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建设论文

篇1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李颖.发展壮大农村金融的探讨[J].经济,2008,(3-4).

篇2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生产率,才能逐步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1.1农机装备总量保持了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规划”末,全省农业机械化总值达到15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62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60万台,联合收割机4299台,水稻插秧机400台,配套农机具34万台(套)。农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植保、多功能微耕机、收获和设施农业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大中型拖拉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小型拖拉机,农机具配套比例有所改善,多功能微耕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总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2.1.2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随着农机适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我省农机化技术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末,年度完成机耕面积2850万亩,机播34万亩,机收400万亩,年度同期增长15%以上;机械节水灌溉200多万亩,机械深施化肥60多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40多万亩,机械植保100多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000多万吨。2.1.3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速度加快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及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甘蔗和茶、劳动力转移五大重点产业,全省农机推广部门积极引进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特别是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牧草收获、加工机械,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割铺机械,小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及微型节能冷库等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拓宽了农机的服务领域,提高了我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1.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农业机械服务向着“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

2.2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存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又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一是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主机多,配套机具少,水稻栽植与收获机械化、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马铃薯种植生产机械化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三是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四是油料价格上涨,农机作业成本高,农民负担过重。

3抓住机遇,把握重点,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目前云南省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实施“以机代牛”工程,深入贯彻农机化促进法,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3.2加强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是“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的修订,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扶持和加快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发展。

3.3认真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云南省的水稻机械化起步早,有基础,但发展不平衡;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机具老化严重,能耗高,效率低,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收获机械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一五”末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4299台,机收水稻率10%,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近20%的差距。近年来,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合云南省水稻机插秧的技术操作规范,但插秧机价格较高,靠农民自己的经济能力还不能承受。稻米的精深加工,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小,无影响力较大的商品品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抓关键环节,努力提高云南省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一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抗灾救灾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解决好其中的薄弱环节,重点作好耕整地机械的更新换代技术提升,加大联合收割机的推广,扩大水稻插秧机及烘干机的试验、示范区域,扶持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三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装备投入。四要进一步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做好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和机具,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应用,让农民亲眼看到其增产增收效果,又符合当地农民采用这种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这项新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因此需要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提供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目前云南省急需的机械化试验示范技术主要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牧草收获、贮藏、加工技术,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高效低毒的植保技术和蔬菜贮藏、加工、运输技术,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收获机械化技术以及机械深耕、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茶叶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节水灌溉、坡耕地治理改造等。通过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机械技术支持。

3.5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加快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他们投资和经营的农业机械的比重越来越大。一大批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已成为农机作业和市场服务的主力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及时农业机械作业需求,产品供应、维修服务等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利用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探索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3.6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化工作的品牌工程。由于跨区作业延长农业机械作业时间,整合了农业机械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经营机户收入,缩短了机具回收期,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深受经营机户和农民的欢迎。组织跨区作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扩大作业规模和范围。在推进机械深耕、稻麦机械化收获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机插秧、机植保、机械烘干等。二是努力培育和完善跨区作业市场。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以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保护经营机户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农业机械作业市场。三是做好跨作业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机具进行有序流动。四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相关法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五是努力做好跨区作业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3.7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维护广大农机户的合法权益

篇3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加快涉农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申报速度,用足用活上级的扶持政策,集中精力抓项目、争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要切实落实好整合项目运行机制,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涉农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应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农户联保、村集体信用担保等办法,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

政府要在落实好中央、省市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乡镇与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整体联动,配合推进,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民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三、夯实基础,提升素质,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保障水平

要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全力保障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诚信友爱的优良传统,倡导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依托“农民免费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加强对复转军人、青年农民和妇女的科技培训与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新机制,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引领发展经济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篇4

(1)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视野是广阔的,他必须站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而不是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具有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过程之中,选择和利用一切资料,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商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只拦路虎,当学习结束后,学生从中所获取的知识将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研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农民接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培养起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技能。这种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邀请当地农民、干部、技术人员讲课,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当地基本情况,诱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及动机;还要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的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专题讲座也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依次进行。

(二)指导学生提课题和选课题

课题由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相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为学生勾画若干大的概念框架,这些框架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细化,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范围要小,操作性要强,必须立足运用课内知识、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千阳县水沟镇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实践教学中,在展开工作前,通过调查了解,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农业专业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怎样才能使科技与农业生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3)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4)病虫害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5)绿色农业的现状、前景,应当怎样科学地实施绿色农业生产?(6)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7)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8)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教师提出部分研究课题外,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若干课题,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后公布。每名学生从中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也可另立其他课题。

