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9: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学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是财政金融学院2006级金融一班的一名学生。本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结业论文要求写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了做好这份规划书,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另外利用学校提供的北森职业测评软件认真的做了测评,并得到较为可信的测评报告。本规划书就是依据测评报告结果并结和自己个人分析的做出的。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08-200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08-200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09-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
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专科毕业两年可以报考在职硕士,这个在职硕士通常指的是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也就是学生在原工作岗位上担任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进行非脱产的学习,修满学分,获得在职读研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满足申请硕士学位的流程之后,通过国家组织的每年五月份举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完成研究生论文并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没有学士学位的同学不能参加申硕考试。
专科学生比同龄学生更早毕业,更早进入职场,也更清楚现状对于在职人员的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取向与岗位需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是完全没有这些内容的教育。
其次,国内部分大学部分专业是完全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专业不能对口,自己的就业压力就会更明显,在职硕士教育是针对市场需求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自己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注册信贷分析师CCRA在职硕士正在招生
CCRA证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机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引进,美国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ISOFP)推出的国际金融资格证书。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金融类专业的高校之一。金融学专业具有六十年科研教学历史,实战经验丰富,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优势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在金融实业界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和多年培训资历的专家教授为主要教学力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的师资保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强大师资阵容,其中多名教师为目前CCRA培训领域的顶尖人才。
【关键词】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金融市场学 独立学院
一、引言
《金融市场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金融市场学》的教学进行了研究。王凤京等(2011)强调教学中应突出讲授定价方法,增加本土化的教学实例。易远宏等(2010)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和模拟教学,探讨新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冯丽娜等(2010)就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思考,并分析了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王斌(2009)根据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前,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的其他一些专业均开设了《金融市场学》课程。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第一批立项建设项目,对其课程体系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模式、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探索其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本文依托独立学院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及其实施路径,旨在为本专业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独立学院《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应用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基础知识讲解―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独立学院受教学课时和教学设施的制约、教学评价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等因素影响,很多实践教学均被忽略。教师担心学生忽视理论基础,注重原理部分的讲授;实务部分的教学,又因学生没有实际参与金融市场的经验,也把它当成理论在学习。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播路线,不仅使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参与互动不足,学习热情逐渐降低,而且使师生都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2、案例教学更新不及时,金融热点和时事关注不够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近年来的金融市场动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案例。教师应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动,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最新、最详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目前的多数教材无法紧跟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成熟理论较多,现状和趋势介绍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将教学内容与金融热点和时事有机结合起来,而仅讲授教材中的案例,会使学生有时过境迁和照本宣科的感觉,有损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老师的理论应用能力。
3、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存在部分交叉与重叠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学习这门课之前,经济管理类专业一、二年级通常已经学过《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或《保险学》等相关基础性课程,金融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或正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课程,对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有掌握,若不适当处理,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在教学计划的课内指导学习过程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课堂教学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入模拟化的金融实践操作平台实现对理论及技能的应用;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借助互动式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工具、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可对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温习、融合和升华。该模式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多样化课堂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三个环节(即“三位”),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整合课程资源,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完成这一课程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即“一体”)。该模式同时也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功能实践的核心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生课内理论学习和消化的满意度:多样化课堂教学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学习过和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做一个问卷设计与调查,获取学生对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授课过程等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理论主讲教师、业务实训教师的期望;听取他们对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条件的要求,对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意向。学院和任课教师根据本院的教学实际,科学分析,合理借鉴或采纳调查问卷的中肯建议,对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全新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处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热点问题及其政策实践分析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实现多样化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
