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0: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跨文化营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绪论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硬实力”逐渐转化成“软实力”,“软实力”在国家力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软实力,不仅是一种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种向心力。
电影诞生百年,一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电影承载者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传达着这个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国家族民族的文化安全乃至核心价值构成了威胁。进入21世纪,电影在全世界的传播处于不平衡的竞争状态,特别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在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文化统治。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宗教仪式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输出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世界行销的产业战略,已经成为多是国家民族电影生存的最大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其他电影若是国家及地区都有民族电影生存的危机意识,开始进行本土化大战战略探讨。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象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肯定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中国特有的东方美学风格等文化差异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市场期待。虽然具备以上优势,但中国电影作为国家“软实力”还是处于弱势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特别是在电影的对外传播与竞争中,中国与那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除了有外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因外,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也是导致市场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尽管中韩两国电影的产业发展进程存在很大差异,但同处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两国电影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两国电影的比较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也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具有哪些先天优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会经历哪些困难,中国电影该如何走向世界,本文将通过与韩国模式的对比探索一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
第一章电影跨文化营销概述
第一节世界市场电影跨文化营销
一、何为电影产业
在进行电影跨文化营销策略的分析之前,首先要知道我们研究的主体——电影产业。那么什么是电影产业呢?
所谓电影产业,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产业分支,是利用生产和组织模式来生产和传播、流通,为会社提供舞台化的电影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一种社会产业。电影本身的商品和服务属性,注定了必须要采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将它推向市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提升票房价值,并在这全程的营销活动中形成以应聘为中心的品牌,再用这个品牌来带动电影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另外,在电影制片、发型、放映及后期等一系列的营销运作中,吸引目标客户的目光,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和知名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由此可见电影产业营销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企业重中之重,涵盖到电影产业运作流程中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忧外患”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电影产业的跨文化营销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竞争力,以及国家软实力未来的走向。
二、何为电影营销
电影营销可分为三个层次:电影产品的营销,电影品牌的营销和电影行业企业文化的营销。电影的产品营销包括电影产品质量,宣传策略,定价,院线等方面,主要通过电影的拍摄制作,上映当期设定,票价策略制定,终端院线管理,广告宣传,促销推广等方面来实现的,这是最低层次的营销。
电影品牌营销本质上是电影媒介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受众心目中的品质评价以及这种品质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它具有文化独特性,效益综合性,品牌延伸性和消费忠诚性等特征。如何塑造以及经营电影品牌,这是一个在中国电影营销发展中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电影品牌营销也需要受众为中心,借助一品牌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手段,通过对电影品牌定位、推广、维护以及品牌延伸这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②
电影企业文化营销,就是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特色来强化企业形象以及企业的营销特色,通过电影营销行为来传导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化来完成对企业形象的塑造。③
三、好莱坞电影跨文化营销
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30年代,美国正度就意识到,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都不仅具有产业意义,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矿大经济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做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二战以后,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拿出部分资金来对好莱坞影片出口海外进行支持。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不仅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还因为它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营销。跨文化营销比国内市场营销更具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美国每年发行影片数量在450到500部左右,约有12部影片国内票房超过1亿美元,36部左右票房超过5000万美元。除去高额的制片和营销成本以及放映商的留存份额,大多数影片都无法在国内发行中收回成本,而高额的回报大多都是通过国际市场获得的。
当一部电影有内容涉及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时,电影公司首先会对此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身份认知以及饮食习惯等一系列文化特质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从选择哪部大片(导演、演员、剧本等)、上映时间(节假日)、宣传方式(网络、海报、首映式等)、放映组合(影片、DVD等)等方面,根据该国际实际情况选择性,一切都以充分占有该国市场为目标。
第二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概述
按照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的双边协议,中国政府承诺:“不对电影的进口保持配额。此外,中国政府将允许中国公司在商业考虑的基础上,以利润分成的方式,进口数量不限的外国电影。”
美国政府也提出要求:美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影片,经中国政府批准后,不受数量配额限制,不受中国原有发行公司制约,可自主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中美双边协议签署后,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军立即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研究,纷纷设立“中国部”,招聘了解中国电影的业内人士及中国内地赴美电影人在期间担任中层职务,并且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调查,一边对所生产的影片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
2004年1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资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中国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市场。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公布后,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领域。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电影产业开发程度不断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更为严峻的竞争挑战。
