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视觉传达艺术是当代新兴起的艺术狂潮,在各大媒体杂志的大肆宣传下,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时兴的一种设计理念。“视觉”指人民能用肉眼看到的视觉感受,“传达”是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传递的一个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自然和个体的信息传递、个体内部的信息传递与个体和个体的信息传递,其间的哲理逻辑性比较强。商业服务是视觉传达艺术的主要领域,商业行业利用人民的视觉形象和商业服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媒体展现给公众,从而促使公众消费。视觉表达艺术通过文字、图形和颜色的搭配,展现出不同的美感,这是让人可以和大自然沟通的良好表现,这种表现把商品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视觉最直观的表达给客户,对商品的促销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领域的需求,视觉传达艺术从开始美术设计到现在的平面设计,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兴的元素,填补了人们空虚的精神生活,在新时期下视觉传达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已经应用到更为广泛的不同领域,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给人们传递不同的视觉盛宴。
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一)对设计理念和视觉语言进行创新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品味也更加不容易得到满足,因此,商业企业在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方面的要求也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设计理念方面不断的改革创新下设计的艺术作品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视觉传达艺术长期有效的发展。在视觉传达艺术的色彩、文字光、影与文字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不仅能体现当前时代的特色,还能提高公众对美学的感知和认识。同时在视觉语言上的创新也十分重要,视觉传达艺术主要从图形语言话和语言图形化入手,视觉语言主要包括图形、文字和色彩的美学和视觉元素进行创新。视觉语言的创新更加吸引客户的实现,更好地进行宣传。
(二)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创新
设计师在设计艺术品时,利用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来展现出艺术品本身具有的个性化。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新颖。因此,设计师应改变传统的设计方式,把传统模式进行创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设计师应抓住时展的需求,设计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将设计理念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通过设计品的视觉传达艺术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个性化的设计能在和其他作品相比中脱颖而出,设计师应该根据每个产品自身的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作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
(三)设计理念的民族特色和绿色创新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精神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满足,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和改革的时代,设计理念除了要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外,还应该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理念。使设计理念的元素更加丰富,吸引群众目光的同时也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在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变化,企业也不能忽略对社会环保问题,绿色环保问题已成为现代人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设计师能把绿色充分融入到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理念中,人们在追求美感还能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把视觉传达艺术更好的展现出来。
三、总结
新媒体的使用在现今使用的频率大大增加。由新媒体的符号和中英文结合表达出,独有的语言给丰富人们的情感表达。有用纯数字表达文字含义的,如“512”利用谐音表达“我爱你”的意思;有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如“卡拉OK”(唱歌的场所);也有用数字和字母搭配来表达特定含义的,如“3Q”利用声音相似来表达“谢谢”的意思等等。
二、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的视觉传达特点分析
新媒体为当今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它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视觉传达这一领域。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呈现了如下特点:
1.创作虚拟现实化。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将虚拟的创作进行事实化。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视觉传新媒体达艺术上。新媒体技术能够使得视觉表达对象有着直观的感受,通过文字、符号图片等新媒体语言为基础,有力的将所表达的信息立体化、形象化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有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先进的技术使得事实的内容被更加真切的立体表现出来,最新的信息以最快速度反馈给观众。增加受众的兴趣。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具有了创作虚拟现实化的特点。
2.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媒体这种新兴的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艺术具有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所没有的特点。颠覆了以往的观念和思维定式。
3.交互性。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的主旨。新媒体的艺术语言更加倾向于人际的交流与表达。最经些年,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例如,在欢乐中国行的节目中,主持人常常在介绍完当地特色食品、风俗或活动后,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或比赛,极大地体现了视觉传达的交互性特点。
4.设计多元化、综合化。新媒新媒体艺术在满足年轻人各项需求的同时,更要适应快节奏的现代人们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固有模式,向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为适应新媒体,吸引现代人、青年人,只能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打破原有传统艺术的局限,将多种艺术、技术门类融合,变得愈来愈多元、综合并且自成体系。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趋向多元化、综合化。
三、结语
未来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诞生的“最叛逆”“最改革”的流派,它否定一切传统艺术和文化,主张“摒弃全部现存文化及艺术遗产”,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反映时代美感。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倡导赞美工业社会,通常以运动、速度、机械甚至暴力等元素作为设计主体,使艺术作品充满了现代感,甚至带有一些天马行空的科幻色彩。此外,未来主义艺术家还惯用无拘束构图、狂乱的笔触以及线条等高度自由、无规则的艺术元素,他们认为这能充分表现未来带给人们的速度感和运动感,是艺术生命自由的终极表现。具体来讲,未来主义的这些思想理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产生了两点影响。第一,未来主义为现代视觉传达高度自由的编排方式提供了借鉴,不对称、不规律的构图排版模式悄然兴起。未来主义前卫大胆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视觉元素的布局,设计师开始放弃古典主义苛刻、精密的规律版式,转而以穿插、重叠、抽离等方式塑造文字、图片自由散漫的效果。以设计师阿波利涅为诗歌集《书法语法》设计的封面为例,画面中的文字变化多端、大小不一,相互之间排列成既像飞鸟又似喷泉的造型,充满了自由的现代感。第二,未来主义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对象的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以往很少展现的现代素材登上设计舞台。在未来主义“工业文明走入艺术领域”的理念影响下,现代建筑、工业材料、科幻机械等都开始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极富现代感的起重臂、未来感十足的时空胶囊、科幻效果浓厚的机器人都赋予了平面作品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为现代社会表达提供了可能。
