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9: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模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树立“人”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学员在具体的教学中追求人性关爱。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善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平等、和谐关系,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地体现在文本的解读方面。新教材增选了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但也加大了教学难度。因为过去许多作品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牵强附会、难于令人信服。现在提倡从人性角度来观照,大多数作品需要重新解读,教师随之要重新“洗脑”。这种创作方式与阅读目的的审美性,决定了审美意义是主导意义。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的意义,即作家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与原有生命意蕴的揭示,审美意义表现出更深广、更永恒的意蕴。如课本中鲁迅的小说《故乡》,从传统观念看: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通过记忆中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与现实中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对比,描写了前后,中国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揭示出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毋庸置疑,作品有政治意义。但作品通过“我”“闰土”“杨二嫂”三个形象,也同时展示了辛苦奔波、劳苦麻木、痛苦恣睢的三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从而发出沉重的人生感叹。
2.树立语文整体教学观。
中学语文教材有篇课文记述一位解牛庖丁。技术可谓炉火纯青,以致博得文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的叫绝之声。如今在我们学员课堂上“解牛”之风仍很盛行。他们以“牛”为“文”,同样练就了“目无全文”的本领,竞也能够做得“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新教材树立的语文整体观,就是让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当作翱翔于空中的飞鸟去欣赏,浮游于河塘的鱼去品读,纵横沙场的骏马去观照,切勿见鸟就要拔毛,见鱼就要刮鳞,见马就要剖腹、剔骨。正如西方一位美学家所言“当你只是欣赏花辩的时侯,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你就永远也发现不了美”。
二、改变教学方法
语文新教材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那么对成教学员就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形成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为出发点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1.加大审美鉴赏的力度,探究文本潜在的内蕴
比如以《边城》为代表的作品。《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为孙女张罗婚事,以及天保让婚后乘船远行等,是一副古朴的湘西风俗画卷,以“爱”来重塑一种“人生形式”,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果我们仅从封建思想给少女带来的压抑、痛苦、愚昧来理解,就大大抹煞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文章翠翠对二老的爱是课文主体部分,起先是“凄凉”,源千黄昏时的闲适,白天的忙碌倘可让她忘记一些情事,忙碌后的闲适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怅,随着生命的“成熟”,对爱的渴求越发强烈。这种爱萌发千两年前的一次与二老相遇,当这样的“爱”有所待而无所由时,自然倍觉悲伤。随着夜色的降临,心底的那份焦躁、迷茫更增添了翠翠的孤寂感,这种悲伤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梦是诗意的,仿佛在各处飘,上了百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翠翠的梦也是实在的,是现实中对二老情爱的真切表达,梦醒之后,叉平添了几分黄昏似的茫然。翠翠的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向往”,她痴情的站在“一派清光的露天中”苦等,想象着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了。苦等无望后,她让爷爷吹芦管,唱歌谣,在自我想象的情爱中浸润,情爱绵绵。二老对翠翠的爱,是朦胧的,在夜里,他用醉人的歌喉唱出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让翠翠梦中陶醉,享受到人间“顶美顶甜”的滋味。
2.注重人性的回归,淡化传统阶级意识
以《雷雨》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从阶级立场去分析,就会使作品牵强附会。关于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感情,老师们大多能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但文中的两处细节往往被忽视,一处是周朴园认出侍萍后说到“你来千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往往被分析成暴露了资本家的残忍和虚伪,实质上却掩埋了人性的复杂。我想是这样: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是年轻的,同样,自己心中的侍萍仍是那个年方十八的梅姑娘,然而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温柔、体贴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的对比,周朴园无法接受。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的周朴园竟然三十年不知自己痴恋的女人的生死,而她一直没再找他,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1步的升华。针对这1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1步的升华。针对这1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1、"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1种在反思分析前提下进行探究尝试获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当中,反思性分析和探究性常识是分不开的。有反思的介入才有"问题"的发生,才有师生对问题的进1步追究。也正因为"探究"时时随着"反思","探究"才能得以持续;而"反思"由于是"探究"的需要,迫使"反思"必须贯穿于始终。在教学中,有两种反思探究活动并存,既有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又有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师生通过反思性分析发现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探究解题的策略,以便及时地对教和学做出合适的调整和修改。这种师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不断地回顾、解惑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反思探究教学"。
据此,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反思??问题??尝试。这1流程不象其它教学流程那样1次性地贯穿于始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循环往复、多次出现,重复渗透于每1个教学环节,迂回循环于每1个教学层次。由此而构成的教学基本环节是:问题导引??自主尝试??交流研讨??拓展深化。本教学模式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1般结构和特点,又体现了"主动参与、创新学习"教学的鲜明个性,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它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模式中的各环节进行灵活性的删调、增补。但是不论教学环节如何变化,"反思??问题??尝试"这个基本流程都会反复循环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反思探究"是1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为核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创新为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1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即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东西进行再思考。如刚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对了,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做这种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引导进行反省,就是反思。学生扪心自问、独立思考也是在反思;教师运用变式、举1反3,是在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反思与回想联想、自我剖析是紧密地联系在1起的。同时,对别人思考过的东西和现有的结论进行思考,并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对别人不同的见解进行反驳,也是1种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1个为什么,并且力图从别人观点和方法中找出漏洞和缺陷,就是1种反思性的教学。
反思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想过的进行反思,为的是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找出经验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好的经验,找出教训是为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两者都是为了超越自身。或者借助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启发自己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为了超越对方。因此,反思是1种具有批判性,也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能凭空而来,是建立在对旧东西的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旧东西的批判以及不断超越的愿望和行动,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
而"探究"则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是导致问题的发生,"探究"是为了澄清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前瞻性思维,也包含"反思"在其中,两者相互依存,循环互动。如果只"探究",不"反思",那么这种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假的探究,是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正是我们把"反思"与"探究"连用的意图所在。
