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19: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

关键词:校内教学基地;田间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教学质量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to improv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Guo Fengfa, Li Shengfu, Song Xianliang, Han Xiulan, Huo Xuehui, Wang Qibai, Shi Chunyu, Li Anfe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optimizat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a good place and rich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for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open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out time, space and location limit.In this way, students’enthusiasm for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aroused, an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 campus teaching base; fiel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招生规模扩大,一系列教学问题逐渐凸现。突出问题是教学资源紧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减弱。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传统农学类专业如何做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成为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 农学类专业加强田间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农学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部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材料、实验场所必须在田间进行。而作物(植物)生长发育与季节、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实验项目进行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准备好各种作物(植物)的实践教学材料和丰富的实验场所,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增加田间实验室资金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搞好田间实验室建设,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以实验教学中心(正、副)主任、分管系主任、专业主任、教学秘书为成员的田间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解决田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工作问题。

田间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认识到位,各届院领导十分重视田间实验室的建设。多年来,我院先后利用山东省小麦工程中心项目、国家计委大型优质小麦基地项目、教师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经费,结合项目搞建设,先后投入建设经费600多万元,建设300平方米温室大棚2个;全自动防雨棚1个;植物教学标本园10亩;中药教学科研圃20亩;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全自动播种机、拖拉机等农田机械20余台件,晒场4 000m2,综合教学科研实验楼2 170m2,挂种楼1 000m2,种质库240m2,机械库150m2,种子仓库260m2,实验教学材料田、学生认知田、学生高产竞赛田、教师科研田、科技示范园等500余亩,打机井3眼,铺设地下管道4 000m,使500多亩实验地可在4~5天浇一遍。另外还投资30多万元进行了农田土地改造,实践教学条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3 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分类管理

3.1 实验教学材料田20亩

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山东主要作物,由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植物生产学实验、耕作学实验、田间实验与生物统计、遗传学实验、种子实验技术、种子质量检验、农业生态学实验、作物病虫及防治等十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SRT创新实验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2 作物教学标本园10亩

主要有粮、棉、油、糖、麻、菜、中药材、饲料等作物,每种作物种植量较少。由一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本科专业的认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3 中药植物园20亩

由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教师管理。主要种植中药材植物。主要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的中药栽培学、中药育种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实验、认知实习、课程论文、SRT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4 学生认知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二年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制订种植计划,不限作物种类、种植方式等,自主种植、管理、调查、总结。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种植、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从种植到收获全面地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观察记载作物的农艺性状,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整个作物的生育期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调查报告,每个班写出全班的总结报告进行交流评比。学院定期和不定期对“实训田”进行田间检查、指导、评比。最后根据学生自评、实验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等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3.5 学生高产竞赛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自己设计、种植、管理的小麦高产竞赛田。

在教师指导下,以班为单位,每班0.5亩实验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自主进行小麦高产攻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田间小麦种植及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等各生育时期的观察、调查及田间整地、施肥、查苗、补苗、划锄、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麦田管理的各个环节,学习和掌握小麦高产创建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小麦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新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经过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实收测产,评选高产及活动优胜班级进行奖励,不仅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及团队和竞争意识,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6 科研田、高科技示范园400亩

主要包括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同时兼顾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教师负责种植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教改计划,从第五学期开始,让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学生每周用半天时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进行课程论文活动。在教师的科研田和高新技术示范园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种植、调查、管理、研究总结,培养科研技能,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田间实验室建设的成效

通过田间实验室这一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坚持4年不断线,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4年“连续型”实践教学新模式。大一的认知实习实践教学;大二的“认知田”实践教学;大三的“高产竞赛田”实践教学;寒暑假实践教学;大四的毕业设计;充分发挥田间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环节内容全面、有机衔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多年来,农学院不断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校内田间实践教学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郭风法,王建华.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88-91.

[2] 毕建杰,王建华.在农学专业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4:40-42.

[3] 郭风法,宋宪亮,赵延兵,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4:31-33.

[4] 王守义,郭风法,王建华,等.提高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3:13-14.

[5] 毕建杰,郭风法,王建华.确保农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104-107.

