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然经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设计;设计文化;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所有设计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是设计的客体。人类在依赖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在极力将“自然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尽管设计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但并不等于设计活动可以脱离自然地理环境的束缚而随心所欲的进行,因为任何设计,都不可能在超越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发生、发展,换言之,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存在制约作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从延边到北海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正如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中所描述的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些天然屏障为我国文化独立发生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减缓了域外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使其保有很强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但同时,这种隔绝也滋长了“足乎几无待于外”的封闭自足意识。
正是设计文化的多元一体,才更折射出地理环境的丰富与复杂。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国土上,56族人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在不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食物来源于不同的动植物,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从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俗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俗、社会制度又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所有这些反过来又决定着对设计产品的不同需求。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需要,带有地域特色的设计产品应运而生。因此,不同自然地理化境下的设计与设计文化是各异的。
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河汊较多,为了出行方便,人们的房屋也通常采用房前街巷而屋后为水道的样式,舟船为该地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相反在北方地区,则是平原为多,四通八达的马路使得车辆成为人们首选的出行工具。《史记•河渠书》中“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正是交通工具(设计产品)因地而异的最好写照。
中国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走向,决定了河流由西向东的基本流向,与之相反,山脉则多为南北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东西向文化上的交流。由于我们众所周知的地大物博之由,先祖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自古以来就远远弱于对河流的重视程度,换言之,中国是一个注重大河文化的国家。在重多的河流区域,如黄河、长江等几乎都有人类文化的遗迹发现。但由于地域不同,各文化遗迹所属的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
黄河流域出土有大量彩陶,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多饰有鱼类纹,而同处黄河流域的半山、马厂文化类型的彩陶则以几何纹为代表,其中神人纹尤引人注目。长江流域则以玉器为多。以玉琮、玉璧等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则以夔纹、饕餮纹等为多(图1)。由此可见,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并被发掘的文化遗址各有典型器物,不同器物上或绘或铸或刻有各不相同的典型纹饰,这些器物及纹饰在向世人展现先民们生产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该地区的文化及习俗。
图1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地区与外界交往频繁,相对开放,在此我将这一类型的自然地理环境归类为开放型的。而边远地区及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的接触甚少,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我将其归类为封闭型,两种类型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设计的影响各有利弊。
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人们与外界的接触频繁,经此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从而带动该地经济的发展。除了新技术的注入之外,人们的思想也更为开放,思维方式不再固守旧式,相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对该地区发展有利的一切事物,更有可能做到“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这类地区的设计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无疑,这样的变化对设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这种开放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设计,由于受外来种种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所保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就相应的在减少,所呈现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后相互融合的特征,如唐代的长安,长安可谓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商业的空前繁荣使之成为世人皆向往之地,长安城内胡汉杂居,这使得本就处于丝路重地的长安城多元文化杂糅共存。我们从胡、汉共乘一头骆驼的三彩骆驼俑就可见其一斑。(图2)
图2
与外界接触少的封闭型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设计又呈现出另一番特征。由于与外界的几近隔绝,必然与外界的接触机会甚少,更谈不上相互交流。这就导致新的技术不能引进,从而造成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落后,并且很难出现新的设计产品,那么设计也只能或维持原样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缓慢发展。当然,由于当地经济的落后,人们对于新产品的要求并不高,更多的只是世代相传的手工艺。
自然地理环境的长期封闭,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人们思想的相对保守,思维并不是很活跃,并且人们习惯性的将眼光聚集在本地区内,他们更擅长继承和发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手工艺,同时也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甚少,该类地区更好地保留了自己最原始、最本真的习俗与文化,套用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说法就是“更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东西”。这些灿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无疑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我们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主要存在于这些地区。正是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与设计的关系密切,有时甚至对设计起决定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功能的设计产品为人类所用,但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自然地理化境对设计的影响则相对减弱,同时,人类在不断将自然之物改造成为我之物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与设计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我们只能说二者关系密切,无论谁决定谁,都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中提出了一种能量自获取管理系统,其中生能器件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风能发电机,储能元件是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考虑到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现象较弱,充放电的次数较少,而超级电容器则刚好相反。