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9: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能测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气与智能化;总线技术;嵌入技术
1 传统的电气与智能化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中,电气技术主要涉及由电气设备实现对负载的供配电控制、保护和计量,通常由分立的、物理的机电设备来完成。智能化技术主要涉及实现用户对使用的控制和管理的需要,通常由仪表、执行器、控制器、计算机、控制网络和软件来实现这些功能。电气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是由电缆或信号线联结起来的。
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结构一般分设3级:操作管理级、控制级和现场设备级,通过网络实现系统的通信,如图1所示。电气部分在现场设备级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接。
操作管理级由计算机、软件平台、网络构成,完成系统的操作、监视、报警、记录、存储、报表生成等管理功能和对整个系统的编程功能。常用的设备有工业PC机、PC机等;软件为专业智能化组态软件,如Intellution公司的iFIX、Wonderware公司的In Touch、Siemens公司的WinCC、Rockwell的RSView32,遵守标准IEC1131-3,提供操作管理人员介入系统的手段,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控制网络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工业以太网、DH+、Control Net、Device Net、MB+等。
控制级由控制器系统、网络构成,完成系统对现场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控制的功能,常用的有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产品,过程控制产品等,如A-B公司的PLC-5、Siemens的S7-400、Schneider的Modicon TSX Quantum等,其基本配置有CPU模块、网络通信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底板等。
现场设备级由各种电气设备构成,作用是为控制级提供系统的输入/输出(I/O)信号、就地控制现场设备、对现场设备的保护等。主要有高低压变配电设备、电气设备就地控制装置等电气设备和一次仪表、执行器、变频器等仪表装置。
(1)电气的工程实践内容:
①根据用电设备的用电负荷、负荷特点、用电设备的分布情况和供电情况等,进行高低压变电和配电系统设计、用电设备的一次电气设计。
②根据供电的条件、要求和用电设备的要求和特点对高低压变配电系统进行二次计量、保护和控制的设计。
③根据工艺控制要求、智能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用电设备的二次控制回路、现场就地控制装置等进行设计。
④对电缆敷设进行设计。
⑤施工阶段进行电缆的敷设、连接和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
(2)智能化的工程实践内容:
①根据使用要求、被控电气设备与工艺流程的相关性、被控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被控电气设备的分布情况等,对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②确定智能控制系统的信号种类和规模数量,即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I/O)信号,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硬件配置设计。
③对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的各个现场控制装置明确需求条件(信号和性能)、明确各个现场测量仪表和一次执行装置的位置。
④对系统I/O信号的位号编制。
⑤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自控系统控制流程框图的设计。
⑥对电缆敷设进行设计。
⑦根据设计内容实现智能控制系统软件配置设计。
⑧施工阶段进行电缆的敷设、连接,对各个现场仪表、一次执行装置和系统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软件编制、系统功能调试等。
电气和智能化的工程实践活动是平行进行的,在过程中互提测控条件,在确定本系统内容时,落实和确认对方的条件内容。电气和智能化在工程实践中界限清晰,分别由电气和智能化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统一的现场信号标准、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原则,根据设计和施工标准、规程规范进行,协调完成整个的工程调试和运行活动。
2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
从目前对智能控制系统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要求和对智能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得现场总线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智能化现场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之间的全数字、串行、双向、多站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通过一根通信电缆将所有现场设备由具有某种通信协议的通信接口连接起来,使在设备层传递的不再是I/O信号,而是基于现场总线的数字化通信。把I/O通道分散到实际需要的现场设备附近,使安装和布线的费用减少到最小,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如图2所示。
从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上看,以现场总线为通信媒介,只分为操作管理层和现场设备2个层面。系统废除了DCS系统的控制站、I/O元件和信号转换器,将控制站的功能转移到网络的智能设备中,从而构成虚拟控制站,通过现场总线仪表就可构成控制回路。由于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具有开放的通信接口,允许用户选用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分散I/O装置和现场设备,使现场总线的应用日益普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现场总线有FF,Lonworks,FIP,Profibus,CAN,以及用于模拟仪表向数字化仪表过渡的HART协议等。常用的有Siemens的PCS7、罗斯蒙特的DeltaV系统等。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电气系统的高低压变配电装置中的综合保护控制器(Protective Relays)、综合电量计算器(Metering Devices)、智能空气断路器(ACB)、电动机控制中心(MCC)的软起动器、变频器的可控硅触发数字控制器等实现了与控制处理器、通信装置的一体化结构和功能,这些电气设备在同一总线通信协议基础上与现场过程仪表、阀门电动装置调节控制器、PLC控制器等直接与计算机实现设备间的数据通信,使得测量和控制彻底地分散于现场设备层。
系统从分散控制发展到现场控制,将控制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使控制系统的结构趋于扁平化。
电气和智能化的工程运行活动是平行并交叉进行的,在过程中互相渗透、交融,合二为一,电气与控制、电气设备与仪表彻底一体化。由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统一的现场信号标准、统一的通信协议、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原则,根据设计和施工标准、规程规范进行,完成整个工程实践活动。
3 嵌入技术的发展
随着嵌入技术的发展和以太网的广泛应用,基于Ethernet的工业控制系统便应运而生(见图3)。基于Ethernet的工业控制系统使网络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代表了新一代控制系统的必然趋势。
Ethernet贯穿整个系统的各个层次,使现场级、控制级、管理级在垂直层面得以方便集成,网络结构得到实质性的简化,通过授权IP地址,用户可在任意Internet终端上实现对被控设备的访问、控制和组态编程。
利用嵌入技术使Ethernet到达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现场设备与网络的连接。具有远程浏览功能,实现对远程现场设备的状态监控,并将设备诊断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网络化远程监控设备在现场设备上建立状态检测点,在设备出现异常时,网络化监测点会通过网络传呼机、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向工程师发出报警信息,对异常现象作出响应。
从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对电气或智能化现场设备性能要求上,未来嵌入式控制装置在现场设备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而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种类必将越来越少,趋于更统一和更标准,现场总线上的全部节点设备为分布式结构。智能化、分布式、扁平化、开放性的基于Ethernet的工业控制系统将是构成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形式,其快速、高效、可靠、低成本、数据共享和故障点减少的特点在工程实践中将产生显著效益。
4 电气和智能化在工程中的交融性
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和嵌入技术的发展,电气和智能化的工程实践活动将完全互相渗透、交融,合二为一,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合为一体。软件技术及其应用,将决定一个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鉴于目前的高低压变配电系统设备中具有嵌入式控制装置,用电设备就地控制设备中具有PLC控制器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电气和智能化的交融、一体化体现在下述的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实践活动的合二为一。
(1)根据用电设备要求、工艺控制要求进行高低压变配电系统、负载设备的一次电气设计。
(2)根据供电方条件、要求和负载要求和特点进行高低压变配电系统二次计量、保护、控制的控制流程框图设计。
(3)根据工艺控制要求和智能控制要求,进行配电系统末端的负载的就地控制装置的控制流程框图设计。
(4)根据工艺控制要求进行仪表、执行器和操作管理站等系统的控制流程框图设计。
(5)在操作管理站上通过组态软件的平台,按上述电气、智能化系统的控制流程框图内容实现电气和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软件的接口标准协议趋于统一,可以进行在线、离线或远程状况下的组态编程。
(6)进行现场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安装、电缆敷设设计。
(7)进行设备、网络及系统软件的安装、调试。
在整个的工程实践中,简化了设计流程和施工流程。无需传统设计时考虑集中的二次信号、计量、保护系统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之间的预留互联条件,只要按用电设备要求、工艺控制要求进行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用电设备就地控制装置的一次电气设计和仪表系统设计即可;施工过程中在设备安装、电缆敷设连接后,直接进行调试,减少了两个专业之间的配合调试,避免了两部分人员分头进行的现象。
整个系统电气与智能化互相嵌入、完全融合,体现在电气的智能化、智能控制的彻底分散化、网络的扁平化和开放化。
5 结束语
随着嵌入式控制装置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要求从事电气与智能化的工程技术人员既具备传统的电气专业知识,又具备智能化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知识、计算机及软件知识。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互联网络,不论是设备供货商、项目设计人员还是企业生产管理者均可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在线、离线或远程的技术支持和调试。
参考文献
[1]林伟第.论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设计与施工[J].复旦大学,2011,(13).
