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铁路工程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现在泛指工程项目)的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及支持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及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方法或过程。BIM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它使得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不但能模拟设计出真实场景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单体建筑的BIM技术及其应用已趋于成熟,但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软件可以使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业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广泛,有关部门已开始大力推进BIM技术在我国铁路工程的开发与应用。今后工程设计单位除了提交设计图纸外,还需要“传模型”,没有用BIM设计能力的单位将失去竞争力,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迫在眉睫。BIM时代已经来临,这是设计手段上的一次革命。首先,是在设计观念和习惯要改变。过去设计人员只能用绘图这种二维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随着BIM技术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今后设计人员将逐步过渡到直接用虚拟的三维模型来反映现实的三维工程项目,用数据库来代替绘图。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带状的铁路工程真实场景模型协同设计平台,实现各专业在同一个全线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工程信息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根据目前铁路工程BIM技术火热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三五年内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2铁路工程设计BIM技术的差异化
铁路工程项目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投资规模大、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参加单位多、流程复杂等特点,有的工程还涉及运营中的即有线改造。一条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交付运营将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既有严格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同时又相互制约。铁路工程与一般工民建筑的BIM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差异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呈带状分布,沿途地理环境复杂
全线工程的作业面呈带状分布,每个建设项目长度延绵从几十公里到上千公里,沿途穿山、越岭、跨河,工程地质、地形和环境复杂多变;而一般的工民建筑只是相对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大部分工点是建在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简单地形上,地质和周围环境相对单纯。
2.2工程数量巨大,数据海量
通常一条铁路的建设投资都在几亿元以上,有的多达千亿以上。项目常常被划分成数个甚至数十个标段,工点数量更是巨大。无论是工程建筑信息还是工程地理信息数据都是海量的,这样的海量数据将需要一个有效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管理模式来管理。
2.3参加专业众多,需要协同设计
在一个铁路项目的设计中通常需要有众多的专业协同工作,如:经调、行车、测绘、地质、线路、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务、车辆、给排水、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化、房屋、暖通、环保、工程经济等专业。随着技术进步和建设标准的提高,这些专业不但技术上要求高,而且需要多专业间的密切配合协同设计,平行交叉作业繁多。
2.4工程属性差异大,不易开发通用软件
由于各专业工程内容的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土建工程中设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几何结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四电工程中除了视觉层面的外,在设计上更多的表达方式是逻辑关系、负荷计算、信息规则;而对于轨道、路基、隧道、接触网等工程为沿线路走向连续延伸。因此,采用或开发一个通用的软件来解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2.5专业间存在“信息孤岛”,现用软件大部分没有BIM接口
在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各专业都是本从本专业的需求出发,对勘察设计的软件和设备进行引进、开发或升级换代,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数据标准格式。这些专业数据虽然能满足本专业铁路勘察设计的业务需求,但是下游专业开展设计时常常需要先经过二次转换或重新录入,才能使用上游专业提供的数据,数据跨专业使用的效率较为低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各设计专业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数据库,加强了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但没有从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规划和协调,使得各专业信息化的程度越深,专业间“信息孤岛”的现象越严重。另外,由于铁路工程BIM技术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各专业正在使用的辅助设计软件在开发时大部分没有考虑与BIM软件的接口问题。
2.6部分专业和设计不宜采用BIM的表达方式
虽然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但不是所有的设计阶段、设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用BIM的方式来表达,如:方案研究阶段、预可研阶段,以及经调、行车的分析计算等,BIM并不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3解决方案
