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具有的时效性强、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等多种特点受到了网络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正逐步向其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特点、政治观念、精神理念以及道德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及了解社会时代潮流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动态的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改革重要性与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借助于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两会精神内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到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大众文化。
2.搭建大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并不断将爱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平台。除此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书画、视频、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融入到爱国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思想性,逐步树立道德教化的媒体典范,采用恰当形式进行爱国精神主要内容的传递,增强爱国主义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3.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舆论与信息通信工具,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网络,大学生可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在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思政修养产生影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接触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速度快、敢于发表看法等特点,进一步扩大社会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批判消极、腐败的负面信息,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先进文化的积极信息传播给大学生,进而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先进、科学的社会精神文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它并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活动方式。新媒体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环境,这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新媒体网络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网民也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这使得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透明、公开的世界。如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完整,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网络的基础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它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无限地进行复制、传播,凡是进行网络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分享交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
21世纪,作为网络技术与交流的时代,其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与平台,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思想沟通方式。网络环境具有自由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当今的新媒体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形势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众的主体,受网络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与之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空洞无趣,内容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面单调、文字过多,首页仅仅只有新闻和简单链接,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资源库。而对于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又很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形式也单一。要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其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充实的状态。
(二)探索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质内容,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的尚待建构、规范的分析模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的有待完善等因素,要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升是较为困难的。同时,探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其分析结果易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缺少
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数与网络使用主体人数有一定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力量短缺,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强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数人不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什么,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它的定位也模糊不清,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正是因为对它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其总体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面对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关键,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展产生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时代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形成,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腾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当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措并举打造网络新媒体
1.沟通方式的利用。
随着信息行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媒体,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使用频率极高,高校教育者应当立足学校新媒体,建立各种思政教育的公共主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生活应用资源、学习交流资源及娱乐休闲资源,加强平台的思政化建设,吸引学生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普遍性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流基地不断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成立网络关系门户,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技术及内容上的支持,让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渐与社会发展“同拍”,形成贴近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进而让网络新媒体凝聚优势,发挥作用。
2.网络基地的建设。
创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基地,充分发挥网页内容的公开性及共享性,将会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基地即将所要探索的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实践,进而达到目的。思想政治网络基地的建设,主要利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在文字方面,基地负责人可以上传各种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现象,设立交流专栏进行教育感悟的分享。在视频方面,考虑到时间利用的限制性,上传于网络基地的教育视频应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富有代表性。
(二)互动交融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易受外界环境及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不良行为。为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双教育”作用。在网络教育方面,高校应当掌握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有思想的网络学习活动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宣传社会先进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高校以学校内部网络中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色彩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途径。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效,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及深入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剖析社会特点的同时,也需关注学生内心发展,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意识体现思想政治能力。
(三)深入探索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优秀思想信息传递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信息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进步。因此,形成优秀网络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从受教育者出发以受教育为目的,将充实网络文化内容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各高校应从本校特色出发,在网络上开设文化宣传板块,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等各方面营造出和谐、科学的文化氛围;从切近学生实际的文化内容入手,着重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关注点,逐步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需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开展优秀稿件评选、摄影、微电影、话剧创作等相关活动,拓宽优秀文化传播范围,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齐抓共管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优质高效的网络队伍能够很好地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1.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工作人员是指工作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队伍,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检查网络安全设施,针对不良信息的侵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上传内容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教育环境。
2.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应当将网络教育正能量传递到受教育者队伍中。各高校应从网络监督、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三方面进行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第一,形成教育者监督队伍,要求定期上网查看网络内容及学生留言,针对不健康内容要及时反映,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与交流。第二,形成教育者评论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跟随时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教育者需浏览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推荐大学生应当关注的内容,避免学习盲区。第三,形成教育者文化建设队伍,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入,不断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有效的思想信息,在信息提供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利用创新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