[2]李春颖.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关键词:企业;能源统计;能源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71-0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企业的高度关注,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能源消费的状况,而且又是企业提高能源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能源统计目的是节能,在监测水电汽能耗的同时还应注重能源设施改进。笔者从事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多年,发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笔者根据自身在能源统计工作中积累的节能降耗的经验,对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尤其是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为业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能源成本高的现状、促使经济转向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当前中国能源工作的重点。能源统计工作在适应现行经济发展方面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业时代”已经结束,但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范围内的节能减排环保行动在不断的开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我国也出台了节能减排环保相关的法律与工作方案,能源统计工作也正逐步受到各公司、单位的重视。但还是存在很多企业对于能源节约“意识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仅仅只是注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却对企业能源的节约“视而不见”,企业领导在对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节能降耗的认识上还不够重视,不能够体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节约”的意义。
2、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有一定的认识,但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统计指标体系也不够健全,统计数据缺乏可靠性。现行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涉及综合能源的能耗,而对产品的单耗情况和能源的利用情况缺乏具体的指标,单位GDP综合能耗也无法较准确地计算。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种类和范围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及规定,导致能源统计制度的操作性较差。这就导致企业对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与需求缺乏预测,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在制定企业能源的发展规划目标时缺乏科学的依据。
3、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企业能源统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能源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统计知识,还应该熟悉设备耗能环节及企业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工艺配方等,对能源器具配置情况也应该准确掌握。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影响对能源统计岗位人员的素质也就不太重视,现今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岗位兼职较多,专职比较少,而且岗位变动也比较频繁,没有专业的能源统计团队,统计方法也是比较对传统的方法,不适应时展的需求。还有甚者,认为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填几张能源报表而已,统计工作趋于形式化,限制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开展。
4、能源统计服务职能未得到体现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相继设定了能源统计部门,但仅仅是反映能源的综合平衡,并不具备反映能源利用效益的功能。多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针对企业生产消耗的能源进行统计,而企业能源统计的数据资料并没有反馈给生产部门及管理部门进行企业生产的指导与决策。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并未体现其指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作用。企业也缺乏全面、准确、系统的统计数据,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能源统计资料,难以为指导企业生产工作及企业能源供给提供科学的依据,不能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提升企业能源统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目前,针对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
1、提高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世界各国都在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绿色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能源统计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制定生产计划,通过节能减排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了贡献。因此,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不断提高对能源统计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能源统计部门,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应另造良好的能源统计工作的环境,提高企业所有人员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能源统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的责任心,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2、构建与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传统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种类、范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导致能源统计制度的操作性较差。统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企业进行能源管理的需要,完善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能源统计指标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现状以及发展需求来制定,并且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内部能源消耗的水平和趋势,为企业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提供科学的数据。
3、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
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计量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日趋广泛,完善计量管理企业就必须扩展能源计量范围、细化企业计量器具配备原则、改进企业能源统计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能源统计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第二、加大企业能源统计监督力度。应针对能源统计人员在报表填写准确性、报表的时效性、统计方法的正确性等方面开展监督,避免能源统计数据与实际偏离,影响能源统计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统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统计工作也更加便捷。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可以减少能源统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统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及时高效的管理统计工作。
4、提升能源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进行能源统计工作时,统计人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统计工作,加强能源统计力度,就必须注重统计人员的配备,提升企业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确保能源统计队伍的稳定。一方面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不仅熟悉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熟知能源管理知识及生产工艺流程。另一方面,提升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责任心,明确能源统计人员的管理职责。另外,统计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一定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判断能力及利用现代先进统计技术对相关部门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计算机网络处理的能力。从而提升能源统计的质量,使其高效的指导企业生产,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三、结束语
当前,节能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但目前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企业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素质较低、能源统计服务职能未得到体现等问题,制约企业健康发展。为改善企业能源统计现状笔者根据多年能源管理经验对以上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为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做些许贡献,
实现企业能源的高效使用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在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运用能源统计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晓霞.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与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8(2):36-38.
[2]倪红伟.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分析研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4):73
[3]李志学赵丛黄锋.我国能源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完善途径[J].中国能源,2010(09)
[4]单雪莉.如何做好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J]管理观察,2010(22).
