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苏州园林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2改换句子。
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
1改换词语。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2改换句子。
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不妨在说明中适当融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样写出来的说明文就会更生动更精彩。
一、说明文中的记叙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法。 有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常常体现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因而记叙这种过程就成了一种说明方法,即记叙性说明。 记叙的着眼点不在巨细无遗地展现发展过程的细节,而在于介绍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 如茅以升的 《中国石拱桥》 中有这样一段:
赵州桥横跨在 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这段文字概括地记叙了赵州桥的发展历史,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老和使用时间之久远,这样就使读者对赵州桥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说明文中的描写能够更具体清晰地显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说明文中的描写,是起辅助说明作用的,这种描写十分简洁,必须在力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夸张、渲染,也不能含蓄、隐晦。 如 《大自然的语言》 一文中开头一段这样写道: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段文字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为下文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三、说明文中的议论着眼于说明特征,意在深化读者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对说明的事物做扼要的概括或简明的评说,内容上必须高度概括,要求字简词精,句短意明,点到为止。 如叶圣陶的 《苏州园林》 中有这样一段: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其中的议论简洁明了,意在说出苏州园林中为什么没有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凸显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四、说明文中的抒情可起到教育、鼓舞的作用,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说明文中的抒情,应该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的基础之上,不求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而是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黄传惕的 《故宫博物院》 中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纵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本文探讨了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与总体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力求探索适合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反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则气势汹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被外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他们还在吞噬古老的东方哲学(孔子、老子、庄子……)、文学、礼仪、建筑学、甚至我们的语言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其作品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融现代建筑风格于中华文化情怀于一体。这些大师自身中华文化功底深厚,将中华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和蔚然陶醉的感觉。
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室内设计教学,引进古典园林艺术,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播放介绍代表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拙政园的影像、各种精致的园林细节处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了园林。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小空间中蕴藏着无穷的宇宙空间排列奥妙,精心选择的树木花草象征四季的轮回等。学生看到了实例设计中理论和形式结合的美妙,心里自然由衷感慨民族文化的精妙内涵,对古典园林设计者的崇拜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他的设计就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意境处理手法,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苏州园林山水画般的美轮美奂。整座建筑简素端庄,和香山的环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四、结语
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是一个具体、细致的真枪实弹地面对设计中碰到的任何问题的真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丰富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04).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景观;景观修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古典艺术的保护工作,无论是对于古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来讲,我们在开展相关的园林修整的过程中,应该以景观的原真性为核心,积极借鉴景观艺术性原理,不断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保护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从苏州古典景观园林修缮的角度出发,去探析修缮的工作模式。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面对的实际问题
1.1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整修性能丧失
我们在游览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时候,一方面在惊叹古人超凡的造园艺术能力,另外一方面会隐约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渐行渐远的身影。举例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假山顶峰西侧原本有一株紫薇,其植物婀娜多姿,与山形形成完美的结构图,可以称作是景观中的绝配之作。但是后来发现一株紫薇不见踪迹,代替的却是一棵直立的松树,丧失了原本的一番情趣。这样修整后的风味,性质,情趣打折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展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危害,更多的是我们保护观念丧失,保护技术不到位的人为原因。
1.2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矛盾冲突的原因探析
苏州古典景观修缮矛盾冲突出现是有原因的,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原始功能的变迁和古典园林的研究评价体系两个角度来探析。首先,古典园林原始功能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追溯到苏州古典园林出现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权社会中,拥有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文人,官员,富商往往会去置办家宅,以供其朋友和家人的观赏,游览和居住,也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才使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取得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显然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古典园林,其休闲客体的功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其性质自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园林功能异化之后,其形式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园林越来越多被开发成为游览胜地。园林的入口,院内的美感效果,商店的布置,厕所的设置,监控的安排,甚至垃圾桶的摆放,都不同程度的对于古典园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中,需要明确苏州古典园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对于园林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另外一方面需要适当的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修缮工作的王道。其次,古典园林的研究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得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古典意识著作很少,即使存在部分明末时期的《园冶》,其体系不健全,语言难懂,如果以它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展现出实际效果来。虽然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对于园林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理论体系依然严重缺乏,评价体系依然难以形成。这样缺失实际古典园林景观修缮体系反映在实际园林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于领导意思的擅自揣测,进而采取修缮和管理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稳定性强,没有个人主观影响的评价体系,将是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工作的基本前提,这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和实践。
二.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管理的策略
2.1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
传统园林景观讲究以植物为毛发,以山水为骨架,实现园林艺术气息的营造和表达,也就是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信息。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其一,尊重古典园林的历史原貌,综合考虑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我们以苏州园林中享有城市山林美誉的沧浪亭为例,其间存在大量的竹,我们去追寻管理者的思维,发现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构亭北埼,号“ 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如果由此推断其中无穷极的意识是无数的竹子,虽然在意思上讲得通,但是目前园林竹子大杂烩的布局是很难说服我们的。古人在造园的过程中,不会有现代造园的观念,设备,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场的体验上,一边整改一边建造,由此使得园林的整修变得更加艰难,无论是什么区域的细小环节的改动都应该以充分可靠的理论作为依据,避免对于园林艺术原意造成损害。其二,注重造园法则的研究,保证以此为依据去开展综合考虑。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园林中,植物作为景观元素是最常用的景观设计手法,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松、竹、梅,都代表着自身特有的品格,象征意义浓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注重对于古代植物象征意义的研究,以此为依据去开展古典园林植物因素的设计,是实现景观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
2.2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宣传力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不仅仅需要其作为旅游景观的宣传,还需要成为传播传统优秀园林文化的使者。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以园林造园艺术知识为基础,将园林历史,园林由来,园林发展一一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园林的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的内容,保证游客对于园林艺术的领悟;其二,高度重视游览区域解说水平的提高,作为旅游资源来讲,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导游来引导游客去探析园林之美,无论是山水布置,植物景观,核心文化寓意,都应该在解说词中有所体现,使得游客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2.3树立正确的园林管理心态
作为园林管理者,其不仅仅需要了解园林的历史,更能够领悟园林艺术,这是做好园林管理工作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州古典园林的管理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审视和思考。由此,就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心态,尤其是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应该将文化遗产作为其经济利益提高的摇钱树,而是站在文化守候者的角度上去修缮自身的义务,保证做好园林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兢兢业业的形态去面对古典文化,与之对话,与之厮守。
