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探究式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3: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探究式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式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教师素质;教育结构;教育过程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想有适当的教员,就要有适当的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将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这就是说,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促成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就目前来看,教师工作只是在“服务重于报酬”这一点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而在其它所有方面几乎都远离专业的要求。[7](P98)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由于目前的教学是以讲解式为主,所以无需专业性学习,教学可以凭经验而得,这与低技术型行业一样。第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等无一是由教师根据需求自定的,因此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专业的自由。第三,教师职业的修业时间远低于其他专业。第四,教师就业资格较易获得。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就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6]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不同。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在提倡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其一,“要有信仰心”;其二,“要有责任心”;其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其四,“要有开辟精神”;其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应当解决国难而不可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

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然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方面: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师范专业结构模式简单;师范毕业生不具备从业竞争优势;师范教育教学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普通中学相结合。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是明确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文理渗透,提高能力;其次是把握建构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3)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是预测未来,确立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措施,要建立“师范教育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师资一体化;其次是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再次是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解决重复办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以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曾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

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

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1977年后,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中等师范学校892所。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

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达到符合全部学制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第一,开展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培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因为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其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其三,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共同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这种集体生活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彼此达到整合。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了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

第一,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现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2

[论文摘要]对外交往需要沟通,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教育外事翻译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还要结合本领域的性质和特色,才能达到翻译的“信、达、雅”。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院校位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与国外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教育部门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作用也日渐突出。交往需要沟通,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教育外事翻译作为外事翻译的一种,具有其学科专业特色。

一、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

教育外事翻译是外事翻译的一种,在很多方面与外事翻译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如工作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严肃性是因为教育外事虽然是中外教育界人士之间的交往,一般情况下不涉及政治,只谈学术,但如果在交往中存在强烈的政治冲突,则需极力维护国家与民族尊严。严谨性体现在对翻译的水平的要求上。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都会涉及国家的立场、政策、教育机构间的利益等,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学校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等,就可能给国家或集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实效性则主要体现在口译方面,要求译员能马上作出反应,当场完成翻译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但是,教育外事翻译较外事翻译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教育专业性、学术性等;外籍专家授课、讲座翻译,则又涉及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以及其他专业学科翻译等。

二、教育外事翻译的种类

教育外事翻译同其他翻译一样,就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传译(简称“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口译运用于讲演、会谈、合作谈判、参观访问、游览、宴请、购物及日常生活等;笔译内容包括对外信函、传真、合作协议、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行为规范条例、针对外籍教师和专家工作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学校对外宣传材料、外文网页等。

(一)教育外事口译

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一般情况下,在校际会谈、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联谊会、游览等场合通常采用交传方式;在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论坛,如亚太大学联盟(APAU)校长论坛,采用的则是同传。口译较笔译而言,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选词简明易懂,目的是使受话者当场理解和掌握所要传达的信息。口译一般不宜采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冗长的句子结构。根据场合的不同,口译分为正式场合的口译和非正式场合的口译。

正式场合的口译。正式场合的口译一般应用于双方领导会谈、宴会致辞、合作谈判等。一般而言,这类交谈的主题严肃,内容具有一定政策性且对双方来说都比较敏感,所面对的听众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鉴于这些特点,从事外事口译的工作人员在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对一些名称对应的外文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各专业、院系的名称翻译要前后一致,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例如:①I’dliketointroduce,Mr·JohnSmith,directorofInterna-tionalProgramsoftheUniversityofWollongong,Australia·我很高兴介绍约翰·史密斯先生,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国际部主任。

这里“directorofInternationalPrograms”是指负责国际项目联络的官员、主任,相当于我国院校的“directorofForeignAffairsOffice”(外事办公室主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高校外事部门的称谓也在不断变革,也出现了类似“InternationalAffairs”“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ndExchangesDepartment”等。这也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不过,“ForeignAffairsOffice”这一颇具中国特色(ChineseCharacteristics)的称谓也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外同行所接受。②我谨代表河南省教育厅,预祝中国郑州轻工业学院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圆满成功!I,onbehalfofHenanProvincialEducationDepartment,wishagreatsuccessofthejointprogrambetweenZULI,P·R·ChinaandUOW,Australia·“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有的地方译为“Chinese-foreignCooperativePrograminrunningschools”。这种译法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完全照搬国内现成译法。要根据口译的简明特点和实际语境的需要,用简明易懂的译法来解决问题,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里就可直接译为“jointprogram”。③TheFacultyofInformaticssignedagreementswithtwomajoruniversitiesinChinalastyear·去年,信息科学学院与中国的两所重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里的“Faculty”意思是“大学的系、科或学院”。与澳洲大学不同,我们通常把“学院”翻译成“College”或“Depart-ment”。

