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2: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级畜牧兽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专业 示
范性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79-03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农业大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畜牧业历来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畜牧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很好适应行业发展等,已严重制约着广西畜牧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因此除加大力度对在职的畜牧兽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创新培训提高外,还要对现在校就读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强其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据初步统计,中职在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占大中专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生70%。因此,加强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研究尤其显得突出和必要。本文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正确定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部在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如何定位?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6年多来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就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畜牧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广西畜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立“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逐渐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几年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积极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然后1年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学生第三年通过到企业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训练,直接体验到职业岗位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熏陶,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作用,密切了校企关系,强化了就业基地的培育,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施“校中厂”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学校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企业参股”等形式筹集资金,在校内建设了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生产性“校中厂”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专业岗位技能,真正做到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选择了一些区内外优秀企业,如扬翔集团、春茂集团等,校企共同育人,订单企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数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这种订单式的学生占专业学生15%左右,“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试行,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职业技能证+中职学历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促进课证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双证制”学生占专业学生95%,毕业时取得双证,成为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本着“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原则,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改革上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上遵循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实用为原则,专业技术课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程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目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对行业工作过程化探究,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根据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将整合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将原来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按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相适应”等方面作为衡量新课程体系建立的标准,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动物疾病防治岗位设计出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猪、牛、羊、禽)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四个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相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对接,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相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能同时满足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的目的。
(二)重视德育课教学,创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德育课、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交、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团结协作与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三门德育课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德育这一主线,将德育贯穿在各课程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为载体,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对语文、化学、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程度、行业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并与时俱进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促进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使文化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如语文应加重应用文写作的比例等,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积极性。
(三)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除进行教学内容精选组装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新法,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动学,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凸现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特点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猪生产》、《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部国家和农业部规划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部,在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基础理论适度,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编写的教材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定和推广,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业务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编写了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书、习题集,开发和制作了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软件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组合成一体,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营造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初步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专业特色。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教师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多年来,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开展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计划,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国家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培训4人;第二,强化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1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第三,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编写教材著作和,仅2008年以来,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就承担了教育厅、水产畜牧兽医局教改、科研项目7项,发表教育教学和专业论文20余篇;第四,聘请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5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第五,学校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教师普遍树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枝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学校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7人,“双师型”教师11人;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1人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名师培养工程人选,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上都远远超过了示范专业要求,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按照示范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校内实验实习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确保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本专业生产性、技术性的各种规范性实训。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由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校内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
其一,新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设置了16个实训室,基本满足了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各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
其二,按生产企业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建设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能力,提高技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其三,完善动物医院的建设,在满足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能积极对外开展畜禽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还结合教学带领学生为附近养殖场、专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在防治疾病中碰到的问题,为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其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系列政策等有关规定,制订一套完善的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方案,做到规范管理,确保安全,互利共赢。积极选好了一批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育人环境好的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广东温氏集团等20个著名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保证了常年可容纳500名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企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学校教师则担负起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训的条件,在行业内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全区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其指导和示范作用。
六、学生素质的现状及素质教育的方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等6个方面。据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素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诚实守信,学习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能正确对待就业等。但部分学生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较差,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薄弱,厌学、自卑、失落等现象令人忧虑,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与社会所期望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致使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一,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作用。第三,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广泛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第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实训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把学做人和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达到教、学、做合一,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通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专业教育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科学和人文品位的专业精神,逐步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之,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经过多年示范性建设,潜心探寻,无论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建设与企业、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等,加之中职畜牧兽医专建设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些都有待今后在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以及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依据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就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作初步的探索。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4]刘诗柱,毕玉霞,付森.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5-36.