因此,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作为主能源向传感器节点宫供电,并同时给锂离子电池供电,风能发电机则作为辅助电能给超级电容器充电,超级电容器充满电后便将能量快速的转移到锂离子电池中。这种采用锂电池配合超级电容器的供电方式广泛的应用在自获取能量的传感器节点中。从生能元件的角度考虑,中使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和温差电池为生能元件,其中温差电池粘贴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背面,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池工作时候的背温和环境中的温差来发电。振动的能量也能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能量,振动能量采集器件可以是机电式或者压电式,其中采用压电式的装置比较多。比较了集中能量采集器的特性,并建立了相应的能量转换模型,以应用在无线传感器的网络仿真中。中自制了一种自获取水下能量的装置,利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放电的原理,通过多片这样的电池为传感器节点供电,这中电池充分利用水下环境,为水下传感器网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供电方式。
(2)关于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部署研究,国内外现在研究的比较多的是水下三维环境下的节点部署。提到了一种部署网关节点的方法来最大化网络生存时间。但是,目前针对具有自获取能量的水下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部署研究还没有开始,在这样的部署条件下,传感器的部署除了要考虑水下的三维环境以及通讯媒介的改变外,还要综合考虑节点的能量以及能量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3)针对于水下传感器节点的路由研究,考虑到水声信道传输的特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路由跟陆地上的传感器网络有着明显的差异。《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路由协议的仿真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表驱动路由协议设计思想的选优能量路由协议能够有效的延长网络生存时间。也是采用类似的路由算法。
2.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研究目标
(1)综合考虑影响路由协议的因素,通过设定不同的影响权值来实现最优路由算法,以便于适应不同的检测环境。
(2)采用新的传输机制,降低网络的时延和传输错误率。
(3)构建基于基站式的检测网络拓扑结构,路由算法由基站根据影响因子实时调整,检测节点定时与基站同步路由算法,在降低水下传感器能耗的同时,由于其是基于基站的广播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可拓展性。
2.2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实现基于自获取能量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路由研究。在项目期间,将针对于目前的所做研究结合研究目标概括以下三点主要内容:
(1)完善协议MAC层传输机制算法。
完善课题组提出的OVSF传输机制,其依据下面公式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不相干数据传输。此机制成熟地应用在水下无线传感网络协议中,降低网络延时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实现基于优先级的传输机制,最大程度优化传输路径
(2)基于基站式的路由广播机制
基于层次分析(AHP)的路由算法,实现不同检测环境下通过调整不同的权值来优化路由协议。
构建基于基站的检测网络拓扑结构,基站实时检测影响路由协议的因素变化情况,并且根据相应的权值计算并广播相路由协议,水下节点会依据设定的阀值来决定是不是改变目前所用传输路由协议。
(3)实现整个系统持久工作,能量来源为自获取(分为节点获取和基站获取)。
基站是基于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采取自获取的方式来补充电池。
节点采用在现在国外提出的生物能的基础上改进型,提出基于三个阶段数据传输算法,实现最大化利用能量的前提下去实现数据的无差别传输。
2.3拟解决的关健问题
(1)如何在自获取能量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持久工作,同时实现网络在最优的路由协议下数据通信将是本项目的重点解决难题。
(2)基于OVSF和优先级的算法:优化课题组之前提出的算法同时将算法成熟地应用在项目所提出的协议中,达到时延和能量利用率的要求。
3.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项目旨在研究基于自获取能量的水下无线传感网络的部署和路由研究,和以往此方向的研究相比,本研究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1)采用自获取的方式来解决节点能源问题,大幅度地增加网络的使用寿命。
(2)采用OVSF码与基于优先级的传输机制,降低网络的数据传输时延。
(1)15101工作面采长为152m,采空区自燃氧化带长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自燃氧化带长度为70.6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进度不低于:v推=L自/t燃=70.6m/33d=2.14m/d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开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着火封闭,进风累计推进94m,回风累计推进91m,进风平均日推进0.96m,回风平均日推进0.93m,进回风平均日推进0.945m。15101工作面的日推进度远远小于要求日推进度,工作面发生着火事故。(2)15102工作面采长为59m,采空区自燃氧化带长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自燃氧化带长度为50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进度不低于:v推=L自/t燃=50m/33d=1.5m/d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开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进595m,平均日推进3.54m。15102工作面日推进速度满足防止采空区自燃要求。(3)综合15101工作面和15102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结合工作面采长与自燃氧化带理论关系,可以得出小于等于150m采长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带长度不超过71m。为安全起见,将此结论再乘以1.1的保险系数,得出≤150m采长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带长度不超过78m。根据以上结论分析,≤150m采长的工作面日推进度V日不能低于:V日=L自/t燃=78m/33d=2.36m/d,即石港公司采长≤150m的工作面,日推进度达到2.4m可满足防灭火要求。
2工作面采长确定
2.1理论工作面采长的确定工作面采用“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作业形式,采煤机按双向割煤往返一次进两刀,一刀进度0.6m,两端头斜切进刀距离25m,假
设工作面采长为L,端头推移刮板输送机机头(尾)、端头维护用时M,停工误时用时N。移架、放煤工艺为追机作业,不影响推移速度,采煤机平均行走速度为v。
2.2石港公司现有技术条件分析(1)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开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着火封闭,进风累计推进94m,回风累计推进91m,进风平均日推进0.96m,回风平均日推进0.93m,进回风平均日推进0.945m。平均日进度1.5刀,每刀煤平均用时640min。(2)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开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进595m,平均日推进3.54m。平均日进度6刀,每刀煤平均用时160min。根据公式t=(50+L)/v+M+N,可以得出N=37min,每天除检修班外停工误时37min×6=222min
