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4: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一科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实验前我们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对着真实的仪器将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并尝试完成预习思考题,指导教师只给他们做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对仪器的原理构造及操作键钮会有初步的了解,学生既能了解实验的基本理论、目的和要求,又能对仪器的构造和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顺利地完成实验奠定基础。
2制作仪器操作演示视频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我们还制作了仪器课的教学视频。目前,针对学生实验的三个主要部分,分光光度计、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显微镜的实验内容制作了相应的教学演示视频。在视频中介绍仪器的主要部件,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等内容,充分反映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内容的各个环节,突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学视频会放在教学实验中心的网站上,供学生随时点击观看。此外,经常搜索网上有关于仪器结构、原理和操作步骤的动画和其它教学视频,放到中心网站,供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
3及时批阅上交的预习报告
经过以上的课前学习,要求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上交实验预习报告,并及时进行批阅,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这样,在仪器教学时,学生做起实验来条理清晰,教师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心中有数,对于预习报告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着重讲解。目前,我国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国外教育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国外医学生入学前已经通过医学实验仪器使用的预科训练,他们具备了较好的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技能,有的地区通过直接参加医学科研工作,使学生的医学实验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这种预科训练,所以仪器课程的开设正是适应新形势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需要的必要产物。近年,国内很多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基础实验仪器基本操作的课程,并且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研究内容主要都是针对仪器课程中原理构造抽象和操作规程陌生的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特点进行改革和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仪器设备的内部构造和仿真实验,教研室的教师在2011年也实施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是,鲜有在实验前的预习环节上下功夫,通过让学生提前熟悉仪器,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经过以上改革,预习过程有序进行。首先,学生会阅读为仪器课程专门编写的实验报告册中的引导问题;然后,带着相关问题学生来到实验室面对仪器进行现场预习;同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观看教学实验中心网站上提供的相应学习资料;最后完成实验报考册上的题目并上交到授课教师手中进行批阅。
4结语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Nano)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三分之一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五分之一。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第五,中国成为科技出版的大国,表示科学是国际化也是全球化。以前我们都认为所谓国际化即是向西方学习,现在国际化是趋于多元化,比如:气温、食品、水、能源等问题,都要考虑到亚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否则人类的科技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本文作者:孔祥育工作单位:安徽省长丰县陶楼乡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通过全方位的载体和深层次的宣传,使农村形成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把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告诉广大农民,防止科学技术被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要完成农村科技文化的任务,首先要提高认识。作为起引导和培育作用的基层政府,应转变只搞经济建设的政绩观,把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提到工作日程上。不仅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各个环节资金的到位,还要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在科技文化部门实行奖惩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实现科技文化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健康进行。
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2]。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及目前农户的实践表明,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振兴农业需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赖科技人才,人才建设必须依托教育。所以,大力开展农村科普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农民科普教育。普及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知识的作用;二是要优化农民科普教育内容。在科普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农民对科技文化建设的认识,增加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投资,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增加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科普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文化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要营造农民科普教育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注重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迅捷通畅开放的信息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保障。
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科技文化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对科技文化有了新需求[3]。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因受到现有体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影响,原有的科技文化服务机制存在着体系欠缺、功能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农村的科技文化进步困难。因此,寻求科技文化发展新模式,创新农村科技文化发展之路是目前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方式。针对农民对科学技术要求综合性、实效性的要求,调整现有的发展思路,在服务载体上进行创新,以网络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培训为手段走出新路子;二是要不断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以信息为载体,建立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工作,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积,充分利用农村通讯资源,搭建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深化农村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科技文化发展新机制。要通过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影响和制约农村科技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农村科技文化市场体系、科技文化主体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文化市场的培育,不断优化农村科技文化主体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农村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对科技文化进步的追求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4]。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丰富而健全的新农村科技文化体系,从而为农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农民。
