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心理健康观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8: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健康观论文

篇1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病人40例。纳入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确诊为SLE病人;经住院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门诊治疗或复查随诊;年龄14岁~45岁;学历:小学及以上文化;有简单网络应用的知识和能力;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狼疮脑病病人;有精神疾病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婚育情况、经济状况等。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项目,分9个因子和其他。躯体化,共12项,主要反映主观身体不适感;强迫:共10项,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人际关系:共9项,反映与他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或自卑感;抑郁:共13项,反映与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概念;焦虑:共10项,反映与焦虑症状有关的精神症状及体验;敌对: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3个方面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恐怖:共7项,与传统的恐怖状态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偏执: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共10项,主要是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其他:共7项,上述因子不包括的、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本研究利用SCL-90测查SLE病人的心理状况。

1.2.3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

由我科人员与软件工程师合作设计。软件工程师通过我科人员对其提供的有关专业信息,利用Access程序,建立SLE病人门诊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应用部分包括: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对SLE病人进行管理。

1.3研究方法

1.3.1调查问卷发放及收集

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能够独立完成量表者,由其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者,协助其完成。调查人员对研究对象不明条目给予解释,保证每条目解释内容的一致性。在管理前及管理后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1.3.2管理模式的实施

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采集病例及建立管理档案:课题组对病人的信息严格管理,确保病人隐私不外泄。对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护士把采集到的资料输入电脑,分别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评估病人:对病人的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分类记录。如肾脏损害用“S”标记,血液系统损害用“X”标记,皮肤损害用“P”标记;使用激素治疗后出现高血压用红色“”,血糖高用橙色“”,血脂高用黄色“”标记。标记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根据病人使用激素量、免疫抑制剂使用或具体病情和医生医嘱设置复诊提醒时间。实行护理干预: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识别不同情况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处方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从数据库中提取导出,可通过Email方式或飞信发送,也可通过QQ传送。利用软件的查询、提醒功能,检索病情改变,2d~7d后需复查或更改用药量或执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两个月未来复查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此工作每周执行1次。随访时不仅和病人沟通,而且与家属沟通。随访内容为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为病人争取家庭支持,督促病人按时复诊,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病人的需要及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对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病人则约定时间进行专人辅导。为了方便与病人沟通,除了设立固定的随访电话之外,还有专用邮箱和QQ群,方便病人表达内心感受,也使医务人员能及时采集到病人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差的病人予以培训指导,保证每位参与病人能够利用手机短信、邮箱、QQ群这些信息平台传递、获取、分享信息,与医务人员达到互动。其目的主要是对病人用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心理等各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管理。每次随访及干预内容、时间都记录并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按时复诊的病人,每次复诊的临床资料交专管护士处,录入数据库中存档。干预效果评价。通过门诊日志记录,查病人是否按时复诊,3d查1次。未按时复诊的病人,及时追踪原因。电话随访后的病人,1个月后再进行电话回访,主要了解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等方面是否遵循医务人员指导。并把评价结果记录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为下一次的评估及干预提供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LE病人应用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前后SCL-90评分比较,各因子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大学生

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于学生自杀或其他心理疾患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社会各界深为忧虑和震惊。大学生是传承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痛心地看到,这个本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群体却出现了种种自杀现象,而且自杀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自杀原因的探讨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知识群体,自杀死亡的人数近年来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做的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有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伴随着矛盾、冲突、缺失父亲或母亲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让自己“自卑”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也感觉自己是社会可有可无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缺乏爱心、无责任感的扭曲人格。

第二,社会因素。目前,就业难带给大学生压力巨大,求职过程中屡战屡败,无法接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无法面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无法接受自己未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做法进行“回避”。