2.3工作面采长合理参数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正常开采情况下工作面采长不超过145m即可满足防灭火要求。现分别用工作面采长为100m、120m、130m和140m验算四种情况下每割一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1)工作面采长为10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90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360min(2)工作面采长为12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77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308min。(3)工作面采长为13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70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280min。(4)工作面采长为14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63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252min。以上分析表明采长的减小和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增加成正比例关系。而15102工作面实际每日停工误时时间为222min。当采长增加时,停工误时必定增加。以石港公司现有人员装备情况,预计工作面每增加10m,停工误时每刀增加3min。可以得出≤140m采长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每天割四刀煤时,预计实际停工误时分别如下:14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140-59)/10×3×4+222=319min,大于停工预留时间252min。同理,13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为307min,大于停工预留时间280min。12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为295min,小于停工预留时间308min。通过以上结果分析,石港公司如果设计大于120m小于145m工作面,实际生产中达到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要求有困难,采长120m以下的工作面适合石港公司实际情况。
3工作面采长大小的经济分析
虽然小采长工作面对采空区的防灭火有很多有利因素,但小采长工作面的弊端也不容小视。主要有:小采长工作面的采掘比相对较小,造成衔接紧张,投入成本高,资金投入回报率低;小采长工作面遗留煤柱较多,煤柱回采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大。具体到石港公司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衔接紧张布置1个60m采长的工作面需要总进尺4220m(包括准备巷道),其中:进风顺槽840m,回风顺槽840m,切巷60m,高抽巷870m,内错尾巷910m,工艺巷120m(3条),系统巷280m,准备巷300m(轨道巷、胶带巷、回风巷各100m)。为最大限度获得经济利益,全年计划完成产量任务90万t,需要准备60m采长的工作面2个,需要衔接进尺8440m。而石港公司目前每年最多能完成衔接进尺7000m左右,只能准备出1个回采工作面,这样就会造成采煤队停产,产量任务只能完成50万t左右,完不成年度计划产量任务。若按120m采长布置工作面就可以解决衔接紧张的问题。布置1个120m采长的工作面需要总进尺4520m(包括准备巷道),其中:进风顺槽840m,回风顺槽840m,切巷120m,高抽巷870m,内错尾巷910m,工艺巷210m(3条),系统巷280m,准备巷450m(轨道巷、胶带巷、回风巷各150m)。全年计划完成产量任务90万t,只需准备1个120m采长的工作面,公司可以顺利完成衔接进尺任务,保障回采产量。
3.2备用工作面按采长60m布置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就接替不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备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采煤队停产,影响全年产量任务的完成。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16个月内就可以实现采煤工作面的备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现问题,采煤队马上搬家倒面,不会影响全年产量任务的完成。
3.3经济效益目前石港公司顺槽巷道每掘进1m消耗材料费用2962元,加上人工费和辅助费用8944元,其它费用1266元,每米进尺消耗资金13172元,每年要完成90万t产量,布置60m采长工作面比120m采长工作面多打进尺3920m,每年多投入资金5163.4万元。按采长60m布置工作面,整个矿井的采区回采率只能达到62.9%,预留煤柱的煤炭损失达到535万t,按目前的市场价(220元)估计也会浪费117700万元。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整个矿井的采区回采率能达到71.6%,区段预留煤柱的煤炭损只有340万t。工作面回采率按0.87计算,120m采长布置工作面比60m采长布置工作面节约煤炭资源170万t,按目前的市场价(220元)估计会增加收入37400万元。
4综合分析
理论上在正常情况下,石港公司设计采长为145m以下的工作面,日推进度可以达到2.4m,符合防灭火工作所要求的推进速度。但根据石港公司实际生产情况,要预留符合实际的停工误时时间,工作面设计采长要控制在120m以下。综合经济效益分析,设计小采长工作面,会造成衔接紧张,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要防止煤层自燃,保证安全顺利生产,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比较适合石港公司的实际情况。
5结论
一、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资源产地及其企业使产品进入市场的自和活动余地极小。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于是,加工型产业部门毫不珍惜廉价的原料,资源型产业部门更无积极性去提高资源产品的产出率,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据统计,我国能源投入系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高居首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另外,资源的计划配给还造成了隐性的浪费:资源产品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调出产地,而产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又被迫去资源非产地购回这些产品(例如黑龙江省的原木被源源为断地调外省外,省内造纸等行业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省外购买原木),这对于运输部门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造成了资源产品的损耗及人、财、物的浪费。
可见,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各需求者竞争的结果必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上升。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体制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将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困扰我国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危机”将得到缓解。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其他一些因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可见,正是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才使自然资源不能在市场机制下达到供需平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低产出和过度开采。解决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合理途径是自然资源立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自然资源立法中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仍然是经济手段。自然资源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①自然资源产权关系。要改变目前那种“谁开发就归谁”的现象,真正的将自然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②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要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资源管理部门交纳合理数量的税金;③实行自然资源消耗补偿制度。根据自然资源的性抽和数量等收取自然资源消耗费,,以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环境的保护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这一费用的收取要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的速度要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冲加速度,以避免超强度开发;④对破坏自然资源及无视自然资源法规者进行弄事和经济制裁。
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避免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无疑比单纯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资源型产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中价格升高对面求的限制,必然会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产口产出率上,这对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自然资源市场化是否应该暂缓呢?
