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现代康复学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使其在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通过康复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自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机体运动的协调性。目前临床对于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常常为患者的恢复期,以避免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但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功能重塑性较差,同时大多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尽早的康复训练,并将会促进脑组织和脑细胞重新建立自主的循环侧支,诱导病灶周围脑细胞的代谢,扩大脑细胞的可塑性,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ICU;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非正常的凝结和阻塞的情况,血液的凝结和管腔的阻塞导致静脉回流存在障碍,这是一种ICU患者常见的急性病[1]。要防治下肢DVT,就要对ICU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内治疗的重症患者60例,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9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4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意识清醒的患者有22例,意识模糊的患者有38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有13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大于0.05,没有对比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下肢DVT形成的危害,在ICU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指导和协助ICU患者翻身,变化患者的卧床,翻身的频率为每2个小时翻身一次。加强ICU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的疏通管理,防止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保持患者输液通路的通畅。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如下所示:首先,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一样,进行上述常规ICU的护理,其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护理和治疗护理。
预防护理过程中,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护士要对患者进行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ICU治疗护理。宣传ICU治疗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帮助和指导患者下肢进行活动,保证患者卧床时,抬高下肢,并与病床形成20到25度的角,保证下肢的温度,患者的室温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保护患者的静脉血管,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干预护理,避免进行有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避免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一旦出现穿刺情况,重新建立新的静脉通道。采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局部的湿敷,红外线照射静脉血管局部出现硬结的患者,照射的频率为每日3次,每次照射的时间持续30分钟[2]。
治疗护理中,观察ICU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等基本的生命体征情况,对患者下肢在同一平面处进行每日至少2次的周径测量,观察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出现凝血的趋向,给予下肢深静脉出现凝血倾向的患者服用溶栓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检测患者凝血的时间,对进行了导管溶栓手术的患者,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在进行溶栓手术之后下肢的温度、颜色,测量下肢的周径[3]。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形成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相比,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仅有2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与对照组形成了明显的差异,p值小于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ICU,即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诊治的患者,在治疗疾病和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疾病是ICU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疾病之一,DVT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DVT严重者会出现肢体苍白、发绀等情况,甚至是出现静脉性的肢体坏死[4]。
DVT的形成严重影响了ICU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对ICU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就要预防好ICU患者下肢DVT,对ICU患者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治疗ICU患者下肢DVT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及早发现患者的DVT病情,只有及早发现病情才能及早治疗。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下肢DVT,出现下肢DVT疾病时,护理人员要给ICU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做好基础护理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早期系统护理干预,一方面,要做好DVT的预防,另一方面,也要做好DVT的相关治疗工作。护理干预在ICU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防治了DVT,提高了ICU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段文超.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1,14(10):17-18
[2]蒋珊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状态焦虑评定和护理干预[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19(17):7-9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护理干预;腹胀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8—01
腹腔镜手术是最近发展迅速的微创治疗手术[1],比较剖腹手术其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如术后创口小、出血少、痛苦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快等[1] [2],尤其是术后瘢痕小、又符合美学要求,青年病人更乐意接受,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1] [3]。目前,腹腔镜手术的金标准是胆囊切除术,一般地说,大部分普通外科的手术,腹腔镜手术都能完成,如阑尾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疝气修补术、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还有卵巢囊肿摘除、宫外孕、子宫切除等,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腹腔镜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外科手术都能采用这种手术。然而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1~2天经常发生腹胀,这与术后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腹腔内残留CO2气体等因素有关。所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避免和减轻患者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17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为22~47岁,平均年龄为35.42±5.60岁;51例子宫肌瘤患者,68例卵巢囊肿患者,57例异位妊娠患者,分为对照组(90例)、观察组(88例),2组患者在年龄、手术原因等方面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止其喝水,对照组患者手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第一、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手术前对其进行手术知识教育,为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用关怀的语言安慰患者,解除其手术压力,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问题,指导患者采用听音乐、看书等缓解紧张情绪,手术前天晚上保证良好的睡眠,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其安心地接受手术。第二、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手术前一天要求患者食用低渣、易消化食物,晚上患者减半进食量,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饮用一些排气类的汤(如桔皮水、萝卜汤等),目的是增强肠蠕动、促进排气、防止腹胀。禁止患者食用黄豆、淀粉类、牛奶等容易发酵产气食物,以防止加重腹胀[2]。第三、进行护理干预:手术后患者需每天捂住其腹部切口位置翻身(左右各5次)。下肢及下腹部均抬高15度~25度(每天3次每次5s),目的是让其腹部残留的CO2气体下移,以缓和腹胀症状。在下腹部用手进行顺时针按摩(每天3次每次10min)。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对其指导深慢呼吸(每次3~5min),为了减少吞气避免患者用口呼吸、(持续3d)[2] [3]。第四、进行早期锻炼护理干预:叮嘱患者手术完全清醒后立即进行床上早期锻炼(每天每2h做一次),屈伸左右膝关节(每天5次),上抬双下肢(每天5次),屈伸肘关节(每天5次),手进行握拳、松拳(反复5次)。叮嘱患者做术后体操:平卧,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右腿伸直尽量上抬(保持5s),然后放平,左腿伸直尽量上抬(保持5s),然后放平,双腿同时上抬与身体呈90°角度(保持5s),每个动作做10次,每天共2次。
1.3 腹胀判定标准
