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8: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艺术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青年的成长与成才。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教育部在颁布实施
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中提出:“改革人
才培养体制,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要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把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综上所述,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整体认识,让领导落实有依据、教师贯彻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使学校公共艺术
教育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高职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渴望。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因面临升学压力而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音乐熏陶。在进入大学后,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学
生摆脱被网络歌曲、网络游戏充斥的课余生活,拥有一个绽放自我、释放压力的平台,形成开朗、外向、善于沟通的性格,并在艺术审美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社会发展对高职毕业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想要获得“入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形势,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重视“软实力”的比拼和打造。其中,艺术教育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有
力考量依据。校园特色、人文环境、师生素质面貌等均可通过艺术教育成果加以体现和说明。学校招生简章上的艺术活动图片是对学校形象的集中展示;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主题晚会是学校对学生深
厚情感的集中表达;“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推进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内重实力、外塑形象”的工作中少不了艺术教育的参与和支持。
(二)公共艺术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催化剂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技术和艺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接受过艺术熏陶的学生思维活跃、沟通能力强,是企业文化最好的诠释者。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可以使技术更加精致、精美。拥有艺术
敏感度的毕业生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可以更快地接受并掌握新技术、新科技。艺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拓展活动空间、展示自我表现力,使学生在职业
生涯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大多数高职生毕业后会进入企业、工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如果在大学时期缺乏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那么日后高度紧张的工作会使高职生难以负荷、身心俱疲。对此,社
会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关注与呵护高职生的精神世界、用人文精神与艺术关怀滋润他们的心田。艺术教育的熏陶与培养有利于高职生在学生时代就学会运用健康的方法、手段释放压力、寻找快乐,使
今后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业生涯发展更加顺畅。
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效能
本文所涉及的艺术教育指狭义艺术教育中的非专业性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在高校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故称“公共艺术教育”。其开设目的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向学生揭示美、展现美、传
递美,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部将《音乐鉴赏》等8门课程列为高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下面,笔者
以本单位所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音乐鉴赏》为例,就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根据高职特色制定教学目标
1.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应当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体现高职特色,并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选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既要“有用”又要“有趣”;既要情趣高雅、
赏心悦目,又要紧贴时代、喜闻乐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诉求和需要。
2.结合专业教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充分思考,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目前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看,艺术选修课程是可以与专业相渗透的。例如,航空管理
工程学院所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就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艺术赏析的案例、训练的内容等方面着力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受到学生的认可。
3.切合学生实际。高职教育学制短、高职生进校前接受艺术熏陶机会少等现实决定了高职《音乐鉴赏》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宽口浅底”的盘式教育模式。因此,要减少晦涩艰深的艺术理论学习学时,加
大艺术经典作品赏析的比重,改变高职学生对艺术课程门槛高、听不懂的固有认知,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真正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精彩与魅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精选教学内容
1.由浅至深、由实践至理论。在艺术课程授课时,教师应把握由浅显至深入、由实践至理论的教学原则。高职《音乐鉴赏》课重在“鉴赏”二字,教师应将主要授课时间用于音乐作品的听赏,听赏的曲
目也应从广泛流传或有一定知名度的经典音乐作品开始,使学生从“已知”进入“未知”,轻松接受、快乐入门。另外,学生在学校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大多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不必过深过难。如果学
生学有余力,教师可指导其在课外进一步学习。
2.由声乐及器乐、由本国及外国。从种类上讲,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程安排时可以考虑将声乐作品用于实践演唱、将器乐作品用于欣赏聆听。教师可引导学生演唱
并点评最熟悉的声乐作品,如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和带有地域色彩的各地民歌。器乐演奏则需要长期的训练,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
基本构造,随后再安排纯器乐作品的欣赏。另外,从地域上讲,音乐有本国音乐和外国音乐之分。按照学生的心理认知习惯,教师应先介绍学生熟悉的本国音乐,再逐渐过渡到介绍外国音乐。
3.由现在至过去、由流行至古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从时间跨度上讲,音乐有当代和古代之分。根据“近大远小”的授课经验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教师应按照音乐创作的时间脉络反方向安
排授课。也就是说,离我们近的音乐作品先介绍,离我们远的音乐作品后介绍;现当代音乐作品先介绍,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后介绍。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
热情。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艺术学习需要
