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9: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员工绩效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钢铁企业,绩效考核,思考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5.李学斌.浅谈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01.
(1)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落实不全面完善的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只有这四个环节都能有效运转,形成持续、良性的循环,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管理的巨大作用。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几个误区: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等同于绩效考核;把奖金核算等同于与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等。
(2)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如果医院缺乏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沟通,不但不利于员工参与医院绩效管理,还会使得绩效管理成为纯粹的绩效考核,阻碍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和绩效的提升,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绩效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医院薪酬模式,将个层面职工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这对传统的医院管理是一种冲击和挑战,因为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阻力和分歧,从而影响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
二、完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医院的总体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要立足于医院的当前发展,定位于医院的远景目标。我国医院的远景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设置合理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医院绩效的指标繁多而琐碎,如果采用过多的指标会为绩效管理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后期的综合经济分析,因此,应该建立合理而量化的指标评价机制,指标的设置应尽量简化,避免形成层次复杂的指标树。评价指标的基础是客观和量化的参考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全面、公正以及数据的可比性。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医院绩效评价如果要切实的运行,必须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后盾。目前在我国,适合公立医院现状的激励机制是薪酬分配、绩效评价同薪酬管理挂钩,个人贡献与薪酬相符合,促进个人发展目标同医院远景目标协调一致,加强权责认定,提高员工主动性,这有利于医院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方案。有效的晋升空间是维持和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非物质鼓励能使职工取得成就感与荣誉感,更能激发工作动力。
(四)体现公平和公益性原则公立医院的核心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因此,公立医院在设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时,要将公益性这一指标作为重要参考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并全面体现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中。另外,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定时要以公平性为首要原则,这就要求单位在实施具体绩效考核时,要给予职工充分的发言权,医院的绩效考核委员会应由各级职工代表组成,同时建立合理的申诉渠道,以解决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三、结束语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
①生理需求。
首先在学校工作每个人要解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员工提供可口的饭菜,便利的交通工具,良好的办公环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
②安全需求。
主要是指学校能够保障教职员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包括防止被盗、危险的预防、职业有保障、有各种保险和退休金能够保证员工现在的生活和退休后的生活等。
③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是指每个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和他人有一定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人们都需要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活动就构成了社交,当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交的渴望,当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社交如果失败,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员工的精神状态,后果是影响工作,因此良好的社交环境也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方面
④尊重需求。
人们对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需求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满足和感到幸福,对生活充满向往。高职员工对尊重的需求主要是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看到自我实现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可见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一位员工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如果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就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端,可以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是一种最和谐的状态。所以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来满足员工实现人生理想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①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高职员工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合适的薪酬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②相互关系需要。
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的需要。高职员工也有社交的需要,学校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③成长需要。
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不仅想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还要开发自己的新能力。高职员工更需要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在学校中成长,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1.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的。这个理论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二百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后得出的结论,调查中他发现,激励因素就是与员工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所有因素,如果能够改变这些因素就会使职工对工作满意。保健因素就是指员工的工作环境,这类因素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引起的后果就是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双因素理论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归纳为员工感到满意的就是激励因素,员工感到不满的就是保健因素。在高职院校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找到使员工满意的激励因素和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例如可以激励员工的因素包括工作上成就感,工作得到领导认可,个人成长和晋升的机会提供;管理者还可以从工作环境和条件、薪金、职务、地位、单位政策与行政管理这些外在因素也属于保健因素方面去探究如果达到高效管理的途径。
2过程型激励理论
2.1佛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佛隆所提出。佛隆认为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和实现目标,目标没有实现前,表现出一种期望的情绪。此时的这个目标反作用于人,表现出对人的动机是一种激发,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就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佛隆的期望理论如果运用到实际中可以获得这样的经验,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如果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为员工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为员工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员工通过努力最后能够比较满意地完成目标。
