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8: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在组织复习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主动获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是在认识、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在头脑里将数学知识进行优化,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整理。例如,让学生通过课前看教材试着去整理,依据数学教材的目录,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合理地去划分知识块,按知识块组织有序的复习并反思哪些方面学得好?哪些知识还需要补缺或再加强学习?再如,在复习有关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分散的数学知识串联成片,沟通整理知识间的联系,结合知识的产生、理解、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概念,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用8×3=24,4×3=12,4×6=24这三个算式引入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复习,再组织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你发现这三个算式间还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然想到3是24和12的公因数,24是8和6的公倍数。由此引导学生:你还想到与其有联系的哪些知识?用你喜欢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出这部分的知识结构图,从而整理归纳出这部分的相关概念并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二、练习分层,求联不求偏,努力提升能力
针对学生而言,教师可分层复习,基础好的同学对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应用题可少做,省出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稍有难度的知识上。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复习时放慢进程和速度,以基础知识为复习重点,从易到难。从概念入手,弄清法则性质和公式,会进行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方程、解比例,会进行简单的应用题的解答、简单的面积、体积的计算,然后再练习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学生复习时的练习题要精挑细选,这样既能起巩固作用,又能达到训练技能的功效,从而强化学生的能力。针对所学知识来说,必须有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求联系不求偏题。我们可以把内在有联系或有共同之处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复习,例如,在复习数的认识这一节时,可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串联起来复习找出这些知识间的共同之处。再如,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抓住同一个基本原理: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从而强调得出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基础、最核心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和推导过程,再经过逐步深入地利用平移、旋转、转化等方法和策略整理出其他平面图形的公式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体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三、实际应用,体验价值,形成综合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重视练习与实际应用既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也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应用能力的提升。它可以对现实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概括,还可以被现实广泛应用,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上的现实问题。在苏教版教材中,每册的总复习中都安排了这样一个“应用广角”,这样的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结合各方面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后,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四则运算知识的学习,解决购物中的数学;借助面积、体积以及纳税、利息等知识解决实际中的购房问题;借助统计、百分数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结合人们的生活、消费、国家的工农业的生产增长情况用百分数表示出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国情,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样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
㈠为使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成立学生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计划,审核指导师资格,协调学生与指导教师的配对,开展选题与审题、进展情况检查、组织答辩工作(确定答辩小组成员,选定主答辩教师),评定成绩,推荐优秀论文(设计),质量分析与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其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由教务处主管,主要侧重宏观指导,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经验交流;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主持学生选题、成绩评定及存档工作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㈠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用心地投入论文写作。选题应注重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特点的结合,注意理论型与实践型的结合。并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论文的学科专业性特点。选题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具体目标和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选题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需要,能结合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际,能体现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研究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
2、深度、难度与可行性相结合。选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可心完成的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应当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当前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
3、选题应做到一人一题。每个学生选做一个题目,并在教师指导下开题和独立撰写论文。如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选题应不同。
㈡选题过程与方式
1、学校指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学生以班为单位自选指导教师报送教务处,并提交论文领导小组协调,原则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应大体平衡。
2、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题目,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并以班为单位交送教务处。鼓励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拟定论文题目,但应注意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3、学生选题完成后,各班应迅速填写好《论文选题汇总表》报送教务处,便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并下发各班审批情况。
4、学生在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变更。如有正当理由要求变更题目,须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报教务处和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5、班主任应做好本班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之一,是毕业前必修的学习内容。督促每一位学生选好论文题目。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并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工作思路。
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初级职称的校内教师经论文领导小组同意,也可担任论文指导工作。
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特长,严格要求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发挥最大效绩。
2、指导学生选题,并根据选题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实践,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问题。如发现文章确系严重抄袭或请人,应严肃指正,令其改正;如发现文章存在原则性错误,应具体点明,让学生重新撰写,必须把好论文初稿的质量关。
