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0: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整体医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做好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意义
1.1 挖掘资源潜力,更好服务教学。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进行,各高校都在整合校内各资料室、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一方面理清家底,挖掘资源,充实学校的实体馆藏,在数量上达到评估要求。在此背景下,更要搞好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提高藏书质量,使原来分散的资源从整体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1.2 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应该和不同的读者群体的分布相适应,有针对性地收藏图书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如,有的学校本科学生主要分布在新校区,一些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主要分布在老校区。图书馆就要在新区图书馆和老区图书馆配置相应的资源,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1.3 资源共享,节约资金。合理布局各文献信息机构的资源,合理划分重点收藏范围,资源共享,不仅方便读者,更节约资金,避免重复购置,节约大量资金。
2. 医学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现状
2.1 医学高校文献资源分布情况复杂。除了学校的图书馆,还有附属医院图书馆、教学医院图书馆、院系资料室、研究所资料室、独立学院图书馆、新校区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独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2 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各个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协调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有力的权威机构,从资源的收藏看,追求小而全,特色不明显,分工不明确。从资源的利用上看,读者基本上以图书馆为主,其它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资源共享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图书馆在业务上指导和协调作用发挥的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业务标准,因而造成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分类、编目、排架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不能统一,以致出现书目数据交换困难等问题,给读者跨馆借阅带来不便。
3. 对策
3.1 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是理顺关系,保证整合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应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 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以教师为主,吸收学生参加。学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图书馆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文献信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反映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向学校和图书馆提出改进图书馆工作的建议。医学高校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于协调各个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避免重复购置,促进资源共享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展资源整合工作的组织保障。
3.2 发挥校中心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
3.2.1 服务全校读者,对资源的收藏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中心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主体,担负着主要的、基础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任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信息服务机构。应依据医学高校的学科、专业的设置,合理地配备图书文献资源,馆藏具有稳定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医学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中,起基础性作用。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书刊采购要兼顾各个学科,品种相对齐全。就医学书刊而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特种医学及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书刊均要采购,外文书刊、大型系列丛书、检索工具书和教材参考书以及电子期刊(光盘)等文献都要配备。
3.2.2 对于特定的读者有保护措施,使图书馆的服务不留空白。医学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本部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一般都在学校本部进行,后期临床教学主要在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进行。附属医院一般都有图书馆,资源的收藏以临床为主。很多教学医院没有图书馆。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图书馆还要服务临床教学,收藏一些临床类文献资源。对于一些在外教学医院实习的学生和在药厂实习的药学专业的学生,图书馆在借书的期限等方面要有特殊的照顾。如中药学的实习很多都要在野外实习,配备中药图谱类的图书对学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2.3 发挥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作用,有专门的图书馆领导和部门分管此项工作。经常性地指导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建设,从整体上保证资源的分布合理,建设规范。
3.3 对于中心馆以外的信息资源,要合理布局和规划,突出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3.3.1 附属医院图书馆
图书馆应把一些临床实用性强、且复本量多的图书和过刊,调拨一些给教学医院图书馆,供离校馆比较远的教学医院读者使用。教学医院图书馆由于馆舍小,书库紧张,可将有些图书和过刊移交校馆收藏。附属医院之间本着减少重复、增加品种、节约经费、发挥优势的原则,统筹规划各馆的文献采购,制定各馆的藏书布局和结构,搞好藏书建设。
和校本部图书馆相比,教学医院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本院的医务人员和在该院学习的学生,读者单一,人数少。因此,教学医院馆在书刊采购时,要做到二个“重点”:即在所有文献中,重点采购医学书刊,在医学文献中,重点采购临床医学书刊及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书刊和骨干专科的书刊。
由于后期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附属医院,所以,收藏一些相关专业和社会科学的图书也是必要的。当然,有些附属医院和图书馆的位置非常接近,则要更突出专业资料的收藏。
3.3.2 院(系)资料室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院(系)资料室的工作是图书馆不能取代的,有很多独具的优势:
收集专业文献资料的渠道更多。它还可以通过本专业的学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横向联系,收集到许多反映教学科研最新成果或发展趋势的内部资料,如学术会议文献、科研报告、研究生论文等,图书馆收集此类文献则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把握太史迎春(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吉林梨树136502)摘要:文字作为生命烘炉的徐徐炊烟,很多书籍都是作者从内心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个不安的心灵,并让其得到升华。本文结合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对怎样展现“篇章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关键字: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3-0157-01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方式也相应地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这种环境,教师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且积极钻研的教育模式,因此,培养合作竞争意识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培养合作竞争意识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数学、语文等文化课教育,并且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更是促进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掌握了一个有效健康的学习方法。由此而观之,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也非常应该注重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对强化体育教学观念,对完善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合作竞争意识,有利于教师建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擅自体罚学生,以学生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目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
第二,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合作竞争是所有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篮球、足球、排球等很多体育运动都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合作竞争意识,这个团队必然会被淘汰,消失于体育舞台。因此,合作竞争意识在体育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合作竞争意识培养
1.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个人竞争意识
众所周知,所有的体育运动存在唯一性和竞争性。沐浴在光辉下的永远是第一名,亚军的色彩总是黯淡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竞争的心,在锻炼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们要保有竞争意识,让体育竞争的概念植根在他们的心中。同时,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精神。比如,在“游泳”运动的体育教学中,总有一些没有游泳经历的同学在水池边上徘徊,不敢下水。他们这是产生了畏惧心理,畏惧自己的内心,害怕自己的失败会在同学中失了脸面。我们要及时发现这种现象,并且针对这种情况与之进行沟通,让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在泳池里面的情形,使他们产生与之竞争的意识,然后再给他们有效的帮助,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最后勇敢地下水。
2.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全体人员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奇迹,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育运动虽然是具有竞争意义的,但是要取得成功,还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团队合作。因此,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们就需要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需要如何做来培样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呢?
第一,我们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老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远超在操场上上课的体育。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比如,我们可以按照同学的学习习惯、兴趣、特长,合理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彼此的优点和长处,达到共赢。我们也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和成绩偏差的同学结成一组,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带动成绩偏差的同学学习,自己也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实现了共同进步。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同学自由结组,互相学习别人的优点,鼓励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的集体里,奉献自己的力量,维护集体利益,让他们明白,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我们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
学生们合作的意识体育课是让学生锻炼身体的课堂,也是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舞台。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热身后,进行简单的群体活动。比如,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排球赛、接力赛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位置,然后一起努力,互相配合,最后共同完成比赛。不管成绩如何,大家都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从而自然而然就树立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整体思想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若把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上,将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快,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几例.
一 整体合并
例1解方程 ﹙2x-1﹚+﹙x-1﹚+﹙1-2x﹚=0
分析:将2x-1视为整体,进行合并,即可迅速获解.
解:原方程化为 ﹙2x-1﹚-﹙2x-1﹚+﹙x-1﹚=0
合并同类项得 x-1=0
∴x=1.
二 整体移项
例2 解方程x-〔x-﹙2113-x〕〕=﹙2113-x〕+1
分析::将2113-x视为一个整体,先去中括号,再移项合并,即可迅速获解.
解:原方程化为x-x+ ﹙2113-x〕=﹙2113-x〕+1
移项得 x-x+ ﹙2113-x〕-﹙2113-x〕=1
合并同类项得 x=1
化系数为1得 x=.
三 整体去括号
例3 解方程 〔﹙x-1〕-2〕-x=2.
分析:将小括号内的代数式看成一个“整体”,先去中括号,再去小括号小学数学论文,可减少运
算中因多次变号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解:去中括号得﹙x -1〕-3-x=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3x=24
化系数为1得 x=-8.
四 整体添括号
例4 解方程3{2x-l-〔3(2x-1)+3〕}=5.
分析:将2x—1视为一个整体.