2、强化学生理论应用和实务技能:业务实践模拟
业务实践模拟教学的实现需要学院长远计划,建设金融学专业的综合实训室,使得本专业金融类课程的实务体验均可在实训室进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业务实践模拟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由理论讲授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统一设计,实践任务(如期货交易、外汇交易、股票交易等)在内容和时间上应具有逻辑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并编写课程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手册,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利用课程金融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业务模拟,全面体验金融市场的主要实务工作,检验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院和专业老师应积极拓展与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立固定长久的校外观摩和实习基地,使学生进入现实的金融市场环境和交易氛围,实现模拟与实际的互补,感受现代金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通过业务实践模拟和基地观摩实习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热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理论应用和实务技能。
3、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一次投入,适时维护,长期受益的课外互动教学平台,它充分发挥了网络的时空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课程相关的各类大量信息,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互动环境。教育者和学习者成为平等的主体,实现在线交流,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共同构建知识,形成全新的知识获取情境、途径和过程。教师既是友好学习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借助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重温课堂理论与业务技能,还可延伸专业阅读视野,了解更新更广的信息;不仅可以上传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还可以交流讨论,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金融系教研室在《金融市场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学实施中不断探索、总结和优化,努力做到“三位”融合为“一体”。
1、多样化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融合
实现多样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对于教师而言,更注重其教学的主导作用,但其主导角色则更加丰富,是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讲述者、倾听者、建议者的多重身份:设计和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处理好教学大纲、教材及与其他课堂的逻辑关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系统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引导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出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鼓励学生设计从选择主题、制作PPT,到演讲、讨论的完整过程;建议学生进一步延展性学习和思考,并布置相应的实训任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金融系教研室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协商,妥善处理了《金融市场学》与《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交叉与重叠问题,使各课程之间协调互补,提高了专业的综合授课效率。教学内容上,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介绍同业拆借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市场、利率机制、风险机制和资产定价等内容。案例教学中,在分析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也注重发掘本土案例,如:针对资产定价理论中无套利方法的应用,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套利行为告诉学生资产的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差异恰恰是套利行为产生动因;而国内A股上市公司武钢股份、宝钢股份、南方航空等认购或认股权证,也是极为典型的权证和正股套利交易行为。热点问题与专题讨论中,建议以班级为单位订阅权威财经类报纸杂志,及时关注和了解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分析与体会,引导学生互动与交流。
对学生而言,应实现被动倾听者到主动学习者的转变。只有认真聆听和思考了理论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参与到案例教学、热点问题专题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发表观点,实时交流,并将课堂学习成果用于认识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金融现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操作的意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2、业务实践模拟: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金融综合实训室,包括金融实验室和证券模拟交易中心,基本可完成本课程的理论应用与实务操作。学院组织的大规模炒股模拟大赛,由深圳市智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模拟炒股软件――智盛模拟交易委托系统进行证券投资模拟,主要包括期货、外汇和股票,每位同学初始资金为20万元;学生自主选择投资品种,在金融实训室、学校图书馆或者家里直接上网下单,交易时间、价位、费用、信息、规则与实盘完全相同,根据各技术指标,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模拟投资,期末确定投资成败;教师通过管理端查看学生的持仓情况、学习动态、投资策略、投资收益等,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适当的建议,并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或网络中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金融系也与多个城市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培训、实习和就业协议,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等)。从校内的教学与模拟到校外的观摩、培训与实习,努力实现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有机融合。
3、网络学习平台: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本课程正在筹划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主要设计了理论测试模块(温习课堂理论学习)、实训任务模块(完成对实务操作的演练)、热点问题与专题讨论模块(利用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讨论典型案例、热点和专题)、知识拓展模块(通过相关网站链接、信息资料上传下载、课外知识介绍,延展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和学习导航模块(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各模块均可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短信和邮件交流与互动。
为了激励学生利用该平台,平台将实现课程网络学习的系统评分和教师评估,针对学生对各类功能模块的使用给出客观评价,得出综合成绩,占课程结业成绩的20%。在学生中努力营造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自主学习氛围。针对“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将适当调整本课程考核结构:理论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业务实践模拟评价占25%,网络学习成绩占10%,平时成绩(课堂和实践表现)占15%。并规定:业务实践模拟评价合格,方可参加理论笔试,且卷面成绩不低50分,才能获得课程结业的综合评分,否则将要求课程重修。通过三个融合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拓展,对学院教学资源、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生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院的教学建设与管理、老师的教学投入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带来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结合学院、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断优化和创新。但它这种依托理论提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注重实务强调业务实践技能的锻炼、培养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提高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塑造的逻辑。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独立学院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就显得尤为可贵。
【参考文献】
[1] 王凤京、朱平安:《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1(3).
