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能源管理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能源管理体系(EnMS)是用以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集合。[3]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国家政府部门在2005年组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立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编写工作,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自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2010年4月开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并于2012年12月31日GB/T23331-2012版(等同采用ISO50001:2011),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而对于造纸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制浆造纸企业认证要求》(RB/T118-2014)进一步明确了造纸行业的能源管理要求。对企业来说,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200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2007)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为了达到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4];而能源管理体系(ISO50001:2011)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是为了达到企业满意。能源管理体系同样遵循PDCA的原则,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目的。这既是国家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的需求。当前很多企业对节能管理尚存在误区,如认为节能管理就是节能技改,节能管理就是动力部门的事,节能省下来的都是老板的,与员工无关等。[5]而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进表明,只有在保证安全、环保、质量和生产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节能,这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是推进企业“眼睛向内看”而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管理方向。因为实施能源管理,有利于推进量化管理和系统化管理,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管理和促进部门协助等。
2怎样在造纸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
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应发展要求,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于2015年8月份顺利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推进了公司管理工作的精益化运营,有效提升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节能减排意识。下面结合景兴纸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经验与同行进行分享。
2.1营造节能宣传氛围
在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人人在意识上要形成统一。“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价值,都是企业效益的根本所在。而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进正是将平时生产运行推进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为了让新的管理体系深入每位员工的工作行为中,车间处处悬挂起“能源管理”的宣传资料,更是在员工间开展了签名活动,同时对能源体系推进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学习。
2.2全员参与节能识别
节能管理涉及“节能机会管理”、“法律法规符合性”、“持续节能管理能力”。而“节能机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纵观制造企业,综合能源浪费存在四个层次(图1)。而能源绩效改进机会的识别、评价正是基于这四个层次,从而实现对本部门能源绩效改进机会进行控制和管理。尽管制浆造纸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时特别要求必须标明生产线或具体的主要设备的单位产品耗电量的保证值,如单位产品耗电量与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纸张定量、生产规模、运行方式、公共设施(例如水源、废水处理等)等有关条件。可实际运行或受产能、品种的限制,或受工艺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设备的效率低、耗能高的现象总会存在。制浆造纸企业运行控制的耗能设备设施和系统,通常包括:(1)变配电系统;(2)蒸汽供应系统;(3)空压机的运行;(4)电动机的运行;(5)风机的运行;(6)泵的运行;(7)制冷机的运行;(8)工序生产设备的运行;(9)办公后勤活动的能源管理等。这就需要通过“节能机会清单”(表1),为后续实施提供依据,起到降低运行费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目的。接下来以“节能机会清单”中“空压机”和“工艺设计”进行能源管理的进一步剖析。对单体设备进行节能机会识别时,更需要我们关注与之相关的变量来识别改进机会,下面为一张“空压机”相关变量的表格(表2)。表2中的气电比、温度、压差等参数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的经济以及合理性,结合生产工艺要求进行优化,寻求改善的空间。就“工艺设计”而言,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蒸汽、电力,有时也会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现有的工艺流程是否随着原材料的变化对产品适应性已经产生影响;现有的工艺或设备技术是否符合“四新技术”的升级运用;现有的浆泵配置和蒸汽损耗是否对产品来说是最科学和合理等,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对工艺流程中的每一个工艺环节进行关注,去寻求改善点。另外,节能管理中关于“法律法规符合性”,就是响应“高耗能落后设备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应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而“持续节能管理能力”就是通过“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行动)”等手段,采用节能改进工具,促进能源管理标准化,真正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服务。这些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3能源管理体系给企业产生的影响
“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升华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景兴纸业公司内部成立的自上而下的“双增双节”活动,就是“能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在外部市场无法左右的情况下,只有眼睛向内,在岗位上增收节支、增产节约,运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手段为企业生产运营助力。2015年度一个个项目成功落地,如化工成本节约奖、节能节电奖,让企业员工切身体会到能源管理体系带来的益处。
4结论
管理无止境。除了质量、环保、安全之外,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疑。而尚处于寒冬之中的造纸业更需要通过能源管理,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融合,来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时刻以标准为基点,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推进公司健康发展,为企业在市场洪流中前行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顾兴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造纸企业——造纸行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J].浙江造纸,2012,36(1).
[3]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S].2012-12-31.
[4]曹海兵.浅谈三大管理体系对造纸企业运行的影响[J].中华纸业,2014,35(12).