第三,个人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独自面对高校生活,无法适应。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类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最近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健康心理建设起到初步的成果。那么,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在此过程又应该如何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等整体素质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图书馆当中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馆比教室更重要。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追求成长的知识环境,就应该肩负起充当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课外教育辅导角色,通过与课堂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文化讲座、摄影展览、书目导读、主题讨论等形式来开展多种有声有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途经与方法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有些大学生由于工作、人际、情感等方面引起抑郁、苦恼、愤恨等负面情绪时,由于自卑、胆怯、害羞等各方面因素,他们不懂得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以至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危险状态,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即让学生懂得相关的知识,学会察觉个人情绪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途经,这就需要图书馆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图书馆如果能够围绕高校心理健康建设的安排来做好导读工作,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明辨优劣,择优而用。因此,图书馆要对学生的外借、内阅书刊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并针对情况正确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在具体工作中,可设立岗位导读员、咨询员,或向学生口头推荐书刊,或编写“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好书评介”等,向学生宣传介绍内容好、价值高的好书、好作品。按专题从大量的书、刊、报等各类文献资料中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以此作为导读的一种有力措施,指导学生阅读。

在做好导读工作的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馆舍和文献资源优势,经常组织一些如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专题系列讲座、智力竞赛、音乐欣赏、文化沙龙、中外名著书评、书画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不但对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高雅的文化环境下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既是高校图书馆的崇高职责,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另外,将图书馆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帮助。由于团组织、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其下属各部门在学生中相当有影响,号召力也强。图书馆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到这些学生组织中,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当他们组织各种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知识讲座等活动时,图书馆要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以提高他们的竞技、表演水平。而且,图书馆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也必须有学生组织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其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素质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虽然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从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学习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处理在学习、交友、生活、择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教辅角色的作用,改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今日的主动传播,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尽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曾鸣,彭瑶.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齐宗新.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学习,2004年第5期.

篇3

1.1护士自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急症抢救频率高,护理难度大、技术性强,监护及救治使用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要求心内科护士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多的责任心。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许多新技术、新业务、新仪器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普及,又使之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考核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自学和深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长期得不到缓解,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女性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都会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上的改变,如焦虑、忧郁、烦躁等。随着90后护士逐渐踏入工作岗位,其本身也多为独生子女,石彩秋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国内常模,并且与年龄和护龄呈反比。受到社会上传统“重医轻护”观念的影响,以及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职称晋升困难,使得一部分护士职业认同度不高,产生无价值感。加之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工作中的应激情况时,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和平衡,长期的压力蓄积导致心理健康受损。

1.2工作环境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者常急诊入院,病情危重,对护理配合的要求高;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多,监测时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迅速,随时准备抢救,使得心内科护士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持续应激状态。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不能间断,无法正常交接班常常使护士连续工作;心血管疾病多夜间高发,护士一人值夜班时工作量大,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精神紧张度非常高,睡眠剥夺又放大了其负面影响,使得心内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时常是经过紧张、忙碌的抢救仍未挽回患者的生命,加之家属生离死别场面的负性刺激,不可避免地使心内科护士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进而怀疑自身和工作的价值。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深,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内科患者抢救时紧张忙乱,无法在执行医嘱的同时兼顾记录病情变化,口头医嘱多,增加记录出现错漏的概率,使得护士时刻处于过度谨慎的状态,甚至出现强迫症表现。医院环境及人际关系构成复杂,护士需要协调处理好与同事、上级、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当科室的气氛不融洽,同事之间的配合欠默契时,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压力。而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护士往往成为患者迁怒的对象,承受无端的指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长期的紧张甚至惊恐势必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1.3医院管理因素

现在大力提倡的人性化护理和整体护理模式,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床护比不能达标一直是我国医院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编护士在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做许多非护理性工作,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况。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未能理顺,工作量、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难免出现心理落差。现今医患关系恶化,出现医患矛盾后新闻导向也多强调患者作为“受害者”一方,院方处于不利的舆论局面,出于宁事息人的考虑处理护患纠纷往往偏袒患者,使得护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难免导致其心理失衡。医院只重经济效益,不关注文化建设,科室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护士在工作环境中遭遇应激事件时无法得到缓冲和保护,导致负性体验加深,加重心理损害。

