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视觉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艺术道理是什么?建筑艺术道理如何发生?虽然我们只能从作品的外在形式追问建筑艺术道理的问题,不过为了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更加清楚问题中的内容,则必须先澄清建筑作品中艺术道理的生成与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若能选择某一种无内容性、无叙述性的艺术作品来探究,自然就清楚明白。建筑物总是极其静默地座落在土地上,既不以人们熟知的符号表述内容,也不描述任何影像,因此我们以一栋想象中的寺院为例来尝试分析前述命题。通常,寺院置身于山中,也有藏身于巷底,不管身处何处都能表现出其包含着神祇的形象与涵义,信徒们通过中国式龙柱、石狮、雕像、牌楼、山墙与钟楼,和膜拜祈祷被神召唤、感动和获得启示。建筑所呈现的相貌加上膜拜,轻易地就让神的形象或意旨深刻地进入信徒们的心灵,人与神就这样真正而实在地接触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寺院的建筑形体与空间里,我们较能直接感应到神的存在。这个膜拜神的场所,就因此成为神圣的领域。当信徒们进入到寺院,神就在寺院中现身。神的现身,并不是单纯地通过神像才现身,而是通过寺院自身的一切(建筑物、器物、神像、仪式、经文、神乐、……)对一个人进行了启示的作用,让这个人产生了神圣领域的勾勒与扩展,然后集中投射在神的形象、意旨上而使神现身。由此看来寺院及其所构成的神圣领域,并不是处于漂浮不定、时有时无的不确定性之中,而是确确实实真正存在,无时无刻不常在。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属于人类的诞生、死亡、灾祸、福祉、道德、堕落、伦理、违常等构成人类命运的种种形态就从而产生。就这样我们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看到属于某个人的民族性与历史性一起构成的世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
二、建筑中艺术世界的显出
建筑艺术的心灵性,就如同教堂中神的存在一样,建筑的形体、空间与人的生活仪式使建筑作品与人的精神领域结为一体。因此,各种使用机能也成为一种社会性仪式,例如住宅、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的使用都有各自的伦理与规范,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展现。我们进教室,与进住宅的心情感受绝然不同,这个不同感受本身就是建筑艺术性的显现物。在这些不同之中,我们看到建筑艺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从属关系。寺院给我们敞开一个心灵信仰的世界,也给出一个与建筑作品紧密关联的涵义。就在这个信仰世界中,一种民族性的东西才回归到民族自身,也因此才实现信仰的使命。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建筑不用任何符号就能进行表述神的意旨,并真实地呈现它的民族性与历史性共同构成的文化意义。住宅,四合院也一样在它的场域中,给我们敞开一个与文化和生活紧密关联的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属于某人生活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的东西,并且是全部回归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自身上。住宅建筑呈现的是这个民族的家庭伦理、生活与心灵的表象,以及该民族社会的文化性样貌。在这些实在的内容呈现当中,建筑的艺术性就体现出来了。建筑艺术的存在结合成一个总体,并注入属于我们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中,因此同样的集合住宅在美国与在中国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就几乎完全不同。若我们因建筑形式与技术全面的全球化而用策略去维持文化与文明的等距,是极其不智,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非常不当。因为民族文化自有它的世界,这些民族性、历史性等文化内容在建筑作品中的显现,全部都是来自于建筑作品以及它所在的土地与天空,其中的天空与土地是孕育一个民族文化的母体。由于寺院的屹立道出了天地与人的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实体又接受大自然的、曝烈与酷冻,这就更显其屹立不摇,更加与该民族牢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筑作品的天地与人构成了该民族的生活显影,建筑不必藉用表达符号或文字,就能自行开启自身的观念世界,并在开启的同时,把它的观念世界重新置回到作品自身之中。所以,建筑作品不必描绘也不必借用语言叙述的形式就能以它自有的方式进行表达。建筑有自己的语汇。建筑就是由于处在建筑作品中的艺术性能够与生活文化循环灵动,建筑作品才不必透过描述就能以作品的身份而露面。建筑作品艺术道理的经验不是自身构成并自行存在,而是人与建筑的形体、空间、基地、环境的共同参与,并透过使用在生活中界定出建筑作品的世界。其中,民族性与历史性的内容是由建筑作品与人的关联所界定。据此,我们又看到建筑艺术中的一切外延的内容,都是从建筑作品之外被创作出来,而非来自于建筑师。建筑师对作品的内容性事物,只能掌握作品的内在本质部分,也就是建筑师只能掌握到将纯自然物转化为作品形体这一部分――携带着建筑学去“创作”。建筑艺术的内在是由建筑师转化出来,作品的外延则由民族共同创作出来。建筑物是人类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器物。