[5]节能减碳能力提升系列课程——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改进(万泰认证有限公司).
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的特色。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促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对于规范能源利用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等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能源管理;高校
能源管理体系,是指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它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已于2012年12月31日,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
2012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认监委联合发文,要求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和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2013年1月5日,山东省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将淄博和德州列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市。2013年2月25日,淄博市《关于印发〈淄博市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将山东理工大学确定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全国最早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评价验收的高校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给予指导,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界定了体系建设的范围,明确了建设步骤和时间安排,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同时,学校确立了“安全保障、合理用能,精益管理、持续改进”的能源方针,了最高管理者承诺,在全校范围全面展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经过标准宣贯培训、初始评审、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过程,历时近9个月,学校的能源管理体系初步建成。2013年12月,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价中,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校针对评价中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实的持续改进方案,深入学习和领会体系文件内容,将能源指标逐项分解到部门和主要用能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能源绩效参数,继续聘请咨询机构给予运行维护指导,定期更新体系材料,安排专人参加体系标准、节能知识、内审员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节能技改活动,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促进学校能源绩效不断提高。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山东理工大学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能源支出明显下降,国家和地方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单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对高校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能源管理体系,是在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重视。高校作为知识汇聚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理应成为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因此,在高校中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意义重大。首先,高校一般都是用能大户,能源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比较高,是高校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通过建设并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高校的能源管理体系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在学校树立勤俭节约的用能观念,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习惯,并将这种美德带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示范效应。
(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要适应高校的特点。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独有的特色。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是能源管理工作的天职。因此,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要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在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学校要合理确定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正确识别高能耗设备,科学设置能源绩效参数,突出抓好重点管控环节,把合理用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多在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减少浪费、节能降耗、技改创新、规范行为等方面下功夫。
(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是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能源管理体系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原有的能源管理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学校应从大局出发,统筹帷幄,设立专门的机构,聘任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强化各用能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在用能单位设置兼职能源管理员或内审员,形成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另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全员参与关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周密协调、在行动上以身示范。校长作为能源最高管理者,要向全校做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承诺,并向全校。其次,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主动抵制各类浪费能源的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良性的政策导向,鼓励节约用能行为,反对浪费能源现象,对于在能源管理过程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严重浪费能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处。学校应逐步建立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将能源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基层单位甚至个人,并加强能源绩效考核,对于超额或结余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日常用能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专业或兼职的巡查队伍,可以聘请学生巡查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用能情况进行检查巡视,发现能源浪费现象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万家企业节能工作十项要求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山东省有1188家企业列入国家万家企业名单,节能目标任务253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9.92%,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推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总抓手,在前期制度探索研究、试点示范基础上,山东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政府节能办组织召开全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和《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自律公约》,标志着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整体推进。这些企业通过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节能管理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形成了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初步测算,年可实现节能量500万吨标准煤,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探索研究
