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1

“移情”本是美学术语,指审美主体把情感渗透到审美对象中。后来该概念被应用到修辞学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美国学者B.DRuben提出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交际的七个要素,这其实就是移情下的交际过程。在国内外语界,何自然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移情”的概念,即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动对话和平等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人们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自身文化固有的思维定势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判断别的文化中的事物,有时难免怀有民族文化优越性的倾向,将本民族文化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而且希望得到来自客体文化的人们的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有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或冲突的事例。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效果的因素有多种:交际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合作态度,良好的语言习惯,移情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移情能力,通过移情可以克服面对陌生人和环境的焦虑、恐惧与偏见等心理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因此移情能力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重要条件。文化移情可以克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文化移情的前提是熟悉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而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并愿意进行换位思考。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既要表现自己的文化,也要适度地顺应对方的文化,为文化移情创造条件,以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事例中都含有文化移情的成分。随着交通通讯科技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影视剧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机会也日益增多,而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同样需要跨越交际障碍,因此研究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很有必要。

二、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移情

影视剧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展现特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使观众感触到直观的文化;作为文化传媒形式,它集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于一身,可以雅俗共赏,影响广泛。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时,由于受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认知等方面差异因素的影响,异域受众会对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思想主题或艺术表达形式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影响传播效果。在2013年11月北京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论坛上,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遭遇文化壁垒,有些在本土大获全胜的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由于自娱自乐、晦涩难懂、价值观模糊以及不善讲故事等原因导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屡屡受挫。因此需要研究国产影视如何穿越文化障碍,达到东西方文化与审美认知的融合,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从接受心理上看,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情感相通、观念相似和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信息,因此,要让中国影视具有吸引力,我们需要了解目标观众的审美认知心理和艺术欣赏习惯,创造文化认同,以全球化视野观照中西文化差异,用国际视角阐释中华文化精神,拍摄融合目标市场文化需求的影视剧,克服跨文化传播的屏障,也就是适当进行文化移情,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路子,寻找与世界电影的文化共性,减少文化折扣,有利于影视作品被海外观众认同接受。在影视艺术的文化移情方面,好莱坞电影的思路和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好莱坞电影经常借用外国文化题材,在国外取景拍摄,表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电影既满足了自己国内观众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让场景拍摄地的观众倍感亲切,从而消除了异域传播的文化障碍,为电影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好莱坞这种文化移情策略提高了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了销售市场。华语电影成功使用文化移情策略的当属李安导演,他执导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等影片在国际市场大获成功。他熟悉西方文化与观众的欣赏习惯,能以国际视角诠释中华文化精神,他在处理东方题材影片时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欣赏眼光,他在处理西方题材时,又以东方的视角加以适度的改造,使之既为东方人所接受,又让西方观众觉得新鲜,李安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一起的电影文化,可以说是其电影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移情策略

就像陌生人进入到一个他者群体需要收敛他固有的个性一样,中国影视走进异域文化,也要适当采用文化移情策略,顺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选取能够激发国外观众对我国文化产生共鸣的视角,消除跨文化传播障碍,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正如在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所说:“中国电影要讲全世界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传播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寻找人类精神价值的中国表达。”那么,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如何进行文化移情呢?笔者认为文化移情应从影视剧的文化题材选取,思想主题表达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进行,精心选择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影视题材,在主题表达和审美认知方面适应目标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艺术与思想的共鸣,从而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屏障。

(一)题材的文化移情

题材的文化移情指选择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独特的中国文化题材,用中华文化符号诠释人类共同关心的思想主题。西方人偏爱观看反映动物、自然和生命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制作影视作品时,为了保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重点选择能够体现自然美、人性美的题材,反映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战争问题、种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老人问题、青年问题、妇女儿童问题、人际道德关系、婚姻家庭伦理等等。目前我国影视作品亟须进行题材创新,摆脱拘泥于历史题材,或者因跟风拍摄导致题材相似的现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有许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数的民族英雄、科技文化精英,也有众多普通百姓的题材可以表现,甚至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做法,融合中外文化题材,诠释中华文化内涵。与我国相对集中的拍摄题材相比,好莱坞电影较少表现雷同题材,因为跟风模仿不符合美国文化所推崇的创新精神。