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目前廉价的原料来源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产品成本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如果在与世界市场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需求量)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三、自然资源市场化与产业布局优化
1.自然资源市场化对资源产地的影响
由于资源型产口指令性计划的下降直至取消,使资源的就地加工成为可能。资源型产品经加工后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加幅度很大,效益明显。例如1吨原油卖价1200元,加工成汽油价格为2800元,加工成睛纶价格就猛升到1.4万元,可见产品加工程度越深,所获效益也就越高,多年以来,一直试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资源产地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提高资源产品的深加工能力。
资源产地的加工工工业在与原加工区域的加工工业的竞争中,存在着与原料产地距离近的优势,但多数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只注重对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在加工工业的技术方面处于劣势,在资金等方面也困难重重,于是造成加工产品的质量低下,加工工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在“肥水不外流”,这些地区将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地方保护主义使市场的自由平等竞争受到影响,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增长。如何避免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成为自然资源市场化后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②切实明确产权关系,并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资源使用者的权利不受地方政府的左右;③以立法的方式保护自由竞争,防止地区性垄断现象的出现。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资源匮乏地区的影响
我国地域差异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较发达的地区一般资源都较匮乏,其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而资源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一般都不很发达。自然资源的加工工业一般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仅能输出资源型产品。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资源匮乏区域失去了廉价资源产品的计划供应,被迫加入对资源产品的竞争之中。这些地区将很快意识到资源加工工业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将着眼于发挥其经济技术、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而不是对资源产品的争夺。这些地区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产业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大进大出”的外贸型产业等。这些地区原有的资源加工产业一方面进行技术改造,着眼于产品的精深,另一方面其产品原料来源由单纯依靠国内转向国内与国际并重,产业发展的弹性极大地增强。
3.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资源产地的乡镇企业利用其优势发展起了一些资源型和资源粗加工型产业,这些乡镇企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即的促进作用。但这些乡镇企业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立法不完善,使这些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伴随自然资源市场化的一系列自然资源立法和有偿使用、消耗补偿等制度将使乡镇企业失去原有的价格低廉等方面的优势,而其产吕质量差等劣势却会很快地显示出来,这些企业的生存将受到极大威胁。
我国经济较争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大多是建立在丰富的劳动的优势之上的。市场经济对这些企业所起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其消极作用。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乡镇企业发展最有利的方面,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型产业对乡镇企业并不适合。
4.自然资源市场化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自然资源市场化使产业布局受到一定的影响,使资源产地的资源加工业得以发展,并间接促进了资源匮乏地区的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于是将出现资源产地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并重,资源匮乏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和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并重的产业格局。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会使区域的产业向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方向发展。资源的配置在市场作用下进一步体现出效益优先的原则,产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结论
1.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消除由于计划体制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利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建立和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不可避免,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那么逢然资源应以何种形式进入市场,在何种程度上实行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在多大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配置起作用,哪些资源可以完全放开,哪些资源可以部分放开,哪些资源必须完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自然资源立法将利于消除自然资源市场化后造成的一些消极作用。所以,应尽快制定出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法律、法规。这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应当制定出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法规,哪些法律、法夫应当由地方政府制定,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应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
关键词:小区景观文化内涵水景绿化设施生态小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和附属设施。一个成功的住宅小区也必然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而优秀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味,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强化楼盘的卖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市场上让人眼前一亮、脱颖而出,给楼盘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增量和源源不绝的客流,这一点已经是勿庸置疑的。
模仿之风盛行。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设计,因此有了让后人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但自从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外来的设计方式和理念后,便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跟着跑。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于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中国的小区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式的设计,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如“加州阳光”“巴黎春天”等。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先进的设计方式和理念。恰恰相反,只有多了解别人的作品,理解他们设计的背景、初衷和过程,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纵观中西环境艺术的发展历程,水、绿化、雕塑等环境元素自古就是构筑环境,提升意境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的园林理水艺术就是研究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和水在造景中的作用。《古兰经》中用十字形水渠表现天堂的梦境,这一思想曾对西方造园的理水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水景
