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市场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概述。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力),也被称为“电网2.0”,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体现出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的显著特点,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1.2特点。1.2.1环保性。当前我国在大力主张经济发展并同时注重空气质量的政策影响下,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性是十分重要的。1.2.2电网架构牢固。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所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而这些灾害会对电网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智能电网在构建时应该注重架构的牢固、稳定,保证电力系统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1.2.3自动化由于电网体系。较为复杂,而且涉及的人员、环节众多。所以如果电网体系具备自动修复或者自动诊断功能的话,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1.2.4经济收益。智能电网除了需要保障电能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尽量降低建造成本。
2电力市场发展中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
2.1智能电网建设增加电力网络的可靠性。智能电网运用了新的电力技术,弥补了现有电网技术的漏洞,对电网的运作运行能够进行准确的监督,从而减少设备的故障机率,也就降低了效能损失。因此,智能电网的应用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对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对当下电力市场的革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2.2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力市场改革效益。通过智能电网信息的实时传递,能及时地反馈给电力市场中的各方,对维护市场各方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智能电网系统能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内用电量的“峰、平、谷”各个时期,电量控制更加便捷,从而合理安排各时段的用电量。智能电网利用新型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在电能传输方面又能降低能耗,因此,在环保节能方面智能电网更胜一筹。2.3智能电网建设增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进程。智能电网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模式,同时也集合了不同的行业。智能电网的建设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的,智能电网集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型设备”等,不论技术方面,还是电网所用的设施设备,都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使电力市场的产业链逐渐向其他方向延伸和拓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使电网内的电能从输送到入户,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产业链。链条上整合了“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家电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使电力市场在纵深上进行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电力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基于电力市场发展背景的智能电网建设
3.1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各地区需要不断地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电力企业将电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的重点,加大通信支撑网与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力度,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业务与流程中,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实现跨业务数据应用。除此之外,不断地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将云管理与云服务应用到企业业务管理中,以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为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助力作用。电力公司不断强化电网规划顶层设计,加大电网投入力度,精简用电报装程序,实行“一证受理”,仅今年以来,业扩办理环节就成功“瘦身”50%,制造业客户平均接电报装时间缩短8.5d。3.2加强自动化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自动化建设是重点内容,以输电、变配电、电力调度为主要方向,建设输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与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等,加强直升机与无人机等的推广,以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除此之外,还不断地加强智能变电站建设,对老旧智能设备进行改进。逐步的提高区域配电自动化程度,以实现供电区域范围内配电自动化目标。3.3加强互动化建设。智能电网规划发展,将不断地朝向新型能源方向,而智能电网建设也将以常规电源并网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作为主要内容。智能电网建设,将持续推广新能源接入技术,包括光电或者光伏功率预测技术,力求不断地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的精准度,加快资源监测网络的建设以及调度技术的推广。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基础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广与应用国产材料,比如安全控制芯片与电子器件等,以全面带动电力市场的发展,扩大电力市场范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始于传统的电力行业,智能电网的产生为电力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电力市场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电力市场的改革随之稳步向前。
作者:韩笑 姚宇 秦若珊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朝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涛.智能电网建设及电力市场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5):38-39.
[2]徐军.浅析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4,1232:77.
