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体育文化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涵养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结语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论
将快乐体育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来看,它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乐好、好学,快乐学习,最终达到育体、育心的双重功效,并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从教学关系方面上看,快乐体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体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3)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它所提倡的是一种快乐的、终身的体育,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身体共同发展,它应该是集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于一体;
(4)从教学的组织上来看,虽然“快乐体育”提倡的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但不意味着是一种松散的教学氛围,要做到“宽而有序”,要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但不可过死,要能够合理地把握、组织教学;
(5)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看,体育教师必须解放思想,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创造性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2快乐体育实施原则分析
2.1教育性原则
要努力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要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审美素养。快乐体育还是以学生的好学与乐学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2.2平等和谐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及人格的发展,不能搞特殊化,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幼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构建出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情境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以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相应的氛围当中,快乐学习。
2.4趣味性原则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入境动情的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活动,提高运动技能,体验进步与成功的乐趣。
2.5激励性与实效性原则
在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不仅要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而且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要教学活动当中,要做到正确诱导和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去。
3学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分析
3.1快乐体育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对其传统的“本位观”与“技能观”进行调整,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课程活动较累,使得学生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因此,实施快乐体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3.1.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的培养我国的学校体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以一种被动的状态参加体育活动。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一种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进入大学,学校进行的都是这种教学模式,这样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兴趣。除此之外,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作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自然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1.2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严重脱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制订上。在体育课堂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大众运动项目。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活动,让学校体育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体育。
3.2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分析
3.2.1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富有形象性以及感彩的氛围当中,这对加深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节化,教师与学生分别饰演故事情境中的角色,对于加深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3.2.2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法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并且大量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便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3.2.3游戏教学法通过实践发现,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也更乐于接受。现如今,游戏教学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人们更是加深了对体育游戏的关注度,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一、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开始、准备动作、基本动作和结束等部分,模式死板而固定。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乏味,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难以提升教学效率。第二、轻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小学体育老师一般都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要求,没有实现分层次教学。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体育教学要求动作统一,让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情况,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三、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育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以小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没有对学生的需求、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是通过体育课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标。这种囫囵吞枣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进而教学效果较差。
二、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得到情感体验。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并不只是依赖生动、故事、游戏等方式,更要求教师运用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和智慧的语言来实现的。首先教学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求知欲。其次要让师生的关系更和谐,老师不但是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互动互助,鼓励学生的进步。最后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率
教师要适度、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引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体操和田径等项目,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虽然完成教学内容并达到标准,但心理上没有真正吸收和接受。应该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增加健身、娱乐等内容,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学生锻炼方式,丰富其社会知识,提高其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1.有目的地完成教学
初中的升中考就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大目标,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们并不能到了初三要毕业的时候才去强化训练,这样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力和身心上承受不了,导致对体育完全失去兴趣,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把升中考的体育项目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早早明白这就是要考试的东西。比如200米短跑,中考必考科目,而且新课标就有明确要求,起跑方式、怎样呼吸、动作要领等都有要求和指导。我们除了平时加强掌握动作技术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短跑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这样既普及了短跑,又突出运动能力好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潜力,以点带面,短跑这个项目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2.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
(1)鼓励法。在我们日常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第一要素,因为如果学生不够主动,教了也是白教,那还不如给他们自己玩。只有在平时多了解了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多加以表扬,多肯定和承认他们,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良性刺激。学生有信心了,上课的兴趣也就来了,那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没有什么问题了。(2)游戏法。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和游戏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我想,学生对于“玩”来说,就是发挥他们的天性,这样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也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得到了锻炼,也加强了情操的陶冶。体育教学的游戏化,直接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玩”到了,又得到了锻炼,不知不觉就完成教学任务。
3.调整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利用各种各种资源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就是财富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健康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是越来越大,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体育则是健康个体的源动力,学校在创导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但在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不难发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处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于是家庭体育应运而生,体育不应只限于学校生活之中,更多的是家庭生活中。
