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篇1

民族汉族籍贯XxXx

出生日期19**.7婚姻状况未婚

学历本科体重65KG身高177CM、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健康情况健康

毕业院校XxXxXxXx邮箱Xx@

联系电话XxXxXxXx邮编XxXxXxXxXxXx

个人知识结构以中文专业知识为主,拥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律和关系学知识。

个人经历学习经历:

20**年9月

进入Xx学院教育系学习中文专业。先后参加党课和团课的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CET4、计算机二级考试等。

20**年11月

进入学院记者团实习,期间写作能力大有提升,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处理能力。

20**年6月~8月

组织Xx区暑期支教活动(Xx县Xx),向山区的家长传授并讲解了新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中文的应用能力。

20**年9月

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在后来的工作中主要负责展板的制作和书写。

20**年春节前

在Xx心理咨询中心短期见习,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方法。

20**年底~20**年1月

准备研究生考试,先后学习了管理学,关系学,教育学和法律硕士的专业课。

创业经历:

20**年3月~10月

与朋友在Xx市Xx社区(Xx小学对面)开办‘Xx’小型服装店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与顾客的交流增强了判断能力。

20**年4月~2009年4月

入股‘Xx’美发店,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对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也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同(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转让前曾两次创造月收入过万的记录。

个人能力

1:本人喜于写作,书法,舞蹈。时常在博客和校内发表文章和诗篇,曾获“挑战杯”论文优秀奖,书法比赛二等奖。

2:本人精通国语,有做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和实习记者的经历,有短期的心理咨询和实验的见习经历,善于交流。

3:本人曾在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销售、协调利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强,能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

个人爱好击剑,篮球,写作,以及一些展现人类智慧和技巧的活动。

个人评价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为人和谐、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有较强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协调能力。

求职意向本人欲求一份文事部门的工作。另附:名校是社会共有的,经验是工作积累的,适应能力才是自己的。希望贵集团能给我一个展现的平台,也让我为千亿的效益使一份力。

大学所学课程专业课: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大学美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逻辑学。

舞蹈、绘画、音乐等等。

篇2

大家好,我叫xxx,今年34岁,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现在是静湖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在成为一名教师前,我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虽然工作不错,但是总感觉自己的光和热没有发挥到极致。于是在我30岁那年,我毅然决然辞去了那份工作,报考了教师,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如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工作以来,我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心教书育人,听从领导安排,服从分配,有良好的师德,关爱学生,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在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3年11月被评为小学二级教师,现申报小学一级教师职称,下面我将近几年的工作做一下简单的汇报。

一、爱岗敬业、乐于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迟到不早退,几年来不曾无故旷过一天工,就是在父母住院的情况下,都没有耽误过学校的工作。有一次,由于身体原因,我需要住院手术,刚一出院,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在家多休息一天。每学期的党员义务奉献岗我从不叫苦,从不迟到,一直默默地服务着每一位学生,平时我会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同事相处,同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二、关爱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关爱全体学生,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我都视如己出,不管是他们的家庭情况,还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我都了如指掌,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都会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会给予他们特殊的爱。2015年8月,我撰写的论文《浅谈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6年8月,论文《浅谈离异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获市级二等奖。2016年8月,论文《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平时,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养成,2017年8月,论文《浅谈如何正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获市级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正确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勤奋耕耘,夺取双丰收

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组织管理好班级。2013年,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乡级文明班集体。除此之外,我还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2014年8月,我撰写的论文《快乐学习,健康从“心”开始》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每一个学年的开始,我都愉快地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着力打造高效课堂。课下耐心辅导学生,每天都会辅导一些学困生一直到下班。正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能勤教、乐教、善教。因此,任职以来,每学期英语教学都能取得娇人的成绩,年年全街统考都名列前茅。