本文作者:付志新工作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资源拥有者方面。作为科技资源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与人共享资源,就是把自己的某种产权进行出让,在共享过程中,一方面,分享者的使用对资源拥有者来说可能意味着某种泄密风险,使本组织的科技创新机密面临风险,所以,部分资源拥有者尤其是特色数据库资源的拥有者在思想上不太愿意与别人分享。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大型仪器的拥有者来说,分享过程意味着仪器损耗,虽然共享活动组织者会组织对这一损耗的补偿,但很多时候,一定量的补偿未必可以弥补仪器损耗带来的长久损失。2.科技资源需求者方面。对科技资源需求者来说,一方面,与拥有者对应,共享者担心在使用对方的资源时会出现信息泄漏,因此不愿意使用别人的资源,宁可自己购买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共享者在使用别人的科技资源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之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的科技评估中,科技资源拥有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些都使科技资源需求者更愿意自己购买科技资源。3.科技资源自身。科技资源是共享活动展开的对象,作为科技资源,一方面,有些资源,比如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它才有价值,然而,在实际中,共享过程中经常出现效率过低导致的信息时效性流失,使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益价值。另一方面,有些科技资源,比如一些大型科学仪器,由于地域限制,增加了共享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资源共享。4.共享环境方面。(1)政策法规方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为止,河南省关于科技资源共享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科技资源的拥有者有分享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分享的激励机制,致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对共享缺乏热情,影响了科技资源的保值、增值。(2)网络环境方面。网络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基础,没有较好的网络环境,就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河南省的网络环境尚不健全,一方面,河南省的信息网络不够发达,尚处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初级阶段,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不够成熟,联机检索网络尚未全面建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在数据库资源方面,各单位各自为政,存在低水平重复购买、数据库涉及面窄、规模小等问题,而且已经建好的数据库资源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共享。(3)平台环境方面。河南省的大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多归属事业单位,平台的建设大多由政府出资,在平台运营中,缺少市场刺激,缺乏新鲜血液,平台共享处于被动局面。(4)信息环境方面。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是阻碍信息交流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不透明和不畅通,一方面,许多科研单位自身有可以共享的科技资源,受限于信息环境,信息反馈渠道受阻,这些单位往往不怎么知道自己的科技资源对别人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面,对于自己科研需要的科技资源,这些科研单位也往往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样,本来双向的信息交流成为一方的单向探索,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信息共享。(5)文化环境方面。当前,“共建共享”的观念尚未被各单位接受,在科技资源建设中,各单位竞争意识大于共享意愿,大部分还是愿意各自为政。
提高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的对策
1.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完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资源拥有者的资源共享责任和义务,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一个好的机制,要照顾体制中各方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对于科技资源共享来说,首先要形成一种“共享收益”的氛围,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在共享中取得合理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共享的积极性。这当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干预,要在政府的协调和组织下建立专管共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科技资源的拥有者给予适当补贴,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们收取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费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平衡。2.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有效配置资源。要想实现科技资源的高度利用,整合、共享、提高是关键。而这3方面的实现,需要完善的科技资源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具体来说,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科技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宏观调控。目前,河南省拥有科技资源的单位较多,但比较分散,很多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针对此,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各个单位的科技资源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统筹规划进行设备更新与引进。例如,要求拥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单位对设备利用情况和科学研究进度定期上报,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验收评价;对全省同类仪器统一备案,避免重复购买;对某些单位使用率低的仪器,可协调转至急需的单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2)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目前,河南省科技厅和郑州市科技局的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但相对都不够完善。建议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专门负责搜集和整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种科技资源的分布和使用状况,包括专业数据库、科研教学机构、人才队伍、科学数据、大型仪器设备等,并根据密集划分对全省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公众人员开放,使科研人员的信息和资源渠道畅通。(3)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将科技资源共享列为科技评价的一部分,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步伐。3.打破壁垒,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通过行政引导、利益调控等手段,消除封闭和条块分割,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鼓励科研单位之间、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减少重复购买资源,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综上,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对河南省的科技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它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省的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需要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参与。