能源管理体系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构建自我发现问题、持续不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改进节能工作,优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能源管理方法,已经引起国内外业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早在2007年,山东省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等问题,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制度研究、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研究和探索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总结提炼出符合国内企业节能管理特点的“四个机制”、“三个持续”,即: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长效节能管理机制,做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节能管理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认监委的认可,其经验做法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为在全国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2制定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
一是理论先行。2008年,山东在全国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随后,陆续了造纸、热电、水泥等10余个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丰富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推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山东又在实践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能源管理体系》教材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案例”(视频教学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企业正确理解、认识能源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示范引路。2013年,在淄博、德州两市开展体系示范市创建活动,率先制定实施计划,出台鼓励政策,培育示范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组织企业开展认证等评价活动,两市163家企业2014年底前全部提前完成体系建设任务。同时,山东省先后分6个行业选拔68家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通过现场交流会、能效对标等形式,发挥典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比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管控,科学安排生产节拍,深挖节能潜力,体系运行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做法不但在省内推广,还受邀到省外交流。
3建立信息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山东省开发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平台”,1188家企业、77家咨询机构、37家认证机构、313名评价专家及188名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监管人员均可在平台上上传、查阅相关信息,实现了体系建设咨询服务、认证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联动。利用工作平台每月定期调度各市体系建设进展,并通过“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进度”窗口动态展示。实行认证信息网上登记,强化跟踪调度,及时掌握认证机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在全省推进计划和各市实施计划指导下公正、独立和客观地开展认证工作。
4规范第三方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规范第三方服务。山东省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办法》,对咨询服务和评价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据此遴选的77家咨询机构共为861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选拔的313名评价专家,共对710家企业实施评价。省节能监察机构定期对咨询服务机构进行执法监督,对发现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机构,依法责令整改或实施处罚。二是引导行业自律。邀请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37家认证机构共同订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依规开展认证工作,自觉接受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认证服务,共为207家企业提供了认证服务。
5争取资金支持,实施政策激励
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一分投入十分产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切实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山东省建立了项目申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在组织申报国家和省节能项目等工作中优先支持建立并有效运行体系的企业。同时,还通过争取省财政资金补贴及世界银行赠款项目等,对部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企业予以资金补贴。“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安排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性。
6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6.1初步形成持续改进的节能机制,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普遍形成了4个机制:一是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了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企业能源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二是能源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即时化、系统化控制,能源计量、统计更加完善,能源利用过程监视、测量不断强化。三是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了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节能文化促进机制,节能制度不断完善,员工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节能习惯逐步养成。
6.2单位能耗普遍降低,企业节能效果明显
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节能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产品能耗指标均有下降。对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协庄煤矿、张店钢铁公司等4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4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后第一年即实现节能量10.12万吨标准煤。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2013年吨钢综合能耗580公斤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累计节能60万吨标准煤,利用余热余能发电12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硫12万吨、二氧化碳725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6.3产生联动效应,“三能”建设形成合力
关键字:能源管理体系 机场大型公建
中图分类号:X73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节能低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应对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自第一版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自2009年以来,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等许多重点用能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随着2012年体系的换版及2013年底认监委的RB/T107-2013《能源管理体系 公共建筑管理组织认证要求》,大型公建也有了一套相对特有的体系建设与认证标准,但其中并未涉及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场所的认证内容。而目前民航局也在大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同时“建设绿色机场”的规划在各枢纽机场也已陆续提出,建议一套适合机场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机场作为以航站楼为主要载体,结合飞行场区与楼外公共场区为附体的能源使用单位,在总体上符合大型公建的体系建设要求。本文依据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研究建立机场能源管理体系。
