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学与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
1.完善教师形象,转变教学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焦急地向老师询问自己的美术作品好不好。学生焦灼的眼神,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权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着教师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但从现代教育观念看,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教师的“教”应该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进行,“教好”是为了“学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次美术欣赏课,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也有激情,但由于以“我”为中心,我成了知识的代言人,我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被动地听我欣赏,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了思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从他们对知识的兴趣点人手,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迸衍引导或评点。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很好,学生学得高兴,找也教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这使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参与中找到真实的自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意识,形成学习参与责任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形成行动,必须具有动机。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以大量的信息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当学习的主人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他们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质量人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满足他们这种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当学生从潜意识里为自身负责时,就会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形成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欲望,进而促成其参与学习的行动。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曾对同一个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是我站在讲台上按“正常”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但很少提问,学生作业一般。
二、变“教材中心”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为中心”
1.走出“应试教育”,改变“教材中心”。
应试教育使得人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单纯抓智育。左智育上,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在知识教学上,考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美术虽然不属于应试内容,但学生的固定思维、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把教材当成圣物看待,不能有半点超越。在上初中美术课时,我对同一作业以两种形式出题。一个是按要求临摹课本上的美术作品,一个是我根据这幅临摹作品的内容提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创作一幅画。结果是90%的同学选择了临摹,选译创作的同学的作品也几乎是课本临摹作品的“克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被动地模仿,以画得“像不像”作为惟一标准。学生机械地描摹作品,课堂死气沉沉,学生被动地应付老师的作业要求,既无兴趣.更谈不上激情。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这种枯燥的方法,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美术参与教学的进行。教育家杜威强调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儿童的活动经验,是教材,也是教法的依据。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美术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改变“教材中心”的负面影响,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作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美的氛围和自由的空气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使美术参与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2.知识观的变革,决定了学生对知识体验过程作为美术参与教学的中心。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多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类知识观的重大变革,向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方法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要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尊重个人体验就必须重视学生参与,没有参与就无从体验。强调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必须有发现的“空间”和创新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在参与的过程中创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
3.艺术教育的参与原则,直接要求学生对知识全方位、多形式的体验。
艺术教育是艺术化的审美的教育,它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关育人的目的。对于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佯的一种体验的,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的艺术的。艺术教育的参与性原则,决定了美术教学过程是住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艺术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美术教学。美术不是挂在教师嘴巴上的,而是学生自己用手用心所创造出来的。
三、变“教室中心”为“社会中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及用人单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随时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保持教学管理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手段,革新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方法,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外,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还需为实践教学创建可持续的竞争环境,构建符合并适应时展的调整机制,促进管理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需要一个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机构来进行落实。高职院校可根据实践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日常教学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独立的管理体系,并设立院校、科系及实验室三个层级组织的综合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对各层级的管理职责进行落实。管理机构的工作如下:1.院校方面。以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科室为主,辅助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负责整个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协调、监控及考评,并对院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校外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并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2.科系方面。各个科系在遵照院校领导原则的前提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管小组,对本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监督、管理及考评,并结合科系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参照院校教务处给出的实践教学原则对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有序的组织,并构建合理的科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经费的管理等。各科系不但要提高自身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3.实验室方面。实验室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基层单位,实验室主任的责任是监督教师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安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并对实践教学进行考评,如:不定期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旁听及检查,以此监督教师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管理,构建学生的实习管理体系,如:成立以校领导为主体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整体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并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上措施都是在保障院校管理整体性、规范性及协调性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管理模式以教研室和各科系为基础,保证和管理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及权责统一化。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且又相互独立。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能够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要更为繁琐复杂,必须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为依托。各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管理方式、工作流程、评价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对参照反馈意见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补充,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化,保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以下要求:1.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实践教学复杂化、开放化、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积极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充分发挥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已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高职院校要将传统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革新,确保革新后的管理制度的具有时代性及科学性,实现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1]。
(四)构建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需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1.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并参照职业资格的考试标准及技能鉴定的标准对各个专业实践内容及技能要求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及认知发展将实践教学编制到教学计划当中。2.依据实践教学的计划要求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制,因为实践课的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文件,所以每个教学环节及教学项目的内容、要求、形式、学时、手段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安排,同时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和考评方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3.依据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执行实践教学任务,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构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明确课程思路的前提下对实验、实习、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须注意的是,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此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需完全确保学生的课堂主导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以专业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符合技能考评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注意实训时间及其可操作性;实习是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应,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该环节需要有相关的考评制度及考评方法作为依托。总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要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要能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人次培养的目标[2]。
