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知识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管理论文

篇1

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充分利用知识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管理关注如获取知识、创建知识、知识共享和文化与技术基础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员工在组织内的能力和他在整个团队中知识的影响力,提升整个组织的性能和效率。这会形成一个知识能动文化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同时,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在许多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认知科学、技术写作、文档管理、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和电子出版技术等。

3知识管理的价值

放眼当下的市场,通过观察不难看出最有价值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知识创新驱动的,即知识驱动。知识管理可以给组织带来至少5方面的价值:鼓励创新;完善决策;减少回复时间,改善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推广,增加收入;认可并奖励员工利用知识来提高他们在组织内的自我认同感。因此,知识管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即组织中理论认知和实践知识管理相结合。它使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可能,无需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就可以将人与知识连接起来。个人或组织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将其转化为知识,使知识更实用并且有效,最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得的这些知识。一般知识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存储库技术、智能助理和群件技术。对于公司来说,选择适当的知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4.1知识发现技术

对组织内部各种数据与信息的获取、并将这些信息组织成有用的知识可称为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组织现有数据基础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它可以使这些数据更加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死数据。由Fayyad,Piatetsky-Shapiro和Smyth于1996年提出。图片从底部到顶部显示出原始数据如何一步步变成有用的知识。

4.2知识存储库技术

知识存储库技术好比置身于一个巨大图书馆中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将大量的书籍、文章、期刊进行分类;同时,可以选择信息和数据,自动更新数据库,根据组织特点来优化数据库的结构。知识存储技术通常包含知识库存和知识地图等。这是一个包含员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以定制不同信息或数据的订单,通过组织和用户偏好的需求进行设计。

4.3智能助理技术

智能助理技术对于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非常有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应用于一系列关于用户操作的订单或者指定的程序。智能助理技术通常可以从用户中得到任务和命令,并熟练应对任务和秩序,以完成任务。智能助理工作一般分为3个步骤。首先,确认给定的任务;其次,评估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任务;最后,采取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

4.4群件技术

群件技术是一个整体协作、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联合工作的工具系统。它是在员工和任务中提供即时的、全面信息的一个阶段。该技术可以将文件数据功能、信息传输系统和交互系统相结合来帮助员工和整个组织改进并应用知识管理。此技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远距离的讨论,它可以应用在网络会议系统、论坛、电子邮件和即时群消息。以上是知识管理技术的4个分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信息和数据搜索速度、组织现有和未来的信息、提高对超载信息的处理和增进知识传播,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

5使用知识管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技术方法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技术在使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问题:人类如何与机器和谐工作。组织在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时,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管理层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的技术。第一步,要了解信息搜索、信息连接和信息共享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步,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并询问他们提出的建议。第三步,在收集所需的信息后,管理层将决定最适合组织的技术。决策者必须确保新实施的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当前的组织目标,并且不会在实验期造成任何麻烦。否则它满足不了快速知识共享、知识传递和知识处理的设计目的。其次,因为人与技术的合作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技术的使用,组织必须预留下实验期的时间。但是当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在技术和人之间有了冲突,组织决策者必须把人作为首位。否则只会浪费所有的时间和努力,知识管理在组织中也将不会成功。知识管理技术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系统,需要时间来测试是否可行。面对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决策者必须有耐心,而且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它。

6结语

篇2

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管理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替代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由于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则知识管理就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会推动显性知识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知识管理概念含义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如上面所言,它体现了知识管理的本质。

二、由传统的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延伸的方法

1.转变工作理念

1.1.深化管理目的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突出教育的作用。

1.2.拓展管理对象

首先,信息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静态的,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面对的环境是动态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静态的信息,而更应该关注动态的信息。其次,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只是编码化的信息,还包括对非编码化信息的载体人的管理。再次,知识管理对知识流、知识的自组织更感兴趣,试图找出一个能理解知识如何积累、如何倍增的关系,使少数人的专长扩展为整个组织掌握的知识。

1.3.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进一步体现,人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发生延伸,就是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2.转变工作模式

2.1.体制方面

要实现知识管理,必须调整传统的组织结构。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即扁平型网状组织结构,或者说,打破部门界限,只以知识服务为中心进行管理。