另一方面,从1999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一直在10亿元左右徘徊,但2004年电影票房收入忽然增加到了15.2亿,2005年达到20亿元。而2006年则达到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市场似乎正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另一组数字却又足以令人深感担忧:2004年度中国电影产量达到212部,而最终进入市场的国产影片数量只有40多部;2005年度中国电影产量继续增加,达到260部,而最终进入市场的国产影片数量不及65部。虽然中国电影的产量虽逐年增加,但真正进入市场的却为数不多,并且70%的国产片仍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数据也证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繁荣”只是虚假的繁荣,其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正制约着其发展的步伐。
综合中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中国电影产业跨文化营销应作为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一、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经济年来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的同时对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进程加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浪潮,如“娱乐经济”、“休闲经济”等,这无疑给身在其中的电影产业创造了很多发展的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各大产业内部竞争加剧、优胜劣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中国电影也不例外,电影企业开始不间断的通过兼并和收购,进行强强联合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一些大的电影企业已具备丰富资源及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
二、政治法律环境
WTO的加入,给中国电影产业向海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完善电影产业的法律法规,使中国电影的运作更为高效和专业。政府还积极扶持一些电影相关产业,如电影产业营销服务机构,虽然现在还不十分成熟,但相信随着政策的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更有效更科学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三、文化环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神秘的东方文化在全世界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中国电影产业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在电影内容上多下功夫,多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吸引世界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章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现状
中国电影在对外输出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电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创作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都制约着中国电影对外输出。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的召开,中国正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学风格等特有的东方魅力也提高了国际市场的期待值,的广泛合作也带来了中国电影的资源互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泛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电影文化的交流空间,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具有十分广泛的国际市场和观众基础。
比利时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曾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说过,“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中国文化正在世界上掀起一阵热潮。近年来,中国也在努力促进文化与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2007年,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联合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
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尽管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期待,但目前为止,包含中国元素的中国电影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中还只是一种点缀,并不是主流。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对外输出是过于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这样的过程与其说是商业行为还不如说是公益事业,市场化程度太低。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众“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这样的情况到了2000年才有所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虽然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大环境,但是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营销“4P”角度,即影片、价格、发行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的问题。
一、国产影片票房与口碑的落差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电影制作大、宣传多、票房高,口碑却不好,中国电影在国外电影节频频获奖,回到国内票房却大多差强人意。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在向产业化迈进,口碑和票房的落差的确值得深思。
表2-1截至2010年5月2日的中国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榜(人民币)(前10名)
名次电影内地票房观影人次发行年份拷贝数
1阿凡达13.5亿2594.36万2010上映中600+数字/3D
220124.6537亿1480.41万2009600+950
3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4.28亿1378.74万2009700+900
4建国大业4.1504亿1300.99万2009750+950
5泰坦尼克号3.595亿约1800万1998280
6非诚勿扰3.248881亿948.97万2008700+数字
7赤壁(上)3.212031亿957.67万2008690+数字
8满城尽带黄金甲2.91亿771万2006660+数字
9十月围城2.903209亿860.81万2009650+数字
10变形金刚2.8232亿931万2007540
由表2-1看到,占中国电影票房前五的电影,有四部是美国好莱坞大片,而唯一进前5名的中国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凭借建国60周年献礼大片以及近百位明星出演这两个噱头,首周四天半合计票房达到了12436万,刷新了国产片首映周票房的纪录。上映一月突破4亿,一再刷新国产片上映纪录,成为内地影史第二部突破4亿票房的电影。
近几年的几部大制作影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三枪拍案惊奇》等票房一路走高,但是观众口碑却一路走低。不仅如此,某些影片在海外市场销售也是举步维艰,《无极》更是遭到了国外发行商退片的尴尬局面。现在的中国电影太过商业,甚至于商业情节完全挤占了文化情结,所有人都将利益放在了首位,从而忽视了影片本身的质感,电影情结渐渐西化、采用国外的故事蓝本甚至根本称不上有情节,而在演员选择上,采用了更多的人气明星吸引眼球,忽略了其本身的演技带给电影的影响。这样的电影别说输出海外市场,即便是在中国国内市场也是不会受欢迎的。中国电影渐渐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并且,大部分中国影片的海外市场定位不明确,几百部影片如同一部影片,目标市场不清晰,叙述方式、题材、类型等都不够国际化。
二、票价过高
票价过高的现象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过高的票价抑制观众需求。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也只占月收入的1/200,在韩国一张周末电影票的价格占平均月收入的1/125,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却达到了1/25,过高的价格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电影院看电影在中国其实成了一件比较奢侈的消费。如果电影在国内也无法做到“普及”,那么电影的出口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三、发行渠道单一
