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5: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费陷阱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经费;重要性;对策
一、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的政策是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实施12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以及强制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的经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给予的费用在不断增加,但学校的管理和使用不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学杂费全免,增加了学校公用的经费,这势必对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这需要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管理。
二、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状况
(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经费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
国家近几年大力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然而学校面对这笔经费没有很好的利用,具体的规划、目标都是模糊的。此外,国家对学校的建设方面主要看重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师职工的考核,而对所拨款的经费未督查和审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使用相对混乱,对于经费的支出管理比较笼统,没有详细的记录。而且,学校经费主要是由内部审计负责,但我国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普遍薄弱,强制性低、深入浅,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约束力。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责管理人员自律能力低,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
据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管理经费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就此表明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有领导者的错误指导,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无经费的使用规划,出现浪费、违规现象。还有负责学校收入、开支的财务部门人员,该部门人员平时工作相对怠慢,自律性不强,会有私自动用公款,报销个人账单等违纪现象,监管工作相当薄弱。
三、如何正确管理和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
(一)给予科学的、细化的学校经费管理指导
学校在教育学生严禁铺张浪费时,应自身做好榜样,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允许出现违法收费和浪费情况。定期对账户收入、支出严格核算监督。教育部门必须把每项学校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让社会共同监督学校建设的收费情况。面对一些违规工作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清退,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并向社会公开点名批评。学校经费应根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使用,不允许超出经费范围,定期向学校管理者报告近期收支情况和发展方向,实施合理理财,接受大家的意见和监督。
(二)不断完善、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政策,是经费管理的有效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得到大家广泛的满意度。跟以前比进步很大,但与世界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比还是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都进城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导致城乡学生人数差距增大,城市供不应求,农村设备齐全而生源不足,使得一些地方出现浪费教育资源现象。因此,教育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教学资金规划,调查统计各地方适龄儿童的人数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规律,合理分配各学校的规模和经费,防止出现分配不均等情况。另外,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应面对面交流,正确理解教育部门的指示,将各类经费投入到学校中。
(三)选拔专业财务人员,对人员的素质、阅历严格要求
具有自律性、高素质的人管理经费是最基本的,最可靠的。然而目前学校的财务人员大多是教职工兼职,对财务这方面的知识浅薄,处理方式过于刻板,传统。学校在选拔财务人员应严格要求对《会计法》的学习熟练程度,应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思想政治知识扎实的人才能胜任,并且所聘人员应具有长期合同。另外,学校在培训教职工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工作上的培训,而且学校财务人员培训与企业培训不同,教育部门应编制一套符合学校会计人员的培训教材,定期对学校财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学习,学习新的管理思路,结合现阶段学校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最后是教育部门不能一直施加任务,应适当的进入到各岗位,给予财务部门人员鼓励和慰问。
(四)建立完善的学校财务内部管理部门
学校财务内部工作是学校各项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财务内部,了解自身的不足点是关键,抓住关键“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办法,对经费给予规定额度支出管理,另外,各学校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再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优化经费管理方式。学校在使用经费时,应提前做好预算,结合以往经费账单分析未来收支变化趋势,有效的预测可以减少浪费或不足的情况,提高经费使用率,也使学校各项计划正常实施。最后学校将要进行的发展目标、规划应与教育部门多沟通,获得科学的建议,以及可以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加快实现学校教育发展目标。
(五)关于会计核算方面,管理经费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要求
学校加强对会计知识的应用和指导,面对各学校财务人员入职的模糊标准,出现的不规范、不合法行为应及时制止,严格按照《政府收支科目分类》的要求管理。另外,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指导,认真核实经费的使用去向,并向群众公开学校账户收支信息。在近几年的义务教育提供的免费教科书没有纳入会计核算中,虽然学生是直接受益者,但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它的经济业务。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笔经费是省级财政部门与新华书店合作的款项。但学校没有这笔经费的记录,将不能准确体现学校的收支情况,学校应主动找到新华书店,开出免费教科书的结算凭证,一并归为学校收支记录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慧玲,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度教育经费收支预算细化管理[J].财会通讯:综合版(中),2014(1).
