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的质量评审考核标准,如何借助这一政策,把握好医院发展的契机,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护理管理者也不例外。在开展医院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评审考试标准,建立建全各种相关制度,规范医院的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要充分体现出医院管理年的“主题”和发展目标。
2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缺乏: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就护理工作而言,工作量不断增大,人员不足,重医轻护是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院规模的发展,在县级医院护理人员在不断地向医院的一些岗位分流,如电脑记账、病案管理、防保、新农村合作医疗账目核算管理等,造成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2.2护理工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现代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医院规范扩大,使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紧缺,为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运动,大量地聘用护校毕业的护士以缓解护理人员的不足。由于教育和卫生体制的改革,医院用人机制受限,护理人员储蓄长期不足,人员结构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护理人员结构没有形成梯队,加之护理学校招生“门坎”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实。
2.3护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科护士长要受院长、护理部、科主任的多重领导,部分护士长对职责认知缺失,工作繁忙,杂事较多,与科主任的沟通受限,有时不能很好地履行护士长的职责,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受限。
3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护理管理的思考
3.1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护理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是医院评审、社会评价护理工作的主要指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仅能提升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促使了医院对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和管理。
3.2及时的督导,协助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管理难题:护理部和护理质控组每月对全院的各项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针对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科室的护士长进行现场反馈。在每月的护士长例会上进行质量分析,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充分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持续整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类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据说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这个名词,他主要用之于研究人的精神实质。后来经过词义的延伸,在早期这个词就慢慢地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关于人类体质的科学,一方面是关于人类精神的科学。在经历了和别的学科大致相同的经历以后,人类学这个学科得以创立,但要给人类学下个定义却是比较困难的。
人类学的目的是试图依据人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尤其是人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特征的差异。人类学的基本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志等,其中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的起源、生成、进化、分布和发展,把人当作是一种自然生物,并与动物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人的特殊性。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则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生成、进化或变迁的过程,并将各种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加以比较。其他如人种志、考古学、史前学等学科大多可看成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在“人类”的层次上研究人,或在“群体”的层次上研究其文化(人种志),也就是说人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生物人、自然人的起源与分布(体质人类学),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人”(对应于“自然人”)。进入20世纪后,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分支,形成了许多流派。体质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及其他专门的人类学学科都是建立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就与古典人类学思想的哲学思辩分道扬镳了。人类学不再以整体的人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并且都把有关人类本质的认识作为先决条件,仅仅考察人类外在的特征或文化成就,但是它作为先决条件的由现代经验科学和哲学提供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大多是片面的。
19世纪是一个新学科不断产生与分化的时代,学科的分化导致了不同学科之间逐步失去了共同语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彼此独立,哲学与自然科学也开始相互疏远,自然科学家不关心哲学,哲学家也有意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科学之外,这种相互分离的倾向使得哲学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对人的研究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性,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它们都研究人的各种问题,但多是些实用的知识、具体的领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问题。从科学的这一端来看,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关于人的世界的多方面的知识,但也正是这些认识使人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科学时代得科学无法提供一种确定的人的形象,那么,从哲学的这一端看又如何呢?现代西方哲学的确很关注这个问题,人本主义思潮正是由此而应运而生的。古典的形而上学把人当作一种抽象的认识对象,从某种先验的观念出发去寻求人的抽象本质。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不满足于那种抽象的思辩,因此,将社会中孤独的个体存在作为其全部哲学的起点,专注于内在的、不可重复的意志、情感和心理状态,从个体的内部来观察人、探索人的自我之谜。存在主义考察人的结论是,个人不得不为他所获得的自由和选择而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了它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存在主义反映了人对现代社会各种危机和失望的困惑,但是它把自我理解成情感意志的个体,而不是整体的人,它的悲观主义色彩,就是不可避免的,它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及对人的形象的描绘同样也是不完整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关于人的形象,如果这种形象是确定的,就会出现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良好的生活秩序。现代科学和哲学彻底破坏了人原来各种传统的形象,人们不再把历史上的任何解释看成是真理,看成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没有一种解释能够确定地使人树立对自我的信心。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马克斯·舍勒敏锐地指出:“人已经成了前所未有地疑难问题,人不再知道他是什么,他懂得他不知道这个问题。人对自己的道路缺乏信心,道路对他来说成了问题,因而他以无比的关心思考自己的意义和现实,他从何处来,他要到何处去。……人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文化、艺术和社会秩序赖以依托的传统的人的形象破灭了,“上帝死了”,人成了无家可归的浪子。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人的整体人的形象、恢复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的问题也就成了焦点问题,也就是对于人的研究应当把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从而综合地全面地研究人。
同时也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环节,于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都被消解于思辨体系中了。
虽然浪漫主义思想与以数学和以知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抗争,竭力想挽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这些浪漫主义思想家们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其哲学指向就是:人究竟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有限的生命如何实现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永恒的归依?