[5]蓝孝卿.如何做好能源统计之我见[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关键词:供热锅炉;燃烧节能;技改对策
一、供热锅炉的节能降耗面临的问题
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的发展趋势是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近年来,逐步扒倒小锅炉实现了集中供热,但在城区周边县市区域性供热锅炉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年耗燃料约300万t标准煤。供热锅炉型式各异,主要是层燃锅炉(正传链条炉排锅炉多达总数的60%以上),它们的热效率普遍较低,低于80%者居大多数,高效、低污染、宽煤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为数很少。由于种种原因,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制造质量不良,辅机配套不协调,可用的煤种与设计的煤种不符,运行操作不当等,都会造成锅炉出力不足、热效率低下和输出参数不合格等问题,结果是能源消耗量过大,甚至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对于半新以下的锅炉,采取技术改造措施解决问题,经济合理;对于接近寿命期的锅炉,则以更新为佳;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应遵守技术先进、方案成熟、经济合理的原则。由于供热锅炉的以上问题比较普遍,所以,节能潜力很大,约达100万t标准煤。由于在用的供热锅炉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居多数,当前推广应用的节能改造技术,大部分是针对正转链条炉排锅炉的。
二、供热锅炉的节能降耗相关技改对策
(一)给煤装置改造
供热层燃锅炉都是燃用原煤,其中占多数的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原有的斗式给煤装置,使得煤块和煤末混合堆实在炉排上,阻碍锅炉进风,影响燃烧。将斗式给煤装置改造成分层给煤装置。即:使用重力筛选将原煤中块、末自下而上松散地分布在炉排上,有利于进佩,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灰渣含碳量,可获得5%~20%的节煤率,节能效果视改前炉况而异,炉况越差,效果越好。投资少,回收快。
(二)燃烧系统改造
对于正转链条炉排锅炉,这项技术改造是从炉前适当位置喷入适量煤粉到炉膛的适当位置,使之在炉排层燃基础上,增加适量的悬浮燃烧。可以获得10%左右的节能率。但是,喷入的煤粉量、喷射速度与位置要控制适当,否则,将增大排烟黑度,影响节能效果。对于燃油、燃气和煤粉锅炉,是用新型节能燃烧器取代陈旧、落后的燃烧器,改造效果也与原设备状况相关,原状越差,效果越好,一般可达5%~10%。
(三)炉拱改造
正转链条炉排锅炉的炉拱是按设计煤种配置的,有不少锅炉不能燃用设计煤种,导致燃烧状况不佳,直接影响锅炉的热效率,甚至影响锅炉出力。按照实际使用的煤种,适当改变炉拱的形状与位置,可以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煤消耗。现在已有适用多种煤种的炉拱配置技术。这项改造可获得10%左右的节能效果,技改投资半年左右可收回。
(四)锅炉辅机节能改造
燃煤锅炉的主要辅机――鼓风机和引风机的运行参数与锅炉的热效率和耗能量直接相关,用适当的调速技术,按照锅炉的负荷需要调节鼓、引风量。维持锅炉运行在最佳状况,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燃煤,又可以节约风机的耗电,节能效果是很好的。
(五)层燃锅炉改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煤粉在炉膛内循环流化燃烧,所以它的热效率比层燃锅炉高15~20个百分点,而且可以燃用劣质煤;由于可以使用石灰石粉在炉内脱硫,所以,不但可以在大大减少燃煤锅炉酸雨气体SO2的排放量,而且,其灰渣可直接生产建筑材料。这种改造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它的改造投资较高,约为购置新炉费用的70%,所以要慎重决策。
(六)旧锅炉更新
这项改造是用新锅炉替换旧锅炉,包括用新型节能型锅炉替换旧型锅炉;用火型锅炉替换小型锅炉:用高参数锅炉替换低参数锅炉,以实现热电联产等。如用适当台数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替换多台小容量层燃锅炉,实现热电联产。由于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锅炉的能源效率,所以,节能效益可观,投资回收期较短,长则4~5年,短则2~3年。
(七)控制表统改造
供热锅炉控制系统节能改造有2类。第一,按照锅炉的负荷要求,实时调节给煤量、给水量、鼓风量和引风量,使锅炉经营常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将原来的手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改造成全自动控制。这类改造,对于负荷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变化频繁的锅炉节能效果很好,一般可达10%左右。第二,对于供暖锅炉,在保护足够室温的前提下,根据户外温度的变化,实时调节锅炉的输出热量,达到舒适、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这类自动控制,可使锅炉节约20%左右的燃煤。对于燃油、燃气锅炉,节能效果是相同的,其经济效益更高。
供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以上各项内容实施后,较大幅度地减少煤炭或其他燃料的消耗,进而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同时也减少酸雨气体SO2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有益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燃煤供热锅炉的减排技术对策
由于大多数供热锅炉运行效率低于出厂效率,而产品设计效率又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主要的减排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一)燃料预处理
根据锅炉型号和使用状况,选择合理的煤炭品种,进行煤炭的筛分、洗选和合理配煤,或者采用煤炭的炉前成型技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节约煤炭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一般通过采用筛分、洗选和配煤处理后,煤炭中灰分的含量每降低10%,锅炉燃烧的效率可提高1%。
(二)锅炉的合理远行
供热锅炉使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容量过小或负荷不匹配,操作工的素质较低。通过优化锅炉的合理配置,培训一定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其减排的成本也是很低的。
(三)改造和完善锅炉的燃烧系统
对现有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可以使燃料效率提高5%~10%。其主要的技术措施是锅炉燃烧室的优化,比如安装省煤器、实行计算机控制等。这些措施已经在工业锅炉上广泛应用,其减排的代价也比较低。
(四)采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综合了鼓泡床和高速汽化床锅炉的优点,克服了高速床磨损严重、高温分离结构复杂、难于控制的缺点。循环流化床锅炉适用的燃料为工业煤矸石、烟煤、贫煤等,燃烧效率为89%~92%,容量35~130蒸t。1台75蒸t锅炉每年节煤1万t,年减少CO2排放1.69万t,寿命期内可减排CO225.42万t。
参考文献:
(一)关于中国煤炭消费量的预测
煤炭消费量从2013年起由42.44亿吨开始下降,2015年消费量为39.65亿吨,2016年进一步下降为38.5亿吨左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消费弹性减弱,若未来供给侧的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政策效果明显,电力对煤炭的依赖逐步减小,那么伴随清洁能源的发展、能效的提高,煤炭消费量每年一3%左右的增长率有可能成为未来2}3年的常态。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理想的情景。预计2017-2020年年均经济增速在6.5%左右。煤炭消费GDP弹性系数在0.3左右,煤炭消费年均增速接近2% , 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3亿吨内。这是比较保守、谨慎的情景。
鉴于供给侧改革目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将基准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一1.5%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一1.2%;低能耗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一3% ,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一2.8 %;高能耗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2%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1.7%
在2017-2020年时间段中,3种情景下煤炭消费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增长率的指标变化率如表2所示。
在表3设计的3种情景下,对每一种情景下2020年前中国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得出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分别达到36.43亿吨、34.19亿吨标准煤、41.39亿吨标准煤,如图3所示。
(二)关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的预测
1.能源消费总量
据初步核算,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3.6亿吨标准煤。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能源消费量有所放缓。在2000-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为9.7 %;在2010-2016年间,这一增速下降到3.8 %。由于宏观经济放缓和国内外能源市场综合因素的作用,2015年和2016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较低(均不到2%),但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2017-2020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可能有所回升。因此,在此假设“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将会在2.5%左右。这一预测与国家能源局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相一致。
本文将2017年和2018年基准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在设为2.6%,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2.4%。在低能耗情景下,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政策落实较好。中国产业结构将得到较快优化,工业部门能效大幅提高,特别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能效提高较快,有色和化工行业的增速相对较慢,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考虑到中国可能已经进入能源强度大幅降低的阶段,本文将低能耗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1.5 % ,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1.3%。高能耗情境下,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降至3%左右。本文将高能耗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3%,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2.8%。
根据表2所列的3种情景,本文经过测算,得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别达到48.13亿吨标准煤、46.09亿吨标准煤、48.88亿吨标准煤,如图4所示。
【关键词】温度控制;热计量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对策
供暖体制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与供热收费改革密切相关、互为充分的必要条件就是温度控制与热量计量的发展问题,这是节能与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计量与温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温控计量节能技术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1.应用先进的温度控制与热计量技术,实现供热节能
以我国供暖现状,采暖能耗指标是同类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5倍,而且供暖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耗大量浪费的原因中固然有百姓用户节能意识淡薄、收费体制不能刺激节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的落后。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温控与热量并重,相辅相成,甚至温控更加重要。供热单位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室内热舒适度,也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再合理地向用户收费,促节能事业发展。