[关键词] 理发行业 服务满意 顾客忠诚 顾客满意陷阱 曲线拟合
一、引言
Zeithaml,Berry与Parasuraman(1996)的研究发现,忠诚顾客不但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还会向别人宣传和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Fornell(1992)的研究发现,忠诚顾客的维系成本要远低于新顾客的获得成本。可见,忠诚顾客不但是企业稳定市场占有的保证,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所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环境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顾客忠诚度便成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工作之一。
Oliver(1999)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一个重要前置因素.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证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二者间究竟是何种形式的函数关系,目前各学者间存在较大争议,这给企业在管理实践上从事营销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进而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旨在对理发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一个实证研究,以其对这方面的研究一点贡献,从而更好的指导理发业的营销活动。
二、文献探讨
1.满意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存在正向的影响,这一结论各学者的研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是二者究竟是何种形式函数的关系目前各学者间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结论:(1)线性关系,Olive(1980)及Fornell(1996)等人的研究把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假设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认为高水平的满意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早期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一假设的。(2)非线性观点, Bennett和Rundle(2005)的调查发现,高水的满意并不一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Mittal(2001)及Fullerton等(2002)的研究证实了顾客满意和忠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Oliva(1992)的研究还进一步验了在餐饮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和满意呈现反S曲线关系。国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涂荣庭等(2008)为了验证顾客满意与忠诚的反S曲线关系,对产品服务一体化的空调行业进行了研究,但数据分析结论并没有支持他们的假设。
2.满意陷阱理论
由于顾客满意和忠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所以高水平的满意不一定就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基于此学者们提出著名的“满意陷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低满意水平区域,顾客的忠诚度会随着满意度的提高而缓慢提高,但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而到达中等满意水平的范围内,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不会引起忠诚度的显著提高,即忠诚对满意的加速度几乎为0,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满意不敏感区域”;当顾客满意突破这一区域继续提高时,顾客忠诚会急剧提高,即忠诚对满意的加速度是递增的。也就是说从顾客的角度看,一般满意和高度满意之间有天壤之别,高水平满意的贡献强度高于低水平满意。Homburg等(2005)的研究也验证了在服务行业满意度与顾客支付意愿之间呈反S形关系。
关于“满意陷阱”的一种比较公认的解释是,顾客期望分为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基本期望是低层次的需求,当顾客基本期望的满意水比较低时,顾客忠诚就会随着满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附近时,不论企业如何来提高满意度,忠诚度的变化都不大。而潜在期望是高层次的,不为顾客事前预想到的期望,其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增的,原因是顾客从中获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价值,为了体验这种感觉顾客在下次购买时很可能还选择这一品牌。
三、研究问题与框架
从上面的文献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顾客满意和忠诚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虽然 Oliva等(1992)的研究证明了在一些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和忠诚间呈反S型曲线关系,但后续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少,国内更是几乎没有针对服务行业的实证研究。着眼于以上研究的局限性,在“满意陷阱”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将对理发这一服务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一个实证研究,以其对这方面系统结论的形成和推广以及理发行业的管理实践活动做出一些贡献。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一个简单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四、研究模型和假设
根据“满意陷阱”观点,高水平满意的贡献强度高于低水平满意,顾客满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顾客忠诚会急剧提高;而在中等满意水平的范围内则存在“满意不敏感区域”。当顾客基本期望的满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顾客忠诚就会随着满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附近时,不论企业如何来提高满意度,忠诚度的变化都不大。而潜在期望是高层次的,不为顾客事前预想到的期望,其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增的。因此顾客满意和忠诚间的关系最有可能呈现反S型曲线。由此得到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模型及相关假设:
模型:(其中:)
假设:服务满意度与顾客忠诚的关系呈反S形。
五、研究方法
1.测量指标的构建与量表的设计
我们采用里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被访者对每个问题的同意程度(1非常符合,7非常不符合,要求被访者就每个问题项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产品和服务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借鉴Fornell等(1996)开发的顾客满意度测量量表,共设计了3个题项;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的测量参照Kristensen等(2002)开发的顾客忠诚度测量量表,态度忠诚设计了3个题项,行为忠诚设计了2个题项。
2.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的被访者全部来自随机抽查到的市民,为了不失一般性,样本范围覆盖了整个昆明市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63%。回收问卷中男性占51.9%,女性占48.1%。
3.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通过内部一致法来检验观测变量的信度,现将分析结果整合在表1中。由表1可以看出,每个潜在变量下观测变量的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远大于0.7。因此测量量表具有较好信度。
本论文所采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测量量表是借鉴国外Fornell等(1996)和Kristensen等(2002)开发的,以被多次使用并验证为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另外本文应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7.0,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远大于0.55,两个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7,p=.000)。因此可以说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可以进行接下来的进一步分析。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1.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反S形曲线关系的拟合
以服务满意度均值为自变量,顾客忠诚度均值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采用三次曲线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3和表4。虽然表3显示三次模型的RSquare值大于0.7,适合进行样本数据拟合,但从表4中可以看出除常数项外,各次项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t检验,因此产品满意与忠诚间的三次反S形曲线关系并不显著,研究假设没有得到验证。这与Oliva等(992)所认为的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呈反S曲线关系的观点是相悖的。
2.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为了进一步寻求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间的系形式,我们又分别对二者进行了直线和二次曲线的拟合。结果发现,服务满意与忠诚间更趋向二次曲线关系。拟合结果见表5和表6。表5显示二次模型的R Square值大于0.7,适合进行样本数据拟合;从表6可以看出,常数项和二次项都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图2为拟合散点图。
七、结果讨论
基于满意与忠诚间关系形式的诸多争议,在“满意陷阱”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对理发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数据处理结果并不支持满意与忠诚间关系呈反S形的假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理发行业满意与忠诚间更接近二次曲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理发行业并不存在“满意不敏感区域”或“满意陷阱”问题。这与Oliva等所主张的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呈反S曲线关系的观点是不相符的。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情况不同或行业具体情况不同所致。
我们知道理发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一样,一旦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还可以退换,顾客还有回旋的余地。而在理发行业,一旦头发理掉,就不能退换,等到恢复原状也得耗费很长时间,加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型也成为了消费者展示自我个性的一面,对头发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消费者在消费这一服务时,显得非常谨慎,尽量回避更换服务所带来的风险。这就使得一定程度的满意就会使他们达到较高的忠诚,满意和忠诚间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当然本文所得结论还需进一步的、更多的研究予以检验。