2.2.技术方面

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有进一步的深化。知识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递。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方面转变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管理,实现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2.3.管理方式方面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引入了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时在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从技术和信息的利用转变为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以达到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3.深化工作内涵

3.1.促进知识转化

从信息管理提升到知识管理,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这种群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掌握创新和技术的核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共享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

3.2.实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经济的支撑,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技术协作是创新的主要来源。知识管理要求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合理配置知识资源,研究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有目的地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促进知识创新。

3.3.优化研究方法

知识管理强调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结合起来,在系统化的空间中发现信息与环境的普遍联系,以有利于知识的发掘、传播和利用。信息的系统化处理保证了知识的创造、共享和使用,转化成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保证了组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全部集成起来,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生的然而却在快速发展着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合作活动进行组织,使团体的交流超越简单的讨论而实现创新。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而这正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

2.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力

篇3

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中,另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两者各自的特征。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它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与手段也愈来愈复杂,这是由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地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此刻已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期。同时,在不断发展的数据时期,其所具备的时期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以往已经有了更进一步水平的提高。固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所触及的范畴也在呈现出加倍普遍的态势。知识管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竭地构成本身的特点。这类特点首要体现在相关知识的内在在不竭的扩展。除原有的知识载体以外,知识在各类渠道中的传布也在不断发展。还有,知识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提速。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大学毕业两年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落后性。知识管理的内容也在呈现出一个不竭与时俱进的特色。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所区别地存在着必然的主观性。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介入主体中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知识管理在手段于工具方面会和信息管理之间产生一定的交叉。

二、产生的背景比较

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都是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化出来的理论分支。二者在发生的历史环境方面仍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具体来说,信息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在信息技术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又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更是把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源来加以开发于利用。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知识管理产生的时刻要比信息管理要早一些。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各种知识的分类与编辑,从而让文化和各种文明的进步得以传承。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商业价值开始不断地得到凸显与重视。是以,在当代的管理学理论中,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分支理论得到了连续的推行与利用。应该说,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式与路径来更好地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已经作为当前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的议题而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总之,信息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首要应用领域是人事制度、财会制度体系、企业平常运营管理等方面。具体来说,通过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会计结算的信息化等方面的效率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经由信息技术在企业平常运营中的利用,企业在办理效果与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知识管理今朝也已经成为了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所要成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发展过程中科技知识的汇总与总结,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的产品的研发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都是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文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对象、产生的背景、表现的特征以及概念的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不同的背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从逻辑成长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存在着必然的交织的。举例来讲,在概念的基本内容上。信息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及其相干的加工办理体系,在必然的情况下会举行相互的转化。在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汇总的过程中所牵扯的内容和管理活动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地转化为一种知识,在知识的管理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应用。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知识中的理论知识或者所积累的宝贵的发展经验也会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的活动中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在逻辑层面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的。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历史上的关联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都是在社会的整个科研与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渐渐地分化出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各种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社会生产价值中的不断显现,最终促成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理论的分化与发展。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知识需求不断高涨的发展时期,二者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为知识与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内容与对象。另一方面,在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带动下,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四、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后的启示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区别与内在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未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如何把其在市场、企业、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更好地表现出来,笔者在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研究范围的界定。现在,管理学界有一种理论倾向是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一定的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共同属于管理学理论的分支,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研究范围的界定。只有将彼此研究的界限与范围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才会避免重复研究而带来的研究资源的浪费。其次,建议研究方式的整合。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在研究层面所借助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各种有效的科研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加工工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中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因为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研究的一个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管理中的创新。在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每天所接收的资讯与信息总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已经成为了这个时展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与数据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我们应该在生产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研发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是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益的处理。总之,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离不开管理中的创新。在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立异创新将会是管理理论成长中的必由之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社会的共有资源,已经超越了国界。所以,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信息与知识是其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在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知识、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和知识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

五、结语

篇4

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14]: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和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信息技术、项目质量配置等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作了分析,为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结构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模型[15],认为组织的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业务单元需要协作,组织内部各项活动需要优化组合与协调,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Holsapple和Singh在总结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知识链模型,对知识管理的活动要素、实施与控制、目标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寻找与知识管理相关联的关键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产生竞争力源泉的知识管理活动的框架[16]。马扬等学者将科研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看作是一个循环的、对知识进行控制与反馈的过程。根据科研组织知识生产与流动的特点,提出其知识管理的模式与流程[17],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包含了知识的挖掘、整合、存储、共享和转化等五个相互融合的阶段,这五个阶段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2.1基本假设