没有建筑物,就没有人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下的人类,没有人能脱离建筑物而还能触及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三、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全系媒体形式的出现,代表着全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给当代视觉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也解除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传播模式,视觉艺术发展到了数字媒体语境时代,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各种禁忌与束缚,真正体现出了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艺术与创新特征。现代艺术的传播很多都是建立在高新数字媒体的基础上,视觉艺术也不例外。数字化媒体语境下,未来视觉艺术将主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等交互式传播作为主要载体与形式进行传播。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艺术创新与改革的出发点转变到以人类的视觉本能需求和视觉欲望上来。事实上来说,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认知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复制性等等特征,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改革和创新。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改变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和表达方式,用新的形式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以此满足人们对现代视觉艺术的追求。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视觉艺术,首先,应该把传统的视觉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化概念,改变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数字媒体语境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传播工具。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可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从图像艺术创造发展到视觉3D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直观和多维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通过计算机来创造思维艺术,让人们感受一种虚拟的数字化艺术冲击,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能够实现构建起一种互动的艺术。例如,建立起一个视觉艺术传播的网站,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人们,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广泛传播,更促进了国内视觉艺术的发展。
三、结论
《大英百科全书》中对视觉艺术中所包含、涉及的相关内容做出了界定,即视觉艺术包括二维的视觉艺术,例如素描和油画;也包括三维的视觉艺术,例如雕塑和建筑……无论怎样,所有的艺术种类都不可避免发求助于视觉的感觉,这是至关重要的。视觉艺术的概念是可以向外延伸的,且延伸的范围很广,指宏观上直接用我们的眼睛去接受、反馈的艺术。它的主要传播手段是影像。影像的形式多样,可分为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立体图像和平面图像。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摄影、书法、绘画、雕刻、平面广告、设计与建筑等都可以定义为视觉艺术。李格尔曾经在《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中提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态应该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两类。具体的视觉艺术形态包括雕刻和绘画;抽象的视觉艺术形态主要是指工艺和建筑。视觉艺术是对历史文化、人类的生活情境和心灵体验具体的形象化表现形式,它记载着艺术表现能力和视觉感官能力发展提高的历史变迁。本文主要围绕民族体育的视觉艺术传播路径进行探索。
二、民族体育的视觉艺术传播路径
1.以图片、绘画和文字为主的宣传形式传播
这种类型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与宣传部门或者是文化机构配合,对大型体育盛会和体育健康活动进行宣传。其中包括民族体育题材的活动标志、宣传画册和活动口号等,大部分都是利用各类报纸、活动手册、灯箱路牌和体育场馆设施等进行宣传。图像的内容有的是以文字为主,有的是以人物为主,有的则是以运动项目为主。图像上人物形象的塑造健康向上,动作的类型大都是田径运动项目。此外,像篮球、自行车、足球等普及范围广的运动项目在视觉表达上动感强烈,也适合作为宣传画。一直以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宣传方面花费时间较多,在历年的奥运会宣传画中也涌现出许多经典的艺术品。
2.以竞技比赛、影视剧目、健美表演为主的欣赏形式传播
这种类型中的图像都是动态的,且画面的动感十足,观赏性很高,视觉冲击力强,如体育运动中各种类型运动项目的竞技。很多运动项目受到人们的追捧,如世界足球杯、NBA篮球赛和奥运会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表演性质的运动项目,如龙舟比赛、舞龙、舞狮子、健美操比赛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具有观赏性的。这种类型的民族体育视觉传播是即时进行的,也有网络视频、电视直播和转播的方式。
3.以3D摄像、高速摄影和科研图表为主的技术形式传播
