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9: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才培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吕海燕工作单位:浙江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备干部后继乏人。从文化程度看,截至2012年4月,浙江铁发集团在岗职工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24人,大专文化程度352人,高中文化程度358人,中专文化程度18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66人,员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并且各企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集团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难以做到统筹调配,企业之间后备干部均衡发展的难度较大。(2)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匮乏。由于非运输企业人员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吸纳安置的运输主业人员,少量为接受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总体性超员与结构性缺员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经营管理专业干部偏少,特别是建筑施工、信息技术、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等人才缺乏,不少企业因人才短缺问题致使企业发展步入瓶颈期。(3)对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尽管浙江铁发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从培训入手,出台了《浙江铁道发展集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职责、内容和形式,提出分级分层的培训特点,细化了集团与下属企业的培训职责,形成集团公司、子(分)公司两级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座谈会、大学生跟踪培养等措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向和工作表现等,但是这些举措缺少对实际效果的跟踪和考核,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另外,集团更注重对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技能型人才、社会劳务工的继续教育培训。(4)干部管理机制不顺畅,人才流动机制乏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配备和选拔,主要采用组织选配方式,不能对经营班子进行及时调整,致使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另外,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条件差异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应强化人才培养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有机统一的认识,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观念创新,首先应扭转片面的人才观,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局限在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上,而忽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仅局限于铁路职工,而忽视对社会劳务工的培养。所有具有职业素关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吕海燕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都应该视同企业人才,并进行培养。同时,非运输企业应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各企业党政任期工作目标,明确相应领导职责,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督促企业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造就人才,应形成企业与人才良性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1)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定和办法,在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人才提拔使用上摒弃“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待遇分配上减少“平均主义”,在考核奖励上杜绝“好人思想”,逐步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2)掌握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情况,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职能部门应对每一位员工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长,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做好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人才“各行其道”,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职位晋升轨道。(3)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跟踪机制。经营班子成员应与本企业的人才进行结对培养,充分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包括技术发明、项目开发、工作表现、思想动态等,有针对性地挖掘、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多岗位锻炼。职能部门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工作,通过跟踪考核、论证,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其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4)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做好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奖励、激励政策,如物质奖励、职务提升、旅游、出差、培训、岗位交流、压任务等手段,另外还需要适当的关爱和情感投入,以增强其工作动力。(1)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集中资源优势,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建立相应的岗位交流、岗位轮换、挂职锻炼、集团委派等制度,冲破企业、地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交流,尽可能地实现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2)设置攻关项目或课题,抽调相应的专业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题攻关小组,既可解决集团和企业层面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上的难题,又能实现管理和技术交流,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便于集团内部企业文化的交融。(3)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培训工作,完善集团内部培训师制度。有针对性地优化和丰富培训的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员工自学成才。(4)加强对社会劳务工的培训。浙江铁发集团从业人员中有1/5以上是社会劳务工,应将其同步纳入全员培训范围。同时对具有特殊才能或专业特长的社会劳务工,可考虑使其同步享受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织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所属企业和高校,对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00余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有:1.高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在线仿真模拟训练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献、任劳任怨的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高素质全面人才,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企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该专业在竞争中具有自己的制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针对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及武汉化工新区对石油化工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设石油炼制与有机化工专业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现拥有较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处于较为有利的就业竞争态势。学校于2006年实施“E+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实施“英语+化工”(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化工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2010年到现在,该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化工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学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获批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适应化工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在保持原有化工专业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开设了化工国际特色班,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施与国际化本科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学生在武汉工程大学学习2年,成绩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请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学学士学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校为学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