知识管理能力是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知识管理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的统筹协调,提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如下:知识获取能力:使组织最大限度拥有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成员间、成员与组织间信息传递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相互转化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行问题的能力。知识保护能力:保护组织知识免遭剽窃或流失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基本前提下,以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为考量指标,定量分析6大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程度,进而探求提升R&D实施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步假设6大知识管理能力共同推进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质量,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对象

某大型研究所的40个科研项目组织,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拥有10个研究室,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1000余人,成立50多年来,已取得科研成果2400余项。

2.3研究方法

面向40个科研项目组织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资深专家和一般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知识管理对R&D实施的推进作用。问卷设计借鉴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对象R&D实施的具体特点,并在调查问卷正式发放前进行小范围的试验调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量表均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划分为5级,采用五点正向记分法。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被测试者的基本情况,用于对问卷的筛选;第二部分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共享能力、应用能力、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维度,共计41个变量,用于了解被调查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实际状况;第三部分为R&D实施水平调查,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3个维度,共计16个变量,用于R&D实施水平的定量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过程中进度、成本和项目质量的量化关系,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信度分析采用最适于态度、意见式调查问卷分析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影响R&D实施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并分析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信度、效度分析

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9个方面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所有维度的α系数都达到了0.94以上,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很高。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每个维度的调查结果都通过了0.000显著性水平的Bartlett's球形检验,KMO检验结果接近或超过0.9,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维度都提取出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超过76%,这表明9大因子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管理能力的6个方面和R&D实施的3个维度。将103组调查数据代入各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EXCEL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得分,成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基础。

3.2回归分析

3.2.1相关分析通过绘制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的散点图,初步分析出知识管理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其相关程度,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3。由表3可知,项目进度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介于0.55~0.73,项目成本介于0.47~0.58,项目质量介于0.58~0.7之间,三者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明R&D实施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高度相关。3.2.2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为消除自变量选取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强行纳入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第一,项目进度强行纳入法获得的回归方程为两种自变量选取方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最大,它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6%。

3.3讨论

回归分析表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的相关性不强。就此结果,本文进行了专题回访,科研人员普遍反映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项目信息的获取、共享和转化。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前,信息的存储方式以纸介为主,科研项目组织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分散各地的图书馆,组织内信息的共享主要靠口述和纸介传递,组织的无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更多存在于科研人员的大脑之中,未能有效实现有形化和显性化。这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于项目组织和科研人员中的无形和隐形知识逐渐电子化、显性化,科技文献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获取的渠道大大拓宽,科研项目组织内部网络办公平台也逐步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知识获取能力、共享能力和转化能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再是制约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关键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项目进度。回访过程中,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科研项目组织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组织文化、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据此,本文认为,为促进项目进度,科研项目组织应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组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项目进度。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知识应用源于理论、行于实践,是理论的工程化应用,回访时,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组织成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化经验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最终质量。老员工的传帮带,可以快速促进新员工在实践中成长;组织内的团结协作和集思广益,有利于组织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组织全体在实践中的共同成长,决定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回归分析表明:知识保护能力影响项目成本。对科研人员的回访了解到,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项目的投入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化,而且项目从申报到成果验收的管理也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与此同时,同期内同类项目的申请单位却在成倍增加,这使得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项目申请成功,项目组织逐渐开展先期风险投入,增加了项目运行的成本。为此,加强科研项目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组织知识保护能力,成为赢得项目竞标的关键因素。

4.结论

篇5

在Barnard(1938年)首次提到组织冗余以来,组织冗余一直是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经过长时间研究经验的累积,组织冗余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尤其体现在组织冗余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方向。本文旨在对组织冗余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组织冗余的前因变量这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组织冗余的理解。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组织冗余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组织冗余研究理论视角的分歧,测量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冗余的研究仍然是存在一些不足。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与知识情境因素的结合

现有关于组织冗余研究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在讨论组织冗余对组织绩效、创新等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这种研究的理论依据集中在组织理论、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论述上,且都是单一的理论视角。如果单纯只是从理论本身出发,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片面的。组织冗余作为企业里面的一种资源,必须考虑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对组织冗余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而已有文献大多数研究样本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情境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冗余资源的变化的研究甚少。