5、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
6、认真审阅论文质量,给出合理、客观的论文评定和评分。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㈠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版面清晰。
㈡撰写论文提纲:
1、学生在确定好论文题目后,应尽快做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好论文写作提纲。
2、论文提纲应交指导教师指导、修改,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填写好《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提纲审阅表》,并以班为单位上交教务处备案,正式提纲完成后,学生开始论文的撰写。
㈢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有封面、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每篇文章应在3000字以上;摘要一般为300—500字;参考文献和注释必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详见《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㈣送交论文一律用打印稿。各班以班为单位,将本班论文收好后统一送交到教务处。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定
㈠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每篇论文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填写论文评语,后由论文领导小组终评。
㈡根据论文评审成绩,评选出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20*届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给予奖励。
六、指导教师安排
如学生本人提出其他指导教师,报请教务处和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六、毕业论文(设计)的注意事项
㈠我校大专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且成绩及格以上者,才可以毕业。
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求异创新。
㈢坚决杜绝抄袭,论文定稿前指导教师师要认真查核,有抄袭行为的,以不及格论处。
㈣多作调查研究,形式可以是问卷、访谈、报表等。
㈤加强理论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对论文所论述的问题确实能提供理论支持;
七、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1、选题时间:20*年9月25日—11月30日。12月1日以班为单位交选题登记表。
2、交送论文写作提纲:20*年12月30日。
3、论文完成时间:论文初稿、成稿必须于20*年3月1日前完成,在此时间以前,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修改的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20*年3月15日(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以班为单位交送论文及有关表册到教务处。
附一:
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一、论文构成
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致谢等。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
毕业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
1、页面设置:
①纸型:选用“A4”,“纵向”,个别表格或图表页可采用“A4”,“横向”。
②文档网格: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上:2.5cm,下:2.0cm,左:3.0cm,右:2.5cm。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
①论文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②行距:一律1.5倍。
四、封面要求
上交的每份论文都一律采用格式,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的姓名、论文完成时间。
五、论文摘要
1、字数:300—500字。
2、摘要内容:要求概括地表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结果和主要结论。字体为5号宋体。
六、正文要求
1、字数:3000字以上。
2、字体:正文一般用宋体小四号字打印,题名用黑体小三号打印,文章中的各段标题用黑体、小四号打印,并且前后要一致。
3、序号:全文的序号编排要规范。论文的正文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层次。
中文层次系统为:
第一层:一、二、三、……第二层:㈠㈡㈢……
第三层:⒈⒉⒊……第四层:⑴⑵⑶……
第五层:①②③……
第一、二层标题应单独成行,第三、四、五层次标题可与文章其他内容同列一行。
每页要插入阿拉伯数字页码,置于居中。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
对参考文献和注释格式规范作如下要求:
1、(期刊论文)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图书)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3、(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称,年-月-日(版次)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 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3、重视非智力因素 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1.从后现代视角发现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喜欢体育课并非是体育教师教学好于其他科目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体育自身得到健身娱乐功能吸引着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但目前学校体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体育教师存在言语粗暴、过于严厉甚至要求苛刻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缺少教学经验,年轻的教师,当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所教的动作技术时,教师就会觉得是因为学生太笨,得出朽木不可雕的结论,然后大发脾气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这是与后现代教育思想严重背离的。另外,当前体育教学还存在机械式的教学,为了教授技术动作而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灌输,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逐渐对体育课感觉越来越无聊,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反对长期以来被中外教育领域看作是现代课程“圣经”的泰勒式的“机械课程论”,这种机械教育视学生为机器,把教育作为一个机械的过程。即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好已坏仅仅是凭借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多少来评判,而容易忽视额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审视下显得机械、简单、刻板、僵硬的特点。学校体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其次,还存在强迫式体育运动情况,参与体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情趣所致,而是一种强迫,家长强迫孩子运动、老师强迫学生运动。体育运动变成了学生负担,体育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恰恰相反是无休止的烦躁与痛苦,这样的一种被迫运动状态如何能使身心得到锻炼,最多也不过是及格万岁罢了,“其结果是学习对学生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苦役;不是灵性的滋养,而是精神的荒芜”正如美国教育家卡伯莱早在1916年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工厂,学生在其中作为原材料将被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各式各样的需求。后现代教育思维认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不是机器,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
学习、考试都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活出生命,活出尊严,活得快乐,活得舒展;而不是活得机械,活得萎缩,活得憋屈,活得痛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是把学生引向‘活’路,而不是用无生命的知识积压他们本来存有的创造空间,把他们逼上死路。”
2.后现代教育观点给学校体育的启示
2.1体育课应重视身心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应懂得视学生的身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分裂学生的身心。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身心分离的,而是身心一体的,他们是“整合成一体的人的存在。”因此,整合教育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重视,强调学生身心愉悦对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身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怀特海看来,“当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是使他的班级的学生在那儿高兴。
2.2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与感受