1.1维修网点及从业人员情况
目前,我县各类农机维修网点共有102家,其中在我局登记并持有有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网点有8家。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的固定资产在1—6万元之间,经营规模较小。全县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总数为182人,其中持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0人,仅占维修人员总数的5%,其余都在无证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大部分维修点的从业人员仅有1-2人,少数规模较大的达到3-4人。
1.2维修网点业务等级及维修能力情况
在我县全部102家维修网点中,二级维修网点有8家,占维修网点总数的7.8%;三级维修网点共有88家,占维修网点总数的86.3%;另有油泵调修专项维修点6家,占维修网点总数的5.9%。可见,我县现有的维修网点基本上属于三级维修点,从业人员大都仅有初级维修水平。对一些小型的农机具进行简单的检修,“小打小闹”还可以,在大中型及新式农机具面前,这些维修网点既无维修条件,也无维修技术。
1.3维修网点经营收入情况全县农机维修市场总的来说效益较低,大多数网点的年维修收入维持在1.8至2.5万元之间,个别网点的年修理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
2唐河县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农机维修点规模较小、等级较低,维修设备简单、条件简陋我县的农机维修点大多是三级维修网点,经营场所狭窄简陋,大多露天维修,维修技术水平低、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维修设备不健全且大多为小型老旧维修设备,如电焊机、砂轮机、气泵、台钻,有的网点仅有扳手、锉刀之类。缺乏各种检测设备和先进精确的新式维修设备。
2.2农机维修人员文化水平低、维修能力低
目前唐河县各类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占80%左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有10人。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文化素质差,缺乏农机修理工所必需的常用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知识以及必要的检测、保养知识,基本上根据感觉和经验对设备进行维修,难以保证维修质量。
2.3对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局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合作社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上,对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无暇顾及,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县农机局内设市场监督股,有工唐河县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探析胡选明(河南省唐河县农机局,河南南阳473400)摘要: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类高新农业机械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大作人员2人,作为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职能股室。但与之相应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及工作经费,难以对维修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
2.4依法管理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提供了执法依据,但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此外,农机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他们的经济收入低,法制意识淡薄,不服从农机部门的监督管理,拒绝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农机维修网点主要分布在乡村,点多、线长、面广,这些都为农机部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加强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3.1加大对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把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列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二是依据现有的购置补贴政策对维修设备和仪器的购置进行补贴;三是把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与其它农机工作同等对待,并在工作经费分配上给予倾斜;四是积极争取财政部门逐年列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维修市场建设。
3.2依法规范管理农机维修市场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提高农机维修户的法律意识和主动办证、持证经营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全县农机维修市场进行全面普查,并建立详细档案。农机部门要主动联系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对农机维修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维修市场监管无疏漏。把农机维修市场管理纳入到整个农机打假行动中,把农机维修打假与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结合起来,对无证经营、无证从业和超范围经营等行为,依法予以取缔。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一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发证,确保农机维修市场健康有序。
3.3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把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培训目标任务。定期举办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班,邀请生产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讲授农机修理工基础知识、中级修理工实践技能、农业机械常见故障判断和排除等方面内容。在培训中,可针对参训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采取现场讲解、提问交流、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多种手段,让农民兄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学得扎实,使学员通过培训懂得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农业机械维修的基本技能,达到中级农机修理工水平,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3.4大力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建设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监管模式,树立服务理念,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在全县遴选3到5家维修技术过硬、辐射区域较广、交通便利的维修网点,从技术、信息、培训、政策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的改善、提高,维修设备的增加,促进其提质量、上规模、上档次,做大做强,使其逐步成为高新农机具维修和售后服务中心。在维修中心的建设上要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别要引导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等共同投资建设,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先进适用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机维修服务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机维修服务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5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从2007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扶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2009年,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2年,党的十再次明确了“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4月,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众多分支中,艺术品产业是创作积淀最丰厚,产业链最简单,交易最灵活的一个业态分支。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件指导下,艺术金融产业以厚积薄发之态发展起来。