解:原方程为 3{( 2x-l)-〔3(2x-1)+3〕}= 5.
去大、中括号得 3(2x-l)一9(2x-l)-9=5.
合并同类项得 -6 ( 2x-1 ) =14.
∴ x = -.
五 整体加1
例5 解方程++=-3 (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
分析:注意到三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和都相同,因此可用“整体加l”的方法来解.
解:原方程可化为﹙+1﹚+﹙+1﹚+﹙+1﹚=0.
++=0.
整体合并同类项得 ﹙++﹚﹙x+a+b+c﹚=0.
当++≠0时,x=-a-b-c.
当++=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
点评:对于某些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当用分子加上分母时,所有分数的分子都相同,此时可用“整体加1”的方法巧解方程.
六 整体减1
例6 解方程 ﹙x+2009﹚+﹙x+2011﹚ = 3 -﹙x+2010﹚
分析:原方程即+=3-中,注意到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差都相同,因此可用“整体减1”的方法来解.
解:原方程可化为﹙-1﹚+﹙-1﹚+﹙-1﹚=0
即 ++=0
整体合并同类项得﹙++﹚﹙x-1﹚=0
即x-1=0
∴x=1.
点评:对于某些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当用分子减去分母时,所有分数的分子都相同,此时可用“整体减l”的方珐巧解方程.
【摘要】成本目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状况极其整体战略效果。成本目标管理是经营管医院要将成本管理从日常经营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医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要善于将成本目标管理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医院的管理之中,使医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成本成本目标管理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已经成为医院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科学地进行医院的成本目标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成本与成本目标管理
1.1成本的概念成本(cost)一般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付出的价值代价。具体地说,就是在生产、销售或经营管理过程中付出的费用[1]。医院成本通常包括:(1)外购物品,指医院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而耗用的向外购进的一切物品,如药品、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2)外购燃料动力,医院消耗的煤、油、电、水、汽等;(3)人员工资及各类岗位支出;(4)职工福利基金;(5)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维护费;(6)医院基本建设费用;(7)其他支出,包括办公费用、银行的借贷利息、勤杂费用等。
1.2成本目标管理成本目标(costobjective)对企业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对医院来说,是指为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实现目标规定的经济效益而确定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目标管理(costobjectivemanagement)是指对医院经营成本进行预测、计划、细分、控制、核算、考核,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开支来获得最佳效益的成本管理体系和方法[2]。
2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和作用
2.1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医院进行成本目标管理时必须注意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全过程性。要从诊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从物资材料计划、采购、储存、保管、使用的全部环节,要从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的各个部门,都重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目标管理工作;(2)全员性。培养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成本目标管理要依靠全院每一位员工的关心、参与和管理,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的费用,这样医院的成本目标管理才会有效和持久;(3)技术经济性。医院成本目标管理决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将经济寓于技术活动之中,重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这样才能获得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4)经济责任结合性。医院成本目标管理必须建立在实行全面经济责任制,进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成本目标管理。
2.2成本目标管理的作用把成本目标管理运用到医院管理中,不但可有利于降低医院成本,而且对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将技术经济责任制落实到各科室,因为成本目标管理过程中,从目标的制定、分解,到目标的组织实施、考核,都与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责、权、利密切相关,从定目标、定责任、定权利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相吻合的;(2)有利于加强医院的计划管理。为了使医院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加强计划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围绕实现医院总目标,把成本目标管理落实到科室和个人,把医院的全面计划管理落实到实处,成本目标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和措施;(3)有利于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成本目标管理可将过去领导要求职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被动方式,改变为把任务、目标、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并与科室利益挂钩的方式,这种鼓励科室加强自我管理的办法可激励每位职工的主人翁精神;(4)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成本目标管理的几项原则
3.1成本最低化原则成本最低化,就是根据成本目标的任务,通过分析降低成本的各种因素,制定可能实现的最低成本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实际管理结果达到最低成本目标。追求医院成本最低化必须注意:(1)要以保证医疗护理质量为前提;(2)要以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为前提,如果社会效益需要,该投入的成本应该投入;(3)注意成本最低化的相对性,各科室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实际条件不一样,不能简单要求一刀切;(4)要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潜力;(5)要注意发挥群众的作用,把握全部影响成本最低化的环节,寻求管理方法,包括最佳的操作规程,最佳的医疗协作配合,最佳诊疗护理过程安排,最佳的医用材料采用,最佳的器械设备物资的管理维修,最少的管理费用开支,最少地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等。
3.2成本责任制原则医院要全面实现成本目标管理,必须以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为基本保证,尤其要明确划清责任的界限范围:(1)院长要对全院成本管理不善,出现严重浪费现象,甚至不应有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负责,要对全院计划不周,各环节衔接不佳,影响成本指标的完成负责,要对因发生严重违背财经纪律而造成成本超支负责;(2)诊疗护理管理部门(医教科和护理部)要对由于安排调度不当而造成的严重影响诊疗护理的工作负责,要对由于医疗护理质量下降招致纠纷明显的增加负责,要对在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发现严重浪费医院资源资金的后果负责;(3)物资供应部门要对医用物资供应不及时、物资质量把握不严格而造成影响诊疗护理工作正常进行造成的经济损失负责,要对不按计划采购造成库存积压,或库存保管不善造成变质、损坏、过期失效等各种损失负责;(4)财会部门要对医院资金管理不善,或造成大量物资积压,或造成业务费用开支控制不严而严重超支,或由于违纪违法造成资金被骗或长期拖欠影响医院正常资金流动和效益的情况负责;(5)业务科室要对盲目提出器械物资采购而造成积压或效益不佳,或因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使医院经济蒙受损失,或超定额消耗物资材料和资金造成医疗成本超支的情况负责。总之,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对造成严重后果者要按章处理。