2.缺乏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的研究

由于中西方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冗余在西方的研究多是针对组织有形资源,如多余的人员、未使用的资本、不必要的资本费用等,对于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这一类无形的冗余资源的研究很少。具体来说,现有文献对这类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都还比较模糊,只是粗范地认为知识冗余资源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究竟知识冗余资源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以及其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和零散。

3.缺乏对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都是把组织冗余看作是一个自变量或内生变量,将其看成是组织绩效、企业创新、企业成长、企业国际化、战略等的影响因素,而针对具体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较少,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上的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和经验的支持。虽然已有文献研究得出在组织冗余和创新、绩效、企业成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关系,但是对于如何让公司识别组织冗余资源,控制冗余的数量,从而使公司保持正常的冗余水平却鲜有研究。

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1.理论研究与知识情境相结合

从文献的梳理过程来看,现有文献对组织冗余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组织理论、理论还是资源观,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深刻地分析了组织冗余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从理论角度来研究,其实践应用效果必然会降低。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结合知识管理环境,来探讨组织冗余对组织创新的意义。

2.拓展组织冗余资源的研究边界

组织冗余包括有形的冗余资源(如现金、设备、原材料等)和无形的冗余资源(如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现有文献对无形冗余资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如今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知识资源是组织创新的源泉,对组织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明确知识冗余资源、关系资源等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拓展组织冗余的研究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对有形资源的研究。

3.探索知识管理环境下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

篇6

早期的知识管理,公司建立员工网络和实践社区,建立知识库,鼓励知识共享。要求公司知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以外还要参加这些活动。这就意味着员工在下班后留下来互相交流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早上提前来到公司向其他员工学习。许多类似的项目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真正成功的却很少。那样为数不多取得成功的,也需要激励机制,甚至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施压。1999年DaveSnowden在其发表的《just-in-timeKnowledgeManagement,Part1:KMReview》[4]中提出了传统知识管理的三点弊端,为实时知识管理的论证奠定基础。一是认为人具有理性化行为,可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人遵循某种行为模式,但这种试图以此为依据对“非自然”行为进行鼓励的办法不会使管理者们的努力收到很大的成效。二是认为专家与他人分享的知识是其拥有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但是,除非人们身处某种情况而自然而然地运用某种知识,人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因此,简单的知识获取模型的用处在这里就不是很明显。三是认为成功的行为模型可以被正确地理解,并被系统地再利用,然而复杂性的组织不能采取此种方式。

2实时知识管理的内涵

2.1实时知识管理的含义实时知识管理是将对的信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传递给对的人,并做到实时传递,从而使决策者在接收信息后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5]。实时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对支持这一概念的系统却有诸多隐含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对的信息,即哪些信息是真实可靠并为潜在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第二,如何得知谁是对的人,即谁应该接受这个信息。第三,何种格式的信息才能符合决策者的工作地点、环境和演示设备类型。第四,如何捕捉并表达出信息用户的爱好、偏见、背景,最重要的是如何捕捉并表达出用户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实时知识管理系统都必须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为了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对的信息应该具备四种特质:一是及时性,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及时和新颖的,过时的信息很有可能与当前的情境和任务不符;二是真实性,确保信息内容是真实的,没有歪曲和伪造的成分;三是可靠性或者权威性,指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可靠,能使用户对其产生信任感;四是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传递方式必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否则信息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2.2实时知识管理的先进性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某些理论和实践就是在以上这些被认为是正确的假设下提出的,比如“最佳实践社区”“知识绩效评估”等,这些方法强调通过设定一些制度对员工的知识获取和共享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而不是通过员工的自然行为来实现目标。那么,企业中的专家有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没有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贡献出来。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找不到,或没有时间来寻找与其所处环境相同的最佳实践。即使员工找到了所谓的最佳实践,也不一定能真正有效地在实际情况中运用。如此,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等障碍问题,其中包括人为的障碍,但更多的障碍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本质前提认识不清而造成的,这就造成了现阶段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效果不佳、存在操作“瓶颈”等问题。实时知识管理在知识共享方面,强调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的自然流动以及知识管理实践的背景性。因此,它主张运用即时化的手段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具体包括:故事库、学徒系统、专家技能定位、人际网络引擎。故事库是尽可能地再现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或交往中“面对面”的知识共享方式,与传统的“最佳实践”相比,其区别在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不同的内容,从而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观点,不拘泥于最佳实践的固定性,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提问,获得相关的知识。故事库的创建需要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捕获”故事;二是编制索引使其具有可用性。学徒系统通过观察、教授、和联系来实现隐形知识的转移,类似于“于中学,于中交”的方法。这一方法比“知识编码”更具有灵活性和低成本性,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学徒系统,使知识的获取更具有目的性。企业知识黄页主要依靠人将其技能编码化,并对数据进行维护。但这一知识管理方法或者已经被人们利用,或者由于人们没有时间而疏于进行。专业技能定位与企业黄页不同,它具有非强制性,主要对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路径进行关系描述,或者是从电子邮件中发现某种技能。人际网络搜素引擎不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是对知识流行的渠道进行管理,其作用在于促进人际网络的自然构建的丰富。如果一个员工在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中工作过,接触到众多不同的人,那么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网路,其中所流动的指导性意见、好的经验总结,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都会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有极大的帮助。