本论文的理论贡献在于对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例证,从而更方便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实践意义在于发现理发行业并不存在“满意陷阱”问题,从而对培养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的营销活动和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依据,而不导致盲目的资源投入。
本论文的不做之处在于样本范围太小,只选取在校学生和周边市民,测量结果可能有所偏离更一般的情况。同时只对理发这一服务行业进行了研究,而没有对其他服务行业进行究,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涂荣庭 朱华伟 余 波:产品满意与服务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双维模型[J].营销科学学报,2008,(4):89~90
[2]谭荣波 梅晓人:SPSS统计分析适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5~171,209~217
[3]邱皓政 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91~170
[4]Mittal,Vikas,William T.Ross, and Patirck M.Baldasare.The Asymmetric lmpact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Attribute-Level Performance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lnten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January):33~47
[5]Anderson,Eugene W.,Claes Fonrell.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July),53~66
论文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逾越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有: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腐败问题突出、社会冲突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民主乱象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尤为普遍(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
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实现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经济论文,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
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原因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就连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
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
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期刊网。原本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二、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目前,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域,中国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就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员腐败、城市二元社会(市民和农民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很可能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原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土地、资源、能源、劳动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比如,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此外,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形成各类贫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
1.社会原因。即经济增长也是“双刃剑”,它本身既是有创造性的一面,又带有摧毁性的一面,还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2.政治原因。即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过程中,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经济论文,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因此改革可能会越改越难,甚至停滞不前。
3.国际原因。当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时会出现“中国即将崩溃”的悲观论调。改革开放20、30年以后,他们突然发现,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于是又出现了“中国”的声音。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世界舆论环境,即“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并未随着中国崛起、不断强大而根本改变,相反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
上述四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收入差距陷阱”,“政治民主化陷阱”等等。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3.3以上,并未有缩小的迹象。2008年,全国10%最高收入组家庭的实际收入是10%最低组的55倍,而城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相比,差距由2005年的9倍扩大到31倍。同时,劳动报酬严重偏低。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七年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中国还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王小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灰色收入'规模急剧扩大,增速也很快,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粗略估计为5.4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三年内增长了近1倍,远高于GDP增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临界点。如果再计入'灰色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中国距离'中等收入陷阱'并不远,收入悬殊危及社会和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选择
1.加快四个转变经济论文,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 一是优化需求结构。摆脱过度依赖于外需的增长循环。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均衡化为目标优化多元产业结构期刊网。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强;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带动转变。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提高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强调分工的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强调创新的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并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推进国际经济格局由失衡向均衡、再平衡方向发展。四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目前中国还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但从当前形势看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今年一季度,我国生产钢材1.85亿吨,增长28.6%;生产粗钢1.58万吨,增长24.5%;生产生铁1.5万吨,增长21.7%;生产水泥3.36亿吨,增长20.3%。单位能耗是在上升的,如果不采取特殊和强有力的措施,我们的环境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不论从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来看,中国要改变“库兹涅兹增长”方式,必须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 2.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按照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视为有机整体,强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终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还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和税制的改革;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调整资本要素所得和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并提高国有企业分红的范围和比例,增加对居民的再分配力度,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抵押、入股、融资,逐步调整城乡收入分配二元格局经济论文,使农民获得要素资本赋权;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门槛,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控制价格和税收调节垄断企业利润率;完善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提高居民的长期收入预期;降低税负,提高个税起征点,通过结构性减税,以减保增、以减促加。
3.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
4.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造成经济徘徊。中国也会面临这种冲击,但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潜国内市场上来。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07
[2]专家称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建设滞后新华网2010-8
[3]高伟中等收入陷阱假说人民论坛2010-07
[4]常红晓.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中国离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远.财新网-新世纪,2010-12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人口红利;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92-03
[作者简介]曹冬艳(1983-),女,汉族,江苏如东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杨晓明(1954-),汉族,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力演变的视角”(项目编号:2016SJD790056)的阶段性成果。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