2.户内系统和户外系统相结合,减少能耗
目前有一种趋势:认为讲温控就是要在室内安装温度控制阀,讲计量就是在户内安装热量表,至于户外控制就可以不被重视了。温控与计量是不是只要针对户内系统,户外就可以忽视呢?对于一个户内控制设备完善的系统(安装了温控阀和热量表),如果没有相应的户外控制,很难保证户内设备正常地工作。如果户外水力失调严重,温控阀不能工作在正常工况下,压头大就会频繁地开关甚至产生噪音,压头太小会始终常开而室内温度不足;热量表也可能工作在额定之外的流量下,测量不准确。如果外网不能根据户内工况变化相应调节,如:水泵不能变频、压差不能稳定的情况下,水泵、锅炉或换热器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如果户内采取了节能手段,而户外没有配合措施,一方面会引起管网水力热力工况的失调,另一方面室内节省的能量不能体现在热源的节能上,节能这一根本目的就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好的户内控制一定要与户外控制相结合。
随着先进计量、控制设备不断应用于系统中,分户计量供热系统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从用能的角度看分户计量供热的技术能够有效利用自由热,提倡用户的行为调节,以减少能耗;另一方面,从用户出发它能够提高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在散热器上安装温控阀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当温控阀被设定在某一值时,它可以通过感温包测量室内温度,实时调节散热器流量以符合设定值。如果热网的运行工况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用户的需求,那么温控阀控制的散热器供暖房间温度就不会出现过冷过热的情形。但是舒适度因人因时而异,提高用户的舒适程度不仅要求在设计温度18℃时保持室温仅有微小的波动,而且应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希望提高室内温度的要求。
3.温控计量与集中供热系统相适应,提高节能效率
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来消化学习国外的温控计量技术,包括消化和应用国外的产品,但是外来的产品并不适应我国的现有系统,除了水质问题和管理问题外,还有许技术问题。如:系统末端压差、系统规模大小、设备工作环境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做任何改变就应用在一起很难得到正常的效果。如有的示范工程,产品应用效果不好,出现一些问题,厂家就提出要彻底地改变中国的供热系统,殊不知,对中国这一巨大规模的供热体系,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谁应该去适应谁并不存在一个分明的界限,但是合理的寻求结合点,花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回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4.热计量方法
目前,按户计量热量使用的方法基本有以下3 种:
一是直接测定用户从供暖系统中用热量。该方法需对入户系统的流量及供回水温度进行测量,采用的仪表为热量表。该方法的特点是:原理准确,但价格较贵,安装复杂,并且在小流量时,计量误差较大。目前在法国、瑞典等国应用较多。
二是通过测定用户散热设备的散热量来确定用热量。该方法是利用散热器平均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散热器的散热量。该方法采用的仪表为热量分配表,常用的有蒸发式和电子式2 种。蒸发式热分配表的特点是价格较低,安装方便,但计量准确性较差;电子式热量分配表的特点是计量较准确、方便,价格比蒸发式热分配表高,并且可在户外读值。
三是通过测定用户的热负荷来确定用热量。该方法是测定室内外温度并对供暖季内的室内外温差累积求和,然后乘以房间常数(如体积热指标等)来确定收费。该方法采用的仪表为测温仪表,但有时将记忆散热器温控阀的设定温度作典型室内温度,而将某一基准温度作室外温度。该方法的特点是:安装容易,价格较低。但由于遵循相同舒适度缴纳相同热费的原则,用户的热费只与设定的或测得的室温有关,而与实际用热量无关,因此,开窗等浪费能源的现象无法约束,不利于节能。目前美国和法国有所使用。
5.实施换热站监控系统应用
换热站监控中心(MCC)是整个监控系统的中枢神经,具有整体协调、远程控制和调度功能。它将采集现场过程的数据,通过通讯网络(WAN)这条连接各换热站与监控中心的桥梁和纽带,对数据进行传输。换热站监控中心(MMC)实现对换热站的监测、控制、管网分析、故障诊断、报警、报表、打印、历史数据处理、趋势显示等功能,并且对各个换热站的设备参数进行远程下载与控制,以确保热网高效经济运行。其中控制中心还具有数据库检索与分析功能,调度中心把各换热站采集来的数据存入历史数据库,数据库除供历史报表打印、数据终端检索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数据分析。
我公司换热站监控系统现场采集和显示的数据有:室外温度、换热机组一、二次侧供回水温度、压力,补水流量、软化水箱及污水池的水位,地面液位信号、循环泵、补水泵的运行状态、调节阀开度、温度报警等,以上信号在监控中心都可以实时监视,并且可以对循环泵、补水泵、排污泵、电动调节阀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控制。
换热站监控中心可采集现场数据、实现对换热站的监测和控制,管网分析、故障诊断、巡检人员的考勤情况、打印报表、历史数据处理、趋势显示、实时参数、历史数据在网上给授权用户等功能,以及对各换热站设备参数进行远传下载与控制,热网监控中心可实现循环泵、补水泵、排污泵的启停等控制,以确保高效经济运行。
实施换热站监控系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实施热网监控避免了热量在输送环节中的浪费;二是实施热网监控室温容易控制,控制手段有自动恒温控主动调节控制,避免了温度失调、利用了自由热、实现了经济运行,而传统的集中供热就难以实现这些控制。新型的集中供暖系统采用了温控与热计量技术,就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增加控手段,就可以与新型采暖方式同等竞争,夺回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科]
【参考文献】
[1]沈秀环.供热管网量调节的节能探讨与应用[J].节能,2009,(07):6-9.
[2]邓雪荣.浅议集中供热的调节[J].现代商贸工业,2007,(06):198-199.
【关键词】高职;军事技能训练;对策
大学生通过军事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还能激发爱国热情,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们以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在岗位工作中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受国家国防教育的要求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开展军事训练已成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军事技能训练设施滞后,缺乏专业的训练基地
当前,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展了军训,但仍有少数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由于规模不同、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军事训练基地供大学生军训使用,不少高职院校主要是利用当地驻军单位或校园开展训练,训练对象也往往是新生。因此大学生军训时,很多高校都在军训,不可能有那么多军事单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训练场地相冲突的现象司空见惯。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因经费紧张,基本没有训练设施和器材的预算,这就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只能开展列队等徒手动作训练,相对复杂的训练科目因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而无法进行,使得学生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军事技能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趣味性
在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军训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由于学校设施的局限或出于安全考虑,不少高职院校主要以队型排列和姿势矫正等队列训练和寝室内务整理为主,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且基本上是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做重复性的简单的动作,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感觉到军事技能训练的乏味、枯燥,训练也只能被迫接受,很真正地难调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检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会操时是否做到队列整齐,动作姿势是否一致,学生精神面貌是否高昂上,这也是为什么高职院校领导、班主任、教官为什么都特别重视队列训练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必然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军训大部分时间都被队列训练所占用,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如实弹射击等军事技能拓展训练,也就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军训的效果和实用性。
1.3 军事技能训练目标割裂,忽视国防建设的需求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但他们对军事训练的认识和重视不尽人意。不少高职院校在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上的目标认识不到位,集中体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对自身困难强调的多,对训练投入的少;对队列训练组织的多,对实弹等实质国防需求组织的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性关注的多,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军事技能要求的少。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仍然在重复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开展军训的内容。
1.4 军事技能训练重训练过程,忽视训练的实际效果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针对新生入学期间,军事技能训练也仅局限于统一安排的集中训练时期,不仅不能做到是否达到了所需的教学时数,也没有做到继续跟踪最终效果是否达到目的。其结果直接造成了不少高职院只把军训工作看成是一个过场,只要有这个过程,可以不管前期制定的计划是否周密、准备是否充分、训练场地和设施是否完善,也可以不管学生成绩是否要进成绩单,也更不可能会强调大学生技能训练的日常养成。
1.5 军事技能训练重实际训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是聘请当地军事单位的官兵来充当教官。这些以部队官兵为主的教官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基本上是根据学校计划或领导的统一安排来组织军事技能训练,训练模式基本都是采用集体训练模式,很少使用其他多样的灵活模式,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基本不存在。这种方式由于教官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不多,也不能有效地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教官懂但受训练时间、方式等因素制约也不能有效地开展。由于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割裂开来,如此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使大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军训的作用和意义,国防意识及团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增强及集体观念的树立将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整合驻军单位和高校资源。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切实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的经费投入,满足所属学校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所需装备、场地的基本要求,并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要根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驻军单位和高校进行沟通与协调,争取人、财、场地等的支持或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所在地驻军单位、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训练场地、互聘教官等资源整合方式。一是高校、驻军单位共同出资建训练场地,平时归驻军单位管理,学校只有到军训时才使用,军训时也可租用驻军单位的设备。二是驻军单位和高校可以调整对士兵和大学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使不同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能够合理使用场地,彼此冲突,做到资源有效结合,高效利用。