二、达达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达达主义诞生于一战后的欧洲,当时许多艺术家厌倦了战争、对政府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希望借助一种浓厚的虚无主义情绪表达自己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一切事物的反对,同时也宣泄了艺术领域求变的心情。通常,达达主义这种破坏和挑战的态度主要通过拼贴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剪切、粘贴等方式将现成艺术品进行“破坏性”组合,从而实现了理念和精神的传达。具体来讲,达达主义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审美观念的历史性颠覆。达达主义这种强调“破坏性”的艺术流派对视觉传达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设计师不再单纯追求“圆满”“美好”的视觉表现,开始了视觉传达的“逆向思考”。这一理念促使大量具有“美学颠覆”意义的海报诞生,刷新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当时比较著名的设计师约翰•哈特费尔德、威兰•哈兹菲尔德、乔治•格罗斯等人都采用了达达主义的“破坏性”思想来创作反战海报。这些海报充斥着残缺的人物影像、破败的社会场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的态度,给人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第二是造型手法的创造性引入。达达主义常用的拼贴手法对视觉传达这一平面艺术形式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用简单的平面绘画塑造画面的多样性,而是引入了裁剪、复制、拼接等手工艺手法丰富画面效果。这一时期的许多视觉传达设计大都以照片、印刷品等现成品拼贴而来,如当时较为著名的概念海报《长胡须的蒙娜丽莎》就是将胡须剪影同油画名作《蒙娜丽莎》拼贴组合而来,这种奇特的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三、超现实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设计服务的主体是人,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让人们在视觉层面获得审美享受,还要让人们在更深层次的心理领域产生不同的体验。通感是在艺术设计中经常被用到的一种手法,其具有认知、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将通感完美地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产生更好、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通感现象;解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领域受数字化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开始向情感化、艺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设计者不能仅仅关注设计工具、手段等具象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人们心理层面的感受。因此,设计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就要从不同方面入手,充分运用通感现象,促进设计的发展。
一、视觉形式的感觉、知觉与通感
1.形式影响视觉感知
人的感觉与知觉是认识产生的基础,更是通感产生的基础。人的感觉是人们了解事物特征的重要能力,通过感觉能很好地产生通感。通常来讲,人们的感觉大致分为三种:其一,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达到对事物特征的良好认知,如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其二,通过身体内部感觉器官的刺激,达到身体自行感知的目的,如人们身体中存在的饥饿感、疼痛感等;其三,通过人体的本体感觉,实现对运动部位位置的感知。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主观依赖性,由视觉与其他感官协同作用而产生。以上这些形式是通感产生的重要基础。
2.通感是形式的一种功能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形式的创造是引导人们视觉变化的基础,并决定着主体对感知对象的视觉感受与知觉的强弱。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充分运用人的感觉与感知特征进行有创意的形式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主观感受,增强通感的艺术表达,实现相关信息与情感的传播与表达。通感是艺术形式自身所具备的一种功能,视觉传达设计中各种形式设计元素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通感功能,将这些元素协调、合理地融合,可以很好地将人们的感觉神经调动起来,最终反映人们的情感。
二、视觉形式的联想、想象与通感
1.视觉联想
对于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是仅仅通过人们感知与知觉中产生的视觉印象便可实现认知的,还需要通感中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将其艺术情感与形式传递给其他感官去认知,从而使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看”。联想是人们通过一件事物的表象自发想象另一事物表象中相似性的心理过程。联想是通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视觉传达设计中通感现象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如,肢体语言能够代表一定的含义,那么在设计中融入某种肢体语言便能自然地让人们对相关的事物或含义产生联想,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魅力。在视觉通感中,联想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能够将设计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等视觉设计元素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受众对作品的信息与情感表达进行全面的认识。如,通过对图1进行观察,人们能够对手的指向进行联想,从而明白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2.构建视觉语言的通感意象
想象是在人们联想感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切心理机能的综合运动现象。但是,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不同的。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表象想到另一事物表象的过程,想象则是由事物的表象开始加工创造形成新的感知形象的过程,更加突出创新性。同时,想象又依托联想展开,依据联想提供的基础表象结合创造契机形成想象。通感的基本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艺术的想象,因此联想是通感形成的基础,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个创造新事物、新感觉的过程,即创造具体形式的“象”和抽象形式的“意”,并将二者完美融合形成通感感知的基本过程。通过对图2的观察,人们可以根据树的形状判定其表达的是音乐,进而对树上的嫩叶进行想象,可认为其代表的是新生代的音乐家。
3.视觉形式要素的通感
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形式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图形要素、文字要素、色彩要素和材质要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视觉要素中的通感就是在这些形式要素的基础上,与其他各种感觉的联想或想象等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然后设计者运用特定的手法将其以可视的形式传达出来。运用这些元素可以实现创意构思中意象的形成,丰富人们的感觉与认知,使人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形成通感艺术,实现相关信息与情感的有效传播。构成视觉语言的通感意象,不但存在于设计作品的可视形象中,而且已经突破视觉感知的范围与人们的情感相融,帮助人们实现对艺术设计的完美解读。
三、通感思维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设计思维,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讲,创新思维建立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想象而发展。而通感就是基于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思维形式形成的一种设计性的创新思维,并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通过不同的生活审美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有时会忽视丰富的形式,而对简洁的形式展开思考。如,在广告设计领域,面对过于复杂、绚丽的画面,人们往往无法产生了解的欲望,而对于简单留白的设计可能会深入思考。所以,尽管形式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视线,但若是只有繁杂的形式而没有内容,也会失去设计的本质意义,就如同绘画若是只追求线条、色彩而忽视意境的营造,则会平淡无奇。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具有生命形式的艺术语言传达创作情感,从而有效地触动欣赏者的内心。
结语
通感并不是一种感知向另一种感知的简单挪移,而是通过人们的感觉、认知与联想、想象达到感知的升华的过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只有将这种通感作用合理应用于设计,才能有效实现艺术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2]虞金红.基于通感研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界面设计.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张红梅.基于视觉传达理论的建筑照明设计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贤根.论广告诉求及其唯美实现——一种艺术现象学的视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网页设计,内容,原则
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指出网页艺术设计包含视听元素与版式设计两项内容;以主题鲜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强调整体为设计原则。在明确了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网站主题这一观点。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课题,是网页设计者以所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必然要成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表面上看,它不过是关于网页版式编排的技巧与方法,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一、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设计活动中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页主题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视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