非正式场合的口译。这类场合主要指与学校聘请的外国专家、教师、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在工作及生活上的接触,陪同外宾参观游览、购物也视为非正式场合。此时说话者往往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蕴涵丰富的本民族文化信息,翻译时既要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又要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时下在湘菜馆有“毛氏红烧肉”。中国人一看就知道这菜名的意思是同志在世时喜欢吃的红烧肉。“红烧肉”的英语翻译通常是“braisedporkwithbrownsauce”,而这样翻译对外国人而言,此菜中的文化信息就遗失了。所以我们不妨再多加解释一点:“akindofporkfavoredbyChair-manMaoZedong,thefounderoftheP·R·China·”

(二)教育外事笔译

由于外事笔译的对象通常是一些信函、传真、校际协议、演讲稿等,所以在遵循一般笔译的翻译要求即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外,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外事具有政治敏感性,对重要的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的词句必须把握好分寸。如:④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TheChinesegovernmenthasresumedtheexerciseofsovereigntyoverHongKong,andTaiwanisapartofthesacredterritoryofourcountry·其中“行使”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否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一直对香港拥有的历史事实;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inalienable)一部分,是对“”言论的严正否定。这些关键语言点无论在任何外事交往中都要始终正确使用。

第二,要注意教育行业专业术语的区分与掌握。⑤建校25年来,郑州轻工业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为主,文、理、经、管、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Sinceitsestablishment25yearsago,Zhe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hasdevelopedintoamulti-disciplineduniversitywithengineeringasthemainstayandothersubjectssuchasart,science,economics,management,design·这里把“郑州轻工业学院”翻译为“Zhe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就是一种旧的译法的沿袭,不太准确。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的一位外籍教师曾对此译法提出过疑义。当初双方通过电子邮件商谈该外籍教师赴郑州轻工业学院任教事宜的过程中,他就因校名中的“Institute”(指一个很小很小、只有几间房子、单一学科的专科学校)而产生了动摇。在他浏览郑州轻工业学院的网页、查看学校给他发送的材料后,觉得学校好像不仅仅是一个“Institute”,应该是个“University”,所以他又通过邮件加以确认。当他到郑州轻工业学院后,才明白学校的情况确实不是“Institute”所能涵盖的。他即对郑州轻工业学院名称的译法提出了批评,认为“Institute”不能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应该改称“University”。由此可见,翻译的准确性对学校的对外交往是何等重要。

随着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外学生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走出国门,赴海外求学。大学校际间的学生互换也成为一种新的合作交流方式。一些较之汉语所谓的新名词也随之出现,如学分转移(CreditTransfer)、国际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Foundationprogram)、基础年级(FoundationYear)、迎新介绍(Orientation)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交往中多与国外同行交流。

三、教育外事译员的素质

同所有外事翻译一样,教育外事翻译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翻译道德,严肃认真,严守机密,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其次,教育外事翻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作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与沟通的纽带,教育外事翻译的内容极其广泛,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还有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所以,外事翻译工作者必须大量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从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的主体,而是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互动和交流,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和思维启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英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行。

(一)进行互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英语的记忆,忽视他们进行英语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知识,但是却缺乏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持的新型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动性,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增强语感,为他们进行英语交流树立信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英语课文,然后让他们脱离课本,按照课本内容来进行表演,让他们适应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大胆地张口说出英语。

(二)英语训练多元化

增加自主学习成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英语知识丰富英语积累,还要通过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来发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发展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单词记忆时,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给出的单词造句,在句子中来理解和领会单词的含义;教师还可以给出学生几个单词,让他们把这些单词连成一句话;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对英语知识进行语法总结和归纳,使他们在总结过程中构建英语知识结构,促进英语能力的发展。

(三)适当引入项目教学法

增强学生学习认知能力“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有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协作完成项目要求。英语探究式教学也可适量引进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完成英语的学习。项目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并学会团队协作。

二、探究式学习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能激发智慧,对知识理解更全面透彻。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用教学经验和智慧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对英语探究过程产生兴趣,并能用有效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要注重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

英语具有较强的语言工具性,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在于运用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英文报纸,背诵经典英语短文等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海外英语》《英语沙龙》等英文类杂志,促进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在对英语知识进行探究时能消除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阻碍,促使学生能有效探究知识。

三、总结

篇4

一、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扫清障碍,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其学习兴趣。如Goforit9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的导人,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各国礼仪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人新课时,向其他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篇5