四、结语
优化学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风班风、教育内容以及学风所构成的整体学校环境。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社会化、商业化以及物质环境建设都相对完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该有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建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形成一种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一同建设起来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认真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涉及到重大决策时应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提高师生的亲切感,真正体现学风建设的民主性,在各社团组织的内部文化活动中也要贯彻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
二、家庭环境的优化措施
优化家庭环境的氛围、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对小孩教育存在着不良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孩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更容易使小孩误入歧途,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影响,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多倾听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科学的引导他们成长,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促进子女成长。在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耐心,当子女做错事时应该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及做了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当子女做对事情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能够加深家庭间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关系,及时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子女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教师是目前思想政治课堂的主动施教者,而学生却是被动接受者。普遍存在的教师权威性使学生对教师存有畏惧感,因而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仅限于提问、回答的简单交流,而且这种简单的交往往往也只限于教师与优等生间的活动,或者说是极少一些学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处于被冷落地位。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策
(一)落实充满人本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时机,对于教学目标的展示,要采用书写、口述等灵活的方式。作为一门德育课,中学生政治教学除了要落实好知识目标之外,更要注重教学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能够使自身的能力获得提高,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摆正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姿态,树立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中学政治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对性,有目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认识,并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学政治所讲授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理论性强,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给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运用各种素材,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化,这才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理论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课堂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记忆知识点,几乎都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台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
教学目标与对象特点为基础,将传统教学,运用现代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即为多媒体教学。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一)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利
多媒体教学在该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多媒体所特有的动画以及背景音乐,能让原本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地轻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多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能够很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引发强烈的、积极的求知欲,使得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起到重要作用。多媒体的优势是图文并茂、有着大量丰富的感官材料,诸如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等等。从而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由学习的“知之者”变为“好之者’,;又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就能够实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这样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又极易受到情绪的的感染,从而拨动情感的心弦,自身的思想感情在此得到升华。
2.模拟生活,帮助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世界上,许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的意义就是模拟生活,复现情境。单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想要把文本承载的意境表达出来传统的教学,是相当有难度的。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显得枯燥是传统的面授式的教学活动的缺点。多媒体教学中,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融入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并进行创新,仅用一张图表,或者一段动画便可明白无误的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里很多含蓄的不易表达的知识、不易描绘的图景、不易理解的哲理。比起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这样的效果完全是没有办法对比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核心内容深奥的汉语言方面的知识简单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过程也更加轻松。
(二)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弊
1.有碍于师生情感交流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好与坏必须参考其中情感、交流和对话三个方面的活动情况。古语云生命在于体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交流深刻领悟文本,将其与内心相融合与灵魂发生撞击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无论教学工作如何更新换代,教师的地位都是无法被取代得,他们是教学的研究者与开创这,是课堂的主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入,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建立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虽然身份不同但师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而沟通需要建立在人与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人与机器。换言之,一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不能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交流来完成的,还必须将重心放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之上。那么再来看应用多媒体软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多数时间教师都在进行机械操作或是指挥学生如何观看可见,整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仅限于如此,没有真正的情感沟通,所以不能称得上是一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另外,多媒体课件玲琅满目,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为什么很多教师还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课件呢,因为其能够简化教学,能够省事儿。教师将课堂所用内容全部做成课件,将书本内容导入课件内,整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不再是看自己的课本做笔记而是眼睛不停的盯着大屏幕。屏幕上的幻灯片不断变换,老师也在不停的说着,而能够被学生吸收的知识却是非常有限的。更有的老师通过网络下载成型的软件,连制作过程都省略掉了。那么所谓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讲述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学问的传递上面都达不到教学的要求,而学生能够吸取的精华也就少之又少了。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现代课程则变成了以多媒体没和弦,老师与学生都成为观众的尴尬局面。
2.教学过程程序化,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高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贫富差距就会造成相互攀比,从学习到吃穿。在物质经济方面,贫困生由于受到攀比
心理的影响,就会感到很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由于产生了自卑情绪继而怒杀舍友。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仇富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逐渐觉得贫富差距较大,并且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继而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开始仇视整个社会,心理感到失落,对生活没兴趣。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会失去奋斗目标而一蹶不振。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
部分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只想依靠学校和社会对其资助,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些学生利用资助金满足自己的私欲,逐渐变得懒惰,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知恩图报。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进入学校后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对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也呈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分内之事,不必感恩。最后,还有些毕业的贫困生不偿还贷款,给学校和国家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的了解