[2] 易远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金融市场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关键词:MOOC;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32-03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大规模、不受时空限制、开放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著名幕课网站edX的创始人Anant Agarwal认为: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势结合,是一种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形态” [1]。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L. Hennessy也总结认为:“由学界大师在堂授课的小班课程依然保持其高水准。但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和大课相比的话,更是如此” [2]。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亟需我们积极研究MOOC,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的输出做好准备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作者长期讲授的金融学课程对MOOC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建构展开研究。
一、MOOC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962年,美国发明家Douglas Engelbart在其提出的《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the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计划中,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3]。自此之后,更多研究者加入进来,积极发表文章,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推进开放式教育。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微软研究院达成协议,合作开发“网络课件开发工程”(OCW: Open Courseware)。该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把MIT在日常教学中讲授的2000多门课程,包括每一门课程的讲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参考书目、课后作业等内容,统一制作成网络课件,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这些课程的授课课件以统一风格的界面呈现,同时向学习者提供资料搜索和效果反馈的功能。
MOOC这一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研究员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随后,许多大学老师开始推出自己的网络开放课程。2011年,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l Thrun与Peter Norvig讲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3],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将MOOC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今,已形成三大国际知名MOOC网站平台Udacity, Coursera以及edX。2012年9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加入Coursera;2013年5月21日,清华、北大加入edX;7月8日,复旦、上交大加入Coursera;7月9日,北大、清华等12所高校宣布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共建中国MOOC[4]。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MOOC网站有MOOC学院、学堂在线、慕课网等。
二、MOOC网络平台的构建
在MOOC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学生演练测试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课件开发辅助系统等部分融为一体,融合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精华,针对金融学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构建便捷、高效的开放式MOOC网络教学平台(图1)。
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利用JAVA、JAVASCRIPE和FLASH-actionscripe搭建总体框架;利用FLASH-movie创建重点难点的演示动画,将复杂的理论、模型、经济运作过程和操作效果以图表、曲线图、动画的方式做直观展示,以对较深奥的经济理论有更透彻的理解;利用VB、VFP开发实际业务核心处理模块,供学习者实际演练,最终实现教学、学习、实验、测试的多元化整合。
MOOC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学系统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其中教学系统是主体。在设计教学系统时,由于MOOC“碎片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MOOC课程需要细分成小的章节,每小节的微视频保持在10分钟左右①,并试图使课程的讲解更加戏剧化。
MOOC平_以“学习系统”为主,MOOC平台的学习系统包括自主学习系统和演练测试系统两部分。参加MOOC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随时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复习巩固,逐步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
MOOC平台的设计需考虑到具有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将学习效果评估系统作为演练测试系统的一部分。演练测试系统能够锻炼学习者的实战能力,并使学习者做到自我评价,通过演练测试的作业后会有定期打分。作为一门“课程”,每个视频之间会有一些测试问题,答对才能继续上课,类似闯关游戏。MOOC也会布置作业、设置考试,并由机器来打分,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结业证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在设计MOOC成绩单时,可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过”、“合格”或者分数,而设计成一个丰富的、和每个人的行为直接相关的数据报表。这样更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还可通过数据报表了解学员的反馈及理解度,以便对教学技术的影响进行测量与改进。
在“以学为主”的建构中,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辅助教师的角度来讲,MOOC平台设计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课件开发辅助系统,可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生动形象地把知识内容呈现给学习者。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MOOC平台的多媒体课件开发辅助系统开发为教师课件制作的框架,并以国际金融学教学为例播放演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讲授学科的特点,把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填充”的方式来完成,以形成自己满意的课件(图2)。
MOOC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可大大提高教学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技术性强或繁琐重复的工作利用平台提供的共享部件自动完成。同时,由于在MOOC开发中引入了程序设计思想,增强了MOOC的规范性、可维护性和易于操作性。
三、MOOC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提供是MOOC网络教学模式建构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MOOC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支撑。MOOC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库、试题库、试卷库、案例库、课件库、文献资料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的建设。在整个资源库中,媒体素材库是最基础的部分,其他资源库例如课件库、案例库以及试题库里面的资源都可能用到媒体素材库中的媒体数据。(见图3)。
为了增强MOOC教学资源库中学习资料的可视性、共享性,使学习者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到更多的背景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教学资源库时可综合运用图像、图表、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同时在教学资源库中配以完善的人性化的实务演练、能力测试、图片中心、智能检索、视频资料、非线性导航、编辑打印等资源与辅助功能。
MOOC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使得MOOC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具有良好自控力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向老师寻求辅导、和老师及其他在线学习者进行交流,学习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测试,获得网络证书,进而获得社会认可。课程是一种信息(传播)系统[6],如今,MOOC已经改变了信息的传统传播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几年MOOC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数字海啸”,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MOOC不会取代实体大学校园,而是帮助改造传统课堂授课模式,通过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互帮互助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混合式教学方式”中,教师预先通过MOOC平台和资源库将相关材料布置给学生,学生课下通过MOOC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互动学习,将课堂变为讨论、辩论、测试以及解决问题的场所。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中,MOOC解放了在教室的授课时间,充当了支撑该课程学习的“教科书”,是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跟现代课堂形成了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敏.“幕课”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中国电力教育,2014(18):8-9.
