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4: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视媒体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另外,受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的影响,观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了,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论文百事通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城市电视媒体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变和改革的出路,然而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发面都很有限的情况下,改革的步伐缓慢,问题重重。
一、企业化改革的“有名无实”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4]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
【关键词】电视媒体媒介产业媒体企业化
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另外,受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的影响,观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了,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城市电视媒体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变和改革的出路,然而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发面都很有限的情况
下,改革的步伐缓慢,问题重重。
一、企业化改革的“有名无实”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4]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在经营体制上要兼顾事业、行政、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进步。此外,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传媒产业电视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如果要保证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地位,就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诸多的改革与创新,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1.借鉴国外传媒业的发展经验
在近百年的媒体发展中,国外发达国家在传媒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已经逐渐表现出高度的商业化趋势,并逐渐走向垄断。国外传媒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非营利性的广告和盈利性的商业传媒、商业广告。国外的传媒行业从经济、技术和内容层面给予了三者极大的融合,以媒体产品的衍生创收和收视创收作为媒体的主要着力点,积极的、全面的开发新的媒体产品,以打造属于传媒领域的产业链,来实现传媒行业利润最大化。同时,在整个传媒领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类型上进行多元化创新,开发跨国传媒产业,用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传媒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当然,在媒体受众争夺的过程中,很多国外媒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媒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因为其媒体的影响力对受众群体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国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领域的发展。
2.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要符合总体规划
目前,广播电视传媒在总体规划上影响了传媒业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传媒在长期传统经营模式指导下,在结合了自身优势与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广播电视传媒要想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其在指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符合国家传媒总体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广播电视的发展计划,否则,广播电视传媒极有可能在风云多变的市场中迷失方向。
3.广播电视传媒需要提高经济效用
广播电视传媒领域通过不断延伸、拓展价值链,整合媒体内部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效用,是其构建经营模式的根本目标。换言之,如果广播电视传媒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的增值,那么,广播电视传媒也就没有发展的意义。所以说,经济效用是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构建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多元化经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降低生产成本都是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经济效用最直接的表现。因此,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传媒需要把握好发展机遇,提高经济效用,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4.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主导产品,频道和频率是广播电视媒体拥有的垄断性资源。在新媒体逐渐瓜分受众群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加快向新媒体方向拓展融合。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及时抓住目前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尽快与新媒体合理开发媒体资源,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加速信息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的融合,快速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实现技术与资源的结合是广播电视传媒转变经营模式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匹配,资源和技术极有可能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将会大幅提高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构建的成本,甚至导致其经营方式构建的失败。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和媒体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加强防范意识和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实现传媒业的服务目的和宗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
二、结语
(1)电视新闻应该与网络实现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以立体化和全方位的声像作为主要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自由度,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受众互动,但是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起来,宽松的网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言论发表也更加方便自由。因此,电视新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添加与网友互动的内容,以便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在开展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对网友的言论进行点评,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网友参与的激情。不断强化电视台与网络结合,积极拓宽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切实增强电视新闻的宣传力度。[2]例如,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央视网实现了由央视网络版向大型视频新闻网站转变的局面。