水是生态景观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有水才会有生命。人类自古择水而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依赖水、爱水甚至崇拜水。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现代人也越来越意识到真正高品质的生活在于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正如著名建筑设计师陈跃中所言:未来的居住条件,特别是高档居住条件将趋于清新与质朴。水景住宅以其独有的慑人魅力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亲近自然的向往。风水之法、得水为尚,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符合自然规律,水在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时,其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净化空气、改善住宅区的小气候。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把水的精神做出来,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达到丰富变化的效果。
二、绿化
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呼声日益高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更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化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的公共空间。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质感等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题,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配置组合,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构****工生态植物群落。如: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松柏林、银杏林、槐树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月季灌丛、松、竹、梅三友林、丁香树丛、合欢丛林等;有益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海棠林、松柏林等。
植物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体现出园林景观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园区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要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要善于运用**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提倡“林荫型”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的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应。
三、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设计是环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系统,它为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方便人的行动,调节人、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系统中,包含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容。
硬件设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础设施,包含五个系统:信息交流系统(如小区示意图、公共标识、留言板、阅报栏、街头钟等)、交通安全系统(照明灯具、交通信号、停车场、消防栓等),休闲娱乐系统(饮水装置、公共厕所、垃圾箱、健身设施、游乐设施、景观小品等),商品服务系统(售货亭、自动售货机、银行自动存取点等),无障碍系统(建筑、交通、通讯系统中供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有关设施或工具)。软件设施主要是指为了使硬件设施能够协调工作,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而与之配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可视对讲、出入口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抄收与管理、公共设备监控、紧急广播、背景音乐等),信息网络系统(电话与闭路电视、宽带数据网及宽带光纤接入网等)。任何环境设施都是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安全、舒适、识别、和谐、文化是住宅环境设施的共性。但由于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的不同,环境设施的设计更应体现多样化的个性,例如,不同地域之间气候的差异性也会影响环境设施的设计。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环境设施在造型上不宜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可以多用木材以增加亲切感,另外北方常年下雪,考虑到一年中很长时间的灰白背景,设施不宜采用浅色,而应该多采用色彩较鲜艳的玻璃钢材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但阳光充足,这为环境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条件。此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地方资源,比如竹子一类的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环境设施中,而不是一味只追求材料的科技含量。又如,江南、岭南、西南地区充足的水资源,各地不同的风力、地热等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合理利用,成为环境设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指示系统要统一于视觉识别,每一个规划的小区都有自己的识别标志,尽管指示系统有区别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应具有广泛的统一性,载体之间应用材料与造型的统一性、载体颜色与企业VI的一致性;产品尺度上的呼应性。设计中还应考虑景观设计的风格理念,分析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对指示系统的影响,在统一的设计风格中寻求变化,产生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
未来的小区将会是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朝着生态小区的方向发展。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谐性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整体性的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而且,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设计艺术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提倡多元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空间艺术,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环境,不断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使身居其中的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
2.《中国园林景观》姚永正著
[内容提要]2003年全球经济形势好于上年,但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有利
于全球经济增速加快的因素正在增加,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为保持全球经济持续
增长,各国和地区必须加强合作,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不仅要为解决热点地区的战乱和冲突
做出贡献,而且在调整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
实现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2001年为2.4%,
