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艺术感悟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感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感悟论文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评职称论文

高中教育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不时推进和深化,新的教育理念顺势不得人心;新教材在运用过程中得到考证;教员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作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开发等.同时,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常的教学理论中,经常也能听到、看到、遇到课改的一些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标的施行谈谈本人的几点感悟.

(一)感悟之一:关于“情形的创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理想的情形中和已有学问的根底上体验和了解数学学问.”于是乎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化下,越来越多的教员非常注重“情形的创设”,不论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理论活动课都有一个“情形的创设”,上课一开端常常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员创设情形――引导学生考虑――探究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员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肠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形”.当然一个好的“情形”,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气氛中,也可以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但是我们在充沛认识“情形”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避免认识上的偏向,并非是一切的课的导入都必需有一个“情形的创设”.《数学课程规范》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厚的理想背景”,这个理想背景既能够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自身.数学教学应与理想生活相联络,绝不是一切的教学都必需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而我们在“情形的创设”中,首先要留意:情形的内容和方式应依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形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形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形的创设”必需目的明白,切忌在情形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感悟之二:关于“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运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倡导协作学习简直成了课堂教学变革的代名词.但在理论中,我们发现协作学习方式的施行存在着误区.

在大多数的教员观念中,协作学习主要适合比拟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协作学习常常只是同窗们“协作”找出教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停止答复.这显然是一个误区.由于这样简单的任务基本无须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处理的学习任务时应用,经过协作学习到达处理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讨以为,协作学习方式适合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合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假如教学目的自身包含了人际交往质量与才能培育的话,那么,就更需求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协作中学会协作”.

在普通的协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本人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方式.当教师问到学困生时,他们固然常常可以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本人考虑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教师说,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局部也来自以上缘由.因而我们在小组协作时,一要把握好机遇,二要精心设计协作学习的内容,三要停止合理的分组,四要明白小组协作的目的.真正让小组协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繁华闹走过场.

篇2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

二、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三、结语

篇3

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使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故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其中包括将哲学认识方式、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以探求各个文明地区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各个社会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事历史理论研究;也可将价值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的理论指导,自觉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左”倾思想影响下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唯物史观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其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的社会思潮。并在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其三,外国历史学理论思潮大量涌人国内,但由于缺乏的科学分析,致使一些人误认为这些理论是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诸如“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故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应对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包括史学在内的所谓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第三,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不仅要重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辉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唯物史观,是指坚持基本原理.近一个世纪历史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理论才提供给了人们认识历史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而那种赋予唯物史观的过多含义.把本来不属于它们的范畴的东西也当作其基本原理去宜传的教条主义,反倒有碍于史学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还必须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去丰富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有的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第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条化甚至是情绪化看待唯物史观;第二,迎合西方某些史学理论,对唯物史观作所谓的“修正”与否定;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对唯物史观做剪裁与歪曲以至否定,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宣扬与唯物史观相左的历史观念.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一,在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加強对唯物史观产生背景、时代意义、根本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灵魂与精髓,澄清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其二,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将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其三,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史学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有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四,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广布于哲学、历史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中,而作为学术与普通大众之中介的文化教育、文艺作品能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则是唯物史观能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唯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也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下没有人会对应该丰富和发展持有异议。但是一旦涉及原创性的经典结论,人们便很难有所突破,往往使丰富发展流于一句空话。而新的文化哲学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文化观具有它的理论生命力,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具有容纳解释能力,不像其他哲学思潮和流派很少明确阐述自身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甚至有意回避或搁置。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之所以这样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第一,这一理论体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即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系统;第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既具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第三,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宜传诠释,发展创新.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主要参考文章:

篇4

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论证结构清晰、典型,易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议论文结构,并归纳出三种左右的较易操作的结构模式,让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模仿。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先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让学生在每一段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该段大意;二是指出每一段中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即议论文段落的五个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完整严谨的议论文段落的构成要素;三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写出提纲,从而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创新和想象》(王生平)为例。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写在各段后的空白处。

第一段提出观点:艺术上的创造与科学上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力,二者相互渗透和补充。

第二段指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第三段指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

第四段指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第五段指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深化观点。

接着,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概括,找出文章的论证角度,并写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论证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3、4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观点。

具体为:因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分论点一)

因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分论点二)

因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分论点三)

第三部分(5段)联系现实,重申观点。

教师可据此归纳出议论文非常清晰的一种结构,即分论点式。常见的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以此证明中心论点。

同时,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当然,有的段落可能没有包含完整的五个部分。

例如第3段,段首给出了观点句“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接着对观点进行了解释:“即使有了新的突破……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该解释即为阐释句。随后列举杨振宁、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美国发明家赫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结合事例进行议论分析,回扣观点。

