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9: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阅读技巧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品析加点词的作用,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简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
2.判定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要求考生辨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问法有: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画线句子(即运用了论证方法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3.分析全文或某段的论证思路。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题型有:请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变式问法有:选文某几段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某一问题的?划分全文(某段)的层次结构。
寂寞出学问
秦时明月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待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的新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
考点: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1.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有关词语内涵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第⑦段的内容,体会这一短语与本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段第一句分析了田中慎弥做得了学问的原因(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第二句接着引用了诗句,第三句总结本段的内容。可见“坐得了冷板凳”是对田中慎弥做学问取得成功的原因的一种形象说法。
答案:能耐得住寂寞。
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领悟能力。解题时,要辨别该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会该句子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的一般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某种情感或者内容。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内容上扣题,可见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答案: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论证
3.本文第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辨别论证方法以及理解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解题时,我们首先要锁定这两段文字,然后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论证方法的定义,确定这两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这两段叙写了钱钟书潜心做学问,婉拒慕名造访者的事例,可见是采用了举例论证法。体会其作用,要答出该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语境作用。举例论证的一般作用是采用典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可采用这样的格式组织答案。举……(概括本段的事实论据)的事例,证明了……(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案:采用了举例论证法。列举钱钟书潜心做学问,婉拒慕名造访者的事例,论证了“寂寞出学问”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解题时,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作者提出的论点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即有几个分论点),最后的结论是什么。选文开门见山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大量的典型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结尾采用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深化论点。
答案:首先第①段提出“寂寞出学问”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用司马迁、曹雪芹、钱钟书、田中慎弥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底 线
冯骥才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在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
④我说:“上个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和一个不追求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恃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会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追求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主体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创新和提问质疑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2.小组交流。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
一、找准论点,明核心
学习议论文时,第一步是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论点。阅读是一个由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阅读议论文,把握住了论点,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怎么抓文章的论点呢?首先,明确论点的常处位置:或文首,或篇末,或中间,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其次,明确辨析论点的方法:一看能否统摄全篇,如果是复杂的议论文,切不可把某个分论点误作中心论点;二看表述形式,是否是明确的判断,是否是完整的句子,因为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有的文章没有把论点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表述不是很集中,这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探清思路,明结构
一般议论文,多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组成。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理清思路,明确结构特点。
三、分析论据,明类型
论点是靠论据来支撑的。辩析论据,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两类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个论据的作用。事实论据说服力强,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贵在确凿,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经典言论还具有权威性。另外,还要明确这些论据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还是证明分论点的。对于连续列举的几个事例论据,还应当分析它们排列的次序和叙例的详略。
四、抓住论证,明逻辑
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论证过程的分析,避免走进“论点+论据=议论文”的误区;理清全文的论证层次,如有中心论点,还要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看看作者如何在论证中选用典型而恰当的材料去证明论点,如何运用这些论据去扣住论点进行分析说理;同时要强调论证中的过渡语句、前后内容的自然衔接,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思维的严密性,而不是论点和论据的简单相加。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句之间、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或并列或总分或层进或对照的关系,以便把握作者的思路是如何推进的,以及这样推进的道理。
划读原文找“关键”,关注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重要概念等;审读题干找方向,明确题目要求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理解提示语,分清是 “解释”“理解”“推测”“分析”,还是“原因”“证据”。在此基础上,锁定寻找答案的区间,将选项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较分析。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还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分析时要透彻,不以偏概全,不丢三落四,不夸大缩小,不犯绝对化错误。最后还要回到原文核查,将选项中的叙述文字与原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下文将借助一些选择题的常见设错点,来阐述如何运用以上所说的方法。
一、 张冠李戴
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对象、事件、特征等方面设置障碍,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属于乙的特征说成是甲的。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如2012年湖南卷第14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其中选项D为: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选项中“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应该排除。
二、 无中生有
原文中根本无此信息,命题者故意脱离原文意思植入其他相近信息。遇到此类障碍,我们就要回到原文中去分析比较到底有没有此意。如2012年浙江卷第8题: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其中的选项D为: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原文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属无中生有。再如江西南昌一中试卷第8题: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C项为: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原文只是说“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并没提到选项中所说的内容,也属无中生有。
三、 偷换概念
命题者将原文的表述对象、适用范围、概念前后的修饰限制成分进行改换,造成错误。如2012年天津卷第7题: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C项为: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原文第2段说“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生态觉悟”的范畴包括“生态哲学”,两者的概念和内涵是不一致的,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的,故C项属偷换概念。