关键词蚕业科技示范园;作用;标准;建议;安徽六安;金安区
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椿树镇,涵盖3个行政村[1],现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产桑园52hm2,养蚕户320户。建园3年来,共引进新、优抗逆性强的桑品种85万株,新辟优质丰产桑园56.67hm2,推广方格簇60万片,建小蚕共育室19处,小蚕共育率达100%,建养蚕塑料大棚265处;省力化养蚕率达95%。2009年园区养蚕2500盒,产鲜茧111t,茧值245.2万元,户均增收7662.5元。调查显示,通过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过去传统蚕桑生产分布散、规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务跟不上、劳动效率低以及茧质差等问题,而且为全区蚕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户、企业收入,而且能为蚕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典型,起到辐射带动作用[3]。
1.1科技示范园是高效蚕业示范的基地
现代蚕业的核心是获取最佳经济效益。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示范为目的,逐步实现蚕业生产产业化的原则,在园区内按统一规划,选用优良桑、蚕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实施配套服务,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4]。
1.2科技园是推广适用技术的基地
作为区蚕业办和乡镇联建的蚕业科技示范园,突出显示了其完善的技术服务和信息灵、技术新、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到位率高等优势,在驻点技术小组的指导和参与下,先后推广、普及了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桑园采伐省力化、桑园测土配肥、方格簇自动上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还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省丝绸公司合作,在园区试养了天然彩色茧,成功示范了此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
2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标准
2.1园区标准化
相对集中、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可以促进设施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零星饲养或规模过小、既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环境的清洁,更不利于许多省力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盲目发展或规模过大,易造成投入不足或管理粗放。因此,在规划该园时,提倡每户以0.2~0.4hm2、组以10~15hm2、村以30~40hm2的规模,各自分工负责,相互共享信息。桑园是养蚕的基础,实行深挖吊槽,实施测土配肥,施足基肥,改良土壤,引进育71-1、选79-2及农桑系列等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桑品种,按1.5万株/hm2建成高标准的丰产桑园,同时结合水利、道路、村庄及养蚕设施状况事先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良种密植、操作方便。
2.2管理科学化
一是选派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小组驻在点区内,加强技术培训、亲自入户巡回指导,并配备专业蚕桑技术辅导员,培养重点示范户,做好全程科技服务;二是选用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宜金安区实际条件的桑、蚕品种,并确保良种良法;三是推广、普及适用新技术,规范桑园管理,强化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先进簇具,加强簇中管理,做到适熟采茧、分级售茧等;四是试养天然彩色茧及高产优质新蚕品种,推广塑料大棚养蚕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五是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园区传经送宝、提升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2.3操作省力化
一是引进、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桑品种和抗逆性强、好养、丝质优的蚕品种;二是推广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及条桑育等技术,有效减少劳动时间和成本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茧质和养蚕效益;三是探索提高方格簇自动入孔率、桑园间种蔬菜、绿肥、药材及余桑养羊、桑枝条培养食用菌等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径。
2.4蚕茧高产优质化
一是加强蚕事的科学管理,同时选用质优抗逆的桑、蚕新品种;二是普及方格簇,在园区内先后采用争取项目资金补贴的方式,推广方格簇60万片,目前其使用率接近98%,使蚕茧在上车茧率、上茧率、茧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簇具,不仅可提升产丝品质、增加缫丝企业效益,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蚕农售茧收入;三是试养天然彩色茧,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茧农收入,而且探索了彩茧规模饲养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四是改进传统的蚕茧评茧计价标准和方法,大力施行优质茧战略,在园区内与源牌联建的标准化茧站投入使用后,改变目评方式,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或干壳量评价法,优茧优价,引导全区蚕农转变观念,从片面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使蚕农意识到提高茧质的重要性,自觉采用先进簇具及配套技术,从而提高蚕农收入,进而提高全行业的综合效益。
2.5服务社会化
一是服务内容为蚕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指导、良种和优质蚕需品、科学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总体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与要求,包括栽桑、养蚕、肥培管理、病虫害综防、修剪、气象调节、蚕需品配备、上簇采茧及交售等;统一良种及蚕需品供应;统一进行蚕室、蚕具消毒;统一催青及小蚕共育;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适熟上簇及采摘、销售。二是以村组和联户为单位,以专业技术辅导员和重点示范户为主体,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基地)+农户”的形式,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为蚕农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共同抵御风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三是采取无偿、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及有偿等形式服务于园区蚕农,优良种苗及簇具采取补贴方式,规划设计、技术培训、资料及科技光盘录放、配方添食料等采用无偿方式,蚕需物资供应采取微利方式,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园区的整体运作绩效。
3建议
蚕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蚕业的缩影,要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必须在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的同时,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以保持其强大生命力。该园区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交通、施工方便,有一定群众基础和技术积累,相对集中成片,且远离城区及工业污染源,但目前水源及排、灌设施仍未及时配套,应及时予以改善。
该园区受到区、乡镇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省、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关注与指导,基本做到了建设与管理、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给予长期的关注、支持与投入。该园区建立后虽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狠抓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工程,但目前深度仍显不足,需加强引导和投入,力争做精、做深,形成品牌,进而辐射带动全区蚕业发展。
在园内产业化推进上,引进了实力较强的源牌集团,初步形成了“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在“互惠、互利”上,应进一步探索出一条诸如二次返利等符合园区特点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等更好的模式,从而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唐绪本,李道信,王必华.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6(8):158,160.
