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9: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口述历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18-03
一、赣剧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国现在的本土文化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传统艺术文化之一的戏剧正因此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的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影视业,观赏性较为直接的艺术形式,而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戏曲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观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古老的戏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越来越多像赣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赣剧受到的影响也离不开大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扶持,生存都日益艰难,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赣剧目前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少,而且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好像无关于年轻人的事。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网络,接触过赣剧等传统戏曲形式的微乎其微。观众少的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当然就很小,所以当下戏曲文化市场的萎缩,缺少观众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于赣剧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于赣剧的保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一条适合赣剧发展的良好道路,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
口述史是一个舶来品,它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产生于西方史学界。早期西方史学界较为重视“史料”,所以在早期的史学发展中,“史料学”基于重要的位置。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技术的产生,由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来对历史进行口述,并且由学者录音、录像、整理、归档进而研究成为了可能。所以史学界也开始由只重视史料,发展到也重视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史。而口述史的概念也并非是统一和一成不变的,笔者较为赞同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对于“口述史”这个概念及方法的界定,他认为口述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口传记忆”与“个人观点”。也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仅是大而全地记载历史亲历者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还要有个人对于那段记忆的观点。每个人的生长背景、生活经历、政治立场等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口述历史就是要避免宏大叙事的历史,需要细节的、个人的历史,所以我们在做口述史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口述者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以及基于此种看法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唐纳德所说的我们在做口述史时不仅仅要记录保存“口传记忆”,还要注重发掘“个人观点”。
然而,传统史学虽然重视史料,但也不仅仅是只用史料,它也用到一些口述材料。例如我国就有使用口述史料的传统,最为著名的如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那么现代的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种方法的口述史和以前的口述史料有何区别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史时伴随着科技的发达、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代的口述史是以录像、录音的方式出现的。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视角的口述史,搜集史料不是它的仅有目的。利用系统的方法、理论对口述史料进行详细研究,并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新视角才是正解。在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要把其看做一种史料,更要将其当做一门学科、一种方法、一类视角。
由此可见,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是必要的,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赣剧的视角,而且为研究赣剧提出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凸显:
(一)“视角”的更新
上世纪80年代的“集成”是政府主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音乐调查与搜集整理工作。涉及者众,包括:音乐学家、戏曲学家、高校教研人员、各地文化局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等约十万人,历时近30年。此项工程的资料和研究价值毋需质疑,但缺憾也不能回避。这次的集成工作虽然有大量的记谱,但在有些方面却因为观念的原因、时代的局限而有重大的缺漏,如对于表演者、奏乐者等的介绍、他们对音乐、戏曲的看法、他们的背景、师承、收入等等,信息缺漏十分严重。此外,由于传统史学观念过于强势,当时的史料记录大部分为文字史料,而当时的录音带主要是为了记谱或给音乐创作者提供素材,没有得到重视加以妥善保存,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地的相关资料,大多也只是文字史料,声像史料奇缺。而仅有的一些录音也是以歌曲、戏曲的演唱为主,对于表演者、传承者却没有进行口述史的录音录像活动,从而导致这些史料的单一性。口述史不仅仅是对地方音乐、戏曲的浅描,而是关注历史当中的个体,从宏大的视角转为微观的视角,从上层的视角转为草根的视角。这是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的首要贡献。
(二)“立体”的史料
传统的文字史料主要是以文字、文本为手段来进行储存,而口述史的史料存储形式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它是“有声”、“有像”的,是“立体”的。赣剧研究如果借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则其史料就不会仅仅是文字储存或乐谱的储存,而可以是口述史的有声有像的“立体”储存,这相比于前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优势。特别是对于赣剧这种以声像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艺术,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得到体现的是口述者访谈内容的“立体性”。赣剧音乐史料搜集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着文本资料的不确切性,这种不确切性体现在赣剧音乐研究者搜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内容中研究者与口述者观点的随意删增或交叉,进而引起后续工作的麻烦。而现代口述史对口述者进行录像和录音的方式则使上述的麻烦和误解得以避免。它可以和文字史料相互证实、证伪、相互补充,使得研究的随意性减少,确切性增多。继而口述史这种“立体”的史料的价值还体现在赣剧音乐的特殊性上。赣剧无论是唱腔、伴奏、演员表演无一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综合的艺术。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能记载音乐的曲谱,而表演、舞台等内容却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即使是得到了记载的乐谱,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用的记谱方式是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这种发端与十二平均律体系的记谱方式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语言,所以很多赣剧等中国传统音乐所要体现的内容这些记谱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仅仅依靠记谱这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有效地记录、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和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将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后续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
(三)“有序”的存档
中国很早就已经有通过访谈、口述来搜集资料的传统,建国以后,更是由政府主导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多次对于史料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而具体到戏曲、音乐的领域,古代诗经就是明证,而现代也有“集成”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行动。但是行动归行动,成效如何还需讨论。录音录像技术的局限、西方记谱法的局限、治史观念的局限、资料管理的混乱等诸多原因都使得效果不是那样地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利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和保护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口述史料的保存工作是否具有有序性。也就是说在记录、整理、归档、保存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口述史机构的做法,对口述史料进行无遗漏、有效地整理和保护。
三、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
从民间艺人的口述史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年轻人对于赣剧的喜爱,从而继承发扬赣剧,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叙述者与传统文化主体的同一性
口述史涉及的范围很广,强调的东西也很多,在口述史的讲述中,尤为注重视觉、听觉等的影响,根据历史记忆记录更多的关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唤起对于民间艺术传统的记忆,找到更多更好的继承者,这样不才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戏曲口述史的在场性与规范性
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规范的访谈方式,被采访者必须以实际的赣剧文化为内容,保证访谈内容的绝对性,在口述访谈过程,也必须做到规范,不做假,还要求访谈者能够与被访问者创造更加融合的气氛环境,这样有利于保证访谈者的被访谈内容的公平性,采访者利用录音,记笔记的方式,将口述的内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传承与继承。
四、赣剧“口述史”的价值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具有诸多的优势。那么,赣剧“口述史”的研究具有什么价值呢?赣剧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剧种,它其中就包含了历史悠久当时曾与昆腔齐名的弋阳腔。而弋阳腔的流传过程,是否还存在于世则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赣剧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保留很多现在的老艺人如潘凤霞、祝月仙、邹莉莉等的详实口述访谈记录。她们的老师大都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弋阳腔老艺人,通过这些老艺人的教学,潘凤霞等人掌握了大量弋阳腔的曲牌而后对于赣剧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口述史内容可以说是研究赣剧、研究弋阳腔的重要史料,它对于之前赣剧、弋阳腔的研究不但可以起到一个证实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个证伪的作用,甚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的研究和保护视角。