2003年为3.2%,预计2004年可达4.1%。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3年世界物品贸易总
量将比上年增长3%,稍高于2002年2.5%的增长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03年和
2004年世界贸易(包括物品和服务)额将分别达到4.0%和7.8%。
一、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仍不平衡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经历两年在低谷徘徊之后已普遍复苏或增速加快,但发展仍很不平
衡。
(一)美国经济仍是“火车头”
21世纪伊始,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同步陷入衰退或谷底。美、日、欧盟的GDP占世界
GDP的70%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衰退或谷底,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从
2003年起,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走出衰退或增速加快,将带动世界经济从疲软走向
新的增长期。
美国经济经历持续10年繁荣之后,从2001年3月起步入衰退,虽然遭受恐怖袭击,从当
年11月起经济已走出衰退。但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复苏乏力,起伏较大。从2003年下半年起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按年率计算,头3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3.3%和8.2%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3.9%。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
会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高于2001年的0.3%和2002年的2.4%增长水平。该协会
预测,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这将是近20年来美国
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是多种有利因素推动和影响的必然趋势,主要经济指标预示:经济新
的扩张周期已经开始。推动美国经济增速加,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第一,实施“大减税”政策。布什执政三年来,实施了三轮减税计划。第三次减税虽然
被削减到3500亿美元,但按布什政府的估计,仍可使1.35亿美国人受惠。在这3500亿美元中
至少有60%,即2100亿美元在近两年内注入美国经济,成为促进近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
器。
第二,美联储适时大幅度降低利率。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相继13次降
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0%,降到了4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创造了良好的
融资环境。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受到诸多冲击后仍表现出“显著的灵活性
”。
第三,个人消费开支持续扩大。减税和低利率促进了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经
济活动总量的2/3以上,2003年第三季度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6.4%,大大高于前两个季度分
别为2.0%和3.8%的增幅。
第四,企业开始扩大投资。减税和降息激活了企业投资。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私人投资
增长9.3%,而第二季度为-5.3%。企业税后利润增加了18.4%,为199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
纪录。企业利润增加将推动企业继续扩大投资。
第五,美元汇率走低。据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从1995年7月到2002年2月
,美元汇率上涨了35.8%。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
整,美元对欧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1日的最高点到2003年5月27日的最低点,贬值27.3%;美
元兑日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24日的最高点到2002年9月3日的最低点,贬值13%。
泡沫经济破灭使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20世纪90年代成为日本“失去的10
年”。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1.3%。从2003年起,日本经
济已经出现复苏。据日本内阁府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9%,以年率
计算为3.5%,第三季度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6%,以年率计算为2.2%。2003年11月6日日本内
阁府发表的景气动向指数显示,由于以生产为中心的许多经济指标改善,9月份表示景气现
状的一致指数为83.3%。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已脱离低谷开始复苏。据日本财务省统
计,2003财政年度上半期(4—9月),日本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达83520亿日元,比上年
度同期增长20%,刷新了1992年度下半期82179亿日元盈余的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日元仍面临升值压力。IMF预测
,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4年的1.4%。迄今日本仍是外汇储备最多、外贸
顺差最多和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到2002年底日本的海外净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
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日本经济仍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调整能力和
应变能力。2003年11月2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透露,为了加强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振
“日本制造”席卷全球的昔日辉煌,日本将制定《新产业创造战略》。
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形势不如美国和日本。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欧盟15
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2.0%。其中欧元区12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仅为0.4%和1.8%
,主要原因是法国和德国经济复苏乏力和增长缓慢。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法国
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和1.7%,德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和1.6%。2001和2002年欧元区经济
增长率分别为1.5%和1.0%。欧元区经济连续三年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欧元升值削弱了
经济的竞争力。二是欧盟主要成员国经济结构滞后和调整缓慢,结构性失业率大大高于美国
和日本。据统计,2003年9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8.8%,欧盟委员会预计,2004年欧元区失业
率将增至9.1%。三是法国、德国等大国的财政赤字超过控制目标,也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
增长。
2003年10月17日;结束的欧盟首脑会议,原则上同意投资2200亿欧元的路线图计划来刺
激欧洲经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估计,该计划如能够顺利实施,每年将创造40万个就业
机会,并使欧盟的年经济增长可提高0.23个百分点。
(二)亚洲经济仍是“亮点”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0%和5.6%,其中亚洲经济增
长率分别为6.4%和6.5%,仍是世界经济中的“亮点”。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
“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
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经历东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冲击,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
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7.5%。实际上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中国经济已经结