带状大范围工程设计三维真实感场景技术的研究成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铁路工程设计应用BIM技术途径。从真实场景模型上不但能量测对象的三维位置信息,而且还能反映对象的属性信息,如房屋的层高和新旧、地表植被类型、地土壤类型等。对于地质专业的不良地质、滑坡、断层等信息,从航空的角度更容易判释。真实感场景不但为设计提供了基础信息来源,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使得地理、地质、水文、城市规划、线路设计走向等各方面的空间数据,可以在统一的地理空间上同时表现出来。线路、地质、路基、桥梁、隧道、站场等多个专业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信息获取、信息挖掘、辅助设计、方案对比等工作。同时,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生成的BIM模型作为一种三维信息模型,也可以在真实场景模型中呈现。使用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由计算机生成与现场一致的的三维真实场景模型,将各专业的分析与计算、图形与信息交互、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按照里程坐标集成在一个带状连续的真实场景中,在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模式下,实现各专业在真实三维场景模型下的协同设计,既建立一个各专业在三维真实场景下同时开展设计工作的大平台,如图1所示,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3.1平台组成及分工
大平台由若干个专业BIM设计平台和一个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组成。由于各专业的设计内容和流程十分复杂,每个专业需要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BIM设计平台,主要解决本专业作业中的分析与计算、模拟与仿真、族库的建立与调用、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的生成、设计效果呈现等纵向问题,针对每一项专业性强的设计内容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设计子系统;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运营维护等工程全生命周期BIM的条件。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主要摆放各专业上下游互提资料及设计效果呈现等数据,主要是解决数据共享、设计协同及视觉上设计效果呈现等横向问题。各专业的数据在本专业BIM设计平台上“重量化”,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轻量化”。
3.2各专业BIM模型在平台上的呈现方法
铁路全线工程设计是以线路里程为基础的设计模式。建立BIM单体模型坐标与里程坐标之间的转换,将各专业的BIM模型以里程坐标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套合,解决单体BIM模型孤立存在的问题。采用地形重构技术,对各专业要放置的三维模型与地形进行融合处理,保证模型按照给定的设计高程、地理坐标及其他规则放置后表面与结合处地表一致,实现地形与三维模型之间的无缝套合。同时,制定各专业放置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模型的比例尺、坐标系标准及模型族库建立规则,确保提交的数据准确融入系统和BIM的模型与模型之间无缝贴合。
3.3数据库管理方式
针对铁路工程数据量大及专业相对独立的特点,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该数据库由全局数据库和若干个专业数据库组成。全局数据库存储项目、方案、坐标系、专业、设计人员、规则等具有全局性的数据,以数据索引统领各专业数据库,形成联系。各专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存储本专业的数据,并将数据索引信息注册到全局信息库。各专业的数据按照接口标准放到数据库中,以完成数据,专业间通过接口标准及权限来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
3.4现用专业软件上传数据库的途径
对于各专业目前使用的独立软件,无法直接连接到数据库上,可按下列三种途径来解决,如图2所示。途径一:通过编写数据转换程序和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完成专业软件与协同设计平台的连接。数据转换程序将各专业的专业数据转换为标准接口数据,并存储到本地数据缓冲位置;本地数据管理程序实现对本地缓冲数据的。途径二:修改现有软件,增加标准数据输出接口,通过数据管理程序数据。途径三:重新编写专业软件,软件直接以标准接口输出数据,再由数据管理程序负责。甚至可以将程序直接写入专业软件,直接由专业软件。如果现用专业设计软件能进行二次开发,则通过途径二进行软件改造,增加新的接口是最理想的方式;否则就应选择途径一编制新的转换程序,将数据按接口进行转换;而途径三由于要对既有软件进行更新换代,代价太大,不宜采用。
3.5中间互通软件和接口的选定
由于各专业的工程内容属性不同,其设计的表达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适合采用的BIM软件也就不一致。在专业互提资料中,每个专业的上下游专业通常也有好几个,如果没有一个通用的中间互通接口和标准,将导致接口过于复杂和接口设计困难。鉴于铁路工程设计中一直采用的是AutoCAD系统,各专业在该平台上开发和积累了大量的应用软件,设计人员对该系统也很熟悉;因此,为了使数据接口尽可能的减少和简化,各专业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属性采用个性化的BIM软件,但在进入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互提资料和设计效果呈现时规定统一采用AutodeskRevit格式。这样,不论各专业采用哪种BIM软件,只需开发该软件与Revit的接口即可。同时开发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与三维GIS模型数据的交换软件和制订数据接口标准,使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数据导入之后能够完整保留其原来的各项属性,实现在三维真实场景平台上对各专业的三维模型属性进行查询、调用、编辑、增加、删除等操作。
3.6平台初期拉通的原则
鉴于铁路工程BIM技术才处于起步阶段,要求开发人员不但要有软件开发技能,还要熟悉设计流程,同时还需要有专业人员的配合;而刚开始对有些知识的认识是模糊和不完整的,通常是在开发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并加深理解的;有的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被细化或变更。因此,在现阶段各专业仅适合在视觉和几何形状层面上进行初步拉通。随着项目的推进和认识不断深入,专业间的不断磨合,以及规则、标准的逐步制订和完善,再加载物理属性信息和分析计算功能,即实现各专业这个阶段在真实场景协同设计平台上统一摆放的是Revit格式的三维模型。
4结论
工后沉降预测是确定铺轨时间的依据,针对目前沉降估算精度难以满足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要求的问题,基于前期研究获取的土工参数,采用规范法、经验公式法、解析法对沪宁城际铁路6个试验断面开展沉降计算研究,经对比分析最终确立复合模量法计算加固区沉降,e-lgp曲线计算下卧层沉降,得出的变形模量计算结果与实测较为接近。铺轨时间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对实测曲线的推算。通过引入预测学中的变权重法,分别对双曲线法、GM(1,1)法及星野法预测模型进行优化组合,得到新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度更高且结果唯一,工程应用性优越。根据上述综合沉降估算法与变权重组合推算方法,计算得到较精确的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确定铺轨时间提供了依据。计算和测试结果均显示,沪宁城际铁路6个试验断面工后沉降满足控制要求。沉降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相互验证,总结出的沉降计算方法与现场测试技术为确保工程质量在超短工期内完成进度提供了技术保障。