四、个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在教科研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2016年3月做小区研究课一节。2014年1月,论文《让“新”英语“活”在学生心中》获天津市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先后与蒋文蕾、赵颖两位优秀的青年教师结成师徒,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专业进修方面,2016年1月,在天津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为期12天的全封闭英语口语教学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在教学基本功方面,2014年12月,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市级优胜奖;2015年1月,在武清区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小英学科二等奖;其他方面:2016年9月,在武清区“好书伴我成长”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中,荣获区级优秀辅导教师奖。2015年6月,征文“绿色,让梦想绽放”获乡级三等奖;2015年5月,荣获“天津市博学乐园书法网络大赛”教师组硬笔书法优秀奖。

篇3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参加培训的36人,其中高级教练员27人,中级教练员9人,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80.6%。

(二)专家访谈法:采访9位省队高级教练员,授课教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以及教务处长2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教材的编写情况

散打高级教练员培训教材的编写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内容涉及散打运动有关的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散打运动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散打科研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学科。调查统计有93%的学员认为本书编写较为合理,涉及的内容全面、系统而具体。但在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散打运动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反应较为冷淡,有的学员提出本章内容没有必要写出,认为本章与散打实践联系不大。另外,多数学员还提出应增设与散打有关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中国武术发展史、武德教育、散打观摩课等多学科理论。

(二)培训讲授的情况

本次培训班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由武汉体育学院的一些专家教授组成。据问卷调查统计,有34.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很高,65.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高,水平一般和差的为o%。大多数讲课教师能围绕当前教练员对散打科学化训练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有些教师能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受到学员一致好评。但有些学员对个别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除了科目本身与散打联系不紧密,还有一些是学员在大学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另外,个别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所以学员兴趣不大。而大多数学员认为,应采取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破除基础学科与专项的分隔;以专项运动为轴心,以提高“能力”为主线,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努力体现基础理论、专项理论及实践的融合,做到讲、练、做相统一。

(三)考核的方式

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单位一再强调,保证培训质量,对不合格学员决不心慈手软。所以大多数科目的考试采取闭卷方式,小部分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据统计,有31.1%的学员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为辅的考核方式较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班学员最后的结业论文是采取先宣读后答辩的方式。有部分论文质量较高,取材合理,知识涵盖面较广。这种方式不仅测试了学员的真实理论水平,杜绝抄袭论文的现象,而且对近二个月的学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四)主办单位的组织

本培训班由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武汉体育学院是全国武术散打运动最先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内外各种武术散打大赛中运动成绩较为突出。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教务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结合武汉体院散打专业的特点,在培训之前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细则。例如细则中要求,学员参加面授前必须上交自学笔记和作业;参加结业论文答辩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的十人评审小组,要求学员不仅要宣读论文,而且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回答,否则不予结业。这些细则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及体院领导多次到培训班体验生活,及时解决困难。调查统计,44.8%的学员对承办单位的组织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承办单位对本次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三、结论与建议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学员普遍认为本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成功,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将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举办培训班是及时可行的,受到教练员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和体育学院以及专业体校的一线教练员,在繁忙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他们渴求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充电”。但时间最好安排在大赛之后或冬训之前较为合宜,时间不宜太长。

(二)培训班授课方式应采取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解和讨论的时间可占总学时2/3或1/3,以便解决一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是为广大学员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培训教材涉及的面较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过快,可分期进行培训,尤其是进行单课的专门学习和培训,每期做到重点突出,针对培训单位区域性的散打比赛进行观摩,并结合现场比赛情况进行讲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散打运动能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大多数学员认为,介绍一些与散打有关的搏击项目,如拳击、跆拳道、柔道、泰拳、空手道等技击项目的特点,可以启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能进行横向比较,取长补短,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务员;工作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2-02

教务员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剂的效果,高校好比一辆飞驰的汽车,本科教学工作是核心是“发动机”,教务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是各种教学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桥梁,是连接学校、学院及师生的纽带,是院系常规教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领导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参谋和得力助手。教务员除了应对平日琐碎的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本科教学工作运行顺畅,还要能够钻研业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实践,在研究中提高。本文试从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出发,总结教务员工作规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教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呈现出动态性、开放性、多维性,学分制的学籍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教材管理等大量工作都是现代化的系统管理。因此,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员。