束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经济进入
新的快速增长期,是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深化的相互推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不断
强化的结果。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1月27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崛起”论》一文指出,“中国崛
起”将是超过“日本崛起”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和平崛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日
益扩大,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03年头9个月,日本出口增加的
近70%是中国的进口,从电子零部件、机械到钢铁,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全部增加,充分弥补
了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韩国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的40%是对华出口增加所致。中国台
湾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几乎全部是对祖国大陆出口增加的结果。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介绍说:“据我们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占2002年世界GDP增长的17.5%,
是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4%的4倍。中国2003年的经济影响显然在增强。”该公司的国际
投资公司分析认为:“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支撑着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
经济”。印度储备银行预测,截至2004年3月的这个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会达到
6.5%-7.0%。印度财政部长辛格2003年1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强劲的农业生产和坚
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使印度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到2000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合计达
22.77亿,占世界人口60.54亿的37.6%。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迅猛增加,
将为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日本学者平田润认为,重新走上增长轨道的亚洲经济,在人员、物资和资金的流动,以
及各国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日益完善
,出现了与过去“雁阵式”大不相同的模式。很多研究机构认为,今后几年亚洲经济仍会快
速发展。
除亚洲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都在好转。IMF预测,2003和2004年拉美经
济增长率分别为1.1%和3.6%;非洲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和4.8%;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
为5.1%和4.6%。
(三)转轨国家经济持续复苏
原苏联和东欧等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已普遍复苏。IMF预测,俄罗斯经济2003年和2004年
增长率分别为6.0%和5.0%。实际上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到7.2%,其中3%是因为
石油价格上涨实现的。俄罗斯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500万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
界第二位。据俄能源部预计,今后十年俄石油日产量将达到1000万至110O万桶。国际市场油
价走势仍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欧经济持续复苏。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十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1%。近期这
些国家经济走势将深受加入欧盟后欧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重组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前景看好风险仍然较多
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1.“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强劲复苏。美国半导
体工业协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将分别增长16%和19.4%。信息技术的
广泛应用将帮助企业运作更为有效并刺激经济更快增长,美国经济“正处在生产快速增长和
繁荣新时期的开始阶段”。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扩大,各国都在增加研究和开发
投资。预计全球研发投资将从2003年的2.27万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万亿美元。主要发
达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纳米技术(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众议员洪达认为:“纳米技
术代表了未来的科技主流,它有能力引领一场革命”。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农业
生物技术已经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揭开序幕,“到2020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可能超过天
然作物”。氢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供应问题。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拓宽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空间。总之,已经开始的新经济预示21世纪将是“新经济”世纪。
2.区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强。欧盟在加深一体化进程中仍在扩大,到2004年5月欧盟
将从15国扩大到25国。欧盟于2003年3月11日提出了建立包括俄罗斯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
“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实施跨洋过海发展战略,即扩大与亚洲
国家的合作和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依托,正在实施
“南下”、“东进”和“西攻”战略,目标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和控制欧亚中间地带。亚洲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区域合作大大滞后于欧洲
和北美。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地理上相对独立,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便利
性和有效性看应首先加强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泛亚合作的途径。迄今亚
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理事会
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在扩,大和深化合作。中国和东盟从2001年起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
区。日本和韩国也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中日韩之间都在加强合作,
通过10+3和中日韩合作,逐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推动泛亚合作进程。
3.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缓和和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和有利因素增多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稳定、不确
定因素。
1.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难以缓和和解决。美国推倒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的财政负
担和美军死伤人数都在增加。美国想加快向伊拉克人交权,难处是交权对象以哪一派为主?