2.2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实施训练内容、形式多样化
2012年2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这就赋予了新时期高校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改变当前将队列训练作为军事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的做法已是当务之急,要确保军事技能训练取得成效,必须改进训练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军事活动,甚至还可以组织实施相关拓展训练,使训练内容能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亲身感知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及国防的需要,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训练的学习氛围,主动与教官、班主任等进行互动,达到真正的军训目的。在训练具体内容上一是可适当增加突发事件训练和演习,如消防、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演练,提升大学生发生突发危险事件时的紧急疏散、躲避危险、医疗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二是增加野外生存训练或越野训练相关内容。如,给学生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按要求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三是可以结合开展一些趣味性游戏及启发式运动,比如常见的拉歌比赛。
2.3 重视组织的对话与交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官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而教官军事技能较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教官的对话、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如果配合协调的好能使学生、教官、班主任在开展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此在开展军事训练时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训练时,实行由教官担任连长主管日常训练、班主任担任指导员主管思想教育的管理模式,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班主任就要与教官、学生同学习、同训练、同活动,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强化军事技能训练考核,确保军事技能训练效果。
考核是检验军事技能训练是否达标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上出发,教育部或其他主管单位应制定好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每年对高职院校开展1次军事技能训练督查,检查各高职院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军事技能训练、课时是否满足要求,学生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国防或军事知识等,以此推进各高校认真有效地开展军事技能训练而不打折扣;从学校层面出发,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国家军事技能训练大纲为依据,制定本校的教学大纲,做到军事技能训练进课堂、进成绩单,并确保教学时数。要真正区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如此才能让高职院校真正按国家需要开展军事训练,让学生也知道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是国家的需要、社会需要、自身成才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军事训练。
参考文献
[1]包虹.高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9).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体系 效果测评 大学
一、问题提出
19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变成生活”的思潮蔚然成风。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长期以来,尽管研究性教学在高校中开始全面实施,并已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由于高校教师的师资、研究资源等方面局限,以及大学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2],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善,效果亦不理想。
综观我国有关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评价体系的建构兼顾了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采用了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3-6],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少数定量结果的支撑仅体现在问卷采集或不同来源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与测评尚无涉及。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故而,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主体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技能、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研究性教学测评体系,通过对比研究性教学过程实施前后的定量监测数据,调控指标体系的因素、权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效果测评体系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理念、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阅读理解、实践动手的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学生学习效果测评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定量实测体系建构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方面入手(表1),通过不同心理测评量表╈的数据采集,测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印证相应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优劣。其中:
表1:高校研究性教学效果评测体系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互为因果。选用学习动机测试量表测量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前后的学习动机水平,对比实测数据,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该量表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5个因子,32道题目,根据测评得分将学生动机分为较强、一般、较弱等3个等级。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都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选用学习方法与技能测试量表有效地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缺陷,结合研究性教学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将有效改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该量表包括学习方法与技能、复习方法与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与技能、对学习的态度、记笔记与写作文等5个方面,36道题目,从为学生自身调整和教师的指导训练提供思考。
(3)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 learning)的概念来源于成人教育领域,Gulielmino认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是能自行引发学习,具有自我训练的能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能应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学习步骤,并利用时间完成学习计划的人[8-9]。选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在于探讨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该量表有主动学习、消极学习、有效学习、喜欢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等6个因子,55道题目。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是研究性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关键。
(4)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10],与学生的认知、动机、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1]。心理健康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诸多方面,是伴随终身、始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选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用于测量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同收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情绪。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分5个等级,90道题目;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包括羞愧、焦虑、气愤、兴趣、愉快、希望、失望、厌烦、自豪、放松10个分量表,采用5点评分,88道题目。积极的学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研究性教学培养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
(一)教学模式
大多数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适宜的认识和合作环境,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学科的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12]。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较早注意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的生命力及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13]。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创设了最早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14]。辛迪(Cindy E.)指出 PBL 是一种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提供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方法[15]。埃德尔森(Edelson D.C)等提出通过课程设计进行探究教学的方式[16]。乔伊斯等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也提出了“小组学习”、“团体探究”等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17]。
