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9: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消费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知识,这将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用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篇2

关键词:课题探究式教学;生活;过程;主体;合作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注人”的技巧,让学生在短期内如何更多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在自主探究、合作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人生体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力图将上述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政治课教学中,以课题探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融人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乐趣。

一、课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课题探究式教学,就是针对学习内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学习单元――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活动。这里借用“课题”一词,但它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已有科学成果的“再发现”。课题探究式教学实质是通过知识的“再发现”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始至终让学生围绕“课题”积极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而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努力把课堂“还原”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以及如何提示问题本质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教学中所设计的“课题”,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领域。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同时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渗透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二、课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

1.创设情境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具有典型性背景材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导入课堂教学。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一组画面:同学过生日成人化,诸如收礼、摆酒席;一些同学手机、电脑、MP4、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学费外支出不断增长,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穿衣服非名牌不要等等。  这些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针对这些现象,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

2.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合作学习做铺垫。这一环节在引导的方式上可以通过问题设问式、填空式、提纲式等加以引导,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活动的形式加以引导,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对家庭收支、消费进行调查  ②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第一问可引导学生通过家庭调查等活动,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问可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相关知识要点。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采用配对互动、小组互动等群体研讨形式,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及自主探究的心得体会展开交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活动为平台呈现知识,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向学生灌输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已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编制调查问卷。第一组进入学校的初一至高三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第二组的同学进入附近的社区家庭中,采访家长的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组同学走向街头进行现场采访,并将采访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小组对自己的调查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跨组讨论,总结出目前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群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分析这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受哪些原因的影响,最后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反思总结  以学生互相解答为主,教者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评、归纳和总结。这一环节重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的传承,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学生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段时间(一周或一月)内自己可支配的收人情况、支出方向,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知识的学习制定一份科学的个人消费计划。

篇3

关键词:吉林省;青少年;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青少年群体体育消费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发展走向,对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观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现状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长春市、吉林市、通化市、四平市、延吉市每市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男女生各50人)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青少年体育消费方面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

2.专家访谈法。对经济学、体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学者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的意见。

3.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5个城市青少年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每个城市放发100份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4份,回收率98.8%,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97.1%。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运动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体育消费金额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吉林省青少年体育消费情况,对青少年每月用于体育消费的钱数进行问卷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月消费30元以下的人数较多,占被调查人数的43.8%,月消费30-50元的人数占30%,50-100元的人数占15.8%,100元以上的人数仅有10.4%,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青少年处在初高中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有中考、高考的压力,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对体育的兴趣不高,体育消费也就很少了。另外,由于青少年经济上不独立,父母怕给孩子太多的零用钱,孩子花在不好的方面,也限制了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这些都需要引起社会上的关注。

2.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从表2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因素调查表可以得知,当前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主要有以下原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占被调查人数的24%,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占32.5%,家庭因素的影响占25.4%,体育商品广告的影响占14.2%。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社会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的传递,中国人有着比较节约和务实的传统,超前消费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种传统观念也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消费。青少年主要的学习生活地点是家庭与学校,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与家庭体育消费观念都对青少年体育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促进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发展,必须要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进行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由于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对明星有着模仿、崇拜的心理,电视体育广告对青年少的吸引是巨大的,许多青少年都是出于追星的心理而进行体育消费,这种体育消费的心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结论与建议

1.吉林省青少年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意识需逐渐加强。

2.吉林省青少的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学校体育的氛围与家庭的体育消费能力、体育广告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消费。

3.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促进青少年的体育消费。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不成熟,兴趣就成为引导青少年体育消费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改变现有体育课程,将学生喜欢的项目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了,也就会主动进行体育消费,体育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4.引导家庭体育消费,提高家庭体育消费能力。要想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消费水平,家庭体育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起自身的健康,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已经被人们接受,社会要加强对家庭体育消费的宣传,使家庭更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家庭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会促进青少年体育消费观念的培养。

5.城市应该加强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为青少年体育消费提供充足的体育资源,为青少年体育消费提供良好的场馆服务,促进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帅.中学生群体体育消费特征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0).