这种类型的传播是体育科技与研究的成果展示。3D摄像技术将民族体育运动更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世人。在很多比赛中,3D影像技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已经成为了裁判员们裁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摄影可以记录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瞬间动作,便于裁判判断运动员的成绩和名次,如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冲刺的瞬间。这是高速摄影在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功能。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图表的使用会使资料和数据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来。设计者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对图表的字体、色彩、布局和线条等进行精心设计。
4.以体育邮票、纪念品为主的纪念形式传播
有些民族体育文化是以收藏品和实物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体育邮票和纪念品。这种形式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而更具人文价值。体育邮票不但数量大,设计水准也很高,而且使用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间接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精神面貌。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举办之前,相关的纪念品也会以各式各样的视觉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5.以体育广告为主的创意形式传播
这种类型的传播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内容,将人类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其中,使其更具创造性。如,体育广告主要是以体育活动、体育场馆和活动期间发放的宣传刊物作为宣传手段、传播媒体。
6.以体育绘图为主的教育形式传播
如今的时代是图像风靡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被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项目图书中的动作分解图有的是真人图解,用具体、分解的形体定格动作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正确的学习内容。
三、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里,我们会经常看到各类虚拟场景,如虚拟家庭、虚拟战争、网络购物、视频会话等,甚至出现多种虚拟钱币的流通。在这一阶段里,图像不再用来表征现实,甚至跟现实无关,图像符号的传输有自己的规律、渠道和模式,且符号交换的目的就是符号本身。图像在这一领域里已经占据领先地位。
艺术与生活的互文性
艺术生产技术走进“图像时代”,使得艺术家与艺术、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家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还产生艺术家自我异化现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变得模糊,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里,每个消费者也都可以简易地转变为生产者,“博客、飞客、微博、微群”等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成为作家,拥有超越国界的读者。“网络店铺、虚拟二手市场”的出现,也让每个人可以足不出户而实现便捷的消费,亦可以轻松地成为卖家。这些都节省了资源、经济成本,还能起到环保效益。在“影像世界”里,人和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演员在镜头前那种陌生的感觉同一个人在镜子前对自身形象的疏离感基本上是一样的。”
此外,影视作品还是剪辑的产物,不带有叙事的连续性。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是碎片式、断裂式的。在这种状态下,演员也成为了艺术的道具,而“在人被机械的再现中,人的自我异化经历了一种高级的创造性运用。”且机器和观众在艺术家演员的眼里也合二为一了。对此,弗洛姆尖锐地指出:“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办法征服自然,但却陷入了这种办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却了赋予这种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
本雅明认为,由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在大众生活中日益扩大,作品传递的思想意义也得到迅速传播,因而大众文化有着建构和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图像化的艺术作品大量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与生活之间构成独特的“互文”特征。这些图像文化不仅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面对这个“读经典少、观经典多”的时代,文本逐渐边缘化,纯文本阅读相比超文本阅读越显弱势。