2新线建设与既有线安全运营双向影响
2.1紧临既有线管桩施工技术研究
为把沪宁城际铁路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从设计、组织管理、施工工艺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其中,重点研究了紧临既有线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工程实践表明,由于预制管桩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振动、挤土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打桩产生的应力波会造成周围土体的强烈振动,将影响既有线的运营安全。为防止打桩施工对既有线的振动以及挤压影响,紧临既有线预应力管桩施工采用了设置应力释放孔、静压施工、调整施打顺序等工艺优化措施(图5)。其中,应力释放孔(孔间距3~5m、孔径0.5m)设置在紧临既有线侧,深度≥10m且≥1/2桩长,长度10~19m。图5成桩施工优化技术示意该成桩施工安全技术可从三个方面减小对既有线的影响:①通过在紧临既有线侧设置应力释放孔,对管桩施工的挤土效应进行有效释放,阻断土体继续向既有线侧传递;②采用静压施工取代动力打桩,无振动和施工噪音;③成桩采用跳打顺序,尽早形成帷幕,抑制既有线侧的挤土效应,为超孔隙水压力提供充足的消散时间。
2.2紧临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针对紧邻既有线施工和交通运输相互干扰的问题,提出动态不确定环境下,基于风险分析的施工天窗优化模型,寻找可行性和最优性上的平衡策略。创造性提出了施工组织与交通运输组织协调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4组试验(图6),分别模拟股道垮塌不同状态下(发生时间、垮塌严重程度、抢修作业方式)抢修施工作业,模拟分析其封锁施工作业所需时间。在每组试验状态下,考虑对车站列车运行影响小,施工持续总时间短,既有利于施工单位连续施工、尽早完工,也利于降低对既有线行车的干扰,得出计算优化解(图7)。实践证明,该模型消解了冲突,建立了施工组织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解决施工与运营双安全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2.3紧临既有线路基安全监控方法
沪宁城际铁路建设期间,开挖、打桩、路基填筑等显著改变邻近区域内的应力场、位移场,必然对紧临既有线路基稳定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仍缺乏新线路基修筑及既有线运行对彼此稳定状态的影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针对施工期间难以获知紧临既有线路基状态的问题,提出“静力监测+动力测试”的紧临既有线路基安全监控方法。施工期间,针对路基基坑开挖、地基成桩、以及路基填筑对紧临运营路基状态的影响,采用“埋设测振桩+传感器”监测方法开展动力测试;同时,采用应力铲、应变计和测斜管等监测应力应变规律。其中,选取典型断面开展的静动力测试主要内容为:①地基侧向位移;②地基侧向水平应力;③开挖路基坡脚水平位移;④路基动力响应;⑤土体动力参数(位移、速度、频率等);⑥动位移及总移。在此基础上,选取以坡脚水平位移为静力指标(图8)和振动加速度、振动位移为动力指标(图9)的路基状态关键控制参量,并结合数值分析、理论计算及轨检车数据,得出以上控制参量的建议安全阈值。由此形成一套可靠、易操作的沪宁城际铁路试验段既有线路基安全监测方法。
3结语
GPS技术的技术原理具体来说是将GPS接收机设置在某一点上,通过不断地向GPS卫星的发送定位信息和信号,借助计算机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以此确定接收机所在的三维位置。利用GPS进行铁路工程测绘,它的坐标系统分为地固坐标系统两种和空间固定坐标系统两种,在运用过程中这两种坐标系统可以互相转换,可以判断出控制点所在的具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具体方式来划分定位,可以将定位方式区分两种:一是绝对定位;二是相对定位。相对定位是以空间几何理论为基础的,相对定位在已知的GPS测量点和距离三颗卫星的基础上,在有关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来算出测量点的实际具置;而绝对定位是在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已知的基础上,来判断出测量点的具体空间坐标。
2铁路工程中
GPS测绘技术的优越性分析在大量的铁路工程测量的实践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体现出了GPS测绘的优越性,经过测绘能比较出该测绘的高精度和高效益特点。GPS技术有着更大和更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运用GPS测绘技术,有助于对土地的权属界点进行来测定,有助于节省了人工测量的时间,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铁路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对GPS测绘技术的良好运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铁路工程结构进行基础设计、更加便利地观测时段设计、对设计强度以及监测周期设计等方面更好地来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有助于改善传统铁路测绘技术的缺陷得以解决,从而有效的改善和切实改进铁路工程测绘的效果和质量。与传统的铁路技术相比较,铁路工程GPS测绘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出来了,具体来说有定位成本低、不用建标、速度快、高效和不容易受天气影响等,在现如今铁路工程测绘中的使用GPS测绘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发展为具有多种用途、多种功效,涉及多种领域,具有多种模式的高科技新兴技术。在铁路工程的测绘中,使用GPS测绘技术,从多角度定位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和准确把握,尤其在那些复杂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就目前来看,在铁路测绘中,在大量的工程测量的实践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体现出了GPS测绘的优越性,经过测绘能比较出该测绘的高精度和高效益特点此外,在铁路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在对施工临时水准点的测量和实地测量等诸多方面应用还体现了优势。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数字化采集和自动化处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深入和应用。在铁路工程测绘中,采用GPS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测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它较好地解决了点和位之间通视困难的问题,实现了灵活选点,不需要高标,还可以使得外业施测在不受天气影响方面得到保证。尤其是在通视条件困难的情况之下,GPS测绘技术能够显示其优越性。因为GPS测绘技术在进行测量时对通视条件不存在限制,铁路工程测量一般多为小范围的测量并还受到工程成本的限制。因此,在实际的铁路工程测量中,还是要考虑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常用的并且投入较少的仪器。
3铁路工程测绘中