(2)电视新闻与移动媒体相结合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手机作为重要的通讯和交流工具,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沟通联系。随着使用手机的人员不断增多,手机网络快速发展,电视新闻多媒体化逐渐显现出来,甚至促使手机成了人们随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手机接收信息成本较低,手机上网人数不断增加,从而直接推动手机成了电视新闻重要的传播途径。[3]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传统媒体,还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报道,从而有效实现新闻与移动媒体较好的结合。
(3)电视新闻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
在全媒体时代下,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主要是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讲究的第一原则便是真实性。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反应党的路线和方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电视新闻还应该在舆论快速传播背景下,坚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合理地将社会新闻报道和舆论结合起来,充分凸显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实现社会效益和新闻价值双赢,以便推动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的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策略
(1)积极联合新媒体,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力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时间固定、接收地点限制的局面,同时逐渐摆脱了人们单单依靠电视新闻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促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利用互联网来观看电视新闻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优势的传媒力量。在2010年1月,我国通过了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发展的方案,这个政策为电视新闻媒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媒体也逐渐开始实现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较好的改变了以往单一终端服务向多终端服务的现状,有效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力。更重要的是更新了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理念,创新了新闻信息传播技术,拓宽了传播手段,这样便为电视新闻节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因此,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新闻应该不断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紧紧围绕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及时反馈受众对信息的意见,通过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众的参与度,切实提升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
(2)加强媒体监管,切实保持电视新闻公信度
1)尽量避免出现播出失误现象
在全媒体时代下,由于拓宽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扩大了受众沟通交流的空间,这样便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但这样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信息的安全风险,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安全和监管工作增加了负担。尤其是在近几年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口误门”、“哈欠门”、“补妆门”等各类失误问题。
2)合理规避娱乐化趋势
在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新闻节目是否存在过度娱乐的倾向,便需要以最终传播效果为判断标准。这主要是因为新闻信息传播主要是宣传真实、善良和美好的一面,而娱乐化的新闻信息传播却只是以增加收视率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主要目标,盲目的满足受众感情宣泄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不断增多,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信息判断的标准。再加上当前电视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收视率,这样便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的过程中偏向娱乐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电视新闻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不断鼓励创新,坚持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管,合理规避娱乐化趋势,从而确保电视新闻节目在坚持创新性和思想性的原则下,不断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性,合理清楚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低速化现象。
(3)强化电视新闻互动性,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形式
为了激发受众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加大参与新闻活动的力度。将单一性的电视新闻向互动性过渡便是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性质的过渡,能够有效地让受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彻底将受众群体从传统的被动接收模式中挣脱出来。其具体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电视直播、热线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异地切换实时视频等手段,来对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提高。其次,对于网络媒体(如博客和微博)的嫁接而言,要加大合作的力度,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电视直播与网络在线的双向实时互动效果。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节目增添了活力,这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还充分体现在新闻节目表现形式的独特上。因此,可以通过网络BBS论坛、微博评论、短信互动等多种形式来有效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合理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广播电视台的《第一看点》是一档民生类栏目,从2014年初开始,通过植入“芜湖第一帮”微信平台、短信互动等多种形式,同时栏目主持人也在节目中抛出一些与观众互动的民生话题,节目的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收视率也是一路上扬。此外,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程度要求很高,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很强,在一些突发、紧急的事件发生之后,电视新闻可通过网络、移动通讯等平台,以直播、连线等方式为广大观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场信息,融合多元媒体,为受众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4)积极完善深度新闻策划和报道,提升新闻信息价值
毋庸置疑,新型媒体在时效性上是具备了相对优势的。但在新闻详实性的保持上,其终极的砧码是在于电视新闻之上。因此,作为电视台应该加强新闻团队的职业化程度,大力完善深度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将往日受众群体的“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过渡,从而为电视新闻能在深度性上独占鳌头提供有效的保障。新媒体的应用,不但能够改变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传统习惯,还能彻底颠覆电视新闻为主的地位。新媒体的应用,代表着用户为主力军的时代即将到来。其快速、准确、全面以及博大人文情怀的完美展现,势必会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4]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
[5]丁和根.传媒竞争力[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2.