好莱坞电影遍布全球,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就成份额,加上很多国家处于保护本国影片的考虑,引进非美国影片的数量极少,所以中国影片插足海外市场份额非常有限,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主要渠道是合拍。中国电影实现的海外票房主要来自合拍大片。从当年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主流商业大片,到最近的《赤壁》、《梅兰芳》等都采取了合拍形式,这些影片在投拍时已经按其投资结构分割了全球版权,提前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四百多部电影,投资高昂的商业大片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中低成本影片,由于资金受限和营销意识薄弱,摄制完成后,很少有营销推广的预算,有的电影连印刷海报的钱都没有,这些影片在国内市场能见度都很低,更遑论国际市场的能见度。
四、后电影产品开发落后
“后产品”开发是中国电影产业格局调整之后的一个重要链接以及终端环节,其开发的力度和盈利率直接影响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协调运作。一个成熟的后电影市场不仅仅能以丰富的“后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电影投资背景的多样性、电影市场机制的完备性、电影运作系统的规范性,使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价值链条。
五、政府政策不完善
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电影在寻求出路的同时,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少发展的动力。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政策支持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管理还缺乏完整充分的法律基础。另外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个文本的规则可依,一部戏能不能通过审查都是靠审查委员的经验和当前的政策方向来把握。同样的情节,也许上个月可以通过审查,但是这个月就不行了,同样的题材,也许上个月还能拍,这个月就不能拍了。甚至,同样的情节,在引进的国外大片里就可以,国产电影里就不能通过审查了。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改革,不光是国家广电总局的课题,因为电影涉及到相关部委的内容,都要先由相关部委审查通过。而久久不见出台的分级制度,也另中国电影银幕上一片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毕竟这类题材相对稳妥,比较容易通过审查。毫无疑问,不适当合理的审查制度不但会影响我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数量,还会使我国电影的题材无法创新,当“武侠时代”过去,也许中国电影又将陷入危机。
第三章韩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韩国电影产业现状
韩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一样,面临着一个美国文化霸权的共同课题。在韩美自由贸易谈判中,韩国就屡次遭遇美国提出的市场开放要求,要韩国政府将本土电影市场的保障措施“电影放映配额制”从原来的146天大幅降低或完全取消,由此引发的抗争也决定了两国谈判的多次磨合。直到2006年,韩国终于做出让步,同意将电影配额制骤减为73天。
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市场的开放,韩国政府实施了政策扶持和相应的资金支持,所有业界从业人员全力以赴,终于使韩国电影日渐呈现出兴盛的态势,韩国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影院建设稳步发展、海外出口收益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投资体系改革
好莱坞电影的入侵,给韩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好莱坞电影的企划、产业垂直整合、全球营销等特点,也带给了韩国电影很多的启示。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每保持了强劲的生产力,每年产量都节节攀升,到了2007年韩国电影从1998年的43部发展到124部(见表3-1),上映119部,上映率高达95.9%。
表3-1韩国电影制作数和发行数(1998—2007)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制作数4349596578808287110124
发行数4342625282657483108119
二、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电影收益大幅增加
1998年韩国电影本土市场占有率仅为25.1%,到了2006年本土市场占有率高达64.2%,到了2007年韩国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市场占有率下滑了13.4%,市场占有率止步于50.8%,基本保持主导地位(见表3-2)。
表3-2韩国影片市场占有率(1998—2007)②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国片市场占有率(%)
25.139.735.150.148.353.59.359.064.250.8
三、影院建设稳步发展,观众人数呈增加趋势
韩国政府和电影企业界加大对现在多厅影院和银幕配置的建设,这促使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从1998年开始,韩国电影逐渐减少单银幕的传统影院,扩建多银幕的现代性影院。到2007年,韩国电影院数已经增加至348家,电影银幕扩增至2058块(见表3-3)
表3-3韩国电影影院数和银幕数(1998—2007)③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影院数507373373344309280302301306348
银幕数50758872081897711321451164818472058
韩国电影观众对电影热情高涨,观众人数成倍增长。1998年,韩国电影总观众人数仅有0.5亿,发展到2007米欧按已高达1.58亿,相对于韩国总人口4900万德技术,人均观影已经达到每年3次以上,比较美国人均每年观影4-6次、澳大利亚人均每年观影4-5次的标准,可以说韩国人均观影次数已经基本达到世界电影发达国家水平。
四、电影海外出跃,收益增长明显
2000年以后,韩国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借鉴并实践好莱坞电影全球营销的经验,开始是韩国电影海外的预售和推广,再加上金大中和卢武铉两人政府推动的电影海外支援政策,为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提供制度保证、设备支持、资金援助等措施。因此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日趋活跃,而且价格提升和收益增长明显(见表3-4)
表3-4韩国电影出口情况(1998—2007)(单位:万美元)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出口额3075967051124149530975828759924511228
增减率18%59%33%107%88%30%-68%-50%
由表格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5年七年间,韩国电影海外出口额由307万美元增加至7599万美元,急速增长了24倍,但这样的海外出口优势在2006后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连续两年跌幅都高达50%以上。2006年,韩国电影海外收益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了三分之二,2007年韩国电影出口部数达到了321部,但收益额却仅有1228万美元,仅为2005年的16.16%,导致韩国电影海外收益额如此李楼的主要原因在于极不合理的海外出口分布格局:韩国电影海外出口过分依赖于亚洲国家,尤其过于依赖日本,这样的出口分布必然给韩国电影产业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韩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经验及启示
韩国电影的跨文化营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每年对日本出口的电影数占了出口总数的大多数。韩国电影最早的市场化运作可以追溯到1913年,那时韩国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但是,韩国电影市场开发和营销方式应该从80年代忠厚期算起。
一部电影的生产可以分为制作、投资、发行、放映四大环节,电影的跨文化营销策略应该说是贯穿了电影生产过程的始终。在韩国政府的倡导下,韩国电影的发行基本上是照办了好莱坞的发行模式,大搞营销攻势。豪华的电影院,红地毯,盛大的首映式,众多明星捧场,武术疯狂的粉丝。
在韩国电影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投资其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投资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到90年代末,韩国电影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来自于电影公司自身的资金投入,这样的情况到了市场开放以后就有所改变,很多电影人组成了独立电影公司,这样的独立电影公司由于自身实力薄弱又开始依赖大企业的资金支持,很多大财团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涉足电影投资的。在金融危机之后,电影成了一个投资回报率相对高的项目,于是,很多大企业开始专门涉足于电影投资这一领域,甚至还设立了专门的子公司。到了2000年前后,这些大财团不再甘于投资拍摄电影,他们还和美国、香港等地的著名电影公司合作获得进口电影的亚洲版权;从2001年起这些公司开始开发自己的电影院线,甚至下设很完整的电影公司。投资环境的改变,也为韩国电影输出创造了条件。
相比于韩国电影的资金来源,韩国电影投资公司的强大背景,中国电影的拍摄资金就显得微不足道,目前,中国还是处于由电影公司提供资金的尴尬阶段,只有少数知名导演拍摄的大片才能获得高额的投资,而即使是这些投资也大多是采用广告赞助的形式,不仅金额不大,而且作为回报电影中必须出现相应的产品,这样不仅限制了赞助厂商的选择范围,也会给电影本身的完成度带来影响。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电影20%的投资回报率在中国并不算诱人,很多现代产业的资金回报率非常高,汽车制造业在韩国的回报率不过15%—20%,最高也不会超过35%,而在中国,汽车的平均的回报率都在35%—55%,所以问题就在于现在很多企业都对电影产业缺乏兴趣和认识,如果能拿出培育电影产业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电影实现双赢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关键是要认识到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赚钱的产业。