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无法进一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但是在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有一些国家曾经一度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退化到中等收入阶段,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从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转型国家面前的战略难题。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增长减缓存在着密切联系。总结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而经济发展战略又未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世界银行认为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延续“以生产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M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而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依赖FDI 的技术外溢、本地企业学习模仿的产业升级路径,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层级在不断提升,同时出现多样化的需求,而传统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这些新需求。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来匹配,形成供给错位,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成为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瓶颈约束
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产业不仅面临低收入经济体的挤压,还面临高收入经济体的压制。中等收入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才具有不断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基础。部分国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国家对人力资本方面的及时投入,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受阻,在下挤上压下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以拉美国家为例,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约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不足,产品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一旦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出口受挫,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重要支撑。此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还容易加剧社会矛盾,诱发社会问题,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根据相关经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偏高。
(五)金融体系脆弱
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使金融风险急剧放大,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金融体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外债负担沉重,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泰国资本项目过早开放,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汇率缺乏弹性,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政府监管不力,金融体系存在漏洞,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爆发金融危机,使经济遭受重挫。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基本还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自2013年开始,江苏省GDP增速放缓2013年江苏省GDP增长率为96%,2014年为87%,2015年为85%,2016年为78%。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如下制约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但也存在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2015年,苏南五市GDP为4151873亿元,占整个江苏省GDP的5921%;苏南地区人均GDP相当于苏中地区的148倍,苏北地区的227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第一产业规模差距不大;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总体而言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规模较大;在第三产业上,苏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南京、苏州、常州等市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向苏南地区集中,制约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江苏省经济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发展战略,但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将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赶超。
(二)人口红利减弱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江苏省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2000年以来,江苏省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呈现出增长不断放缓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回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总人口为79763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4829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江苏省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期,社会抚养比进一步提升。人口红利减弱表明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速,但长期高强度的开发使得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首先,就土地资源而言,江苏省面临着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到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086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耕地警戒线”。
其次,就能源消耗而言,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能源消耗保持在较高水平。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023530万吨标准煤。保持充足的能源供给是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但江苏省仅仅是一个能源供给的小省,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仅为289358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工业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江苏省能源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接近80%。在短期内,实现资源消耗进一步下降和污染物排放减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就环境污染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省也付出了比较高的环境代价,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已十分有限,以现有的环境承载力支持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整体而言,目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而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和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双重约束,突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自2009年开始至2016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省专利授权量为250290件,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目前,虽然江苏省在传统产业以及光伏、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发展急需新产品、新工艺,而科技活动主要产出仍停留在论文与专利的阶段上;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和高端成果缺乏,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槭堤寰济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便利的资金周转平台、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江苏省金融体系发达,但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上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具有典范效应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江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758亿元人民币,处于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是,在金融促进江苏产业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贡献。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个人消费和政府项目,贷给实业的资金偏少。目前,江苏省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初步转型时期,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的效率还不高;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有待提升,金融供给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结论
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担负着在全国发展中先行探索的责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的光荣使命。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不仅是广大江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5-13.