(五)强化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实践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组织并协调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的监控,如:(1)强化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建立学期初、中、末的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实践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院校教务处需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把控重大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及时限。(3)利用校报及宣传栏对大型实践教学活动(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会议等)进行宣传,强化院校师生的实践意识,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运用先进的实践课程管理方法
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无线射频技术、计算机设备等)运用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中,可以实现管理的微机化,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如:在实验室运用无线射频科技能协助管理员对实验室进行快捷、准确的管理;运用计算机设备能实现对相关实践教学数据的准确收集,并实现对实践教师、实践计划、教学大纲、实践任务实验仪器等的数字化快捷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自动化,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效率与监督职能。
(七)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用于对实践教学过程、质量及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高职院校需制定相关的规程制度及管理条例,如:实验室的教学质量考评条例、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条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及教学改革办法等,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管。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由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管理中心统一规划制定并颁布执行,实践教学可由院校领导进行监督考评、学生评价或各科系互评,并保证教学质量能够真实的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实践课程管理中心对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工作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实践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保证管理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调控[3]。
(八)结束语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就不会发展,历史的时钟将会倒退数千数万年。贯穿于数学理论中的无限、非欧几何、极限、变量、微分、积分、概率等等,无不闪耀着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就以无穷(或无限)的题为例,它“向人脑提出的挑战,激发了人类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无限显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也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而为了实现这一征服,需要调动人得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以及求知的渴望。因此,数学对培养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2、理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抛弃理性思维的倾向是群众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标志。”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科学是培养人们理性思维素质最有效的学科。数学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正是通过数学,引入了理性,从此人们才有可能开始靠理性,而不是凭感觉去判断是非曲直。由数学精神产生的这种理性、确定性、永恒的不可抗拒规律性等一系列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念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数学教育在某中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导向。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和利,数学是一条捷径。”陈省身教授为了致力于数学研究,曾坚决辞去去美国数学会主席职务。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述怀》中写到,“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并于1950年抛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这些著名数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不感人肺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这样的目的应该始终在数学的教与学中牢牢记祝
4、踏实细微良好作风的培养
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是人的高尚品质的具体呈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处处留心小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小善不为,何成大善,细微之处,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二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一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忽略。学习数学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倘若失之毫厘,必将谬以千里。这既生动的说明了自然规律如何,客观公正而又铁一般地起着作用,又说明了数学活动是何等需要严密谨慎,踏实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因此,长期的数学训练,对人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
如何发挥数学的这种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应用它来淳张我们的人格,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就是说这种教育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性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出。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和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物理思维的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01年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孩子的视野
我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其中有一条是查找相关资料。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知道了如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在查阅、了解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二)课本外的课程资源
1.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资源。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周围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碰撞中学会待人处事。如有一次同学们排队跑步,一个在班上不受欢迎的男生故意将紧跟其后的另一男生绊倒在地,谁知害人又害己,自己也跌倒。他却恶人先告状,竟将后者反咬一口,并骂那些道出事实的同学。接下来的那节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就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收上文章,发现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声讨绊人的男生的占近一半;有的分析此男生不受欢迎的原因,有的劝勉绊人的男生要勇敢,要敢作敢当,还有两个女生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应该大宏大量,给他改正的机会。第二天,我将同学们写的情况告诉大家,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不要做“小人”,“小人”不受欢迎;敢作敢当才算男子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学们从此事中学习思考,学习分析,学会做人。
2.让学生学会利用家中的电脑
电脑可说是现代查找资料的最便捷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甚至可以把你的电子邮箱告诉学生,鼓励学生用电脑完成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建立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服务的观念。同时通过网络,让学生认识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竞争意识。
3.走出教室
很多东西不是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的。当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们带出教室,甚至带出校园,让他们亲自看看,亲身去体会。如春天到了,提醒孩子们将自己眼中的春天画下来,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证明《捞铁牛》中那和尚的做法是可行的,让学生去做一个社会调查……
4.教师的言行身教是最有力的课外教学资源
首先,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当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样的管理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指的是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出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其重要性是提高学校利用人力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所以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是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其次,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是高校贯彻民主教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巧、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个人的价值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高校的立校之本则是教学质量,这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生民主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成为教学管理者的一部分,他们是教学中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对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并且通过学评教环节可以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和压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促使教师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最后,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在高校主体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学校的行政权力由管理者掌握,学术权力由教师掌握,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只能顺从,没有话语权,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之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权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重新进行分配,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估政策的时候会充分的兼顾各方之间的利益,有利于化解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一种“双赢”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对策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制度。
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早是在美国的高校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高校也普遍开展起来,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近些年来,我国的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始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每学期期末在学生进入网站查看期末考试成绩之前有一个必经程序就是要对该学期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但是所涉及的评教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练习与复习、学生反馈四个部分来进行设计。第一,课程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需要教师在上课初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的告诉给学生,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和寻求答案的欲望。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向学生解说清楚,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得知识。所以,在学评教过程中,课程设计方面可以用类似于“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评价。第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方面应当坚持少而精和简约性原则,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应怀有激情,做到热情洋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学指标评价在教学过程方面的设计应当更加具体、全面。可以包括“: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教师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等等。第三,练习与复习部分。学生的课后作业往往与期末考试相挂钩,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否认真对待?其中公正评价是很重要的因素,公正的评价使人心情愉悦,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是否公正是非常在意的。因此,在练习与复习环节可以设置类似于“教师的作业是否明确?是否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是否公正?”等等。第四,学生反馈部分。教师在课后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听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需求目标,及时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或授课方式作出调整。同时,通过学生反馈能够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其加强练习。因此学评教在学生反馈部分可以设置类似于“对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哪些部分是需要教师加强改进的?”这些均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有效的、规范的、民主的教学信息反馈员制度。