作者:刘学 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由于财经类院校的日语专业的专业内容还是以语言文学为主。课程也采用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由于受片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过于偏重语言类(例如,精读、会话、听力、阅读等),造成理论课程偏多,课程缺乏创新性,虽然在高年级阶段加了经贸等专业知识课,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较弱,跟社会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由于财经类院校的日语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采用综合性大学或外语类大学的教材,教师授课方式多以教材为主,忽略了文化内容的导入,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教材开发力度不够;精读课程和其它课程之间缺乏相互协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适应各种交际目的的需要,要求我们缩减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内容,在原有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势,适当考虑压缩“精读、会话、听力、阅读”等语言类课程学时,增加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类以及财经类的知识模块,依托财经院校的优势学科和资源,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就业方向,选择经营、管理、法律、会计、计算机等相关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发展前沿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利于在就业中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优质师资缺乏,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尽管师资队伍成梯队排列,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博士,但拥有懂专业的资深教师数量相当不足。教师的全面素质(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及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理论和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高的人格修养等)有待于提高。教学方法上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从而忽略了“以人为本”,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由于精读、视听说、翻译、国情类课程内容涵盖面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一刻不停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养成了依赖教师的惰性,在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迁移,难以生成新的知识点,难以通过反思活动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中的问题,纠正错误。此外,单纯的讲授导致教师照本宣科,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对语言背景知识的理解,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就业的多样化,发挥财经院校现有优势,有必要考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将精读、视听说、阅读等课程统合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网上答疑、网上作业,将有限的教学资源变成无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考虑适当增加专业选修方向,探索性地开设新课程,合并相近课程,完善精品课程建设,适当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尤其是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以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例如,适当考虑增设日本社会、经济、文化、民俗、中日关系史以及财经类课程,增加经贸方向、旅游方向、经贸日语等相关课程,增设日本社会文化、日本概况、日本报刊选读、日本历史、日语电影电视赏析、模拟导游、同声传译等选修课程,使得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有保障。这对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也是必要的。要建立一整套除日语本专业以外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模块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调整专业方向模块,使原有的单一的“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向“专业+方向”(即“日语+X”)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迈进,并确立“以财经类院校为依托,突出财经方向”,推出包括“日语+外贸”、“日语+其他外语”、“日语+管理”等新的培养模式,既要考虑到让学生打好坚实的日语基础及获取必备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又要顾及专业倾向,尽量使学生学习到较系统的经营、管理、法律类课程知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合社会的需要,努力促使日语学科和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出既有扎实日语语言文学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有经贸知识的、并能熟练地运用日语从事学校、科研以及外事、外贸、旅游、教学、翻译、国际贸易、对外交流、企业管理、金融业务等工作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实现上述改革的措施如下:首先,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基础阶段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在高年级培养专业综合技能,以创新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有必要的改革,加大对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其次,确立基础骨干课程的课程协调设置。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总之,日语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不能按照各自的教学内容而将其分割独立开来,应全方位地相互协调贯通培养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培养财经院校复合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旧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课外阅读、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编辑报纸杂志、专题访谈、拍摄电视片等形式,延展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网络课堂,整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实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的方法。在日语教学中首先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自制教学课件,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使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刺激并重,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通过利用和开发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日语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日语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日语实践活动,并有效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学缘、梯队等方面有着合理的结构。复合创新型人才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日语教师的全面素质主要指日语水平(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及日语教学理论水平)、日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格修养。外语教师除了充分全面了解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对其他相关课程有所了解,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应用语言文字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力。做到彼此相互融通内容和难易度有机地衔接到位,相互配合。此外还要不断反思教学的过程与效果,从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学校,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搞好科研的积极性,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要给术水平。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获得最新信息以指导实际工作,加强校际合作和国际交流,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以财经院校为依托,突出办学特色。财经类院校日语专业和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综合类院校的日语专业相比教育资源不同,要利用其办学优势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其它类型院校的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保证和教学大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在吸收别人特长的同时,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的师资和学科专业优势,实行以财经院校为依托,与经贸结合的办学特色。