3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界的应用与发展

3.1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界迅速发展的原因综观国外有关实时知识管理的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实时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医学界。对于企业的实时知识管理研究目前还处在理论阶段,而医学界比企业更早关注实时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更早的尝试在医疗机构中开发实时知识管理系统。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中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3.1.1实时知识管理在医疗机构中更具紧迫性众所周知,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结合病人的病症做出治疗决策。决策一旦做出,将直接作用于患者,若决策失误,很可能给患者造成重大伤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是医生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然而医学界的信息超载问题远比企业界的明显。据统计,在美国,一位优秀的主任医师,需要了解1万种疾病和综合症、3000种药物、100种临床实验结果。而每年约有40万份相关文献出现,医生根本无暇和无力吸收如此庞杂的信息量。据美国的医学机构1999年的报道,超过100万起的伤害和9.8万起死亡都是由医疗事故造成。一些医疗事故是由于医生的粗心大意,但大部分是由于医生没有掌握支持其决策的正确信息。医疗是人命攸关的大事,因此为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的传递给医疗人员,使医生做出正确的决策,医疗机构纷纷开发实时知识管理系统。

3.1.2医疗机构中的程序化决策我们知道,医生看病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医学中的很多疾病,都有传统的治疗方案,比如发炎,大部分医生会开阿莫西林。因为医疗知识中,有很大部分知识是固定的,即所谓的医疗常识。因此医生的决策更趋向于程序化。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要复杂得多,需要进行大量的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方便对基础医疗知识进行编码,为系统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虽然医疗机构中有着大量程序化决策,但并不是说整个治疗过程只按程序化来进行,医生必须要对每个病人的情况有很完整的了解,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病人的药物过敏纪录等。

3.2美国PartnerHealthCare的实时知识管理系统PartnerHealthCare是美国最好的医疗机构之一,为了解决信息超载造成的医疗事故问题,在CEO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时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该系统需要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医疗数据编码并嵌入到支持医生工作流程的IT系统中,为医生诊断提供实时知识支持[6]。整个系统以医嘱录入系统为中心(见图1)。所谓医嘱录入系统,就是医生为病人开处方所登录的一个系统。之所以以该系统为中心,是因为当医生要求病人进行某项检查或者治疗以及为病人开药的时候,就是他们将自己的决策付诸实践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实时知识支持的时候。没有医嘱录入系统医生无法及时获得其他医师的医疗知识,当遇到某种疾病时,可能无从下手或者诊断错误。采用医嘱录入系统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有效地减少由手写处方造成的错误;二是使医生在工作的同时可以便捷地获得大量实时医学知识;三是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建议。