1.视听元素
这里所说的视听元素,主要包括: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态影像等。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还是音频、视频,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感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 以上各视听元素大多数浏览器本身都可以显示或收听,无需任何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论文格式。论文格式。比如,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显示GIF、JPEG图形和GIF89a动画和多媒体文件。另外,在浏览器使用插件(Plug-in)也可以播放更多格式的多媒体文件。还有微软推出的ActiveX已经成为热门技术。总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网页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格式。
2.版式设计
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但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又有很多差异。印刷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尺寸,网页则不然,它的尺寸是由读者来控制的。这使网页设计者不能精确控制页面上每个元素的尺寸和位置。而且,网页的组织结构不像印刷品那样为线性组合,这给网页的版式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网页作为传播网络信息文化的一种载体,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虽然网页设计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才能把网页的设计做得更加完美:
1.主题鲜明
视觉设计表达的是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
优秀的网页设计必然服务于网站的主题,就是说,什么样的网站,应该有什么样的设计。例如,设计类的个人站点与商业站点性质不同,目的也不同,所以评论的标准也不同。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应该是这样:首先,设计是为主题服务的;其次,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即要“美”,又要实现“功能”;最后,“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当然,有些情况下,“功能”即是“主题”,还有些情况下,“美”即是主题。例如,一个搜索引擎,首先要实现“搜索”的“功能”。它的主题即是它的“功能”。而个人网站,可以只体现作者的设计思想,或者仅仅以设计出“美”的网页为目的。它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美。
要使网页从形式上获得良好的诱导力,鲜明地突出诉求主题,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2.形式与内容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设计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网页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这是网页设计的前提。
另一方面,要确保网页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网页设计的风格也在不断演变,要想设计出更为优秀的网页,研究各类网页艺术的设计规律将是一门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网页艺术设计》汤晓山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张爱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李竺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建筑体系结构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建筑在推动建筑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传统文化建筑体系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改变了城市建筑结构的美观性。文化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形态和内部结构环境,因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也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正在不断提升,在审美观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筑;审美心理;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价的过程,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但是其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审美心理的形成需要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筑结构的表达使建筑物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特性。文化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是群众感知建筑和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文化建筑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与环境,而且要与环境融合,才能实现其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艺术特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使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1、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允许人们参与、游嬉的,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场所,通常指的是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建筑。另外,某些游乐园、学校以及历史遗迹也可以划分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文化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可以衡量城市发展的综合水平。
2、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以环境为依托,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设计出符合大众精神文化追求的、具有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手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赋予文化建筑更饱满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特质的建筑结构。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尊重人的需求,使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达到和谐、一致,以此实现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对于文化建筑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其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证文化建筑使用功能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3、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
利用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不同时期的文化建筑赋予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早在封建王朝,就应用相对独立的墙体组合来划分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领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在文化建筑中的价值体现更加明显,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能够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建筑,如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等等,因此,想要使文化建筑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必须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来实现。
二、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的审美特征
1、审美主体的大众性
