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级农艺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到一些边远的村社调查了解农业生产真实情况,把科技措施推广落实到农户田间,他主要以马车、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每天步行几十里,经常吃住在农户家中,和村社干部挤在一张床上,在生产一线做试验、办样板、搞培训、指导科技推广和科技救灾减灾。
为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温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昭通微地膜覆盖玉米栽培、马铃薯脱毒良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优良桑蚕综合技术、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重大项目。还参与组织全市粮食综示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良种、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粮规格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
2008年以来承担举办部、省、市粮食高产样板36.805万亩,经省、市县(区)高产创建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验收,亩增粮食115.49公斤一274.57公斤,并因此获得农业部“丰收奖”。
为了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他经常深入到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鲁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车间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找问题、理思路、定规划、做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昭通是一个多灾地区。成忠龙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抗灾夺丰收理念,坚持一手抓科技推广,一手抓防灾救灾。他还编写了《昭通农业生产(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技术》印发到县、乡、村。
在昭通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地震、特大干旱、风洪雹及冰冻雪灾中,他都及时奔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帮助制定生产自救方案,帮助群众搞好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水源调节,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熬夜,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昭通实际相结合,先后撰写《昭通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技术操作规程》、《昭通168个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粮食示范园建设规划》等上百万字调研报告。
其中《把握市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昭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获管理观察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制的《昭通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云南省首届职工先进操作法奖”。
成忠龙不仅要求自己刻苦钻研,而且非常注重单位人才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为此,他亲自编制了《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改革发展方案》、《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工作激励鼓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关于开展第八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58号)精神,现就做好全区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聘范围
按照农业部、人事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l993]农(人)字第52号)和《印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的通知》([1994]农(人技)字第4号)的精神,凡20*年12月31日前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从事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推广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务。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高级农艺师职务(含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下同),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者:
(1)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创性的推广课题。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农业技术问题,并取得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广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推广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推广科技人员,具有培养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2、对于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未达到任职年限破格申报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者,必须在担任高级农艺师之后取得下列成就之一:
(1)获国家发明奖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主要贡献者”是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人员,不论有无证书)。
(2)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二)专业理论要求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术,了解相关专业及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
2、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是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3、对本专业理论技术有创造性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4、熟悉有关前沿理论在本专业国内外应用情况。
5、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三)业务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2项:
1、曾提出过有重要学术和实用意义的推广课题,在推广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2、曾编写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论著。
3、负责指导过国家重大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4、主持或为主参与制定本专业技术推广规划。
5、举办过高层次、高水平的科学讲座,能指导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6、解决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疑难问题。
(四)工作业绩要求
1、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编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或省级农业学术、技术推广教材20万字以上。