家庭体育对学校体育是补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只有促进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家庭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家庭体育是21世纪群众体育的一种新形式,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率达39.37%,其中城市家庭占41.18%,农村家庭占38.08%。农村家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他们大多数选择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街道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但在这种看似火爆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观念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中国传统的养生习惯是"静",这一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及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都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加上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制约了人们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2人们经济力量的影响
体育是休闲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只有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对体育的投入。这也是大多数农民家庭无法涉足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体育设施与人口相比严重短缺
我国的正规体育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6m2,有些小城市就没有体育场馆,只在城市的一角隐约可见一点健身器材。而农村虽然地方充足,但没有财力打造体育场地。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家庭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大力发展家庭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体育的意义,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接受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2.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
2.1终结性体育教育现象突出
一般而言,我国青少年要在学校接受几年到十几年的基础教育,系统的体育教育一直贯穿其间,因而脱离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青年人理应最具成为体育人口的先决条件,而事实情况却相左。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表现为"终结性体育教育",大多数学生自离开学校之始就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相揖别,十多年体育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短暂回忆后的句号,再无延续。作为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本应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相互脱节,使许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便离开了体育。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亦是造成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状况的主要原因。
2.2学校体育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据调查,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75%在学校,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然而,受先前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的单位性,社会管理的封闭性,体育场地的建设自然被圈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为学校所独用。同时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场地设施的使用因节假日和学期的结束而终止,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占全年近一半的时间里闲置不用。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就出现了一方面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严重紧缺的矛盾现象,造成了社会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3.1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相互渗透
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体育担负重任,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必须发生根本改变,更新观念,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学生的家庭,改革活动课教学模式,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其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家长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拓宽体育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2中小学体育与家庭体育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能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场地设施,学校体育促进了家庭体育的发展,增强了家庭体育的活力;家庭体育为学校体育奠定基础;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的结合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需要,要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就要做到: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宣、强化家庭体育观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活动;构建学校、家庭体育协调中心,形成畅通的运行机制。学校的体育场馆向家庭开放,打破校园界限,开放课堂;学校运动会设立家庭项目,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达到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互动。
3.3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相互影响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基础,又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史,应与家庭体育紧密相连。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使终身体育观念变成人类的共识,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同时,由于家庭体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容易地坚持体育活动。可以说,家庭体育又为学生实践终身体育观念提供了便利。因此,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生成能够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家庭体育又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4.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此举对于改变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2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4.3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互补
学校体育场馆修建的局限性和使用的时段性与社会体育场馆紧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完全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对于修建体育场馆受场地、资金限制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修建场地,并在使用和管理工作上做出合理的时间调配,对于使用尚未有余地或开放程度低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争取向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随着学校在经济上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可充分发挥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和重建,建立准经营型体育场馆设施以低于商业性经营的收费标准向社会开放,既能缓解社会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又促进了学校体育自身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曹士云,等.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2).
[2]方新普.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3-955.
[3]杨枭.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5-77.
[4]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9(6).
[5]万修伟,宣海德,等.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5(4):112-113.
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也意味着社会中的劳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它体现了社会生活及生产水平的总体进步。城市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他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制造了更多的不利因素。曾有学者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明显加强,使得城市规划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就包括对休闲体育的规划,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休闲体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重要。但为了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城市休闲空间。而现在这种问题却难以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因为人口较多,交通堵塞,环境质量差及空间拥挤等问题,导致城市休闲规划严重受阻,大多数人有时间却没空间从事体育活动。当然,理论上讲,这与当时人们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休闲体育观念上的认识有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市中的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休闲体育业与城市化的发展
罗歇•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人们娱乐精神的成长,城市作为娱乐发展的根源及基地,为人们进行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项目选择。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原先的以密集型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工业化农业形式,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其次,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断吸引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疯狂追逐多彩的新生活,他们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最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变得逐渐密集并形成一些小的城镇,他们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采用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镇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的城市。在这种城市化演变过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上逐渐彼此依赖,很长时间以后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节奏化和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法定假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使得大多数人有了想要休闲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可能。
3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当代,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种竞争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人们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得不进一步完善和改变自己,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会被大量占用。话说回来,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使得人们疲于应对,这也阻碍了人们从事休闲体育的潜在可能,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人们不得不去接受新知识和新挑战,迫使自己在余暇时间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这也间接影响了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4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使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生产推动消费,消费促进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日用物品的不断更新,人们便已习惯某一层次的生活水准,为了保持这一“水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更多的工作,进而在循环往复的情况下,人们的休闲活动便被不断挤压和忽视。