与财经类结合,就是适当开设“经、管、法”类相关课程,给学生设置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辅修,从而构建既有听、说、读、写、译等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课及提高人文修养的传统语言文学课,又有体现财经特色的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牢牢把握住“发展全面语言能力”的方向,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学习好经贸类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后在这些行业的翻译和科研领域有所贡献随着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财经类院校日语专业在办学模式上要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在加强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实现文理工科专业与日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密切课内外结合,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会促进日语专业在办学思路、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领域建设的提高。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用型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概念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我国多次经营主体的体制改革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壮大。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为50到100万,每年约培养出40万左右。入世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一)以终为始、坚定向前
很多同学毕业找工作最大的疑问就是:本科毕业没有社会经验,学的又是管理。公司会提供管理岗位给我吗?如果不会,那什么样的岗位才真正适合我?这个问题老师、家长、用人单位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真正知道答案的是大学生自己。采用“以终为始”的学习态度,才可能不让我们在毕业后极度迷茫。所谓“以终为始”就是在大二、大三甚至更早的时候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有兴趣的职业。
(二)创造机会、接触社会
即使成了专家,毕业也不是高枕无忧的,大学的好处是有理论,坏处是大部分时候只有理论。管理学本身就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理论知识,理论容易枯竭,而现实之花常青,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管理学的大学生们就需要为自己创造实习的机会,早日接触社会。小到超市促销,大到企业里的管理培训生学习,我们都应该去全力争取。
三、培养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全新转型时期,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很难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就迫切需要研究,讨论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制,用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习训练等方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效果与课堂上单纯让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效果不一样,前者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研究问题更具有吸引力。首先是加强自身实践环节的学习,训练与总结。从实践中来,把这些企业“鲜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们称之为“时尚知识”。从而,得出经验,首先讲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实际运作的实践。其次是加强课堂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本已有成熟的课堂实践环节教法,即MBA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往往还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法,其结果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学,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用性,我把授课内容总结出一个个案例,备课之时我就把《市场与销售》杂志、《中国经营报》等发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案例,学案例,形成自己的思路。超级秘书网
(二)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最早运用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它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模拟现实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参与有关实际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讨论,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包括一个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取材于真实的市场环境,采用相似的人员关系,运用同样的资源约束,竞争压力,训练学生的战略、战术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5、组织课程知识竞赛
1.1概念界定
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其独特性。创意工作的思维过程基本没有现成产品可以参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对未来的事物和情况进行预测,并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激情,富于想象,敢于冒险,目标追求个性化,乐于接受挑战,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流动性较强。当前的研究中经常提及“创意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两个概念。佛罗里达对创意人才的定义是“具有才能的创意人”,他认为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员都是创意人才,只有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创造性内容”人员才是创意人才[2]。从意思上来看,“创意人才”强调“创意”,应指将创意、创新作为工作核心的产品原创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突出“产业”,除上述人才外,还可包括为实现与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而进行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工作的人才。黄芳研究了上海世博会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个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把握整体能力、合作精神和追求卓越品质等特征[3]。喻丽君认为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4]。本研究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运用特定技能在生产、流通、经营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等工作中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集合体。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原创者,还包括创意流通人才、创意管理人才,也包括其他综合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
1.2人才数量分析
本文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通过比对2011年和2012年数据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误差区间,根据比例估算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并进一步分析人才数量缺口。
1.2.1人才供给数量。由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多属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本文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析的基础。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所以本文使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代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据此得出供给数据。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年份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0398454.14+20814.09x。根据此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500309人,1521123人,1541937人。根据方程得出2011年、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458681人、1479495人。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0.737%~1.403%。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且专门的文化创意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约等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012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4.61%(根据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统计数据算出),同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4.61%左右。目前广东省已经采取了部分人才吸引政策,考虑到潜在的规模集聚效应,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供给数量。
1.2.2人才需求数量。2011年、2012年广东省GDP增速分别为15.64%和7.25%,文化产业增速分别为0.20%和7.02%。由此可以算出,2006年-2012年广东省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68%,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为8.44%,GDP增长对文化产业的弹性系数为1.62。考虑到近年来广东省GDP增速放缓,如果预测期间GDP年均增长区间为11.5%,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为7.1%。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29643.7+94.96x。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504901人,1524444人,1545375人。2011年、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际为2529.00亿元和2706.50亿元,代入方程得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469798人,1486653人。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1.505%~1.894%。与人才供给的定量分析一样,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