二、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产,并且富有强大的文化艺术创作力,因而积淀了可观的产业力量。目前,在努力“盘活”文化艺术资产的同时,切需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极有潜力成为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
2.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可能性
艺术金融产业面临重要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部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文化艺术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是文化艺术产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艺术经济融入现代经济与世界艺术经济的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必由之路。
三、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山西的艺术品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艺术金融的需求与结构、艺术金融产业的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对艺术金融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艺术金融产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艺术金融产业健康运行;宣传力度不够,推介不够,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滞后;缺乏相关艺术金融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投资期待;艺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艺术金融产品的服务功能不完善,限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增长;艺术金融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抑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释放。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艺术金融产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因此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融资需求服务体系的建立尚不健全。总体来说,山西的艺术品市场还不够成熟。
四、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发展建议
要实现山西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提高对艺术品的整体认知程度。因为艺术品与文化紧密相联,是文化的集中体现。目前,山西文化艺术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阶段。应先降低文化艺术的门槛让大众接触到文化艺术,进而进行最基础的文化启蒙与普及。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体文化素养,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使命。其次,努力实现金融资源和山西艺术金融产业有效对接。除金融业需转变传统观念外,更应在拓展金融支持、扩大艺术金融消费上下功夫。立足于发挥金融市场资源,研究金融支持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新型消费金融市场,促进艺术金融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第三,重视科技进步在艺术与金融对接中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形态的更新及新型业态的生发。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也显现出新的活力,由此进一步推进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第四,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传统的艺术产业领域。“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意识形态。互联网思维在金融领域已获得成功。文化产业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并具有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也将是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产业。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艺术金融是当务之急。
1.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丰富的资源开发不足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国际上看,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到全球盛行的“汉语热”,更不用说京剧、功夫、杂技等文化的受欢迎度。而另一方面,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故事,但把它们搬上屏幕,制作成电影《卧虎藏龙》、动画片《花木兰》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经过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为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比经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到3%。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20%。如图1所示,国际市场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太小,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韩国占5%。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世界竞争力差,必须谋求像我国制造业和体育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建设文化强国”。否则我国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拖累、迟滞整个国家产业升级。
3.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它是集智能、知识、科技创新等先进要素为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想要突破和创新,人才是其关键。目前,我国缺乏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急需文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引进、激活、培养、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完善。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目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较少,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只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33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年文化部在武汉大学建立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这是文化部在高校建立的首个国家创新文化研究基地。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极度匮乏,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任重道远。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1.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部经济基础好,很多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而中西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东部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706.5亿元,同比增长14.8%,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多个领域领军全国,如2012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动漫和网络游戏总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中部以山西省最为突出,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寻求通过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尚显弱小的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外,还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并且很多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都建在城市里,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形式单一的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改变。