篇2

论文关键词:超重力,重金属,玉米,生长性状,叶绿素

 

近几年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土壤、水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重金属铬Cr是再生水中污染物之一,对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1]。在Cr影响植物生长方面,有人对土壤或沙中栽培的洋葱和玉米对灌溉水中对重金属Cr的吸收规律进行了研究[2-3]。杨和连[4]等专家都进行试验研究了Cr对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5-6]。近几年培育高度耐重金属的植株,成为了育种的难题,在研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吸收、转运和贮存Zn、Ni、Cd等重金属的分子机制取得主要进展[7]。根据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鉴定玉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来研究植物的对重金属的抗性。本试验是在航天育种的启发下叶绿素,变微重力为超重力,综合超重力和重金属的因素,探讨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和叶绿素的影响。探索利用超重力处理植物种子提高其抗重金属性的生理生化基础。

1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采用农大108玉米品种。首先对小麦种子用0.1% HgCl2消毒10min,再自来水冲洗彻底后浸种24 h。然后暗培养至大多数种子萌动。随机抽取30粒种子各5份,以1000g·2h、2000g·1h、4000g·40min、6000g·20min、和8000g·10min进行超重力处理,未离心的种子作为空白对照(CK)。处理后的种子放入含有不同浓度重金属营养液的苗盆中进行水培,置于25℃恒温光照培养箱下培养。

培养至胚芽突破种皮长出幼苗,此时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在第3天测量玉米的形态指标。培养至三叶期,随机取叶样进行测定叶绿素。

2结果与分析

2.1 超重力和重金属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l可以看出,综合超重力和重金属双重胁迫,当相同超重力处理时,由图可知随着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降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超重力为8000 g·10 min高速短时可以降低重金属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图1 在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属Cr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Cr (Ⅲ)on seed germination underdifferent 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2 超重力和重金属对玉米种子形态指标的影响

植物的形态指标是判断植物性状最直接的一类指标,形态指标中最主要的是植株的芽长和根长论文怎么写。当种子萌发后,其芽、根的生长完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9],直接受到培养皿中Cr的影响叶绿素,故Cr对芽、根生长的影响远大于对发芽率的影响,如图2和图3所示。

1. 根长的分析

当重金属的浓度为0 mg/L时,6000g·20min 和8000g·10min处理的可促进根的生长。综合超重力和重金属双重胁迫,在1000 g和2000 g超重力处理下可降低重金属对根长的抑制。

图2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属对玉米幼苗根长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Cr (Ⅲ)on root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 芽长的分析

当重金属的浓度为0 mg/L时,8000g·10min处理可促进芽的生长。综合分析超重力和重金属对幼苗的影响,在每一种超重力下玉米苗可抵抗不同浓度重金属的抑制作用,如2000 g的处理中10 mg/L浓度下,幼苗的高度较空白组10 mg/L浓度处理分别增加了58.23 %。

图3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属对玉米幼苗芽长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Cr (Ⅲ)on bud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3 超重力和重金属对玉米苗期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叶绿素是植物体有机合成的场所,是光能的吸收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植株的有机合成能力。提高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可判断植物的有机合成能力[10]。

由图4、5可知在无超重力处理下,重金属对叶绿素a、b合成的影响不明显,除1mg/L浓度外其他浓度的重金属均抑制了叶绿素a、b的合成。综合两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表明,2000g和4000 g的处理可以降低重金属对玉米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图4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属对玉米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Fig 4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Ⅰ(Ca) 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图5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属对玉米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Fig 5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Ⅱ(Cb)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3 讨论

本实验研究超重力处理对玉米重金属耐性的影响时发现,对玉米进行超重力单因素处理时其发芽率符合赵欣等人的研究结论[11]。超重力和重金属双重胁迫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和超重力单因素处理对种子的影响相似,因为种子发芽时利用自身的营养物质几乎不受到重金属的迫害。高速超重力可以促进根长和芽长的生长,低速的超重力抑制它们的生长叶绿素,但抑制作用不明显。在结果分析中已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每一个超重力处理组都有抗重金属较强的植株。形态指标可鉴定植株受重金属迫害的程度,是一个可以直接表现植株生长状态的指标。在结果分析中那些形态指标较高的植株,这些植株对重金属的抗性也较强。可以作为研究植物耐重金属的鉴定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在每一个超重力处理组都有抗重金属较强的植株。叶绿素含量是表示植物光合器官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12]。结果表明,短时间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略有增加,这可能是叶绿合成系统的一种激应性反应。当Cr(Ⅲ)胁迫浓度高50 mg/L时,随着铬浓度的逐渐增大而下降,这与徐勤松等[15]以铬处理水车前叶片的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纪柱,铬盐生产工艺与致癌物[J].化工环保,1999,(3):173-174.