在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分论点式结构及议论文段落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设题进行巩固和检验。例如:

题一:请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至少三个分论点来证明观点“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写作示例:

(1)古人专注于细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专注于细节实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度发展。

(3)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正因为关注细节才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题二:请选择以上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观点句,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至少使用两个事例,不少于200字。

学生写作示例:

篇5

美学论文2500字(一):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分析运用论文

摘要在当前建筑行业运行及发展中,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展现了建筑设计的优势性。但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仍然存在设计理念缺少理性及科学性的问题。美学色彩的引入,可以实现现代建筑装饰生态化、环保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当前的建筑装饰设计可以通过美学色彩设计方案的完善,及时改变以往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价值,从而推动行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美学色彩;建筑装饰设计;运用

1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作用

1.1满足建筑的热工需求

色彩在阳光下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建筑需要增强自身的保温效果,可以采取深颜色进行装饰建筑墙面,从而吸收热能,实现建筑的保暖性能。而浅色则可以更好地反射阳光,在空气干燥且温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大多采用白色的墙面进行建筑装饰,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在现代绿色低碳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建筑通过利用色彩进行自然能源的合理化利用,可以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建设发展[1]。

1.2发挥标志区分功能

城市中的建筑高低大小层次各不相同,琳琅满目的建筑如何进行标识和区分非常关键,色彩的装饰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建筑的标识性,方便人们进行寻找,放大建筑的特点,从而实现建筑的个性化。比如对于医疗建筑而言,以白色为基调进行整体建筑色彩的搭配使用,给人一种祥和安定的感受;餐饮业则采用暖色调为主,热辣的红色或有机的绿色都会激发顾客食欲,从而实现自然营销的效果。因此通过色彩进行功能区分和建筑标识,塑造特定的建筑氛围,在建筑群中可以得以建筑区分,便捷人们的生活。

1.3修饰建筑造型

建筑的结构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需要进行色彩图案的装饰进行建筑造型,不同的色块的拼接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面貌,因此通过色彩进行建筑美观性的设计修饰,会起到个性化的效果。比如窗户较小的建筑会给人一种闭塞感,缺少通透性,那么则可以通过在窗户周围进行亮色的装饰给人视觉上一种通透感,在色彩的点缀下,让原本闭塞的建筑更加明亮化,美化建筑外观。而且可以将排水管和通风口进行色彩装饰,让原本看起来不那么美观的局部焕然一新,创意色彩设计方法,增添建筑的趣味性。

2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2.1均衡性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房屋的高低、材料质量以及色彩深浅都应该将均衡性的设计作为重点,通过外部结构、内部空间的融合,对建筑设计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进行集中处理,以增强房屋建筑的均衡性,为建筑装饰美学价值的展现提供参考。例如,在某住宅项目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认识到美学色彩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价值,在项目设计中融入设计材料以及设计语言,并将乡土元素、自然元素以及现代元素进行均衡整合,为建筑装饰工程的艺术展现提供了参考,推动了建筑装饰中美学艺术的均衡发展。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存在体积大、高度高的特点,材料使用通常会选择硬度大、色彩昏暗的材料,若缺少色彩装饰,则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感觉。若房屋的整体感相对较强,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底层架空的设计方法,合理设计建筑结构,以更好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性及质感特点,突出房屋建筑设计的艺术价值,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均衡性,从而为建筑装饰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提供参考。

2.2布局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结合建筑工程的艺术特点,在美学色彩与现代建筑装饰的融合中,设计人员应该融合建筑布局和现代建筑设计,通过建筑艺术的空间、色彩的设计,保证布局设计的艺术性,所以,在建筑布局中,设计人员应该将房屋的建筑结构、功能序列、美学色彩的设计作为核心,以更好地展现布局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价值[2]。

2.3协调统一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伴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在美学色彩运用中,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协调统一的原则。第一,形状的统一性。建筑装饰中,几何形状作为建筑美学中的基础内容,设计人员通过运用简洁的表达手法,就可以增强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并通过建筑装饰结构与建筑装饰色彩的融合,增强建筑装饰的整体价值。第二,主次的统一性。在当前建筑装饰工程中,项目的设计通常将复杂模块作为重点,通过独特性、个性化的设计,保证各项设计方案的协调性、统一性,所以,在美学色彩运用中,设计人员首先应该确定主次关系,通过主次的艺术衬托,增强建筑的设计张力,以便提升建筑装饰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价值。第三,色彩的统一性。在建筑装饰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房屋建筑装饰特点,保证色彩的统一性,以增强美学艺术的设计效果,以免建筑设计中缺少必要的美学色彩,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艺术性、整体性,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价值。