教务管理工作首先具有连续性,业务性强的特点,教务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熟悉和精通需要三年。其次是服务性,教务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为全院师生服务,因此教务员需要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三是能动性。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而人又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思维活动和情感反应的,是个动态的管理,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四是耐劳性。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它是连结多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具有承上启下、桥梁连结的作用,因此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高校教务员工作的内容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学期18个教学周,在开学前一周需要做好课表的工作,提醒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准备好上课并制定教学检查工作方案。

第1周解决开课初期教师遇到的困难,完成试卷存档;提醒全日制本科双学位班师生按时上课,准备期初补考,成绩上报学校;办理学分制选课的补选、免听等手续,解答关于学分修读、选课、补考、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完成开课审核,对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及时了解情况,协助任课教师办理停课手续或向教务处申请继续开课;安排学生助理的值班表;春季学期须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监控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进度,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经常和系主任沟通,对指导进度滞后的要督促;秋季学期须完成毕业论文存档,筹备并组织双学位开学典礼。

第2周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计划,包括学业导师工作、双学位工作等;组织双学位补缓考;春季学期解答师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问题。第3周英语四六级报名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宣传,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秋季学期时需在教务管理系统上做好新生的分班工作;完成学业导师的推荐,并在学业导师网站上创建导师班级,提醒导师按计划对新生开展指导;向新生介绍选课网站和学业导师网站的使用;协助教师完成优秀毕业论文校对;和新生学委、双学位班干建立联系;第4周期初补考后,需要连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提交成绩单给教务处。

教务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随时办理调串课手续,解答教学管理系统使用的疑问;对转专业和停学、复学的学生做好登记,在电脑中有专门的记录表。在教师节和相关的节日做好对教师的慰问工作,与师生、领导、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充分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使其成为教务员在班级的代言人。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专项调研、组织并参与师生座谈、整理教学数据、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注意重大活动影像材料的收集,本科及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实习、考试、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工作、上级部门的专项教学迎检等。

第6周安排双学位课程和考试,同时确定考核方式、参考书目,在课表中标注学时构成;整理以往试卷送教务处大库存档上附说明,说明内容包括学院、学年、学期、年级等信息,学院只保存近两学年的试卷。在秋季学期筹备双学位招生;春季学期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完成中期检查,确定答辩日期。

第7周开始排下学期本科课表,首先确定教学任务书和专业协调课,配合系主任落实教学任务;在春季学期安排毕业生大补考命题,通知毕业生提前准备好复习,联系结业生参加考试;向招生办提供当年本科生招生手册的宣传材料;组织双学位学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学籍附表。第8周确定伊春分校双学位授课安排;春季学期时需组织系主任完成学生论文答辩稿的提交,按时向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电子版,逾期未提交者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不合格处理,延期答辩。

第10周发放四六级成绩单,做好成绩的存档工作,统计考试通过率;秋季学期核对本科生未报到情况,删除未报到的学生,做好学籍管理;协助院领导组织系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填写教学质量年报;参照学校相关时间安排设定毕业论文时间点,向全院;春季学期发放实习手册,大三学生开始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补充缺少的实习协议。双学位招生集中宣传;奖学金评选和发放;本科毕业论文反剽窃检测,组织本科和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第12周安排期末考试考场和监考;秋季学期开始大一新生选课指导,介绍选课系统、校园网及教学在线、学业导师网站等,同时讲解黑龙江大学的学分制和专业培养方案;第13周统计双学位工作量上报课时费。春季学期14周报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材料;站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终稿提交完毕。

15周调停课补课,如果已经补课请在“申请停课、补课”网站填写补课信息,如未补课请在该网站上提交补课预案,以上工作需要在17周前完成,否则因教师个人原因临时停课而没有按时补课的学时,将在审核总学时数中减除;组织四六级监考报名,提醒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秋季学期填报本人的年终考核材料;春季学期第15周统计双学位学生的毕业信息,了解其修读双学位的收获。