由于"反思探究"是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它特别强调"自主"和"创造"。"自主",就是教师专业自主,减少对教参和课本的依赖,自己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并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创造",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观,从预定的教案剧转向滚动的真实的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料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超越标准答案,标准不是唯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容忍错误和不同。
3、"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1、问题导引。本环节是进入新课后师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特定的答案。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1课,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1词引发问题情境,提出质疑:诸葛亮敢于草船借箭是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它妙算到了什么?他的妙算正确吗?为什么他能够神机妙算?……在这里,学生开始会经历这样1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1些问题(有价值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予以保护。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质疑的方法,懂得发现问题的技能技巧。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可以说,师生通过反思导引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2、自主尝试。问题导引后,自主尝试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推理,得出结论。1般要求是:带着问题1边读、1边想、1边画出不懂得字、词、句和可能又出现的新问题,并由自己尝试释题。如《白杨》1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生长特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白杨的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特点,并通过推理认识:"爸爸"介绍白杨,是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当学生自主尝试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及提示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如准备性练习、补充性小知识或教材的重点章节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4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学生思考:大人能几次碰墙壁,可能发生吗?如若不是,这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向学生交待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这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学生的自主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交流研讨。这1环节包括两个层次,1是让学生汇报、谈论上1节自主尝试的结果,找出难点、疑点集体讨论。2是教师根据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尝试作出评价、总结,并对学法进行归纳和指导。
当学生自我尝试解决某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力图找出新的普遍运用的东西,以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反思性总结,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更大。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学到了1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即学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例如学完1则寓言后,让学生反思: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师生共同归纳出学习寓言的1般方法:读懂内容--感知形象--开展联想--了解寓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教育,将为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深入到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某个研究活动的点缀阶段,它对教育改革产生整体作用离我们还较遥远。主要原因在于: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够和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还没真正的形成,致使多媒体教学研究不能全面深入下去。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功能,是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辅助教学功能,特别是传统的电教媒体所特有的,目前学校电化教育辅助教学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跨越时空的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模拟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
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关键词:“三三六”教学模式,语文高效课堂
“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了解借鉴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何为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法法不一,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即课堂教学45或40分钟内,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自学能力是保障,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前提。
一、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保障
1、学生自学能力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观摩中,从展示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说明学生自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就能体现对问题理解的独到性、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学习的目标性更加明确;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分组学习讨论时,学生才能在学习展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或其他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可以说,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由此更加说明,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还是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论文,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文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
学好语文,五种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养成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能有助于学生字词句含义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要巩固小学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为学生自学语文打下基础。二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课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关键词、佳句、名段积累,影视中经典语句的记录,这些都是增大学生知识量、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基础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增大知识容量,提高语文素养。五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五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在引导点拨中提高。
二、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从中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围绕《课标》确立的总目标、年级目标,理清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吃透教材为主攻目标,提高语文教师准确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通读语文教材,结合《课标》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做到单元教学目标清楚初中语文论文,每课应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读写听说的要求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拓展教材,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准确驾驭教材。
第三,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适应学生“四个能力”培养需要,根据汉字和汉语的自身规律,结合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探讨“读写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技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就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言,高效课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模式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不能就模式的探究忽略了高效课堂的根本。所以,实施高效课堂要因地、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寻求自身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高效。