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这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实现角色的转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化;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及懂得科研;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终生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一“演”到底,学生一“看”到终,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演员”而改任现在的“导演”。那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呢?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关键的。

探究式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促进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总之,教师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转变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探究性学习考虑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胜任“导演”这一角色,做一名好“导演”。

(二)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学会了或者说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学”的机械方式,这样的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最需要的便是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不能再像一般教学活动中那样,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说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以及发现了问题后,如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如何进行专题阅读,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等。总而言之,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作为引导者,若把个性化教育观作为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三)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注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教师应明白,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学。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一套组织严密的知识清楚地讲解或呈现出来,而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这种引导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且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

(四)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协作者

在探究式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课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这使得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各方面都能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与同事合作。同时,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经常参加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

(五)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者

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作为研究者,个性化教育观给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且要争做一个研究者,使自己不再是“匠才”,而是要成为“将才”甚至“帅才”。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提法,较早见于英国著名的课程学者斯腾豪斯。他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教师即研究者,反对的是外来的研究成果或观念对于教师的控制,它所提倡的是改变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它重视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自我教育、个人的实践或职业能力。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综合型的教师,还要依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完善,还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密切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要成为新n程的积极实施者和推动者,还要强化以下工作态度:

心中装有学生、热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外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鼓励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的尊严,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顺利走向光辉的彼岸。

全身心投入。要不断自塑师德形象,提高师德水平;要主动接受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主动创新,敢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进行教学科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动态发展的学生,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随着课程综合性、弹性的加大,教师的自主空间也在加大,因此,我们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用书”“编书”,会为学生设计和开发灵活的探究性、体验性课程。

坚持终身学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原有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不再符合新课程的需求。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也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篇6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又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图1图2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将课本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做好实验探究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用体现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很多老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对新课标准的要求视而不见,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学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题地位。以下是我听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探究CO2与水的反应实验。

老师:取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问学生石蕊试液颜色是否改变?

生:没变色,仍为紫色。

师:在试管B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气管伸入试管A的溶液中。大家观察一下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是否变化了?(演示实验)

生: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师: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成了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生: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师:给试管A加热至液体沸腾,大家观察一下颜色是否有变化?

生:红色又变成了紫色。

师:红色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没有碳酸了。

师:碳酸是否稳定?

生:不稳定,受热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这样的实验探究乍一看进展非常顺利,而且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气氛都很好。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实际上仍是老师起主体作用。实验是老师做的,问题是老师提的,现象也是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回答的。这样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感冒胶囊,换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从外观名称看,好象是新药,实际仍然是以前的老药。而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先一同进行原理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学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地区,在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融雪剂发挥了—定的作用。小明现有一包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已知它由碳酸钠、氯化镁、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提出问题]该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呢?

[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实验探究]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完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融雪剂,加水溶解

得无色溶液

不含物质

②另取少量融雪剂,滴加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③向该融雪剂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含有氯化钠

[反思和评价]

(1)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融雪剂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剂有很多危害,例如会腐蚀道路、桥梁。请你再举一例。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切实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篇7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8

在导入部分,我一开始设计的是让学生到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一大一小两艘船和几个人物,然后我出示“可乘44人”、“可乘26人”、“92人”这些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是在教研时大家提出数学课上的时间有限,导入一定要简洁明了,所以便以“五一期间,淘气和笑笑一行人乘船到海滨游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乘船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简单明了的语言开始了本课。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数学老师就要求语言更加简炼。

紧接着,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探讨两艘船够么?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我们进行了种种设想。A、学生先提简单的问题,比如:大船和小船共坐多少人?老师紧接着就问:“谁能解决它?”让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估算一下。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重点问题;B、有学生直接提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时,先把它写在黑板上,再问:“还有别的问题么?”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提到两艘船一共坐多少人这个问题,在这里进行列式、估算,转折“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手指黑板上的问题),你们能够解决它么”。在这一块儿,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出来,不管学生先出现哪种情况都是可以的,老师在这里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

在探讨算法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A、92-44-26=22(人);B、92-44=48(人)48-26=22(人);C、44+26=70(人)92-70=22(人)。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要让学生试着分析每一步算的是什么,A和B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两个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更简单一些,并且他们两个的竖式也可以一样,分成两个竖式或者合成一个竖式都可以,在下边进行算法优化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展示可以通过上台板演、展示台展示,甚至可以用说一说的方法。数学课堂上要体现计算的算法多样化,但是算法优化也必不可少。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重点掌握100以内连减式题笔算竖式的写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