2.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员工将自己的所得与别人进行比较,感到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如别人时,就会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报酬公平,员工就会获得满足,从而被激励。如下述公式所示,报酬是否公平员工不仅要看绝对值,还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社会比较,报酬的高低都会引起员工心理上的情绪,当员工感到自身所得报酬与付出相同时,心理上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员工的报酬与付出小于他人的报酬与付出时,就会感觉报酬过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员工可能会减少自己的付出,从而使生产率降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员工,当员工得到的报酬比实际付出低时,员工就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当高职员工得到的报酬与实际付出相符合,员工的心理上就有一种满足感,从而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提出目标自身有激励功能,有目标比目标不清更能集中人的注意力;有明确的目标比只有空泛的目标更能激发人的工作动力。一个人如果定好了目标,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将自己取得的成绩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照,随时调整方向,最终实现目标。洛克认为设置合理的目标能够很好的激励员工。在高职员工中给员工设置一些合理的、难度适中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对员工的考核中设定量化考核目标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立的目标通过员工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不要太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这样就能促进员工为目标而奋斗,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实践任务。
3强化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在学校中当学校给予教师的课酬提高时教师们就会选择多代课以提高工资,这种方式就是一种正强化。反之如果课酬过低而科研经费较高,教师会减少课时数去集中精力搞科研,较低的课酬成为一种负强化。
4综合型激励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把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分为外在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有薪资、地位、工作环境等,这一报酬满足了员工最基本的需要。内在报酬是员工给予自己的报酬,如员工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等等。它满足了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与工作努力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根据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来看,高职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对高职员工的激励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各种激励选择后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
5结语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知识型员工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以提高其绩效水平,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知识型员工的含义,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特征,进而提出了关于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型员工绩效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向知识和科技。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特征,对知识型员工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一、知识型员工的含义及特征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那些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弗朗西斯·赫瑞比则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型员工与组织内的一般员工相比,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较强的自主性、较高的创造性、对权威的蔑视、工作过程难以监督控制、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高的流动性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绩效特征。
二、知识型员工绩效特征
1.绩效行为难以监控
一般员工的绩效考评通常建立在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于标准化的工作内容便于进行过程监控,从而使得对工作过程的考评科学有据。而知识型员工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一般重复程度较低,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不存在固定的工作规则,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其工作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这种非标准化的自主性强的工作内容及非程序化的绩效行为很难进行过程上的监控与考评。
2.绩效成果难以衡量
由于知识型员工工作特点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其绩效结果的取得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或经历一定的时间周期,有些工作甚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会马上产生效益。因此,工作成果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更不易量化,这使传统的基于行为和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受到了挑战。
3.绩效取得的团队合作性
知识的专业化,使得知识型员工价值创造活动以分工与协作的形式进行,因此,知识型员工的许多工作任务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的,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其绩效的取得更多依赖于团队的合作而非个人的力量。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团队中,虽然团队的工作业绩和个体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团队合作的成果却很难分割到每个人身上。因此,很难量化地界定出某个人贡献了多少并以此为依据考评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绩效。
三、关于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沟通,鼓励参与
绩效管理应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知识型员工绩效指标的确定应该从企业战略出发,按照企业战略、企业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的逻辑顺序,进行逐级分解。管理者在制定绩效指标过程中,应与每个知识型员工就目标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与衡量标准进行反复沟通协商,双方达成一致后,这些工作和标准就成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工作意愿是影响他们绩效的最主要因素。用这种绩效指标指导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行为,员工自身的能力与业绩的发展就能与部门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此外,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性较高,他们要求及时了解工作过程的绩效状况,及时得到评估的反馈结果,以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业绩。管理者应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绩效反馈,使知识型员工可以有机会与管理者就绩效考评结果做双向沟通,对不客观、不准确的评估结果有一个申诉的机会,能够及时进行改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主动的、持续的沟通可以让员工充分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从而感觉到被肯定和尊重,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尊重和自主管理的要求,有效地起到激励作用。
2.个体考评与团队考评相结合