1.2.3数量缺口分析2013年-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2013年人才缺口量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而在产业兴起过程中人才的初步供给量有限,造成了人才缺口问题凸显。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与发展逐步加快,人才数量缺口问题将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1.3人才结构分析
根据广东省2011年6月的《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体系见表5。近几年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会展业中的专业人才资料基本处于空白,数据较少,动漫业、演艺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较多,本文选取2012年广东省相关文化创意行业的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2012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228266人[5],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42874693千元[6]。一方面,在广东省有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行业中,人才多集中在演艺业,演艺业的人才总量逾五千人,数量最大,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2%,但是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39%;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总量次之,动漫业的人才总量也相对较小,人才数量都不足千人,都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04%,其中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8%,动漫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4%;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的人才数量最少,只有百余人,占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06%,占专业技术人才的0.01%。另一方面,图1中演艺业中的人才比例最高,同时演艺业的增加值比例也最大;图1的四个行业中,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行业,动漫业与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行业增加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虽然两者在同一年的发展速度持平,但是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动漫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必定会限制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未来发展;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与动漫业的人才比例相当,但是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却远远比不上动漫业,说明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人才比例,表明人才能够对文化创意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文化创意各行业总体规模有大有小,人才总量分布也随之不同,行业人才发展与行业总体规模基本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够科学,结构分布相对不均,专业人才对部分行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在未来极有可能影响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协调发展。
1.4政策研究
从已出台的政策来看,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相关政策基本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总纲。《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文化人才高地”,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和“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各市、区也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1年深圳出台《前海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年)》,突破人才跨区域流动整合障碍,将引才政策重点放在面向海外,力图用顶级企业积聚高端人才,打破国际人才流动障碍。再如东莞从2004年起实行文化系统所有单位的所有空缺岗位一律面向全国招考的制度,并制定《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规定》,在全系统建立起经常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2012年中央批准广东南沙前海横琴建“人才特区”,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取到2015年吸引集聚10万名左右国际高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人才。可以看出,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基本以顶层开发设计为主,区域联动、跨区对接、优势互补、点面结合是人才发展政策的一大特色。这些措施在未来完全可能使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呈现规模集聚的发展趋势。和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第一,省级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文件。已有的措施基本上从属于文化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的部分条例,文化产业规章制度或人才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文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工作导向,人才激励与管理规定并不具体,导致具体激励措施相对模糊,激励效果相对有限;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不具有系统性。省内只有部分市、区颁布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多数政策以个别文化行业的人才管理规定为体现形式,政策过于分散,且不同区域的人才政策呈现条块分割,不能有效衔接,无法解决创意人才自由流动过程中的障碍。
2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2.1打造人才聚集平台,增加人才供给数量良好的人才聚集平台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中发挥人才创造力与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想打造一个服务到位、功能完善、影响广泛的人才聚集平台,就必须加大对高层次创意人才开发的投入,在奖励、入户管理、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大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体制的改革力度,解除文化创意人才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培训也是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一条捷径。培养创意产业急需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可以从强化专业资格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利用高校师资与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等方面入手,同时建立起多层次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培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的供给。
2.2引导人才合理配置,优化人才体系结构与很多结构单一的产业类型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群[7]。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也必须突出重点、注意区分,实行重点引进、重点鼓励和重点投入。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众多文化创意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因此要结合行业经济需要对文化人才进行细分,努力实现人才与文化行业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是要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鼓励人才流向重点培育的新兴行业和弱小行业,强化重点行业的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横向流动,突出抓好不同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工作。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时,注意提高行业针对性,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2.3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开发制度化只有制定系统科学、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的人才政策,才能克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种种人才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要加强对各市、区现有人才政策的梳理与评估,制定系统、全面、具体、可行的人才激励与优先发展政策,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务实、落地的前提下,将政策文件逐步变成适当的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信服力。