图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一、法规、标准识别
分部门、模块、岗位的法规及标准对应“关键岗位”的识别在体系建设之初十分重要,是体系有效运行及能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法规、标准来参照,使能源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必依。除去通用的法规标准,机场行业还有些行业内特殊的法规标准需要执行,例如跑道灯光的照明,须遵守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附件六 机场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强度);为航空器提供电源的桥载设备也须遵守业内相关标准。对于航站楼内的各类能效标准均可参照大型公建的相关标准,例如对楼内采暖季和制冷季温度的规定及二氧化碳浓度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目前机场内有些系统的能效控制还需研究制定业内规范统一的参考依据,例如高杆灯照度的执行标准及桥载设备、行李系统的经济运行标准等等。
二、能源评审
能源评审作为新版国标不同于老版最大的区别,其包含主要用能环节与节能机会识别,进行用能系统和能源结构分析,需要做能流图的绘制,以此形成主要用能环节清单,机场主要用能环节可考虑如下:
图2机场主要用能环节
在监测与分析机场能耗状况之后,找出控制用能的薄弱点对症下药,这好比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节能机会识别作为后续技改项目与运行控制的基础,节能机会可根据系统诊断、能源审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来识别。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系统分析,来建立机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图2所示系统。可根据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如单体航站楼、停车楼、各单体办公建筑、飞行场区。同时,各用能系统也可继续向下分解,例如电扶梯、步道系统,航显系统可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汽柴油中车辆用油则可按照公共摆渡车辆、飞行区指挥车辆、办公用车这三大类进行划分。以此来做到精细化管理。
能源指标体系的建设是能源管控的基础与根本,是监视、测量以及后续考核的依据,上游依据国家及业内指标设定能源基准,中间根据各功能区域、各系统设定指标,下游分解精确到每台主要能耗设备的能源绩效参数。例如每基高杆灯、每台电梯、每条滑行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并根据能效的横向对标,同时参照相关国家推荐性标准,确立各能耗系统的运行参数,这也作为确立能源基准的基础。以此构成机场广义范围的能源指标体系,并随时对各指标进行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报告。做到精益管理的关键还需计量的完备与准确,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机场计量器具。同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其作为能源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是把能耗数据监视、测量智能化的载体,目前,针对大型公建的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在机场内应用较广,例如把暖通空调系统参数与耗电数据及楼内末端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结合到一起,经过测算寻找适宜的运行方式。
为了支持能源指标的完成,需有支持过程进行保证,包括:按照政府部门要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合同中对能源服务商有要求;能耗设备及维护服务的采购考虑节能;能源供应商评价考虑节能。人力支持中应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配备,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具备所在岗位需要的能力,目前对于能源管理师、建造师(机电)、计量师等要求,在企业中已在逐步明确。对于记录,公司各部门应根据需要建立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由于各机场所处地理环境、体量、服务标准及能耗设备不同,整体能耗对标存在一定困难,可按照不同系统进行对标比较,考虑设定行业内的标准,以此不断学习改进。
四、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由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环节中发现的节能机会转化而来,经过专家论证,对于现实可行的项目形成节能管理方案,分为管理类与技术类两种,以此来保证能源指标的实现。以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为例:
图3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应囊括节能效益测算、节能效果验证方法、方案实施中及实施后的各项记录以及推广应用等。技术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节能项目,可参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节能项目的实施,同时,在项目立项与验收时,做好节能量的测算与验证。管理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运行管理,作为2012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与老版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侧重于运行管理,而不只是单单识别出用能环节、找出节能机会。
五、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包含内部与外部交流,内部交流包括:员工提案及合理化建议、部门之间横向和公司与部门的纵向的问题反馈。对个人与团队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内部交流的一种,这在某种程度是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剂。
外部交流包括:对相关方的管理、行业内的交流、节能宣传等。机场内相关方是作为可控方的租赁用户(含商户、航空公司),和不可控的驻场单位(如海关、边检等)。可控方对其进行计量与收费管理,不可控方对其进行行为约束。而双方均应知晓公司节能政策并自觉节能。行业内交流可以是机场业内交流也可以在用能系统行业内交流,这在对节能机会的查找方面尤为重要。节能宣传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全员节能的手段,机场作为窗口,每年结合6月份的国家节能宣传周组织各式活动进行必要的社会宣传是应该的。
六、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是在进行能源评审的前提下,以管理和技术手段达成能源目标。故它融合了多个管理与工程学科,其核心是确保企业合理用能,达到持续降耗的目的。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员工能养成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节能意识,标准化、固化各种节能动作。
1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准备措施
所谓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以及控制的系统。一般而言,该系统在实际的构建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能耗的降低。事实上,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人员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需要其对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关于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期工作,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保设备准确齐全
作为复杂的体系,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环境的限制而出现多种问题。基于此,作业单位以及人员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能耗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制计划方案。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构建,需要作业人员依据计划方案采购交换机、服务器、、办公设备等硬件设备。
以化工、机械生产等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为例,这类重工业企业在进行能耗降低时,往往会为了带动生产作业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而开展机械设备的优化作业,进而由此促进生产能耗的降低。此外,作业人员在构建能源管理系统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环节设备能耗降低的考量,随后在进行相关系统的构建。事实上,只有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系统的构建能够确保企业发展能源的节约,缩减企业的经营成本,并在保障生产效率以及利润的前提之下,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性,故而在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工作时,往往会形成多种监督管理制度,最为常见的分为两类:动化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监督系统。一般而言,自动化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管理,但是其往往受到为界因素的干扰,故而无法有效的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益。
基于此,为了规避这类问题的出现,实现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并由此实施对企业能源利用的全程监督,确保低碳、环保目标的实现。
(三)准备相关流程的工作人员