首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初读发现的。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预习中,通过预习在解决已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把这些新问题汇集梳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其次,围绕学习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教学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六个环节中,选择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环节。预习交流这个环节很重要,要围绕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个人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预习问题的理解程度、效果。明确目标这个环节是在预习交流基础之上的,这个目标最好是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学难于解决的问题,把它们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目标初中语文论文,明了具体。目标设置的内容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能够解决的问题,目标设置要精要。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小组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相互讨论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没有必要讨论,自学完成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展示中,直接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展示或者是学生交流学习汇报这个环节,要充分展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怎样,都要求师生耐心倾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检测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有深有浅,甚至有些离谱,无论如何,都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善意纠正有错的地方。既要做到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有效的知识,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在众多答案中,让学生感悟如何正确理解问题。
其实过去的很多做法都是高效课堂的体现,洋思中学的经验、问题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都体现课堂的高效。真正做到高效,要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切合自身实际,切合我们农村中小学现有实际,认真探索,创造出自己的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论文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所有高职语文教师倍加关注的问题。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新潜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接触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并使其乐在其中,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进行听、说、谈、写的仿真训练,使学生感到是他们为求知而上课,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中我们深深体悟到语文教学的艺术乐趣,它不仅要使得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语文,而且也要使教师欣欣然地去教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更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而它的动态性特征则表现为教学的具体行为艺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交流互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本质特征的外现和升华。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与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而构成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位置是不断转化的,形成多向互动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处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校内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师、教学材料等,这是蕴藏着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要很好地开发利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宜地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信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信息。教学心理环境指师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维、情感、人格、需要、兴趣的互相传递、接受、共鸣等。只有师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动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快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生学习是违反心理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的。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而言,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对高职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创造环境我和你一块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同时导致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教师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非指一堂课或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娴熟驾驭和教学观念的进步。
三、“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创新与运用的内容
(一)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教师的选材应贴近生活、贴近行业的最新的动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课堂互动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为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大豆》一课时,第一步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不改变体裁的情况下,改变课文结构,改变写法,改变视角,重写《大豆》,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最后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第二步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此文后得到的启发,学生们个个七嘴八舌,想出一个个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总结说明文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同学都要举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这样,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加以肯定,以启迪和活跃他们的思想,扶植他们的批判精神。要培养他们善于质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有所创见。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始至终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学生感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让“学困生”没有“被遗忘”的感觉,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一人登台授课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一人的三尺讲台最终将被学生多人表演的舞台所替代。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即社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师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引进高职语文课堂,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围绕“时”“事”不断变换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眼光由高职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烈欲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受市场化和商业性的影响,高职语文课堂的“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名师明码标价进课堂,吸引学生走进课堂。事实上,无论教师知识多渊博,学生就是不去听他的课,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的课堂到座率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采取“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