一类是图文读物的盛行,如杂志、漫画、画册、操作技术演绎书籍等;另一类则是传播性公开性强的视觉文本,如电子书籍、影视作品、广告等。相比而言,文字读物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理性思维以及培养专注的个性;而图文作品则深入浅出,直观性、跳跃性强,其信息符号的传递速度快捷,且极具视觉审美效应,容易产生视觉,为阅读的乐趣锦上添花。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亦产生“互文性”。视觉艺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艺术家也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特别是一些文学家,其写作是直接为“图像文本”服务,甚至为特定演员量身定做文艺作品。
后工业时代艺术之悖论演变
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呈现着悖论式的发展倾向。一方面它利用了技术复制的强大功能,充分调动资源,扩大大众的认知范畴,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这项技术又牵制大众的认知抉择。大众在虚拟的艺术海洋中获得无尽的精神满足,电影、广告等后工业技术的产物为尽享视觉盛宴而有着审美疲倦的现代大众创作了一个简单繁华的拟像世界,让现代人沉浸于这个景观社会中。“审美”是受众主动观摩、亲身体验的一种姿态。
而超文本时代下的影视作品等虚拟艺术,却将大众与真实的感知对象拉开距离,这就跨越了审美的原初模式,也减少受众静观思虑的机会,从根本上动摇审美活动的基础。本雅明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最落后的关系,例如对毕加索,激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卓别林。”
他认为,绘画作为手工艺术的产物,凝聚着作家独具匠心的创意及独一无二的时空限定,也因而受到大众的膜拜,散发神秘的光晕。而影像作品则转向展示价值,其便捷的可复制性消除了原本画作的宗教崇拜效应。并且,绘画的欣赏是个体性、私人化的行为,是与艺术品亲密接触、仔细观摩、斟酌思虑品味的过程;而电影更多展现的是群体性、传播化的行为,观众并不能细品每个画面细节,无法过于深入观赏。大众对于影视的“审美”已经变得浮躁、浅显,碎片化的模式更带娱乐价值。一系列视觉符号编码的变更输入,带来的却是意义的消解,大众对其意义的认知也仅停留在模糊的能指层面。而在超文本的视觉消费时代里,人们各类真实的审美经验遭受摧毁。也因而产生更严重的社会道德遗患,就如大众在看到视频里报道的战争、天灾、人祸时,表现的不再是震惊、同情或深省,而呈现出习惯、平淡与冷漠。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体验,也仅限于短暂的心灵震撼,但大众已忘却了更为重要的人格震撼。
结语
在中国文字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汉字本身既表音又表意的特征,决定了设计者会考虑在设计中用到汉字,因为这解决了平面设计中要求一形多义的问题。由于书法的形式多样,不同的书法体呈现不同的式样,同样也彰显不同的内在意蕴,那么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转换,实则是用有中国韵味和文化气息的文字元素与现代结合,结合现代的观念以及集合现代信息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转换,一个是象,“象”可作“形象”之“象”解,亦可作“象征”之意解,形和意义的问题也是平面创意中所强调的。杰出的创意需要简洁精准的手法表现,怎样把众多的概念集中到一个简洁的形中,需要我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书法本身的形以及作为汉字其独特的表意特点使之成为可能。另一个是墨,借助传统书法中运用的材料墨和宣纸,体现其独特的笔画层次和笔势特征,借以表达汉民族的历史属性以及传递文化信息。这种手法在中国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我们说任何一种视觉艺术的革命,都不可能离开古典传统的规范,离开了其传统的历史属性,就如同人类没有了灵魂。
既是视觉转换,就涉及如何转的问题,如何转也是我们平面设计中表现方法的探索。既然是转化就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封不动地照搬只会使创意陈旧、老套、毫无新意。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是书法艺术向现代设计转化的核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是平面设计中对形的要求。转换的手段多种多样。第一,同构。可以对文字进行同构手法的处理,也就是将不同的文形、不同的文字种类进行组合、拼接,所书写的文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手法在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新英文书法入门》中得到充分体现,作者用标准的楷书笔画对应英文字母,采用汉字的方块字型和间架结构书写成新型“文字”,这是一种新语义的转化,也是对传统文字样式的颠覆。
在平面设计中所不同的是我们还强调文字的可读性,在可识别性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的转化,来达到平面创意中所要求的信息传递的功能。第二,求异。可以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新材料、新工具来达到新的视觉效果,借用现代表现手法改变传统的工具表现,保留书法体本身的字形特点。传统的书法材料是毛笔、墨、宣纸,那么在平面设计中的书法可以是除毛笔之外的任何工具,木棍、塑料,甚至是电脑都可以与书法来结合,这也是运用新材料、新工具与传统书法的结合。既传承了书法本身的文化属性,又结合现代手法,这也是平面设计中所提倡的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达到求异的效果。第三,借用。
运用书法体本身运笔特点,借用局部书法笔画来结合现代图形,借用的是书法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属性以及书法笔画潇洒恣意的形态。结合其他有现代感的形来产生鲜明的对比关系,这种手法在一些标志设计和包装设计中都有很好的表现。第四,意象。用书法本身具有的气韵体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注重的是“势”,势有形势、姿势、态势之别,就其整体形来说关注的是整体形的精神面貌。是厚重少文的稳势?是典则俊雅的雅势?是质而不野的拙势?