的确,人不能生活在数学式的精确性和物理学式的实证性为基础的世界中,人是有智慧、有理性的存在,但人更是一种感情的存在,使人完善的是情操而不是理性,人的价值在于他的道德本性,这种本性本质上就是感情。人应当认识到,人本身绝对不可被这个实证化、精确化和逻辑化的世界吞噬掉、淹没掉,能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保留原始的纯真本性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只有情感,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是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而生存着,但又不只是作为社会动物而生存着。就人的社会生活本身而言,无论怎样它似乎都不会阻止人对自身作出评论以及对自己的日常表现、渴望达到的目的和价值观念作出阐明和解释。
所有的这些再次表明了人类学中重建“完整人“的势在必行性,把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从而综合地全面地研究人,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确定的人的形象,也才能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人本设计。不只是需要设计师在“生物—社会”的生存方式上看待人,还要深入到人生经验的提炼中去,并且把这种人生经验转而被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体现,这样在设计上才能体现出设计的人本关怀,赋予设计以情感。
从某种人类学观点来看,设计的未来,取决于设计不被看成是作为对别的社会文化行为或体制的简单反应的文化的孤立片段、而是被看作其本身即是进行中的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程度。在社会文化范围内,设计不是被动的,恰恰相反,它们是形成行为、规整行为和引发行为的行动系统,也是高度有效的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是知识、价值和表现多方面人类特性的极为丰富的宝库。这里所主张的研究与那些更为一般性的、强调形式的研究相比,在实质上是人类学的,是哲学人类学人本主义的延伸。正如在现代设计史中现代主义发展曾追求极端的简约主义后,变化性也逐渐减少,人类文化结构中的差异被忽略了,使得人们开始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重新反省探讨新的价值观,因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语意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而这一切都意图恢复现代主义所切断之产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新去探求产品的文化意义或从产品发展与人类使用产品的历史,赋予产品功能性之外的人文价值,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比重逐渐增大。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设计师扮演着相互沟通的角色,其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制造及使用状态的认识,赋予美学价值,将心中的产品形象予以具体化。设计师透过产品与使用者做思想上的沟通,但是否能使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协调融合之地方,既看产品能否对使用者发生意义。是否能产生认知一操作或心理上的认同,是否能唤起使用者对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记忆而定,又取决于设计师能否认识到人的形象的“完整性”,是否将人放到自然环境当中、放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把人作为一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来对待,正如我们从一个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无形中可以看出该设计师、企业、地域的特有的语言与符号,以及设计师本身的文化教养,文化与人的交互由此可见一端。
工业设计就是为人类而设计(DesignforHumanBeing),为人解决某些问题,其广义的想法,实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由家庭生活之和谐进而社会生活之平衡与协调。就是调和人、工具、公共设施及环境所构成之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调和论。这种始终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工业设计的人本主义。在今后的发展中,人类生活和社会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工业设计师们也将更加需要这种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是设计经过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等思潮走向成熟时期的设计理念,也是哲学人本主义的实践延伸,它主张任何人造物的设计(或非物质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和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即人的因素为设计的第一要素,而不是技术、形式或其它工业设计必须时时感受时代的脉动,接受文明的刺激,并由人性出发来创作,诠释创造新文化。因此,人本主义的设计将是防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人机冲突,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的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永寿.哲学人类学-人类学向哲学的回归[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
2孙远波,黄小珂.信息化时代德人本主义设计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5)
第一、企业应该坚决打管理模式品牌
不管企业的实际操作是否按照管理模式去走,但有﹁点,企业必须要明确,那就是企业必须始终坚持管理模式这个品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管理模式的认可,对管理模式的认可,本身就是对一种企业游戏规则的认可,管理模式没有好与不好,不应该有太多的是非,做比不做要好的多。企业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保证管理推行的持续性,同时也给员工一个信号和信心。二是,管理模式本身就是成功企业的经验,所以从这一点上,大家相对来将是比较容易能够接受的,能够接受的东西,在推行上就方便的多。
第二、公司高层要决策果断、坚持按规则、流程办事情
公司高层是公司的决策核心,其是否决策果断,将直接对工作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要改变办事情拖拖拉拉的现象,对于提出的问题要决策及时于果断,给员工树立一个表率,同时也给员工一个信心,公司高层的工作方式应该以简练、干练和果断为重要操行;同时公司高层作为公司任务的重要输入点,必须坚持按照原则办事情,做事走流程,而不应该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工作,毕竟一个人的效率不是公司的效率,公司的效率是团队的效率。这些也是职业化所必须要求的。我相信也只有这样的坚持下去,公司的能人体制才会被最终打掉,公司的职业化道路才会走的比较畅通。
第三、多层次的沟通、多层次的交流
沟通必须是及时的,不管是工作计划还是行动改进措施,企业都应该多些交流,尤其对公司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知道对哪些进行沟通,而另一方面,公司需要保密的似乎多了些,动不动这个需要保密,动不动那个需要保密,结果是从事这个项目的人不可能获取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怎么能够执行的好?很多信息都是一道传一道,到目的人的时候,信息都变成另外一个味道。结果不言而喻了。我认为企业管理过度本质不应该有什么保密的东西,因为管理不涉及非常具体的数字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接口连接,这点工作方法就特重要,所以多来多去的保密内容使得只有让自己去执行任务的份了。因此我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应该屏弃这种想法,管理过度中的信息全部是可以open的,是可以share的,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懂得执行本身。
第四、要非常清晰总体策划和具体行动措施
工作计划是联合工作之基础,否则就变成了个人计划了,所以对于影响运做的工作策划及具体关键行动措施,必须在工作之前就应该分析清楚和达成一致建议,这样在配合上和工作上的压力与误解就会变的非常少,否则到头来只能是企业徒劳与劳累,动不动要猜测别人的意思,这点就不如直接沟通来的方便。
近几年来,法院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正面宣传、开放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许多工作不为社会所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把法院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化审判机关。要继续坚持公开审判的原则,凡是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进行,除允许公民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外,重大有影响的案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庭审直播、录播,有效发挥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建立法院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其次要强化宣传意识。当前要特别注重利用网络来扩大法院的影响。三是强化杨主意识。法院内部要淡化官本位思想,通过设立院长信箱,举办法官论坛等平台,了解干警的所思所想,做好针对性的凝聚人的工作,形成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要在推进司法文明上下功夫