如今,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大众对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更高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传达大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建筑需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形象和空间文化,满足审美主体的大众性。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文化建筑应当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将日常生活作为其存在的环境,面向大众,为大众展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文化建筑的室内和室外环境都应该是易于接近的,是可以为民众提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场所。从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角度来说,文化建筑要依靠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民众观众,才能实现其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2、信息传达的多样性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状的信息网络代替了以往在城市或者农村单一的信息交流模式,所以在信息的传播形式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的传播,图像、视频等方式逐渐走入大众,成为了新的信息体验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文化建筑必须要满足新时期信息传达的需求,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要实现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新型的网状转播形态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更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
3、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信息可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两种,想自行的信息需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非限制行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信息主体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去判断。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所表达的信息,正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非限制性信息,其无法通过精准的语言作为表达形式,需要通过建筑结构、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表达,而信息的内容则需要人们自己去联想和感知。因此,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和信息量,会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另一方面,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信息表达方面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所以人们无法对文化建筑传达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全面的思考,只能抓住其中某些重点内容进行思考。另外,文化建筑通常也包含大量的视觉符号,其传达的信息也由于不同人的感受和理解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4、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
文化建筑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视觉符号,视觉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感官方式,通过视觉符号的判断,人们可以对其所观察到的世界具有直观的认知和把握。与其他类型的感官相比,视觉具有更快、更直接的优势,而且视觉感官可以将文字、图形和形象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将单纯的视觉感受转变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存在的多层关系,增强视觉感官的判断能力。因此也可以说,视觉感官是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也是审美直觉的直观体验。所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大多是利用图案、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视觉形式来呈现,而且依托视听媒介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达,使大众对其传播的信息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1、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为人们带来自由、快乐的感受,满足群众最基本的审美需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承担了更多的文化传播的使命。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群众心向美好,向往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被推到了更高的高度上。为了满足现代人们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入更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生活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带给人们更多自然、真实的感受,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从艺术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价值。
2、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受众的感官需求方面,除了视觉感官,还需要满足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人们对于环境艺术的感知,要充分调动所有的感官,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同感知,而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构建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颜色、图形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感受,甚至可以通过花草给人嗅觉上的感官提讨厌,而这些不同的感官体验都需要以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多元感官艺术的审美需求反映的是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发展更加趋向于自然和纯朴的艺术审美表现。因为自然环境便是如此向人们提供多元而非单一的感官艺术体验。
3、动态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加深,一成不变的、被动的审美过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文化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审美需求,而应当为审美赋予更多动态因素,让人们看到运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引领大众进入更高的审美层次中。动态的审美需求是环境艺术设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体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外到内、由上至下不断变化的欣赏过程为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文化建筑这种特殊的优势,利用不断变化的空间因素为大众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分为。同时,时间的推移也会使文化建筑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要素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满足人们动态的审美需求。另外,让大众更多的参与到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的创作中,也是满足大众动态审美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在设计和维护时邀请群众一同参与,有利于在双方之间构建更有效的沟通桥梁,可以使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思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论述了审美心理视角下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在时展的轨迹下,文化建筑的审美主体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大众性,而大众的审美追求以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朱发电和落脚点,虽然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其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如、社会制度等等,因此,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从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出发,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文化建筑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涛.传达空间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砚祖.环境艺术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樊帆.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作家,2014-01-28.
[6]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06-15.
[7]霍迪.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03-15.
[8]周剑.论文化建筑环境艺术的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