[2]杨明霞. 厦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主成分分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3]张哲能.台州地区部分中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4]吴兰辉,关玲香.绵阳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研究[J].网络财富,2009(16).

[5]程林林,胡承洪,张永韬.我国体育消费研究进展与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生活化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篇5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主渠道作用 教学模式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的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搞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灌输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应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进行教材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时,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理解国家富强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等思想意识。

(二)辩论会模式

辩论会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加深学生对德育的领悟。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队,就各种消费心理进行辩论,学生用上了所有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消费心理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辩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辩题通过稍微改变就可以成为辩论会的主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公民观、权力观、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寓教于活动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篇7

【关键词】高中生 消费观 经济水平

一、引言

由于受社会以及家庭各方面的过度保护作用,我们高中生在经济消费观念上与自己父母这一辈人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成为相关产业的经济建设助力,另一方面又暗藏了潜多重危机。

二、高中生的特点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前提下,我们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而父母对于我们过度的溺爱造成了相应支出方面过度的宽裕,从而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产生严重攀比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盲目消费。

三、高中生的消费观

在理财和消费观念方面,我们高中生有着敢于挑战的一面,也存在相对保守的一面,其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自主性强

现代的高中生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消费的自主使他们不再受经济的限制,不再束缚于单调而缺乏个性的生活。

(二)敏感性强

我们对于新鲜事物是非常敏感的,非常容易接近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追求时尚和流行。

(三)挑战性强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执着和叛逆,但是,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的消费观还是认同的,而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又相对的存在着对于传统思想的挑战,我们渴望冲破世俗与传统。

四、高中生的消费观对于经济的影响

高中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在金钱观和消费观上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刺激了消费,使得高中生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群体,参与到国家经济总体发展平台上。

(一)高中生的消费观对餐饮、服装产业的影响

根据数据表明,高中生基本上平均每月的零食钱都在300元以上,其月消费水平还是相对较高的[1]。同时通过对学校校园超市平均日收入情况的统计发现,超市的日平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零食方面的消费是我们高中生日常生活消费中的一大支出。而对于服装消费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月服装方面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零食消费,这些具体的数字充分说明了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对于外在形象的重视,以及对于时尚和品牌的追求。我们这种强烈的自主性、敏感性和挑战性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的刺激了餐饮业以及服装产业的发展。而对于这种只重物质的消费,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投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求。

(二)高中生的消费观对学习产业的影响

学习消费主要包含了书本费、学习用品费和补习班补课费等[2]。每个学期,我们在购买包括文具、参考资料等在内的学习用品上的钱都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以上,但是在购买的这个过程中,冲动性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的大脑,很多时候在主观上认为参考书买的越多对于自己的学习帮助就越大,不注重实效性,导致了手中多数参考资料的荒废[3]。另一方面,我们正值于青春期的攀比心、虚荣心以及叛逆心又加重了在于文具以及学习工具方面的消费,比如,高品质音响设备,高配置电子记忆词典,高功能电子学习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消费。现在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全面发展,每周给我们报的各种特长和辅导班,这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又是一份较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说,我们在学习方面的消费是一注势不可挡的洪流,一方面能够刺激多种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让一个家庭窒息。

(三)高中生的消费观对交际产业的影响

交际消费是指一种交互性的礼尚往来方式,是目前我们高中生消费中比较普遍流行的一种交际方式,这种消费主要包括我们同学之间的聚会、请客吃饭、互赠礼物等等。目前调查研究表明,外出请客吃饭是我们交际消费支出的主要方式,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聚会吃饭的频率越频繁,消费的水平也越高。这虽然对于娱乐和餐饮产业说是一种助燃剂,但是给那些条件并不是很富裕的同学造成了很严重的家庭经济负担,也给他们带来了很沉重的思想包袱。

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可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我们是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应当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价值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一)杜绝攀比,合理消费