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合理、有序的,我国各地大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企业产业结构基本上侧重于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加工,文化产品生产分散,缺少创新和创意,科技含量偏低。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中,政府部门缺位和越位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执法职能交错,破坏了文化产品生产、出版、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无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作用。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缺陷。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财政资金的短缺。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投资培养周期、回报周期长,风险比较高,因而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从现阶段财政支持力度来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5%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不相称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积累和未来长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但还没有制定和颁布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法典,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影视法》、《出版法》、《艺术演出法》、《新闻传媒法》等仍停留在部门制度或行政法规等较低的立法层次上。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建设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人民群众的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培育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内部均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为基本原则,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功能,使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拉动文化消费增长。再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执法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最后,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双翼:市场和科技,以科技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以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2.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面向基层,向基层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为重点,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思想意识为出发点,以基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点。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文化投入的比例,提高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额拨款比例。第一,财政加强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服务条件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文化创意、创新等。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力分配上要倾向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市以及偏远的农村地区。第三,对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第四,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初期发展给予贷款优惠、专项奖励、暂缓税款等鼓励。第五,继续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游戏、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总之,强化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政治责任,确保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4.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然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一方面,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并确立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另一方面,有步骤地推出《网络文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美术馆法》等文化专门法律。通过应该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
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
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
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
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失业;就业弹性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真正确立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论观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力的流动,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行政壁垒,正视并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一个局部,是市场体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反映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力市场还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市场。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离WTO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并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论文摘要: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诚信管理机构,不挽范的征信果道,诚信信息征集困难,征信机构有待完善,诚信评价机制缺乏,诚信法规体系有待健全等困境。本丈将通过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征信体系,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健康规范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杜绝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度。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建设滞后。我们要正视建设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诚信管理机构不统一,缺乏集中统一的就业诚信管理体制。有些学校和地区虽然建立了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但这并不是专职的诚信管理职能机构,具体的管理分散在多家职能部门,各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诚信管理事务。由此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口径不一、所制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对有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部门之间的摩擦很难协调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后果。学生假文凭、假材料谁来公正,用人单位讲大话、假信息谁来判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部门来具体解决。