公众对法院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对一个个具体法官形象的感知,法官的形象怎样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因此,要真正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必须加强法院的司法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法院的文化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法院”为载体。把增强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提高司法水平作为提高法院群体素质的“第一要务”。不仅要组织法官学习法律、掌握审判知识,还要有计划地加强职业道德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培养,养成符合司法礼仪的良好举止习惯,增强他们对建设司法共同体的归属感、荣誉感。二是要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法院的干警要把司法为民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之中,结合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努力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绩效。三是加强法院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说法院的审判建筑、审判装备、法庭格局、人员服饰以及裁判文书等直接面向社会的、可以被公众立即感知的物质器具,应当具有庄重庄严的特点,体现法院审判权威性、独立性和便民性。这不仅是维护法院审判权威和形象的需要,更是捍卫法律尊严之必需。
关键字:信用管理市场经济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信用风险而导致的账款拖欠,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使得流动资金紧张,经济效益无法提高,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认为这是由于不良的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状况所致,似乎企业自身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缺陷。
一、信用管理的涵义
信用管理,指企业对客户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按客户偿债能力定级,并据此确认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管理行为。其宗旨在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即在实现最大销售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和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信用管理,又称企业信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内容:
Ø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与适度的信用政策
Ø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
Ø在交易中期,对企业债权的保障管理
Ø在交易后期,对应收帐款的管理与追受
二、信用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具体的讲,企业风险管理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Ø建立销售和信用部门相互间沟通的桥梁,以提高整体业绩。
Ø制定连贯一致的信用政策
Ø对贸易对象进行有效地信用分级
Ø对不同贸易对象设定合理的授信额度和帐期
Ø减少应收款中的坏帐比例
三、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加入WTO,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四、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进行信用管理
1、明确政府管理机构,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公安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局、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各部门大多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出合管理规定,建立征信机构或咨询系统,如人民银行负责建设和管理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部分别建立的系统等。中央政府并未明确一个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现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首先,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政府部门不应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宜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他们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三,政府主管部门不要把信用中介机构作为特殊行业进行管理,应该在审批程序与注册登记手续上将其视为一般性工商企业进行正常管理,以利于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如通过在法律中作出明文规定、监管机构的有关监管规定、储蓄协会对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规定等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不足。而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系统、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
当前,立法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关系;第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不良信用惩罚机制;第三、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3、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其主要信用活动是信用销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管理基本是一片空白。即使一些企业有了信用管理意识,也限于条件,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致使委托社会投资咨询机构和类似的信用管理机构代做。这已经不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们应尽快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应付账款管理制度等,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
供应室是向全院临床科室提供无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1供应室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可避免交叉感染,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力,又能保障物品供应的前提条件。我院供应室按照无菌观念的要求,严格区分为生活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物品的流向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严格由污到洁的流水作业方式,科学的工作环境设计,减少了工作中发生误差的机会,有效地避免了不合格物品的流动。
2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的好坏,关键是工作人员是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慎独”精神,每个工作程序、每个工作环节都要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按操作流程工作,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各个不同型号锅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准确、及时、无误地供应到所需的科室,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安全。
2.1护士长负责制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关注工作的同时应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任何时候人是管理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把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满足护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护士长在管理中要注意细节,多与护士沟通,从关心护士做起,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尽量为护士提供和谐的心理和工作环境,改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2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着自动化转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保证临床物品的满足供应。
3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强化供应室规范化、管理化的重要措施,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制度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责任到位,确保每项操作符合供应室的操作流程和供应室的专业要求。
3.1严把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分类,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全自动的消毒清洗机洗涤流程、烘干、检查洗涤质量,方可包装,以达到程序化、科学化。