[2]郭正模.“中等收入陷阱”: 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1-24.
[3]邹薇,楠玉.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中等收入陷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16-524.
[4]高淑桂.共享发展视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16(1):113-120.
[5]陈昌兵,张平.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事实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6(3):43-55.
论文摘要: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居住建筑将有大的发展。当前,销售清水房由住户自行装修的住房消费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随着人们居住消费水平的提高,房市的发展成熟,市场呼唤成品房。住宅建筑设计要与时俱进,把握住房消费的导向,搞好更完善的住宅设计,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成品房居住建筑住宅装修毛坯房
国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有了大幅下降之后,生活消费的热点已从吃、穿、用,开始转向了住房、汽车和旅游。以住房消费来说,城镇居民住宅走上商品化、市场化的轨道之后,促进了住房消费逐步向较高的水平、较高的标准发展。住宅建筑设计,应该顺应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出好的设计作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当前各地积压的一些“陈量房”,销售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位置不好,也不会是房价过高,其主要的原因还在市场营销策划及设计标准的定位跟不上住房消费水平提高对市场发展的要求。住宅建筑设计师(包括各相关专业设计师)有义务和责任为消费者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引导现代化居住的消费发展,及时改进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病,使AtN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毛坯房由住户自行装修存在许多问题
在房市发展初期,毛坯房由住户自行装修的模式,适应了开发商压低售价和购房者惧怕装修价格陷阱的心理,以及对所谓“个性化装修”这个论点理解的误区,很大程度上被人们(买卖双方)所接受,这种模式下的住宅设计,从内容到深度都是不尽人意的。实际上,这种住房消费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不仅有价格高昂、为装修而奔波劳累之苦,而且其中还可能留下不少的遗憾,甚至产生不少涉及安全、损害公众利益和消费者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购买这样的半成品商品房来自己操办装修,并不如人意,许多反成为了“伤心房”。空壳房交给住户自行装修,除乱拆乱改影响结构安全、影响外部立面之外,变更排水系统不慎漏水,影响楼下住户;装修人员(包括装修公司的许多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如不懂电气设计,用电安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施工噪声扰民,影响邻里关系……甚至由此引发法律纠纷的事,也时有所闻。
2.市场呼唤成品房
由于住户自行组织住房装修存在重大的弊端,政府自去年以来,在加强对装修市场管理的同时,出台了住宅装修的一系列管理文件,积极推广装修一次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建设部第110号令<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对于杜绝乱拆乱建、影响外立面观瞻,杜绝损坏承重结构和防水设施、影响结构安全或漏水、影响相邻住户的正常使用,限制装修施工时间以免噪声扰邻……以及对装修从业单位的资质、合同管理、质量及验收、质保和保修等,都建立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法规,无疑对于新旧房屋的二次及反复装修,都会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但是,从大量存在的问题来看,还是实施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由开发商提供成品房,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建设部早在2001年就发文,要求各地停止销售毛坯房或成品房;2002年6月18El又出台<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可说是对半成品房、毛坯房的全面封杀。