2.4营造建筑环境

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的运用需要把握协调性,对于人们记忆深刻的标志性建筑而言,其特点除了带来新奇和美感外,更为重要的是打动人心。那么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突出建筑的功能特点,用色彩实现点睛效果,才会让建筑更加融入整个大环境,体现建筑的人文情感和建筑文化。色彩在建筑上的应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张扬,融入周围环境,凸显区域特点,和谐统一,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契合,在整个建筑群中既可以独树一帜,又可以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建筑之间的层次感和和谐性。

3结束语

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功能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要灵活地进行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不仅实现美观性的特點,还要符合当地的人文情感需求,实现建筑的功能性,表现出建筑的特点,使得色彩成为建筑的标识,增强建筑的个性,区分建筑之间的不同,提升城市建设的层次性。色彩作为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冷暖搭配和颜色对比,突出建筑本身,让建筑成为环境的记忆点,实现城市多元化健康发展。

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论文

禅宗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于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

一、禅宗概述

禅宗是佛教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主要发展于中国,“禅”原意为“思考”“静虑”,是梵文“禅那”的音译。禅定就是安静沉思,禅宗也因禅定而得名。随着艺术各门类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不再局限的将禅宗限定于佛教之中,而是与各艺术门类相联系,将禅宗的美学思想运用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最为常见的有室内设计、音乐、茶道等。禅宗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表现方式与内容上,在音乐的审美、创作、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音乐,影响着众多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因此,有了诗仙李白的“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杜甫的“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等千古名句。

二、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作用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总结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键、轻、重、迟、速”二十四况,其可以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在这二十四况中,除去几个古琴的技法,几乎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音乐。这充分体现了禅宗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作用。禅宗音乐还将“中正”“平和”“淡雅”“肃庄”作为基本原则。此外,禅宗音乐还与儒家、道家有密切关系。儒家思想中,音乐要服从于“礼”,其“乐”更是为其服务。禅宗把音乐视为思想传播的工具,其演唱形式为“夹唱夹叙的说唱形式”,以单音音乐为主,旋律平缓,若声部过多,节奏过快,便不知所唱为何,失去了唱导的意义。因此,中国禅宗音乐家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音乐内容上,忽略了音乐旋律和节奏。

因此,“和、静、清、远”这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的诞生,不仅仅是某一思想体系的产物,而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融合、妥协的共同产物。

三、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禅宗影响着传统音乐的艺术思维

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禅宗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以禅宗的语言来表示,这就是顿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换言之,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在感悟理解上有高度的契合。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可谓是其中的典型。古琴是用琴音中的“虚与远”来营造出“高山流水”的空旷之美。古琴的演奏将左手的实音与右手的变化音相结合。左手的滑音变化营造了若有若无的感觉,古琴与生俱来的音色又有让人心沉气定的氛围。另外,震音、吟、揉的运用若过于频繁,其余音便会转弱或消失,只余手指在琴面上转动,这“无声之乐”便形成了音乐进行中的空间感和那种飘逸、秀丽、禅境式的空灵。从虚、清、远的气韵直至“平淡天真”是一种“化境”,平淡到极处,才有宇宙万象的涌动。天真显露,才有活泼生机往来的空灵和变化。心中廓然无一物,真实的生命与宇宙自然真纯的元气淋漓混融,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成熟的琴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与禅僧(作为一个彻悟者)共有的精神上的完全解脱,只有人的本质与禅的形式完全契合,才能达到如此的妙境。

(二)禅宗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精神

禅宗思想主张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而非他人对自身的影响。正如《礼记·乐记》所言,“夫乐者,从于心者也”。禅宗讲究思想的独创性,这也是禅宗对感性世界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传播相对闭塞的时代,禅宗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有“自娱”与“娱他”的性质,古琴的演奏与“娱他”相比更讲究内在的“自娱”。仍以古琴為例,长久以来,古琴被认为是提升自我修为的一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也印证了古人“以音会友”“知音难觅”的说法。演奏者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演奏中体现自身,追求个人价值,促进传统音乐新思想的产生,影响着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三)禅宗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产业化

江西省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上元节及每月的神人诞辰等。其中就有众多传统乐器伴奏,如月琴、笙、古琴等,禅宗音乐文化也是地方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与“道”与“禅”相关的文娱节目中,将禅宗音乐在有形的文化活动中进行了无形的文化宣传。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娱商品也是传统音乐产业化的一种形式。将用心感受的传统音乐具象化,从而带来部分经济效益,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篇6