目前,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在构建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多由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能源管理规章以及其其他文件构成,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基于此,为了确保该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就需要作业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专业人员的引进,并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成立高素质的能源管理技术团队,实现企业能耗降低目的。
2 企业能源管理的体系策划过程
(一)制定策划体系
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要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控制标准对利用、管理过程中进行完善。除此之外,作业单位还需要促进关于节能法律法规及标准数据库的构建,确保能源节能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最后,企业还需要科学制定能源方针。一般而言,能源方针往往影响到企业能源节约管理体系的质量以及合理性,故而企业在体系制定的过程汇总需要先立足于“节约在先,优化运行,技术创新,和谐发展”的基础,促进相关方针的制定以及完善。
最后,企业在构建策划体系的过程中,要开展能源节约方案的制定以及优化工作。一般而言,作业人员需要全面、科学的分析企业的能耗状况,并依据企业的规模以及生产状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企业产品能源消耗的方案和措施。为了保障方案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需要加大监督力度。此外,由于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会依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产业结构以及业务的调整。基于此,企业就需要依照现行的运行模式对能源节约方案进行定期的、适当的修正,确保方案的生命力以及可行性的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二)编写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在进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体系框架的管理、优化,确保其符合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实现编订作业效率的提升。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对这些制度、文件进行动态管理,对运行效率较低、不合理的能源管理制度以及文件进行更改,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操作
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贯彻落实体系文件。为了确保这一作业的稳步开展,需要企业将能源体系文件公布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中,并由此监督企业各单位对其贯彻落实。此外,为了确保企业的各单位员工能够了解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企业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教育,进而促进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体系内容贯彻落实到实处。
此外,企业还需要构建起体系运行考评机制,进而由此实现对于体系运行效率的管理,确保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各项效益的取得。
最后,作业人员还需要构建起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制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企业内部的审核,确保各单位将能源管理体系贯彻到实处,还需要企业促进管理评审活动的开展,促进能源管理体系能够达到科学的改进,而相关的措施能够落实到位,促进企业节能效率的提升。
1.分析能源绩效现状水平,确定能源绩效提升方向
众所周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卷烟厂,由于地理因素气温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极端天气的影响,对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带来很大的困扰。2009年延安卷烟厂异地技改实现达产达效后,当年卷烟单箱综合能耗就由2008年的35千克标煤左右降至28.6千克标煤,2010年实施能源管理专项课题后降为23.5千克标煤。能源消耗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数字左右,时高时低,离创建一流卷烟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突破能源管理的瓶颈从这个时刻开始就一直萦绕在决策者脑海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寻找破解之道,克服不利条件进一步完成公司单箱综合能耗考核指标。为此,厂领导指出:节能降耗是衡量一个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和管控能力的重要指标,必须按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在全厂综合体系管理员的大背景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由此,全厂上下一条心,誓言突破能耗进一步降低的瓶颈。
2.注重统筹策划,全面推进能源体系建设
2.1精心策划
2011年开始,延安卷烟厂提出能源管理三年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工厂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管理有章可循、节能项目实施有序、内部沟通快速有效、体系运行稳中有新”,建立起工厂能源消耗管控的长效机制。随后,本文由收集整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从机构、职责、人员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编制了《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确定了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组建了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能,开展了能源初始评估工作,为能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分层开展了标准知识和能源技术等多项培训活动,建立了较为专业的内审员队伍。/
2.2严密实施
进入2013年后,能源管理体系建步入快车道,一切都如水到渠成,召开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厂部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落实,不断夯实部门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目标管控能力提升能源管理绩效,将节能意识上升到自觉行为。体系推进过程重点确定能源管理基准,比照基准年数据,详细落实整改措施。确定能源绩效参数,识别绩效改进机会,严密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对87项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按照设备种类、控制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与各主控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定用标准规范管理的49项,由部门日常管理控制的16项,控制难度较大或需要资金投入的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22项。
2.3持续改进
首先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和《能源管理手册》的基本框架制定了《能源基准管理办法》、《能源使用管理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照明管理办法》等七项管理标准,修订了50多项技术标准,同时对与能源转换和能源使用岗位的岗位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完善补充,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和适宜性。重点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主动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提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使能源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结合审核结果对体系标准进行再修订、再完善,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由厂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就能源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总结体系的业绩,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考虑可能改进的机会,从根本上保证了工厂卷烟综合能耗指标逐步得到改善,能源绩效水平明显上升。//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4严格考核