口述史在赣剧中的运用,是我们研究赣剧等戏曲的观念上的更新,它使得我们有更为清晰的一条记录历史的线索,而且不同的口述人的不同口述史,也使得我们对于同一段历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关照。
五、新时代背景下赣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世界舞台上,与新兴的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处于不利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进行规划,形式转换,将琐碎的素材进行整理,进行细化,然后整理出来,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当然要想真正的独立于世界舞台上,就必须以原有的素材结构作为母体,然后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良,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具有更多的艺术美,但是与传统的题材一样,要想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利己之长,避其之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塑造更加成功的戏剧派风,这样才能让后世年轻人更好的继承与传播赣剧。
六、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更加良好地继承与传播,利用新的治史方法“口述史”来研究和保护赣剧,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赣剧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改编也同样重要,只有与新兴文化更好地融合,赣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化之新,在于创新;文化之深,在于更新。传承与发扬赣剧,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民族的即世界的,无论何人,都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金玉焕.新版河南曲剧《寇准背靴》主要唱腔曲牌的发展变化特点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5]于欣.四川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5):81-93+157-158.
[7]宋文文.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学历史口述史教学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赵书峰.口述文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32-38.
[9]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127-130.
[10]赖晓兰.试论口述史成果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口述史为例[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00):660-671.
作者简介:
一、史料的收集
史料一般分为三种: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网页和视频也成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
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详细具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保存历史意识的提高,当代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及时积累史料,充分利用当前历史学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及时补充历史史料。
其次,收集资料要有发现意识。对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识,那么蕴含其中的史料价值就无从发现。只有当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被充分发现,外显的遗迹才能内化为史料证据。
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广泛收集资料,不能对不符合自己偏爱的资料不予采纳,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裁剪历史资料,无视历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论文写作的客观性。
二、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将史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历史观点相结合。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历史的遗迹不计其数,面对浩瀚庞杂的历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史料进行比较与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说明历史问题,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过去的历史呈现时具有完整性与鲜活性。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可信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别史料的真伪就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史料的真伪直接决定着历史论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作为论文写作的材料加以运用。著名历史学者戴逸曾说:“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证为基础。”
最后,要注意将史料的运用与作者的历史观点相结合。论文的写作不是历史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史料与观点结合的成果。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历史史料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历史观点的解读,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反省历史。
三、史料的解释
历史是一门具有解释性的学科,历史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解释。有时历史解读还必须借助合理的理论假设,这就决定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对史料的解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历史史料的叙述和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内在的偏好和偏见,在历史知识的呈现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条件束缚,不让其受到自身价值准则的影响,确保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确立正确的历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历史研究者也要意识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台阶,以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事实,还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跨越,超越当前社会以及当前历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射到将来,因为历史学家只有在将来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
最后,要注意将历史史料与史学理论相结合。日益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发现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和分析,从史料本身出发,推导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也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在史料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历史问题与历史领域,可以说历史史料的扩充与历史认识的深化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史料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还原历史真实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与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逸,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报,1987
【参考文献】
[1]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共3200例,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临床表现被判定为切口出现感染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6.3±11.2)岁。
1.2方法
本次研究对32例患者病案进行逐一调查,包括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是否接台手术等,并将其进行分析和汇总。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00例患者中,共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32例,其感染率为1%。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平诊手术(P<0.05);非层流室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层流室(P<0.05);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颈肩上肢手术(P<0.05);手术时间>3h者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3h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诊、非层流室、腰髋部以下部位及手术时间>3h者的切口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平诊断、层流室、颈肩上肢及手术时间≤3h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手术部分以及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3.1.1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而言,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对手术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评估,从而导致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概率。
3.1.2手术环境的原因
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则是空气污染。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层流感染的发生率较低,这说明层流手术室能够减少室内细菌浓度,从而降低了患者出现感染的风险。有相关文献报道,手术室中细菌降落的数量在术中变化明显,在开始时降落量最大,结束后又会出现高峰值,充分说明了手术室中人员流动是空气污染的根本因素之一。
3.1.3手术部位
手术本身的侵袭性让患者的抵抗力严重下降,这同样也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占1.3%,这可能与切口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侵袭性操作多等因素相关。
3.2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3.2.1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术前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对导致患者机体下降的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做好患者术前皮肤准备,检查手术区域,备皮时应当接近手术时间,防止皮肤损伤,降低感染。
3.2.2手术间和物品的准备
手术器材的灭菌同样是避免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最佳的灭菌效果。对于手术室中耐湿、耐热以及耐高温的器械应当采用蒸汽灭菌,其他物品应当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执行一次性物品使用原则。对于需要接台的手术室应当限制人员进出手术间,减少工作人员走动。接台手术间隙自然通风10min左右,释放空气细菌指数。同时控制好外带物品。
3.2.3缩短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