[2]巫常林,黄冠华,刘洪禄,等.再生水短期灌溉对土壤作物中重金属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7):91-96.

[3]徐衍忠,秦绪娜,刘祥红,等.铬污染及其生态效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3(增刊):8,9,28.

[4]杨和连,车灵艳,卢二乔.重金属铬对西葫芦种子发芽及出苗的影响[J].种子,2004,23(6):60-62.

[5]蒋光月,崔德杰.重金属Cr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76-79.

[6]郑爱珍.重金属Cr污染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343-1346.

[7]孙健,铁柏清,钱湛,杨佘维,毛晓茜,赵婷.复合重金属胁迫对玉米和高粱成苗过程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24(6):514-521.

[8]何翠屏,胡惠蓉.两种重金属胁迫对两种草坪草生长与代谢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

[9]乔琳,盛东风,邓艳.重金属铜、锌、铁、铅污染对白菜幼苗鲜重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

[10]赵欣,王金胜.不同超重力处理小麦、玉米种子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6):100-104.

[11]秦天才,阮捷,王腊娇.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90:33-36.

篇3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种子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所谓“农以种为先”。我国加入WTO及《种子法》颁布以来,国内种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种子企业纷纷改制,国外种业巨头以合资、股份制、独资等形式大举进入国内种业市场。在中国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山东寿光,彩椒、长茄等一些蔬菜品种的外资种子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种子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

国发[201118号文f牛《=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明确提出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蓝图,以期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确立的重点任务包含了“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建立教学、科研与实验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1应对种业市场形势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一方面是农作物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良种生产水平及其供应能力显著提高,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市场的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要应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和严峻挑战,集中表现在微观上企业、科研院所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品种特色不强;宏观上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高等学校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偏重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很少开设涉及种子的课程,对于种子企业需求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对于种子企业,一方面需要大批科研、技术人才,即新品种选育、优质种子生产、种子加工检验贮藏等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产品营销、企业管理人才,即能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人才。

为了适应当前种子产业及种子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中国农业大学于2002年率先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此后,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之中。安徽农业大学在国内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展种子专业人才培养,于1979年成立种子教研室,1985年开办种子专业(专科),1994年开始农学专业(种子专科)成人教育,2000年开始招生种子工程高职(三年制),该专业于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种子方向博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种子科学与工程(一本)专业招生,至2011年已有830多名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安徽省及邻近省份农业和种业各部门的骨干力量。随着种业市场的发展,种子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有新变化和更高的要求。

2新形势下种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改革2.1科学制订种子专业培养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长期化教育的转变,种子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种业对人才的要求,准确把握种业人才需求。在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一本)专业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该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E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安徽农业大学在制订种子科学与工程(一本专业培养目标时,对实践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作物育种学实习、作物栽培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将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现等环节贯彻始终,针对每一个阶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2.2改革实践教学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渐改变原有专业劳动、三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三段式课程,增加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并与农村、农场、种子企业和农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为主的作物种植格局,努力探索和进一步完善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立足种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坚持面向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同时,根据在种业就业的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加大学生动手和主动参加实践的机会。在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一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实验)课程学学时)比重。专业核心课中,实验课4.5学分,课程实践l6学分,专业实践37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由原来的1:3提高到1:2,专业课程《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种子贮藏加工学》和《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有相应的实践(实验)教学。在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种子生产的播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的关键时期,带领学生到种子企业深入田间、车间、生产线进行学习、实践。在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种子企业的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田间生产、杂交制种等活动。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灵活安排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对种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投身种业的责任感,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意识教师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专业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改革意识的强化关系到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环节的落实和实施的质量。教师实践水平的高低还是学生既能学好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技能的保障。安徽农业大学每年安排35岁以下青年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在企业或相关生产基层单位实践半年以上,并在实践结束时向学校专门机构答辩、汇报。通过培训年轻教师、引进校外人才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2.4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种子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大力革新教学手段和内容,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场所及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和科研活动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农萃园,在学生大二、大i期间,有计划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种植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甘薯等农作物,分田到班级,每个班级明确责任人,在作物的生长各生育期组织、安排班级所有同学连续观察生长进程,并在种植结束后写成实习报告。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工作作风,促进学生对田间试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开花、杂交、授粉的关键时期,组织学生在校实验农场开展人工去雄、授粉杂交等实际操作,通过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和认真观察,有助于强化《作物育种各论》、《种子生产学》等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安徽农业大学自2003年建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自主编制科研项目书,组织成科研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让有在研项目的教师带本科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