运动应该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能够体会这种参与的良好感受要比学生被迫的学到一点点技能要重要的多。在我看来,参与的热情和感受的获得要比技能本身重要,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但是在课程结束不久,由于疏于练习和缺少参与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就会迅速的忘掉学习过的动作技术,而当时获得的感受是很久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学校、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各级学校、家长、甚至全社会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关注不够,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机会也是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之下,美国很多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都会把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参与等情况作为一项指标来综合考核学生是否能被入取的标准。
小学教育论文2000字(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想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机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现阶段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当学生在长期的花鼓灯艺术学习中实现了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表演活動的组织请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与传承积极性、促使学生达成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个人素养的完善。
当问卷提到是否愿意基层工作时,如表7所示,在没有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只有9.1%的学生愿意去基层,有50.7%的学生回答可以考虑,有40.2%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基层,他们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想去基层的岗位工作。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的意识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吃苦能力较差。
2研究结论
2.1就业意向较明确,有清晰的自身认识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其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择业面也越来越广泛,选择已经不再受地域的局限。随着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大,很多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更为关注是否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热”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现出来,可能是由于市场营销专业限制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考录公务员专业对口职位较少,或者是公务员岗位竞争过于激烈,难度较高等原因造成的。调查发现考研人数也不是很多,可能由于即使读取研究生仍然要面临几年后的就业,且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造成该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并不多,而选择最多的就是就业,占到一半以上,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清楚,面对择业有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适应当前社会环境。
2.2就业期望符合现实情况
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和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先就业”的观念已经非常明确,对工作自身要求并不高,将近85%的人将自己的薪金水平定位在1000~3000元之间,而且在问及到“是否在意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很看重,将来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学习。”可以看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务实,有更开阔的就业视野,而不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范围内,而且具备就业后再学习的思想准备。
2.3专业信心不足,吃苦精神缺乏
当今有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他们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积极考取各种证书,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时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更具有竞争力。然而调查发现,当被问到“是否具备就职的专业技能”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持不确定的观点。由此可见,同学学生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信心不足,说明毕业生虽积极考取各种与就职有关的证书,但却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对薪金、工作地区等总体上已有了较为现实的认识,但从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调查结果看,有40.2%的人选择“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从某种层面来讲,可能大学生仍然具有“清高”的一面[1,2]。
3对策思考
3.1院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包括校规校纪、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要从新生开始加大管理力度,使大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违反校规校纪,通宵上网逃课等不良现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只有有效抑制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才能在将来走出校门时,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自信,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善于与他人相处、合作,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因此,大学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2建立就业服务中心
就业服务中心既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又能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十分必要。首先,就业服务中心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各种就业信息,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面对网络上各种就业信息,有真有假,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分辨,因此,就业服务中心应权威的就业信息给大学毕业生。其次,就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和毕业生的交流与沟通,让毕业生更清晰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从而面对现实,准确定位自己;同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使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更加自信,从容不迫。
3.3提升自身素质
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周边事物的习惯。我们可以发现,常规问题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而非常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二、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曾经提出,要把问题解决当成是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根本来看,问题解决最大的作用就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解决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是学生寻找和接受信息,并通过知识的回忆与重组,在思维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该理论还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高层次的定向活动。根据教学经验也可以发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是以问题得到解决为努力方向的,这既是一种探索过程,也是一种建构过程。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这种争议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探究”与否只是一个名称。事实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总结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一过程其实也是符合探究特征的。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解决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有些学生能够灵机一动而想到新的解题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上面提及到“搭配”的例子中,我们让学生对现有例子进行变式,大约有1/3左右的学生意识到本题中的“衣服”与“裤子”并非问题的核心,可以随意更改、替换;而相关的数不能随意列举,否则自己也求不出结果。这两点发现,正是学生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三、用数学问题牵引数学探究的发生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尝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不到位,过程控制流于形式,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培养模式基本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论文的标准、格式还是答辩的形式,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以说就是本科院校的缩水版。由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区别,高职院校采用本科的培养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1毕业设计(论文)安排时间短,学生差异大、任务重。