另外电影制作的好坏在跨文化营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韩国文化本身没有特色,但是为什么韩国电影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在于包装。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应注重特色化的创造。韩国电影通过再创造或创新,变成了有个性的“韩国制造”,而韩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中国和西方文化结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鲜明的韩国特色。这样的电影比同类产品更具识别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例如韩国曾经有一部风靡亚洲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其实没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是这部电影取材新颖,所有的情节、画面都具有韩国特色,将韩国人擅长的爱情戏发挥的淋漓尽致。还有一部韩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太极旗飘扬》很明显的将韩国的历史和好莱坞的大制作融为一体,大气中不失精致,是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式的韩国电影。由此,中国完全可以在以“功夫”为题材的电影中加入更多中国元素,如丝绸、陶瓷等,形成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中国制造”。同时为了打入西方市场,导演在电影的的意识形态上进行了西化的包装,以适应海外观众的口味。
第四章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策略
第一节电影产业策划阶段
电影作为商品,必须面对市场,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在影片成形之前,就应该一句市场的需求来创作剧本,选择有足够市场吸引力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并准确的对电影市场进行细分,结合自己的实力选择目标市场,最后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自己电影的优势。
举例来说,在一部电影制作之前,必须先对电影的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如果面向欧美市场,电影中必须首先了解西方人的需求,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想法和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好奇,这些都要体现在电影中,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好奇,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太陌生。如果选择亚洲市场,在电影元素的选择上则强调能让观众产生一种文化的共感,另外,一部电影的投资方也是很关键的。以合拍片为主完全按照国际商业运作模式进入海外国家主流院线是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最值得推广的方式,中外合资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个制作方式的组合,但其中包含很多优势。通过双方主创人员的参与很容易在创作内容方面加入新鲜元素,在工艺技术方面也会有较高的体现,加上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大范围合作模式,所以前景更为广阔。如《集结号》、《长江七号》都是合拍片,通过合拍的形式不同程度的进入了国际主流电影市场。借助合拍片的优势,中国电影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发行渠道,这样弥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扩大华语电影在世界的影响。
第二节电影产品生产阶段
一电影产品生产阶段的营销策略
在电影策划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就已经确定出最具市场吸引力的剧本、制作团队、导演和演员,这些就是的影片在策划阶段就具有了吸引观众的品牌创新意识。在好莱坞电影中,单是大明星这一品牌效应就已经是一部电影的最大卖点了。中国电影如果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具备所谓的品牌,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英雄》具备了中国武术这一中国电影最原始的卖点,张艺谋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有很多在国际上非常出名的作品,更有演员章子怡、梁朝伟、李连杰这些在国际上非常有人气的电影明星为电影加分不少。当然也可以邀请本地的演员出演电影,增加亲切感和票房号召力。再拿韩剧来说,曾经在中国非常有名的韩剧都集合了几个特定:画面唯美、风景优美;演员外貌出色;情节缓慢,内容符合亚洲人收视习惯。靠着这些元素的不断组合,韩国在东南亚风靡一时。
二电影后产品生产阶段的营销策划
电影后产品生产阶段包括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生产,电影后产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由电影这一核心资源可以引申出一条长长地产业链,包括书籍、电影的录像带、VCD、DVD、电影原声大碟等后电影产品,还包括同名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出版、邮票、彩信、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衍生产品,这些可能远比电影本身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力要大许多。例如,韩剧在亚洲大受欢迎的同时,韩国的文化观光局就联合各大韩国旅行社推出韩剧景点观光项目,为韩国挣进不少外汇,同时韩剧中所反映的韩国的饮食文化,韩国的时尚,也成为了韩国财政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文化产品的魔力。
在电影跨文化营销的同时,好好发展这些产业链,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将属于中国的文化产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方式传递给每一个人。
第三节电影宣传与发行阶段
电影的宣传与发行也是电影跨文化营销的重要环节之一。这需要尽可能多的与多方媒体整合以力求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宣传,并统一传达电影品牌和形象信息,电影与商业品牌的整合营销也是一种方式。与当地一些大商家合作宣传,既可以减少宣传成本,又可以通过商家在该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宣传事半功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影展将中国影片推广出去。国际电影节是展示世界各国优秀电影作品和技术成就的盛会,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迅速提高中国电影的知名度,提高中国电影的影响,通过海外的电影节电影展来推广中国电影是一条捷径。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电影节有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定位,掌握好各国观众的喜好非常重要。例如,威尼斯电影节的定位是电影实验者和艺术家的摇篮,其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鼓励那些拍摄手法新颖,有法独特的影片,而德国柏林电影节以注重意识形态、强调主题为自身定位,其口号是“和平、友爱”。从1994年《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已多次获奖,这事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的肯定,一部部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好评,为中国电影进一步进军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中国可以自己创造条件,推广中国电影。“北京放映”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于1996年发起创办,并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承办的大型国际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活动。作为国内唯一一个邀请并接待境外电影采购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来华集中选购和选看中国影片的大型国际活动。弘扬中国电影文化,推动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电影交流,是“北京放映”一贯的宗旨。“北京放映”已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销售的重要渠道。
我们不仅要带着中国电影“走出去”参与国际电影盛会,毕竟世界上的电影盛会数不胜数,电影展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不如自己创造条件,将外商“请进来”,最大限度的推销中国电影,将这些优秀作品带向世界。
结语