在故事的开始,人物就处于一个蓝色调的环境中,墙壁、幕布、地砖、窗帘、窗外的楼房、女孩的衣服统统由不同的蓝色组成,蓝色忧郁的气质吻合了女孩此时孤单封闭的心境。渐渐的,随着男孩的出现,蓝色被演绎为一种对于交流的深深的渴望。这样的表达同样迎合了人们对蓝色的情感预设,据德国心理学者爱娃•海勒所言:“在今天,渴望仍被视为是蓝色的,因为它像忠诚一样,与遥远相关。”
孤独的女孩和不爱说话的男孩走在了一起,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压抑的城市,前往女孩幼年时居住的乡下爷爷家。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最美丽的星空,湖水和天空都呈现出最美丽的令人平静的深蓝色,深蓝色的周围包裹着一层如雾气般的黑色,透出一种高贵、典雅和神秘。最后,在女孩的梦境中,男孩化作一头鲸鱼缓缓游出了大海;女孩病愈后,独自坐在海边,广阔无际的蔚蓝的海水像是写满了遥不可及的思念。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蓝色的偏爱。幾米有意地铺设蓝色背景,想利用一种统一的基调烘托出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氛围,忧伤、安静、冰冷、渴望、遥远———这些感受都是蓝色在人类心理容易形成的情感预设。不过幾米似乎也注意到过多使用蓝色也会使画面显得有些冰冷和压抑,所以他又在画面上画出了暖色调的光源:《月亮忘记了》中,小月亮散发着温柔的黄光;《微笑的鱼》中,鱼缸被一层荧荧的绿光包裹着,象征着自然的灵性;《星空》中,星空里闪烁的群星就像是盛开于天际的黄色花朵。这些在冰冷夜空中的点点光源,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在人生旅途中迷航的人们提供温暖的依靠。不只是蓝色,在幾米笔下,每一种色彩的性格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释放出自己独特的情绪。例如《地下铁》中灰黑色的地铁空间象征着都市中情感的压抑与人际的疏离,而在盲女的想象中,单调的地铁墙壁又被装扮成了五颜六色的色彩拼接。
幾米似乎在以这样一种变幻喻指着,现实虽然冷酷,但盲女的内心却是丰富充盈的。还有在《星空》中,在众多蓝色基调的画面中,却有一幅是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火红色的怪兽,红色正好表现了女孩当时心中对邪恶的仇恨和伸张正义的热情。作品集《又寂寞又美好》收集了幾米在病中创作的一些作品,低饱和度的黑、灰、土黄、砖红是这些画面的主要色调,这种如锈迹般陈旧的色彩,配合乖戾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恐怖鬼厉的氛围。
相较于人类直接的话语和表情,色彩对于情绪的传达往往更深入、更耐人寻味,这就是图画的语言,它借助于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视觉经验,也凝聚了绘画者独具匠心的感知与创造。
情绪的形象表达
如果有人想要数清幾米笔下的人物形象(含拟人化形象),那一定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因为在他的绘本中,除了少数的几个长篇故事的主人公曾贯穿于整部绘本作品中,大部分的角色都是根据情境随机出现的。这些人物多为单幅作品中的角色,他们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叙事,而是单纯地作为作者表达某种情感的载体,因此他们的形象总是依据情境的需要而富于百般变化。例如,在《幸福的原则》中,幾米就用一只小猪和一只棕熊表现了一种不求名利的安逸的幸福感。(见图1)他在文字中写道:“他们说我笨,嗯,他们也一直这么笑我。他们说我懒,嗯,他们也常常这么侮辱我。他们还说我一辈子没出息。嗯,这样的话我也听多了。他们永远无法体会,笨、懒、没出息,对我们人生的幸福有多么重要……”一对“懒猪”和“笨熊”的对话恰好诠释出了某种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幸福观,而且懒和笨也很符合我们对猪和熊的印象,如果换做其他的任何形象,恐怕都不如这一对来的生动贴切。像这样随情境而出现的人物形象在幾米绘本中比比皆是。读者通过文字和图画了解到此时此刻人物的情感和思绪,也会联想起那些曾经在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他们自身便被置换在了画面的情境中,成为了新的情绪载体。所以,阅读幾米的单幅作品,总是会被带入到变幻的情境中,跟随他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短暂而又富有意味的情绪体验。而在幾米长篇作品中,主要人物虽是被固定下来的,并承担一定叙事功能,但并不像其他叙事类作品中那样习惯性铺陈介绍,他们往往一出现便已处在某种情绪之中。总之,传达情绪一直是幾米设置形象的主要目的。
不仅如此,在幾米作品中,画面的背景也是由一些形象组成的,比如幾米经常会画到的树木、楼房、门、窗等等。当人物形象被带入到这样的背景中,便和背景产生了呼应。如何处理这些形象的空间关系是画面构图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为了达到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烈的心灵回应,幾米有时会采用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方式。
大与小的对比在幾米的构图中曾多次出现。在处理都市题材的作品时,幾米经常会将城市的楼群放入画面中,而让人物显得分外渺小。这种远景式的画法尤其能突显人类在都市中脆弱无助的情绪。相反,当幾米将画笔伸向那些被给予了依托感的小物件时,他又会将一些本来很小的东西数十倍放大,比如图2中《森林的秘密》中的毛毛兔,图3《星空》中的猫,图4《地下铁》中的骑兵玩偶等等。这些在现实中看起来比人类还要弱小许多的形象几乎被放大到占据绝大部分的画面,而人物却依然是小而瘦弱地呆在它们旁边。