3.思维的开放。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问题,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4.学科之间的开放。现在,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并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但学科是客观存在的。高职语文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构建“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已成为历史陈迹。“多媒体课堂”“网吧式课堂”“体闲娱乐课堂”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流课堂。依据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可通过网络同教师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具个性化,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总之,实现高职语文课堂的“交流互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早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现代的“交流道、交流业、共释惑”。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二是动机。”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交流互动”教学只是无数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在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国家和省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区域内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是今后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导向。最近,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号),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区情、教情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以提升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文件指明,教学发展中心的重点突出建设内容包括[5]:(1)开展教师培训。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2)开展教学咨询服务。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本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3)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着重研究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提高教学能力;推动营造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氛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推广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4)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确保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5)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汇聚本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高水平师资,集成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全方位服务。(6)承担促进区域内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相关任务,组织区域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内高校公共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为区域内高校开展师资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专业办学经验,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2011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华南师范大学,面向华南师范大学与全省高校教师提供一系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计划和服务,具体为:(1)教师培训:针对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职业发展: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个别化咨询、诊断、指导;(3)成果培育: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专题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4)教改指导:提供教学改革项目的专业指导与支持;(5)案例建设:收集、整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与案例。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模型
为探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厘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是基本前提。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并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文献分析发现,国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聚焦于“应用模式”“推广策略”“实施途径”等方法建议层面,而且多倾向于依托“校本”或是“跨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展开研究。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上教师学习社群,开展“跨校”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例如,王玉平、陈年兴等人[6]研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面对面学习环境———“网络合作学习社群”(CollaborativeCyberCommuni-ty),构建了一个“实践—反思—合作”(Practice,Re-flectionandCollaboration)的网络化培训模式,并选取澳大利亚昆士兰三所高校的8位语言教师参与为期12周的网络化培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信念与自我认识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在国内,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基本处于引进和了解阶段,缺乏本土化的自主研究意识,即绝大部分的研究文献主要以介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实施策略与模式等为主。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领域内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问题而言,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还不够。而且,对国外经验的比较、分析、创造性吸收还很不足,缺乏对已有经验模式“移植”的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可行性也由此受到一定的质疑与批判。另外,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的分类、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原因、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等方面,且这些研究多是经验式或是建议式的描述,总体上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外,对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信息时代需要教师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人的能力发展三要素(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新)和教育系统六要素(政策、课程、教学法、ICT、组织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纵横两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教师ICT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dsforTeachers,ICT-CST)[7]框架结构。密舒拉(Mishra,P.)和科勒(Koehler,M.J.)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8],认为教师不仅需具备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Knowledge)三个独立的知识实体,而应考虑两两之间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相互重叠形成的四类“新”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ContentKnowledge,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Knowledge,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这一概念,为指导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涵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其基础来源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个阶段,教学能力的发展源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平台的支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机制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发展中心的支持作用,真正实现教学发展中心对全省广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服务作用,本研究开发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网址为:)。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有:(1)提供多元化的技能培训与指导;(2)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资源与案例;(3)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包括:中心简介、新闻动态、培训与研讨、热点与专题、成果培育、案例建设、咨询服务等模块。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与服务,探索形成若干基本机制。(一)多元合作机制人类学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人的“私事”,而应把个体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应以“学习作为社会参与”(LearningasSocialPartici-pation)来审视学习———学习是一种个体成员在取得合法参与机会的情况下,得以从边缘逐渐进入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走向中心,并建构与这些共同体有关的身份的过程。不是因为要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将大家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结构,而是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继承,有共同的目标、信念系统和实践活动的团体。新成员在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9]。本研究正是吸收了这一理念,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以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资深教师等为专家团队的多元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包括新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室、一对一帮扶等,组织灵活多样的合作交流共享活动,以建构起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的合作文化机制,帮助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逐渐由“边缘化”向“中心化”靠近。