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科学研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科学研究论文

篇1

一堂好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去导入这堂新课,在这一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教师应如何去进行衔接,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怎样去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学生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如何去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制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不大不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么就激发不了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制定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么就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且要确切,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结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引导,如何去组织学生练习,如何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过程。

1、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要为课的内容打好基础,最好在配乐的形式下进行练习,内容要以游戏化与韵律舞蹈相结合,准备活动不但要做好学生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教学手段要变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游戏化,或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一节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的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导演下进行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队行调动要少,学生在课堂上要多想多练。

3、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放的开,收的回,要收缩有余,有些课教师虽然放开了,但放的不够大,学生的练习也是在教师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有些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练习气氛也活跃了,但教师又很难收回。课前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练习,在练习当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练习。

探究与合作要运用恰当,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达到合作这一环节,就提示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其实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就不必要进行合作,当学生自己完不成的,就一定要进行合作,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4、过去的教学方式,统一要求、一刀切,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练习当中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师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解决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投准练习当中,有的学生投的比较远,可以击中目标,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后退几步,有些学生投不到,可以向前走几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改变练习方法与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互动。转5、体育课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的在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怎么能称的上是体育课呢?一节体育课要有学生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要有一定的密度,学生的心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过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兴趣是手段,技能是目的,课改不但不淡化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并且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就是社会适应。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的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定,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单纯地进行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方法与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或凭空夸大。

三、放松活动

篇2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篇3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确定从教师的课程决策入手,在教师理解课程、教师运作课程和学生经验课程三个层面分析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课程实施的异同并由此提出几点改进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方法,深入研究现场,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了解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和做法,进而认识课程实施的特征。

质性研究在选定学校参与观察前后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主要采用三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即访谈、观察和查阅文件资料。根据研究目的,事先准备了访谈和观察提纲,以此为线索,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此外,也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并参加学校和年级组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学校每周的教育研讨课、学区和学校的教育专题讲座、教师会议、年级组的集体备课、英语晚会等活动,还在研究者观察的两个班级实施了一次由研究者自编的小型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英语课程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情况。查阅文件资料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案、备课记录、作业和学校日常规章制度等。

本研究的个案学校为向阳小学(化名),研究对象为该校两名英语教师A和B,对象的选择系依据Berliner(1988)对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的定义来选取的。(注:Berliner,D.C: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inPedagogy.CurriculumInquiry,28(5),1988.)本研究中专家教师A为校长推荐、学校公认的优秀英语教师,也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及学校英语科的召集人,曾荣获珠海优秀教师称号,小学高级职称;生手教师为教学二年以内的教师。课程实施的观察是在A、B两位教师任教的六年级(2)班和(4)班进行的,学生情况大致相同,有关资料见下表:

性别职称教学年龄教学年级学生人数

专家教师A女高级十二年六(4)53(男26,女27)

生手教师B女无第一年六(2)53(男25,女28)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方法和程序,对观察、访谈及文件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差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主要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师知觉课程层面

1.英语教学观

本研究中,A、B两位教师均认为语言是一种资源,是用以获得知识及与人沟通的工具。因而,语言的学习首要的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并且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语言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并不是矛盾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协助、提供信息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但在面对学校生活及现实压力方面,B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其理想的教学观在实际中遇到一些困惑和挫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

2.教学计划

A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对学生各阶段应学习的内容也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蓝图,因而虽然其教学计划没有B教师的详细具体,但她既能依照进度,一步步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又能视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程度及发问的问题,评估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形,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所以其教学计划更具弹性和灵活性。

(二)在教师运作课程层面

1.教学组织过程方面

(1)教学流程

与生手教师B相比,A教师每日必进行的例行事务(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有一套规则及程序,学生们也都非常熟悉。因而,当有活动转换时,学生能迅速地达成教师的指令,而很少扰乱上课秩序,或中断课程的进行,因而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自然。

(2)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方面,讲述、板书、问答、讨论是A、B两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在讲述的时间、内容和效果上,A教师讲述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内容条理清晰,富有组织性和逻辑性;而教师B的讲述时间则略显过长,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因而讲述比较混乱。在板书的设计上,A教师的板书布局合理,主板书和辅助板书分配恰当,使得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在问答的技巧上,A、B两位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大量使用问答,但在运用的时机、方式和次数上,A教师则较多、较灵活、较多元化。在小组讨论上,A教师的讨论时间比较充足,其分组形式和组织安排也比B教师灵活、多样。

2.了解教学对象方面

相比B教师,A教师能积极地寻求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态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A教师还灵活地掌握学生注意力的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传球问答、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3.班级管理方面