[2]慕课崛起,大学的未来在网络?[DB/OL].MOOC学院.http:///post/610661/. 2014-08-15.
[3]Alien.说说MOOC的来龙去脉[DB/OL]. http:///content/12/0811/09/9601_229538223.shtml. 2012-08-11.
[4]⒔平,庄南生.试析幕课(MOOC)的实用前景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83-84.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效益及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涌入,为农信社后续发展储备了巨大能量。能量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信社人才能量的大小。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备受各省联社、农信社、农商行的关注。
模式之探:多元并存
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得到农信社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视。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农信社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后,记者发现,如果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关键词切入,农信社人才培养的突出做法可归纳为 “六大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在高校内部设立金融班,大一起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主要教授金融学和与农信社操作事务有关的课程。入学之初,信用社与学生、高校签订“三方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农信社工作。如滨海农商行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的“滨海班”、吉林省联社与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农信班”。二是与高校合作,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集训”,时间一般为3~12个月。如江西省联社组织新进员工到江西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培训。三是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如浙江省东阳联社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每月邀请大学教师到东阳联社为员工集中授课两天,员工结业后通过相关学科的考试、论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四是与高校联合举办研修班,组织高管人员去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进行管理学培训。此类研修班更侧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非学位教育。
第二,“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指自主成立培训中心或商学院,逐步培养自己的内训师团队,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浙江省联社专门另设大楼成立的“员工培训中心”,江西省联社、广东东莞农商行、浙江瑞丰银行等成立的商学院,多以国内集中培训和国(境)外学习培训为主要形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后备干部进行轮训。
第三,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前两大类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农信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如,潞城农商行为使新招员工能尽快接受和运用微贷技术,在招聘之初就对员工进行相关潜能的面试,并聘请专业微贷技术公司对员工进行微贷培训;部分农信社、农商行还聘请专业礼仪公司,对农信社员工进行礼仪培训等。
以上三种模式目前在我国农信系统中普遍存在,且各有利弊。在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中,“金融班”培养的定向性和针对性强,但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存在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学生违约的道德风险;“集中”训练的方式有利于员工素质的快速提升,但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较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或研修班的模式,上课时间灵活自由,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之余提升自身水平,但此类课程往往课时费较高。“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设培训中心,并拥有一批自己的内训师,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一般更具针对性,但往往是局限于某个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的专业培养。
从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类别的培训。如,浙江东阳联社对中层管理人员,推出“赢在中层”人才培养办法,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则采取“春苗计划”。不同需求的员工参加不同种类的课程,提高人才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二是流程培养模式,即为员工设立一套完整的从“雏鹰”到“雄鹰”的培养流程。一般情况是:入职之初,设立职业生涯导师,帮助做好员工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路径,并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工作过程中,根据员工职业规划路径,有计划地对员工提供针对性培训;设立公平公正的晋升路径,保证员工自身成长成才后有更大的才能发展空间,实现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转变。
三是梯队培养模式。省联社根据行社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后备干部的具体情况,确定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和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培养锻炼渠道,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实施干部上挂下派管理办法,探索开展行社优秀干部提拔上挂任职,组织省联社青年干部下派基层行社学习挂职,形成了干部动态培养的长效机制。
反思之困:问题交锋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就像一剂强心针,为农信社人才注入了知识化、专业化的血液,提高了不同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在掌握银行业务的同时,更加理解和融入农信社“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理念和文化理念。然而,面对资源、能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探索和创新阶段,农信社必须直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正视问题的交锋。
交锋之一:培训与培养
人才培养是对人进行选拔、教育、培训,并给予其发展培育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就目前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来看,绝大多数的培养侧重于培训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从选拔、培训到发展培育的完整体系。
全国农信社几乎都会制定相关的年度人才培训计划,一部分农信社、农商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工作,对不同层次人才及不同业务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但是对于培训结束后人才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及后期管理上却很少有明晰的规划。四川省农信社建立的“80后理事长、主任助理”机制、江苏沐阳农商行的“内部导师制”等一系列类似的在培训课程之外的人才培养方式值得肯定。构建一个课程培训、综合能力培养、职位晋升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式、流程化、精选型的培养模式,对于农信人才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交锋之二:结果与效果