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完全是心理意义上的,而非真实的比例,它们的庞大源自于它们在人物心中所占据的分量,以及它们提供给人物的强有力的依靠感。当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多余的文字赘述,所传达的情感便已一目了然。此外,人物所处位置的高低差异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体验。这里所说的高低不是形象在画面中的绝对位置,而是在画面所显示的空间中形象所处的相对位置,比如楼房的底部、树的顶端等等。根据我们日常的感觉经验,低处往往容易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而高处则让人感到刺激和开阔。在《地下铁》的第一幅画面中(见图5),盲女就是站在楼群底部的地下铁入口,她的身后是高楼林立的街道和仅存一线的天空,高楼上窄小密集的窗口就像是无数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窥视着街道上的行人,人物则是小小的伫立在水泥色的围墙边上,由此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和瘦弱的盲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开始,男孩也是在画面所展现的空间的底部,而在男孩带小月亮外出的夜晚,他们所到的地方无不是物体的高处,比如楼房的钢架、大树的枝头、卡车的集装箱车顶以及桥梁的顶端等等,男孩站在这些地方将小月亮高高抛起,他们的背后是一片蓝黑色的夜空,这种与天空的接近带给人一种飞翔般的刺激与渴望,曾经积聚的压抑之情顿时变得豁然开朗。(见下页图6、图7、图8)《星空》中也有类似的画面出现,男孩和女孩乘火车前往乡下,他们在火车的车顶迎风而立,象征着他们逃离出城市后放松、自由的心情。(见下页图9)这种画面空间位置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我们日常的情绪体验是一致的,因而当它们出现在画面中时,特别能激发起读者的心灵回应。
背景中的形象有时也会超越单纯的布景作用,而具有特殊的心理意味。幾米常在他的作品中画下一些表现隔离的意象,比如高楼组成的建筑屏障、未建成的楼房冰冷的钢筋、树枝编织成的笼子等等,而关闭的门也是其中之一。这种隔离的意象象征着人类和生存空间之间难以调和的对立情绪。然而,当门被微微地打开一道缝隙,则象征着一种对于交流与沟通的试探。在《月亮忘记了》中有一幅画面,在众多紧闭的门中,一扇门被打开了一道缝隙,温暖的黄色光从门缝里透出来照在通往外面的台阶上。(见图10)这是男孩带小月亮外出的那个夜晚,微开的房门预示着男孩和小月亮已经鼓起勇气走出两个人狭小的圈子,走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相较于门,窗则象征着一种更为急切的交流欲望,因为还没有勇气打开门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便只能透过窗子释放憋闷的气息,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在《星空》中,有多幅画面都是女孩站在自己房间的窗前看电脑、呆坐或是偷窥其他的窗口(见图11),可以看出女孩的心中非常想往外面的世界,然而却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有一种畏惧和不信任感。
时代性特质体现在艺术创作上最为直接的是题材内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一定社会的政治特征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方向与内容,对艺术创作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欧洲中世纪在政治上表现为神权统治,是封建社会形成、巩固繁荣的时期,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艺术家们用先辈们的程式化处理方法去描绘各种宗教形象与故事。中国的艺术创作经历了“红光亮”“高大全”的特殊阶段,是典型的“艺术为政治服务”,其创作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翻新并往社论语式上靠。一定社会的经济对艺术创作在题材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始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与12、13世纪意大利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兴阶级对文化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艺术作品内容转向世俗化、审美倾向于理想化。
19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文明给西方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生活方式上带来了质的改变,艺术创作转向了主观认知和表现方面。比如象征主义开始注重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向神秘的精神世界寻求灵感。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得艺术创作的主体在面对蒸汽时代带来的社会环境等的变化下引发全新的意识。一定的社会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出的理性与科学的时代性特质,就与当时新的时代精神,即人文主义思想有着直接关系。“新时代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继承前人的创作模式,他们开始对周围的现实生活发生兴趣,以一种新的、求实的眼光努力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开始描绘有血有肉的人……”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开始反映艺术家周遭的社会生活、反映人生。流行文化对艺术创作中的物象造型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美国商业社会与商业生活方式造就了波普艺术,都市环境与流行文化给艺术创作的物象造型提供了大量的参照,日常生活物品如商品、广告、杂志、明星影响等都成为了艺术品创作的要素。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就是运用明星肖像进行重复、复制,从而诞生新的图像意味。