研究性教学有别于授受式教学,打破过往一味传授、填鸭式地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要求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学科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以研究带动学习,形成科研思路,培育思辨精神。研究性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之中,以研究为学习的切入点,在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度调动学习动机水平,围绕指向明确的科研命题,从特殊到普遍,逐步提升学习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业情绪,良好调控心理健康程度。以学生适宜的学习效果作为合理的定量指标,实时监测、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教学过程
研究性教学通过发展人的观念来解放人的精神生命,把师生合作创造知识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18]。要求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18]。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前提,高度与学的过程,以教师的研究性“教”为投入,能动地产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者。
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实验(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从观测教学效果的角度入手,研究性教学应突出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课堂理论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课程项目设计和学术讨论等四个环节,构建效果测评机制,有效调控研究性教学过程(图1),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由各种实测量表构成的效果评测体系得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依托SPSS数理统计平台,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定量采样结果,反馈于相应的教学对象、教学环节,用于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机,锤炼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和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
大学是学生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首要阶段,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研素养积淀的第一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育模式,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启发式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坚韧的科研品格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已有对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4,6,19-22],主张秉承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理念,兼顾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不同主体,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力求客观、合理、有效,真正推动大学研究性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校研究性教学意图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贯穿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数据采样,依托学习效果测评数据,构建合理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表2)。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4个层次,测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的前期、中期、末期的3个时点数据,对学生单体、群体等2个层面的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全面评价,用于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调控。
注:数据采样选用北京辅仁淑凡软件平台。
╈心理测评量表采用北师大辅仁淑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测试平台。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403)
[参考文献]
[1]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斌.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 69-70
[3]徐丽萍.试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92(4): 48-50
[4]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8(4): 264-266
[5]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2(2): 91-95
[6]余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11-115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学与出版社,2000,第359页
[8]Gulielmino L M. Self-direct learning readines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1977, 163:303-317
[9]黄水,陈文锋,傅小兰.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的结构和效度[J].心理科学, 2007,30 (1): 148-150
[10]Pekrun R, Gortz T, Titz W,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 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91-105
[11]马惠霞.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L.W.Aadenao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ervier Service Lid, 1995
[13]布里奇斯, 海林杰著.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 冯大鸣等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4]Stevens R J, Slavin R E, Farnish A 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n Main Idea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1,83p.4-5
[15]Cindy E.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3: 235-266
[16]Edelson, D.C., Gordin,D.N.&Pea,R.D.1998.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8, 391-450
[17][美]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8]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60页
[19]陈小鸿.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评价与管理[J].高教与经济,2008,21(3):7-11
[20]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辛志成.论研究性教学[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偏误;废除;测试;纵向比较
英语教学测试是教学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故此在教学研讨中受到格外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界围绕教学测试改革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热点就是四、六级一类统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全国性统考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在教学测试这一重要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本质是要应试教育的测试,还是要素质教育的测试;是要制约现代英语教学的测试,还是要促进现代英语教学测试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争议和走向
1·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激烈争议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1988年创立的。当时,把外语作为工具速成的指导思想淡出; 1985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实施的理工科教学大纲和文科教学大纲合二为一,1999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四级考试被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999)。随后,四、六级考试逐渐被高校和社会赋与不堪重负的功能,以及四、六级考试本身具有重大缺陷,这些都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争议。对四、六级考试典型的批评和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多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各高校生源和师资条件相差悬殊,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合理性(牛强,2001;韩宝成,2002;刘润清,2003;井升华,1999等)。
2)考试的效度不高。毕业论文 片面追求信度而牺牲效度。考试基本遵循了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对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考查,尤其是输出能力的考察,很少考查到交际能力(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牛强,2001;韩宝成,2002;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3)既然四、六级考试是按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教学考试,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标,而不是为了比较和选拔,大学英语考试就不应该设计成常模参照型考试,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参照型考试(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等)。
4)考试被异化为领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学校排名的根据,社会招聘的必要条件(岑建君,1999;牛强,2001;张绍杰,2003等)。
5)应试教学严重冲级击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多选题泛滥,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吴树敬,2003;艾治琼,雷芳,2002;阚跃明,陆琳,2000;刘润清,2003等)。
在四、六级考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的同时,也有赞同或中庸之见。主要意见为:
1)考试效度和信度高,设计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成绩显著,并得到社会承认,逐渐成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杨惠中,Weir,1998)。四、六级测试是迄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最好体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张新元,2004)。
2)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重视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论文 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陈祖芳,2004)。
3)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它的认识偏差和尚欠科学的教学管理,责任不在测试本身,它的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张新元,2004)。