16周开始计算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量;报送公共课监考教师名单;确定伊春双学位课表;录入本学期期末考试考表;学期优秀学业导师考核;提交学业导师工作总结;组织学生和学业导师领导小组对学业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17周去教材科领取考试用品;春季学期实习工作收尾,完成实习材料归档;发放双学位毕业证、学位证。18周开始组织期末考试,期末教学文件归档。

三、提升教务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从上述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教务员的工作贯穿学期,主要是教学计划制订、考务工作、学籍管理、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和处理随机性、突发性工作。每学期前两周十分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学期初科学、合理地制订好各项工作计划。

教学管理文件、工作方案都是相关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凝练,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熟知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对每一项工作的各个步骤胸有成竹。作为一个好的执行者,一定要相信上级,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教务员不但要做好一个执行者,还要给教务处积极的反馈,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管理。

更新和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教务员积应极参加业务培训以及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去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勇于创新,注重管理科研的积累。同时教务处把优秀的教务员送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其开阔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在同行中推广先进教学管理手段。

提高责任意识。责任意识需要在工作中用心培养、努力提高。教务工作看似都是些琐事,但其实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俗话说“教学无小事”,上学期有两名教务员由于工作琐事处理不当而被通报批评,调离原岗位―――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方式科学规范,才能使自己少犯错。

为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转,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教务员需要有“抢前抓早”的观念,要有忧患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办事效率。教务工作复杂而琐碎,必须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要“弹好钢琴”,善于处理中心工作和其他一般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工作,又要兼顾其他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基础培训,对高等教育发展及改革新动向关注和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管理事务,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工作,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主动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用真诚、热心的态度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最终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教务员队伍,会使高校的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改革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服务于师生,全面推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2]李漪.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5).

[3]李良菊.从自身实践浅谈教务员的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3).

收稿日期:2013-10-25

篇5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篇6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概论课” 考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50-01

“概论课”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概论课”教学的最终环节,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考评十分重要,这既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亦关乎教师的德育成效。推进“概论课”学生学业考评机制的理论探索对实现“概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高专“概论课”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评结构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概论课”的成绩构成多数是笔试+平时成绩,其中笔试占80%,主要是理论考核,包括简答、论述、辨析、材料分析等传统题型,试卷结构僵化,而平时表现仅占20%。但是由于“概论课”从课程性质到教学目标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概论课”教学不仅要达成知识目标,还承担着学生能力塑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其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这与学生专业课学习更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考评过程相对具体、客观的特点存在差异,故而单纯侧重理论考核的考评机制是不尽科学的。此外,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一般高职院校学生都有实习和实训任务,偏重理论考核的考评结构导致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行为表现的考核出现真空地带。

(二)考评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依然主要由课程主讲教师一人负责,过于单一化的考评主体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概论课”课程本身除具有较强理论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德育目标往往要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过程来达成,故而,在“概论课”的考评过程中,主讲教师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绪、情感带入到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去,很难完全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态度,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不是专业课,故而师资普遍紧缺,导致“概论课”课堂常以“合班制”的组织形式存在,在有限的课时里,主讲教师难于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由于主讲教师缺乏伴随学生实习、实训的制度保障,单靠主讲教师一人很难真实地考量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政治素养、道德行为、心理状态等“概论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

(三)考评形式过于陈旧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概论课”结业考评中多以笔试试卷、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为学生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形式过于陈旧,囿于这些僵化、传统的考评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激发,加之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弱的特点,单纯以笔试考核为主要的考评形式很难让学生将所学所得完全展现,故而,创新“概论课”考评中学生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探析完善高职高专“概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环节的路径

(一)丰富考评内容,创建多维度的考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中考评内容过于僵化,学生成绩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优化“概论课”考评结构,缩小原有理论部分的考评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所占比重。创建“1+3”模式:“1”代表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40%,同时在理论部分秉承侧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评的导向;“3”代表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包括三个部分:课堂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实习及实训,每个部分各占20%。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思想进而外显为行为,将规范的知情意行的标准延展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