(二)思想主题的文化移情

中外艺术精品无一不是成功歌颂真善美、表现惩恶扬善这一思想主题的作品。虽然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相近,具有追求幸福的相似愿望,中外文化可以找到共通元素,能够共享公平、正义、诚信、善良的思想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百花齐放,思想主题可以,易于引起观众共鸣。中西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交集,如西方文化信奉勤奋尽职、遵守契约、个性解放以及开拓创新等价值观,认同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智、信、勇等价值观具有共核部分。纵观好莱坞的电影,不论何种题材,它们折射出爱、正义和人性的思想光芒,往往集观赏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目前我国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没能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是过多地表现勾心斗角的权谋和阴暗残酷的斗争,导致跨文化传播难以被海外观众接受的现象,《甄嬛传》在美国播放时删去大量的此类内容,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国影视剧在思想主题的表达上不妨学安的成功经验,适当进行文化移情,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表现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如兼容并包、亲和力强的和合思想和中庸之道,反映中华民族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表现中国人民追求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以优秀文化为依托的影视作品,能够反映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进入海外市场后才能赢得文化认同,得到海外观众喜爱。

(三)审美的文化移情

按照德国学者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的接受美学理论,受众的接受能力取决于受众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它们会对受众的接受过程产生作用,也可以说,影视作品的题材与主题表现以及拍摄策略要由话语环境、观众等因素决定,因而影视作品制作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欣赏水平和他们的期待视野。一般来说,西方观众“倾向于喜欢与自身审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单纯直观、沉淀了自身情感体验、易于诱发和满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艺术。鉴于东西方审美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影视剧在艺术风格上应进行文化移情,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审美心理模式,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对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比如中国电影善于创造意境,有如中国的诗歌和水墨画,含义丰富,节奏舒缓,而好莱坞电影擅长叙述故事,节奏较快,风格明晰。我国影视作品可以融合二者风格,故事情节的设计不必太过复杂,但故事要建立在现实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在拍摄历史故事片时,应尊重史实,不戏说,不穿越,否则影响海外观众的理解,甚至可能误导他们,对我国文化产生质疑,影响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四、结语

篇2

1)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跨地区、跨国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了国际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英语文化,因此,重视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来合理的选取英语文化内容并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为英语教育创设良好的分为。在此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来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高校大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语言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阶段,教师则应当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从而较好的实现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应当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收能力为出发点。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重要教学任务的英语教育中,虽然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扩展,但是高校英语的教学课时却没有响应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提高,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认识,同时推动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英语学习观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来挖掘学生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通过实现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够让英语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现,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并提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

4)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将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体验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参观活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以及英语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5)引导教师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汉语环境中,学生本身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很少对这种思维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经常出现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套用到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作出比对,并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作出更加牢固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基础上,才能够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开放且包容的文化观。

6)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差异性做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才视角。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历程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在文化体验、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出发来对母语与英语文化作出比较,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

2重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是连接学生与英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综合素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重视对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自身跨文化修养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准则与英语文化模式,则将难以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作出真正的掌握。虽然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养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经验,针对学生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语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优秀的英语原声电影、欣赏高雅的英语歌曲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来对英语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师要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汉语文化认知与教学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作出改革,从而让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培训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内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学、历史、文学以及地理等多种知识,从而让教师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作出理解与认知。另外,在教师的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有必要增加多远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内容。从而在使教师树立开放且包容的文化馆基础上,对英语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

3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并且教师也愿意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文化教学,从而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旧面临着众多阻碍,这些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已经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材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其中所具有的跨文化教学内容依旧缺乏,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内容层面较窄,并且文化信息也欠缺系统性,虽然这些内容中涉及到了较多的英美文化,但是却没有突出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语言教学内容和文化文化教学内容难以实现紧密结合也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二是高校英语教学时间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高校英语课时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确保学生掌握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素养和英语应用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巩固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用剩下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显然是十分紧张的;三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校英语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做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依然围绕考试的方法来开展,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即便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是却无法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了何种层次,这让教师在下一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出现了依据确实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针对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阻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解决:针对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来进行高校英语教材的编撰,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组织具有较高英语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素养的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篇4