关键词: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可行性;墨白文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202-02
身体的话题,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人类对身体的认知历程中,历来存在“灵”“肉”分离的观念。尼采首先将被道德规训的身体回归到自然欲望的主体,这种美学领域的身体观,随着法国女性作家爱莱尔・西苏号召的“身体写作”实践,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坛形成风潮。从林白、陈染到卫慧、棉棉,将身体作为私人化的叙写在备受人们关注的同时重视身体的存在,却无法避免商业化时代中大众传媒的炒作和消费主义的欲望颠覆,将“身体写作”等同于“肉身写作”、“欲望写作”甚至黄色写作的狭隘化倾向日渐突出,此概念颇受争议,引入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亦是大胆尝试。
一、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的必要性
梅洛庞蒂有一个命题:“世界的问题从身体开始。”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西苏号召身体写作,其观点秉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美国学者布鲁德斯的身体动力学创作理论一脉相承,强调被政治历史强行遏制的身体开始说话,从身体“潜意识的巨大源泉”开始,写出自己的生命和历史。遗憾的是这种强调感性的写作,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而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被反复定义,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面前逐渐简化为“”、“躯体欲望”,并且逐渐狭隘地局限于少数女作家的作品。当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不再受到尊重,而坠落于消费主义陷阱的边缘,我们要警惕当下大学生写作教学中身体美学指导的空缺。国内,“身体”创作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第一,作家的优秀身体写作文本。比如,贾平凹、墨白、王安忆的小说作品等。第二,网络空间商业化的身体写作,如竹影青瞳等。第三,大学生(女大学生为主)的身体写作。其中,大学生身体写作群体长期受到忽略,笔者以为,大学生涉世尚浅,是处于青春期和求学期的特殊群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学生身体书写已经悄然兴起,点击率颇高的《女大学生》,四川某女大学生借身体写作文字达成身体交易,招买富,以及有出版社高价征集女大学生私密日记等商业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当中将身体写作简化为肉体甚至黄的误读大有人在,高校课堂对身体写作的美学指导势在必行。
二、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的可行性
言及身体,中国人历来“谈虎色变”,“身”为何物,不就是用来“成仁取义”的吗?谢有顺先生在《文学身体学》中指出“身体专制的结果是瓦解人存在的全部真实性”,同时指出“肉体乌托邦实际上是新一轮的身体专制,如同政治和革命是一种权利,能够和取消身体,肉体中的性和欲望也同样是一种权力,能够扭曲和简化身体”。高校身体写作指导,是一个全新而且敏感的话题,是对尊重框架模式的传统写作教学体制的充实完善,有其可行性。
首先,身体在写作中的正当性。在身体被专制的年代里,写作与身体无关,只和社会思想、人类道德有关,身体的一丝一毫的举动都被认为是罪过。身体写作突出的特点就是私人化写作,注重个体的感知和主体倾诉,在哈贝克斯的交往理论中,写作者既个体、私人,又是公众,个体私人性要受到充分尊重,这就是个体本体,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没有身体的个体,将何去何从,身体这个承载我们生老病死,感受快乐和悲痛的忠实符号,经常戏剧性地游离在理性意志之外,然而,文学创作当中的优秀文本,“身体”从来不曾缺席。张爱玲笔下让几代人着迷的文字里游走在身体内外的情爱故事,鲁迅文字里“我手写我想”,身体的战斗和笔尖的战斗从来不曾剥离。“身体”这个我们与生俱来的名字有其肉身和由肉身感知世界的天分,一种人类最本能的创作。
其次,当代优秀文本的典范。著名作家墨白小说《欲望三部曲》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范本指导作用,三个作品的主人公谭渔、吴玉西、黄秋雨的人生,将读者的阅读和鉴赏引入到多层面的感悟和深思。墨白笔下“身体”的运用在教学中的成功,表现在作家在作品中对身体概念的多层面解读。
名家优秀范本的解读是创作教学中最有力的支撑,身体描述和身体符号的欲望书写在名家文本中实现作品主题和人物欲望的统一,身体不再成为孤立的或者商业投机的企图,而成为教学中最有说服力的叙事动力。学生在鉴赏学习过程中,掌握身体描写在作品中的最终目标和审美价值,进而让指导阅读和创作成为可能。