[2]赵勇.凉山州蚕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30(1):85-87.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旧标准)[1],规定连接号主要分为4种形式即长横线(――)、一字线(D)、半字线(C)、浪纹线(~),并简单阐述了不同形式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其规范不够细化和完善,容易让编校人员形成多种解读,许多资深编辑一致要求修改此标准。于是在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GB /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新标准)[2],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把连接号主要分为短横线(C)、一字线(D)、波纹线(~)3种形式,取消了旧标准中的长横线(――),新标准对旧标准做了全面修改,变得更加规范和细化,更适合科技期刊编校人员使用。但其的时间还不够长,才有2年多的时间,大部分编辑者和校对人员并没有认真解读和剖析新标准,在编校过程中还习惯性地使用旧标准,正式出版的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的错用、混用现象仍大量存在。本文列举2012年6月1日以来,农业科技论文中3种连接号使用常出现的一些乱用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常见的几种乱象
(一)短横线(C)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2]。
农业科技论文中短横线使用常出现的乱象有:
1.农业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年月日、产品型号、材料编号、多元体系、基金项目编号等之间的连接号常被错用为英文连字符(-)。
例1:图1-A;表2-5;收稿日期:2013-08-26;“JB-1型搅拌器;高油酸亲本wt-0932;MgO-Al2O3-SiO2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2-47);表达载体pET-32a(+);电话号码:0371-65718247;RT-PCR;文章编号:1000-4440 -(2012)02-0243-05;引物5?-ACATTGGG ATGGTGGTC-3?。
2.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并列词语,构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组,并列词语之间应用短横线连接,有时错用一字线连接。
例2:乙酸铵浸提D火焰光度法;总产量D平均产量D边际产量曲线图。
(二)一字线(D)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时,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一字线使用常见的乱象有:
1.连接相关的时间,表示某一时间段的起止关系,其起止时点精确,所要说明的是从起点至止点所包含的整个时段,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者和编辑经常误用波纹线或短横线连接。
例3:2000~2006年;2007年l~5月;2008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例4:陈小霞(1985C)。表示人物的出生年数值即表示时间的起止,都应该用表示起止的一字线连接,而不应该用短横2.连接。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测”或“未发现”应该用一字线,而有些表格却用短横线。
例5: 表2蒸煮时间和脂肪酸对复合指数的影响
例6:行业标准SB/T 10137C1993。
4.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一种递进式关系[6],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7:小麦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以下几阶段:播种C出苗C分蘖C越冬C返青CC拔节C抽穗C扬花C灌浆C乳熟。
5.连接相关的方位名词,构成一个整体,表示走向关系,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8:我国的秦岭C淮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三)波纹线(~)的使用乱象
新国标规定: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时,用波纹线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波纹线使用常见的错误有:
1.两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之间,表示一个从低限到高限的数值范围,或表示量值的波动变化幅度时,应用波纹线,有时却用一字线连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复冻融4D5次;20%D30%能沉积在靶标植物叶片上。
2.浪纹线前后的数字大小要表述不完整。
例10:“15万~25万”;“3.5亿~4.3亿”常被表述为“15~25万”;“3.5~4.3亿”。
二、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家标准中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只是些原则性的规则,缺乏不同行业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新标准中取消了长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更简洁,避免混乱;把半字线表述为短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新标准中并未出现连接号在农业科技论书刊中的具体用法规定,只是列举了一些简单的、大众化的例子,缺乏细则性和专业性。所以农科编校人员在运用连接号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复杂或特殊的情况时,查阅标点符号国家标准,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只能求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中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不尽一致,相互矛盾。GB /T 7408D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3]规定,时间间隔之间的连接符用斜分数线(/)分隔不同成分,如:2013/1/28;而GB/T 15834D2011《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年份、月份、日期之间的分隔表示,推荐用短横线连接,如:2013C01C28。农科编校人员在编校日期的过程中,到底是参照《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还是参照《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定性标准,这就造成连接号的使用乱象。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编校质量检查过程中,缺乏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严格检测和惩罚措施
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出版单位都要向相应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组织一些编校专家进行对出版刊物编校质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结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没有出现过不合格现象。而事实我们随意打开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国家级权威核心刊物,都能轻易地发现许多连接号的错用和混用现象,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多年来这些评审专家一直认为,衡量一本学术刊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对于一些编校方面的小错误(如连接号的使用错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容忍。
另外,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了新规定:“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4]”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不重视现象。
(三) 出版单位的改企导致一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漠视
在出版业转型改企的热潮中,许多农科出版单位已从原先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体,出版的经济效益成为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效益逐渐被边沿化。
有些农业期刊杂志社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每期发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杂志的页码数达到几百甚至上千页,而且每月甚至每半个月出版一期杂志,杂志社内部的人手远远不够,为节省开支,他们就聘请一些兼职编辑,简单、粗放地编辑稿件,然后再过一遍校对软件就行了。
他们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划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和策划经营上,基本的编校技能日渐被边缘化,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更是漠不关心,认为其无关大局,编校人员在编校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标准,全凭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意识来判定使用哪种形式的连接号。
三、应对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建议