2干预措施

2.1注重业务、心理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护士培训体系,在护士上岗前培训中,注重对护理操作技术的重点指导和考核,上岗后高年资护士予以帮扶,使年轻护士有一个心理适应和技术提高的过程,以减轻因工作经验缺乏所导致的焦虑感。科室制订政策鼓励护士进行在职学习,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同时通过科内讲座、专题讲座等形式互相交流护理经验,形成一种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制订并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来院讲座;对影响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共性因素,组织护士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沟通,探讨应对措施,减轻群体压力;根据年轻护士的心理特点,重点加强对情绪、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讲解,同时建议心理学教育应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校学习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医院成立护士心理辅导中心,使护士倾诉和宣泄,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专业心理指导和调适,给予精神支持,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2.2优化医院管理,建立多元化支持系统

医院应增加护士编制,在严把准入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聘用制护士比例;科学排班,合理调配,如实施APN排班,降低倒夜班的频率,夜班设护士和二线值班,减轻夜班护士的紧张度;减少护士非护理性工作时间,避免其体力过度消耗,圆满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保持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改革绩效制度,奖金分配向一线护士适当倾斜,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积极为其创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提供晋升的条件,让高年资护士承担一部分护理科研、管理任务,可以使年轻护士有一条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心内科护士的自我价值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定期组织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规避执业风险,制订抢救时和临时医嘱的记录规范,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建立专职纠纷解决机构,公平、公正地处理护患纠纷,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医院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友善的科室氛围,使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能得到同事、上下级之间有力的协作与支持,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显著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护士参加一些集体娱乐、休闲活动,增进友谊,舒缓压力;关心护士,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有效提高心内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

3总结

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可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贫困大学生。关于贫困生的界定,各地各高校都有不同的比照标准。首都高校管理部门认为,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可视为贫困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同,因此贫困生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据统计,1996年在校大学生中有贫困生有几十万人,1999年在校贫困生约100万,2000年在校贫困生增至142万,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总数已达3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如此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是有部分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困惑甚至于心理病态,形成了“双重贫困”,他们面临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且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解决,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如何切实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幸福人生,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强烈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而常常陷入自卑之中。可以说,自卑是贫困生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自卑感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自卑感一般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是家庭经济困难,觉得低人一等;其次是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优秀、出类拔萃,而在高手如林的大学学习竞争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往往难以承受;第三,学习环境的改变,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并由此产生自卑;第四,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个别同学的言行不注意,极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二)过度的敏感

强烈的自卑,使这些贫困学生神经极度敏感多疑,老师、同学正常的举动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他们产生压力,甚至使他们彻夜难眠。班上同学丢了东西,老师或同学偶然看他一眼,他就会觉得他们在怀疑自己;同学的小声说话,他会觉得他们在议论他;即便是同学善意的帮助,他也可能觉得是对他的嘲讽、怜悯。过度的心理敏感,却又找不到排解的办法,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变得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焦虑与抑郁

背负全家人的希望走进大学的贫困生。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经济压力带来的思想负担,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等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使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自我封闭、缺乏应有的自信,这种抑郁正是贫困生的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苦闷的心态。重重重压之下,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上了极端。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了信心,原有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强烈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社会极端不满后的宣泄和自我沉沦。

二、高校贫困生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冷漠,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与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理,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而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家庭小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贫困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厌世等。这些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将会影响贫困生人格的形成。进人大学后,经济压力加大,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增多,使贫困生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上的弱点突显出来。

(二)内在因素——自我评价标准缺失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格的塑造深受生存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但个体人格的自我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有的贫困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而有的则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呢?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和信念不同。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害怕别人因自己出身寒门而看不起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封闭,并为贫寒的出身而自卑、痛苦。甚至绝望。整天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这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让贫困磨灭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三、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一)首先解决经济困难

解决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形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此,社会、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帮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国家继续承担贫困生解困的主要责任,全面启动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机制;高校适当减免贫困生的部分学费。加大奖学金的投放力度,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来解决生活问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的勤工助学活动,学校、社会应积极为贫困生勤工助学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合理的回报;鼓励社会资助贫困生,让更多的人献出一分爱心,帮助在校大学生。

(二)营造和谐氛围

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如果贫困生周围没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环境,他们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量贫困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反映出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更反映出我们现存的社会救助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良性的社会支持。使贫困生能够获得良性的舆论氛围,在所有学生中形成关于贫困的理性认知,给贫困生以关爱,使贫困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学校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内而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所谓心病尚需心来医。针对贫困生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