关键词:铁路工程;轨道铺设;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铁路施工规模的日渐扩大,铁路的轨道铺设质量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铁轨断裂,脱落,下陷,错位等造成火车脱轨、人员伤亡等一系列铁路交通事故,不仅严重损害了铁路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更使得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伴随着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轨道的铺设是较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及安全。 下面从轨道铺设过程主要施工技术及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轨道铺设过程主要施工技术
1、道床预铺底碴
底碴是铁路道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道床道碴层及路基基床表层之间,起着传递、分散列车负荷的作用,并能防止底碴及路基颗粒之间的水分发生渗透或者是渗漏,既防止了渗水过度,也起到了防冻保温的作用,是铁路道床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铺轨前的底碴预铺,用汽车倒运到路基上,机械摊铺,压路机压实(20cm厚),中部拉槽,槽宽60cm,并在中线左侧1.25m处撒一条白灰线,以控制铺轨方向。
2、大机整道
在大型养路机工作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注意给工程车让路,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后方的整道工作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布置。在运输面碴时要连续及时,以确保大养机械施工连续。在区间整道作业机械施工时,各个施工机械之间应随时注意调整跨度,但要保持距离在800 m以上。整道工作作业的各种技术指标由电脑自动控制,必须经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书面的施工技术资料交底后,由现场人员做好技术确认,待一切确认无误后,再由操作人员正确输入,以确保工程质量,前提是技术确认无误。机械施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每天及时对机械进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精度校正。
3、无缝线路施工
无缝线路是使用换铺法铺设长钢轨。铺轨机铺设需要25m工具轨,做好人工拨正荒道,然后完成大机整道后,使用长轨运输车将存放铺轨基地的长钢轨运送到施工现场,把长钢轨放在待待铺线路道心,长钢轨人工铺设在计划线路上,装车运回换下的周转轨轨排基地再次拼装轨排。单元焊及锁定焊均采用闪光焊,先把500m长钢轨焊接成长度为1000~2000m的单元轨节,在线路经第二次大养达到初期稳定后进行应力放散及锁定焊接形成区间无缝线路。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锁定前应现场量测轨温,采用“滚筒法”或“拉伸器滚筒法”进行应力放散及锁定,并按设计要求设置位移观测标桩。
4、道岔施工
在道岔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铺岔基地的道岔拼装平台上,根据道岔设计图准确画出每根岔枕的位置及岔枕编号,采取龙门吊吊装到位,然后做临时固定,组装道岔,调整道岔各部位位置、结构尺寸,做到精确,把道岔分解成3-5段,导曲线及岔心部分因宽度太大,把导曲线的内轨及岔枕部分分离,方便汽车平板拖车分段运输。首先可用全站仪精细测设3个控制点:岔前、岔心、岔尾,再用手推式轨道检测仪与钢轨踏面检测仪检测。两组正线道岔进行联测。
二、轨道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1、轨道工程施工通病及防治措施
①轨道工程钢筋混凝土枕锚固不良质量通病防治:钢筋混凝土枕锚固采用锚固架锚固,并加强锚固架的检查维修力量,严禁用不合格的锚固架进行锚固,严格控制锚固浆的配合比及灌注温度,并按规定进行抗拔及抗压试验,确保锚固质量。
②钢轨接头打磨不合格质量通病防治:表面不可出现发黑及发蓝现象,焊头打磨时磨削量要严格精确控制;不得横向打磨;打磨时砂轮机要稳定,打磨表面做到光整;圆弧过渡轮廓要圆、顺,不能有明显的突出及棱角。打磨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要重视控制各打磨头的角度及压力变化,如出现异常马上停止工作,找到原因。钢轨打磨是以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钢轨的工作面来打磨。打磨完成后在焊缝1m范围内平直尺测量不可超过0.2mm。打磨完成的钢轨还要目测检查,要求表面光洁,斑点少或无斑点。对打磨列车计算机输出的轨廓尺寸进行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再次进行打磨,最多可打磨三遍。
2、铺设轨道的安全措施
开工前,对所有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于从事电器、起重、钢轨焊接、高空作业、电焊、机械操作以及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除了所从事工种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外,还需要经过安全方面专业培训,获得《特殊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准持证上岗。开工前进行安全检查,主要检查:①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②施工机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配齐;③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④施工人员有没有经安全教育及培训;⑤施工安全责任制建立与否;⑥针对施工中潜在事故及紧急情况应急预案是否完备等。
施工前,应该把施工地点的杂物清理干净;铺设轨道时,把巷道高度比设计高度低的地段找平,对距离短、起伏大的小坡进行找平。施工过程中,阻车器要随轨道铺设的进度配合安装,再投入并正常使用;施工时,低洼处要首先垫平,再进行铺道;在运送轨排过程中,只能用平板车运送,严禁在车上坐人,车速控制不大于2 m/s,安排专人监督跟车。在坡度过大时,为避免平板车倒滑,不可人力推车;作业人员要防止发生意外,不可把头手探到枕木下方;施工人员保证站稳,传递工具时,要呼叫对方,不准乱扔;调整轨道时,要进行统一指挥,拨道之前要拔开调整方向的道渣,拔曲线时,要先把曲线头尾两端直线拔直后,再调整曲线段。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安全防护员在作业范围的两端进行防护,防护距离不小于800米。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坚守岗位,加强望,并保证与驻站联络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遇有特殊情况,及时通知作业人员进行规避。
结束语
铁路工程是我国交通运输业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交通网络的完善及运行的安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轨道的铺设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序,对整个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工作中要以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在工作布置中应该同时兼顾全局,做到质量与效率并重。
参考文献
[1] 梁柏成,常素良.整体道床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3(增刊):20-22.