在农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结果往往通过鉴定报告、结业考试、操作测试等相关的水平考试来衡量,如此的衡量标准侧重于短期的结果,评估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更忽视了其长期效果。目前,在农信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培养效果发挥和后续评价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教材问题。在对江西省联社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与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合作,培训教材的选择都成为一个首要问题。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培训机构教材往往缺少严格的资质认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效果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够明晰,这也是合作双方发生分歧的地方,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合作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效果控制的跟进不够及时。在进行专业培训后及进一步培养过程中,关注人才的后期发展及走向,加强对人才的人性关怀,是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控制手段。能够在保证人才向着既定轨道发展的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发展之向:路在何方
“一个银行能否办好,取决于有没有好的银行家。”山西省联社晋中办事处刘海滨主任有着这样的观点。以往,农信社人才培养局限于战术水平而非战略高度,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信社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因此,多位业界专家认为,农信社人才培养模式应开辟三条路径。
路径一:人才培养的“全面培养”模式。要由侧重于对新入职员工的培养,向新老员工、中层员工以及高管的“梯队化”全面培养转变;要由侧重于对基层柜员、会计岗的技能操作培养,向操作序列、营销序列、专业序列、管理序列等多个岗位系别并重转变;要由入职后再培养,向入职前参与实习、入职时进行集训、入职后进行定期培养转变;要由单一定岗,向定期、不定期轮岗转变,并实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全面调动。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需要足够重视,财经类高校遇到很大压力。本文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出发,指出财经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如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等。
一、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发展为总领,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胜任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许多社会、经济、科技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以外,还要对其他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比较通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之一。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最终报告》(1986)早已指出:为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趋势,各国要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响应这一号召,西方各国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改革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顺应时展,加强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当今社会各岗位界限的日益模糊,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使得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障碍重重,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曾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以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人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层次,而在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中,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三)以“以人为本”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高等财经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
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相脱节,而大多数学生也感觉学校的开课内容枯燥晦涩,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及社会需求。学校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专业,同时将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专业。主辅修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所需时间较短,推行方便,能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学、工学、理学、文学多学科配套支撑,相互依托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专业,比如说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会计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专修制下知识面限制得太窄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职能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其次,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能力。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有法学专业、财经专业和新闻专业。政法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需要一批既懂法学又懂经济的人才,新闻领域需要一批既懂新闻又兼通另一专业的新闻人才,等纯。双学位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机构,在就业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大为抢手,使得更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
第三,尝试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南京财经大学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内,周边有很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利用他校优势,采取联合学位的方式,资源共享。另外,南京财经大学也可以利用自己国外高校的资源,和国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抗拒压力耐受挫折、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一定地自我表现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以及人际关系调解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此外,大力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团建设,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如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的普及,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学习方法,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科技节、文化节等,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应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
(三)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