1.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保证。通过专业化的团体辅导、个案分析,提供心理上科学的援助。改变他们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切实帮助他们摆脱世俗观念的,羁绊。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使一切心理疾病都消失在萌芽之中,真正使他们的心理脱贫。

2.帮助贫困大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建立对贫困的理性认知。

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不难看出,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应帮助贫困生建立对贫困的理性认知,这是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疏导的前提条件。贫困大学生应认识到贫困不是错、贫困不可耻、贫困只是暂时的、贫困可以磨砺意志等等。只有形成对贫困的基本理性认知,才可能对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产生免疫力。

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贫困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德、强烈的进取心,要肯定并赞赏这些曾经给他们带来成功的良好品质。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找到思想政治工作最佳切入点,积极引导贫困生强化这些优秀品质,树立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信心。经济的贫穷,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改变。特别要利用贫困生中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秀典型,加强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贫困生产生仿效的愿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篇5

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个性特征、文化差异、个人经历不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今年来学界已经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一项有四川农业大学生的学生组织的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令我们的课程更直观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学习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来,图文并茂,加深印象,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篇6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近几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话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要多说鼓励的话,如“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等。当他略有成绩时,发动同学用掌声等方式使他受到鼓舞。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明,王有智,王淑兰.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8~133.

[2]朱晓方.刍议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J].天津:天津市教育杂志社,2000,(4):28~29.

篇7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特别是小学生,对数学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地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新:小学生比较好奇,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实际出发,灵活组织、安排每个内容,力争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我在讲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计算后,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可如果仅练习同类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思维停滞,针对这种情况,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拿出一截如图①所示的圆木截让学生动手量出它的底面积半径和两个不同的高度,学生量得很认真,兴致很高。接着我提出:谁能运用所量数据计算出它的体积?大家都愣住了。此时,我又拿出一截和刚才一样的圆木截,假设它是原来一个圆柱削去一半以后所得的,你能知道它的体积吗?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然后我又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很快就能正确解答。这样既巩固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图{图})

2、趣:课要讲得有趣味性。所谓趣味,不是胡吹乱侃,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例如:在“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中,讲到“面”、“棱”、“顶点”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拿出一个萝卜削去一片,问:得到一个什么?(平面)再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问:在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条什么?(棱)最后,又削去一块,讲: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顶点,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面”、“棱”、“顶点”的产生和概念了。

3、深:要易中求深,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小数比较大小”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0.36与0.63的在大小,这道题全体学生都能马上正确回答:0.36小于0.63。我抓住这个容易解答的问题问:“为什么说0.36小于0.63?”一个同学说,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十分上3小于6,所以0.36小于0.63。这个同学是用比小数大小的方法解答的。我又问:“还可以怎么解答?”另一个学生回答,0.36和0.63都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36份小于63份,所以0.36小于0.63。这是从小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我再问:“从小数计数单位出发还可以怎样说?”一个学生回答,0.36里面有36个百分之一,0.63里面有63个百分之一,计数单位相同,36个计数单位小于63个计数单位,所以0.36小于0.63。此时我又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字,问:“还可以怎样回答?”学生说,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当然0.36元小于0.63元,这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考虑的。一道非常容易的题,在老师的点拔下,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起到了易中求深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二、强调自主,学生“自得”

所谓自主,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如何诱导学生“自主”呢?

1、引导参与:适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数的整除”时,我将学生的学号代替姓名,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代表什么数,如学号为2的同学说:“我是偶数,并且是最小的质数,我也是自然数与整数,我与5互质,我是6的质因数等。”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质数与奇数、偶数与合数、互质数、质因数等概念了。

2、巧于点拨:即对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难以理解或不易想到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点化,使其茅塞顿开,思路畅通。如:在教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让学生概括出什么叫三角形,一位同学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摆出:“”,学生看图后立刻加以否定,认为用“组成”不妥,另一个学生又说:“三条线段,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又摆出,学生看后又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多数同学概括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加以肯定,并请学生解释什么是“围成”?学生很快就能根据摆好的图形概括出: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封闭成一个图形就是围成。通过辨析、点拔,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启迪思维,开拓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启发思维,萌动学生的探求创新的心理呢?

