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程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万福生科采用大量个人账户作为交易对象,为了配合虚构销售收入,万福生科伪造了相关采购和销售合同,虚构了300多个个人账户作为供应商账户。万福生科首先通过自有资金,打入事先虚构的300多个个人账户作为采购款,然后从个人账户转入公司账户,形成虚构销售收入入账。虚增的销售收入以现销的形式形成,使得审计过程难以发现收入虚增问题。同时,通过虚增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来虚增资产。万福生科选择利用在建工程来虚增资产是由于在建工程在没有转为固定资产前,其在报表中显示的账面价值难以测算,企业操作的空间很大。因为万福生科刚上市,有大量募投项目,在建工程项目放大不至于引人注意。首先从公司账户打入个人账户款项作为预付工程设备款,一部分预付工程设备款用来抵付因虚增收入、由个人账户转入公司的款项,另一部分预付工程设备款则形成在建工程。因在建工程核算的相对自由性,账面在建工程进行了大量虚构。万福生科的造假方式使得审计人员实施的交易实质性测试失灵。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件表明,财务舞弊的发生往往并非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是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跳出企业账本和财务报表的束缚,灵活运用分析性程序来提高审计效果。
(一)分析关联财务数据间是否相互矛盾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该公司披露的2010年、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5,555万元和6,026万元,而自由现金流分别为-3,997万元和-10,276万元,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两项指标出现了严重背离,据此可推断万福生科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可能存在造假嫌疑。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万福生科在在建工程没有项目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其在建工程从8,675万元增加至17,998万元,增加了8,323万元。但是,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只有5,883万元,据此可以推测预付工程款或者应付工程款增加。报表中显示的预付账款增加了2,632万元,但应付账款却只增加了379万元。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不仅包含投资活动的款项,还应包含经营活动的业务往来款项,两者的增加额与在建工程的增加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以推断有诸多的疑点。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中对于在建工程的披露也存在着重大矛盾之处,在建工程项目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工程进度反而降低了。如淀粉糖改扩工程和厂区绿化工程,在分别投入了2,601万元和74万元之后,工程进度却分别从90%、100%降低到30%、85%。
(二)分析与同行业水平是否不符。
万福生科分析性程序2011年年报摘要中公布的普米毛利率为12.39%、精米毛利率为17.62%。同行业中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报中公布的粮油食品类毛利率为5.81%,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报中公布的米业类毛利率为5.30%。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其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万福生科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71次、1.46次和1.56次。该公司所属的行业(农林渔林业)这三年平均存货周转率为3.44次、3.45次和3.68次。公司存货周转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同行业相比较,万福生科存货的低周转率与高毛利率自相矛盾,这些数据表明,万福生科可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造假的嫌疑。
二、启示
(一)多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程序不仅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包括必要时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分析程序不能只是进行定性分析,也不能满足于泛泛而谈。审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现异常变化的数据并寻找原因,解释的原因尽可能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上述案例中,可以通过对比万福生科与其同行业之间的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寻找可能存在舞弊嫌疑的突破点。
(二)以职业怀疑的态度分析各项交易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分析性程序,审计
分析性测试,是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手段,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重点的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发现、检查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分析性程序一般作为审计取证的一种辅助手段使用。本文将对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
分析性审计程序既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为客观的方法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运用是基础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只要注册会计师分析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分析性程序中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性审计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也能够对审计对象业务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做更好的理解,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的潜在关系,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分析性程序可以耗费更少的审计资源提供相同的或者相对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程序有时会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同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而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行收集以及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两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会计师的经验以及知识就可以判断,可以大大的节省审计资源,而且在电算化的时代,通过利用电脑,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在节省审计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在于分析以及比较,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而且要保证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以及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者比率。
(一)应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基准
运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在进行分析性程序时,首先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即财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信息与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财务信息各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内部勾稽关系,例如应付账款与存货之间通常有稳定的关系;当然某些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例如存货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存货总额的合理性。其次,应该考虑数据信息之间的比较基准。在运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将被审计单位本期的实际数据与上期或者以前期间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运用以前期间的可比会计信息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被审计单位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的预期数据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或者比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情况,这都是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点。
(二)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所有的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以选择使用,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用于实际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原因;将本期同上期比较,判断本期指标的是否存在异常;同业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指标的正常性。其次,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用于财务审计中的问题揭示以及管理审计中的前景预测。第三,可以采用科目分析法,通过选择借方或贷方科目编制对照表来登记对应科目,查明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并且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应用于容易发生错误以及弊端的会计科目。第四,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可以计量预测的风险和准确性水平,量化注册会计师的预期值。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与其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关系,在风险评估阶段,分析程序就要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在此阶段,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主要对象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精确程度以及比较的指标范围,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而定。其次,要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预期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让注册会计师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重大事项或者决策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三,根据分析性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该识别是否有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意外的波动,因为这都可能是重大审计风险的预警信号。如果出现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波动,要作为重点审查项目进行调查,在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考虑运用检查、观察等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超级秘书网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性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此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而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首先,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时,要考虑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越谨慎使用实质性分析性程序。另外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对已经记录的金额或者比率做出预期时,需要采用内部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样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根据数据形成的预期值,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样分析程序就越有效。第三,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准确程度是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因此,在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保证精确度。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符合,以此来判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整体是否公允:首先,是对财务报表重要比率的分析,在前期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获得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在总体复核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总体把握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审定数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否合理。第三,要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否对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产生影响,进而确定报表数据是进行调整,还是披露。
