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科技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科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科技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提出了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新课程高考、教师角色转变、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策略等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江西省自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今年是第二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广大一线中学教师发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问题

(一)新课程目标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使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以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实际的情形是教师们要么习惯性地回到一维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的容量、课堂的秩序、训练的到位、最终的考分;要么是把后二维目标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人们这样评说:不仅把传统的优势丢失了,而且新的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实际中以“形式代替实质”的现象较常见。由原来的“满堂灌”发展为“满堂问”,“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提问了多少学生是互动的评价指标,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体现,课堂并没有达到新课程的预期。另一种现象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然是教材的忠实的执行者,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仍然是教师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式的训练,反复地强化(无论是“少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仍然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应付考试的“机器”。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这些课题是学生形成探究方法,体验过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对教师而言,这些活动过程把握难度大,结果可预测性差,投入的课时多,产出少(指的是考试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观条件、课时总量的限制,教师对这类课题也只是嘴上说说,舍不得花课时去落实。

(三)新课程评价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但在实践中发现,现实中的各种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师仍然抱着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中心,以分数论英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任班级的平均分、排名为标准,甚至出现末位淘汰制,还说成是科学管理。这都充分反映出对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必然有着许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教师投人很多,效果并不明显等现象。这种评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保守退缩,循规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师,本来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有着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但这种评价方法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迫使他们追随老教师的足迹,学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成绩,早日成为一个“熟练工”而已。

3.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家长在孩子升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就是这所学校名气,学校每年高考中一本上线多少,二本上线多少,上线率如何?是否有北大、清华。一旦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就像跟学校签了合同,学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理想的大学就是“违约”,其他都不是家长关注的。如果你对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家长会觉得太玄,脱离高考现实。

4.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是各级政府出资的公立学校,学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高考成绩既是学校关注的,更是政府关注的。学校高考成绩下滑,出不了北大、清华,其校长被免职的事例并不鲜见。校长要对政府“负责”,就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头上。同时,没有升学率的学校,政府投人必然较少,学校没有资金只能勉强度日,更不要谈学校的发展壮大。

二、思考

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把握未来高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也意味它的超前性,所以人们理解、消化、掌握它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实施新课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形势,能否把握未来高考。否则,从学生的发展和前途来讲,我们就成了千古的罪人。

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新课程高考的改革,从2009年的新课程首次高考,我们可以倾听到新课程推进的脚步声,这一风向标为我们的教学明确了指导思想,也增强了我们解决新课程实施出现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一)新课程理念具有先进性

首先,它将教育视为生命的诉求。它的定位是: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并不是面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更不是为了顺利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把教育视为生命存在的形式,把教育视为生命的一种内在品质,把教育视为生命自身的需要,学习不是一个暂态,而是一个常态。

其次,它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不用一个尺度来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的同时促进其适度成长。

再次,它是以建构主义为认知核心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通过自己主动而积极的选择、加工与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呈现给他们的东西。新知识经验正是在旧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者,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2009年高考新亮点

2009年很多省市迎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纵观2009年全国各地的新课程高考试卷,凸显基础工程,关注课改新声,是这些试卷共同特征。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彰显了新课程理念,成为09年高考的亮点。

如2009年北京理综卷第20题,本题要求考生判断他人观点的合理性,这需要考生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具有判断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这正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考生的考查。重视科学探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要素。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又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本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如同提出了4种假设,让考生来分析与论证,评估其合理性。所以说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它给我们中学教学的启示是: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有可能使学生赢得高考的胜利。

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物理卷第5题和第12B(3)题,这两道题的特色可用“源于课本、贴近生活、彰显理念、体现教改”来概括。第5题考查的闪光灯电路,虽然学生不很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第12B(3)题是以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水立方为题材,同样来源于生活。这两题都与生活联系,但都高于生活,不仅要会分析题中的现象,第5题还要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会分析该过程中的电量问题;第12B(3)题还要将运动员的长度与照片中的半径进行换算,会用全反射理论来探求水池的深度等。这使“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得以在高考中彰显。这两道试题虽然都出自于课本、来源于生活,但命题专家做了精心的设计,使本来十分常见的电容器问题和一道经典的光学习题不仅赋予了时代气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能够多方面考查学生能力,具有相当的考试价值,这对今后高中物理的教学将取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新课改十分注重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第12B(3)题的原型为课本中有关全反射的一个经典例题,如果教师将其设计成一个小型的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实验、论证、交流等过程展开课堂教学,那么同样一个例题,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要深刻得多,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2009年新课程高考中象以上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在各科中均有,在此不一一举例。它们犹如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田,犹如时代的战鼓,催促我们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高考是全国瞩目的,新课程高考更是吸引眼球。在大纲新程向新课程过渡时期,命题专家考虑最多的是平稳过渡,所以今年的新课程高考既保持以往高考的连续性,又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高考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将增加,……直到高考与新课程完全相适应。