贫困学生一般成长的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接触到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也较为有限,而关于国家政策、政治的了解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眼中,国家大事比不上自家的小事,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使得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影响他们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甚至淡化了爱国的热情。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现自我,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辅导员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问题给与反馈。此外,辅导员应该提醒其他同学要关心和照顾贫困学生,多与他们交流,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人,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贫困生能够逐步消除心理自卑。其次,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差异,对社会抱有希望。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灌输学生财富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理念。积极安排一些育人讲坛和成功人士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要注重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表演等,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贫困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甚少使用先进的设备,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订阅相关杂志报刊,分发给贫困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实事。利用开放网络教室,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到国家动态,了解政治知识。通过政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些贫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辅导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老人院看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的儿童、进行义务献血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困难之处,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来的态度,怀着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学校提供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让学生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锻炼个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通过工作中感悟到劳动的辛苦,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仇富心理,学会用勤劳创造财富。
(四)教育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诚信活动,使学生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写一封感恩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还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通过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五)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培训
很多辅导员不是心理专业或是思想政治专业的专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辅导,有时效果不太满意,学生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准确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辅导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提理论知识水平,为实践提供帮助。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和其他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安排培训考核,对于心理和思想政治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办理合格证允许上岗,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辅导员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三、总结
对于选择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其理解不一。在本文中,教育与选择应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教育”作为一种代表社会大众发展利益的活动而存在,其符合社会性利益与发展方向的选择,即为当前关注的“教育选择”;另一个是选择教育,即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一群体作为选择的主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特色地选择。从教育的形成发展史看,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本身无能动的选择性。因此,教育的选择过程是落实在真正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中,一切与教育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个体和组织才是教育选择主体。但这并不代表教育选择是个体意志的体现。教育选择不能忽视甚至放弃本有的价值追求,要关注个体存在价值,关注更多的差异性存在,让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从自身文化环境出发,进行选择教育,彰显教育本性,回归自己价值本位。
二、文化选择
何谓“文化”,对此有着各式各样的回答。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能够达成共识的大概只能把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凝结于客体,使客体成为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加工对象,这是一种‘人化’的‘内化’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智慧和思想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通过世代的遗传和积累,淀积而影响主体的发展,这又是文化‘人化’的‘外化’形式。”本文认为,文化选择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存在发展为根本旨趣,基于对各种文化的评判分析,对某种或某一部分文化的吸收或舍弃。首先,如上所述,选择是立足于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文化是本质力量实现的自我证明“,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之总称。”相应地,文化选择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次,选择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客体的内在规律,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比对和筛选。郭建宁从文化选择规律出发,认为文化选择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规律进行的文化筛选和过滤,本质上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调节与适应机制。最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人化的东西,就是文化。”选择,从深层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因此,可以说,文化选择就是最终目的是指向着人的发展。综上所述,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规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对某种文化作出的甄别和选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早,也比较多,但大多数是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不多。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论文只有约七篇,且对于思想政治文化选择基本停留在功能和价值研究上,层面对其探索分析,目前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缘由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不仅在文化影响教育,“文化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而且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点,即:使文化代代相传的是教育,开辟文化道路的也是教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发生对原有价值观、习惯等的排斥和舍弃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工作,它善于攫取文化中的精华,传递适应于社会生活的理想、态度、知识,借助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传递给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学界将文化一般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是精神文化即为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价值观念既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概括,又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依据,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和以及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从动态角度来认识,这种“力”,是人类能力的凝聚与体现,反过来,又通过人的文化生活而实现对人的“以文而化”,即塑造人的文化性或社会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内涵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一般说来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即“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怎样选择”。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从文化选择的主体与实践关系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原则,对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及其成果,进行整理、筛选并创新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层面内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一定思想,遵循一定思维方式,解答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以什么思想和内容为核心、沿着怎样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标准、类型、方式和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进行文化选择,同时又利用被选定的文化对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选择。正是由于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为重要,并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播政治文化,巩固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首要特征便是讲政治,坚持政治性。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特性,即人文性特征。二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中选择“合乎一定社会需求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一旦涉及真善美与假丑恶、有用与无用的辨别,就同文化所依据的社会条件有关,同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有关。一定社会的教育体制中所吸取的文化不仅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还总是与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传统有关。那种帮助民众很好地认识到自己面临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够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文化,总能得到认同。因此,文化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和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三是扬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哲学认为,否定所实现的发展,而是在扬弃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会有事物的不断发展,扬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反思、批判和借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发展中价值观、生活观、社会思潮等文化思想进行有目的反思、批判和宣讲,目的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宣讲的主渠道作用。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首先要坚持批判和继承的有机结合,积极研究探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制约性的不利因素,对其进行理性判断和舍弃。对于其中具有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的理论内容和文化结构要继承发扬。其次,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其优秀的方面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任何积极有价值的的文化选择都是一种创造,而创造的文化选择又总是以扬弃已有文化成果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秉着创新发展的基本态度,在对传统继承发扬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突出体系创造性的价值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原则