医嘱录入系统的工作原理说明:A医师有一个病人B,B有严重的感染情况。A医生就决定开安比西林来治疗她的炎症,于是他登陆医嘱录入系统去开这种药。这时候系统就会查找B的医疗记录,检测她是否有药物过敏的记录。B以前从未用过安比西林这种药,但是她用过盘尼西林,并且对其过敏。盘尼西林与安比西林的化学成分相似。系统将该检测结果以警告的形式告诉A并且问他是否坚持开这种药。A继续询问系统,B对该种药的反应现象是什么。药物过敏比较轻的就是出现红疹,严重可能痉挛。系统调出B的药物反应现象,只是轻微的出红疹,于是A坚持使用该种药物,因为他认为该药物的功效大于它的副作用。系统允许A医师开这种药,但要求他提交不接受系统意见的原因。医嘱录入系统虽然是Partners的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医疗记录系统。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医疗信息数据库,使用同一个逻辑引擎,该引擎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决策规则运行医生的处方指令。

PartnerHealthCare实时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编码由该机构各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进行,他们定期整理最新的医学知识并上传数据库。该系统还将一些医药书籍编码,以供医疗人员在没有病人来访的时候学习,满足医生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该系统中的网上咨询系统,为远程医疗咨询提供了可能。当医生遇到棘手的疾病时,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征求其他医生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视频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免去病人转院的麻烦。总之,PartnerHealth-Care的实时知识管理系统,将实时知识嵌入到医生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中,使得医生得到实时知识的支持,以提高决策的正确率。系统实施以来,该院的医疗事故大大降低,系统也受到医生的欢迎。

篇7

一是对于隐性知识的开发不够,创新力度不大。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一个不确定的具有成长性的领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有着共同的成长规律;同时,每个教师和学生又是个性化的,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等。而且,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其中,关于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都储存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经验中,而对于这一知识的关注、管理与传承创新,是当下大部分学校都比较缺失的。二是追求知识的功利目的,有待深化共享观念。由于我们对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学校缺乏管理这一知识的方法与策略,或者知识的提供者因不能得到知识收益的回报而不愿提供知识等。进而导致了教师普遍倾向于把知识“秘而不宣”。因教师不愿相互交流信息与共享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三是学校管理追求标准化,极大地约束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学校管理的标准化,对一个组织而言无可厚非。但如果管理策略全是单一的标准化管理,就会导致教师主体精神的缺乏,影响教师潜能的发挥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标准化管理机制的机械性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阻断了教师的互动交流,缺少对交流场所和环境的建设,客观上对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设置了障碍,制约教师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也扼杀了教师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2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大部分是把知识管理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套在教师这一研究对象上。如刘敏把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界定为:“教师个人或教师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存储、利用、共享、创新的过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提升学校或组织的竞争力。”[2]P19同时,教师知识管理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和教师实践共同体,即教师知识管理包含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和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的客体则是教师个人和教师共同体所具有的全部知识。[2]P20对于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纪清华老师把其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二是教师的文化知识,即学科知识以外的,具有拓展性、分散性、引导性等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使教师教学更具人格魅力,教学更具个性化风格;三是教师的实践知识,包括学科知识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的实践体会;四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5]与之相应的,代宏伟老师把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总结为三种取向:一是教师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二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指出这些知识具有五个特征:情境性、具体性、综合性、经验性、情感性;三是教师的情境知识,“知识是个体与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互动的结果,知识的运用不仅受本身规则的制约,还受特定文化、活动和情境的制约;知识随着在每一次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其内涵都将发生变化”。[6]P18其中,情境性知识与文化知识都属于教师个性化的知识,为教师个体的兴趣涉猎、跨专业拓展、经验积累等方面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总和。

3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构建教师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对教师知识管理的活动、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管理配套的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

3.1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3.1.1知识获取知识管理系统要能够为教师提供从知识库中挖掘知识的工具与技术(如关联规则、范例推理、神经网络等),方便教师从知识库获取有用的知识。对于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叙事日记来实现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3.1.2知识存储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建构教师群体的组织知识库。因此,知识管理系统要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库,并提供绘制知识地图的地具。

3.1.3知识共享有利于打破教师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减少学校和教师个人获取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时间和成本。因此,知识共享是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

3.1.4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主要来自于教学管理实践。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促进知识创新的行为。3.1.5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其目的是发现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管理的内容、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的设计构建等方面,帮助学校、教师与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决策,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绩效。同时,知识管理绩效评估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3.2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