由于知识型员工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工作的,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评价知识型员工时不能仅仅针对员工个人的工作,还应该考评整个团队的工作状况。如果只考虑个人绩效指标,则可能使员工只注重自身工作质量和绩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协作程度差,这种情况将导致整个团队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于团队成员各自为战,从而整体工作陷入混乱。因此在设计考评指标时,一方面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考虑所在工作团队的工作进展、工作质量和团队凝聚力等要素,注意个体指标与团队指标的融合及一致性。将团队指标纳入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之间团结协作,使团队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3.绩效成果与绩效行为综合考评
通常关注结果的绩效考评以工作结果为导向,注重工作的最终业绩,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作的实际产出;而关注过程的绩效考评注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工作态度。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复杂,绩效有较明显的复合性的特点,必须综合考评其工作过程与行为结果。对非程序性知识型员工绩效的考评,尽量以结果为主;对于程序性知识型员工绩效的考评,可采用基于行为的方法;如果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果本身又不易量化,价值体现滞后,专业性、创新性强,那么在对其绩效进行考评时,需要将行为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绩效;薪酬管理;合规性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
一方面,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员工通过参与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感觉;促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地分解目标,避免团队与员工目标偏离企业战备目标。一年中多次地评估与奖惩,实现企业对目标的监控实施,保证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上述两方面都提高了企业或团队的管理 绩效,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沟通效率
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命令和检查的做法,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培训、开发,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客观上为管理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提高了效率。
3.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必要依据
通过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为企业员工的管理决策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解决了培训、薪酬、职业规划等问题,使其行之有据,这也是绩效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环节的原因所在。
二、证券类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现状
1.绩效管理未体现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思想已被大多数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接受和遵循,但证券类公司在对基层人员的薪资管理方面却往往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1)大多数证券公司在新员工(主要是证券经纪人)入职前实习期内,未给实习员工以任何经济上的补助(含奖金,交通补助、饭补等),但对于任何一名实习员工,衣食住行都是他们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且社会关系也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在公司不给予任何补助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开发当中,必然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2)员工人职门槛设置过高,不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许多证券公司要求员工在入职前必须开发到一定数量和金额的有效客户,而这个门槛设置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跨越,无形中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度和参与度,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公司整个团队的市场开发业务当中。
2.考核体系不尽完善
(1)考核指标设置不当。当前证券公司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存在3种做法:一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粗,过于泛化,与被考核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二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细、过全,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执行起来很困难;三是盲目追求量化,只考核能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则被当作不重要的指标被取消掉。
(2)主体不明确。许多证券公司在开展绩效考核时声势浩大,要求所有的员工之间互相打分,然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似乎这样的评价才算得上科学和客观公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将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但这样做不能对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能,不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总体评价。
三、提升证券类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
1.提升绩效管理理念
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要使绩效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即:岗位安排、薪酬、职位升降、员工解职等都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手段,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也为员工营造一种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氛围。
2.明确营业部用人策略
国信证券的“雏鹰计划”,为营业部人员招聘培养提供了许多借鉴方法。证券公司要找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用人策略?那就是要找符合未来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需要严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以质取胜!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一些证券公司在营业部人才招聘培养方面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实践,例如兴业证券从2003年开始的金牛计划,为公司总部和经纪业务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在公司总部的系统招聘选拔的同时,还需要营业部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的要求,通过有效招聘,招到所需要
的人才。
3.实现差别化的员工薪酬绩效政策
为了保持营业部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收入水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要考虑在进一步提高人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营业部员工的底薪,尤其是新人和优秀投资顾问的固定薪资水平。同时,考虑目前佣金率下滑和营业部投资顾问提成比例采取逐年低减的方式,拟根据投资顾问的工作年限,逐年上调底薪标准。同时考虑适当降低提成在员工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员工绩效统筹发放额度,上述需要根据市场整体水平和公司的承受能力,经过测算来具体加以确定。
4.完善证券营业部绩效考核方法
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营业部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及业绩标准,为了进一步适应公司二次转型需要,在前中台人员考核中,在强调新增资产的同时,增加资产保值增值、产品化率等相关指标,在后台人员考核中增加服务态度考核。同时根据《关于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不应简单与客户开户数、客户交易量挂钩,应当将被考核人员行为的合规性、服务的适当性、客户投诉的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以书面保存。”
参考文献:
[1]张攀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竞争力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1.1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很多县级供电单位没有精准的了解绩效考核的关键影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怎样提升单位业务以及经济利益上,忽略了绩效考核。很多县级供电单位的干部阶层忽视绩效考核的工作,导致职员没有目标性,没有动力,进而对供电单位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2缺乏完整的体系和统一标准绩效考核,一定要有相应的对照物,就是考核规范。相对来讲,县级电力单位工作量重,子公司以及机构多,缺少相对健全统一的考核体系,许多子公司或机构都有自身的考核模式,出现了多种考核机制共存的情况。由于系统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考核规范,职员和其他机构相对比,易对考核成果出现误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考核水准。因为规范不一致,易出现混乱,如果表达不清楚或者把不相干的数据用在考核中,有失公平,相关的考核成果也肯定是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1.3缺乏合理的定位定位对一个单位来讲十分关键,电力单位在开展绩效考核中,一定要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这样才可以确保考核作业的顺利开展。很多县级供电单位对自身认识不足,在进行定位时存在偏差,对考核要面对的目标欠缺十足的考虑,这样,肯定会对考核方式的选取产生影响,定位不明确,对考核成果和单位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1.4内容不合理电力单位有许多机构,各自的责任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和规范存在差异,但是在实际操做中,考核缺少目的性,每个职位的内容以及标准都差不多,使考核成果的精准性以及客观性下降,职员很难掌握全部信息,长久以来,肯定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还有,考核内容缺少整体性,经常会发生一概而论的状况,只关注任期与职位的作业目标,而忽略了别的部分。
2县级供电企业人员绩效管理措施
2.1正确认识绩效考核首要应使县级供电企业的全体职工都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以及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并将绩效考核的各项内容公开化、透明化,有些企业对绩效考核认识不清,以为绩效考核会对企业和员工之间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强化全体员工业绩考核的同时,还应对其有个正确认识,明确业绩考核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双方的互赢。
2.2将考核内容、方法合理化从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可知,绩效考核在内容和模式上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急需健全。例如在考核中,要按照详细的职位要求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或者考核,要确保考核的可信程度以及主观性,让职员性能和职位需求相符合。并且,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考核,确保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不能够一概而论。一定要综合真实状况,使用和考核内容相符合的考核模式,且模式不能太简单,要具有灵敏性,按照持续变动的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
2.3正确选择考核方式,保证考核的公正客观首先对企业中的业绩考核和素质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由于业绩在成果显示上较为直接客观,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考核周期上可以确定为一到两个月;而对于员工的素质考核,因为无法量化,也无法获得直观的数据结果,只有通过长期的考核才能对结果进行确定,因此属于长期的考核项目,在周期上可以用年来做单位;其次在考核方式上,需要实现领导评分、上下结合、同级互评以及部门自评的方式,然后结合这些评价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对相关系数进行考虑,最终取得总体评价,这样所得出的评价才是最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
2.4加强工作分析因为对考评作业没有健全的解析,经常致使单位考核规范不一致,目标不准确,操做过程没有标准化等问题。在考核前,单位对职员的实际作业状况或者商品的输出本质并没有健全的了解,在拟定考核规范时,一般是借鉴或者照搬,所以很难准确的输出。因此在拟定规范之前,要深入单位,搞好实际考察,深入了解县级电力单位的运转情况和职员的作业性能,以此作为根据,拟定出和单位相符合的评定机制。
2.5考核中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在供电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对考核主体的确定,可以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企业绩效考核的领导,同时也可以体现企业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供电企业可以考虑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的主要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所组成,对企业中的考核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审核和抽查,对被评议的单位以及员工的申诉进行接待,从而实现对绩效考核的动态管理。
2.6完善配套规章制度考核及考核制度本身都有无法完全克服的局限性,单靠绩效考核及考核制度自身是无法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保证考核客观公正性,必须建立与考核制度相配套的其他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涵盖全面、要求准确的岗位责任制,使评议有章可循;制定长远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文化,使素质考核有其长远目标可循,制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准作业规范等等。
2.7不断完善考评模式对于绩效的绩效考评方式,有很多相关探索,普遍运用的考评方式牵扯到业绩、技术能力、态度和工作强度等要素。如果业绩目标主要关联到作业进度和品质,各个机构要在业绩上有很好的表现;具有职责感、纪律性;技术能力主要指业务、沟通和思想才干等;工作强度是指分派作业量的饱和状况和作业条件等。
3结束语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日本通过,而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机制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发展中国家可以用手中的减排量来换取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上亲的支持,鼓励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通过从发展中国家换来的减排量来进行过度,尽快达到温室减排的目标。建立清洁发展机制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
一,加强风险评估。实施CDM,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完备的技术来去支撑,并且CDM项目的审评不仅困难,还需要一定的审评成本,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以造成很大损失。比如项目审评不成功,浪费前提的准备工作所花费人力、财力成本;技术不达标,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功能;资金不足,设备的就不会长久运行;排放权交易市场不稳定,排放权价格波动较大。也就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对企业造成更大成本压力。因此,企业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审批风险、运行风险、融资风险、排放权交易风险、技术风险,然后结合具体的成本效益制定实施CDM方案和策略。
二,积极参与排放权交易,节约减排成本。在CDM项目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减排能力和排放权供需状况来调整排放权的购入与出售,减轻企业的减排压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企业资金充裕的时候自然会提高自身减排量,收购大量的排放权,实现技能减排的目的的同时,还促进了排放权交易的发生。企业可以根据单位减排成本和排放权交易价格来调整企业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权的持有量。比如,当排放权交易价格较高,企业可以出售手中持有甚至原有排放权来套现,在抵消企业减排设备满负荷运行的成本后,还能有节余,实现盈利。当排放权交易价格较低,企业可以收购大量排放权,放缓减排设备的运行,减少设备运行增加的成本压力。也就说,在确保减排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对排放权进行买卖,促进排放权交易的同时,还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环境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多边共赢。
三,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产品等环节中,应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性材料,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避免在上产、加工、运输、销售、使用等缓解对人造成危害。除了注重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外,还应尽量降低废弃物在排放之前的数量和毒性,甚至零排放、无毒排放。
二、开展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
构建绩效管理系统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撑,所以企业必然会控制和降低环境成本,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也只有保证经营目的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支持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的绩效管理系统构建。所以说,实施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意义重大,关系到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实施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的方法:
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减排需要购进相适宜减排设备,过多,则过多的成本支出不符合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的精神;过少无法实现减排需要,限制企业减排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长效减排机制的建立。此外,应将包括环境恢复成本在内的各项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中,结合超成本效益理论,运用内含报酬率法、会计报酬率法、接受补偿法、净现值法、支付意愿法、回收期法对项目进行论证和决策。