再次,教学中文本训练的操作性。教学实践的开展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展开。笔者作如下几点考量。
1.在不同的语境中“身体写作”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本论题的大学生身体写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火朝天,局限于几个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有共通性和本质上的区别,学术界基于女性群体的创作“身体写作”被化约为女性主义文论的代名词,成为“第二性”突围男权堡垒的有力武器。而大学生群体的创作,和成熟的女性作家身体写作在技法和境界上区别甚远,更倾向于反对“虚假写作”的对立面,更偏重于从身体感觉出发,言为心声的反拨凌空的一种写作策略。这个定位也是该课题得以实行的基础。另外,在商业主义语境中,身体被看作是高扬肉体欲望和强烈性意识的写作定义却无孔不入的侵蚀大学生群体,“身体”这个神圣的字眼和下半身、、交易混为一谈。介于其中的大学生写作在实践操作上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也要看清商业陷阱的真面目。
2.从学生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步骤切合实际地把身体引入课堂教学创作。首先,文体训练上,大学生群体的创作沿袭基础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记叙、议论为主的散文体式创作中。在写作文体论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散文是学习写作者最好的训练平台,可以较诗歌、小说、戏剧更加注重课堂实践。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侧重散文片段训练,开展指导情境作文训练。训练思路从“少女之韵”写作训练开始,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者实景学习观察女子外貌形态和青涩娇羞的神韵融为一体的写法,之后,过渡到少女肢态和主题合二为一,如作家描写三月春色空蒙,春寒料峭的塞纳河畔几个姑娘一齐对着河口“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嘴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用心灵轻吻春天的少女和春天完美融合一起,少女的肢体和身体成为展示春天诗意画面的主角,少女融化在春天的画面,春天因为少女成为希望和爱。少女的姿态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身体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更成为意念中的情感主题。其次,在片断教学训练中,立足于人的五感:视听触嗅听。身体感官的发动和准确的运用,是身体创作最直观的途径。学会用身体的感官去感知世界,从来都是文学不容小觑的创作思路,散文片段训练的指导之外,诗歌小说和身体写作论述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课堂以外的一对一指导和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写作比较擅长的学生当中,也有多名同学完成短篇小说,有多名学生以墨白小说身体写作为切入口,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最后,互联网空间的隐蔽性。说到身体写作,笔者在课堂散文公开教学课上,诵读学生习作书写女子的片段“宽大的睡裙里瘦小的身躯,泼墨的长发零星散落在胸前微隆的小山峰上――”招来哄堂大笑。所以,前期理论的铺垫,无法彻底褪去对“身体”的吹毛求疵。互联网空间的引入,对一些极具才情的学生创作指导,包括身体书写的有意义的真实大胆的指正非常有效。学生不用担心世俗观看的眼光,而变成老师和学生在虚拟空间的创作交流,让大学生身体写作美学指导更具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校女大学生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具有可行性。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完善传统写作教学对时下消费文化侵蚀的空缺。虽然,身体话题的敏感性和误读已久的事实给整个指导带来阻力,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在人的思想和创作中的价值,并借助课堂教学普及和互联网平台教学的便利,从大学生写作实际出发,这个特殊的成长中的写作群体的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和创作实践的指导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有顺.文学身体学[J].花城,2001,(6):192-205.