笔者把张旭芳和詹晓玲两位的研究成果中教师知识管理系统逻辑架构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核心是用户(教师)、应用程序(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库(数据库),即要表现出“知识管理主体”、“知识管理客体”和“应用手段”这三方面的需求内容。在此基础上,因为采用的软件平台的不同,知识管理主体需求理念的不同、知识管理客体分类方法、编码与存储方式等的不同,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导向的不同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不同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风格。但这并不影响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教师进行信息、知识的分类储存、交流分享、应用、创新。

3.3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管理工具的整合与应用,达到各种知识管理功能的实现。知识管理工具即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为知识管理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管理工具提供了思路。有研究者以知识管理工具的特定功能类为标准,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详见表1。如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工具;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是一个知识的产生、编码和传播工具;知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则是集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评估、知识锁定等功能为一体的工具;百度文库、爱问共享资料、豆丁、中国知网等,则属于知识库的工具;麦库记事、PKM2、OneNote等,则属于集知识云储存、分类、共享等具有个性化的管理工具.把这些知识管理工具整合到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中,就实现了具有不同的知识管理功能的模块的建设。通过这些知识管理功能模块的细化与应用,就可以完成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管理任务,满足不同的知识管理服务需求。.其中,在教师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需要指出:[8]一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即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将社会网络引入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使得教师的个人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及其可信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安全地与自己信任的人分享知识与信息,籍此信任关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以达成更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二是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强调知识的创造以及人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知识地图。在教师知识管理中引入知识地图,建立知识索引和知识的相互关联,把知识按层级方式组织起来,便于教师依据这一关系及所提示的关联性,快捷地找到所需的知识,为教师提供“使用知识库路径、寻找知识拥有者的信息以及记录知识的文件等”。[8]三是维基技术。WIKI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网页编辑与知识系统。把维基技术引入到知识管理,一是可以充实知识系统的资源;二是促进教师扩大知识面;三是扩大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四是网格技术。知识网格研究是利用网格、数据挖掘、推理等技术从大量在线数据集中抽取和合成知识,使搜索引擎能够智能地进行推理和回答问题,并从大量数据中得出结论。有研究把知识资源库的知识本体分成六大类:概念本体、领域知识本体、教学策略本体、教学对象模型本体、教学任务本体和教学应用本体;并认为,知识网络是一个智能互联的环境,能使用户有效地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同时,构建教师知识管理系统还应重点关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建立教师知识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基于平台的合作与交流;二是建立知识数据库(仓库),促进教师对知识的存储与分类管理,促使学校积累宝贵的知识财富;三是建立知识地图,帮助教师在恰当的位置获取知识;四是实现知识方便地共享,并提供快捷的搜索功能;五是构建教师知识管理系统,要塑造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包括学校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机制。

4结语

篇8

1.1核心层

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指统计价值观、统计宗旨以及统计信念和统计愿景等,核心层是决定统计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统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促进统计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统计工作总有一定的工作目标,统计宗旨正是为统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解决了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如何统计服务的重要问题。统计愿景则提出了全体统计人员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目标和愿望。总体来讲,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1.2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统计理念和统计精神,对统计核心内容具有支撑作用,并使其具体化,更好的实现核心层发展目标。当前,在知识管理普遍应用于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统计事业发展中为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把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来,共同构成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内容。

1.3保障层

统计文化的保障层是指统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行为规范来保障。统计文化的行为规范,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统即统计服务系统、统计指标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教育培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从而为统计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规范支持,保障统计文化核心内容落到实处。

2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统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为了推动现代统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统计文化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与统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2.1坚持制度建设为前提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下,经过不断改革逐渐完善起来的。原先的统计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结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统计管理制度已经逐渐变为扁平的结构,赋予了统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力,并且拉近了与企业领导的距离,增加了统计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领导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知识管理手段在企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2.2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工作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重视和尊重知识型人才,善于吸纳和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人才到统计队伍中来,聘请专业统计人才开展统计文化讲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统计队伍综合实力。其次,建立统计人才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尊重人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在优秀的统计文化熏陶下帮助统计工作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3以学习型文化为导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是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求获得新发展。然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唯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统计文化,让全体统计工作者在学习型统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先进知识学习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统计事业的长久发展,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统计部门要在统计价值观和统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一个激励统计工作者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统计文化,逐渐将学习系统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统计文化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促进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学习型统计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时期发展的知识动力。

2.4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内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