洞口县2012年来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33个(项),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408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举办县级、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51期,培训人员5878人次、技术咨询2285人次,技术指导员和专家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发表农技推广学术论文35篇,为全县养殖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关健词: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实施方案;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工作实效
1制定“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养殖业)实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2012年开始洞口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由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党组及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畜牧股股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开展。成立技术专家组,组长:总畜牧师,成员:局水产股股长,县农产品检测站站长,县兽医局副局长,县兽医局实验室主任,县兽医局高级兽医师1人。
1.2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和6名技术专家在全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县级12名,分别是县局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股室(站)负责人;乡镇28名,分别是23个乡镇(管理区)动物防疫站站长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黄桥5个大站分管技术推广的副站长,并在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4年培育4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每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2个,4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8个,其中水产养殖基地4个,养牛示范科技基地3个,养羊示范科技基地1个。
1.4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养殖业主推品种为:大约克、长白、杜洛克、黔邵花猪、湘南黄牛、波尔山羊、湘黄鸡、桃源鸡、中华鳖、泥鳅等新品种15个,主推技术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湘南黄牛和杂交黄牛育肥技术、种草养牛羊技术、波尔山羊或南江黄羊新品种养殖技术、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粪污治理以及沼气发电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等18项。
2工作措施
2.1加大对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加挂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和乡镇畜禽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县、乡2级在编人员224人,在岗224人,在岗率100%,在岗人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11人,合计177人,职称人员占在岗人员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县局与每个技术指导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责任状;二是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遴选制度。4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养猪126户、养牛39户、养羊85户、养禽68户、养鱼82户,8个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县基层农技人员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责任制度、多元推广制度五个制度并上墙公示。
2.3做好养殖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的进村入户指导工作技术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指导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务的内容记录在《技术指导员手册》上。技术指导员和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技术服务,排忧解难,4年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和兽医局副局长2位农技推广专家,深入到月溪乡养牛示范户肖和忠的养牛场,进行指导其防寒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生产时,诊断出牛场由于到吉林调运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气病,采取套管针穿刺疗法和内服制酵剂疗法结合方法,对6头患病牛进行治疗,一星期全部康复,减少经济损失4万元以上。
2.4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一是选派98名县级专家和技术员参加农业部、省、市级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班,选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农大参加省级科技示范基地技术培训。二是每年在县委党校组织了3次以上县级养殖业技术推广培训班,4年12期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2488人次。主要讲授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由县级专家和特邀专家(省、市)进行了授课,并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逐项讲解、提问解答,获得满意效果。三是开展乡镇级农技技术培训班,在我县畜牧业主产区的洞口镇、高沙镇、石江镇等主要乡镇,邀请县级专家上课,共组织39期,培训农户3390人次。四是组织8期基地观摩培训班,培训人员418人次。
2.5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如2015年共举办县、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2144人次,技术咨询1236人次。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洞口县政府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养殖业技术推广报道220余篇,在国家、省级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开展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竞赛活动,建立网络书屋账号318个,全年全县共点击1857508余次,下载科技图书和养殖技术资料26390份。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积分单位前四名和个人积分前10名,分别奖励800元和600元。整理装订了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教材、网上报道、技术论文、工作总结等7大本资料。
3存在问题
3.1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际上洞口县县、乡两级没有机构和编制洞口县没有专门的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编制的,特别是水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只有县畜牧水产局水产股2个水产技术员编制。而全县有水产养殖面积62500亩,19880户养鱼农户,全县每年组织3-4次渔政检查(主要查麻鱼机),都要从局、站抽调非专业人员(没有渔政检查执法证)参加,名不正言不顺。2015年乡镇级防疫站编制166名,其中检疫员28名,防疫员138名,防疫检疫任务繁重,兼管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困难。
3.2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2015年1-2月的调查表明:洞口县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养殖工2280人,水产养殖工652人,渔业船员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员320人,村级防疫员600人,乡村兽医350人,兽药经销员110人,饲料经营员160人[4]。
4建议
4.1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制编洞口县只有224名畜牧水产技术人员,78万农业人口,比为1:3482,其中2名水产技术员,比为1:390000。建议县政府解决乡镇畜牧水产技术人员编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黄桥等8个大乡镇水产技术员编制8名。
4.2加强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四种职业农民。建议作为县局和乡镇站2级今后基层农技推广一项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洞口县是养殖大县,养殖规模户多,养殖技术需求量大,每年30万元的补助项目存在着推广面窄、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建议农业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省、市、县财政配备配套资金,建议四级比例为:1:1:0.5:0.5。如农业部支持30万,配套后就有90万资金。
参考文献
[1]唐发铁.对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的探讨[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5,(10):60-62.
[2]龚国斌,刘应高,伍光文.新化县畜牧水产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11):12-14.