[2]墨白.裸奔的年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
A Study of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s Practice and Feasibility of Body Writing
WANG Hua1,ZHANG Ming-hua2
(1.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
[论文摘要]着重从金融监管制度缺陷、超前消费陷阱和对自由经济理论的过度迷信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对如何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房地产业严重衰退,造成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比如:美国政府托管“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等,由此引发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也跌穿2000点。全球金融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什么目前出现了这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呢?我们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来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移情,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从最初心理学话语范畴移植到美学土壤中,指的是审美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中充满生命力的因素的情感投射。
在电视审美媒介中,传者(审美生产者)、媒介及其负载的媒介内容(审美文本,审美代码,审美语境等)和受众(审美消费者)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将这种情感投射分化在两个系统中,即:审美文本在审美生产者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生成;审美文本在审美消费者的艺术体验中对的审美价值实现。前者,作为审美客体生产者的审美主体,在审美创作中的重点指向在审美文本构造和审美语境的营造上,把审美客体即其创造出来的审美产品放在第一位置上,通过对声音、画面的编辑创造出“与天地之往来”视听语言、审美代码。
“煽情”,从电视审美传播的角度看,它是“审美”创作者在审美消费者文本意义建构的阅读行为中逾越文本科学意义上的政治化的霸权行为,它是在诱惑或压迫下的超越了道德底线的对观众的欺骗或不尊重。从电视审美媒体所处的生态环境看,它与上述移情大相径庭。电视传媒生来就携带着消费社会的商品化属性,正如王一川先生进行的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对大众的影响的描述:“文化产业包括其巨大的影像产业通过商品化和传播媒介,对大众有一种压迫性……”
在几近疯狂的非理性形式重压下的对文本美学意义的重要性弱化过程中,“艺术创造者们”将“审美消费者”当成中弹即倒的靶子,携带着“隐藏”起来的商业味很强的药剂对电视观众进行不负责任的“皮下注射”,用极度夸张的视听手段刺激或是麻醉审美消费者的情感,人类共通的情感承担了负载在原有文本意义之上的超负荷的弹壳,对电视观众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脆弱的观众,悲哀的倒下, “电视审美生产者”“以虚拟的现实来侵蚀并取消人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无疑是一种胜利,但对电视审美消费者来讲,却是一种极大的欺骗与伤害!
二、在审美体验中看移情与煽情的效果性差异
心理学的试验和我们的经验都表明,刺激动机的变化最易于导致刺激场的刺激情境的变化。
移情所能够达到审美自由的体验是“煽情”不可能企及的,煽情只能将审美消费者的情感引向其预设好“情感”或是“道德”陷阱之中。
移情的审美知觉最终将知觉主体的心灵导入自由的境界,“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移情的魅力就在于让读者(电视观众)在建构电视文本意义的阅读行为中能够与作者(电视艺术的创作者)进行沟通,这种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不只是原生态的情感的展示,而是编织了作者艺术情思的新颖的创造性的个性表现,使读者(观众)聚焦于自我情感与作者传达的自然情感的共通之上产生的共鸣,在回忆与沉思之后达到一种自我情感的超越后的审美情感的自由。“煽情”则不然,由于创作者刺激动机的功利化,他总是企图设计一个情感的陷阱,并极尽所能的将审美消费者导向到自己的“道德目标”的情感中,让观众根本获得不了闲暇安逸时的自由的享受,反而在回忆与沉思之后获得更多的是一种被玩弄的欺骗感和被奴役的压迫感。
“艺术的天才特征在于移情,它的敏锐度可以轻易决定一部作品的好坏,在优秀的作品中,移情是真实的,在差的作品中移情是虚伪的,在拙劣的作品中移情是失败的。” 煽情不仅仅不会让观众获得真实感,反而必然导向到一种失败的虚伪感中。当下电视荧屏中不少曾经被认为艺术品格很高的电视栏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长时间的播放后为什么也被盖上“煽情”的头衔,抛开《艺术人生》文本中的情感本身的假与真,但就固化的修辞手法我们就能一目明了,艺术体验是一个自由的王国,修辞手法没有任何创新的个性,终将导致作品“自我表现”缺失,“尽管题材怎样好,怎样实有其事……但如果他没有在作者的情绪里溶解,凝晶,那你就不可能把握它,也不可能表现它……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燃烧才能使杂质成灰,是精英更亮,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创作风格地一致化,电视产品的叙事语调的同质化必将大大的消溶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陌生化效应,自由是无拘无束的游弋的体验,体验是一种建立在对陌生感征服之上的,审美体验的惟一性和一次性要求创作者在审美创作中注入新形式,新意蕴的创造和发现,才可能创造流畅的审美感兴!
三、结语
“煽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电视艺术批评话语之中,但关于“煽情”的科学界定和系统研究的资料却寻查不到,本人在开题之时,本打算从“煽情”的概念,“煽情”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与“移情”做一个比较,但是,因为本人学识尚浅价值时间有限,也感到这篇论文很多问题没讲清楚,希望在以后的时间中,我们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的关注。以期能够给电视一线的工作着一点点启示,为中国荧屏的进步做一点点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