[6]熊忠辉.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也有着进军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动。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广播电视媒体恰恰是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领域。电视广告收入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2010年间,我国电视产业广告投放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广告额不断增长。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1990年,我国电视广告投放总额仅为5.1亿元,之后逐年增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包括1997年、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些年份的广告投放额分别达到114.1亿元、231.3亿元、355.9亿元、404亿元和600.6亿元,不断突破新的百亿大关,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2008年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视业广告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12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15.2%,2010年增幅为18.7%,创17年来的新高。收入如此可观的产业,受到资本的青睐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可见,从产业发展和资本属性的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媒体还是资本,相互都有着内在的需求,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具有客观必要性。那么,为什么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发展如此滞后呢?这就要从广播电视媒体特殊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思考了。
二、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个性思考
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兼具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了保证舆论安全,要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要远离资本;另一方面,又具有企业的属性,要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这又要求其接近资本。这种双重性在广播电视媒体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始终带着行政化的烙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并落实“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决定,即在中央、省、大中城市和县级市开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保证广播电视传播的覆盖面。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了电视台开办热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无线电视台已经超过900家;到1995年全国有线电视台发展到1200家,其中城市电视台占据了绝大部分。截至2013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79%和98.42%。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6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4199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不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65种语言的对外广播),电视节目1336套。从上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广播电视媒体与资本有着先天性的隔阂,从广播电视媒体的上级部门到广播电视媒体人,都缺乏融资的意识,体制上也存在着比其他媒体更多的限制。这种限制出于对舆论安全的考虑。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喉舌”属性,又是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媒体中的“天之骄子”。如果广播电视媒体与资本联姻,就有可能被资本左右,“喉舌”的作用就可能被削弱。因此,我国的所谓“四级办电视”,其实就是每一级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再靠它们的积累,复制了一个又一个“小台”。在这样的投资体制下,广播电视媒体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台与台之间同质化严重,资金不足,竞争力弱。抛开产业和资本的一般属性,从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个性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广播电视媒体融资面临着更多的特殊问题。除了上面说的双重属性这一特殊之处以外,广播电视媒体还有一些与融资有关的特点:
1.广播电视业是内容产业。与一般产业不同,广播电视业是内容产业,要靠精彩的节目来吸引人的眼球,才能换来收视率进而得到广告收入。内容,是决定广播电视媒体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资本要进入广播电视媒体,除了要了解一般的经营规律,还要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运作、节目策划制作有相当的了解。
2.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激烈。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的普及,人们能够收听到的广播节目、收看到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观众面对的往往是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甚至上百个频道。所以,不管是哪一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其实它所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家级”的。这就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异常残酷。
3.广播电视媒体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电视节目制作是综合的艺术,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技术、多种设备的配合,因此成本很高。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广播媒体虽然制作成本较低,但前期投入较多,而其广告收费标准也比电视低得多。所以,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媒体投资需要较长的回收期,这是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4.广播电视媒体属于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属于传统媒体。尽管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媒体仍然有着庞大的忠实受众群体,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调查统计,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网络已经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主要渠道。