患者无腹胀感为无腹胀;患者有轻微腹胀感,但切口无胀痛为轻度腹胀;患者有腹胀感,腹部膨隆,切口胀痛,但可忍受为中度腹胀;患者腹胀感强烈,腹部膨隆,切口胀痛,疼痛无法忍受为重度腹胀[4] [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 腹胀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越来越频繁,妇科患者由于在手术时、手术中均使用品,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了麻痹,阻碍其脾胃的运化升降,又因为手术时患者肠管暴露,术中常使用CO2扩充腹腔形成人工气腹,术后腹内有气体残留,手术操作给患者肠系膜等的刺激及创伤也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大多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现象。患者术后被使用大量抗生素,使其胃肠功能发生紊乱,手术前后也有禁食,不能充足补给营养物质,其电解质发生紊乱,也可能出现低钾血症状[3] [5]。当然大多数术后患者怕痛不愿下床活动,使其术后胃肠消化能力严重下降,产气增多[4] [6]。以上这些情况都能不同程度的引起术后腹胀。所以,腹腔镜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使其尽早排气,以减少患者术后腹胀,使其早日恢复机体功能,这是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其腹胀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4 小结
本论文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如饮食、心理、锻炼、等,均可预防并且减轻患者术后腹胀的现象,使患者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对于疾病的早日康复也有明显的效果,对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民文. 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膈下及肩背疼痛的影响[J]. 北方药学,2011,04:64-65.
[2] 黄娟. 护理干预对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腹胀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3,22:241-242.
[3] 连东芳. 妇科腹腔镜术后焦虑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2:268.
[4] 贾芳. 整体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作用研究[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04:347-348.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护士;研究;文献分析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缺乏干预性研究,多数属于推测性对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奖金报酬分配方面: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按工作质量、效率、职责合理分配,做到奖罚分明。②帮助护士实现自我:管理层应大力开展护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护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她们能顺利提职、晋升,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③培养护士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完成紧张工作后善于调整自我心理,如进行自我放松,召开讨论会等,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④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情况及护士的能力、特点合理配置人员,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弹性排班,兼顾护士的个体需要,使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矛盾降至最低;⑥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握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按管理规律实施护理领导,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士气和护理工作质量。超级秘书网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护士;研究;文献分析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 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主权;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缺乏干预性研究,多数属于推测性对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奖金报酬分配方面: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按工作质量、效率、职责合理分配,做到奖罚分明。②帮助护士实现自我:管理层应大力开展护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护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她们能顺利提职、晋升,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③培养护士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完成紧张工作后善于调整自我心理,如进行自我放松,召开讨论会等,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④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情况及护士的能力、特点合理配置人员,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弹性排班,兼顾护士的个体需要,使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矛盾降至最低;⑥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握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按管理规律实施护理领导,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士气和护理工作质量。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 要】将2011 年2 月到2014 年5 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88 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连续康复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使用连续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连续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效果
脑卒中这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具体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是一种大脑功能迅速出现局部或弥漫性的缺失的脑学管疾病。而这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并且这种疾病发病后及其容易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就是偏瘫。本论文将2011 年2 月到2014 年5 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 年2 月到2014 年5 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8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8 例,女性患者40 例,他们的年龄均在45 ~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5.4 岁。将这88 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连续康复护理组,各4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于常规护理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而连续康复护理组采用的是连续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有:
(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会对病情产生一些恐惧甚至是焦虑,这种负面情绪对于疾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有关脑卒中病以及治疗方面的常识,让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多向患者进行健康宣传,向他们讲解造成脑卒中偏瘫的原因以及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对患者身体的危害,更要向患者介绍具体的治疗与护理方法,让患者认识到治疗与护理在疾病治愈上的重要作用,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3)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连续康复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向患者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有患者的变化、关节的辅助活动等基础性的功能联系,以及部分的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联系等。
(4)药物护理,护理人员的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且要仔细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各种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告知住院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FMA 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FMA 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的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FMA 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连续康复护理组FMA 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其较高的后遗症发生率还是给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干预效果。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连续康复护理组患者的FMA 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 指数的改善明显,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连续康复护理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综上可得,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不仅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升治疗效果,而且对于良好护患、医患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金萍, 刘增军, 丁海敬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1(07):747-749.