关键词:全球化;商务英语;实践性;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国际业务交往的密切往来,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不同,商务英语更加强调英语在国际商务往来中的运用。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方式外,商务英语由于其对象都是外国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地理、风俗、历史、法律、习俗、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因此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如何避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商务英语在实际运用之中,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商业交往,其主要目的是要为自己所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误差。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问题的表现

商务英语交流中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而跨文化问题在商务英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交流方式差异

正常的商务往来活动一般包括两种交际行为,一种是语言交际行为,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国的语言交际行为与很多国家的交际行为都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的传统交流方式一般比较委婉,而且在进入正题前双方会聊一些看似与商务活动无关的话题,继而慢慢的将话题引入到商业活动交往之中。但是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明显的是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追求自由的文化,并且受到“人文主义精神”中探险思维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欧美人习惯于直接引入正题,在商业活动交往中亦是如此。这就导致在于中国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方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交流过程拖沓、浪费时间。还有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在发现对方错误或是有不满意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一种比较委婉或者看似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但欧美人一般语气、用词比较直接,会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双方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商务英语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

除了语言交际行为外,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商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所在方获得利益最大化,因此除了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交流方式的差异。例如在欧美国家的交流方式中,他们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直直视会带来一种压迫感,甚至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也有可能认为中国人不敢直视双眼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对商务活动成功的信心大打折扣。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是我们在跨文化问题中最常见的表现,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的限制,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及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精髓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还出现“儒商”一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是“一个注重形象思维、综合思维、整体思维的国家。而英语国家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思维,习惯先从个体出发仔细考虑,以小见大,从而掌握整体。”这种差异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除了灵活运用英语外,还需要学会用对方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以此探究对方的真是想法,继而尽可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并且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参与商务活动的相关人员的策略应用产生影响。例如对于中国和美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公司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大局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适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他们更注重细节问题,认为细节决定了一切。这就导致在一些国际合作中,中国公司往往注重最终的合作成果,而对具体的合作过程不太注意。但是美国公司往往会更加注重商业合作合约中的各项条款,逐一核对,确定万无一失后才会拍案定论。这就要求在商务交往活动中,需要和对方一一解释各项条款的具体内容,以增加合作成功的保障。

(三)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国家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商务英语在交往活动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众,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工作和朋友的界限不会分的那么清,甚至经常出现“熟人好办事”的情况。但在很多英语国家,参与商务活动交往的人们会将工作与朋友的界限划得很清晰,工作就是工作,不会因为之前认识或者合作过就会更加偏向你。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商务人员在于外国商务人员交流时,常常会显出十分热情的样子,却没有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而猜测对方是否对自己某方面不满。因此商务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为商业合作的成功奠定基础。

(四)习俗差异

习俗的差异是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各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当然有所差异。

例如在时间方面,很多中国公司在时间上并没有过于注重,然而很多外国公司对时间尤其看中,目的性强。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迟到,而且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会直接切入主题。其次,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衡量标准的不同,很多中国公司更愿意从常规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很多英语国家更愿意直接走法律途径,通过法律来决定谁是谁非。这是很多中国公司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而且在一些日常交往的习惯中,不同国家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印度人的习俗中,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这与中国的习俗正好相反。那么如果在于印度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与对方沟通好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以免造成商业误差,带来损失。

三、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目前存在问题

跨文化差异问题在商务英语的交流过程中频繁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无论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公司中的人才培养来看,大多不注重对跨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就导致很多商务人员可以熟练的用英语与国外公司人员交流,但却有时候因为忽视跨文化问题而带来一些误差,继而导致合作不顺利或是直接带来损失。

(二)具体培养方式

首先从高校的专业培养来看,现代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商务英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中的专业培养来看,应当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课时教学,在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堂情景式教学,模仿现实中的商务活动交往。并且教师可以把跨文化交际容易出现的问题融入到情景教学中,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现实的人才培养来看,很多公司中的商务英语人才并不完全都是相关专业出身,有的是英语水平较高而进入公司,但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员也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对人才进行再培养,强调跨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将实际的案例展示给相关人员看,让他们感受到由于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环境,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跨文化交际问题。“想要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就要对使用目的语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对语言的误解,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过去人们认为商务英语只要熟练掌握英语沟通技巧即可,但是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往来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共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增加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间商业合作增加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