三、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关系
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却不是不可协调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资本的本质属性,遵从融资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广播电视媒体是可以按照资本运作的一般规律来吸收社会资本的,这是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一个产业所必须享有的共性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要获得社会资本,就要多从共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给资本以相应的权利和回报。这与其他领域的投融资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个性化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舆论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体长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殊的运作规律都决定了它不能像普通企业那样,自由地吸收社会资本,而必须有一定的限制。这些特殊的个性化要求,是投资方必须要考虑和尊重的。尊重资本、尊重融资的一般规律,这是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广播电视媒体的“喉舌”作用,尊重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殊运作规律,是在共性要求基础上的个性要求,是对基本要求的修正。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就是要在尊重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个性要求,达到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
四、基于共性思考与个性思考的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策略
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特殊规律,构成了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策略的理论基础。从政策的层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广电领域。比如在2004年2月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2004年11月28日,《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广电总局44号令)正式实施,外资媒体公司不仅可以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对外资进入大型国有媒体集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这些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其实还没有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媒体。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从政策层面上允许资本直接进入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仿照出版界的做法,将广播电视媒体也分为时政类与非时政类两大类。时政类广播电视媒体完全由国家独资经营,非时政类广播电视媒体则可进行转企改制,引入社会资本。除了政策层面以外,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思考,广播电视媒体融资还要注意以下策略:
1.加强广播电视媒体内部重组。如上所述,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同质化严重。我国的电视台数量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电视台总和还多,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所以,应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内部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广播电视媒体的重组活动,精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一些“小台”资金不足、生存艰难的问题。对于优势广播电视媒体,则可以通过这种行业内的“重新洗牌”,实现扩张,提高竞争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哪家是完全通过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有条件的广播电视媒体,甚至可以跨行业组成传媒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资源融资。广播电视媒体拥有一些特有的资源,如知名频道、名栏目、名主持人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融资的重要依托。2011年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以全年1.3333亿元冠名费名列湖南卫视之首。这就充分说明,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存在着一些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关于融资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着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优势,广播电视媒体经营者应该善于挖掘资源,充分地利用资源。
3.争取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直接或间接上市。早在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就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确定为上市公司的13个基本门类之一。2003~2010年间,国家陆续颁布了一批有助于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文件。截至2013年底,传媒板块总市值达到5876亿元。截至2014年2月28日,在国内上市的传媒类上市公司达到46家。在这些传媒企业中,有的虽间接与广播电视媒体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广播电视媒体上市的先例。囿于目前政策的限制,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注资等方式,借助上市的传媒企业实现间接上市,创造条件争取直接上市,通过股市来获得资金。