三、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高考,每位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价值观、突破自身的素质局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步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在新环境下塑造自身新角色。

(一)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教师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作为课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从而起到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中丰富的科学与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积极影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者。(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的向导和顾问。老师和学生一样,有时是静态者(倾听、接受),有时是动态者(发言、活动)。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裁判,有时是主持,有时也是演员。但无论何种角色,无论何种变化,教师都应是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都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自己贴近学生,融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真正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的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记忆下来,然后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忆—结果—学会现代课程(素质教育):过程与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

(四)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主体,在方法上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不少教师片面强调“讲透”、“听懂”,结果却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独霸了讲台。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能被动的接受。过去有一种比喻:“教师要装满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生比作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就是往这个容器里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关注。而现代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课堂主要以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产生教、学协同与共振,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从而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策略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课改,注重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把握新课改的精髓,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平时的教学。对于新课程实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要关注新课程高考,并且敏感地由今年的新课程高考,推得自己这一届学生高考将是怎样。

(一)经常用新课程三维目标审视、反思教学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构建课堂教学结构时,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有控互动的教学程序,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要突出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简单的问题,历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时间才有本质的突破。这期间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究毅力,伽利略敢于向所谓的“真理”提出质疑的勇气,在理想实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的研究方法,都是渗透科学观教学的好素材。用好这些素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要重视教法研究,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清醒的认识两点:一是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学设计“求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要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对待课改

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各有所长。有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好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经济的,但从长远来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接受式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探究式学习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的空间,间接获得知识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将探究的方式和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教学不能搞形式主义

探究式学习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使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就要衡量探究的意义和价值,看是否能把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在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时,不要让实验变成形式,要出于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注重理性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选好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适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五)新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要跟进

新课程实施关键当然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外部环境(各种评价)也很重要,如何让教师无后顾之优地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

篇2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设计

在找学生谈话时常听学生这么说: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却无从下手。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我发现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能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仅仅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建构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在物理教学设计中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

一、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要想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

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且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这样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科学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而且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等。

3.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应题意明确,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纠正错误观念。

4.启发性

简单的一问一答,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6.现实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型”。

7.发展性

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为了达到有效提问,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这么做:

1.激发兴趣――设计问题的情境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应用生活实例、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训练思维的有序性、启发性――设计问题的台阶

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这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要尽量减缓,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关键、突破难点、学会新知识。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又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激发思维的碰撞――设计问题的矛盾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促进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在求汽车刹车后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拓展思维空间――设计问题的多维性

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高中物理中有部分知识涉及到多解问题,比如:在质点的振动、波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中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时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想出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3.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

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尖子生,转化后进生,达到共同提高。还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或过难而造成冷场。

四、结束语

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愉快,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5]徐大元.对物理教学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思考.教育革新,2007,(7).

篇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导入教学、动画辅助教学等方式都非常实用。这些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诗朗诵的音频,在请学生朗诵之前放给学生听,另外录下学生朗诵的音频做对比;

②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古文内容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③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清晰地划分课文层次,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信息技术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环境下大大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势

2.1课堂理念新颖,与时代潮流接

轨为建设高效课堂,除了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系统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认清自己并不只是讲授者、阐述者的事实,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涯里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也就是积极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原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学课本,更能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头脑、思想、手等多方面并用的局面,进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2.2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无法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授一些难以理解的课堂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录像、音频、多媒体动画等便于学生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一些情境理解时,需要尽可能站在作者角度,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书本中相似的氛围,更能便于学生想象和充分理解。

2.3丰富教学手段

使其多样性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求教学手段多样性,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话剧表演、多媒体诗朗诵比赛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一言堂”,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学生却没有发挥自己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践的时间,这对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非常不利的。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语文上的运用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展示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能边欣赏苏州园林建筑的精致、感受艺术氛围的高雅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边聆听课文的范读,融入苏州园林文化气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会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而教师对这些欣赏类课文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的扩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经验。因此,在学习一些对学生来说是欣赏类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活跃气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很多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感受。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制作幻灯片来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的思路,把文学和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4结语

篇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论文。通常人们将科技会议论文和科技期刊论文统称为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按写作语言的不同可分为中文科技论文和外文科技论文。外文科技论文以英文科技论文为主。英文科技论文比中文科技论文的数量多。众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论文形式发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科技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写给公众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是写给同行专家看的,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在文字上表现为句子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间的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1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省略、替代、照应和连接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经出现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衔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复出现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间更加紧凑。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称代词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称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词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用指示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这种照应的衔接方法使得科技论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与句(8)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有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可以表示转折、时间、条件和因果等逻辑关系。掌握起衔接作用的过渡性词语,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