仅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设立的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全校批准立项422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编制项目申请书到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答辩结题等流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科研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激发了科技兴农的意识,还使考研的同学提前接受系统、规范的科研技能训练,通过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使学生掌握正规的课题研究过程、科研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进行科技研发及攻读硕士学位积累了扎实的科研素养。

2.5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仅仅依靠校内的实验农场来完成培养目标是不够的,安徽农业大学把办学空间向种子企业延伸,重点选择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子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经过多方努力,先后与国营寿西湖农场、龙亢农场等单位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并由学校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国营寿西湖农场种子公司年产3007J-kg~麦良种,并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小麦三圃原种生产基地,近年来成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之后,在小麦种子收获、加工期间先后组织300多名种子专业、农学专业的学生实地参观、动手操作,还根据需要组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吃住在基地,观摩、实践种子从田间到仓库一整套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同时还聘请该公司的种子生产、any.检验和企业管理骨干向学生讲解技术要点和管理经验。来自生产、管理第一线的真知灼见使学生能够尽快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没有走上工作岗位期间就能提前深切感受到一个合格的种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要求。

安徽农业大学还与丰乐、荃银、皖垦、绿亿等国内知名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合建实习基地。不仅如此,校方还从中穿针引线,推荐并促成企业与学生签订实习任务书,使学生能利用暑假时间在企业参加水稻、棉花的杂交制种生产。2011年就有30名学生奔赴省内外制种基地直接从事杂交制种生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实际生产中,累积了生产经验;学生参与企业的种子生产及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深受种子企业的欢迎,企业也表示期待这些学生毕业后留企业工作。学校向种子企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为学生增加了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这种形式对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说,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置身于种子生产、加工、检验、贮藏和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之中,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想场所。

篇4

【论文关键词】: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原则;项目规划;青海湟源

湟源县位于东经100°54′30″~101°24′50″,北纬36°19′27″~36°54′54″,地处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内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海拔为2470~4890m,垂直高差2428m,是青海省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全县总的属于拉脊山地貌,东部部分地区呈现高山峡谷地貌,祁连山的几条小山脉和湟水河、药水河构成全县地形骨架,地势由北、西向东倾斜。湟源县多年平均温度为3℃,最热月均温13.9℃,最冷月均温-10.6℃,≥5℃年积温为1771.7℃,≥10℃年积温为1027.5℃,无霜期27~71d;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为350mm,年蒸发量为1454.3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长干旱,气温日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湟源县土壤类型较多,根据湟源县第1次土壤普查,境内有8个土类,即石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新积土等。全县总面积为15.09万hm2。其中农业用地2.33万hm2,占15.42%;牧业用地4.67万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333.33hm2,占2.2%,未利用地8060hm2,占5.34%。根据2004年湟源县“二类资源”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69534.8hm2,占总面积的46.08%;其中有林地2765.3hm2,占林业用地的3.98%;灌木林地为38924hm2,占林业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为12233.9hm2,宜林地5472.1hm2,四旁植树138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8%,活立木蓄积量为71.78m3。

1沙棘资源现状

根据2004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有沙棘林地8860.6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344hm2,沙棘未成林地7516.6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县东峡国营林场、波航乡、申中乡及和平乡等地区,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且以近几年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营造的为主。以前由于没有沙棘开发利用的合适途径,沙棘在湟源县主要是作为水土保持树种进行营造水土保持林,对它的开发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种子采集。经推算,每年的沙棘结果量约3万t,种子产量在200t,实际种子采集量在2t左右。