(2)在国家级学术技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5篇以上。
(3)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提交学术论文3篇以上。
(4)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全文4篇以上。
(5)正式出版过不少于10万字著作的作者。
2、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3)主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推广面积和技术水平达到规定要求,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4)主持的国家级推广项目,经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技术有2项以上重大改进,经部级专家鉴定通过,已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推荐名额
全区推荐总名额为25名。县及县以下岗位职数核定内的申报人员原则上不占用推荐名额。
四、上报材料
(一)各县市在推荐上报人选时,需呈报下列材料:
l、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正式行文的推荐报告2份。报告中应清楚介绍整个推荐过程,并注明推荐人选的排序、是否占用指标等情况。
2、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确认表(见附件1)1份。严格按单位类别和专业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共同签章。
3、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人选情况一览表(见附件2)1份。此表严格按照备注中说明逐项填写。
4、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年在岗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1份。认真按照表中要求逐项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审核并签章后上报。
上述文件、表格需文字性材料和软盘(1张)同时报送。所有表格采用统一格式。
(二)推荐人选的相关材料: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成长提高
举办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上,南宁市科协邀请了东盟工程科技院两位院士、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并向全市广泛征集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年会还安排海外专家到本地企业走访,突出年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发言30多人次,评出优秀论文39篇。
广泛推广宣传萃智理论创新方法。在广西南宁市科协的积极引导下,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在全区率先导入创新方法,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甘蔗收割机等系列农机新产品,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甘蔗机械产品填补了全国甘蔗机械产品的空白,被列为国家萃智理论成功案例;联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讲座,园区企业技术主管和技术人员100多人参与学习;联合广西科协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研讨会。
开展乡土人才科技培训。广西南宁市科协邀请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陈明才传授马铃薯冬季种植管理技术及相关产品营销信息,广西田园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经理介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及新产品。来自各县区农技协负责人及协会会员、乡土人才约100人参加培训。
搭建人才“评价平台”帮助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市青年科技奖评选,通过评比鼓励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比。2012年全市共开展“讲、比”活动企事业单位42家,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1.8万人次,活动立项510项,收到合理化建议1210条;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经评审,3个农技协,1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带头人获2012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搭建人才“展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成广西南宁市第二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专家成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进站院士专家,与企业进行“高工效农药及施用技术”合作。
支持一批创新意识强、示范效应好的学会项目开展。经评审,广西南宁市科协共支持市作物学会、市中医学会等开展的《籼型三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特优582试验示范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31个项目。
组织科普专家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科协系统组织专家进农村、进社区132场,共邀请50多名专家参与科普活动。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男,高级农艺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农业部杀菌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吴仁锋,湖北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
杨绍丽,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13-10-22
随着农业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术的提高,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同时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类、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靶斑病等,在生产上常混合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 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初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潮湿条件下叶背或叶面长出灰黑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
2 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出现鲜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色痕迹,后期干燥时病斑易破裂穿孔。
3 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发生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近圆形灰褐色至红褐色病斑。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潮湿时有红色黏稠物溢出。
4 靶斑病
近几年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洪山区建设乡等地发生较重,为武汉地区新出现的病害之一。黄瓜靶斑病俗称“黄点子病”,发病初期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后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整体黄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可见稀疏的灰褐色霉状物。黄瓜靶斑病致病菌为棒孢菌,病菌在PDA平板上培养,菌落为灰白色。