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通过电影将中国的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运作。首先中国电影想要走向全世界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品牌。这是因为电影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能吸引广大观众,给所在集团带来巨额利润。电影品牌在电影艺术与电影市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带动电影业的发展。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只有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寥寥几个电影品牌,而放眼整个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导演也只有寥寥几位华裔导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产品的跨文化营销方面,韩国在这一方面较中国成熟,不仅在地域上、文化上有着很强的参考能力,其商业化跨文化运作的经验值得我国电影行业学习,把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学习不应当仅仅是商业化运作技巧,更应当学习其电影产业化的意识。相信不出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市场和电影输出国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小于.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2]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313.
[3]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4]赵化勇、孟建.电视媒介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陈启杰.现代国际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
[8]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6.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一、跨文化市场营销中的文化界定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文化应界定为人们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特定模式,它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包括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要素,其功能是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这样可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提高可预测性,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需要文化的沉淀,一个企业的经济决策需要文化的渗透,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文化的包容。不容置疑,文化对营销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巨大。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2.价值观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农业社会寻求温饱的价值观;工业社会寻求物质成功的价值观;福利社会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工业社会兴起时独领的价值观即经济成就、经济增长、经济理性已被环保意识所取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6% 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是根据生产商或产品的环保声誉做出购买选择的,53% 的美国人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而放弃了某种产品的购买,更有高达76% 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企业要面临市场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思考、本地化的运作,是对跨文化营销理念的最佳阐释。价值观的不同对跨文化营销者是一个信号,它召唤着营销人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
[关键词] 文化 品牌营销 跨文化品牌营销
当企业的品牌营销活动从一国市场扩展至多国市场时,就面临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将导致国内市场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效用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对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而言,需要重视品牌营销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品牌营销的内涵
基于文化的层次性,跨文化品牌营销可以分为跨民族文化品牌营销、跨国家文化品牌营销、跨地区文化品牌营销、跨行业文化品牌营销等多种类型。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品牌营销是基于国别层面的一般性跨文化品牌营销,不涉及其他跨文化品牌营销问题。所讨论的文化环境主要是一国的主要文化元素而不涉及各种亚文化体系。
根据以上界定,跨文化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进行的品牌营销活动,它强调对交易双方的文化差异管理,积极处理和应对各种跨文化冲突,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品牌营销的流程出发,跨文化品牌营销强调在品牌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宣传与推广、品牌保护与创新等环节中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将文化因素与品牌营销策略有效结合进行整体性的品牌营销运作,提升品牌营销跨文化适应能力。从横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由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和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组成。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侧重于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影响,企业应将文化作为可以改造的对象和工具,使文化的营销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不仅强调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决策对文化环境的适应或改变,而且涉及如何处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从事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主要考察跨文化要素在品牌营销组合中的含量和融合。从纵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包括跨文化品牌营销的进入、渗透、扩展、结合、巩固和融合等阶段和过程。
二、跨文化品牌营销的模式
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是指在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稳定使用的、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适合跨文化品牌营销要求的基本样式。根据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的大小和企业自身文化融合能力的强弱,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母国取向模式
在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中,以母国文化为主导,在不同文化环境的市场上不对品牌营销策略做大的调整。此模式坚持母国品牌营销的文化取向,在国际市场上沿袭母国品牌营销战略与决策。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母国的文化资源,使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忽略往往容易导致品牌营销决策的失误,风险较高。因此,此模式较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小,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它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初级阶段被使用得较多。
2.目标市场取向模式
目标市场文化取向模式表现在企业从事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以目标市场的文化取向为主导,充分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根据文化差异对品牌营销策略作出具体调整,以此适应目标市场文化环境对品牌营销活动的要求。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国际市场上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缺点体现在品牌营销的发展速度较慢,成本较高。因此,这种模式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大,母国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中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经过初期阶段的发展, 虽然文化融合能力较弱, 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品牌营销实力,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能够对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别做出反应和调整, 并能根据目标市场的偏好和习惯, 较为灵活地处理营销活动。
3.统一市场取向模式