2沙棘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以企业为龙头,以现有沙棘资源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沙棘产业;以优树选择为手段,提高种子品质;以优树的合理配置、林分的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为措施,提高沙棘种实的产量和质量;以种子园营造、育苗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湟源县良种生产基地,更好地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服务。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沙棘在湟源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既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要确保沙棘资源不受破坏,实现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湟源县的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天保工程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国家为保护生态投入了大量资金,利用现有沙棘资源,要合理收取一定费用,并将收取的费用用于沙棘资源的管理和培育。三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根据湟源县的具体情况进行项目规划,要在保护现有沙棘的基础上,开展沙棘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在湟源县实施的各项工程,加快沙棘林的营造。四是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在沙棘种源选择、优树选择、种子园建设、沙棘林营造、沙棘果实采摘等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培育沙棘,确保沙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五是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开发沙棘新品种,在沙棘林营造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

3沙棘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规划

3.1沙棘采果林基地建设

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大部分沙棘林为未成林地,因此沙棘采果林建设主要是对未成林地的管护抚育。管护抚育工作包括成林地的轮茬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和未成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等[1-2]。规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8860hm2沙棘林的抚育工作。

由于湟源县目前剩余的人工造林宜林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大面积的宜林地都已被绿化,而且先前的人工造林都遵循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因此现有的宜林地大多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周边地区,并多为阳坡和半阳坡地带。这些宜林荒山荒坡绝大部分海拔高,坡度大,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土壤结构差,管护难度大。因此,在营造过程中一定选择好造林用苗,在栽植中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项目规划新营造沙棘采果林4000hm2,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营造800hm2,项目实施地点分布在湟源县10个乡镇。采果林基地建成后,年产沙棘果实1930t,果汁1400t,种子近27t,可年创产值5500万元,将对湟源县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3.2优质大果沙棘园建设

大果沙棘既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功能[3],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良树种,也是最有前景的第3代水果。沙棘全身是宝,根、茎、叶、果种子含有10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各种维生素含量居果菜之冠,具有很强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大果沙棘与湟源县的中国沙棘相比具有果大、无刺、产量高、易采摘等特点。同时,大果沙棘是多年生灌木,一次定植,多年结实,经济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几十倍[4]。营造优质大果沙棘园200hm2需大果沙棘苗木66万株。建设地点设在和平乡和申中乡。

3.3沙棘种子园建设

中国沙棘在湟源县一般6~8年开始结果,幼龄后期至中龄进入盛果期,建立实生种子园,周期短,见效快。根湟源县实际情况建设沙棘种子园30hm2。

3.4沙棘育苗地建设

中国沙棘雌雄异株,风媒传播花粉。中国沙棘既能进行扦插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两者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湟源县培育实生苗有多年历史,简单易行,因此沙棘育苗基地建设采用实生苗育苗。根据湟源县沙棘采果林营造规模确定育苗面积为3hm2。

4参考文献

[1]程小兵.沙棘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35-136.

[2]杨彩凤,马进军,许涛,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6.

篇5

>> 山核桃采摘工具包的设计研究 山核桃栽培与管理技术 美国山核桃与浙江山核桃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山核桃产区林下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山核桃秋播育苗技术 山核桃的造林技术 湖南山核桃幼林经营技术研究 山核桃施硼增效技术研究 美国山核桃嫁接与栽培技术探讨 美国山核桃种植技术简介 山核桃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石质山地荒山核桃造林技术 美国薄壳山核桃栽植技术 薄壳山核桃栽培管理技术 我国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苏南丘陵地区薄壳山核桃幼林与白茶复合栽培技术 山核桃叶与美国山核桃叶中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常州市高新区薄壳山核桃发展可行性与现状调查 野生山核桃实生育苗技术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9-08.

[10] SANDERS K F. Orange harvesting systems review[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5,90(2):115-125.

[11] 费喜敏,汤 勇,徐秀英,等.农户层面的山区特色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浙江临安山核桃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3):218-222.