关键词:铁路工程;概算; 预算; 关键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F530.3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铁路工程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批准的概算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最高限额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图预算、衡量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编制招标标底及投标报价、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依据,设计概算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的合理分配。铁路工程预算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能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以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经审定的施工图预算是编制工程标底、承包合同价以及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从铁路工程概、预算的第一部分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上看,主要是由材料价格(包括人工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设计工程量、施工方案和定额指标等四大要素构成。因此准确地取定材料价格、正确的计列工程数量、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及编制补充定额就成为概、预算编制的关键。本文根据铁路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步骤,对如何做好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谈一谈体会。
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几点关键
1 .概、预算资料的调查
在整个概、预算编制工作中,资料调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概、预算工作的第一步。该项工作的优劣、深浅直接影响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工程造价的高低,甚至还影响了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如果不对材料原价、运距、运杂费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详实的分析就无法进行材料的预算价格计算,就不能真实反映相应材料的价格,也就无法进行分项工程计算;也就难于体现其合理性,更谈不上真实体现不同地域项目的特殊性和区域性。概、预算资料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1)工程所在地自然条件调查。(2)工程所在地施工条件调查。(3)工程所在地工资标准调查。(4)工程所在地材料原价调查;(5)工程所在地运输条件调查。(6)工程所在地土地、青苗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调查。(7)工程所在地拆除建筑物、拆迁电力、电讯线路等补偿费调查。(8)工程所在地路线交叉调查。(9)工程所在地供水、供电调查。(10)工程所在地临时工程调查。另外,该工程的建设工期、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贷款额度、大中桥的常年最大水位等水文资料都需要进行详细逐一地调查。只有掌握了这些资料才能顺利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
2 .材料价格的取定和计算
工、料、机单价是概、预算文件的计费基础。一般情况下,根据外业调查的资料(包括人工费、材料的供应价格、供应地点、运距、装卸费、运输方式、运输道路状况、铁路通行费、机械使用费及燃料费、用电价格、机械养路费及车船使用税标准等),按照编制办法,计算工、料、机单价。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材料的供应尚未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往往出现材料的供不应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主要材料价格的宏观调控,都给确定材料价格带来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概、预算编制人员对所需材料价格进行多方询价,并对询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资料和对主要材料价格情况及供求发展趋势的了解,确定询价时效和可能发生变化的趋势,使材料的取定趋于合理。在机械台班计价时,电价应根据工地和工程实际情况考虑部分自发电和采用电网电相结合;燃油价格也是影响机械台班单价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要提高其单价的准确性。.
3 .熟悉设计图纸查对工程量
查对工程量时,首先应熟悉设计图纸,包括总体布置图和设计工程量清单。概、预算编制人员应根据定额拟定符合概、预算编制要求的工程量清单,明确所需的内容、深度和质量,要具有自己计算工程量的能力。不清楚的地方,要查阅图纸,并求设计人员帮助。铁路建设工程技术日趋复杂,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日益被广泛应用,概、预算编制人员要认真阅读设计图纸,理解设计意图,要精雕细琢地处理好每一个工程细节,力求做到工程量完整不漏项,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概、预算编制质量。
4.熟悉并掌握施工工艺和工序, 正确套用定额
在定额的总说明、章节说明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一些特殊规定都有详细描述。要在弄清定额项目所综合的内容和适用的范围,以避免重复或漏算,并注意单位与定额一致,避免重大错误。另外,定额中有些项目是允许调整的,可根据工程的工艺要求和结构特点等因素进行,以提高概、预算的准确度。合理地选用定额是为工程定价的过程,因而它是概、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正确套用定额就要求概、预算编制人员熟悉并掌握施工工艺和工序,因为它是影响工程单价和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如在路面工程中,对于沥青路面的设计如果造价编制人员不掌握路面的施工工艺,对于数量表中没有体现的透层、粘层数量经常会漏计,影响造价;而对于桥梁设计中,如果不熟悉施工工序,也因此会漏计,诸如预制场地、张拉台座、轨道铺设、金属结构吊装设备以及现浇结构中支座、临时基础的设置与拆除等数量,所以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施工工艺和施工条件,不能一概而论。
5 .造价分析
为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还要进行造价分析来加以验证。在工程方案的优化方案比选时,造价分析可提供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造价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本身各部位间造价关系是否合理;二是与其他相同或相类似结构工程的造价相比是否合理。具体做法是:将完成的概、预算结果,按结构部位计算出各自的经济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相对应的工程条件和工程量是否符合,把这些指标与其他项目同类结构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合理性,发现突变,要及时查找原因,属于工程量的问题,要向设计人员反馈信息,核对工程量;属于其他原因,要查对材料价格或选用定额等方面是否有误;根据查对结果及时修正并反复分析对比,直到满意为止。
6.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
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在完成概、预算文件后还应进行资料整理,做出造价指标,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门别类地统计,归纳出各项经济指标的经验值,为做好工程造价打下基础,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造价分析的效率和效果。只有不断地收集,科学地整理工程造价资料,才能为今后的概、预算编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铁路工程是线性工程,与大自然接触的点多面广,铁路建设条件千变万化,不仅影响工程技术方案,而且影响工程造价。而概、预算编制是综合各方面知识的一项工作,宏观上到国家的方针、政策、金融投资等;微观上到单项工程数量、造价分析等。目前在铁路工程造价方面有很多新领域、新规定、新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而且造价编制人员还要不断地积极接受继续教育,熟练掌握造价规定,注意积累造价资料,与时俱近,共同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萍,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咨询2012
关键词: 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
0 引言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然而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制度的缺陷,需要从制度和法律规范上加以完善,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同时规范招标程序,以防止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概念
招投标是由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的招标机构通过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信等方式,招标信息,在同等条件下,邀请潜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投标竞价参与公平竞争,由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的招标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对投标竞争者的报价、质量、工期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比较,从中择优选定中标者,并与其签订合同,以达到招标人节约投资、保证质量和资源优化配置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市场交易方式。