[3]曹德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3.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畜牧专业 “三位一体” 实习实训
【作者简介】 占取胜,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总务主任,国家级示范专业畜牧组组长;张征,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王丛军,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52-03
我校(特指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下文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开办多年,是学校骨干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现被纳入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示范校建设的实际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农村中职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要保证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1,实施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重要保证,也是“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三段递进式”(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学习、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职业方向选择的专业技术模块学习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尝试“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实训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把本专业建成产学结合、特色鲜明、对口就业率高的示范专业。
一、校内实习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条件,认真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训实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社会(顶岗)实习、农村庭院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 利用学校实训室组织教学实习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学校就建立起了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农牧实训室,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农牧实训室硬件设施,学校教务处把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开出率必须达到80%以上,督促各科教师努力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内容,保证了校内教学实训的落实。
2. 利用实习实验动物,组织各科教学实训
畜牧兽医专业各学科的许多实训实习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如果每学科的实训都配齐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实习实验动物,显然是学校的财力所不允许的。对此,我们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各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配合,努力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例如把一头猪作为实验动物,在确定一个实训活动周或实训活动月中,可以综合作为以下多门课程的多个教学实训:①《家畜饲养学》的饲养实训;②《畜牧学》的家畜品质外貌鉴定实训;③《兽医诊疗学》的基本检查方法、操作技能训练;④《家畜外科学》的常见手术操作技能训练;⑤《兽医药理学》给药途径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药理实验;⑥《家畜病理学》的病理解剖和《家畜解剖学》的大体解剖实训等。
3. 利用实训实习教学实习
学校共建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既是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也是畜牧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在这里参加生产实习劳动既可以掌握家畜家禽饲养的全过程,又可以掌握畜禽的疫病防治技术,还可以了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以及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二、社会(顶岗)实习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为此学校与县畜牧局及其下设的各乡镇兽医站、养殖场以及专业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尽快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社会(顶岗)实习包括:
1. 根据畜禽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季节性实习
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疾病防治的季节性特点,突击性地进行参观实习和短期实地实习。由于此类实习具有一定的知识超前性,在实习前,教师可突击性地、有针对性地提前介绍有关专业知识。例如,突击性地参加乡、镇各基层兽医站的春季或秋季畜禽疾病预防工作,时间一般为1―2周,此项实习活动是在兽医站最繁忙之际插入,很受他们欢迎。同时,由于工作范围广,还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又如在畜牧学养禽的教学过程中,春季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各家禽孵化厂(室)参观或联系生产实习点参加禽蛋的孵化生产值班,了解禽蛋孵化的过程,直至出雏后的幼雏雌雄鉴别、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2. 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们与正邦集团、畜牧局红彤物业公司、湖北闽湖畜牧公司、武汉华龙饲料公司、红安利达畜牧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要求达到1:1.1,部分专业课教学中尝试构建“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如针对猪生产等养殖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堂设在现场,把现场搬进课堂。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改变观念,把教室搬到养殖场、实训室,采用“工学交替”“轮流顶岗”的现场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部分每周安排1-2天集中讲授,其余时间均为实践技能的训练,由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在校内实训室、校办实训养殖场以及县域内校企合作的养殖企业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一定时间后再轮换,使每个学生对猪生产、家禽生产等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学生通过参与猪场的生产过程,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养猪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与生产脱节、能力培养不到位、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岗位培养目的明确、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学生融入企业环境、兼有双重身份、校企合作、互利共盈。密切课堂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 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好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重点,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组织生产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我们的毕业实习具有明确的任务,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求实效。