[12] 楼叶青.山核桃安全采摘装备更新换代 既安全又方便[EB/OL].http:/// html/main/xxkdView,2012-07-13.

[13] 浙江大学.高空采摘作业保护装置[EB/OL]. http:///project/9155, 2012-08-09.

[14] 吴 昊,董希斌.林木种子采收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11,27(4):24-29.

[15] 张铁军.移动式水果采摘梯[J].新疆农机化,2008(3):49.

[16] 曾婉华. 国外林木种子收集技术的分析(综述)[J].林业机械,1985(3):45-47.

[17] 方勤敏,刘小燕,刘少山.1STZ-25型上树采种(果)设备的研究与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0,28(6):10-12.

[18] 曹双喜,曹双边.水果采摘梯[P].中国专利:CN 882149628, 1989-12-27.

[19] 邱定武.蜈蚣型采摘踏板[P].中国专利: CN 202232187U,2012-05-30.

[20] 杜志宏.果实采摘器[P].中国专利:CN 201127192,2008-10-08.

[21] 苏和生,余哲学.一种果实采摘器[P].中国专利:CN 201182085, 2009-01-21.

[22] 倪继正,陈晓蕙.一种山核桃采摘器[P]. 中国专利:CN 201378951, 2010-01-13.

[23] 陈 浩.一种果实采摘器[P].中国专利:CN 201639998U,2010-11-24.

[24] 胡蝶飞.一种果实采摘器[P].中国专利:CN 201682807U,2010-12-29.

[25] 雷泽民,宋春喜,赵永峰.果实采摘机[P]. 中国专利:CN 201213381 751100, 2009-04-01.

[26] 武际可. 甩鞭子为什么会响?——兼谈鞭鞘效应[J].力学与实践,1995,17(5):72-73.

[27] 蓝 峰,苏子昊,黎子明,等.国内外果园采摘机械的研究及发展探讨[A].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十二五”低碳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10.19-24.

[28] 张进疆.澳大利亚的核桃采收与加工[J].新疆农业科学,1999(6):281-283.

[29] 张晓文.林木种子(球果)振动采集技术现状及展望[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1):84-88.

[30] 陈瑞贤. TD-40型抖动式林木采种装置[J]. 林业机械,1990(4):36-37.

[31] 张 兰,迟玉敏,洪天池,等.便携式振动采种机的研制[J]. 森林工程,1997,13(1):43-44.

[32] 姚文斌,俞伟鹏,张 蔚.便携式山核桃采摘装置[P].中国专利:CN 102246636A,2011-11-23.

[33] 赵伟忠,徐建锋.一种便携式振动果实收获机[P].中国专利:CN 201120166884X,2012-01-11.

[34] 陈 度,杜小强,王书茂,等.振动式果品收获技术机理分析及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195-200.

[35] 王 纲,李秀刚,田 真,等.电动采摘车[P].中国专利:CN 2747846, 2005-12-28.

[36] 汪咸吉,卢秀姣,方卫国,等.乙烯利催落山核桃果实试验[J]. 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1):103-105.

[37] HARRELLR C, ADSITP D, POOL T A, et al. The florida robotic grove-lab[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0,33 (2):391-399.

[38] 张 洁, 李艳文.果蔬采摘机器人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 机械设计,2010,27(6):1-5.

篇6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现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经过长期知识积累、理论总结和实验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及管理水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通过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1](简称“全国百篇”,该评选自1999年开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每个省每年都进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在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导”的影响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视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和遴选。本文重点探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培育。

 

采取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评优也逐渐成为各高校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2]不过,这一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方面,现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遵照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往往主要来自官方条款,与具体学科和专业领域结合不够密切。另外,这些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中会受到评审专家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移,这些主观因素可能包括对评价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尺度上的误差,还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相对更客观、公正地评选出优秀学位论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原则性建议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使之评价指标内涵明确、测量标准尽量统一,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师“光环效应”和评审专家“主观片面”带来的误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 指导性原则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引导高等学校在各自层次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这样规定的,[3]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着重点是在打基础和进行能力训练,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如优秀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思维,提出新见解、新观点,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中对创新性的培养。

 