1.传统教学。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应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立交桥”教学模式,拓展与革新传统的实体教学平台。第一课堂指传统的课程教学,即“公选课”,教师在规定教学时间
内完成授课任务,学生获得艺术学分。第二课堂是指包含艺术社团在内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定期进行艺术指导与排练。第三课堂是指聘请校外艺术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举行艺术讲座与交
流,进一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教学,教师可将授课教案制作成PPT,将文字、音乐、视频、动画等在计算机中自由切换。实
践证明,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艺术学习的认知规律,也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3.新媒体教学。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拓宽公共艺术教育的覆盖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微课、慕课(MOOC)等新的授课方式能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艺术教育内容和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方
式更加灵活多样,实现了艺术教育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因此,公共艺术课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会使用教育新媒体、教学新手段、教育新平台,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向前发展。综上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音乐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然而,首先,现阶段中职生教育往往运用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气息,同时,在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质量较差的现象;其次,中职生在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之上还存在着过于重视音乐技巧的现象,这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缺乏兴趣,仅有少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才专注于这样的音乐艺术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严重限制了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在中职生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三、结语
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出版而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的陆续颁布,对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均做出了法制性的规定,而且许多普通高校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专门研究设计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方向,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出版逐步走上正轨。迄今有一定影响的教材主要包括:(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其中包括吕艺生等著的《舞蹈鉴赏》,周秦、刘秀梅、张福海著的《戏剧鉴赏》等;(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其中包括冯双白著的《舞蹈鉴赏》等;(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起陆续出版的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包括吴贻弓、李亦中著的《影视艺术鉴赏》等;(四)其他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李中会编《舞蹈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刘祯编《戏曲鉴赏》等等。以上教材的出版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但也因此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大多出版于2006年《方案》颁布之后,并沿用了《方案》对八门教材的定名。其次,由于时间所限,基本还没有出齐。再次,由于还处在探索之中,故教材体系上差异较大,有的是按历史的顺序,有的是按理论的逻辑,有的是按区域划分,还有的偏重具体艺术作品的鉴赏;此外,已出版教材并没有经过大范围使用的检验,教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有鉴于此,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进行整合及权威修订和出版仍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出版的方案设想
(一)按照国家要求出版高质量的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系列教材
《方案》中列举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同时该方案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尽快予以开设。对此,首先应着重开展这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教材建设。对于教材的编写原则,既应当适当考虑各艺术门类知识的完整性,将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演进、基本知识、经典作品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也应当充分考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深入浅出、点到即止,力求做到专业知识通俗化,充分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难度、进退有度,学生爱学,学后受益。对于教材的编撰方案,侯春莹、王庆华撰文提出了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欣赏教材的编写,共同构筑在相同的一个平台,亦即将这四大门类艺术教材分别编写出一套自身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用书;第二种方案是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种书中;第三种方案是编撰制作艺术课程的电子教材。这一意见提出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总的来讲,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考虑到不同艺术门类的差异性,我们认为应以八门课教材各自独立、作为系列丛书出版为好,这样便于编撰出版和学生把握。对于教材的出版方案,我们认为应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形成不同课程的编写组,在充分了解不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特点、问题、需要的基础上,争取兼顾不同类别高校、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现有教材所长,编写出知识全面规范、内容详略得当、程度深浅兼顾、图书与电子出版物并举的教材体系。同时在使用中不断吸收各方面意见,及时加以修订。此外,考虑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级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实际,应选取目前高校开设较普遍的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的教材加紧进行规范建设并出版,以尽快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重视出版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教材
《方案》还要求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根据高校目前的教学情况,任意性选修课程一般包括:作品赏析类中的《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中的《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中的《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中的《合唱艺术》《DV制作》等。此外,还应开设的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有《地方戏曲》《民间美术》等。这些课程的学生需求虽然不如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那样普遍,但是更能适应学生兴趣,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实现交叉创新,因此也要高度重视。为此,出版社应根据自己专业编辑人员的实际,适当出版部分体现学科、地域和师资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教材,供教师和学生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够把各地特色音乐、戏剧、舞蹈、手工艺术等形成系列入门级的教材,供大学生选择学习,可以极大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内容,对于扩大传统艺术形式的社会影响,促进其传承均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戏剧、舞蹈等纳入教材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辅助读物出版纳入出版议事日程