4.结合新媒体形态,引入风险资金。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发展滞后,而网络新媒体在融资方面却得天独厚,究其原因,就在于新媒体得到了风险资金的光顾。风险资金的注入,使得新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保留原有的传播属性、保住忠实的老受众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与新媒体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将传统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形态有机结合起来,让投资者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从而吸引资本的目光,引入风险资金,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编码;复用;DAB-T;传输码流
黄河电视台与辽宁数字广播电视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移动多媒体试验平台的数字全固态发射部分的合作,面向全省整体规划开展移动电视项目,由移动电视的播出前端统一提供节目源,将全省各地市车载移动电视和客运站LED大屏幕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运营,既可以利用移动数字电视的多频道特性分别播出不同的节目给予不同的终端,也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中播出相同的广告,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组合,在很好的减少我们投资的同时,有效提升我们的项目收益率,更好地为全省人民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2007年中国黄河电视台在山西晋中等地做了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主要对多媒体的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有了现实的体会,黄河电视台与辽宁数字广播电视设备集团公司合作在山西晋中电视台办公楼建立发射塔利用DS-38频道1kW功率搭建并开通了DMB-T实验平台,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山西地面手机电视播出的技术模式:数字大功率单点发射,一次性覆盖晋中地区。完成节目经编码压缩复用转播省内6套电视和6套广播的发射模式,实现了将原有模拟发射设备的数字化改造,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省级广播电视的覆盖,同时我们还为今后发展数字电视多媒体广播积累了经验。
项目目标为:利用1个8M模拟频点,分期实现上述区域的移动电视单频网覆盖;建立省级播控中心,采用H.264编码方式,利用山西移动公司的传输链路、机房、发射塔等设施,使用户享受到移动电视带来的全新体验。
一、移动数字电视的系统
移动数字电视的系统主要分为数字电视前端、传输、接收三大部分。平台架构有:
1.1前端
数字电视前端主要包括节目源制作、节目播出系统、节目编码系统、节目发射系统、网络管理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等。
(1)节目源制作系统。针对用户对节目的需求,本公司采用节目收录系统将精彩的节目收录到本地,进行本地非线性编辑,作出适应用户的精彩节目。目前收录并编辑两套节目。目前的节目源主要为黄河台的两套非实时播放自办节目。
(2)节目播出系统。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将编辑后的节目播出,采用AV节目源输出。
(3)节目编码\复用系统。为了更高质量并有效利用带宽地传输节目,我们采用H.264的编码方式。硬盘播出系统播出的两套节目经过编码器的编码形成H.264的TS码流,再经过复用器的复用以及PSI/SI的处理,形成一个两套节目的TS码流,之后送入节目发射系统。
(4)节目发射系统。
(5)网络管理系统。网管系统包括:中间件网管、设备系统网管、BSS网管等完整的系统管理,为山西移动数字电视系统的运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
1.2传输
从省中心往各地市传输节目采用光缆传输方式传输。
由省中心机房通过光缆网络将电视信号传输至各地市的前端机房,建议方案采用SDH光端技术。在中心设置一个45MSDH光端机,将该光端机通过光缆直接接入到网络运营商的SDH环网中,利用SDH环网将节目传至各地市网络运营商的机房,之后再从该机房将信号传至目的地的接收系统。
1.3接收
1.3.1车载数字电视终端
车载终端由:公交车载专用数字机顶盒、天线和显示屏。
(1)移动数字电视信号接收:通过安装在车上专用天线,将移动数字电视信号接收至公交车载专用数字机顶盒。可接收符合DMB-T或DVB-T标准的数字电视节目,完全符合DMB-T或DVB-T和MPEG2标准且适用于单频网系统,图文(VBI)输出,符合ETSI/EN300472标准。支持自动搜索、手动搜索。
(2)媒体播放功能:通过车内的数字显示屏将车内的公交车载专用数字机顶盒接收的节目进行展播,达到播放媒体节目的目的。支持多种形式的广告、公益短信。
通过无线网络自动接收来自广告商、公交的指令,并提供声音提示、LCD屏文本显示、LED屏显示服务。
1.3.2LED大屏显示系统
LED显示屏系统由显示系统、控制系统、编辑系统组成。
(1)显示系统:显示屏体是LED发光器件组成的可控显示板(显示单元和灰度系统构成)。
(2)控制系统:由486配置以上计算机、多媒体卡或DVI显卡、控制卡等构成,主要用于显示数据的编辑、处理与分配,并控制显示屏的显示。
(3)编辑系统:编辑系统的作用是完成显示屏显示内容的整理、编排和设计。编辑完成后的显示内容,须由编辑系统送入控制系统才能进行有效的播放。
二、DAB-T实验平台的发射单元搭建
2007年10月黄河电视台与辽宁数字广播电视集团公司共同开发山西地面手机广播多媒体项目,经过3个月的系统搭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天线38CH、海拔高度804m、天线高度114m天线增益11.2,发射机为鞍山哈里斯提供的1kW数字电视发射机,调制器选用HARRISDAB660,通过做单点、移动接收开路实验,收测数据。初期采用QPSK调制方式,传输码率5.414Mbps实验收测。天塔数字功率1000W在市区、立交桥、快速路、高层建筑和公交线路收测40km为半径的区域内均可有效覆盖和正常接收。信源编码部分我们采用国外公司编码器和复用器进行编码压缩、统计效果的实验。选择QPSK调制方式,在信道传输编码率5.41Mbps范围内,实验从一套电视到几套电视和几套立体声压缩、复用码流的播出情况,采用计算机的码流录制器将复用后的码流进行录制,供实验、演示使用。
通过上述实验播出结果显示,山西手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模式和业务模式是很成功的,也为今后山西地面移动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DAB-T播出平台的搭建
3.1系统设计目标
在技术上,要求利用天塔天线38电视频道传输6套电视6套调频广播在电视塔利用38频道开通DMB-T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确定山西地面多媒体数字不出技术模式:数字大功率单点发射,一次性覆盖晋中地区。完成电视、广播的播出的平台搭建,数字1kW天塔单点发射,在40km为半径的区域内有效覆盖和正常接收。
3.2地面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的组成
晋中地面数字电视播出系统主要由电视信号和广播音视频信号通过音视频分配经过电视编码调频编码、复用器、光端机、光接收机、ASI切换器、DAB调制器,最后通过发射主机天塔发射出去。
(1)信号传输系统,主要完成视音频编码、码流复用并将编码、复用后的数字电视码流通过数字光端机传输到天塔发射机房。
移动电视信号输入到编码器,经过分别压缩编码后产生2路ASI传输流输出。调频广播直接输入到主备复用器,采用内部的音频编码板AEM,每一块AEM板可以实现两路立体声编码,编码器输出一路打包复用后的ASI数据流送到光传输系统。编码复用器支持统计复用技术,可使多个系列编码器共享压缩带宽,进行更高效率的、高质量的编码。目前,1套电视、6套编码复用后的码率为4.85Mb/s。整个系统采用1∶1自动备份系统,即1+1编码器接入1+1复用器输入,网管系统通过以太网互连所有的设备,通过编码器、复用器状态,实现主、备编码器复用器自动冗余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