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生论文

篇1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生物史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生物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生物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

中学生物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生物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生物美的内容,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生物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生物之美,体验生物之美,创造生物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生物的思想,开展绿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生物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生物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它应该着眼于生物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生物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物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历练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陆敏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篇2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篇3

初中生在思想叛逆性方面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政治教学如果还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就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难以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观点。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初中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产生制约,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的情感产生强烈碰撞,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教育成效,让他们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强烈感知,有助于强化政治学习效果。例如在《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照本宣科,而是运用对比的方式,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从而有效开展政治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出示了一段视频短片,是一名少年在押犯人的忏悔录,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堕落为阶下囚的,其主要因素就是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面对各种不良诱惑时没有旗帜鲜明地抵制,也没有守住底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一段视频短片,无异于一颗小型炸弹,在学生的心中掀起强大的波澜,原来好学生与阶下囚只有这么短短的几步,学生陷入沉思。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诱惑,你面对诱惑时是如何做的,以及今后打算怎样做。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在面对各种不良诱惑时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心中已经有了标准。许多学生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增强自我约束力,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学生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并对学生的言行乃至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以自主探究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研究兴趣

初中生在政治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加上他们渴望学习参与,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法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从而集聚大家的力量完成对学习难点的突破。例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伪劣产品伤人案件的文本资料,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主人公享有哪些合法的权益?为了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哪些必要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一旦权益被侵犯,那么如何合理有序地表达诉求?有了这样的一组思考题作为引子,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效果得到了强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模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理解效果。

三、以实践调研法强化学生课内学习理解效果

篇4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因着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期待,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和看法.这也就是说,基于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和他们对身边的生物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对生物教师新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期待,期待教师能够让他们的学习在变得轻松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能够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以便能够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对于生活现象和情境的洞察和想象,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新课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但新课的课堂导入方式也要讲求技术和方法.对于初中生物课来讲,教师要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必须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搜集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图片、诗文和音乐,在新课开始时,想学生展示鲜活的图片,让学生朗诵一些诗文,并播放应时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刻感知新课将会呈现的无穷奥妙,以便能够牵引学生的思维脉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节课来讲,课堂导入只是题引,而重中之重则在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成败攸关一节课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富有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更容易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以直观、形象、直接的方式给学生以知识,触发学生思维上的共鸣,以便他们更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学内容,教师则要给予学生一个生活化的知识模型,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便在主动认知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加深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能够精心备课,在新课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化的生物教学资源,以便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能够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生物的价值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自由学习空间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转变传统以来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知识,去找寻适合自己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学习资源.对于生物课程来说,教师则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找寻生物学习资源,主动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以便能够在众多的生物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多地从个体现象中总结出共性的生物学知识和理论,得到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和生活体验.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掌握一些枯燥的理论,而是要主动地将自己探究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修养,以便进行更多角度地思维,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四、生活化的课堂作业练习,提升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自由学习空间外,在课堂作业练习的设置上也要力求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从而提高学习中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适时适量、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语

篇5

1.将信息手段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生动性的生物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巨大的作用。造成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效果。挂图、口头讲解这些传统方式,难以让学生充分领悟到生物学科的魅力,了解生物世界的精彩。笔者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将信息手段引入到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显著。例如,在《现代生物技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用,这些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生物技术研究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在食品工业、种植业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三是与时俱进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技应用的趣味成果,这些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生物课堂的生动性。

2.将合作互动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渴望参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搭建恰当的学习平台与载体,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加活泼,更加生动,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主要设置合作学习研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思考题: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个方面?其意义是什么?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哪些方面的危机?如何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样的开放性思考题既紧密结合了教学内容,同时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查阅书本资料寻找答案,联系生活进行分析思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类别、面临的危机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还要求学生立足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状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提出了通过设立法规进行保护,建立保护区域,创造良好环境以及通过人工繁育等方式扩大濒危物种的数量等等,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性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将教学延伸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拓展性。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拓展课堂教育空间,将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教学中,将酵母发酵做饼、制作酸奶的内容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线索,要求学生向父母请教如何通过酵母做出松软可口的面饼,以及自己尝试动手制作一杯可口的酸奶等等。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满足,而且巩固了生物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巩固提高的目标,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加自主互动,更加充满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6

1.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不高。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延续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忆的模式。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习成果不佳。

2.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往往墨守成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所控制,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仅限于短暂的上课时间,这样不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即使有疑难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请教教师,长期积累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本质。

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是因为学生有好奇心理,出于好玩才热衷于生物实验课。在实践中,学生关心的只是实验中看到的实验表象,却不注重探究实验中所包含的本质原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相反,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会对教师的讲解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学生就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济于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生物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就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如正确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成功地操作了实验或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时,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内容,还要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切身实践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每日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和课本上的内容做对比,从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了生物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

三、结语

篇7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地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地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大致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

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初中阶段生物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和具体班级里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实验要求,对学生实验的引导要讲究艺术,不能蛮横地向学生灌输生物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现代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开始前必须为生物实验作基础知识的准备。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我们要根据实验的内容,了解与该实验有关基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复习,让学生具备完成实验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后,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还能为实验中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复习,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在学生实验前作一些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要围绕该实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展开来、全面的复习,那样的话,就会消耗很多时间。会耽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做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茎结构的知识即可,没必要复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地去操作实验,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引导学生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动手实验,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课后我们可以对此实验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一节优质的实验课堂需要我们学生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方能真正的发挥实验优势,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能力。

2明确自身责任

发挥指导职能一节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不仅仅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同样义不容辞。新时期,教师要精心指导关键实验环节。对于生物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密切注意的环节以及技巧较强的操作,都需教师精心指导。同时反复指导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相应的标本,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

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规范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部,后内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性质,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例如,对家鸽的内部结构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内部结构,在观察心脏结构时,可以按由表及里顺序,先观外形,再剖开心脏看心脏的四个腔观察气囊。教师之于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深刻的理解学生,从而真正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3积极开展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谓探究性实验就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使笔者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不段的提高自身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的开展探究实验,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