3.3成本有效化原则成本有效化的核心问题是“有效化”,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要以最少的人力、最省的财力、物力来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任务,因此医院成本目标管理的原则不是追求形式,不是谋求时髦,而应立足于取得效益和效果,使花费的成本都能转化为病人取得的对疾病诊治的成效和质量。
4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围绕经营战略而进行的成本功能扩展与创新,代表了当代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传统成本管理重在成本节省,而战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统筹配置,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比值。传统的成本管理只重视明显的成本因素,如材料费、药品费及管理费用等,而忽视了隐含的成本因素,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人文建设等,因此不能全面揭示医院成本的真正构成[3]。
再论中学生政治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 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所以有关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识思考。
1 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二是不敢或不愿向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问题意识薄弱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造成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形成只听不问的不良习惯,或者是由于基础较差,预习时根本读不懂教材的内容,不知问什么好而无从下手。而造成后种现象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所提问题不好而被同学取笑,受到老师不好的评价;或者是个别学生可能曾经有过不快的经历而形成一定的问题心理障碍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问题的根本在于上述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的,而是他主的.被动的。应该说,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催眠了问题意识。
2 新的学习方式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第一,直叙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是直接取之于教材现成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和处理,思维的难度要求也不高。同时,这类问题也是构成课堂教学完整性的若干重要支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性问题是服务于教学过程要求原则的最直接的体现,第二,演绎分析应用性问题。这类问题与以上两类问题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就一般理论意义上的探索,而是材料与理论的统一。例如;(我校高三月考题): 某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消原有管理企业的工业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转让、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两年多来,该市国有企业的盈亏面由2:8 变为8:2,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试问:①该市政府在搞活国有企业问题上,是如何行使国家职能的?②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该市国有企业是怎样扭亏为盈的?③该市搞活国有企业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问题要求学生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发现所学理论结论,或在对基本理论有所理解与把握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3 如何唤醒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生而有之,是我们的教育催眠了它,同样,我们教育也应该能够唤醒它、培养它、发展它。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教学策略可以发展学生问题意识。3.1 传授思维方法, 呈现问题情境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懂得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的技能。例如,在探讨“ 运动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时,教材选用了《坛经》中记述的“ 仁者心动”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慧能“ 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也可以深入一步,提出两个小和尚所说的“ 风动”和“ 幡动”在哲学上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3.2 进行设问训练,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把提问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如在哲学教学中,讲到“ 矛盾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我引用了理发店门口的一则广告“: 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此时立即设问: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了“ 进”与“ 出”“、蓬头垢面”与“ 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趁势再问学生:教室中还有哪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举出了“ 教师”与“ 学生”“、男”与“ 女”“、前”与“ 后”“、高”与“ 矮”“、轻”与“ 重”等关系,从而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分开来,突破了教材的这一难点。训练提问其实是训练思维强化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3.3.尝试换位思考,分享问题情境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可让学生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某些问题,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会有" 教然后知困" 的体会,那么,学生当老师之前的研究中和当老师后的" 困惑" 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教师也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我国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都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但目前国内对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把这种整合看作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有的则认为整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理解,后一种看法又可分为两种认识,一种把信息技术看做工具、媒介和方法,可以影响教师教及学生学的方式;另一种则认为整合可以影响学科课程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整个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1958年IBM公司利用计算机向小学生传授二进制算术,从此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阶段(CCAI)。此阶段,人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等功能,开发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辅助教学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主要利用计算机帮助辅导自学、讨论答疑等,即CAL阶段。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才进入到了整合阶段。