统一市场取向模式是指企业在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时, 把世界看成一个由多个类似文化市场组成的大市场, 在不同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具有同质文化特质的细分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和最佳市场的一种品牌营销模式。此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占有世界市场,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占有率。其缺点是需要花费企业较大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寻找具有同质文化特征的细分市场,增加了企业品牌营销的进入难度。因此,该模式主要适合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小, 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用,并且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这个阶段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 有能力在文化差异小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同质的细分市场, 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4.多元文化整合模式
多元文化整合模式指企业通过对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使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最优化,形成文化协同竞争效应,使品牌营销策略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两国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不足之处在于对两国文化进行融合的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和成本较高。这种模式适用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取,一般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它要求企业要具有“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战略思维, 要求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 既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 又要顾及地区文化特征差异, 力图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真正平衡。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戴亦一.品牌营销[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 同仁堂 跨国营销进入模式 营销策略启示
一、百年老店同仁堂跨文化经营实践
同仁堂的海外营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三个发展过程。
首先,早期自发阶段。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很早就在日本、东南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无论从产品的销售规模,还是企业的影响力来说都不很理想。产品出口地域局限,销售量小,影响力有限。早期营销主要秉承产品营销观念,继承了创办者乐氏家族“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产品标准化的基调,对所有顾客,无论国内国外,一律提供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的产品。
其次,探索阶段。自1993年以来,同仁堂成立集团公司获得独资进出口,直接开展门诊服务和全方位的营销权,并首先在香港登陆。在此期间,同仁堂在跨文化营销中采取“保存传统精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策略,其实质是在注重传统产品观念基础上揉入了现代营销观念,为同仁堂中成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北京同仁堂与香港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利用“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及多年从事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国际市场销售的优势,在香港建立国际研发和营销中心,按国际GMP标准进行生产加工,按照国际惯例积极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
二、同仁堂海外营销进入战略
首先,立足香港市场,逐步扩大影响力。对民族特色产品实施跨文化营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与自身文化差异最小的地区开设分店,以独资形式在当地立足,既可以进入市场,又能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和信息,为下一步的远距离扩张做准备。同仁堂海外发展道路首先在香港开设分店,打开同仁堂通向“世界贸易之窗”的通道。香港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同仁堂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定在香港是非常合理的,也为同仁堂进入东南亚市场和欧美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借船出海。与和计黄埔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同仁堂来说真正称得上优势互补。正是这次合作,使同仁堂成功地打入了欧美市场。对于同仁堂这样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企业,要真正从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走向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实施跨文化营销。从短期来看,与和计中药的合作,将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全力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从长期来看,以香港为基地,与和计中药的联手,将使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在国际市场上规避市场风险,树立国际品牌,全面了解世界不同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为下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直接出口。自从获得独资进出口经营权后,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的进出口公司就承担着集团公司的产品出口任务。每年参加“广交会”或其他类似出易会是其重要的业务方式。同仁堂的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较高,保证了相当数量的出口额。
三、同仁堂跨国营销战略及启示解析
首先,现有产品必须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从产品的特性来看,并非所有的民族特色产品都可以实施跨文化营销,论证民族特色是否能克服文化差异是首要工作。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特别是在大中华文化圈。因此,同仁堂有理由认为其产品具备跨文化营销的可行性,至少是文化差异不大的目标市场完全具备营销的条件。要想进入欧美市场,除了要让个别患者药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威的国际认证(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从法律和科学的高度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增强目标市场文化认同感。
其次,注重产品文化营销。民族特色产品同样有必要采取标准化战略,并具备可行性。民族特色产品必须保证在全球市场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否则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同仁堂的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国外消费者对此早已认同。如果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偏好而改变产品的某些特征(口感、名称、包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一般的消费心理是购买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正宗货,因此同仁堂的标准化战略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的。同仁堂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办的独资分店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同仁堂”风格,无论是店堂装饰、匾额,还是产品陈列都几乎是北京总店的不同规模的“克隆”。这完全符合营销标准化的战略。从经营效果来看也是相当不错。同仁堂香港分店开业当天就出现了排队买药、排队候诊的可喜场面。
最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总体进入战略。文化差异越小,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也越小,目标市场实施跨文化营销难度相对较小,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北京同仁堂的跨文化营销实践,首先选择的是以“大中华文化圈”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市场,以合资及独资形式最先进入在文化上与中国大陆最接近的香港,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以相近文化进入战略作为前奏,积累跨文化营销经验,然后用相异文化进入战略快速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可能会更利于加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同仁堂跨文化营销的成功,除了其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以外,准确的市场选择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投资
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
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2〕何军红.本土化———跨国公司的制胜策略〔J〕.改革与理论,2002,(3).