(二)丰富考评主体,创建多元化考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主体过于单一,局限于主讲教师这一现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和相关教学、行政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考评主体。结合上述“1+3”考评模式,有针对性地安排考评主体为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其中,理论部分由于其专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考评主体由“概论课”主讲教师承担。实践部分的考评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其中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部分的考评主体由“概论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占60%,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20%;而实践部分的第三部分即企业实习、实训部分的考评主体由伴随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和辅导员来担任。

(三)优化考评形式,创建创新型考评机制

伴随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的新趋势,学生“概论课”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应该随之更新。除传统的试卷和论文等笔试形式外,在理论考核部分应该将口试、讨论式、辩论式的考评形式纳入到考评形式中来。在实践考核环节,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包括调研报告、PPT成果、摄影作品、音乐作品、微视频等其他多媒体成果。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选修课 建设困境 改进策略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困境

(1)公共选修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根据对重庆市某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选修课的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参加选修的学生仅占35%,并且占到60%以上的同学是为了拿学分。课堂出勤率低,仅有不足30%的学生出勤率在70%以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方面,有55%的同学认为“较差”和“很差”。认为公共选修课有作用的只占不到40%,甚至还有约8%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完全没有作用。

从访谈结果看,多数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比较感兴趣,学习动机积极,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实际开设选修课过程中,由于在选课之前,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对公共选修课了解不够,出现了盲目选课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选择容易合格的课程,以求为自己能够顺利毕业。这些与公共选修课所开设的目的相去甚远,与学生参与公共选修课的初衷相违背,导致了学生为学分而选修的情况,导致了学生消极应付的情况,甚至怀疑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学生课程参与权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内容讲授、教学方法的决策权等通常属于学校和授课老师的权力。公共选修课开设流程一般为:教师申请课程、教务处审批课程,最后通过网络选课平台供学生选课。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名称及上年级学长学姐的推荐来选课,造成了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权力参与课程设置,没有权力决定课程内容,更没有权力选择授课教师。课程参与权的缺失导致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兴趣参与课程。二是,学生对选修课意义价值理解不到位导致行动上的消极应付。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开设过程中对学生征求意见不够,并且,学生对课程本身了解不够。作为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容器,学生需要的不单是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心理、情感、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选修课管理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够顺利毕业。其中,至少包括两门以上的选修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难以满足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学生选课余地不大。多数高职院校利用晚上或双休日开设选修课,导致老师开课难,申报选修课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科专业不齐的高职院校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导致开课门类偏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学习兴趣不足,只选不读现象严重。

(3)公共选修课监控难的现象较突出。其一,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开设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相对较晚,课程目录、课程标准、考试考核等缺少统一的要求,缺少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其效果和课程质量评价做出规范性的要求,选修课开课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其二,公共选修课开课时间多选择在晚上和双休日,日常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二、改进策略

(1)保障学生课程参与权,加强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导。在公共选修课开设中,应该积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课程内容的制定上,应该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在教师选择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及时跟踪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情况。从公共选修课开设、授课、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保障学生的课程参与权。

(2)完善配套政策,多举措丰富选修课课程体系。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课,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尽可能多的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针对教学内容优质、教学质量较高、学生评价较好的选修课,应该给予奖励和扶持,通过公共选修课课件比赛、教案比赛、公开课比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完善。

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在课程建设平台中,增加选修课的内容,积极发挥网络化的便捷优势,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信息化。

(3)加强管理,构建公共选修课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公共选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规范化管理。教务处加强对公选课的遴选程序,将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公共选修课的评教系统、精品公选课等内容,综合纳入网络平台,进行甄选。

公选课管理部门应该牢牢把控选修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关,定期组织督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课堂秩序进行检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教师批改试卷或课程结业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的试卷或学生课程论文。每学期根据综合考评,评选出精品选修课、在建精品选修课课程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监控。严格制定课堂出勤制度、课堂作业制度、课堂提问制度、开卷考试制度。针对选修课出勤率较低的情况取消其考试资格,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考试标准,促使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