4)不是考试误导了教学,而是对考试不正确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低下(程冷杰,秦秋,2004)等。
5)如果有用人单位拿英语测试成绩作为录用员工的标准,那更是南辕北辙,混淆了测试目的和用途,与测试本身无关(张新元,2004)。
对四、六级考试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批评者给出3种意见: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有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03)。
2.从《大纲》到《要求》看对测试要求的变化
面对主要因扩招而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高校英语教学形势和对四、六级考试批评的巨大压力, 医学论文 200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如果把《要求》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是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大纲》承认,全国高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学生的入选水平也有一定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大纲的一个重要决策。”而《要求》则认为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学四、六级统考的坚冰即将被打破;随TOEFL考试在中国兴起的源于结构主义的考试模式受到充分质疑,高校英语测评的种种弊端不但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近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对试题进行了改动。它们的共同变化方向都是增加主观题和听说等输出技能的分量,以提高效度。这是积极的动向,尽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是,对四级类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这场讨论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入迷途。我们必须跳出某一特定考试,重新整理思路,回到考试测评意义的起点,才能看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偏误
1.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来说,测试可分为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ing),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课程评估测试(program evaluation test)和科研测试等数种。诊断测试是用来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与学之用,成绩测试是为课程评估之用(Henning G, 1987);但也有专家认为,成绩测试是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诊断测试是为考察改进教学和改进教学计划(刘润清,韩宝成,1991)。不管怎样,我们不妨把其中和英语教与学联系紧密的测试称为教学测试。教学测试是英语教学常用的重要的评估手段,用来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同时获益于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与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都属于这种测试。它受到某个教学大纲的制约和规范。语言能力测试,即水平测试和教与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比较和选拔,与教学大纲无关。英语教学测试不但服务于教与学,而且对教与学两个方面产生反拨作用。设计良好的教学测试会给教学带来裨益,产生正反拨作用,而设计不当的则给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正常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就存在严重的偏误,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2.当前教学测试的偏误
1)当前高校英语测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以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学测试,职称论文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和教学测试
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统称为四级类统考)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框架设置的教学考试。毫无疑问,其初衷是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但是,如前所述,以全国统考方式进行的四级类统考弊端丛生。其最致命的根源,就是它以全国水平统考的方式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进行教学测试。这种方式,使四级类统考先天带上了比较、选拔甚至是淘汰的性质。加上考试本身的缺陷,使全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偏离教学的应考趋势。尽管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强调全面评估,对高校参加四级类统考与否不做统一规定,但是四级类统考对考生而言仍是必过的、事关重大的一关,甚至与毕业和学位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求职必备的资质之一。学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要找工作;教师要晋升;校领导要学校的名次;用人单位要录用毕业生;甚至户口能否进京,所有这些无不与四级类统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项为检查教与学的教学测试被异化为水平测试,成为可以给一个人和一个群体带来重大后果的“高赌注”考试(Madaus,1988,转引自韩宝成等,2004)。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学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模拟试题,把本应阅读名著、进行正常训练的时间都给了应试训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课堂参与,专攻试题。因为正常的学习,与四级类统考试题并无直接联系。这对知识类课程冲击尤为严重。有时,教师也不得不抽出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公布两年后,四级类统考对教学的冲击没有改善的迹象。
2)技能课教学测试重视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查,忽视语言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测试中,仍然普遍大量使用客观多项选择题型。这种随托福考试兴起而兴起的测试模式今天受到广泛质疑。它的题型源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察,却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高信度,低效度;通过训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出题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各科技能课教学测试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各类社会英语水平测试中,有大量的客观选择题,即使在改革后的四级类统考中也占相当比重。为了准备和迎合四级类统考,客观题的大量使用就在情理之中。②近年扩招,教师任课负担翻两三倍者十分普遍,教师在期末判卷时疲于奔命,而这些客观题判分容易,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成为首选。③扩招导致入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选择题仍然是让低语言能力者提高分数的快捷方式。为保证合理的及格率和考试成绩的常态分布,客观选择题也是一条出路。
3)英语专业教学测试重视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知识的考查
这种错误倾向是十几年来大的教学测试气候造成的,英语论文 主要存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测试之中。首先,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主要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考试,尽管在八级考试中尚有15%的英语专业知识分。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四级与八级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不可能全面检测《大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分数长期以来被当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标志,在升学就业等重要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错位造成本来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测试的四、八级考试成了学生的生命线。其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哑巴英语的批评也对技能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于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性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考评中轻视知识性课程造成学生知识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把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能课学习,准备四、八级考试,而对知识性课程考试则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应付了事。学生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逃避课堂参与,自己做四、八级考题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部分教师也认为知识性课程与四、八级统考关系不大,乐得让学生轻松过关。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功利的倾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校英语教学测试需要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以教学测试的“纵向比较”为基点,以测试的“横向比较”作为参考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一个教学单位(如,学校、班级或个人),在高教英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历时性”;“横向比较”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各个学习单位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同时性”。显然,各校英语四级类统考成绩的比较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如前所述,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入学水平相差不大,扩招使得入学学生的水平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并不明显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内,而主要是出现在校际。通过数年学习,用同一个标准去做全国统一测试来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同一要求是几近荒唐的。尽管《要求》将其降低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学校可以有包括自己命题、联考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几种选择,但是,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目前仍然认为,对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提出课程要求和标准,以设立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仍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教育部发言人,转引自《北京考试报》2006)。这就从《要求》后退了一步。蔡基刚(2004)曾认为,由于《要求》取消了参加四级类考试的统一要求,学校在学时数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按需培养,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如此,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看来,这种预期似乎是乐观了一些。