[2] 陈丽, 佘秋群, 冯灵.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34(04):68-70.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我科自2007年至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现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通报如下。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男3例,女5例,最小的胎龄27周,最大的胎龄30周,最轻的体重750g,最重的体重980g,平均住院天数42天。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经精心治疗护理6例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
2护理
2.1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调节功能不全,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体温随温度变化而波动[1]。因此,在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患儿移入调节好的复温台或暖箱内。放置在复温台上,盖上薄膜以防止水分的丢失。放入暖箱的患儿,尽可能在暖箱内进行穿刺、换尿布、喂奶等,以免抱出暖箱后引起体温不升。强调提供最合适的环境温度,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和生后日龄来调节暖箱温度,可采用双层壁暖箱。尽可能减少暖箱开门时间和提高暖箱中的温度等方式来提高患儿的体温,以每小时升高体温0.5℃为宜。维持患儿的腋温或腹壁温度在36.5~37.0℃,避免因环境温度过低影响患儿生长,还可导致患儿体温过低,微循环障碍及早产儿硬肿症等,进一步引起皮肤破损。
2.2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隔日沐浴或擦浴一次。擦浴或沐浴时要注意保暖,动作快而轻柔,避免着凉,同时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洁,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沐浴后应用柔软毛巾擦拭并轻轻按摩受压皮肤。并进行抚触,每周两次,随着胎龄及体重的增加可增加次数。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可加强对感觉的刺激。早产儿在出生时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生后早期仍处于神经元的快速增长期,抚触是一种情感交流,相当于一种语言,使婴儿情感有所回馈,也有益于脑部的发育。另外,研究资料表明:抚触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应激能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每日口腔护理2~3次,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粘膜,同时观察口腔粘膜的变化。每日进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干燥,消毒时注意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等,如果发现有分泌物及时做培养,及时处理。渗血较多时,可重新结扎止血。脐带一般7天左右自行脱落,脐带脱落后脐窝有渗出液可涂酒精保持干燥,如有肉芽形成,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
2.3呼吸监护 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常规气管内注入PS,以防止RDS的发生并改善呼吸功能。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故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误吸,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暂停,采取刺激水床及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等方法,根据病情给予不同的给氧方式,如头罩吸氧、N-CPAP、机械通气等。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氧损伤[3],须严格掌握用氧指征,严格控制和正确调节吸氧浓度,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在90~9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是否改善。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2.4营养支持 早期母乳喂养,因初乳中含有大量IgA、IgM、补体、溶菌酸,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同时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每个超低出生体重儿均给部分静脉营养或全部静脉营养,每天精确计算液量及奶量,随奶量增加,输液量减少,监测体重。观察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如出现下列情怳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呕吐;②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③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小时的量;④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⑤大便潜血阳性;⑥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⑦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当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时,采用非营养吸吮,使胃排空加快,促进肠道功能成熟,更快过渡到经口喂养[4]。静脉营养液的护理:按处方配制含有脂肪乳、氨基酸、50%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等,除严格无菌操作外,注意先加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再加入脂肪乳,还要在脂肪乳加入过程中边加边摇,使其充分溶解,以防影响疗效。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脂蛋白酶活性差,利用脂肪酸能力弱,脂肪乳应使用微量泵缓慢注入,并严格按医嘱执行,掌握准确剂量。
2.5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及护理超低出生体重儿肝酶的活性未成熟,血脑屏障通透性高,易发生高胆红素脑病。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尽早给予酶诱导剂、光疗干预高胆红素血症,8例患儿入院后都给予了光疗。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光疗的护理:①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擦拭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保证充分的照射面积,单面光疗2小时更换一次;②监测体温和箱温,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③用黑眼罩遮住双眼,黑布遮住会;④按医嘱静脉补液,保证水分供给;⑤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心率、及黄疸程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腹泻及皮疹等光疗副作用,有异常情怳及时给予处理。
2.6预防感染超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极低,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故必须做到:①加强监护室管理,严格限制进出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②暖箱每日清水擦拭,每周更换,每日更换湿化液注入灭菌蒸馏水;③每次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所有接触的物品、器械都必须经过高压消毒;④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监护室;⑤每日口腔护理、脐部护理二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⑥监护室为层流病房,墙壁、地面定期消毒。
3小结
目前,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国内抢救成功率仍然很低,这几例患儿经过救治都已成功脱险,这与周到细致的护理密不可分。护士除常规执行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精确给药外,还必须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每项操作轻柔稳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避免过多的干扰,耐心地进行喂养,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其发育支持,减少并发症,预防感染。
[1]张丽华 浅谈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J]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2):1762-1763
[2]王卫平 儿科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81
[3]陈 超 新生儿氧疗合并症及预防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8-9
[4]常贤珠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90例[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5):10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脑梗塞;肢体功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11-02