中国文化“礼乐传统”为艺术文化的独立和昌盛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基础。“礼”是中国古代的道德约束,说是“道德约束”是因为“礼”所规定的规则被君、臣、民无条件遵守,却没有明文规定的律法形式,人们是自觉的在维护社会和自然的稳定和谐。这似乎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传统神话故事都会带有如摩西雕像手中的法典这样的“典”、“谟”法则典籍。中国人自古就是情感的民族,用道理、德育、情感感化民众,而不是完全用压迫强制的律法手段,所以情感道德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是极高的,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决定了中华艺术形式的情感道德内涵,使中华民族的艺术理论在世界艺术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乐”是感性情感的抒发方式,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和传达。“礼”与“乐”是并行的,但“礼”是原始图腾巫术礼仪的外在形式化约束,而“乐”则是人们内心化的制度,它们出现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社会和自然地安定与和谐。音乐艺术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开端,中国上古时期便用音乐艺术形式教化民众,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乐记・乐本篇》说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从中可以看出乐是由心生的,重情感的,是人当时当地的所感所悟,把它表达出来,这是十分感染人的艺术形式。乐由心生,感染人,感动人,于是人们之间互相传颂音乐,感悟人生哲理,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功用。音乐在中国古代既是政治手段,也是自由艺术形式。它作为统治手段是用来歌颂政绩、维护社会稳定的。而作为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就是为了达到主体直接的愉悦感的审美形式。音乐艺术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使社会中的人达到协同、稳定、平衡的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因此“礼乐传统”文化其实就说明了中国文化思想下艺术的功用和出现的原因,即情感的抒发。

同源论

音乐是中国最早发展成熟的艺术形式。艺术文化从音乐形式发展到舞蹈艺术,“舞”与“乐”本身是不可分的,但乐的传唱比舞的技能更容易学习和流传,因此“乐”的独立发展较早。《诗大序》中有舞与乐关系的描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舞”是社会人情感的进一步抒发,更进一步是“诗歌”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的“诗歌”艺术是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依附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西方文化只有“诗”的艺术形式,中国在“诗”的艺术形式发展之前出现的是“诗歌”艺术,将诗以歌的形式咏唱出来,也许这与音乐在中国的较早成熟发展有关。“诗”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部分,孔子言“诗言志”,人的情感由乐来抒发,而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情感以“诗”的形式展现。唐宋之后“文”与“诗”分途,开始了文的发展。“画”的出现要晚些,中西方对“艺术”内涵最早的定义都是技艺,而“画”这种地位较低的技艺较晚才发展独立出来。绘画者最早只被人认为是匠人,但到了唐宋,中国绘画的理论已经出现并有重要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在文化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了。

从音乐艺术发展到绘画艺术,这个过程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它们层层相加,因果相继。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美术的发展根源都来源于中国的礼乐传统文化。中国的音乐与美术更讲求情感因素在审美过程中的调动,重道德重情感的艺术原则使中国艺术在理论研究上处于劣势,从中国审美范畴论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审美范畴有中和、意境、风骨、气韵、虚实等。它们之间的内涵与准则相互参杂,相互制约,“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德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 很难将它们独立开来进行理论研究,所以中国审美范畴论是较难研究或将其成系统的。

时间论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论与理性科学的时间概念是不同的。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指经验性的和情感性的时间性质,因此这里的时间论也具有定义模糊,与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特点。美术与音乐的同源性也影响了它们间共同的时间性质。

1.生命时间论

中国艺术的感性决定了艺术表现是由体验感悟的情感方式呈现的。“体验”决定了艺术家个人经验的重要,通常画品看人品,艺术表现是与艺术家的经验合二为一的。“感悟”便是对生命时间进程的感悟。

篇7

一、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1、文体是体验课文文本的契机。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进行了特殊的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对于体验是陌生的。如何进行体验需要摸索,而文体意识为我们进行阅读中的体验提供了契机。首先,文体意识的形成是以体验做为基础的。文体意识形成中“体验”的经历,正是为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提供了范本。其次,文体意识是迅速根据文体特点进入文章行文情境的保障。面对具体文体的课文,文体意识能够迅速的确认体验的方向和主旨。如小说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凝等等。这种体裁上的特点为具体进入作品,提供了具体体验的契机和方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结果仍然还是哈姆雷特,在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很多人游离课文内容,感悟的结果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成为某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混稀了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而且也没有搞清文学文体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文体意识是对感悟具有引导作用,不仅不会将生活与作品混浠,也会分清文学作品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内容,使感悟优秀课文文本时,即能深入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实施感悟策略。