(三)成立课题小组

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教师可作优化调整。每个课题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上下联系、记载活动情况和汇集资料等工作;并为每组选聘一名蔬菜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我们组建了6个课题组,水沟镇有6个行政村,每个课题组对应一个村展开调查研究。

(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由课题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共同设计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导教师审看和评阅,指导教师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后,小组再进行讨论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对可行为止。

(五)小组实施合作研究

各课题小组按照研究方案,由组长根据人员情况及研究要求,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课题组要根据研究要求开好阶段性的小结会议,每个成员如实地交流各自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全组共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同时拟订下次活动计划和方案。一个课题往往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调查和反复的研究,直到他们能够界定问题,并形成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蔬菜的无公害生产”这一课题研究中,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农民、蔬菜协会工作人员、村镇干部,了解到水沟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西红柿、黄瓜等品牌蔬菜生产的旺季,病虫害严重发生,仍需大量施用农药。为什么所谓的无公害蔬菜却离不开农药呢?面对这种状况,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是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提出对策,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的理解,煅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六)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依据课题方案,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练为某些结论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全组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交给指导教师审看,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再次讨论和修改,直至定稿。这个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

(七)举行总结报告会

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在组间进行展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最后召开总结报告会,邀请村镇干部、蔬菜协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及教师作评委,进行答辩。各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评委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还对促进当地生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得到承认后,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班开展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学习的切入点不同,这样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2)对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引导,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并开展研究工作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应经常反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各种课题,为学生创造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应明白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灵魂,即灵活的技能、广泛的知识以及思考的习惯,总是努力寻求让学生学会为学习承担责任的方法,要确保课堂的学习,以得到相关的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宗旨,时刻作好准备去应付来自于学习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的一切学习促进方案都要把知识内容放在一个概念框架内来考虑。

四、在涉农专业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篇5

一、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建设价值取向

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2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的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因此,避免地方社区的区域功能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这些描述可以归纳为6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尽可能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居民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尽量采取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等基本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顺其自然,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放到尽可

二、村镇规划建设要注意乡村的特点

(1)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2)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3)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4)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5)开放空间与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特殊规律;

(6)村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7)农用地的保护与对农用地调整的生态约

(8)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混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8大特征,而村镇规划设计如果忽略它们,后果就是失去农业生产空间,失去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村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但是,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镇规划,并不意味着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村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

三、按照乡村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村镇布局

1.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区的乡村(郊区)与一般农业地区的人口变动会有不同趋势,乡村居民点的生命力也会有不同情况。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也译为“大城市统计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在80~90年代,美国有268个都市区,人口1.98亿人,占总人口78%,面积占15%。在都市区中,郊区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区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村。乡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属于城市区的居民点。非都市区的村镇,1980年有2443个,1992年有2304个。镇有多种形式,比如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退休人员镇、官员镇等。

在法国,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业和城市人口聚集区(ZPIU,类似于中国所谓城乡结合部地区)内的乡村人口,以及部分边远乡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趋势;也有1/3的村镇人口在减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尔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区,一直存在着荒芜化、人口外流和老龄化。

2.村镇布局调整

篇6

1.1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能够有效地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使得泗县的农机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化的配置,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土地的出产率。安徽泗县成立农机合作社,通过农业机械入股的方式吸纳了资金,然后根据生产的需要统一购买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农户家家户户卖机械的问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最大限度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在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过程中,资金入股购买机械的方式也增强了合作社发展的劲头,保证了农机合作社的健康运营。农机合作社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还使得农民根据自身的特点各尽所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步伐。

1.2农机合作社的成立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还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有效做到了多项生产工作的统一,例如“育苗统一化”、“管理统一化”、“加工和销售统一化”等,这样的统一化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在以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地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出现滞销等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有效缓解了这样的问题,农机合作社这样多方面的统一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生产、快乐生产。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能够帮助农民降低生产风险,还能够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乐趣,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1.3农机合作社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问题,解放农民劳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来做改善生活,但是,这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农村中的农业生产工作,造成农村中大片农田的荒废。这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得农村中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减产。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机合作社能够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能够定时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既减少了土地浪费,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还能解放农村的劳动力,把农民及时地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其他服务性行业提供更多可用的劳动力。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可以让农民外出务工增加额外收入,还可以让农民在年底获得农机合作社的分红,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1.4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解决农村矛盾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能够解决农机户与农户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农村中出现“有机无地耕,有地无机耕”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农机的浪费,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稳定了农机使用的价格,保证农业生产价格,把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还能解决农村贫困户的问题。愿意加入农机合作社的贫困户农机合作社能够充分解决这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使得农户在年底获得分红,不愿意加入农机合作社的贫困户,农机合作社会为其提供优惠的农机服务。这样,农机合作社就能够充分为农村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和谐,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2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对农民产生积极影响