在班级情境中,教学和管理是教师必须同时完成的两项任务。研究发现生手教师由于在掌握学生学习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管理和教学的关系,往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用在常规管理上。而专家教师A则通过建立明确的常规,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期望及教师所要进行的活动,因而教学能有效地进行。

(三)在学生经验课程层面

1.在考试成绩方面

通过三次考试成绩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专家教师A所带的六(4)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生手教师B所带的六(2)班。另外,两个班的学生在注重考察记忆方面的客观题的回答上差距不大,但在注重考察学生的组织、理解、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观题方面,六(4)班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2)班。

2.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纪录,我们可以看到专家教师A所带的六(4)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生手教师B所带的六(2)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六(4)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高于六(2)班,其使用英语的机会和信心也逐步增强。而在学习方式的比较上,由于A教师的放手与信任,六(4)班的学生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而六(2)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被动的,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旧知识相脱节。

3.在课堂气氛和师生交往方面

A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采取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六(4)班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而B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教师中心倾向,又加上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易放难收,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们对其也不满意。

三、几点建议

本研究对象虽然只有两名教师,但我们可以从这个个案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中,比较深入地认识小学英语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差异,并从研究得出的结论中思考与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有关的问题,对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促进生手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立足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多方位的智能开发转变,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此就要优化教育教学观,优化教案和教学

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加强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A教师教学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认真学习与敬业乐业,对学生不断付出关爱,让学生能感受并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因而,作为一名英语生手教师应不断充实有关语言教学与学习的理论性学科教学知识,并配合学生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在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使教学流程流畅,英语教师应借助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三)增加生手教师班级管理方面的训练

本研究中发现,生手教师由于对实际教学情境的处理能力经验不足,所以对自己的教学也较没有信心,尤其在教学管理方面有比较大的挫折感。学科专业训练固然重要,但若生手教师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更可以辅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为生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班级管理方面的训练,例如:练习如何检查、指派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核学生的出勤率,学习如何订立教室常规,以及练习当学生违反常规时,如何确实执行这些规定等,以保证更顺利地进行教学。

(四)改革师资培训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本研究中的生手教师,虽然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已很扎实,但在踏入教学行列时,却发现学校所学的仍难以应付眼前的挑战。鉴于此,研究者认为师资培训课程应该理论与实际并重,并让资深教师带领实习生,帮助实习生了解应如何进行实际教学与管理班级,使他们有能力面对不同年级与班级的挑战。良好的实习经验能够深刻影响未来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帮助他们的专业成长,使生手教师在实际教学现场中,能尽快地适应教学情境变化,发挥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立完整的教学督导制度,促进生手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4

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假如词的生活意义和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功能。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轻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摘要: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摘要: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轻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轻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功能,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摘要:“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功能,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心理学实验表明摘要: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摘要: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熟悉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和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轻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和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轻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和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和畅通。(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摘要:①怎样算简便?

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索数学新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靠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6.突破促进创造。

篇5



二、目前状况剖析



现如今,学生参和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摘要:⑴学生不敢自主参和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和权威,不答应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和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拟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熟悉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和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熟悉,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和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和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和,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和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和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摘要: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拟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和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

这些和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背景分析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和探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和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2.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探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闻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探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3.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假如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和,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熟悉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熟悉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和热情;从学生参和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把握起来比较轻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和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和;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

4.学生自主参和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探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喜好、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摘要: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非凡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途径分析。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摘要:



策略一摘要: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和意识。



教师要调整好和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和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和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摘要: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索新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索,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轻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

策略二摘要: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和心向。

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喜好。”喜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和。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喜好,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和课堂教学。如摘要: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把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心旷神怡,真切地心得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喜好浓厚,参和效果可想而知。

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和之趣。①把自己置身于参和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和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答应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

策略三摘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和学习。

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和。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和学习活动。

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和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和,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和,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和热情。假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和意识的培养。

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和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和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和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布置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新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和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和,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

策略四摘要: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和能力。

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熟悉,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实,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

㈡练习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非凡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新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新问题学习中去。



㈢精心设计新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索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摘要: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而提出摘要: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索方法。



㈣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新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和学习,发挥主体功能奠定基础。



参阅的有关文献。

①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探究》2000年第4期

②韩清林,《有关“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新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③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和教学活动的理性思索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篇6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

篇7

摘要:主体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摘要:“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把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新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心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心得。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轻易把握新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索的良好品质。如摘要: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新问题的应用题摘要:“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新问题。思索之后学生提出摘要:“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新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把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新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摘要:“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新问题?”学生们争着说摘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索

每个学生对待新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安闲进行思索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熟悉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外形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索、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索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新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熟悉”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拟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篇8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