力。

4.突出时政性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要求。

政治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们一些政治课教学仍拘于教材,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高中政治课如何突出时政性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政治课突出时政性的前提。关注时政,突出时政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国内外时事,既丰富又生动,大多跟政治课有一定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事非常关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确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掌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学生生动学习,积极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将推动整个政治科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时事,增强时政信息量的储备。

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知识。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习时事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和提高学习时事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储备了丰富的时政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3.活跃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的时政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确当地引用一些时事材料,渗透必要的时事信息,可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时政知识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例如,在上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框时,可以选用了“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这一热点话题作为时政材料,既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教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我们身边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

4.提高能力,开展时政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政教学;政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识交错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应试背景下,他们只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应付考试,却完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倡导将时政引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时政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面对生活。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时政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了解世界政治、国家大事,做热心、负责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导入教学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即是教师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开始,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危险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时,引用时政新闻,就可以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师通过相关新闻的列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分析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则真实案例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上课”的网络事件引发市民热议。面对不合理现象,学生自己发声争取权益,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发了社会人士及相关媒体的重视,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介入事件进行处理。

看完新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很有维权的勇气,有人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监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这些想法与他们先前对政治生活“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不同,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本课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

二、时事结合,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起国家政治,明星八卦、网络游戏让他们更感兴趣,当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说教”并且很难接纳。因此,教师在传播正能量、诠释政治现象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时政案例的列举便是适当的方式之一,教师所举例子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让时事案例“自己说话”。

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学生认为网络是个美妙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都是欢乐与自由,而且是个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间。然而,学生的这一想法是危险的,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学生理应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从。为了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点,教师列举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由此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当年6月,家属委托律师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微博、“网红”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中“网红”“作业本”所谓的“言论自由”带来了社会谴责与法律惩戒,这一案例打破了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的认知。

三、资料收集,多维促进价值观确立

篇8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执教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活动促发展’,促学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活动导学的实践探索。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用活动导学,有效拓展思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开展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

结合教材的内容,七年级阶段开展“分享感悟”,八年级阶段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首先,提前布置,抽出两名同学,做好准备;然后,每节课前5分钟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或演说,“分享感悟”只要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时事评论”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国内外、本地区的时政重点、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来分析评论、展示或演讲完毕,由学生起来点评,或者交流收获。

为了保证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要求学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评论的东西先填写在一张A4纸上,课堂上演说完后再交给老师。这样即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让同学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又可保证活动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储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

“时事评论”主要是学生从报纸、网络上选取一些新闻,结合书本所学进行评论。涉及面也非常广,大体分两类:一是涉及公民与法、公民与道德的社会热点新闻评论;一是涉及时政焦点的新闻评论。学生为了评论时理据充足,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学会了用书本上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学以致用,为思品课的开放性奠定坚实基础。

2.开展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写学习反思”“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及完成“探究作业”。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每学期提前选出一课内容,分成几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备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当小老师,展示并演说,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充当学生角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题是最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从学生制作的课件效果来看,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处理、课件的制作技巧有些连教师都自愧不如。

“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是结合所学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每学期两次,并集中在班级展示。

“写学习反思”每学期次数不定,每次大的活动、考试后,就要求学生写反思,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完成“探究作业”“期末考试”后就要求学生人人写反思。

“写小论文”“社会调查”一般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查报告以Powerpoint或电子小报的形式完成,学期末在课堂上汇报展示。这两项活动的难度相对较大,一开始我是全班布置并培训,让同学观察模仿。后来重点培养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写小论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