 

2词汇衔接

 

为了进一步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英文科技论文除了应用语法衔接的方法,还大量使用词汇衔接的方法。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多种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现了measurement(单数形式),句(10)中又重复出现了measurements(复数形式),这种词汇重复方法不但使得两个句子更加紧密,而且突出了论文要表达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11)中的perfect与句(12)中的imperfect是一对反义词,利用反义词衔接两个句子,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句(13)中的Funding与句(14)中的investment是一对同义词,利用同义词衔接两个句子,不但可以避免用词过于单调,还可以起到了强化同义词所表达意思的作用。句(14)与句(15)利用上下义词衔接两个句子,句(14)中的companies是个上义词,它抽象地指公司,句(15)中的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和 publishers是下义词,它们具体指有线电视公司、广播公司和出版商。

 

熟练掌握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性,并快速准确地获取英文科技论文所包含的信息,达到提高英文科技论文阅读水平的目的。

篇6

一、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教师可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课后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二、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三、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坚持“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如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四、创设课堂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高中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比较强,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快就能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

五、巧设课堂习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中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了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多媒体,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兰秀英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激趣与策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166。

篇7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中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培养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介绍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防范意识;协作精神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也应该进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德育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比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优势就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1.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困惑。网上的不良信息,泛滥的网络游戏,让一些学生犯上了“网络成瘾症”,他们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时间、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路。那到底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使用网络这个问题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2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2.1规范课堂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在刻意的说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几个例子:我在讲授《视频信息的加工》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明校园、文明课堂”的情境,课题由一段视频引入,视频内容是在学校拍摄的一些学生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然后让学生在体验视频信息加工的同时,心中充满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从而自觉准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母亲节期间,我特意设计了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贺卡》。在贺卡上画上精美别致的图案,写上感人肺腑的话语。通过这份特殊的母亲节礼物,一方面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也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时,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

2.3加强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有些学生没有防范意识,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对此,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上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有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网络聊天,或去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对网络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有学生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通过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2.4培养优良品质,激励学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难,就缺乏耐心,放弃努力,以致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等。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冯亮 单位:巴楚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能够符合职高生的心理特点

课堂导入想要高效,就必须在设计导入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职高生,他们中有很多都在初中的学习中受到打击,因此对于一些理论较深、难以理解的知识有着一种潜意识的抵制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他们还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需要针对学生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这样的几幅图片:神舟六号飞天、海底鲸鱼漫游、霍金斜坐轮椅上畅想宇宙的模样。这几幅图片与即将教学的内容有关,而且其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不会产生出逆反心理,相反还会很感兴趣。此时询问“同学们,你们想要将这些奇妙的图片插入到自己所建的word中吗?”,在学生响应之后,很自然的就能够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

(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出想学这些知识的兴趣。职高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心理惰性因素,如果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效果会很低。因此,导入所包含的内容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如何将flash插入到PowerPoint中时,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一副九大行星运行的flas,此时有很多学生都会很惊奇,有的学生会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此时,教师正好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们用flash能做出很多好看的动画,而将其插入到PowerPoint,则能为我们的PowerPoint添色。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而且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后面所教学的知识,他们也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

(三)导入的方式要活泼健康向上,避免出现低俗的内容

因为很多原因,现在的学生喜欢各种流行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流行的不好,只是如果在课堂上选用的不当,那么就会显得低俗化。虽然这些东西能够迎合学生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并不利,而且运用这些东西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时会更好,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选取这些东西,而要尽可能的选取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能够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时,虽然用F4、少女时代、周杰伦等各种明星的图片能够迎合学生们的心理,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学生们就会整堂课都在想这些明星的事,而不是学知识。这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必须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二、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导入方法

(一)用各种时事新闻设计导入

现在的职高生有很多都很喜欢玩、喜欢上网,但是他们上网基本不是去找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因此对于各种时事知道的很少,总是活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而时事新闻,很多都是最新发生的事,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帮助他们对当前的时事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种情况用当前时事热点为内容去设计导入,不仅仅能够迎合新课改的理念,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

(二)用流行话题来进行导入

虽然我们要避免各种流行中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掌控。现在的职高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用流行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即使是那些平时最不爱学习的都会产生出兴趣,并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三)利用已学知识设计导入

在进行导入时,有时并不仅仅需要趣味性,同时还需要为学生自己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导入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旧知识的复习的基础上来引出新知识。这一种方法相比于前面的两种也许缺乏了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如何制作幻灯片作品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Word软件入手,对比两个软件的界面构成,让学生找出相似和区别的地方。这样做,学生能很快的熟悉PowerPoint软件,并能更快更好地使用这个软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