1、启发生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欠深入。目前,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深入不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往往是先设疑、激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了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1.2米,宽0.8米,高1米,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底面直径1分米、高2分米的圆柱形罐头多少个?不少学生按常规稍加思索,即列出关系式:(1.2×0.8×1)÷[(0.1÷2)[2]×3.14×0.2]≈611,针对学生忽略了罐头之间的空隙的错误,我对学生的解答不作评价,而是设疑引思:这箱子里装满罐头后,再放几支粉笔可以吗?学生:可以。师:粉笔放在哪里?生:放在罐头盒之间的空档里。师:你们放罐头时考虑空隙了吗?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列出了正确算式(12÷1)×(8÷1)×(10÷2)=480个。

2、引发争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争论时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提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除了可以得到长方形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这中间有一个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有的说:“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圆柱的高相等时,沿高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我充分肯定,一位同学说:“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得到平行四边形。”此时,有不少同学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脱离了常规的思路。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讲讲是怎样思考的。他说:“如果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长上任意各取一点,沿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纠正:“在圆柱上你怎样做直线呢?在圆柱上做的应该是曲线,不过圆柱体上的曲线展开后,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线段)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但是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围成一个圆柱。”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顿时醒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通过引发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鼓励求异:学生爱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在填数练习“3()+4()=92”中,通过一般分析推理是可以求解的,但有位同学的解法比较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他是这样思考的:把这题写成竖式就是①,个位上或十位上的数相加都适合用交换律,因此式①可写成式②,于是()()=92-34=58,也就是个位上填8,十位上填5,这种解法,在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设计思路的策略上都比常规解法优越。

篇8

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职工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压力过大。一旦职工的心理压力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去释放和调整,那么就会引发其情绪上的不安和烦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这种形势给职工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会引起一部分职工的心理崩溃,管理部门应该对此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铁路企业对于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各异性以及长期性。虽然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但针对不同的铁路施工人员还是会表现出各异性。由于每个职工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工作环境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而不同年龄段、接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职工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需要因人而异,针对每一部门铁路施工人员的性格特征或者是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产生的心理压力大小、原因都不同,应该分别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不能是临时的、短期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并且不断调整管理工作的方向。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时期职工们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热情,定期地、长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修正职工的工作态度。

2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

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影响实际上,有许多基层的领导还是忽视了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这些领导都意识到了铁路安全的重要性,却没有理清职工的心理健康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来说,铁路安全的管理还是由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提升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方面的管理质量。对于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说,一旦其心理过度紧张或者过于疲劳,直接就会导致其注意力的不集中,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这就对铁路安全造成了威胁。铁路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岗位来说更是需要职工在工作时保持专注和稳定性。同时,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铁路安全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况下,那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个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状态,对于工作相关事宜的发展判断也会较为准确。而对于铁路施工建设来说,要求铁路施工企业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来完成。因此,加强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对于铁路的安全性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3铁路施工人员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途径

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既能够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对于铁路工作来说,除了要推动自身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创造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是保障铁路安全。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3.1把握职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铁路施工企业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整体,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包括了多个方面,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作为铁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健康工作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是一概而论的。由于心理健康工作本身具有各异性的特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并不是指针对某个职工,而是针对某一种不良现象或是一种普遍的不良心理倾向。因此,要求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自身必须正面、积极,能够与时俱进。这样的领导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其作用。另外,在工作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心中是十分刻板的,并且,铁路企业施工人员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紧张的氛围可能反而使铁路施工人员心理上出现抵触情绪。新时代下,对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生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让这种心理辅导成为铁路施工人员繁重的工作之余一种休闲、放松的渠道,从而乐于接受这种心理健康教育。

3.2掌握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要求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进行必须遵照大多数职工的意愿,了解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并把握大多数人的心理倾向。只有掌握了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亚健康”形成的原因,了解基层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问题所在,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处理问题,修正其错误的心理倾向,以保障铁路事业的安全运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