结束语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是园林艺术继承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强化苏州园林景观的理论研究工作,为修缮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一方面,积极探析自身园林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合大众的力量去实现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我相信,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苏州古典园林景观将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 吕菽菲, 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 1999(10):85-90
[2] 王劲韬.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C].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125-128
[ 3] 苏州市地方上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拙政园志稿[M].苏州市园林档案馆, 198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1.引言
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主要内容。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是该文体的三个显著特点。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都是说明文中的经典作品。说明文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学说明文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收获?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2.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说明文没有小说荡气回肠的情节,没有散文清丽隽永的语言,没有议论文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没有诗歌含蓄优美的意境……但它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要点概括能力、内容探究能力、评析鉴赏能力、体验感悟能力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其他文体课文所不具备的功能。初中阶段说明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下:①通过比较,区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征;②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③准确区分说明性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④迅速捕捉说明性文本的要点信息;⑤用说明性语言准确、形象地说明某个事物;⑥体会说明性文本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两个把握”,一是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详略。
3.优化说明文教学策略,提高说明文教学实效
3.1运用“三环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所说的“三环节”是指“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研读课文、讨论分享——回顾全文,指导归纳”。譬如,执教叶圣陶的经典名篇《苏州园林》,在“自由朗读、宏观把握”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①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在“研读课文、讨论分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感知。这一过程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要求边阅读边作批注、圈点,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这一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锁定重点,有面有点;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又有对重点段落的深入探究;既要防止教师陷入逐段肢解课文的泥潭,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回顾全文、指导归纳”环节,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说明方法进行归纳,这一步是对第二环节阅读实践活动的升华,目的是培养学生回顾、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说明文大多富有趣味性。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这个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说明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笔者就安排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赵州桥的模型;教学《故宫博物院》,笔者则安排学生根据课文的相关说明制作一张图表,并用不同颜色标明重点介绍的建筑,使学生掌握故宫建筑群的全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并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图文对照,将阅读课文与欣赏图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引导学生从说明文中汲取写作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譬如,教学以时间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要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句子。通过阅读体会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眉目清楚、次序井然;教学以“空间顺序”为写作顺序的说明文,抓住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船体——船头——船尾——船背”这一空间顺序,并体会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
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具体句子,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都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度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分成两类,又将云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进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反复品读相关句子或语段,让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把错综复杂的现象描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
最后,要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为了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增强文章的欣赏品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譬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这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品味,体会其好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4.结语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要更新说明文教学的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趣味性、探究性与实效性,让学生通过说明文的阅读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教学的步伐,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的进度和内容。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作者是鲁迅,根据鲁迅为文中主人公的取名让同学们思考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生句,并让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中出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实质和作用,同时,还要理解并回答孔乙己当时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面、为什么孔乙己出场之后才能笑几声等问题,最后老师再以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启发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还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充分的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呆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率。
二、有效的疑问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好奇心并非针对小学生,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每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某个问题产生强列的好奇心之后,那么对外界的信息、事物等就会产生敏感性,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相联系的[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充分的展现自我的能动性;并且还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切身体会文本内容的喜怒哀乐,进行情感的交流。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创设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文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设置疑问:“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苏州的美主要是在于园林,桂林的美主要是在于山和水;那么,请问园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的美又在何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快速的通读全文,接着借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现实的苏州园林和桂林的山水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声、景的完美结合中具有目的性的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创造力只能是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条件之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表现和发展的机会[3]。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委婉的语言以及自身的严格要求等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求实、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正如上面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若是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心不在焉的样子,就故意让改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此时的回答肯定是答非所问,我便说到:“你现在是否已经被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住了,想要迫不及待的欣赏欣赏?”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哄然大笑,该名同学也会不好意思的脸笑一下,待坐下之后即可会将注意力转移至该堂学习中去,此时,另有一些不专心的学生也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中来。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还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自如的教,学生轻松的学。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统一情境、知识、过程
若要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那么,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平时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培养和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真切的领悟语文中的丰富多彩,且分享学习中的乐趣,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文的时候,教师在教法上可以采取分层次的设置疑问。首先,教师结合本文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斯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呢?对于这么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打出来:善变;接着,教师再问:那么,请问他善变的主要是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就会高涨,经过分析、讨论之后纷纷回答出:他比较‘反复无常’、‘变得很快’、‘特别搞笑’、‘比较蠢’等等;待学生回答完了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他虽然是变幻无常的人,但是有一点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请问是什么呢?“见风使舵”的本性,同学们回答道。因为有了前面问题做铺垫,那么后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那么的困难了。最后,教师再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具有深层次的问题:他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呢?…像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使同学们在问题的回答中挖掘出本文的中心和需要掌握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热烈、融洽的课堂中,并且敢问、敢言,没有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