2.1农民科学生产的意识增强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理念有了新的革新,农机合作社的成立,社员的积极性明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员的思想认识也有进步,注重新农机的引进和科学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是以前保守落后的生产观念了。社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极大地增强了,信息获取能力也大幅度增强,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推进了现代农业的步伐。

2.2增强农民的团结合作,提高生产意识

传统农村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生产模式,家家户户自主生产,消息也不灵通,生产机械业较少,生产技术也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团结合作,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合作分工,增强了农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从根本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早日实现。

3结语

篇7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镇信息化是多年以来农业信息化投资的重点,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约有40%(全国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计算机拥有率68%。

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市13个县(市,区)农委中,仅有4个县(市,区)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兼职等现象,技术人才严重缺失,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综合能力不足。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培育等发展较缓,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信息进村入户难

农民文化基础知识差,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另外网络成本较高,很多农民不具备购买能力,有购买能力的也多数认为对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增加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过渡的战略目标。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势必会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加强网络标准化建设,具有信息采集、存储、预测、传输、以及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实时信息机制的平台,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和信息安全。

2.开发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市场,需要政府、社会、劳动者多方参与,引入市场供给机制,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进入到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分梯度、多层次信息市场。

3.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篇8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凤溪村的新农村建设迅速起步,积极描绘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建设的进程中,乡村旅游成为当地营造新农村的最主要的途径。而凤溪新农村的建设进度快,成效显著,也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基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是在二者存在广泛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过程,凤溪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实现了耦合。

(一)借助乡村旅游发展,凤溪新农村建设步伐大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宽阔的道路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凤溪就以独具特色的瑶族风情晚会闻名遐迩,吸引了八方的游客,开创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的先河。在以后的发展中,以富川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贺州的旅游文化品牌,并与山水风光、古镇文化品牌并驾齐驱。2009年,贺州市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摆在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重要位置,凤溪村成为规划中富川瑶族风情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努力建设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几年,富川提出打造“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凤溪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目前,凤溪瑶寨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贺州乃至广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和瑶家土特产柑橙等销售百万元以上。[1]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道路,开拓了非农业增收渠道,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2.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加强了乡村的文化建设随着旅游开发,为了满足游客观赏瑶族文化的需求,凤溪通过戏剧团表演的形式,使逢年过节才有的瑶族蝴蝶歌、芦笙长鼓舞等民间文化成了常态化。凤溪的瑶民自古就能歌善舞,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嘉庆年间,凤溪村有了自己的戏班子,二百余年里村里业余剧团的演出从未间断过。1993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瑶乡,村里以陈永楣为首的文艺骨干和乡亲们合计后,决定在原来的凤溪村业余彩调团的基础上,建立凤溪戏剧团。戏剧团的成员白天务农、做工,晚上排练戏剧和歌舞,这样一来,不但外面的游客们也能欣赏到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艺术,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更加丰富。蒋明娥是戏剧团的元老,她自己曾外出打工,但在外面没呆两年,就回到了凤溪村,她直言还是家里舒服,来剧团演出,也不为了赚钱,就为了图个乐子。而对于戏剧团团长陈永楣来说,他更希望剧团能够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进来,让瑶族的山歌、舞蹈永远地传承下去。[2]借着乡村旅游这一载体,那些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散发强烈的泥土芳香的民族文化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凤溪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了当地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外来的现代文化使当地的农民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游客们把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有利于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村民们在旅游开发中市场经济意识与商品意识不断增强,也有助于新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特别是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得到增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奠定了实现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基础。”[3]乡村旅游的发展,使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在2013年开展的清洁城镇乡村中,全村踊跃投入到这场运动中,百年瑶寨焕然一新。此外,凤溪戏剧团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村民们演唱的一曲曲山歌,如清泉浇灌着心灵。以民族文化为吸引物发展旅游,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使得村民重视本民族文化,深刻体会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弘扬缅怀祖先、尊老爱幼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民主管理作为旅游社区中的成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随着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新观念、新思想传播,特别是居民的法律意识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激活,居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认识和体会到先进管理能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3]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富川县引导村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由凤溪村“两委”干部、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18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专门协调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业产业管理等新农村建设事宜。“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为民众进行民主管理的有效组织。此外,凤溪村还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两强”党员带富工程和“支部+协会+农户”新体制,促进“五村、两规范”建设。