脑梗塞是临床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8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200/100万,每年死于脑梗死的患者则高达130万[1]。存活者中,也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种残疾[2]。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为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意味着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可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存在着脑梗塞患者及家属对肢体功能锻炼缺乏正确认知,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直接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否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神志清楚的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表示愿意参加本论文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5±11.6岁;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只做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认知行为干预。
1.2.1 干预方法
1.2.1.1 认知行为干预
1.2.1.1.1 认知干预 ①个体心理教育: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倾听患者诉说其痛苦和委屈,了解患者在学习、工作、恋爱及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应对方式、情绪反应以及对本病的感受和认识,同患者一起讨论症状与自己认识之间的关系,让患者逐步找出自己错误的认知,并布置家庭作业,以强化认知概念,最终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②团体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脑梗塞相关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让患者互相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1.2 行为干预
1.2.1.1.2.1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以防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脑梗塞患者若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不再进展,则在发病后24h就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关节活动,病情严重者可选择在患者渡过危险期后的1周进行。①翻身、按摩:指导并督促患者家属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变换为仰卧位侧卧位半俯卧位,交替更换。在变动后,应及时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同时用足托防止足下垂。并做好家属的交接班。给患侧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压疮。②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操作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运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③在床上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鼓励其锻炼患肢,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脸,反复屈伸肘关节。用健身球练手指的屈伸关节,恢复手指的肌力、灵活度、协调性。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
1.2.1.1.2.2 床旁肢体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①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协助患肢被动活动;患肢主动运动是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翻身或移动身体时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②坐起训练:由于病人长期卧位全身状态不佳,突然坐起可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为避免上述症状发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床头角度由30°开始,每天增加5°-10°到80°为止,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③立位训练:先使患者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时,起立时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持体重,基本稳定后,即可转入步行训练。④行走训练:患腿肌力已达IV级时,可开始用步行辅助器训练步行,护理人员训练患者站立行走时要站在其的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并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
1.2.1.2 发放宣传资料 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治疗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手法、护理要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内容。
1.2.1.3 家庭成员的教育 在康复治疗当中,我们要关注家庭的心理康复。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看法及行为则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要素。因此,家庭成员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家人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痛苦和症状的所在,另一方面使患者体会到家人的关心,使其感觉每交流一次就多一个精神支柱。②家人对患者要适当给予帮助如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在这些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患者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③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养成患者依赖心理,重塑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并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家属,使其帮助患者遵从教育计划,协助患者做好早期的康复训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1.3 评价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评分方法。②肌力:每日观察记录患者的肌力并记录。肌力评定采用0-5六级肌力评定法。③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的比较采用行乘列联表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干预组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4,标准差为8.0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83,标准差为7.59,两组患者的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以往大多数教育只局限在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而忽略对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患者在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就不能主动而有序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影响康复效果。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脑梗塞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主动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有关疾病知识的讲授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护理人员的演示使患者知道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明确了康复训练目的,所以患者及家属能早期、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知识宣教使患者知道如何变换;行为演示与强化策略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正确率,即讲授后要求患者反复演示学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并且不定时的进行检查,予以正性鼓励,不断强化,从而确保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减轻患者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自卑、自责和内疚等对待疾病的不良态度,主动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2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认知行为干预能满足患者对病情的信息需求,消除患者对病情的不确定感,帮助减轻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入手,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之充分认识到过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对患者的预后是没有帮助的,使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梗塞在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切不可忽视,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梗塞的肢体功能锻炼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5]。康复治疗在脑梗塞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肌力和功能独立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9-10.
[2] 石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84-85.
[3] 南登昆,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