困境二:征信渠道不规范。这方面的表现是:各部只负责在自己归口的范围内征集诚信信息,致使诚信信息的征集不全,不归这些部门的信息就无人收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需求方很难全面获得这些部门拥有的可公开的信息,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导致诚信信息缺乏统一的收集和的渠道,增加了诚信信息的获取难度;由于诚信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封锁,使得有些失信行为不能公诸于众,诚信体系的惩戒和警示作用难以发挥。
困境三:诚信信息征集困难。征信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诚信数据,从而难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学生在学校的诚信信息都分散在学校不同的部门,企业的诚信信息大多分散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本来应该公开的信息作为垄断产品,在征信机构搜集信息时索取不合理费用。这就使得征信机构无法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成为无米之炊。此外,征信对象往往以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必要的信息。因此,划清诚信信息可征集和不可征集、可披露和不可披露、可查阅和不可查阅的界限,这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困境四:诚信评价机制缺乏。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特别是人才市场各方面的诚信评估,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因为诚信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两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大家都认可的诚信评价标准,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目前,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制度不严,往往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破坏诚信原则。
困境五:诚信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就业市场的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其他各方在不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同时,也迫切期望加大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人才市场交易成本。但是,当前诚信方面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大量涉及就业市场诚信管理和征信的工作无法可依,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制定一系列更完善的诚信法规已是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建设的对策
首先,我们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法律制度体系。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尽可能保护每个人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切商品交换领域引人法律机制,让法律的力量来惩处那些不讲信用、违背商业道德的人,才能真正构筑起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管理最基本的就是离不开有明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才市场需要的一系列制度,硬性规范约束三方的行为。
通过建立诚信法律制度,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诚信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发育。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的违约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不诚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因此,需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就业协议书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程序,须由一方提出建议,说明理由,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责任。:
通过立法为诚信信息的采集、评价以及披露提供法律依据。就业市场的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其他各方在不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同时,也迫切期望加大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人才市场易成本,提高就业效率,但是,当前诚信方面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大量涉及就业市场诚信管理和征信的工作无法可依,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制定一系列更完善的诚信法规已是当务之急。其次,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征信体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市场诚信征信体系,必须具有政府设立的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合法的中介机构,通过这些组织通过合法的征信渠道来征集信息,依据统一的诚信评价机制,建立方便查询的信息库,提供咨询或查询。
(一)建立可行的、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评价机制。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制度不严,往往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破坏诚信原则。因此,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建设方面,特别是人才市场各方面的诚信评估,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建立人才市场的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发挥政府的评价机能。在这一方面上海市正在逐步建立全面、系统的人才诚信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具体措施为:运用国内外先进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人才诚信网络评估系统和测评系统;在金融、建筑、医学领域内,组建若干个专家评估队伍;建立规范化的诚信评估流程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人才职业诚信评价标准,开展企事业人才人事企业诚信等级评估。
关键词:售电侧市场;定价策略;市场风险;产品差别化
0引言
电力行业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可以促进发电厂之间的竞争,从而优化发电资源,降低发电成本。但如果仅在发电侧展开竞争,而用户侧不放开,仍由电网作为单一买方,将无法将价格信号有效地传递到用户端,用户无法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用电模式,市场双向调节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另一方面,发电侧价格的波动造成市场盈亏集中,对电厂以及电力公司都是很大的市场风险。
用户侧市场放开后,供电商和大用户都可以直接在电力市场中买电(即竞价下网),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这种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稳健和竞争程度。上网电价和下网电价的联动,也有助于电力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电价的稳定性。输配电网则变为电力交易的平台,电网公司的业务将着重于电网的建设、经营及非放开用户(captivecustomer)的供电。这些垄断业务的计费国际上通常由电力监管部门审核批准。