(二)倚重新农村建设,凤溪村乡村旅游发展稳步向前

凤溪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利用乡村日渐完善的经济文化条件及基础设施,满足来乡村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为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共赢。1.推广生态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凤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打造一个民俗文化旅游村、成立一个理事会、推广五位一体生态农业”三个一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民主动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整合政策、科技、人才、资金、产业等有利因素,大力推广“猪-沼-果(稻、菜、烟)-灯-鱼”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高效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2006年,凤溪村共投入资金176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新种脐橙250亩、春烤烟450亩、香芋400亩,养殖瘦肉型母猪300头、猪花1000余头,菜牛200头,在建养殖野生塘角鱼小鱼池30座,沼气池50座,在农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0多盏。[4]新农村建设一起步,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就为凤溪村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不绝的源泉深厚、旖旎的瑶族文化是凤溪旅游开发的基础。1993年改建的凤溪戏剧团,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乡风民俗的平台。如今,戏剧团每个月都在村里的戏台演出,次数多达7、8次,接待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实景演出《印象凤溪》,有蝴蝶歌、芦笙长鼓舞、竹竿舞,甚至连日常的织布、刺绣,也被搬上了舞台,原汁原味令游客惊叹。凤溪着力打造贺州市“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村,全国首创的“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原有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陈永楣认为凤溪村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村民们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乡土文化艺术成为旅游发展不绝的源泉。[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凤溪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2006年,凤溪村依托瑶族刺绣、土纺、文物古迹等独特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按照“打造凤溪瑶寨社会主义民俗新村”的定位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塑造民俗新村新面貌。拆除并清理杂房55处1600平方米,观光道路两旁房屋外墙勾缝36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主干道两旁房屋屋外墙瓷砖亮化5600平方米,建瑶族特色围墙250米,新建1564米的通村水泥路,新建1个标准化篮球场,修缮打造了2栋瑶族民俗新居。近年来,在县、乡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凤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投入200多万元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先后建设了宣传文化长廊、休闲文化广场、标准篮球场,400平方米的停车场;休闲娱乐的荷花塘、九曲桥、八角凉亭;3栋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瑶族民俗新居,瑶族特色的村大门,修复山门两座、门楼两座等,一大批设施的改造建设,使凤溪村面貌焕然一新。[5]4.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村貌的绿化与美化,是提升乡村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2007年,凤溪村通过对水、路、厕、圈、厨的五改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用水困难问题;修通乡村公路、硬化入户路;住房和畜圈相对隔离,开发推广沼气等洁净能源,使厨房整洁、卫生、明亮。瑶村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凤溪1000多瑶胞世代聚居在西岭山脚的山坳里,“垃圾围村”现象长期存在且较为严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乱象,2013年城北镇出台了“联合保洁”制。即将凤溪村划分成6个责任小区,每个小区配备一名保洁员和一名卫生督查员。小区实施每月动态考评,自6月1日这一制度正式挂牌实施以来,全村已经开展3次评比,评选出优秀小区3个,清洁示范户18户,近20吨的垃圾一扫而光,百年瑶寨重现了往日的光鲜与明亮。此外,城北镇团委、妇联组织18名城北籍大学生志愿者在凤溪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清洁城镇乡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联合凤溪民间艺术团、城北桂剧团在印象凤溪实景舞台举办了一场净村洁屯主题文艺汇演,也使清洁城镇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凤溪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径

凤溪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凤溪初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乡村发展趋势也必然对它们进一步结合的路径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部署,形成互动并进格局

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统筹部署。从目前来说,凤溪主要还是以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因此,每年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方案,选择更适于凤溪旅游发展的模式,加大乡村旅游的投入,巩固“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要拟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案,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方面推陈出新。通过对两方的合理部署,达到既推进乡村旅游,也使新农村建设阔步向前的目的。

(二)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相结合,打造两位一体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示范点的积极效应,以推进内涵发展,提高档次,扩大知名度。凤溪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应始终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做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并着力提升档次,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示范片点。2006年凤溪成为广西第二批农业旅游示范单位。目前,贺州市只有黄姚古镇获批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极具民族文化气息的凤溪如能获此殊荣,并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当地旅游业才能迎来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上新台阶。

(三)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新农村生态农业的结合,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