2.2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统一性是指根据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学位论文共同要求的评价标准。多样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不同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兼顾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兼顾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精心设计各模块指标,使之既能够反映不同评估对象的实质,又可以相互兼容,从而保证评价标准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实事求是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客观可信,才能较确切地反映出评估对象的真实水平。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从评估目标出发,切忌从主观臆想出发,脱离具体实际。评价标准应忠实于评估目标,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不重复、不矛盾。由此简化了指标,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防止因评价指标过细,看似会提高评价精度,却给专家带来过多的麻烦,引起人为的偏差,反而会降低评价的准确性。

 

2.4 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评价标准必须简单易行才具有实际意义,离开了可操作性,无论怎样科学合理,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要把抽象的、复杂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位论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在“质”的规定上, 应确定关键指标, 剔除无关或相关度不大的指标, 形成简易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如学术性学位论文选题意义应突出理论创新、发展学科知识,而专业学位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选题应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5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尽量建立在可测量的基础上,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逐项量化,力求简约,在权重确定时要用数学等逻辑方式来验证,做到客观、公正、合理。而对于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与学风等指标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除了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还应加上一个综合评语,最后综合多位专家意见,使意见趋于一致。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即防止因过度量化而割裂评价的本质,又防止因主观权力过大导致不公平。

 

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 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建议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如何培育优秀学位论文进行深刻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3.1 把好选题关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确定好的选题是高质量学位论文产出的关键前提。确定选题之前应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对所选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导师和研究生应就论文选题是否为学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论证。开题报告还应经过导师组严格论证,对于不适当的选题,一定要坚决给予否定,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才可以开始论文写作。由于论文写作周期比较长,经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因此还须重视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2 实施培育工程

 

为了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突破,许多高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4]同样,我们也可以设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应制定培育计划,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从已经开题的研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位论文的种子选手,重点资助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进行开展科学研究的初级训练。培育基金立项前,研究生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严格的形式把关,导师组对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对学科发展的意义等材料进行认真严格审查和答辩论证。培育基金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中期对项目进展随时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帮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计划。并进行严格的项目结题验收,对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综合打分,评出优、良、中、差,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院,与再申请直接挂钩, 建立奖罚政策。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是评学生,也是评导师。研究生论文是否优秀与导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治学态度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影响深远。创新型的人才须由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来培养,优秀的导师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指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真正将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治学严谨的教师选拔成为导师。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指导研究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的关键。其次,加强考核,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导师竞争上岗制度和流动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内没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担任导师,或者保留导师资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学校应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交流培养经验、共同探索、相互借鉴、以老带新,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3.4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

 

研究生培养单位优越的科研条件是优秀学位论文产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等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条件,此外,学科建设也是科研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条件,更是一种环境。”[5]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走向学术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学位论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首先,导师要多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台,让研究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6]加强科研实践训练,培养科研能力,为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夯实基本功。其次,加强图书馆和网络建设,及时更新学术资源,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努力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物质条件。再次,科研经费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条件,学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专项培育基金,对每位入选者及其导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支持。最后,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科前沿的报告,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创新思想的优秀学位论文。

篇7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篇8

    范云六(1930.5.16- ) 女。分子生物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2 年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 先后在 Wisconsin 大学Madison分子生物学室及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系(Chicago)从事研究工 作。198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委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第二届科技委 员会委员, 国际水稻遗传学会遗传工程常务委员会委员,FAO/UNDP亚洲植物生物技术网顾问、中国项目负责人及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的区域合作项目主持人。长期从事植物分子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国基因工程和农业基因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异属外源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的转移和表达;Bacillus sphaericus 杀蚊蛋白基因的定位,及杀蚊与不杀蚊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别; Bacillusthu ringiensis Subsp.galleriae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水稻种子储存蛋白(prolamin)基因特异性表达序列的克隆、结构及功能。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方面,对两个高效杀虫Bt.晶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修饰改造、重组并转化到重要农作物和林木。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杆菌Bs-10生物灭蚊剂的研制及其 开发应用”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云金芽孢杆菌S-内毒素基因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着有《基因无性繁殖》、《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合作)等;撰有“杀虫芽孢杆菌的分子育种”等论文140余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