目前,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它能够为他们进行观察、猜想提供更多的例子和问题的表示形式;借助技术的计算功能,学生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推理和体验建模过程;等等。信息技术也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或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的问题解决的经验。除此之外,课程中还增加了一些信息技术(如计算器或计算机基本的使用)或与信息技术使用密切结合的数学内容(如算法等),各种音像资料、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都成为了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融合为一体,综合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能力的形成。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广大城市和一些经济较好的地区,甚至在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中小学校都安装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同时在政府和教育专家的倡导下,人们也对整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TI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的开发和利用都在数学课程及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步伐。如上海还在中考中进行了如何结合图形计算器进行数学考试的尝试。许多研究项目的进行加速了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进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者们就整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数学实验等等。
但是整合在给数学课程带来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2001年“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组对北京中小学各科教师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整合形式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2004年“北京市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农村6所中小学的104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数学教学论文资料和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多停留于形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例如,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情境的创设泛化,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使得技术的运用适得其反,没有体现整合的效果。
再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过多利用动画模拟和软件验证功能,出现小题大作的现象。教师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结果却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动画进行模拟演示,费时费力且没有效果。一些教师还在探索结论过程中,过分强调软件的验证功能,在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发现结论之后,要求学生再看一遍软件演示。
此外,很多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方便的展示功能,课件代替了黑板,内容转换过快,课堂成了播放室。
种种问题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远远多于学生使用的次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虽然许多文章都从计算机的优势特性出发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只有较好地认识、理解学科的本质并寻找到技术与学科的结合点,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教师对信息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恰当发挥作用仍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那么信息技术到底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二、信息技术在整合中发挥的作用
整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数学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仅就整合的实施而言,信息技术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又能强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笔者将整合中探索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思考后归纳出了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拟真的、多元联系的数学学习环境
1.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
在信息量膨胀的现代社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展现具有平移关系的图片和动态画面、演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等;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与一次函数、扇形统计图等数学对象相关的生活数据;等等。而这些资源又有利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其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2.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学习者最终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应从多个角度 、多个层次来理解知识的丰富含义及其复杂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从多种形式、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成为可能。多元联系表示的意义是使用多种方式表示同一数学对象。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如课件中函数以表达式和图像两种同时呈现,并且图像还可以是通过跟踪满足函数关系的点的轨迹得到;多媒体课件使得隐性的数学关系显性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如我们利用生活中实物图片“亭子”抽象出几何图形,在设计课件时隐藏“亭子”的颜色和装饰物,逐步显示出由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组成的“亭子”组合体,使学生看到数学抽象的过程。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对象(公式、法则、定义等)不同方面的特征相互联系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如图像局部放大,重复立方体的折叠过程等等)加深对数学对象的各部分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转贴于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凸显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
以往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常常是演绎性的,掩盖了思考的过程。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猜想和发现的过程。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例或是数学对象中参数变化后的不同结果,从中发现规律并产生猜想。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进行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使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可以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数学软件等收集相关的证据对数学猜想进行验证。如果使用技术验证时出现了与猜想不相符的实例,还可以激励学生去修正猜想,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验归纳和演绎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研究“由中点四边形形状推断原四边形形状”问题时,许多学生借助画图猜测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是矩形,但当他们借助数学软件验证时才发现其猜想并不成立。在尝试—错误—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获得初步结论。而在结论获得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成功的经验,将增强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