四、 信息残缺
命题者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全或不准确。如2012年重庆卷第6题: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C项为: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原文第2段提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第3段提到“因祸得福”。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结果也有好的方面。选项故意忽略了相关的信息,属信息残缺。
五、 以偏概全
用片面的观点来概括整体、全面的问题。常见的设错方式是,在选项中,相关信息相比原文中的语意有所缩小。如2012年广东卷第13题: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为A。A项为: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原文第1段说“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故A项属以偏概全,需排除。应该表述为“如果不能‘指挥生活’”。
六、 意思出入
此类设错点常用于对重要词语概念的考查。遇到此类题目,我们可以把选项代入原文,看看词句有无改变,意思有无出入,是否进行了错误的解说,或有无主客颠倒,或有无前后矛盾等。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C。C项为: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原文中说“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用词是“选择”,而C项用词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原文意思,属意思有出入。
七、 绝对化
选项中有“必须”“绝对”“一定”“肯定”“确定”“只要……就”等词语或意思时,我们就要注意选项是否和原文有出入,是否因犯了绝对化错误致使范围扩大或缩小。如2012年江西卷第7题: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D。其中的选项B为: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原文第3段讲“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故此项属绝对化,是需要排除的。
八、 推断不当
命题者根据原文信息,得出一个不恰当的结论,让你去推断辨别真伪。如2012年四川卷第7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选D。D项为: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原文第3段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做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因此D项是主观臆断,属推断不当。
九、 因果不当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对于这一点,《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表述的: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题,这些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有修辞的词语;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分析、解答这一类试题。
投石探波法。把题干用引号标明的所考概念作为石子,投到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
文题对比法。将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文字进行仔细比对,看表述的语言和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如2013年天津卷的第6题,对“微博粉丝”这一重要概念的考查,我们可以首先采用“投石探波法”,在原文的第一段找到“微博粉丝”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中心,辐射全文,确定四个选项所在的区域。接着可采用“文题对比法”,找出细微的差别,如A选项中的“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的表述,是对原文中“‘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表述的错误理解。
有了解题方法,再按照一定的步骤,就可以确保解题的准确率:找出该概念所在的具体语句或段落;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或内容,复杂内容须加以概括。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特别是关键性的重要句子,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考题,具体包括: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或看法的句子。重要句子在文中通常有揭示段意、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和文章脉络层次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得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突破。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关键词,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还有一些使用了修辞等写作手法。只要把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析,就可以进一步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
语句结构透析。有一些复杂的语句,需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义:单句先找出主、谓、宾;复句先找出第一层,然后层层推进,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表达意图分析。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明显的鉴赏性质。在答题时要从多角度鉴赏,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
如2013年江苏卷第16题: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解答时可以采用“关键词突破法”,首先注意“价值”是两句共有的关键词语,因而,这两句是在讨论“名声”与“价值”的关系。然后,再回到原文中,看这两小句所在的位置,再找出关键词语,如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后“绝对价值”及其解释,特别是对“只”、“直接”、“全力”几个关键词的理解;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后的论证(例证、引证),特别是对“许多”、“有些”、“另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可以分析得出:第一句话是从“绝对”的角度讲“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的;第二句话是从“相对”的角度说“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少,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不丰富,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与不良诱惑的影响,误入歧途。议论文阅读不只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与方法,重点在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的完成倾注了作者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对事件的论述过程中,不断发现事物新的闪光点,引发作者新的思想共鸣。所以,学生通过阅读议论文,能体会作者论述思维的严密性、结构的紧凑性,从而形成逻辑思维的思考模式;通过阅读作者给出的论据,引发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发现自己与作者观点的不同之处,从作者的角度重新认识作者所表明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议论文阅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议论文写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所以,学习议论文写作也就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成功地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就要先学习他人议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些方法的获得无疑需要通过议论文阅读来实现。通过阅读他人的议论文,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发现看问题的新角度,发现看问题的新思路,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议论文阅读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议论文阅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议论文阅读,高效吸取阅读所带来的精神财富。下面是我对议论文阅读教学几点新策略的归纳。
1.系统地理解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只有明确了议论文的结构与内容,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掌握议论文的知识,完成议论文的阅读。议论文构成的三要素有: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议论文的论述中心,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是支持论点的资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论述语言不同于描写类文章和抒情类文章,要做到准确、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培养学生议论文文体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要求中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考查的内容除议论文的文体阅读能力外,更注重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固定,议论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大方向也随之确定。在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比如:(1)学会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某一段的分论点。(2)根据作者给出的论点及论据,补充新的论据以支持作者的论点。
3.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各个击破
一、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有论点,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即从分析典型,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学生就断章取义,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摇?摇?摇.”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摇?摇?摇.”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选取多题材,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