我们高中生要在日常生活的金钱消费中杜绝攀比心理。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不能一味的追求高端和档次,不能造成消费的超额增长。同时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我们的教育,杜绝攀比心理,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量入为出就是指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适度消费原则就是指在个体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能够进行合理的消费[4]。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爸爸妈妈的经济能力,在爸爸妈妈的经济可承受范围内,保持积极、合理的消费。

(三)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目从众是我们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心理状态,对于我们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但是这种消费往往隐藏了巨大的隐患,是一种相当不科学的消费理念。就好像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过:“流行的不一定好,比如流行感冒”。消费从客观方面来说就像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鞋子,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好自己的主见,不要只看重物质消费所带来的乐趣而忽视精神消费所能带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杰妮,浅析当代高中生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长沙市部分高中生调查.科技视界,2015(11):p.282-283.

[2]陆玉红,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8,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篇8

【关键词】综艺节目 高中学生 思想影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0-02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尽管高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但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高关注度,尤其关注娱乐方面的社会热点,其中关注综艺节目的高中学生占的比例最多。综艺节目是一种注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音乐、舞蹈、相声、杂技、搞笑、真人秀等类型,常借助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大部分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近几年热播的综艺节目有《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出彩中国人》、《奔跑吧兄弟》、《非诚勿扰》、《看见你的声音》、《跨界歌王》等。其中《奔跑吧兄弟》收视率较高,在高中学生中拥有大量的粉丝,影响着高中学生的思想。

综艺节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综合性、传播性特点,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对其思想产生了双重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有:

(一)缓解心理压力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综艺节目,其宗旨都是主张快乐,提倡一种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节目氛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精神压力,综艺节目是释放压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参加的明星年龄都不是很大,能让中学生融入到其中,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之中缓解了中学生的精神压力。

(二)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

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和政府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更是综艺节目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情怀。在《奔跑吧兄弟》中,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自力更生和超越自我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得到彰显,节目还有意地强化了明星和普通人的通力合作,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这对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拓展文化视野

不同的综艺节目传播其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中学生的文化视野。由于综艺节目录制的地域、内容、形式都不尽相同,高中学生可以在节目中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领略到不同的文化风俗,体会文化多样性,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拓展其文化视野,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虽然综艺节目能给高中学生思想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大多数综艺节目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一)麻痹高中学生的精神

一味的享受综艺节目所带来的娱乐引起的结果必然是精神的麻痹,就像尼尔・波兹曼关于娱乐至死的忧虑,“…一切公众话语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长时间的收看电视节目会引起思想的麻痹,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而一味的收看综艺节目,更会使高中学生沉浸在毫无意义的笑声中无法自拔,促使其思想倾向娱乐化。

(二)刺激高中学生的物欲

在收看综艺节目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面对明星的衣食住行用、尤其是个别明星的奢侈消费行为,会受到特别关注。节目中众多明星会因商业利益或个人形象考量,及时更换最新品牌商品,由于高中学生强烈的从众意识和不成熟的性格特质,这极易刺激他们的物欲,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三)模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很多综艺节目在语言、话题、行为上的低俗化使高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了偏差。很多高中学生在刚接触综艺节目中低俗的认知和行为时会很震惊,但长期观看就会慢慢习惯,这反映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不道德认知与行为的麻木,长期观看低俗的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模糊高中学生道德价值判断及选择。

在上述的影响中,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娱乐热点对高中学生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该继挖掘并发扬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简单阐述如何应对综艺节目的消极影响:

(一)国家应加大立法和监管力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国家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在立法层面发挥作用,既要坚持百花齐放方针,又要防止综艺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不合法、低俗化的综艺节目坚决打击,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文化企业应主动完善节目

内部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部矛盾只是加剧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对于综艺节目中所提到的对高中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应该从综艺节目自身去完善并解决。综艺节目应该思考自己在节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完善自身,始终把发挥文化节目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高中学生应理性对待

对于高中学生,更应该思考自身的原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沉迷于综艺节目。同时,树立理想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四)学校应加强引导

高中学生思想尽管相对独立,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学校及老师应抓住有利时机,真正重视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班会活动、体育活动、德育活动等,发挥好学校这一德育主战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