5行业中工作时间的延长
自20世纪以来,人类从事休闲体育的时间便有所减少,但没有相关明显的数据资料能够证实这一问题,而关于二战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缩短倒是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如今,在所有行业中,服务业占到了8成之多,这些行业因为要做正常工作以外的很多琐事,所以常常有加班加点的时候发生,这一因素必然导致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减少。
6失业者待业时间过长
21世纪,许多国家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人口失业问题。资料表明:这些国家中,至少有两成的失业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有时甚至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劳动者有更多的悠闲时间去享受生活,但却没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以及没有足够多的财富去享受休闲生活,这也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7网络游戏的冲击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河**学院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构建其单项体育俱乐部及俱乐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方法、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为河**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体育俱乐部起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中,到现在已走过十几个年头。可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校体育界争论较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研法,对部分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河**学院体育教学实际,提出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体育俱乐部管理、运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河**学院2006级学生发放体育兴趣与体育基础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回收率92.61%,有效问卷85.80%。
2.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体育类刊物、杂志和网上查询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文献资料近百篇。
3.访问调查法。2006年10月全国高校体育研究会(深圳大学召开),对部分专家、学者调研了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发起的最早,它以延伸和补充体育课教学、拓宽学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的组织形式是由学校提供体育场地、器械,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活动,完全由学生自愿参加俱乐部的活动,除运动训练俱乐部外,由学生管理,实行有偿收费管理。
课内体育俱乐部是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诞生的,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以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课内俱乐部基本上采用“3自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而提出的,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社会能力为目标。它是以专项课、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其评价也是课内与课外各占不同的百分比。
2.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不利于学生管理。文献调研显示,体育俱乐部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参加者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时间,结果有的时间段学习人数较少,缺乏学习活动气氛;有的时间段学生人数又相对集中,多时可达到百人,造成有的学生没有活动的场所,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无法掌握,学生逃课、冒名顶替上课、替考的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是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不具备实施这种松散管理的素质;有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对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习、喜欢什么项目、这个项目的健身价值不了解。
(2)场地设施不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指导下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距离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除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基本能保证教学外,其它项目的教学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拳击、散打、体育舞蹈等尤为突出。分析发现: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不成比例;高校体育改革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脱离了学校实际情况。
(3)影响教学效果。宁波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果显示:教师比较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俱乐部的指导工作轻松。学生多数满意,因为俱乐部新颖、自由,但普遍认为“得到了锻炼,几乎没学到什么”。“3自主”教学模式规定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造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多选择室内、轻松、没有对抗的项目和耐力练习,其结果影响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体能素质的提高;由于随时更换学习内容,学生没有系统掌握一、两个体育项目。
(二)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1.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它的教学特点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需求性、学习效果的行为性。它的管理特点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学生自愿与学校要求相结合。它的职责范围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教授专项技术、技能,组建校、系级代表队,组织学生活动,承办校内、外比赛。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其次要考虑学校可供俱乐部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器械和教师;第三要结合体育课所开专项项目。河**学院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结果是:乒乓球(81.33%)、篮球(74.86%)、健美操(69.14%·)、交际舞(62.55%)、武术(53.21%)、足球(48.74%)、网球(45.32%)、街舞(44.67%)、轮滑(42.71%)、拳击(40.33%)、排球(39.87%)、形体健美(36.81%)、体育保健(25.97%)、瑜珈(22.93%)、田径(3.4%)。河**学院现有篮球场l4个、排球场lO个、足球场2个、网球场2个、乒乓球室3个、室内健身房3个,有足够的体育活动空场供轮滑、街舞、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进行活动。体育系在册体育教师41人,外聘教师l2人;有34人能担任3个以上项目的指导,有5人能担任2个项目的指导,有2人能担任1个项目的指导。目前河**学院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轮滑、散打、交谊舞、体育保健等专项课。为此,河**学院应成立3大类l4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见图1)。
3.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单项体育俱乐部管理是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任何事物的管理都应该以系统原理为基础,人本原理为核心,效益原理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因此,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把管理人员的组建和分工、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效果,统一到俱乐部的评价和奖惩机制上来,形成一套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各级管理部门职能如下:
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对“河**学院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与实施”进行可行性论证,监督实施。
教务处:负责建立学生信息库,安排学生网上选择单项体育俱乐部,大三、四学生成绩存档。
体育系:负责审批和监督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场馆使用时间,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处、团委:协调学生会与俱乐部活动计划,与俱乐部协办各种竞赛、表演活动。
公体教研室:负责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成立体育俱乐部总会;培训各单项俱乐部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员;检查单项俱乐部活动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收集各俱乐部活动记录、考核结果。
体育俱乐部总会:负责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制定各单项俱乐部章程,制定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定期检查各计划实施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
单项体育俱乐部:负责制定本俱乐部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检查会员活动情况,收集会员意见,并向总会提出改革建议;登统俱乐部会员的出勤情况,做到每天有记录,每月有统计,每学期将统计结果上报公体教研室和体育俱乐部总会;组织会员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
4.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每个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既要符合各类俱乐部和项目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有所收获。通过对河**学院学生体育基础进行调查和对上述3类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出各类俱乐部主要教学内容(见图3)。
5.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单项体育俱乐部组织方法应按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所指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在总结我国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学院实际情况创新构建“3规定”与“3自主”的教学形式,规定是在学校基本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制定的,自主是在规定前提下的自主。
“3规定”是根据学院教学安排规定俱乐部活动时间范围(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周五、周六晚上);规定单项俱乐部范围(上述13个单项俱乐部);规定每人每学期参加1个俱乐部,大一、大二有体育课的学生,选择课上所选项目。
“3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某个单项俱乐部,选择该俱乐部的某个级别,选择参加俱乐部的学习时间。
每个单项俱乐部均采用分类教学方法,按会员的专项基础水平、所需知识、活动方式、所达目的,分成2—3个类型,分别安排活动时间。每个俱乐部的各类型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骨干辅导、自由学习3个步骤。
6.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成绩评价体系。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检查学生学习和俱乐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单项体育俱乐部成绩评定应包括:专项提高幅度、学习态度、出勤次数等3个方面(见图5)。为了避免考试的随意性和人情因素,各单项俱乐部成立考核小组(指导教师、体育骨干、俱乐部管理人员),分别对该项俱乐部会员的专项提高幅度和学习态度进行考核。由各俱乐部管理人员根据会员实际出勤状况客观地对出勤次数进行量化评价。大一、大二学生专项部分的考试,随课堂教学进行,学习态度、出勤次数按实际情况另加3—5分;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其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按选修课要求算作学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