二,用于企业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运输、营销、回收等行为都会对环境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自身的经营行为,全方位提供环境收益。比如,设计开发时注重科学技术投入;采购时,选择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和原材料,尽量无毒、易降解;生产时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三,建立环境成本的预算体系和责任控制体系,对环境成本进行细化分解,根据企业的各组成单位(部门、车间、组)负责的具体工作分配相适应的环境目标成本,并建立完备的环境成本的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各个单位的执行力度,根据实际的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惩罚,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把环境成本纳入生产经营预算中,从生产经营的高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定期对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四,由企业的重要领导牵头成立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控制中心,对从产品的设计到回收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成本控制,驱使各组成单元为实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标而奋斗,
三、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工商管理类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标准化课程体系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和等级标准中,基本分为五大层次,涉及四种不同教育层次的院校和级别。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作者从旅游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素养、企业对人才技能方面入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学科研究,将国内现有的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操作、作业人员;第二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技术人员;第三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活动高级技术人员;第四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第五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旅游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专门人才。
各类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级别定位,第一个层次的人才,多为岗位训练和培训;第二个层次人才,主要为企业岗位培训和中等学校培养;第三个层次人才,多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第四个层次人才,主要来自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五个层次人才,培养一般由研究型大学承担。
上述的人才构成体系和培养分类,构成了目前我国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通过金字塔模型我们发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第二、三、四层次之间应用广泛,尤其在第三层次高职高专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尤为广泛和重要,这一层次的旅游院校及其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社会、企业急需人才,同时往下承接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网上为更高级的第四个层次的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即旅游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2.高等职业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职业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2.2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除某些技艺型人才),也不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持续贯穿与阶段深化特征
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到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2.4现代化特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2.5地域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形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上延的结果。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适当超前。
2.6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工科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文科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
2.7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3.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实践教学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
目前,旅游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依然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绝大比重,实践教学时数所占比重明显偏小。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偏低,而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另外,在教学科研管理上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重视对理论教学及科研成果的奖励,而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
3.2实践教学的设施仍显不足
实训设备的老化,加上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很多院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只好采取合并、裁减、“以演代练”甚至“以讲代练”。
3.3实践教学的师资依然短缺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是大多数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对生产现场缺乏真正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从行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一些实训课程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进行指导。
3.4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院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全面、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3.5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缺乏专业知识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尤其缺乏案例教学的内容。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不能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编入专业教材中,学生毕业后很难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
3.6实践教学的管理存在困难
由于专业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活动往往是分散的,大量个人分散的实践活动管理很难到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往往只能以电话和E-MAIL的方式联系学生,很少能够走访学生。另外,一些院校存在毕业实习与论文学生找工作冲突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因忙于找工作而无法认真实习。从实习单位方面来看,很多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带教流于形式。有的实习单位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不安排固定带教或没有带教计划。
3.7实践教学的企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在我国,对企业如何参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没有法律规定,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此外,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害怕泄露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或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使学生即使在实习岗位上也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