大用户的用电量大,用电灵活性也大,可以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电价改变其生产过程的用电特性,从电力市场中获得较大的效益。对于家庭用户及小型工商业用户,一方面其用电量不大,参与电力市场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数量太多,商务流程繁琐,会造成市场操作成本太高。从各国电力市场发展经验看,尽管100%的用户侧放开是最终发展目标,但都是从大用户开始放开,并逐步降低用户参与市场的准入门槛,以较小的市场建设成本促进市场的大力发展。
本文将根据国际上成熟电力市场的发展经验,对大用户放开、参与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及售电公司的经营策略等作一简要描述。
1用户侧自由竞争的市场前提
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侧自由竞争,需要在市场规则、市场建设和系统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和完善。各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成熟的电力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以及实时平衡市场是用户侧能够积极参与电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1现货市场(SpotMarket)
电力现货市场一般指日前竞价市场,即交易的对象是电力在第2天各时段的物理交割[1]。在欧洲一般为每小时一个价格,即每天24个价格点。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有效存储以及电力供需的实时平衡性要求,一方面导致现货价格随着用电曲线的变化,展现出强烈的周期性模式;另一方面现货价格受节假日、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波动剧烈。
1.2期货市场(ForwardMarket)
电力期货交易是防范、化解电力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在电力市场成熟的国家中,电力交易的电量绝大部分都通过期货交易来实现。根据电力期货交割期的长短,可分为月度期货、季度期货和年度期货等;根据期货交割的曲线形状可分为峰荷期货(peak,星期一至星期五的8:00—20:00)和基荷期货(base,每日0:00—24:00)等;根据期货的交割方式又可分为金融结算期货和物理交割期货[1]。高的市场流通性(liquidity)是自由竞争市场的基础。市场流通性是指在市场上快速买卖一项物品,不导致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假如一个市场上有许多买家和卖家的话,那么这个市场的流通性就很高。在这样的市场中订货对货物价格的影响不大,从而单个公司的市场力(marketpower)也会很有限。电力期货市场能够吸引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不仅仅是发电商和售电商等电力企业,还包括银行及投资公司等大量金融投机商。众多的参与者增强了市场的流通性,从而有利于电力市场的公平和高效竞争[2]。
1.3实时平衡市场(BalancingMarket)
基于日前现货市场交易而形成的生产计划与第2天的实际调度情况终归会有偏差。一方面是日前所作的负荷预测不可能100%的精确;另一方面发电机组在实际运行时可能会发生事故,从而偏离所编制的发电计划。电网调度在实时平衡市场中购买调频备用容量,并通过调用此备用容量来维持电力系统中发电和用电的时实平衡[3]。
一般来说,调频备用机组的成本要高于普通机组发电成本。为保证市场参与者尽可能准确地运行在日前现货市场所排制的生产计划,避免整个系统出现大的偏差,市场规则通常规定:在实时平衡市场中购电时价格会很高,即市场参与者出现负偏差时,要从电网调度购买高价不平衡电量;反之卖电价格则要很低,即市场参与者出现正偏差时,要卖出不平衡电量给电网调度。
2售电公司定价和规避风险策略
用户侧放开后,往往只有极少数超大型用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建自己的购电部门,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因此,在售电环节应该大力发展售电公司,为大中型用户服务。售电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一方面从电力市场中或通过双边合同从发电集团购买电力;另一方面把电力销售给大用户(有必要的话也可包括非开放用户)。这样众多售电公司在大用户和发电商之间穿针引线,可有效地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在放开的市场中,大用户需支付的电力费用由2部分组成,即电能费用和电网使用费。售电公司将在电能费用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而电网使用费是用户支付给电网公司的费用,无论是哪个售电公司供应电力,同一用户的电网使用费都应该是相同的,且该价格通常是由电力监管部门审核并批准的。
售电公司通常会和大用户签订为期数月至数年的供电合同。纯粹的售电公司,即自己不拥有电厂的售电公司,每签订1份供电合同,自己就形成一个空头部分(shortposition)。而电力市场中价格波动较大,售电公司存在着较大的购电成本风险。对于售电公司来说,合理地计算供电合同的价格至关重要。因为过低的报价将使卖电收益低于购电成本,过高的报价则会吓退用户,失去市场份额>具体签订供电合同的流程一般如下:大用户提供过去几年历史用电曲线和供电期间内的用电量预测值;售电公司根据其负荷特性及市场价格水平,计算出相应的购电成本(在有些电力市场中还要加上横向输电成本,根据具体市场规则设计,该分量与输电距离、电网区域、网损等因素相关),加上一定的利润后,给出报价;由于市场价格时刻在波动,此报价有一定的有效期,如果用户在有效期内接受此价格,合同成立;过了报价的有效期,原报价作废;如果用户再需要,售电公司可以重新计算出新的价格。售电公司可以利用市场中多种避险产品,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下面将以一实例介绍一种常见规避风险和价格计算的方法。
2007年6月,某大型化工厂向某售电公司询问2008年全年供电量的报价,该化工厂同时提供了过去几年的用电曲线数据,并预计其2008年总用电量为500GW•h。
2.1购买标准期货(InitialPurchase)
一个较为保守的策略是,售电公司在每签订一份售电合同时,要根据用户在合同期间的预测用电量,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应的电量,即所谓的“背靠背购电”,以保证售电公司的购电组合(PurchasePortfolio)和售电组合(salesPortflolio)时刻匹配。售电公司根据化工厂历史负荷曲线,选择购买适合的期货产品。例如购买45MW的2008年基荷期货,30MW的2008年峰荷期货。如上所述,在期货市场上只有年度、季度、月度等时段,以及峰荷和基荷等标准产品。而真正的用户用电曲线多种多样,无法完全通过这些标准期货产品拼合起来。因此,会造成有的时间段里,在期货市场上所购得的电力会超过用户实际所需(见图1中的“+”号部分);而在另一些时间段里,在期货市场上所购得的电力则少于用户实际所需(见图1中的“-”号部分),即形成所谓的差额电量。
2.2现货市场调整(SpotAdjustment)
上述差额电量可以在2008年的现货市场上买卖出去。尽管在用户询问价格时(此例中为2007年6月)2008年期货价格是已知的,比如说2008年基荷期货价格是40欧元/(MW•h),2008年峰荷期货是60欧元/(MW•h),但2008年中每一天的现货市场价格并不知道。总体上讲,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相关程度很大。如果观测期足够长的话,期货价格应该接近于现货价格的期望值。此外现货市场价格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模式,因此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历史价格数据建模,推算出2008年每小时的现货价格曲线(见图2),其期望值应该接近于当前已知的2008年期货价格。
售电公司根据折算现货曲线计算,该化工厂2008年差额电量会导致平均每1MW•h要多付出2欧元的购电费用。
2.3灵活分量(FlexibilityPremium)
在计算合同定价时,只是基于用户历史曲线来外推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情况。而到了2008年用户实际用电时,肯定会和历史曲线有一定的偏差。这会给售电公司日前制订现货交易计划带来困难,且会带来较大的不平衡电量风险。
售电公司一般会根据用户负荷特性,计算出一个灵活分量附加费。该费用的大小和用户负荷的波动性及预测能力相关。例如冶金行业负荷波动大,灵活分量附加费相应较高,如图3a)所示;造纸和玻璃等行业的负荷则很平稳,如图3b)所示,预测精度高,相应的该附加费也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大的售电公司有着很大的用户群和销售组合(salesportfolio),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并降低相对波动,从而体现出规模效益,可降低该灵活分量费用。上述的售电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电厂(相当于由我国各省市供电公司演化而来),如果售电公司有自己的电厂(一般为发电集团成立的售电公司),则避险策略会灵活一些。例如可以提供各种与电厂生产成本相关的合同(indexedcontracts),售电价格可以与煤、天然气及排污费价格等因素挂钩,但基本营销策略类似。有着发电集团背景的售电公司,一般会设置一个发电组合和售电组合,两部分运作独立,内部交易采取市场化结算。这里牵涉到发电集团销售渠道控制策略,本文对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3多种电力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一般的产品会在功能、质量、价格及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而电力产品则有其特殊性。对于售电公司,电力的功能和质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供电质量完全是电网公司的职责范围。尽管如此,售电公司还是可以抓住用户的需求,在价格策略和服务上下功夫,根据用户的偏好来提供合身定制的差别化产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电力销售产品,以下给出一些最常见的例子。