艺术教育课程电子教材的编撰制作也是教材出版的重要内容。原则上,系列教材的各分册都应配有完备的电脑教学课件,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学习的需要。电子教科书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声音、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学、课堂讲授,又可以进行网上分散的教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作为直观配套手段,通过播放大量的音频、视频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即便一般常规的艺术教学不使用电子教材授课,制作电子课件和配套音像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电子教科书的编撰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强调艺术教师提高对电脑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与计算机教师配合完成教科书的编撰制作。二是编撰电子教科书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特点规律,又要兼顾到运用教材授课的逻辑规律;既要体现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容量大和立体效果强的特点,又要兼顾到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特殊性,注重编纂教材的主次、繁略。总之,多样化的电子教材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辅作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喜欢艺术但不喜欢上艺术课的情形。此外,还要关注那些承载艺术教育技能实践环节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的技能课的教材出版,这些课程科目繁多、特点各异,各高校可因校、因师、因生而异,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的、适用于素质能力教学特点的教材、讲义或教案规划。
(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出版应注意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成长的一种方式,是为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课内和课外、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效地沟通,手脑有效地并用。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目标。
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手段的开放
目前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在各高校广泛开展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也较为普遍。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艺术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多停留在展示层面,即学生观看作品,教师讲评作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两三门艺术课程后,一般不会再接受更多的艺术课程教育。授课形式也很单一,往往采取大班上课形式,加上专任教师数量有限,致使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非常窄。学生上课大都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课堂教学容易陷入有展示无交流、有讲解无沟通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潜能和艺术潜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与调动。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大班上课,难免出现教师一带而过、学生走马观花的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考核方式的宽松,公共艺术课程很容易变成学生听新鲜、看热闹的好去处,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实际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强弱。
如何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创建一种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让学生自由把握和驾驭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模式。要积极开展对网络教育载体的研究,网络领域作为信息化传播与交流的“集散地”,作为信息选择与整合的“优化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因此,网络行为既具有现实人的常态真实性又具有虚拟符号的不确定性和假象。开放式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必须依据网络的特点研究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
三、结合本地域特点,积极开发乡土艺术课程
1.教学内容的开放
应根据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实际状况,努力挖掘这些潜力,开发一批形式独特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乡土艺术课程。这不但能有效促进本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能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特点,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并且对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教育部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2.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组织、感悟、体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学生具体接触到现实生活、工作领域的艺术作品时,会使他们的艺术触觉更敏锐,艺术感受力得以逐步提高;同时通过艺术与专业相互联系的感受,也使他们的专业视野得以拓展。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的载体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要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承载公共艺术教育和活动的载体,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载体的应用。要丰富文化载体,公共艺术教育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作载体,要深层次发掘校本文化资源。要开发各种活动载体。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假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和各种学校社团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良好品性的养成。
3.教学活动的开放
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教学,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地方高职学生主要在当地就业)。倘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引进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本地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艺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