教育承担着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塑造人格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形式之一,同样具有文化选择作用和功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性质进行。具体说来,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立足于基本原则。一是科学的尺度。文化有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精华与糟粕之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带目的性地文化价值引导工作,理应承担着从一般文化中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撷取文化的精华,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原则,接纳科学的文化,抵制反科学的内容,去伪存真,除恶扬善,避丑向美,取有用之文化。二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而被选定的文化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点去选择文化,顺应时代脉搏,才能真正地实现其价值。三是教育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从适合于特定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文化中挑选“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只有被受教育者体验了文化创造过程并纳入其人格的文化,即真正被他们内化了文化,才称得上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而只有经过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需求,对有价值的文化进行特殊选择、提炼和整理了的文化,才可能使受教育者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受教育者内化吸收。四是民族的尺度。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本国传统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积淀起来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对于促进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以抗击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铸成了伟大的民族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善用民族的尺度,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内容,把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中,促进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抵御当代西方文化的负面消极影响。
(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路径
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全系统参与,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团队。一方面要有专门引导学生创业实践的专业指导教师,还有需要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辅导员,这样就可以形成专业理论学习、实践实习以及思想政治辅导的创业教育合力。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理论指导,不断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尤其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专业学习和创业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创造一番天地。通过专业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在具体实践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创业提供较好的实践基础保障。思想政治教师则是消除他们对创业的恐惧,不断增强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创业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养,尤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创业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意志毅力。
二、借助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升心理品质
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塑造,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需要培养创业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比如开拓意识、创新意识、意志毅力等,还需要不断培养他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里素质。每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都有一种比较强的求稳心理,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首先应该破除学生求稳心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很多高质量的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希望,但是又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认为创业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或者认为创意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很多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缺乏创意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指导。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或者对创业的过分乐观心理进行有效指导,不能对创业有恐惧心理更不能对创业过分乐观。否则,比较悲观的学生会在创业面前望而却步;而过分乐观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信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增长他们的承受挫折能力。
三、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设置与之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专业发展方向,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设置适合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以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创业。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认清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观察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的调整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业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综合素养。在学生具体创业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支持,尤其是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认识上的各种问题,政治上的错误理解,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作用。
四、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种创业大赛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实现对创业教育价值的认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现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育过程缺乏双向性和互动性。而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的教育,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为目标,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因此,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现高职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他创业群体而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他们均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完善的人格;
(2)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工作充满热情,是新信息、新资源的引领者;
(3)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劳力生产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帮助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优势为己任,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实施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好创业的引导与培养工作。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实现大学教育的使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引入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过程的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在高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二、在创业教育视角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的组织以及学校党团学组织、党校、理论研究会等的研讨,充分发挥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明确“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起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更加珍惜在校的宝贵光阴,努力刻苦学习,并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自觉磨练自身的创业意志,积极培养自身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4]此外,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的责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向基地化、网络化的推进。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转变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已经逐步增加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必修课,如“两课”、就业指导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创业学等课程,但是还远远不够。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管理学、信息学、统计学、金融学、人际交往、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专业而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让学生在该体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例如,学院可以搜集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成才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校友为榜样,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愿意投身到学校创建的就业平台中去,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提前尝试,而校友就业、创业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教材。此外,可以制定创业项目的标准化手册,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活动、学生校内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等,使学校的创业项目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创业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生科技文化社团并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组织和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和其他各种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者成为大学生敬慕的社会角色;通过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来吸引具备创业热情的学生,鼓励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资源库、创业网站等,实现学生创业资讯的更新域创业资源的同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实现工学交替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合到专业实训中去。此外,应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变成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