5 防治方法
5.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5.2 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5.3 加强栽培管理
培育无病壮苗,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浇水施肥,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排湿,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株,将其烧毁或深埋。
5.4 药剂防治
论文关键词:摇床改造,提高,土壤测试,效率
振荡机是土壤常规分析浸提振荡过程的主要设备。所用的摇床是震荡机的核心部件,它一般是由摇板、弹簧和烧瓶夹组成的插槽装置。测试土壤时需将多个样品的浸提液逐个插入槽内,而且弹簧和烧瓶夹用久了会失效,影响了土壤测试效率。而土壤测试时效性又很强,所以有必要对它进行改造,形成配套装置,从而简化操作过程,使分析速度加快,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应用奠定基础。
1.实验设计与方法
1.1实验设计
摇床装置由摇板、托盘、连体架(杯)组成。
材质:摇板、托盘、连体架分别为1.0 mm、0.7 mm、0.7 mm厚度的优质不锈钢板,杯为聚乙烯。加液后总承载量在原摇床设计范围之内。
规格:摇板规格同原摇板,在板的两端各焊五个锥形钉;连体架(杯)长度据摇床底板而定,宽度100 mm,高度以杯高的1/2为宜提高,架面均开卡杯孔10个(为一组),间距10~20mm,两端折边中心开孔,孔径与锥形钉吻合,杯体积150ml并且带盖;托盘长度视连体架长而定,宽视连体架组数而定,一般五组为宜,盘高2 mm,两端各开5个孔,其孔径与锥形钉吻合。
1.2实验方法(步骤)
1.2.1将原摇床上的摇板、弹簧和烧瓶夹卸下,新摇板安装在原位置上。
1.2.2.将连体架(杯)5组放入托盘里,(用前将连体架的一端标注顺序号),进行称样、加液。一般五组为一盘,即50个样品,重量小于原承载量。
1.2.3. 加液该盖后将盘卡在振荡机摇板的锥形铆钉上,进行震荡。
1.2.4. 振荡结束后,将盘取出。
1.2.5.将一组浸提液过滤于另一组放有滤纸的待用连体架(杯)里。
2.结果分析
2.1摇床运转平稳。装置安装后据实验观察:连续运转数小时振幅均匀且平稳,摇板与盘、连体架吻合牢靠,浸提液未有溢出现象。
2.2已改传统的过滤方式。即将滤纸放入漏斗后再插入三角瓶中的逐个转移过滤过程。使10个样品1次转移完成,可减少10个漏斗的用量与清洗论文格式范文。另外,当滤液需要量小时可以不转移,直接将滤纸放入土壤浸提液里,通过渗透得到澄清液后直接上机测定,这样可减少20个器皿的清洗。例如土壤速效钾的测定(火焰法)。
2.3. 操作过程无笔化、程序化。
由于连体架(杯)不能分离,使整个操作过程中样品的次序不会发生错乱,所以不必记录每一个样品的编号提高,用前将连体架(杯)编上顺序号即可。洗涤时不必将杯子取下,可连体清洗、晾干。
2.4提高土壤测试效率。
从称样、加液、震荡、过滤、洗涤,基本实现了一体化操作。据实验日工作量,用土壤常规分析法每人可完成100~200个单元素的测定,能提高效率2~4倍。
2.5减少化验成本。
仅土壤速效钾一项的测定,由原每测试1个样品,需6个器皿减少到2个器皿即能完成测定,节约了4个器皿的用量与清洗。可节约自来水2升、纯水0.4升(每个器皿用自来水量按0.5升、纯水0.1升计)、人民币0.44元(每吨自来水按20元、每升纯水按1元计)。对于每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4000个速效钾的测定,可节约自来水8000升、纯水1600升、人民币1760元。日工作量每人由原50个提高到200个。4000个样品由原来 80 天减少到27天即能完成任务,可节省劳动力开支2650元(日劳务费每人按50元计)。两项开支合计4410元。
3.结论
3.1本实验装置,简便易操作,适宜土壤批量测试。
3.2大幅度提高操作效率,增强土壤分析的时效性。
3.3降低化验成本,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
3.4适宜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的普及应用。
3.5材质的使用年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金继运等,高效土壤养分测试技术与设备,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王欣女1957.10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土壤分析
单位:唐山市农牧局土壤肥料站
Oscillationmachine shaking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oil test
Wang Xin
(Agriculture andAnimal Husbandry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of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City, Hebei Tangshan 063000)
关键词:葡萄试管苗;灭菌时间;培养基;灭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41-1
0 前言
葡萄试管苗繁殖己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近年来,国内在葡萄离休繁殖技术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刘培德等(1983)报道了葡萄茎尖培养,曹孜义等(1979)报道了葡萄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为葡萄快速繁殖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离体繁殖方法。在葡萄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葡萄培养基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是其关键步骤之一,本试验研究不同灭菌时间对培养基和葡萄试管苗繁殖的影响,以期为葡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对葡萄培养基按灭菌时间的长短,设3个处理;分别为A:l5分钟;B:20分钟;C:25分钟。每处理20瓶(为150ml容量三角瓶),每瓶内装GS培养基50ml,在压力上升至0.14MP、温度达到124℃时完全排除冷空气,再加热至124℃,压力达到0.14MP时开始计时,达到各处理的灭菌时间后,逐渐排气减压,冷却后在培养架的光照条件下放置3-7天内调查污染情况,l周后在未污染的培养基上转接红宝石无核葡萄脱毒种苗,转接时每茎段留1个芽.每瓶内接5个茎段,接种后25天调查试管苗的增殖倍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A处理灭菌时间最短,为15分钟,污染率达100%,灭菌效果最差;B处理20分钟,污染率次之,为65%;C处理25分钟,污染率为0,灭菌效果最好。因此,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就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注:表内的接种材料为红宝石无核
由表2可以看出,C处理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分别为71.7%、3.2条、2.3倍;B处理的为88.6%、4.4条、3.0倍。其中C处理的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各项指标比B处理低16.9%、2.2条、1.7倍。A处理由于培养基全部污染,未进行接种。可见,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对培养基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时其灭菌效果最理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但是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室内试管苗的扩繁,培养基的高压灭菌一定要充分,灭菌时间太短,达不到灭菌效果,而灭菌时间过长,将使培养基中的有些激素、维生素类等营养成份被破坏或分解,不利于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倍数的提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基的高压灭菌,应在额定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以25分钟为宜,在达到灭菌效果(100%)以后,不能人为地延长时间,否则,不但影响葡萄试管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人为地加大了用电成本,不利于节本增效。
参考文献
[1] 苏小玲.不同光质对葡萄试管苗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2] 刘培德,朱林,孙建朴.葡萄茎尖培养[J].中国果树, 1983,(2).