可以预料,应试之风、统考对教学的冲击以及高校和社会对统考成绩的曲解和滥用仍将继续存在。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代之以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统考,把四级类统考这种全国大排队的横向比较手段替换为对应一定学习阶段(比如学期或学年)的“目标测试练习”,统一下发给各校,这种练习题目对应英语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每份试卷可依难度分成三级,由各校根据学生情况自愿挑选使用。学生做完练习后由各校自己统一判卷,这种方法有下述优点:①由于统一制卷,各高校可以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在全国高校水平中的定位。②由于练习不上交,可以切实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差距,学校不必担心排名问题。③学校也可以选择把练习作为期末考试,以便检测教学质量,这样做,使得考试难度易于把握。④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毕业、就业压力,自然回归课堂,应试冲击教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校际没有了排名问题,学校自然回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正常的教学管理。⑤英语四级类统考的取消,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首先是考试资源,因为如果为了选拔,社会上已不乏各种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当然,还有印刷应试书籍用的纸张和包括学生应试培训费用等方方面面。用横向比较做参考的办法,符合教学测试的初衷。至于说废除四级类统考国家教育部就无法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大可不必忧虑。大学成百上千种专业,都没有进行统考,为什么英语教学不统考就过不了日子呢?
2)注重“纵向比较”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测试应在“纵向比较”上下工夫。也就是从发展的、“历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有多大提高,以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依据。首先,在扩招的情况下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很大,用统一的教学测试已经失去了检查教学的意义。其次,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要个人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语言学习成绩方差解释能力最强的个人差异变量是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刘润清、吴一安,2000)。而语言学能被认为可能是天生的(Carroll, 1981,转引自蒋祖康,1999)。因此,学习动机在可变个人差异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罗得·埃利思(Rod Ellis,1997)认为,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进行预测的强有力的因素,而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由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结果获知。语言学习成绩低下一般是学习动机低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低入学水平段进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面对低入学水平学生与高水平四级类统考要求的巨大差距,还要面对学生作为低成绩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教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着眼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提高了多少,就能比较科学、公平而又客观地评价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进步。同时,得益于上面所说的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作横向比较的参考,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使学生的水平最终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也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还可以校全性的;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各级入学的学生以入学统测为开端,每学期测试一次。这样就能跟踪检测到教学质量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动态研究。同时纵向测评的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班级以及全校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依据之一。
2·技能性测试和知识性测试并重
对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应该扭转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安排65%左右的课时;专业知识课安排15%左右的课时;相关专业知识课安排20%左右的课时。尽管知识课的总课时35%仍比专业课的65%少得多,但是考虑到技能课耗时费力,应该说,在重要性上,两方面是平分秋色的。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决不是言之无物、毫无人文素质可言的听说翻译机器,而应该是博学多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前所述方案,四、八级统考取消后,代之以英语专业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其中按适当比例———比如50%对50%———安排技能和知识的题目,加强主观题型,弱化客观题型,就会纠正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另一方面,知识性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应当加强主观题,尤其要加强测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题目,把重点放在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把知识型课程的学习从死记猜题中解放出来,在与现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配合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增加主观题型减少客观题型,提高测试效度
在各项教学测试中,应该加强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数量。留学生论文首先,尽管多项选择题可以做到信度高,判卷快,但是,对技能课而言,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考察,不能有效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对知识课而言,过多的多选题使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用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表述独立见解的能力。“语言测试首先考虑的是测量的效度,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效度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呢”? (杨慧中,2001)在知识课的测试中,尤其应该增加问答题和短文写作题的份量,因为书写能力占语言输出能力的半壁江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放弃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猜题、六十分过关的消极学习态度。其次,可以使考试分数真正反映学生水平。分数的公平合理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测试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步入歧途的高校英语测试已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总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测试改革。首先,对扩招后入学质量差距很大的全国高校在校生进行学测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是可行和必要的这样一种看法必须扭转。应该以上、中、下3种水平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代替四级类统考,练习水平由各校自己选择,自己判卷,成绩不上交。这样,各校可以了解差距,改进教学。同时,重视纵向评价个人、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努力扭转教学测试中重专业技能考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考察的倾向,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最后,压缩四选一题型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型,把重点放在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的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从而提高命题效度。进行以上三项改革,就可以基本刹住目前应试之风,使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教学测试成为促进教学和保证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有力手段。
[参 考 文 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523.
[2]Henning, GAGuide to Language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M]. Heinlw Publishers,1987.1-3.
[3]艾治琼,雷芳.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
[4] 北京考试报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取消[N]·北京考试报,2006-07-01.
[5]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
[6] 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6.
[7] 程冷杰,秦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四六级考试[J]·外语界,2004,(6).
[8] 陈祖芳·学术讨论要尊重事实[J]·外语界,2004,(1):74.
[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8,19.
[1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
[13]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141.
[14]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
[15] 阚跃明,陆琳·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正负效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2.
[16]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0-11.
[17]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246.
[18]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21.
[19]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四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78.
[20] 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41-142.
[21] 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3):227.
[22]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
[2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4] 张绍杰·教—考分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6.
[25] 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J]·外语界,2004,(2):69.
[26] 杨慧中·语言测试研究:发展、评估与研究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