对于铁路工程而言,招投标是指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择优选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材料与设备供应等单位,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节约建设投资目的一种建筑产品生产的交易方式。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现行的铁路工程招投标行为主要有通过《招投标法》、《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和《铁路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加以规范。
依照《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的规定,凡属于新建、改建国家铁路、国家与地方或企业合资铁路、地方铁路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施工、监理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重要设备和主要材料采购等项目,达到以下规模和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①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含)以上或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②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③重要设备、主要材料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铁路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由铁路主管部门及受其委托的部门归口管理。
2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意义
我国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相对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管理方法。招投标概念给铁路基建领域带来了重大变化,由依靠行政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转变为依靠竞争承揽任务,由生产型转变为效益型;由只承担路内工程转变到立足铁路面向社会,广泛涉足各种工程建设领域。铁路建设领域已逐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2.1 有利于铁路建设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 从法律意义上说,铁路建设招投标是招标、投标双方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交易的法律行为。所以双方的行为都受法律的约束,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建设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我国铁路建设工程招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制不够完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招投标管理的推动下,更加趋于理性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2.2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招投标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投标人之间的竞争,而其中最集中,最激烈的竞争则表现为价格的竞争。而投标人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在报价、实力、技术、业绩等方面表现出优势。这就迫使竞争者要采用新材料,采取新技术,吸收新工艺,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因而促进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我国铁路建设工程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
2.3 有力的遏制铁路建设领域的腐败,提高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领域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腐败行为的多发区和重发区。我国招投标中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从专家人才库中选取专家进行评标的方法,到纪检监察部门直接监督,保证了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使工程建设项目承发包活动变得公开、公平、公正,有力的遏制了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招投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招投标制度在推进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工程建设领域,通过招标可以达到节约投资1%~3%,缩短工期10%。反而,不严格执行招投标,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往往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规范的招投标活动才能使项目质量得到保证,经济效益才能得以提高,才能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合法权益。
3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假公开招标 在铁道部公布的《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具备相应资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然而,在铁道系统内有不成文的规定,即铁路系统外的企业需要与铁道系统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方能承揽铁道业务。有的施工单位以利益分成、转包工程等好处相许, 拉拢其它施工队伍前来作陪衬,以达到中标的目的。
3.2 “权力标”及“关系标” 《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规定: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事实上,许多铁路项目基本都为内定,少数领导影响招标工作,越权包办工程招投标,有的招标机构等中介组织行为不规范,办事讲人情、讲关系,有的评标人员素质不高,打关系分、感情分,有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一些施工单位承接的工程自已不干,存在着层层转包、层层压价的问题。转包给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历的施工企业,招标单位缺少与工程规模相匹配的工程技术和工程预算人员,标底的编制和审查不够严谨,保密性不强。由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标底保密性不强,经常被泄露,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标底中错项、漏项、重项无法避免。评标方法不够科学。整个评分方法重定性评分多,定量评分少,人情分较重,有些单位甚至着重于报价高低,以取低标为主。这使得投标的单位到处托关系,找熟人,违反了工作的公平性。
4 加强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建议
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正、公开、透明,创造公平竞争的招投标环境。
首先,引入第三方招投标交易平台,还铁路建设部门投资人的角色。铁路工程投资浩大,有时成为权力、资本等诸多力量博弈的焦点,一些工程中的招投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原来的铁道部是自己招标、自己监管。将铁路工程招投标活动交由独立的评标机构进行评标。更进一步,铁路工程应该继续深化招投标改革,引入第三方监督主体,对涉及铁路所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审查。可以提高铁路工程交易的透明度,减少“内部人”的干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也从根本上杜绝串标、围标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常有媒体报道,一些铁路建设施工、监理、物资、服务类招标存在人为干预现象。这其中,固然与招投标程序设置的漏洞有关,但也与铁路部门长期以来自成体系、信息公开不够,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公众只能从铁道部的新闻中了解有关情况,除非极端事件发生,否则很难打破其信息壁垒。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公开披露工程招投标相关信息,不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将成为铁路建设部门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令第8号,2002年8月.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由我国企业负责或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木和水利工程领域[1]。在该背景下,为了使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前后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实施面向高速铁路的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现已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面向国际化高速铁路的优秀工程师。