[3] 曹孜义,齐与枢,郭采月.葡萄试管繁殖[J]. 葡萄科技,1979,(04).
[4] 李胜,张真,李婷,杨广兴.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葡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5] 陈子萱,曹孜义,田福平.扁桃砧木Nemaguard和Lovell的组培快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05):59.
[6] 张立军,白雪梅,等.植物组织培养污染原因分析及外植体的消毒[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7] 李朝周,张利平,曹孜义.葡萄试管苗炼苗过程光合特性的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5,(04).
关键词:苜蓿蚜虫;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72—1
随着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战略的推进,宁夏石嘴山市苜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苜蓿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造成了苜蓿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有利的生态条件。同时,对苜蓿蚜虫的防治一直不够重视,导致虫口基数逐年增大,加上近年来苜蓿种植品种比较单一、混杂,种植技术相对滞后,各方面因素共同导致苜蓿蚜虫逐年加重发生。
1 石嘴山市苜蓿蚜虫发生规律
1.1 为害症状
苜蓿蚜虫主要聚集在苜蓿植株嫩叶、嫩茎、幼芽和花器等部位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细嫩部分的汁液。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叶片变黄脱落,严重发生时,会造成植株大片枯死。
1.2 为害特点
在石嘴山市为害苜蓿的蚜虫种类主要为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l)和豆蚜(A.raccivoca)两种。石嘴山市以苜蓿斑蚜为优势种群,豆蚜在全市局部地区发生严重。
1.3 发生规律
根据2008—2010年苜蓿蚜虫田间消长动态(百枝条虫量)调查结果看(表1,图1),目前苜蓿蚜虫主要以越冬卵或雌蚜在苜蓿田土壤表面和苜蓿残茬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苜蓿开始返青时成蚜出现,5月中下旬蚜虫虫口数量迅速上升,在6月上旬虫口数达到最高,形成为害高峰期,为害严重的百枝条蚜量最高可达几千头。7月分虫口数下降,8月又形成第二个为害高峰期。苜蓿蚜虫为害的虫口数量与地区降雨量、温度关系紧密,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如果干旱少雨,气温偏高,蚜量就会迅速上升造成严重危害。
2 石嘴山市苜蓿蚜虫防治对策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方法有:选用抗虫品种,目前有抗蚜虫苜蓿育种研究;在虫害没有蔓延时尽快刈割;合理施肥,施肥量不宜过多;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和杂草,控制翌年的初侵染源。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2.2 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来防治作物害虫。如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捕食螨来防治苜蓿蚜虫,昆虫病原线虫也可寄生蚜虫,达到防治效果。
2.3 物理防治
色板诱杀: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张挂粘虫色板来防治苜蓿蚜虫,早期使用,可减少虫口数量。
机械刈割:根据苜蓿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适当调整机械刈割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苜蓿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防治的成本。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会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难度;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危害,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安全。化学药剂的选用也要高效、低毒、低残留,几种不同成分的药剂轮换施用才够安全有效。两到三种药剂轮换施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喷药时应在田边周围的杂草上同时喷到。虫害严重时应尽早收获,以减少损失。
3 小结
根据本人调查结果和历史发生情况得出结论,苜蓿蚜虫在石嘴山的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两茬苜蓿均可受到严重危害,百枝条虫量最高可达1200头。在防治上要做到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准确预测预报的前题下,采取综合防治方法,综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防止虫害的蔓延和为害,将损失控制在较低范围、较小变化幅度之内。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张蓉,刘浩,高立原,马建华.宁夏苜蓿昆虫资源的调查[C].宁夏草业,草业科学研究,1995—2004:263—267.
[2] 张蓉,马建华,杨芳,先晨钟.宁夏苜蓿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初步研究[C].宁夏草业,草业科学研究,1995—2004:268—274.
[3] 张蓉,马建华,杨芳,常兆斌,李云,王秉锋,杨涛.宁夏苜蓿害虫天敌种类及其田间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3年7期:60—62.
[4] 严林,梅洁人,裴海昆.青海省紫花苜蓿病虫害种类调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1,(2):20—23.
[5] 张伟东等.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病虫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会议论文,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及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2003年.
[6] 南京农学院.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