四、结语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音乐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然而,首先,现阶段中职生教育往往运用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气息,同时,在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质量较差的现象;其次,中职生在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之上还存在着过于重视音乐技巧的现象,这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缺乏兴趣,仅有少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才专注于这样的音乐艺术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严重限制了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在中职生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三、结语
教育部指定的类课程仍有《舞蹈鉴赏》和《戏曲鉴赏》两项课程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暂未开设舞蹈戏曲类等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面向社会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但要保持课程本身的性质。
本校所处地区为淮剧的发源地、流行地之一,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拟采取校外聘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授课的方式,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以填补戏曲类课程的空白。课程以观看名段视频、名家理论授课以及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以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外沿建设,通过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座谈、讲座等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窗口,还可以促进本校教师对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
学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协调互动。借鉴省内、外综合性大学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长处,根据学院条件不断改进,努力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
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行的是教务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务处对学生网上选课、教评以及建立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管理,公共艺术教学部主要负责管理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事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监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即教学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公共艺术教学部对每学期新开课程进行师资、课程等多方面考核,再提交教务处审查,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开课。另外,学校还通过督导听课、领导考察等形式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公共艺术教学部在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步改善,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就有所缺失。
因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多为院艺术中心、团委以及各二级分院行政工作人员,备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统一,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实施起来的确遇到不少障碍;加之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源相对固定,任课教师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连续任教,这也无形中给教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快课程组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的发展
目前,本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对高校教育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工作态度积极上进,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在待遇方面,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计算数值享有比普通课程更高的系数。学校对于在外深造学习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对创作艺术品发表或参加展览者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均会将其认定为科研成果,以此鼓励青年教师更好的投身公共艺术课程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能力。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包括三部分:2~4岁属于玩耍阶段,4~5岁属于直觉表现阶段,5~7岁属于样式化表现阶段,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其阶段鲜明的特点。
1.玩耍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由于年龄尚幼,骨骼、肌肉等发育不完善,对于工具和材料的掌握能力较弱,但是好奇心较严重,因此比较喜欢动手探索,通过特有的方式与世界接触和对话。玩耍阶段儿童通过揉、撕、搓等动作对纸张材料进行探索,老师要注意儿童与工具的接触,保障儿童的安全,特别是在剪刀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可以使用儿童专用剪刀。
2.直觉表现阶段
直觉表现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创作欲望,在进行手工纸艺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思想存在,且希望自己参与创作,能够对各种创作用具进行熟练应用,通过弧形、直线、拼贴以及折纸等操作,对纸张材料进行再创作和应用,因此老师与家长要对儿童进行鼓励,并满足儿童创作的欲望。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儿童遇到困难,老师或者是家长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与手工纸艺的兴趣,提高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
3.样式化表现阶段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儿童对于手工纸艺存在更大的创作欲望。该阶段儿童能够实现对纸张与工具一些应用,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意识。儿童能够通过剪刀来完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且注意剪纸边缘的完整性,懂得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因此该阶段儿童的纸张作品的形式较为多样化。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手工纸艺的回归
在日常生活中,纸张属于较为常见的物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手工撕纸
在纸张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手工撕纸的难度极低,且便于操作,可以在纸张上描绘出所需的动物形状,然后通过拽、扯、撕、拉等操作,获取所需的作品,例如:儿童可以先用纸张拽、扯、撕、拉出一条鱼形,然后再利用蓝色的纸张撕出水草、波浪等形状,对鱼形画面进行装饰,以保障纸艺的质量与丰富性。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海底世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再对鱼缸中的鱼儿进行观摩,通过现实生活提高儿童对于手工撕纸的积极性。
2.手工折纸
手工折纸虽然不用借助与其他用具,但是经过叠、折、压等不同的操作形式来对一张平整的纸进行创作,摆脱纸张原有的形状,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具有活力的形象。在手工折纸的过程中,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培养学生对折、中心对折以及对角折的能力,而且在手工折纸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变化多样的作品。
3.剪纸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属于一种民间艺术,通过剪刀与纸张的有效配合,形成一种极富艺术性的作品,不仅能够对儿童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剪纸中还存在着拼贴与镂空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单调,提高了儿童的兴趣。
三、结语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