为此,我们首先取得县畜牧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县畜牧局统一开出介绍信,介绍实习生到各乡、镇兽医站或养殖场等基层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另外,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组织部分学生到养猪场、养鸡场、饲料厂等规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为九个月至一年,具体实习场所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结合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到兽医站主要进行兽医实习,到养殖场主要进行畜牧生产实习,甚至还可到畜禽养殖专业户进行生产实习,规定1―2个实习生认定一个畜牧兽医技术员为自己的辅导师傅,在其安排下进行实习。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轮岗实习。要求实习生边实习、边看书、边完成实习任务,在专、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实习日记、专业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等。学校领导及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回检查、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个阶段的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所在单位、辅导师傅、带队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存入学生档案。返校后,检查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认真作实结。把实习成绩列入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农村、庭院实习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村组农户庭院养殖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庭院的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畜牧生产劳动,既是学校实训、社会(顶岗)实习的补充,又能直接服务于农村、家庭,解决当地农村、家庭在畜牧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发挥学员农村家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职业中专的影响,增强了学校办学吸引力。农村、庭院实习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畜牧良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应用、科学饲养、兽医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关键词:蛋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83-1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蛋鸭养殖大户高某于2010年10月初在浙江省某种鸭场定购“江南二号”蛋鸭苗13400只,并在浙江就地育雏至12日龄,于10月13日将育雏鸭运回家乡楚州区宋集乡的鸭场饲养,雏鸭到场后的几天内偶有零星死亡,其主人认为与运输应激有关,饲养员给雏鸭喂服硫酸新霉素原粉未奏效,死亡不但不减反而逐日增多,直到每天死亡50余只时来我部求诊。在现场临诊时发现,鸭群中有部分苗鸭精神沉郁,不食不饮,腿软无力,不能行走,离群伏卧,拥挤成小堆,排乳白色稀便,个别排浅绿色稀粪,病鸭流眼泪和流鼻涕,眼圈周围羽毛潮湿粘连,有的鼻孔堵塞,张嘴喘气呈呼吸困难状,个别病鸭有头颈震颤,摇头摆尾,头颈弯曲反转,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临死前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
2 病理变化
病死鸭出现全身脱水消瘦的状况,发现其周围被粪便沾污,经过剖检发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将肝脏大面积包裹,并非常容易剥离,气囊壁增厚浑浊并有干酪样渗出物,心外膜表面覆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严重的心外膜与心包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另外,在伴随有神经症状的病鸭中发现有脑膜充血、出血、水肿的现象发生,偶尔也会见到有较轻微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
将病变器官涂片后进行镜检。收集病鸭的血液、肝脏、脾脏进行涂片,然后进行瑞氏染色镜检,一般可发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但往往可见菌数较少。
3.2 细菌培养与菌落形态
将即将死亡病鸭的心、肝和干酪样渗出物,采用无菌操作法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在37℃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经过24-48小时后,培养基中形成光滑、奶油状,直径大约在1.5-2mm的圆形菌落。
将经过培养的菌落进行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经过镜检发现一些无芽孢、不能运动的小杆菌,及一些单个存在的椭圆形球菌。
3.3 复制病例
为了求证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我们做了病例复制,取适量培养基中的菌落进行处理后接种于18日龄健康的苗鸭蹼部,接种量为每只刺种0.1ml,接种48小时后观察,发现雏鸭体温升高至42.5℃以上,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拉淡绿色稀粪等现象发生。经过剖检可以发现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同时能够在复制病鸭的心血中采集到该菌。
4 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经常会与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一般最易感染2-3周龄的雏鸭,经常会由于应急因素的原因发病,同时,发病急传染快且2-4周的雏鸭多发;巴氏杆菌病经常在成年鸭中发生;大肠杆菌病能够感染各种日龄阶段的鸭子,但是其发病较缓慢。它们在临床症状上的区别在于:巴氏杆菌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麻痹瘫痪的现象,感急性病的鸭子经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鸭子会伴有急性败血性病变,十二指肠呈严重的出血性炎症病变,心冠脂肪上有点状出血,肝脏有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大肠杆菌病不会像传染性浆膜炎一样出现神经症状。经过剖检发现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浆膜炎很难区别,非常相似。
5 防治
5.1 隔离病鸭,及时喂药
迅速隔离病鸭,患病期间严禁鸭群下水,对尚未发病的鸭子用鸭将速治(主要成份为甲砜霉素的复方制剂)拌料饲喂,在饮水中添加菌特威,投服前鸭群停水2-3小时,然后按照4-5小时的饮水量集中投药(即按雏鸭24小时的饮水量计算出一次投药量)。病鸭除了饮水给药外还可辅以阿米卡星肌肉注射给药,有望治愈。
5.2 加强饲养管理水平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重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勤换垫料。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鸭舍卫生清洁。在育鸭雏期间要注意保温,避免昼夜温差过大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要及时通风换气,以确保鸭舍空气清新、干燥,最大程度的避免应激反应,及时进行扩群,以降低饲养密度。在喂食上要注意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饲喂量,以提高鸭子自身机体的抵抗力,若逢连续阴雨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提前预防。
参考文献:
[1] 魏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禽业;2006.06.
[2] 陈清华,黄军芳.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J].福建农业;2000年07.
[3] 李连波.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1.07.
[4] 陈文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畜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5] 张立志,孟凡曜,李敬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禽业;2006.10.
[6] 王前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
[7] 李大刚.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N].中国畜牧报.2003.