二、视觉趣味时代性特质的视觉趣味主要体现在对物象的造型和形式语言上的趣味探究。
(一)物象造型上的视觉趣味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决定了艺术创作物象造型的主流趋势。在古希腊,强健、俊美、光荣、人体优雅匀称的男人与女人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来选拔勇猛斗士、展示人体魅力。所以在古希腊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在物象造型上倾向于优美、和谐、典雅。如雕像《赫尔美斯和幼年酒神》,神的使者赫尔美斯在造型上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质。唐朝以胖为美,在唐朝的诗词、书画、雕塑、陶俑等艺术作品中都能找到印证。白居易一句短短的“温泉水滑洗凝脂”(《长恨歌》)让人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被称作“唐代女子符号”的《簪花仕女图》很好地体现了唐朝女子的丰硕与壮美。思想流派的美学特征决定了物象造型上的视觉趣味。新古典主义艺术在强调客观描写的基础上,强调将对象完美化、理想化。安格尔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导向下,在其画面中强调永恒的、纯粹的美,带圆弧形的形体是最美的形体,其艺术创作中物象的造型倾向于描绘圆润饱满且具有曲线美的女,如作品《大宫女》。立体派是科学技术对艺术影响的有力例证之一,它促成了人们去突破单一视点观看物象的方式:以多视点、多角度观察和表现对象,在造型上追求几何形体的美。如勃拉克的《小提琴和陶罐》。针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未来主义,在视觉趣味上强调表现移动中物体的并置、叠影的时空概念。如波丘尼的雕塑《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塞弗里尼的油画《塔巴林舞会有动态的象形文字》呈现了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动感。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卡通一代”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艺术创作中的物象造型上,不但吸收与效仿漫画的造型特征,而且汲取了商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视觉样式以及消费社会图像的资源。艺术家江衡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以画广告、卡通的视觉叙述方式切入人们社会生活的艺术表达趣味。
(二)形式语言上的视觉趣味在绘画中,视觉趣味表现在形式语言上主要指向对物象造型上的解放,是在具象转向抽象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转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特征,从塞尚到毕加索再到蒙德里安再到波丘尼再到后来波洛克的绘画艺术创作,物象造型得到解放,形式语言的重要性被彰显出来。在绘画创作中,形式语言主要通过色彩、点、线、面和肌理、构成、组合来体现,它注重其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其艺术创作中对线做了大量的研究。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和摄影术的产生,促成了艺术家们放弃了照片式的古典画法,转而对光与色的研究表现,这也加快了艺术家对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究步伐。印象派画家们除了注重光色之外,在画面上还注重笔触的疏密、长短等。新印象主义大师修拉开创了点彩的先河,纯粹的色点成为构成画面的唯一方法。凡•高在其作品中用笔触来传递其情感的冲动,用色彩来揭示精神。从毕加索的《牛》和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可以看出大师们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究。蒙德里安作品以直线、直角、矩形为形式要素,展现了以“真”为判断标准的时代性特质。在贾科梅蒂的《迪亚哥》素描作品中,用碎线和粉质颜料反复涂抹交织来塑造人物与空间,以此彰显人文主义思潮与现代的自由哲学相结合的时代性特征。波洛克运用线条和色彩泼洒来展现其无定形抽象绘画概念,其艺术创作很好地体现了主体内心的真实是其唯一的真实。