【关键词】Leininger跨文化;孕产妇;护理;保健知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7-02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上海市嘉定区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JKK0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的人员不断流入上海地区,随之孕产妇也不断流入,从而给上海地区尤其是城郊接合部的母婴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这些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我们在2008年设计该课题,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
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德兰・雷林格尔(Medeleine Leininger)首先提出[1]~[7],它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根据患者对健康、疾病、护理、保健、照顾等的认识和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过程中,从而满足患者身心及精神文化的需要[1]。
在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对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50例外来孕产妇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调查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的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与应用常规护理的50例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情况,现将具体的方法与取得的结果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对象在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100例外来孕妇中按便利抽样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夫妇双方出生地均非上海市(非上海市户籍);②居住上海<1年;③夫妇双方的父母均健在;④本次妊娠属于第一或第二胎。排除标准: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其中对照组50例,实践组50例,以孕产妇来院前后列入对照组与实践组,其两组外来孕妇均知情同意,在年龄、学历、职业、家庭状况、家庭生活、孕周与孕次等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其100例孕妇,年龄18~30岁,平均22.7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5%),初中65例(65%),高中20例(20%),大专以上(10%);婚姻状况:已婚83例(83%),未婚17例(17%);家庭生活:夫妇一方在上海生活9名;夫妇双方在上海生活71名;夫妇双方与子女均在上海生活20名;职业:普通工以上30名(30%),自由职业11名(11%),无职业59名(59%)。
2方法
2.1孕产妇进行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护理的方法
对照组:按医院制定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实践组:首先护理人员经过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培训班的培训,然后参与护理,通过护理人员与孕产妇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在互相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取得互相理解、支持与信任,逐渐使孕产妇及家属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康复的相关保健知识,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2.2研究工具
其“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为自行设计,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的意见、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本区外来孕产妇的特点反复修改而成,在正式问卷调查前,对其内容效度与重测信度进行评定,测得内容效度为0.84,预试验的重测信度为0.83。
问卷内容有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生活等。第二部分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知识需要的情况,内容涉及知识的来源、需要的方式等,围产期保健知识与需求、固有文化及影响情况、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问题,一共有12个条目,采用三级记分法,从“非常需要”、“可能需要”、“不需要”分别记2、1、0分。总分值0-24分,分值越高,表示孕产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欲望越高。
2.3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进行前后比较。
3结果HT
根据“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所得分值,比较实践组与对照组的情况,其t=2.72,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表1:外来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
4结论
实践组外来孕产妇比对照组外来孕产妇更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其接受更容易、更迫切。
4.1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基础是建立有效沟通。因此,首先,体现在当孕产妇来院时热情接待、自我介绍、环境介绍等,使用孕产妇与家属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从而,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然后,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提高计划的执行力;最后,使孕产妇与家属逐渐意识到,护理人员与其共同保护孕产妇和胎儿(婴儿)的安全,逐渐让孕产妇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健康的相关保健知识,真正达到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这与张亚妮[8]等的报道也相一致。而区别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处处感到医院的命令与强制,从而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的抵触情绪,最终与护理人员建立有效沟通,达到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4.2孕产妇与家属更容易接受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关键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孕产妇及家属的文化差异。由于50例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来自全国19个省,其中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用常规护理,往往因地域不同、文化习惯不同,沟通交流难以深入,不能收集有效促进护理效果的信息,在杨艳[9]、曹晓东[10]得的研究中也提到。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其效果就不同,孕产妇与家属容易接受保健知识。因为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孕产妇与家属的生活习惯、、民族特点等,尊重其文化准则、信仰与生活方式等,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共同讨论分析那些旧观念、旧思维,提出正反两方面优势与缺陷,逐渐认识到怀孕生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相关的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来保障孕产妇与婴儿的健康与安全,真正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4.3孕产妇与家属更迫切需要保健知识
Leininger跨文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的飞跃ZI[11][12]。此次研究尊重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更细致、更尊重孕产妇与家属的特点与要求,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磋商与协调的方式,让孕产妇与家属深深体会到知识缺乏带来的被动与无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有的孕产妇与家属主动与护理人员探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的注意事项、饮食配置、饮食习惯对孩子是否影响、何种食物促进孩子的发育,以及孕期如何进行活动等,这些足以说明孕产妇与家属迫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为全面推广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Future directions translculture nursing in the 21s centur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1977,44(1):19-23.