(二)个性化服务机制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教师面对新环境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焦虑感、自我否定(SelfDoubt)、动机缺乏、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等都会影响教师成长,这些因素被称为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10]。事实上,已有的文献往往较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学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影响。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并兼顾教师个人发展的引导。教师是活生生的个体,具有自我的文化意识、教学经验、知识背景、职业特性。本研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建立、管理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人信息库,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帮助、辅导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机制。(三)绩效评估机制教师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为保证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教师发展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跟踪,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本研究以“高端引领、持续发展、服务优先”为导向,建立起健全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包括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过程等,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优化调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途径,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模式的本质
任何一种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操作方法这三个层次构成。
从静态来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理论结构,它提示了某一教学活动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它提示了某一教学活动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成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它包括了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或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教学是一种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教学活动系统。
2.简约性
教学模式是以抽象、简要的直观形式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既不是对某种教学理论或思想的系统阐述,也不是对具体教学活动过程全貌的展现,而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3.结构性
任何教学模式必须反映作为动态的教学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多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及特征,能够反映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的结构。
4.指向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为解决某类具体问题,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万能教学模式。
5.操作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具有清楚明确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要领,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易于掌握和运用,为教学活动提供规范有效的方法,为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服务。
6.整体性
教学模式不是某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科学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应包括科学的指导思想、完整的结构、适应范围的条件、操作程序和要领等要素,自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也包含由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教学模式所构成的有机的教学模式群。这样的整体结构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三、当前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有掌握学习、发现学习、范例教学和最优化教学四种。
1.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是一种使群体教学(或班级教学)达到个别化的教学模式。
(1)掌握学习模式程序概述
掌握学习模式的程序大致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A.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B.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群体教学
C.形成性评价(a)
D.矫正学习
E.形成性评价(b)
(2)掌握学习模式的特点与适用性
掌握学习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学习要按一定的程序展开;其二,及时反馈及时强化是控制教学的有效手段;其三,编制得当的习题是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
2.发现学习模式
(1)发现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
一般说来,发现教学的程序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要有典型意义。第二阶段,树立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然后把先前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把目前的各种片断知识组织起来,最后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第三阶段,上升到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的感性体验符号化。需要对第二阶段的假设进行逻辑的精选,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它,使之成为精确的概念或定理、定义。第四阶段,转化为活的能力。就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用概念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
(2)发现学习模式的评价
发现学习在某些评价标准上不如掌握学习与程序学习,但在对于学科尖子的培养,对于科学后备军的教育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3.范例教学模式
它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竞争性的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
范例教学的程序一般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用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范例地阐明“个”,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根据范例“个”所获得的知识,推论特点,分析掌握整个“类”的特征,使对“个”的认识上升为对“类”的认识。第三阶段,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即根据对“个”所获得的认识,进一步过渡到对“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的认识。第四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的关系的经验,认识更为抽象或总结性的规律。
对范例教学模式的评价:
范例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范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即通过范例教学使学生具有判断力、行动力乃至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范例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材的编排上存在的困难——课题同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的困难,往往使具体的教学不易进行。所以,要真正地实现范例教学的理想,最终还是要有范例课程。
4.最优化教学模式
最优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种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
一个好的最优化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包括了以下六个分析阶段:
(1)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师应领会教学任务,并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
(2)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根据任教班级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课时数,设计学习的速度,分析教材对班级的困难程度。
(3)教师的自我分析。包括教师对教学技能技巧驾驭的熟练程度与特长,对班级的掌握。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已知条件下最佳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性手段与方案。
(5)在计划课时内,逐步完成该项教学任务。
(6)按最优化的标准分析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最优化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四类:讲授掌握式的教学、启发掌握式的教学、引导探究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它们各有优缺点,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模式,符合我国目前学校教学实践的现状。
四、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样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看,趋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还有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
从教学模式师生的位置看,趋向合作化。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师教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