美国想让联合国分摊更多责任,问题是联合国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联合国能够承担起主
导作用,美国是否愿意拱手相让,因为对伊发动战争的目标是,像改造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那
样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化”和改造中东国家,从而
完全控制这个重要战略地区和石油天然气资源。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布什为谋求连任,不大可能再发动一次类似伊拉克战争。但
是,恐怖组织和分子是否让美国安宁?是否会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巴以和平谈判能
否进行和取得进展?如果中东等热点地区战乱和动荡继续甚至加剧,将再次引起石油价格上
涨,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2.全球金融市场难以稳定。全球股市已普遍回升,发达国家的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波
动幅度不会很大。但是,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超过两万亿美元,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资本“以光的速度”每天24小时不停地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任何国家发生金
融危机都可能威胁到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日本财政赤字已占GDP的5%左右。法国和德国的
财政赤字已连续两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金融事
务的委员索尔韦斯警告说,法德等国的财政赤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从中期看将影响到
债券市场,导致利率上升,并降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克林顿离开白宫时曾留下
2364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布什入主白宫后,随着实施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美国财政
赤字急剧增加,2003年度财政赤字已占美国GDP的3.5%,2004年度将上升到占4.3%,“财政
赤字已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虽
已崩溃,并经历了几个“弱势”阶段,但迄今美元仍是世界主导货币。到2001年底,在世界
各个中央银行2.021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3/4,欧元仅占不到15%;美国对外贸
易占世界贸易的20%,但在世界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占50%。美国仍在继续大量发行美元。2001
年美国发行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其余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
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
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史表明,美元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对美国都是利大于弊,而对包括日本
和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总体上都是弊大于利。欧洲一些公司指出,欧元的强势给欧元区
的公司收益带来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美国很可能出于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汇
率武器。各国政府对此必须有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
3.世界贸易谈判困难重重,能否达成新的协议将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并确定了七个谈判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
以及贸易与环境。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没有达成共识。坎昆
会议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分歧巨大。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
到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以来,它的成员已从23个扩大到146个,其中3/4是发展中成员。但
是,国际规则一直是由少数发达成员主导制定的,在已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中,凡对发达成员
有利的协议,就积极推动实施;对发展中成员有利的则极力拖延或阻挠。再加上发达成员实
施歧视性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贸易利益分配极不平衡。英国《独立报》2003年9月10
日援引世贸组织等机构提供的数字显示,贫穷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但是仅获得世界
贸易收入的3%;富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却获取世界贸易利润的75%。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却从1.2%降到1.0%。英国人口6000万,但
从世界贸易中获取的利润比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近19亿人口所得利润之和还多。美国
的跨国公司最多、核心竞争力最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在我担任总统的八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增长大约有1/3来自贸易领域。”经济全球化给绝
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坎昆会议期间,发展中成员空前团结,它们强调,会议应首先讨论农业问题,发达成员
应承诺取消农业补贴,然后再讨论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巴西外长阿莫林认为,虽然坎
昆会议没有成功,但对发展中成员而言却是一次胜利。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人士认为,坎
昆会议是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转折点”。该组织发表的一份声明强调:“发展中国家希望
实行公平贸易,并希望全球繁荣也有它们的一份”。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拉米
2003年12月2日宣布,欧盟各国部长和欧洲议会已就多哈回合新立场达成一致,新的立场
“更具弹性”,但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如果发达成员不同发展中成员进行平等互利的谈判,
新一轮贸易谈判要在2005年前取得成功仍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3年11月6日
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美国应当广交朋友少树敌时说,美国“必须将商机带给全球约
50%的每天只有两美元收入甚至更少的人”,“必须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必
须提供更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援助”,“必须举行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联系在一起的
新的一轮债务减免谈判”,“必须对一些相关项目提供援助——假如这些项目能够使一些贫
穷国家的经济实现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不是运气不佳的旁观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