3.1“预测走廊”供电
不平衡电量的费用在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若想降低此部分的费用,可以在合同中作出以下规定:在合同供电期间,用户每天向售电公司提交其第2天的预测用电曲线;还可以在供电合同中定义该预测曲线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例如定义偏差不能超过±10%(见图4)。如果用户第2天的实际用电曲线在此走廊内,用户所需支付的电力价格就很便宜。如果实际用电越过了上下限,超出部分的电力价格要高很多。
该产品适合在中短期能够较精确预测其用电负荷的用户。这类用户可以通过提高自己负荷预测精度来得到较为便宜的电力;售电公司也相应地减少了由负荷预测误差造成的不平衡电量的需求,从而降低购电成本。
3.2“现货优化”供电
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很大,且与整个系统中负荷大小的相关程度很高。在峰荷时段现货价格非常高,而在谷荷时段则价格很低。如果用户负荷曲线不合适,会给售电公司造成额外的购电费用。这种“现货优化”供电产品特征是:在签订供电合同时,用户就要提交在合同供电期间的指导性用电曲线。售电公司根据此曲线在期货市场上购置所需电量。在真正供电期间,用户每天要向售电公司提交其第2天的预测用电曲线。该预测用电曲线与签订合同时期所给出的指导性用电曲线的偏差,将在现货市场买入卖出,用户将承担所需费用或者获得应有收入。该产品适合于可以短期内灵活调整生产方式的用户。例如在现货市场峰谷价格差很大时,用户可以相应地调整生产方式,把用电生产改到夜间价格低谷的时间段内,把节约下来的高价电量变为现金收入(见图5)。而在市场价格全天波动不大、峰谷差很小时,用户则没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达到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3.3“分批购电”产品
由第3.2节可以看出,计算合同价格时的期货价格对合同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在期货价格高时签订供电合同,合同价格也将相应地提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解决此问题,可以把合同电量分解成很多部分,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在期货市场上买入,这样分散买电的价格风险。甚至可以由用户来决定什么时期买入多少电力,售电公司只是提供价格计算参数。
现以实例说明该产品特征:2007年6月某用户希望售电公司能提供其2008年的电力。双方约定从2007年7月至10月为计价期,用户可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自己确定购电时期,每次购入1/3的2008年用电量。用户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观察,分别在2007年7月15日、8月10日和9月1日通知售电公司可以购电,售电公司也随即按要求在期货市场上购入相应的电量(见图6中①、②及③)。
式中:a、B参数及灵活性分量F根据用户历史用电曲线计算;2008年基荷期货价格B2008和峰荷期货价格P2008取决于用户所选的购电时间。
该产品对用户的好处是,价格计算透明且用户可以决定买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电力期货市场。对售电公司,只需按用户要求在期货市场上购买电力,自己不再承担期货市场价格风险。
4对我国售电市场的借鉴意义
从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两头放开”(即发电侧与售电侧开放)是电力市场建设的一个普遍规律。无论是从发电侧开放起步(如英国),还是从售电侧开放起步(如日本),最后的方向都是实现双向开放。构建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格局,这符合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引入用户参与竞争,建立“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1)发挥市场双向调节作用,促进市场供需环境和价格的相对稳定。通过建立灵敏的用户侧响应机制,起到稳定市场、抑制价格剧烈波动的作用。
(2)用市场手段实现需求侧管理,调节用户负荷特性。通过用户的主动性策略,提高整体发电和用电效率,实现电力工业的节能降耗。
(3)通过用户参与市场,建立了上网价格和销售价格联动的市场机制,有效地规避了购售双方风险和经营市场的经济风险。
(4)销售侧引入竞争后,各售电公司之间竞争激烈,迫使它们在市场化经营方面下功夫,抓住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而价廉的服务。而电网企业则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
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是从发电侧竞争起步的,东北、华东2个电力市场试点均采用了发电集中竞价上网作为起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某些固有缺陷,如市场风险集中、市场盈亏集中、对市场宏观供需状况依赖程度较大等。东北电力市场试运行以来,由于受供需环境趋紧、煤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度竞价平衡帐户出现了大幅亏空(约34亿元),这与社会希望通过竞价上网降低电价的预期目标产生较大差距,价格联动难以付诸实施。目前准备修改完善市场方案和运营规则。东北市场如果能够实现用户侧开放,或部分开放大用户,市场运营的经济风险就会小很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只要有用户参与,价格联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以发电侧竞价起步的电力市场需要尽快引入用户参与机制,过渡到“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模式。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开放用户是构建安全、稳健、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国家电监会已将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列为2007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引入用户参与市场竞争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1)按照2006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到输配业务分开独立核算,加快研究输、配分开问题,结合电力市场建设开展试点,为核定清晰的输、配电价打下基础,为培育更多的购电主体创造基本条件。
(2)加快电价体制改革,尽快出立的输、配电价。国际经验证明,独立的输、配电价是引入用户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缺少独立的输、配电价,就无法建立稳健的“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2005年国家印发了《电价改革方案》的配套实施办法,明确了输配电价改革的具体思路,2006年还出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输配电价暂行标准,向电力市场的要求逐步迈进。下一步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建设需要,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要反映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地理位置的合理接网价和用网价,为用户参与市场提供顺畅的价格体系。超级秘书网
(3)加快研究解决销售电价的交叉补贴问题。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销售侧交叉补贴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大用户参与市场的重大障碍。短期内可能无法完全解决交叉补贴问题,但可以尝试将交叉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在保证各类用户之间利益格局不做大的调整基本原则下,逐级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
(4)加强各相关电力企业市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售电侧的放开,对电网公司、售电公司以及大用户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无论是由省、市供电公司演化而来的纯粹的售电公司,还是有着发电集团背景的售电公司,都要发展自己的营销策略,抓住用户需求,并合理地管理市场风险。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场运作理论和实践经验。
开放用户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应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加快有关体制和机制改革,逐级开放用户,培育售电侧市场,建设符合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EuropeanEnergyExchange.Productinformationpower[EB/OL].[2007-01-30]
[2]张显,王锡凡.电力金融市场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