2.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往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由两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此时的顶点又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在利用Z+Z智能软件自己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而软件的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的图形,那么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去探究未知知识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数学结果,并利用Word、PPT或投影将自己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想。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及其实施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由技术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呈现方式上来讲,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快速成象易阻碍人们对数学对象深入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可以产生直观的图像,但是这一特点也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如是否有了计算机、计算器,就不需要手工作图、计算了。
的确,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出现使得作图、计算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计算机图像或计算结果带来的这种完善的、非常光滑的表征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很难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首先,如果学习者仅仅是按动按钮在计算机辅助下生成图像、算出结果,或者仅仅通过教师的演示接受这种结果,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其次,使用计算机制作、计算或观察已做好的结果,都不能保证能将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概念或原理中的因素表达清楚,比如输入函数表达式后计算机给出的函数图像,看不到图像上各点的坐标。并会因此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计算和画图能力的培养。要安排恰当时机使用技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脑和动手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从呈现结果上来讲,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带来许多新问题
计算器、计算机等有着强大的计算功能,但它能够表示的数值的大小往往是有限的。如在Excel中多于15个数字的数既不能用数,也不能用图像表示,在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计算大数的平方时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或让学生利用技术进行运算时需要考虑数值位数问题。
其次,计算机软件的动态效果虽强,但还不是很完善。例如研究某个在垂直情况下才成立的结论,当学生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测量交角很接近90°,结论也是成立的。这种想象使得大家对技术的信赖度大大降低,许多教师因此放弃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呈现的结果要准确得多,但由于自身程序设计或课件设计上的不足,它必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必然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因此我们对待技术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技术实际上只能是增强可靠性的一种手段,而最终的验证是靠理论证明得到的。而这也就是演绎证明与归纳证明的区别。
(三)从工作方式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黑箱”,容易使一些学生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其工作原理来说是一种程序,其运行方式及结果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当输入某种指令后,程序便会自动运行并输出结果。这种自动性就导致其运行所依据的工作原理、运行的过程等,对于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得知。因此信息技术从工作方式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黑箱”。比如说Z+Z软件中的测量功能,当选定测量对象后,只需点击“测量”这个功能菜单,计算机屏幕上便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测量结果,至于结果是怎样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人们无法知道。再如,当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将一个图案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通过翻折与另一部分重合,以示其轴对称时,翻折的过程是否能保证图形的形状不变,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疑惑。所以,这种工作原理容易导致一些理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最后呈现的结果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合理的,是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整合中不能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应当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从交流方式上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容易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信息技术的运用,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交流的淡化
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习以及技巧的训练,往往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展示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而不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想法,反而不如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更能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更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仅仅使用课件教学,减少了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对于班级中基础知识欠缺、课堂反应慢的学生来说,经常会有某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反复解释。如果教师只用课件授课,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会使讲课速度加快,一些学生反应跟不上,且不易记笔记,容易导致上课没听懂,下课无法看笔记的现象。此外,由于教师更多关注课件的播放,减少了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问题越积越多,会有“气喘吁吁”还是赶不上教师脚步的感觉,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使用技术反而起到不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