为了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服从学校“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点,正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铁路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教学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于1958年成立,是我国非地质院校第一个专门为铁道部门培养高级工程地质技术人才开设的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遍布铁道部、交通部各大设计院、工程局、管理局,承担着重要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参与了宝成、成昆、襄渝、贵昆、南昆、京九、西康、京沪、京津、青藏、厦深等铁路的建设[2]。“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专业的重点课程,其全部教学内容和暑期实习都与铁路建设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研究与解决铁路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应用性科学。例如,1959年和1960年本专业师生对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广元段和鹰厦铁路的路基病害进行工程地质普查。既解决了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路基病害问题,又锻炼了教师和学生[2]。目前该课程主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和评价,特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状和加固处理,地下洞室和地基基础等内容,并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教学模式[3]。面向铁路建设,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协同发展,即从理论出发解决工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又从生产中吸纳工程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
三、“铁路工程地质学”的教改必要性分析
虽然以往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短期的地质实习为主要传授方式,效果不够明显[4],往往出现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再经过单位入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地质学”课程教改已经迫在眉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教材内容陈旧目前使用的《铁路工程地质学》教材为1990年6月编著,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为我国铁路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内外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更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出现,工程地质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更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出台,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公布都对教材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培养已由原来单一的面向铁路系统而逐渐转为公路、水电、机场、码头港口、市政工程等领域,也促使《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如水电工程地质、水库区工程地质等方面内容,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不同类型工程地质所涉及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成果要求等知识。所以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必须大大深化复杂地质条件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水平,不仅使该教材成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科书,而且还尽量成为一本工作手册型的成果书籍。目前作者和其他教师们正在修编该教材,吸纳了大量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等)。2.教学模式落后传统“讲授—记忆—实习—考试”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注重学生地质基本知识的获得。虽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知识输出的效率,却忽视了学生接收并消化知识的程度。在知识尚未巩固之时进行实习,多数学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成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考试更是临时抱佛脚,对知识进行简单拼凑,应付了事。这种缺乏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顾,最后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铁路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两方面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按照当代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章节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对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形成自我奖励、自主学习的倾向具有重大意义。
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等。而这些又依托感染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手段来实现。并注重根据学生毕业后发展质量的反馈信息来改善教学模式。
1.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地质技能,但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地质知识的领悟还不够全面,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工程,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学生几乎没有直观的映像,更谈不上理论指导实践了。因此,在课程绪论部分就应当清楚阐述工程是什么,地质工程是什么,地质条件与工程如何相互作用、涉及哪些内容、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手段解决、目前的发展趋势等等。例如,笔者在课程中采用了《建筑时空》节目关于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的视频资料,既直观地说明地质与工程的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工程地质问题出现与解决整个工程处置的演化过程,为今后的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工程地质学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与实验等技术手段来调查、研究、解决各类工程活动,为合理选址、设计、施工与运营服务的应用地质学[5]。为了突出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工程手段和分析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在课程内容上,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2)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3)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4)从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科技创新实践为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战平台,从实践上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将课程知识与科技训练项目结合,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工程思维方式,建立工程实践观念。同时地质专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构建与其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陆地交通抗震及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把实验教学课程植入,促进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融合。该项举措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等必须依靠实习教学。所以,工程地质实习作用不可替代,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6]。然而众多高校的实践环节,学校承担全部任务,教师扮演了太多角色,很多时候实习就是室内教学搬到了室外,虽然学生通过实习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但是仍达不到工程师培养要求。因此,除了暑期实习以外,还应当适当增加寒假实习。可以校企联合,学生直接去工程所在地实习,身临生产第一线,培养多方位的感官认识,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5.教学组织设计(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设疑式、讨论式、考问式与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方法[5]。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践行知行统一,将知识实验、科技创新、技能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例如,讲到我国四川山区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时,先放一些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结合学到的力学和地质知识,思考与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灾害,从而培养学生地质问题综合分析提炼的能力。