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由静态向动态转变,扩大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员制度对于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质量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担任信息反馈员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和同学中进行调研,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的一种新的趋势。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员所反馈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教师的授课状态等基本情况,也方便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以说教学信息反馈员在学校的教与学之间是一条沟通的纽带。
3.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
高校学生尽管有改善教学环境的心志,但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压力和学习负担也是很重的,需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参与教学管理的兴趣不会十足。所以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与勤工俭学联系起来,鼓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对于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荣誉证书予以鼓励。
4.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教育,改革,思考
知识经济的到来,势必会引发我国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转变。结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符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基本要求。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有必要将经济学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相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态,经济学教育明显显得滞后,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克服对经济学教育急功近利的倾向,才能建立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经济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的深化,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现代经济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西方国家在经济学教育方面拥有完备的体系,但我国根本不可能也不允许完全照搬过来。于是,建立一个怎样的经济学体系教育管理论文,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经济学体系,也就成为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经济学教育要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要把经济学与社会实际联系到一起,例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三农”问题等。经济学教育教学必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动往往会引起经济理论的革命。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西方主流经济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将何去何从?我国的经济学需要借鉴和吸取哪些经验教训?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该如何调整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经济学的建设和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经济学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1.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体制存在不足
很多人说,我国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为了研究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围着政府转的研究怎么写论文。暂且不论这种言论有失偏颇的地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科研氛围相对浮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科研立项的申请审批制度和对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定制度。这种制度下,很多人会为了追求项目数量而失去潜心研究的耐心。
在我国,应试教育是一大特色,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不全是围绕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在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往往并不会深入理解经济学知识,因为只靠死记硬背也一样可以考高分,这样就算学了经济学,也不会灵活应用。
2. 经济学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首先是教材问题。经济学以其特殊地位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经管类学科都会以经济学为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十几年前编制的陈旧教材,缺乏时代前沿气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经济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系学生相比,我国学生一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和难度远远超过他们,但是学习课程的时间却只有他们的一半,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学生的普遍反映是:经济学学不会、没意思,更没有实用价值,于是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课。而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和开展研究。
再次教育管理论文,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我国经济学教学主要是“填鸭式”的方法,这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结果就是学生只记住了一些概念或公式。当学生走向社会,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三、改革高校经济学教育的思考
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也研究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然而,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进行经济学教育改革,不应该将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经济学人才作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思辨意识、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体系
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现代经济学教育起源于西方,西方经济学也一直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然而我们在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将它本土化、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原理体系,而是理解它的解决方法与主体思想,然后再来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国的经验也算是比较丰富的,从完全照?崴樟模式走了不少弯路,到后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经验教训都说明,经济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学习借鉴别国经验不行,否则就不可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学习借鉴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否则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被动落后?
同时,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教学还要走向国际化。中国的经济学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学也要进入中国,我们要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别国的先进的经验教育管理论文,吸取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所以,国际化不是要放弃自我,而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凝练出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形成与西方经济学相媲美的理论。
2. 亟需改进经济学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材方面,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偏于理论阐述、与现实联系度较低,可读性不高。因此,尽快组织新的经济学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新的教材除必要的理论和概念外,还应该包括课程实验、案例分析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怎么写论文。欧美的经济学教材较为生动、系统,案例多,知识更新快,能够及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加以完善。我国已经有很多出版社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国外优秀的财经教材,我们可以以这些优秀教材为基础,加入我国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将我们国家的经济实例逐渐融入到教材中,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使用的教材。
其次,经济学教育亟需更新教育理念。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因此要重视各个人文学科分支的知识储备和信息交流,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流与碰撞,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来克服当前经济学教育中的弊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转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以便毕业后对自己选择的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际实现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将基本理论学习和热点问题讨论结合起来,加强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教育管理论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将知识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教学评价机制
我国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一般是用期末试卷来进行的,但是测试学生是否理解经济学知识、是否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分析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手段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可以综合平时考核成绩、研讨成绩等,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论文写作等活动的考核。这样不光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灵活应用掌握知识的能力等。我们希望建立起来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有利于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经济学问题,培养他们基本的经济学逻辑思维,使学生有能力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学问题。
4. 重视提高专业教师能力
一门学科的体系再健全、教育教学方法再先进、机制再合理都需要第一线的老师付诸实现。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就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教师,提倡教学相长,而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方面,需要鼓励老师积极的参加一些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讨论会、相关培训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学生评议、教师间评议、专家评议等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就是需要一些经济政策和物质鼓励的激励措施,同时建立严格的约束制度、竞争机制,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这些都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景维民,周立群.新形势下经济学课程设置思路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6—19.
[2]侯俊华,汤作华.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0一163.
[3]谢家训.中国教育经济学正经历着“科学革命”——简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
[4]郑敏.浅析在经济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学时代下半月,2006,(7):101—103.
[5]胡若痴.我国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改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70-75.
[6]闵玉立.经济学与教育发展面临的热点分析[J].时代教育,20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