2、文体意识是对文本的理解规范。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去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同样是小说,如果从民族文化背景看,中国小说应该是最早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因为从小说表现手法――叙事这一基本形式来审度,中国向有著史传统,而且能被委以著史者大都为文化修养高、博学多识之士。从春秋的《左传》到后来的《史记》,都表现出强烈的叙事体意识。而西方小说的文体意识则是世界现代小说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产生时间要滞后于中国,但它正值西方小说观念变革时期。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同战后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是相对应的,所以说,它的小说文体意识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因。无论中西,从小说发展的最初阶段,所创造的记录史实、模拟客观世界的主题看,本质上都深具批判性的。例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所产生的时间相似,都在16世纪。《西游记》中唐僧去西方极乐世界取经;《巨人传》中的法国巨人到东方寻求智慧的神壶。无论前者去西方,还是后者来东方,两部小说都是对当时社会意识的否定,对另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追求和探索。。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根据文体去理解。

二、作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1、对文体的喜好情况及驾驭能力。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爱好,或思维方式。如有些同学逻辑性较强,可考虑选择议论文;有些同学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采用记叙文体,或写出更具有文学性的抒情散文、诗歌、小说、寓言故事等。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文体,平时一定要吃透该文体的特点;几经努力仍难驾御的,不要勉为其难,诸如“诗歌”这种文体,仅凭喜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独到的审美视角,高超的表达技巧等等。.选择某一文体,不能强求,自己没有把握、不熟悉的文体或格式不要采用。

2.适合于某一话题及文体的材料积累。根据自己的材料掌握情况来选择文体。要写记叙文,就要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较为深刻的醒悟,以及对记叙文文体特征的把握;要写议论文,就要有充足的论据和对事物正确的体察。写作前,要慎重选择文体;成文后,文章本身应符合相应文体的有关要求。

篇8

[关键词]体育生作文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4

作文是语文之魂,语文高考备战中,作文更是重中之重。农村高中学校中,教师针对体育生的写作训练自然也是常抓不懈,两三年下来,学生一般都能写出四平八稳的作文。这些四平八稳的作文,不论是议论文抑或是记叙文,都有一个很大的硬伤――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为何物?想象力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体育生的作文一般都没有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基本上只是对材料作俯首听命式的记录,难免显得单调、刻板。

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三点:一是体育生体育训练占据了大量时间,文化课的学习相对少;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想象力训练,每临写作文,都会按思维定式而行;三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低。这时候,非常需要我们为师者的临门一拽,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来都是灵活解决问题的最佳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对于想象力的培养,我们摸索出了一些做法。

一、理念的构建

思想上的认识统一是一切工作的良好开端。好作文不是对生活依样画芦葫的记录,要有加工和创造。另外,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阅历是有限的,需借助想象的句段来丰富文字,务必使学生明白个中道理。同时,要针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审美评分依据进行解读,强调想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生活的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象力有了现实生活土壤的培育,才能盛开美丽的花朵。

体育生有其不同于文化生的校内外生活,训练的艰辛,成长的烦恼,成功的喜悦,这些都可用写周记的形式记录感受。另外,体育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熟悉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体育明星的奋斗史和生活琐事也可作感悟的素材,感悟他人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生活感悟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提炼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识的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体育生术科训练繁重,要读破“万卷”之书不可能,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阅读,指定篇章,指定句段。比如指导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造出来的这一奇幻神美的想象世界,领悟想象手法在写作中的妙用,并进行模仿学习。

除了向经典学习,还可指导学生阅读各省市高考优秀范文,在这些佳作中寻找想象句段,用心研究,尝试仿写。

四、细活的切入

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本文就此两种文体略谈一些做法。

1.议论文。体育生的议论文,看多了不免感觉枯燥无味,倘若要使其具有文采之美,有散文之抒情味,可尝试运用想象手法。

化抽象为具象,虚构意象植入干巴巴的说理。意象之库在哪里?在广阔无比的大自然中: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日月星辰、云霞风雨……如若不够用,再把目光转向人类的文明产物:亭台楼阁、灯火佛塔、妙手丹青、天籁乐音……只要练就了发现美的眼光,意象俯首可拾。请看高考范文成功的佳句:“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本句论证的是“有双赢才能共辉煌”,作者虚拟了“牡丹”、“花”、“孤松”、“树木”、“长城”等意象来说理,可谓妙笔生花。

想象力的运用,能使说理展现别样的风貌。

2.记叙文。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需要想象力。虚拟情节,虚拟细节,虚拟心理,虚拟梦境,等等,这些都是想象的细活,它们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从而也使主题思想得到提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