参考文献:
[1]锁琳,浅谈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中的运用[J].邵阳学院学报,2007,(05)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1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
1.1以战略系统观为指导思想
战略系统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
风险导向审计遵循“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从战略管理活动分析入手,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企业风险与战略风险之间的联系,它是在传统审计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方法上讲,风险导向审计从系统和战略的角度审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指导审计取证的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在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它比传统审计对企业了解更透彻。
1.2以风险为出发点
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战略风险和业务风险,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由于受托责任的扩大,内审范围也随着扩大:从最初的会计、财务事项到进一步涉及各种经营活动业务;在风险环境中,除了风险评估和帮助管理层把风险转变为本组织的一种收入外,内部审计应该扩展审计范围,它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理财和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师着重把握两类业务,一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企业高风险领域为评价重点,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经营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评估其风险水平,将其经营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评价中去。二是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该方法注重“管理层舞弊”所带来的风险,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的风险为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审计。
1.3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企业风险的关键。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目标是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
(1)预警的组织机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有条件的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经营,只对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企业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危机,预先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风险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相关外部市场和行业等数据。
(3)企业风险分析机制。此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因应计划随之而动。
(4)企业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分析清楚后,企业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慢,表示营销部门收账措施可能不力,产生的风险一是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是企业将承受更多的交易风险。风险处理机制促进营销部门主管深入探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1.4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在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审计理论与实务界就已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这种审计思路的缺陷,开始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的作用,如何系统地理解企业战略及其经营环境则进展缓慢。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风险预警系统数据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出异动指标,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审计目标和程序。然后通过审计取证结果,并结合重要性判断,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判断整个企业经营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比制度导向审计更完善、更有效。
1.5偏重于事前控制的全过程监督
全过程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加强和监督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尽可能实现事前控制的愿望。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够以更大的责任心和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本单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对风险评估非常有利。
1.6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审计误差对审计评价决策影响的大小。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成败的关键,至少要考虑以下要素:一是审计目标;二是全面风险评估结果;三是不同的会计事项。在确定审计结论误差或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总误差水平,而且要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1.7设置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由于被审单位比较了解传统审计的标准化程序,可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使审计人员无法突破其预先设置的障碍,难以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则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风险导向审计的测试程序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单位、风险领域、行业、产业政策、风险状况、审计目的选择不同的审计重点,编制不同的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
2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难点
2.1理论体系不成熟
尽管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都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但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职业界都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技术褒贬不一,缺乏一致认识,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作指导。至今我国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法规政策来规范约束和保障风险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束手束脚。
2.2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风险管理活动是瞬时或间断性的,事后将其抛掷脑后;二是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甚至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某些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3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从而使我国企业不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2.4审计人员未能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
我国理论界对分析性程序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审计实践中做分析性复核也只是“蜻蜓点水”,随意性大。审计人员基本上是根据审计程序表中的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作简单比较,以及计算几个综合性财务比率,对行业分析做得很少,更谈不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调查规则。国外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值得我们去学习。
2.5管理层的蓄意舞弊为审计带来很大难度
近年来的审计失败案例中发现,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层舞弊。审计人员一般都能查出财务知识和技能的缺陷导致错报,但对管理层通过驾驭日常内部会计系统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一般审计方法很难发现。同时我国尚存在会计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业绩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证券市场不规范等问题,都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机会。
2.6风险导向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拥有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现有内审师的业务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能力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工作创新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单位的经营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评估,若在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
3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3.1完善理论体系和法规制度,提升审计地位和独立性
与早期查错防弊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不同的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前监督,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主动发现风险改善管理,直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2008年的金融风暴促使风险审计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被管理当局普遍接受。内部审计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型,把内部审计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企业管理核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独立性。
3.2更新观念,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开展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导向审计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地处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把企业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3.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风险预警机制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使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关法律政策和程序,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供防范治理风险的保证,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审计部门应参与风险评估工作,协助管理层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发展战略高度,改进监控方式,抓住重点,帮助完善公司风险预警机制。
3.4关注管理舞弊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防范管理层舞弊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最新颁布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三方面的特征,即动力/压力、机会、态度/企图,要求审计师从这三方面关注管理舞弊风险因素,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舞弊的审查程序。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从宏观上分析企业状况,采用适当方法降低风险。同时,审计师考虑对管理层舞弊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且具备舞弊动机时,审计师应采用更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审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