(一)依据国家标准制定连接号规范使用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之间有关连接号的规定应尽量相互统一,避免相互矛盾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阴,在此期间国家有关连接号方面的标准已经进行了两次修订,每修订一次就完善和细化一次,因此,该标准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农业编校人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之一。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只能对连接号作原则性的规定,其篇幅简略,而农业科技论文中含有多种公式、化学式、分子式、图表等等,连接号使用起来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在此情况下,农科编校人员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之间,对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又相互矛盾,让编辑无从下手。所以,笔者认为,应尽快抽调不同行业的编辑专家和业界权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国家标准的“连接号规范用法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应在国家标准用法的原则指导下,突破目前仅有的几种用法规范,对不同行业连接号的用法标准进行补充和细化说明,并规范统一起来,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说明”,使其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广使用,使连接号的使用做到有标准可依,且不互相抵触。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管理,让一本出版物做到无差错率,那只是一个美妙的愿望,但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是每一个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无可规避的职责。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详尽的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参阅和遵照,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中应加强对连接号使用规范的重视,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问题作出专门说明,并增加扣分标准。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对于连接号使用的差错,要敢于认定,要敢于扣分,一本农科杂志连接号的差错数累计超过一定的数目时就应在原有扣分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扣分额度。对于1年内造成3种以上农科出版物不合格或者连续2年造成农科出版物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4]。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重视,从而做到全刊标准和格式统一,确保期刊的编辑质量。
(三)提高农业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编辑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编辑人员应重视连接号的规范使用,增强责任心,增强连接号的编辑规范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连接号的规范使用能提高杂志的影响因子,能提高该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对于一些非核心期刊的农科杂志,其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质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赢得一点点的生存希望,要想给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留下好印象的话,就更应该注重编校(如连接号编校质量方面)质量,认认真真地编辑好每一种连接号,在编辑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难题(此难题在现有的国家新标准中查阅不到)时,就应该及时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中有关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以及国家级权威核心农业科技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兽医学报》《园艺学报》等中有关连接号的具体使用实例。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年轻人在农科编辑队伍中已不少见,他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农科专业基础,掌握农科专业的前沿信息,但相对缺乏编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年轻的编辑们应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期刊总署举办的各种关于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专业技术讲座和培训,并利用此机会,与资深的出版人和编辑专家直接交流沟通,向他们讨教宝贵经验。
四、小 语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阶段是科研实践培养的关键时期[4],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需要努力做到细节落地、举措到位。
1.1专业课程的学习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内容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水平,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
1.2科学问题的提出在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知识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个科研问题。学生围绕这一科研问题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可以采用的实验方法、预期的实验结果等,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和导师定期反馈和交流。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学生思维活跃,需要导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方法是否可行等,都需要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
1.3实验技术的锻炼在思考科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工作,担当研究生小助手,掌握并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为后续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告诫学生不能“眼高手低”,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术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锻炼实验技术的过程中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以验证实验想法。当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最初的科学问题。
1.4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实验后,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开题报告。学习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科研思想。根据其他老师和学生对于整体实验设计的看法,再进一步修订自己的实验方案。
1.5实验方案的完成学生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锻炼。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告诫学生一定要秉承科研诚信的原则,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督促学生根据实际结果调整实验方案。在出现实验结果后,学习如何判断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有思辨精神,并学习指导自己下一步研究方向,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科学性。对于不理想的结果不气馁,学会分析原因,并努力解决。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要及时与导师和实验室实验人员进行沟通,学会互助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对待实验中的点点滴滴,了解细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6医学文献的汇报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室医学文献的学习和交流,能独立进行医学文献的汇报,培养医学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同时督促他们了解自己科研方向的新进展,培养关注和阅读文献的习惯。
2总结汇报科研结果,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科研锻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的准备,总结和交流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2.1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当学生按照研究计划完成实验工作后,即进入对所有实验结果汇总分析和汇报的阶段。此时指导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静下心来回想这一年的工作历程,回味其中的细节,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否回答所提出的科研问题?与最初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有哪些改动和补充?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如何进行补充和完善?
2.2撰写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的整体构架及写作思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用科学简练的语言表达整个实验设计过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图、表等展示实验结果。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要实事求是,不浮夸,客观地进行分析。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有理有据。指导老师要对论文反复进行修改,与学生共同商讨。
2.3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达实验思路,展示实验结果。答辩前学生应在课题组内进行预答辩,广泛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进行反复演练,争取完成一个完美的展示汇报。在答辩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贮备很好地回答专家评委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有理、有据,礼貌谦恭,塑造小学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