最后通过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来选择最优方案实施。(2)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后习题或者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地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6.外部激励邀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如请著名滑坡专家许强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总工程师来校上课,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使学生学到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7.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1)考核依据。地质工程专业现场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出勤、工作表现、鉴定材料、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及其他材料和成果。(2)考核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不搞“一刀切”。学生可以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可以提出产品(广义的)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也可以提供其他物化成果等等。(3)评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等级分制和综合评分办法。由双导师或导师小组按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学生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应当“补课”。学生成绩优秀的,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推免攻博,或者可以根据本人意愿推荐就业。
五、教学实例展示
当课程结束地下洞室这章内容时,以中国高铁国际化为背景,引入跨洲际高铁建设的蓝图。密切联系隧道工程特点,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修建隧道的整个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例如:白令海峡隧道是一条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拟建海底隧道,整条隧道长104km,预计这条贯通欧亚美三洲的铁路将在2030年竣工。隧道完成后可以消除在白令海峡航行的危险,同时大大提高人财物运输的效率。首先,教师抛出问题:在修建海底隧道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接着,学生自行组队,通过5分钟的自由讨论,纷纷阐述己方观点,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概括并罗列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学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思维非常活跃,共总结出如经济效应、设备测量、应急救援等38条考虑的方面。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将其重新分组,具体分组按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管理运营方、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划分(表1)。教师进一步要求各组学生从黑板上的38条筛选出与自己立场最为密切的内容。完成之后,由每组代表轮流发言,阐述本方应尽的职责及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将各方联系起来,依据现实情况,分析各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由点及面,将原本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从本次课堂教学,可以总结出课程教改的几点优势。第一,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结合当下最新隧道工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运用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全面严谨的能力。第三,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清晰定位,一方面加深了解自己角色的性质和职责,也可以明确认识到其他角色,包括角色之间的紧密关系网。这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的勘察、设计、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第四,将复杂的工程先细化,再系统化。工程涉及财务、安全、进度、质量、管理、法律、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此次课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之下,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完整的归纳与分类,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也为之后参加工作和参与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improved soil,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ement improved soil as the roadbed filler of high-speed railway.
关键词:水泥改良土;动力特性;高速铁路;路基填料
Key words: cement improved soil;dynamic characteristics;high-speed railway;roadbed filler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00-02
0 引言
铁路路基基床而言,除了承受上部结构的静荷载外,还要受到列车东荷载的反复作用,因此,在高速铁路路基基床底层改良土的设计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准静态设计,只分析静态指标,还应考虑其在列车动载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本论文研究了水泥改良土作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时,其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探讨了水泥改良土作为铁路路基基床填料的可行性。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备和工作原理 本试验仪器为DDS-70型振动三轴仪,实验系统包括压力室、激振设备和量测设备三个部分组成。
动三轴试验原理是将一定密度和含水率的试样在固结稳定后在不排水条件下作振动试验。设定某一等幅动应力作用于试样进行持续振动,直到试样的应变值或孔压值达到预定的破坏标准,试验终止。记录试验中的动应力、动应变和孔压值随振动周次的变化过程线。采用多个试样得到动应力和破坏周数的关系曲线,即动强度曲线。
1.2 试验参数选择 铁路荷载是一种动荷载,我们在试验中用正弦波来模拟,加载的频率与列车的长度、轴距及运行速度有关,本次试验正弦波的频率取5HZ,即按列车时速为160km/h考虑。
1.3 试验材料 试验土样取自洛湛铁路永州至岑溪段,土样深度为地表以下2~5m。土样定名为粉砂,填料类型为C类。对土样加入5%的水泥进行改良。改良土的干密度为1.68g/cm3,含水量为17.6%,黏聚力151KPa,内摩擦角35.5°。
1.4 试验方法
1.4.1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试样按照《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10)制备,试样直径39.1mm,高度80mm,具体方法按照该规程第18.3.3条的规定进行。
1.4.2 试验过程 试样在仪器内安装固定后,先向压力室内施加一等向围压σ3,然后再在轴向施加静压力σ1,待试样固结稳定后,轴向施加等幅正弦动荷载±σd。本次试验加载的正弦波频率为5HZ。本试验是在不排水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结果见表1。
1.4.3 试验结果分析 水泥土的动应力(σd)-动应变(εd)关系,见图1。
如图1所示,水泥混合土的动应变随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加,开始时,动应变随动应力的增加,增大的幅度较大,随着动应力的增加,动应变增加的幅度变小。随围压的增加,临界动应力值的增加幅度较大,相应的应变值减小。初始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后塑性应变逐渐累积,曲线斜率逐渐增大,动应力愈大,同一围压下,动应变也愈大。根据实验,σ3为50KPa时,临界动应力值约为140KPa;σ3为100KPa时,临界动应力值约为210KPa;σ3为150KPa时,临界动应力值为约400KPa。
2 结论
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动荷载幅值的大小为100KPa,根据国内外既有铁路的实测结果表明,基床底层顶面的动应力幅值为50~85KPa。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围压为50KPa的时候,水泥改良土土的临界动应力达到140KPa,可以满足路基基床表层及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填土的强度要求。而且本次试验采用的试件养护期为7d,水泥土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但增长量很大,所以临界动强度还有提高的空间,约为30%~40%。所以对于掺入5%水泥的改良土,从动力学方面来说,完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广庆等.高速铁路路基改良土的有关问题[J].铁路标准设计,200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