夯实岗位责任制,通过绩效杠杆加大激励机制,建立起能源目标管控,对应岗位落实到人,使人人对当班能源消耗数据熟记在心,体现在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建立起分类分层考核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严格检查考核,督导各部门提升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青岛高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控制为手段,管理为目的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的优化,具体来说,系统可帮助企业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能源监测计量,可从现场的二次仪表直接采集数据(包括RS485串口协议和标准电流信号或电压信号),信号传输途径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数据最终上传到上位机DCS监测系统。高信数据采集二次仪表选型标准为“一表多用”,即同一块二次仪表可同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多种信号,为客户大大节约了成本。
能源统计分析,系统在现场监测计量的基础上,用一整套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并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资源,流转、消费以及能源系统运动过程及其数量关系,完成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能源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能源生产、供应动态平衡系统动态调度、能源消耗计划、核算管理、监测和计量自动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源管理和考核、能源供需实绩分析、能源质量管理、报警管理、事故预案与分析、能源审计、运行优化及闭环控制等。
对标预警,帮助节能管理部门乃至企业实现能耗数据的对标分析和同比分析,实现标准预警和历史对比预警,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充分实现高效节能、高效发展的目的。
预测优化,系统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耗的统计分析数据,采用一些现代新的预测理论及技术来对企业未来能耗状况进行较精确的预测,对不合理的能耗状况进行优化,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用能状况,为政府专业管理部门掌握、分析信息和研究节能改造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平台。
青岛市节能监察中心的王敏在参观此套系统后说道,青岛高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节能监控领域有丰富的技术和产品积淀,而且他们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展现的敬业精神和技术水平也确实令我们满意,希望他们能够为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带去节能福音。
[关键词]基于能力传统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拥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知识工作者将会成为争夺的焦点。随着知识工作者成为工作的主体,以及传统的配置人力资源的体制性手段不复存在,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意义和职业的理解都同传统的“产业”工人不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而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对员工能力的管理,不再讨论职位而是专注个体的员工,不再强调职位说明专注于如何去提高员工执行某项职务所需要具备的专业与能力。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人员能力提升、改进为导向的任职资格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体系,以员工能力提升和改进为主的考核体系,以实现员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员工晋升职业规划和培训体系。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具有的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作为首要管理对象,而不是笼统地把抽象的“员工”作为管理对象,使管理对象更加具体。
第二,把员工的能力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员工的能力看作是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第三,把提高和发挥员工的能力作为管理第一追求目标,把员工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程度作为评价组织绩效的首要标准。
第四,把提高和发挥员工个人的能力作为主要激励手段,依靠为员工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激励手段。
第五,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将业务战略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的运作。
通过其特点可以得出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保组织能够雇佣具有成功潜力的人,保证他们接受实现潜力所必要的培训和开发并提供给他们有效发挥能力的信息反馈和辅导;其次,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证他们懂得在企业中是怎样晋升或者同级调配的;最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管理体系所识别和开发的行为和技能是经过证实的,员工能够取得成功的可预见因素。
然而,目前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进行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一、改变传统的招聘体系,建立基于能力的招聘体系
传统的招聘多停留在以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以往的经验而非能力来做出聘用的决定,但往往知识丰富、技术能力较强的人不一定就是绩效优秀者。而基于能力的招聘体系应重点对应聘者的能力、技能和素质进行评估。企业应对应聘者的价值观,以及在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低进行判断,并与岗位胜任力标准对照,以保证招聘的质量,确保企业招聘到优秀的人才。
二、建立基于能力的评估机制
对能力的评估包括: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优劣势、员工的潜在能力和发展趋势、能弥补员工目前能力劣势的培训方式等。企业应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员工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充分了解员工的能力状态,根据员工的能力状态帮助员工制定出绩效和能力发展目标及行动步骤,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总体的绩效。
三、建立基于能力的培训机制
我国企业一些传统的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从而致使培训十分低效、培训效果十分不明显。而基于能力的培训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要去一方面清楚企业不同岗位地胜任力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明了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有哪些不足以满足未来岗位的要求。通过充分了解这两方面来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从而达到提高培训员工的能力素质的培训目的。
四、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传统的绩效薪酬过分地强调了个体取得的结果以及过去的绩效,而没有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获得的,以及如何才能增加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而基于能力薪酬所关注的是员工对组织做出贡献能力的提高,以实现能力与报酬匹配即能酬匹配。其理论基础来自期望理论和工作特征模型,通过基于能力薪酬计划期望影响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的能力寻求和获取能力的行为。能力薪酬的设计主要通过绩效优异的员工与绩效平平的员工的比较,通过笔试、面试、观察和评级来发现能力上的差异。其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较宽、扁平化和灵活的组织结构、宽带的薪酬结构、具有持续的员工发展计划组织。
五、建立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加强了员工间、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以整个企业为载体的核心能力的营造无疑十分关键。但由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一旦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而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对下一阶段核心能力的营造会有很大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不利的影响。企业文化的规则限定了的工作能力和企业有效运作,这要求企业内要有一支勇于变革的领导团队,能够不断更新和改变企业文化,塑造尊重人才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企业文化在企业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国企业在建设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当然我国企业在具体建设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从而开创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樊宏戴良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9)
[2]吴召军:建立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中国培训,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