各区域之间的文件与规定要合理搭配、准确对接,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发挥区域整体联动优势,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2.4健全资质认定体系,构建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笔者在搜集数据资料时发现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缺乏,且管理类人才的资质认定基本处于空白。资格认定是对人才的鉴别与肯定。建立健全资质认定体系,对于规范企业个体行为、引导专业人才发展、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6中美术创作、艺术教育与科研等传统行业的资质认定情况较好,而演出经济机构、艺术品经营机构、网络游戏经营、旅行社等新兴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基本处于空白,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思想上要将文化管理类人才放在与创造者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推广销售、技术支持等管理人才的评价,遵循明确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指标设计原则,结合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专家的意见,构建人才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只有引导文化管理人才向着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迈进,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朝着科学有序、管理规范的方向发展。
3结语
1.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影响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旧比较偏重理论化教学,其教学形式也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讲、划重点,而并没有意识到实务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也就导致了其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以及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掌握不深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是非常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形式显然不能够满足这点,这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1.2教学结构分散教学结构的分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大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通常都是按照章节来划分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也都是根据其教材的章节而来;然而现今国内几大主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都比较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条款以及合同履行等,结构安排得比较分散、系统性比较弱,因此并不利于学生对这门知识进行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水平。
1.3教学方法陈旧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正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即是国际贸易的应用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都还采用着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比如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播放PPT课件外加从旁讲解,而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深入开展,而理论教学却在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训练,又从何而谈培养应用型人才。
2.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2.1突出教学重点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要突出教学重点。高校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把握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牢靠得把握住知识,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与学习依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说都是伴随着教材而度过的;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好教材内容是高校教师成功开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熟悉教材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而造成的;教师只有先自己牢牢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将之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应当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把握,并能从中提炼出教学重点,合理划分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把握其核心知识点与主题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也是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师应当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因为深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以及更加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开展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增加案例教学的灵活应用,通过对种种真实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未来就业竞争力,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与高技能水平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2.3结合外语教学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另一大有效措施是结合外语进行教学。国际贸易是一项国际化的经济活动,其贸易对象多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工作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当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外语术语的应用以及外语谈判和外语沟通能力等,这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以及高级经贸英语等课程,并给学生布置一些英语任务,让学生利用英语去填一些贸易合同以及外贸单证等,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务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3.结语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业界可谓风起云涌,从百度上市到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从淘宝的热卖到百度有啊的横空出世,就连佛门清净之地少林寺也高调开网店,电子商务在中国一片红火。各普通高校纷纷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达数十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极低的就业率,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约为20%,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务之急。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
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4.2.3定位在网上贸易平台应用方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B2B模式是很有优势的,这几年来出现了许多B2B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等,中国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平台供求信息,在线与客户洽谈生意和在线支付等,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也增加了销售量。因此,许多企业都要聘请一些从事电子商务贸易的人员,除了能用英语跟客户沟通之外,还要懂得网络贸易平台和相关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阿里巴巴、淘宝这样的贸易平台都会招聘一些客服人员的兼职,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既可以了解网络平台的交易流程和操作模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4.2.4定位在网络营销方向。
网络营销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渠道,把商业信息传递给目标或潜在的客户。网络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网络广告,事件营销等。职业方向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除了需要熟悉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还要关注互联网各个企业对各种营销方法的应用,如王老吉汶川5.12事件营销成败,淘宝店主乐此不疲的论坛和博客营销等。超级秘书网
另外,打造上述四种职业能力最直接可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C2C贸易平台上开个网店,以锻炼自己的实际策划运营推广以及营销能力为主,以盈利为辅。只有在实践的操作中,才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为网上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尝试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就业和创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校有1200多人在淘宝上开网店,有钻石级卖家400余家。
5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存在着一些专业定位误区。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