三、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时代性上,除了纯粹的观念之外,还包括艺术表现的媒介、材质和呈现方式。艺术家的观念直接决定艺术表现的媒质与呈现方式,也最能体现艺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达达派在美学观念上反对传统的艺术价值体系,否定模仿自然的一切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态度决定了他们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大不同:他们摒弃在画布上进行风格、语言、形式的探究,而在艺术创作中采用抽象的手法,利用现成品或废弃物。杜尚在其创作中,从开始的视觉形象转向思维,开始强调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一件艺术品不只是供人观赏,更重要的是让人去思考,创作中的偶然性比社会性的艺术更有意义。其作品《泉》将现成品变成了艺术,开启了人类艺术创作新的理念和模式。行动绘画受超现实主义自动化的艺术理论启发,提倡任意的、自发的个人表现。在波洛克的艺术创作中,强调无意识的自动绘画。“绘画的‘现实’不依赖于任何对现象世界的指涉,而是依赖于无意识的真实。”在其作品中分解开空间中的物体幻象,形成了“满幅”构图,带来了总体绘画的概念。伊夫•克莱因用观念行为来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创建了许多新的艺术手法。“活动画笔”画用人体代替了画笔,在艺术家的指挥下,肉体自身把色彩涂在画布上。开创了行为艺术、偶发艺术、即兴艺术的先河。从杜尚“反艺术”观念的提出,再到波伊斯“社会雕塑”观念的提出,终结了现代艺术。现成物成为艺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艺术,在艺术创作的表现上更倾向于观念的表达,艺术创作在艺术呈现方式上转向多元化。
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借用现代媒体与媒质,跨媒介艺术成为艺术创作的时代性特质。集成艺术、装置艺术、视像艺术、照相艺术、观念艺术、地景艺术、习俗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出现。集成艺术采用物体并置的手法,并以此来反映主体对社会价值的感受。达明安•赫斯特的艺术创作围绕科学与艺术的联系、生物生命的有限性等展开。其作品《人们心里不灭的物质》用玻璃缸、福尔马林液体、一条死鲨鱼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观念与感悟。视像艺术体现了新的人文导向的时代性特质,它将不同文化形式、现成品、音箱、雕塑等综合运用进行再创造,成为主体社会生活的镜像。照相艺术家辛迪•舍曼把摄影理解为一种观念艺术,自己充当作品中的各种角色,其作品体现了个人特性和女权运动的观念。波伊斯《7000棵橡树》是其导演的一件群体行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干预社会生活的体现。
四、结语
(一)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状况。在我国高校园但凡学习艺术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自身往往带有自由性,纪律松弛,我行我素,好像艺术学生就是天马行空的感觉,这种特性一方面源于艺术本该受束缚,灵感需要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发挥的观念影响。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课包括C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标志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教学上着重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表现死板,没有深入到该专业学生的内心需要,不深刻了解该专业的学生,一刀切的实行普通学生的普通管理,这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导师制”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改革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如改素描为设计素描;改色彩为设计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以造型创造能力和主题创作表现力为训练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国设计艺术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经验型状态,人才积淀薄弱,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强调针对性原则,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将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紧密结合。如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展览常规化;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常规化。这样既提升了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了经验积累,最大限度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三、模式成效
(一)“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解决“教与育”脱节。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导师制”可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二元一体”的“导师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地方组织的各种比赛,如大道墙体彩绘比赛等。这是社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完美结合。这种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扬学生不怕苦和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又服务了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