[2]王玉琼,李晓玲.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我国现代护理[J].护理研究,2000,12(14):231-232.
[3]施楚君.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4,10(6):538-539.
[4]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0-112.
[5]黄霞,李继坪.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5,11(22):1932-1933.
[6]张亚妮,段敏霞,梅娜,等.浅谈跨文化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3):119-120.
[7]李玉芝,赵志清.跨文化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J].天津护理,2006,14(6):360-361.
[8]刘逸文,李继平.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4):1336-1337.
[9]杨艳,赵爱平.跨文化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19-23.
[10]曹晓东,王世平,徐莹.多元文化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意义[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2):2120-2121.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言语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往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因此在不同的语言学习时是要能够将其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更加的便利。当前英语的学习已经是比较普遍了,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语言,在英语能力上面的培养也是需要跨越文化上面的内涵,更好的进行文化上面的积累。
一、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对于英语的单词而言,并不是比较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的形式。因此在单词的学习,要能够将这样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在识记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顺利。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在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例如用中文说的一句比较普通的话,以西方的语言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其在区别性也是比较大的。吃饭的意思在中国是比较多的,但是在采用英文的时候,它在早饭,中午饭和晚饭都是有着特定的词汇的。对于这样的区别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dinner分得清清楚楚。
2.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在进行姓名的解释的时候都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一些的西方人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会出现和中文的顺序是颠倒的。对于这样的学习,要能够充分的进行掌握,还有就是在整个年月日上面的处理,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在读取的时候也是要能够进行一定的颠倒来读取,最终保证信息的一致性。汉语说2005年8月15日上午9时30分,英语则为9:30AMAugust15th,2005。在英语上面的国家,身份,以及在地区上面的顺序也是将不同的。JinChengGarden,Nanjing,JiangsuProvince,China.
3.汉语重音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就英语读音和汉语而言,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相互的独立的,因此在进行英语的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去达到二者兼顾的程度。控制好相关的关系,使得二者能够去达到兼顾。对于英语而言,写作学习的时候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写作往往是要根据一定的书写才能够去表达,而英语的语言的能力是在平时的见面和生活中就能够去表达,是一种可以听见的东西,这是非常的不一样的。而且二者的作用也是非常的大的,因此不可以去荒废任何的一方。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当母语的语法与传统的语法是有一定的抵触的,这样就会导致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受到原有的母语的语法的影响,最终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导致错误的发生。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相关举措
1.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如,在与人打招呼时,“Howareyou?”一般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Nicetomeetyou.一般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较正式的问候用语;Howdoyoudo?一般用于初次相见经人介绍后说的问候语,尤其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一般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较轻松随便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惯用语的介绍及运用。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一些的语言是不能够只是看字面的意思的,如果只是在看字面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在学习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误差,从而感受到语言上面的难处。尤其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更加的苦难。因此学生要能够对于这些的习惯用于进行充分的使用,最终达到E好的语言状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堂课开始前都给学生介绍两三个习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和猜测习语的意思,然后再告诉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的习惯,使之深入人心。
3.在语法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语法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渗透的。对于英语的学习,单词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比较的关键和重要的。将英语上面的文化进行渗透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来进行语法上面的学习。另外的一点就是在应用的教学是比较的枯燥的一件事情。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感觉到比较的无聊的,而且在实际的生活的环境中是比较缺乏学习的环境的,因此会比较容易去犯错误。通过一定的文化上面的渗透,这样在学习语法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顺利。
例如在进行定语从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HarryPotter为背景来设定练习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略地介B一下这套书或这一系列电影的一些写作拍摄背景,以及西方一些有关巫师的文化背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PPT上利用HarryPotter影片中各个主人公的图片来给例子,“Heisabraveboy.Heisaboywhocanusemagic.”从这两个句子中向学生们呈现定语从句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定语”“定语从句”“先行词”的概念。可以“Harry’spetisanowlwhich/thatcancarrymailsforhim.”来介绍当先行词时物体时可以使用的关系代词。
4.创设情景交际模式。老师在给学生讲授英语的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些情景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观察到这样一些情景之后,可能心里会急于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可以更加熟练,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情景问题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努力学习知识的渴望。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矛盾来几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通过科学的讲解将他们的思路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认识事情、发现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将知识灵活的转化,牢固掌握。
5.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门语言,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阅读是比较的有用的。通过大范围的阅读能够提升一定的语感,并可以很好的将整个学生的阅读上面的知识对于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定的丰富,这样在后期的学习中会变得更加顺畅。
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可以督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理解及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心得体会予以指导,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告诉给学生,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上面的跨文化的学习,一定要能够注重方式,这样在文化上面的跨度处理和学习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顺畅。而且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也会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