【关键词】经营实体 师资队伍 模式
一、实施背景
畜牧兽医及相关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就犹如“纸上谈兵”“黑板上养猪”,根本无法让学生学到本专业的真本事。畜牧兽医类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技能提升比较慢的问题。原因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以下困难:一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实践机会太少,实践能力弱;二是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三是专业教师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相符;五是虽然专业教师有部分自创经营实体,但示范带动作用未能较好体现。
面对以上种种困难,怎样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困难呢?根据专业特点,我校提出“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的目标,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学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自创经营实体,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目标
以专业教师自创经营实体为载体,在学校、教师团队、企业的协助下,通过多种方法及途径,层层深入,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四个能力”与生产实践、生产经营完全同步融合,培养多能型教师,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过程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优势自创经营实体,并以经营实体的教师为核心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每人担任1家以上企业技术顾问和承担1项以上课题,构建了“创办1个经营实体+带1个专业教学团队+担任1家以上企业技术顾问+承担1项以上课题建设”的“4个1”“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一)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创办与专业相关的经营实体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些教师根据党的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上了自主创办实体的道路,创办了饲料店、兽药店、养殖场、宠物医院、宠物美容中心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因势利导,出台《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专业教师自主创业奖励办法》,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自创经营实体,并为自主创业教师创造宽松的条件。如:学校在工作和课时安排方面对他们给予照顾;同时,在资金资助方面,每年给予自创实业教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提供学校门面给教师开展经营。
(二)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创办经营实体的专业教师在学校本教研室内或本专业领域内带领5-8名年轻教师组成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参与经营实体的日常经营及管理,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教师团队中,经营实体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把在经营实体过程中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和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教师团队;年轻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实践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收集典型的临床案例、视频、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手段,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真实且与岗位知识紧密对接。同时,经营实体教师在科研及专业拓展方面给予年轻教师指导。
(三)担任养殖企业技术顾问,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经过充分的实践锻炼后,经营实体教师及成员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学校周边一个大中型养殖企业,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通过参与企业重大疫病的防控、协助培训企业畜牧兽医行业技术人员、参与养殖及疫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协助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指导在企业教学实习的学生,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实践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
(四)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经营实体教师主持1项以上课题建设,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并完成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建设转化成生产力,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教材、教学软件等,为经营实体管理和教学服务。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学校把自办企业带团队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渠道,成立机构,完善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制定制度保驾护航,建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教务科、人事科负责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将“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纳入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形成保障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师自创实业和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在制度保障方面,学校出台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教师自创实业奖励办法》《双师型教师奖励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专业带头人培养办法》《骨干教师培养办法》等相关文件,并落到实处。
(二)时间和资金保障
在教师工作安排方面,学校也为自创实业教师在课时安排、调停课等方面提供便利;在资金资助方面,学校每年给予自创实业教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提供学校门面给教师开展经营。
(三)地域优势
学校地处沙塘镇上,是柳州市郊养殖业最发达的地区,便于教师开展创业。教师的创业必须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才能形成一定的气候,而且创业地点在学校周边20公里以内,方便教师团队开展实践锻炼及学生教学实习,也便于教师上下班,确保学校工作与自主创业两不误。
五、主要成效
通过“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平台,学校打造出了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团队建设能力强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多能型”教师团队,不仅服务了地方经济,也提升了教师的个人收入,更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实现了教师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个人收入、服务地方经济的“三丰收”。专业教师自办实业不仅真正调动了教师的实践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在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前提下主动学习到本专业最扎实、最前沿的专业本领,他们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一)教师创业实体带动专业团队发展,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目前学校教师创办了20家经营实体,组建了8个专业教师团队。组建8个专业教师团队的经营实体不仅运转正常,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师生重要的实践基地,每年接收师生生产实践锻炼300多人次。如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小动物诊疗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友昌老师,他在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等多个宠物诊疗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担任了2年的宠物诊疗主治医师,拥有非常丰富的宠物诊疗临床经验。在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后,李老师选择了在学校动物医院旁边创办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经过2年多的经营,李老师不仅让宠物诊疗美容中心办得有声有色,更带动了学校一大批专业教师在宠物诊疗和宠物美容方面进行实践,引领了学校在宠物诊疗及美容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创业实体是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有效渠道
8个经营实体为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39名。“4个1”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年轻教师取得较大成绩,取得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培养的双师型教师22人。
(三)教师创业实体成为学校服务当地养殖业发展的主力军
8个经营实体中有40名教师担任50家企业顾问,帮助企业进行了重大疫病的防控,协助培训企业畜牧兽医行业技术人员1200人次,推广养殖及疫病防控新技术5项,企业在学校建立13企业冠名班和赞助25万元用于学校办学,与企业合作开展3项课题研究。
(四)教师创业实体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发展
学校共有8个教师团队立项,自治区一级课题2项、二级课题2项、三级课题17项,校级课题5项,其中结题4项,有1项获教学成果三等奖;135篇;获教学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奖项9个。
六、体会与思考
实践证明,“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完全符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5-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100%。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优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江.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104-106.
[2]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711):63-65.
[3]崔景艳.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时空,2012,8(12):69-70.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23.
[5]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79-80.
[6]陈丽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