篇5

1、覆盖面广

国际旅游、求学、公干等项目人数剧增,出入境人数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比增加37%。仅春节和黄金周,出境人数就赢超过150万人次。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使外企供职和聘用外籍人士成为常态。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承接大型的国际高峰会议,ALPC、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APEC会议等,覆盖范围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时代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的使用,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它是时代的产物,应市场的需要而生,应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媒体文化、商务交流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范畴。因为,懂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最为常见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视阈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路径分析

1、丰富教学大纲,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教学有理有据

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侧重于英语的学习,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材编写方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给定的教学重点内容等等,皆以英语培养为主,以交流为辅,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将跨文化能力素质提升明确纳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之中,提升教师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给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明确目标,端正认知,才能完成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文化内涵的培养、跨文化敏锐性的训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改变。否则只能说起来举足轻重,做起来松松垮垮,甚至无视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沦为空谈。

2、突出文化导向,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加筹,教学有章可循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只是符号。文化视阈下的语言才赋予了语言灵魂和家园。结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显各自的特点,发挥特长。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挑战,是革新的重要举措。语言一直在英语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力,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丰富,而跨文化的技巧尽管与语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从文化积淀和授课技巧角度而言,则远远不够。要将语言和文化合二为一,要多方借鉴,多元发展,突出文化导向,设定情景,加大商务英语训练力度,灵活多变,不断研究、丰富和实践,为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3、注重科学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助力,教师训练有素

尽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初见起色。在国际上,我国的商务英语影响力度和科研成果,远远不及美国。就亚洲而言,也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借鉴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体验商务英语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商务英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教师境外交流的学习机会,公派年轻教师融入英语国家,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诠释文化、传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国的外教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以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差异互补。

4、功夫在诗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理论联系实际

篇6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餐桌礼仪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如今,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使交际失败。

我觉得现行的九年义务中学英语新教材具有知识性以及趣味性,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 打招呼可以用:“Hi, Jane!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 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在国外,小孩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但在中国,小孩直呼父母、师长的名字是没有礼貌的,是不被允许的。

2.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3. 初次见面(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在日本和韩国,人们初次见面通常是鞠躬(bow),而在美国、墨西哥则是握手(shake hands),而在巴西,人们初次见面是亲吻(kiss).(人教版 《英语(新目标)》九年级下册 Unit 12)。

4.时间观念(Sense of time)。在哥伦比亚,人们对时间观念比较随意,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他们家吃饭,晚一会儿到也没关系。与家人和朋友相聚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通常人们就是随意去朋友家串串门,而很少预先约定去见朋友。人们常常只是去市中心逛逛,尽可能多地见些朋友。而在瑞士,守时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瑞士是钟表之邦。如果有人和你约定4点钟见面,你就得4点钟赶到。即使只迟到一刻钟,对方也会不高兴。另外,拜访朋友,一定要预先电话约定,人们和朋友见面通常是有计划的,人们总是预先安排好一起娱乐或外出。(《英语(新目标)》九年级 Unit 12)

5.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在美国,不能直接用手吃饭,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在巴西,每次喝东西后要用餐巾揩嘴。在日本,有时吃面条发出声音时可以的,尤其是当你吃面条时,这表明你喜欢这种食物。把筷子插到食物里是粗鲁的,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在吃饭时,只有父母可以说话,小孩子是不允许在餐桌上边吃边说会的。在法国,不能把面包放在盘子里,而应该把它放在桌子上。除了面包可以用手拿以外,其它食物都不能用手拿,哪怕是水果!(必须把水果切开后用叉吃),不能说“吃饱了”,这是不文雅的。如果真的吃饱了,只要说声“太好吃”就行。另外,把手放在大腿上是不雅观的,要一直把手而不是肘放在桌子上。(人教版 《英语(新目标)》九年级 Unit 12)。

篇8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