和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而最后这个学期同时又是毕业生寻找工作、顶岗实习的时期。由于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面对的头等大事是就业。这段时间,学生有的把重心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太多的激情和动力;有些已签约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为工作让步,最后造成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不足,只能勉强凑合。同时由于学生专业热爱程度、个体勤奋程度的不同,三年的学习结束后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差异极大,用综合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只能对一部分学生适用,大部分学生是超出其能力所能及的。造成一些学生在毕业答辩前一周忙着“开夜车”,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重新组合、拼凑成文,或从网上下载他人的作品,更有甚者,将他人的文章直接换上自己的名字。
1.2选题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大部分仍然采用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后在校内完成的模式下进行,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毕业设计的题目是由指导教师主观出题,学生被动选题。指导教师在出题时,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科研方向或本学科的重点来确定相应的题目。学生在选题时会出现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题目。二是选题往往工学结合不紧密,缺少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做几届,实行多年一贯制。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实践性很强的毕业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论文)往往质量不高,失去本来的意义。
1.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
在扩招背景下,学校很多基础建设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并未与招生人数成比例同步跟进。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的基本场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和所需资源同样缺乏的是岗位及社会需求信息,这些信息的缺乏使学生在选题阶段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捉襟见肘,以致毕业设计中常出现常识性错误。
1.4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基本功不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学术规范,甚至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论文写作训练。二是不知道如何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设计的选题,应该查阅哪些相关资料,一些学生并不清楚。三是不会运用资料,有些学生在得到指导教师给的有关资料后,不能透彻理解、正确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结果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引用资料时断章取义或所引用的材料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等现象。四是缺乏思辨能力,行文逻辑思路不清晰,论述层次欠分明。五是由于外语水平有限,很多学生在对摘要和关键词进行翻译的时候,照搬翻译软件的现成翻译,句子欠通顺,翻译也不准确。
2.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探索
自2008年开始,我院就针对毕业设计(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在经过了3年时间的摸索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2.1加强指导教师、学生思想教育,明确参与人员职责。
指导教师必须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回顾总结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过程。学生能否通过毕业设计真正掌握就业技能,能否就业、就好业,指导教师负有重要的责任。同时,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与找工作并不矛盾,做好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为完善过程考核,学校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流程,明确每个参与人员的职责。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关键节点重点关注,落实考核政策。
2.2采取“工学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工学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毕业设计(论文)现场不再是学校,而是企业实践现场。选题方面,毕业设计题目应取自生产实际,数据资料与设计条件取自现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实习企业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题,到学校审批的办法进行。
在指导模式方面,对于采取该模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采用双导师制,由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进行指导。在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校内的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后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工作环境的协调。
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除了在设计思想、设计规范、设计技术和能力方面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外,还在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强化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选题的目的性与科学性、设计资料的丰富性与真实性、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这种模式还能使教师得到实战锻炼,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不断提高。
2.3调整课程、提前介入,实现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学校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对学生进行职业与毕业设计互动关系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至于临近毕业才考虑这些问题。
通过毕业设计,高职学生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初步适应了岗位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增强了自信心及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凸显了就业竞争力。因此,重视并着力解决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更应该不断加强管理,扩大与外界的联系,调整思路,实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4建立合适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实践性,因此不能再沿用本科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需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判作一些调整。
首先,在评判标准上,高职的毕业设计应轻理论分析,重实践应用;轻计算公式推导,重实践运用效果;轻研究方法,重实践的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全面的较为科学的综合评分指标。这个指标的评判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企业实践的考勤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情况和质量、中期检查成绩、答辩成绩、论文评阅成绩,等等。通过认真的质量评定,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学军,周蓉.“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0,(8):32-33.
[2]庄美男,林波.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2):79-81.
[3]任长春.浅谈高职教育中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35):284-287.
[4]叶如意.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9):71-72.
[5]包锦阳.高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